继京东(JD.com)、达达集团、京东健康之后,京东系有望迎来第四家上市公司。 2月16日晚间,港交所官网披露了京东物流的招股书。近年来,京东物流对京东集团的依赖有所降低,但在2020年前三季来自京东集团的收入占比仍高达56.6%。目前,京东对其持股79.12%。 2018年至2020年前三季,京东物流的收入由378.73亿元增长至495.07亿元,毛利率由2.9%增长至10.9%,规模及盈利能力均有提升。将股份支付、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等造成的非经营亏损剔除后,其经调整业绩亦由净亏损16.02亿元转变为净盈利22.8亿元。 作为国内少数主要采用直营模式的快递物流公司,京东物流的用工成本也得以披露。2020年末,其包括配送、仓库运营在内的运营员工数量为24.68万人。2020年前三季,其营业成本中的运营员工福利开支为178.89亿元。以此估算,其2020年运营员工平均福利开支约为9.7万元。 去年前三季经调整净利率4.6% 招股书显示,京东物流最初为京东集团的内部物流部门。2017年4月,其开始作为独立的业务分部运营,并开始为外部客户提供服务。 京东物流称,其主要服务于包括京东集团在内的企业客户,向快消品、服饰、家电、家具、3C、汽车及生鲜食品的等行业的客户,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及物流服务。 由于认为存货管理在业务中起到核心作用,京东物流将客户分为两类。近期使用过其仓储或存货管理相关服务的客户被称为一体化供应链客户,其余仅使用快递快运服务的客户被称为其他客户。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京东物流的收入分别为378.73亿元、498.48亿元及495.07亿元,最近一年一期的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31.6%及43.2%。 京东物流称,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一体化供应链客户数量增加以及该类存量客户贡献的平均收入增加。此外,其他客户数量增加,也导致其快递快运服务的业务量增加。 最近两年一期,其毛利率分别为2.9%、6.9%及10.9%。京东物流表示,毛利率增加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长带来规模效应,并推动运营效率提升。 最近两年一期,京东物流录得净亏损分别为27.65亿元、22.37亿元及1171.4万元。不过,这主要是由于股份支付、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等造成的非经营亏损。 京东物流称,因为这些项目不涉及任何现金流出,且并非经营性质,亦无法反映核心经营业绩及业务前景,故予以剔除。因此,其最近两年的经调整净亏损为16.02亿元及2.75亿元,净亏损率分别为4.2%、0.6%;最近一期的经调整净利润为22.8亿元,净利率为4.6%。 京东持股79%,贡献约六成营收 虽然独立运营已超过3年,但京东物流与控股股东的关系仍十分紧密。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京东集团贡献的收入占京东物流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0.1%、61.6%及56.6%。招股书提示了其依赖京东集团的相关风险,并预计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在未来将继续与京东集团有关。 招股书显示,最近两年一期,其向京东集团及联系人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及物流服务的金额分别为265亿元、307亿元及281亿元,提供广告及推广服务的金额分别为4110万元、1.22亿元及1.04亿元。 不过,京东物流也在拓展外部客户。最近两年一期,外部客户贡献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9%、38.4%及43.4%。 除了为京东集团及联系人提供服务外,京东物流亦与对方发生了多项关联交易。 最近两年一期,京东集团向其提供物产租赁服务的金额分别为35亿元、19亿元及4.34亿元;达达集团向其提供配送服务的金额分别为9.39亿元、16亿元及15亿元;京东数科向其提供支付负服务的金额分别为1.1亿元、9640万元及7100万元。 此外,京东集团还向京东物流提供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办公场所共享服务等管理支持服务,最近三年一期的金额分别为82亿元、19亿元及16亿元。 截至今年2月8日,京东共持有京东物流79.12%的股份,为其控股股东。刘强东持有京东13.9%的股份,以及76.9%的投票权,亦为其控股股东。 自独立运营后,京东物流在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期间完成了A轮优先股融资,包括高瓴资本、红杉中国、中国人寿、腾讯在内的16家机构共计出资25.74亿美元参与认购。 在刘强东夫妇私人投资机构——东辰投资担任股东的神秘投资人施世林,亦斥资3.6亿美元入股京东物流,并持股2.9%。 以2020年8月交割的2.8美元/每A轮优先股计算,京东物流的投后估值为138.86亿美元(约合900亿元人民币)。而据外媒2020年11月报道,其IPO估值约为400亿美元(约合2600亿元人民币)。 去年末的一线物流员工约25万人 由于所处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京东物流还强调了其在人力成本方面可能面临的风险。 招股书显示,最近两年一期,人力成本分别占其经营费用及营业成本总额的48.4%、44.8%及43.1%。京东物流称,其已经历且预计会继续经历因薪金、社会福利及员工人数增加而导致的人力成本增加,亦可能面临季节性劳动力短缺。 截至2020年末,京东物流的员工总数为25.87万人。其中,包括配送、仓库运营等员工的运营团队拥有24.68万人,占比高达95.4%。销售及市场推广人员、研发人员、一般行政人员分别仅占比1.8%、1.4%及1.4%。 与员工的职能划分类似,京东物流的人力成本也被拆分到了不同的费用及成本科目中。 招股书将仓库管理、分拣、拣配、包装、运输及配送人员的员工福利开支(下称运营员工福利开支),计入营业成本。其他三类人员的员工福利开支,则被分别计入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研发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 最近两年一期,京东物流的运营员工福利开支分别为170.71亿元、196.92亿元及178.89亿元,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45.1%、39.5%及36.1%。 此外,因运输公司、快递公司及其他服务供应商向其提供分拣、运输、派送及交付服务,京东物流还需要支付相关的外包成本。最近两年一期,其运营外包成本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27.7%、32.7%及32.8%。 以2020年末24.68万人的运营员工数量估算,京东物流2020年前三季运营员工的平均福利开支约为7.25万元,2020年全年运营员工的平均福利开支约为9.66万元。 招股书显示,京东物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社会保障计划,其中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计划。这意味着,其员工福利开支中包含“五险一金”。
1、阿里第三财季经调整净利润592亿,同比增长27%;营收2210亿,同比增长37%。 2、理想1月交付5379辆理想ONE,环比减少12.2%。 3、拼多多收涨4.62%,花旗上调目标价至210美元。 4、京东收涨4.55%,传京东物流计划本月提交香港IPO申请。 5、Oppenheimer:上调百度目标价至305美元,维持「增持」评级。 美股周二继续收高,道指涨1.57%,标普涨1.39%,纳指收涨1.56%。小盘股周二跑输大盘,价值股为主的小盘股指罗素2000收涨1.19%,涨幅不及三大股指。 富途热门中概股板块共29只股票收涨,14只股票收跌。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 具体表现如下: 知名中概股中:哔哩哔哩涨6.86%,贝壳涨5.87%,拼多多涨4.62%,京东涨4.55%,百度涨3.57%,台积电涨1.41%,蔚来跌2.14%,阿里巴巴跌3.85%,小鹏汽车跌4.59%,理想汽车跌5.74%。 涨幅较大的有:星源燃料涨75%,荔枝涨41.37%,第九城市涨33.09%,金融界涨22.02%,亘喜生物涨19.03%。 跌幅较大的有:明珠货运跌41.42%,中环球船务跌23.42%,易电行跌9.68%,陆金所控股跌8.69%,物农网跌8.25%。 焦点回顾 阿里第三财季经调整净利润592亿,同比增长27%;营收2210亿,同比增长37% $阿里巴巴(BABA.US)$昨日公布2021财年Q3业绩,其中营收2210.8亿元,去年同期1614.56亿元,同比增长37%;调整后净利润592.1亿元,去年同期464.93亿元,同比增长27%;调整后每ADS收益22.03元人民币。 图片来源:公司财报 阿里表示,营收增长主要由我们的中国零售商业业务的稳健收入增长(其中包括自2020年10月开始合并高鑫零售)及云计算业务的强劲收入增长所驱动。若不考虑合并高鑫零售的影响,我们的收入将同比增长27%。 阿里还表示,第三季度蚂蚁贡献了7.35亿美元利润。由于最近中国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重大变化,蚂蚁集团正在制定整改方案,该方案还须履行监管部门程序。因此,蚂蚁集团的业务前景和上市计划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我们尚无法全面准确评估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对阿里巴巴集团的影响。在蚂蚁集团整改方案履行监管部门程序后,我们将向市场提供更新信息。 此外,2020年12月28日,阿里宣布阿里的董事会已授权将本公司的股份回购计划总额由60亿美元增加至100亿美元,有效期为两年至2022年底。 理想1月交付5379辆理想ONE,环比减少12.2% $理想汽车(LI.US)$公布了1月交付数据。理想ONE在1月交付5379辆,同比2020年1月增长355.8%。理想ONE累计交付量已达到38976辆。截至1月31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60家零售中心,覆盖47个城市;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121家,覆盖89个城市,为消费者用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宣布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致力于智能电动车技术的前沿开发,包括高电压平台及超快充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和下一代智能座舱科技。同时,还将具备全新车型完整的研发能力。上海研发中心的招聘工作已经启动,研发中心规模将超过2000人。 拼多多收涨4.62%,花旗上调目标价至210美元 $拼多多(PDD.US)$周二收涨4.62%报182美元,目前总市值超2200亿美元。花旗将拼多多目标价从158美元上调至210美元,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称其GMV的强劲增长将超过运营成本的增长。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 京东收涨4.55%,传京东物流计划本月提交香港IPO申请 $京东(JD.US)$周二收涨4.55%报95.42美元,目前总市值接近1500亿美元。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 据路透社旗下媒体IFR报道,京东物流计划本月提交香港IPO申请。对此,京东方面回复称不予置评。 早在上个月,据IFR引述知情人士报道,京东物流已挑选美国银行和高盛牵头经办香港IPO事宜,公司估值可能达约400亿美元。该消息人士称,京东物流计划在2021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上市,集资至少40亿美元。 Oppenheimer:上调百度目标价至305美元,维持「增持」评级 Oppenheimer分析师Jason Helfstein将$百度(BIDU.US)$目标价由165美元上调至305美元,并维持「增持」评级。 该分析师表示,上调百度目标价是基于其人工智能业务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好转带动其广告业务稳步复苏。 此外,Helfstein表示,近期该公司宣布与吉利成立的合资公司将加速其智能驾驶平台阿波罗(Apollo)的商业化进程。 风险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都有其特定立场,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富途将竭力但却不能保证以上内容之准确和可靠,亦不会承担因任何不准确或遗漏而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
2月1日,搜狐财经搜索发现,京东向所有认证用户开发了茅台抢购权限。此前,仅限京东PLUS会员购买。 京东平台10点开始预约,目前预约人数为44.2万人。 昨日有消息称,2月1日起,针对1499元平价53度飞天茅台,所有线上线下茅台零售商不得设置消费限制门槛或“仅会员购买”。 搜狐财经就此信息向贵州茅台官方求证,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应。 据悉,苏宁易购此前和京东政策相似仅限会员抢购,今日未开展飞天茅台抢购活动。 天猫超市今日也暂无抢购活动,此前政策为无需开通会员,到点抢购即可。 不过,酒仙网、网易严选仍然维持此前的政策,仅限会员预约购买53度飞天茅台。 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12月23日在贵州省仁怀市召开“全国茅台酒经销商代表行政指导会”后,茅台相继出台100%开箱新政、库存清零等政策“稳市稳价”。 贵州茅台官方微信公号昨日发布文章,其援引新华社和茅台时空的报道称,勿传播“严打”茅台加价销售等不实消息。 文章主要辟谣了两则不实传闻,一则消息为“上海地区工商局严打茅台加价销售,价格超过指导价1499元即没收并另处罚款”;另一则消息是“商家从个人收购茅台加价出售被执法人员罚款7.5万元”。 文章援引新华社评论强调,传闻中所谓“茅台‘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炒酒、倒卖酒行为”。这一表述有明显逻辑硬伤——作为一家企业,茅台集团并无执法权力。其系列“稳市稳价”措施,为企业内部对经销商团队及平台的管理,属于维护自身市场终端供应体系的企业行为,与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行政执法并非同样性质。 截止发稿,茅台股价开盘后下跌0.39%,股价2107.92元。19只白酒股中10只上涨,老白干、ST舍得涨超3%,金种子酒涨超7%。
作者 | 王金旺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2020年,当谈起物联网,我们究竟在谈什么?作为被公认的下一个时代标识符,物联网一直都是巨头厂商必争之地,各大科技巨头、互联网巨头、家电巨头每年也都会针对这一领域进行战略调整、业务部署,这也自然成为每年物联网领域一个个重要的风向标。阿里:天猫精灵“独立”,深入产业带天猫精灵是阿里旗下针对消费物联网较为明确的业务部署,今年年初(1月1日),天猫精灵进行了一次业务调整,从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独立”出来,成为独立事业部: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天猫精灵业务升级为独立事业部,由阿里云IoT负责人库伟负责;天猫精灵原业务负责人陈丽娟(浅雪)将带领人工智能实验室其余业务加入阿里云智能,并负责产品解决方案和大网站事业部,推动并建立云智能to B产品体系。随后,天猫精灵陆续在4月、5月对外官宣“阿里云IoT和天猫精灵正式资源整合”、“投入亿级资源开启「精灵伙伴计划」,一年打造百款千万级智能新品”、“投入百亿进行内容和服务生态补贴”。7月8日,阿里云IoT、天猫精灵再次共同宣布联合成立AIoT创新中心,此次成立的AIoT创新中心设立了三大创新实验室、一个质量监控中心,同时启动城市和产业带的实验基地规划。针对家电产业带布局,库伟特别提到:这两年来,我们合作了浙江慈溪的家电产业带、浙江嵊州厨电产业带、福建福安按摩器材产业带,以及广东中山家电照明产业带,结合国潮趋势,我们和合作伙伴共同定义和打造国货精品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在消费物联网商业模式仍不明确的今天,「家电产业带」其实是天猫精灵基于阿里自身基因优势在消费物联网领域商业模式的一次探索,如今也成为天猫精灵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不过,天猫精灵虽然经历了人事变动、与阿里云IoT资源整合,却并没有在组织架构上直接并入阿里云IoT,而仍是以独立事业部存在,这或将是留给2021年的未完待续。百度:小度科技融资,尝试做耳机从产业视角来看,小度在百度业务体系中的权重要高于天猫精灵在阿里业务体系中的权重。也正是权重更高的小度,在2020年官宣完成独立融资,并有了一个更适合在科创板上市的硬核名字——小度科技。9月30日,百度宣布旗下智能生活事业群组(SLG)业务完成了独立融资协议的签署。据官方信息显示,本轮融资由百度资本、CPE战略领投,IDG资本跟投。小度科技在此次融资后,投后估值达约200亿元。不过,官方信息也特别提到,融资完成后,百度公司对小度科技仍然拥有绝对控制权。大公司内部很多创新业务都是集团一步一步孵化出来后,最终走向了市场,这样的操作在科技行业中并不少见,京东数科是如此、蚂蚁金服也是如此。当谈及这一事件对小度的影响时,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生活事业群组总经理景鲲谈到:融资估值会经过一系列考量,包括集团前期的投入、(产品)未来的市场增量、管理者的预期……,我觉得未来小度整个规模会比现在大很多倍,现在真的只是先走出第一步——先在资本结构有一个新的变化。而在引入外部股东后,外部资本给了我们很多判断和视角,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将这个市场做大。独立融资后的小度科技对外发布了第一个战略——「一屋一屏」。不过,相对于这一战略而言,行业更关注的是小度科技在此前后发布的199元的小度智能耳机。对于首次下场做智能耳机的小度科技而言,在今年一年里面临着重重考验。一方面,小度智能耳机意外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以至于在产品发布后遇到了产能跟不上销量的问题;另一方面,新产品也因“播放卡顿”、“不够智能”等问题被不少用户吐槽,这些用户反馈的问题也成为下一代产品升级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此外,雷锋网也注意到,2020年是小度科技强调AI助手“破圈”的一年,这是小度科技在AI助手商业模式上的又一次尝试,与此同时,阿里、京东也在做着同样的尝试。腾讯:IoT平台继续升级,明年发布腾讯连连企业版2019年,腾讯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包括物联网平台、边缘计算平台、物联网操作系统等几乎物联网领域全套基础设施的对外公开部署。腾讯仍不免要在2020年这一年里继续小步快跑,对物联网平台的架构体系继续进行完善。在今年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云官宣对物联网平台产品进行了全面升级,腾讯云IoT平台通过对微信支付、微保、微众、腾讯健康、QQ音乐、腾讯云等资源能力的整合,构建了基于腾讯整体生态的IoT平台服务,开始面向消费、教育、政务等领域进行产业合作。值得注意的是,腾讯连连今年也再次进行了品牌升级,并对外官宣明年发布企业版。在今年的腾讯云IoT生态峰会上,腾讯还对外发布了一款物联网卡,取名为云兔。据腾讯官方介绍称,云兔物联网卡和普通手机卡兼容,SDK用来控制状态和感知、判断网络质量,通过将三大运营商网络互为备份、从三大运营商网络中选择最优网络实现设备联网。据腾讯云测试数据显示,通过云兔进行网络选优连接的可靠性达到99.999%。在物联网这条赛道上,腾讯继续小步快跑,在消费物联网领域通过连接微信生态,以此构建自己独有的物联网版图。华为:鸿蒙OS 2.0面世,全屋智能提上日程2020年,华为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尤其智能手机业务市场份额下降、11月官宣出售荣耀,更是备受行业关注。也是各种因素使然,华为在物联网,尤其在智能硬件、智能家居领域开始加码、发力。首先,华为鸿蒙系统升级到了2.0版本。虽说华为在今年12月16日正式面向开发者发布了鸿蒙OS 2.0手机Beta版本,但其实更值得关注的还是鸿蒙OS在华为物联网生态中的价值。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此前表示,鸿蒙OS是为了IoT而设计,而以鸿蒙OS为基础的IoT市场的发展空间,足以养活超过10个华为这样体量的大公司。据华为官方信息显示,今年已有美的、九阳、老板电器、海雀科技等品牌设备搭载鸿蒙OS,华为在2021年的目标是覆盖40+主流品牌,实现超1亿台设备搭载。在智能硬件方面,华为在今年发布了多款智慧屏产品,包括高端产品智慧屏X系列产品、更高性价比的智慧屏S系列产品(3299元起售),以及首款企业智慧屏、首款车载智慧屏。此外,华为基于自己的通信基因,在物联网标准协议方面也在持续输出,包括参与OLA联盟、重构家庭总线——PLC-IoT家庭总线。就智能家居而言,华为在前不久特别以「全屋智能及智慧屏」为主题召开了一场年底发布会,会上, 余承东透露,华为已经开始联合地产厂商、家装渠道提供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并表示:华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将在明年3月正式商用,我们的目标是将全屋智能带入每一个智能家庭。京东:智联云整合,IoT To B京东的物联网生意可能不是最大的,平台整合却是相对更彻底。2019年12月6日,京东集团正式宣布设立京东云与AI事业部,整合原京东云、人工智能、IoT三大事业部的架构与职责,由京东集团副总裁周伯文担任负责人。2020年3月,京东云与AI事业部正式将原京东云、京东物联、京东人工智能三个品牌统一为「京东智联云」品牌,并于2020年3月5日正式启用。在这两次针对组织、品牌整合的背后,是京东在包括IoT在内的业务上的一次重新梳理。在这一年,京东IoT完成了To B、To C底层物联网平台的整合,京东完成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业务整合,在经过2019、2020年的B端项目实践、需求输入,经过不断调整后,逐渐形成了面向项目交付、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并开始在家居、地产、工业、园区等B端领域开始输出整体解决方案。就在昨天(12月30日),据京东官方消息称,经董事会授权推进,京东集团拟将旗下云与AI业务整合到京东数科,以实现在科技板块的一体化协同。这意味着经过一系列人才、组织、架构调整的IoT业务也将随云与AI事业部一并整合到京东数科业务体系中。「消费物联网+产业物联网」已经讲了很多年,「双轮驱动」也不再是什么新鲜战略,不过对于京东IoT而言,商业模式却因此前一系列调整逐渐清晰。2020年,“智联云”成为京东留给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的符号,而在融入京东数科后将面临的再次架构调整、组织协同、业务梳理,甚至一同筹备上市,也成为明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小米:物联网操作系统面世,智能工厂开工智能家居之于小米,有点像智能手机之于苹果的意义。所以,回看小米2020年针对物联网、尤其针对智能家居领域的部署,无论是在企业架构调整上,还是在产品、技术发布上,都多到不胜枚举。从企业架构调整上来看,小米在今年先后成立了可穿戴事业部、软件与体验部、业务中台部,整合了互联网业务部;从产品发布上来看,小米发布了透明电视、MACE Micro、小爱同学5.0升级为“智能生活助手”……不过,雷锋网认为,今年小米面向物联网领域的战略部署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这两件事:发布物联网操作系统Vela、智能工厂开工。Vela是小米今年在MIDC 2020上正式对外公布的物联网操作系统,是一款基于开源嵌入式操作系统NuttX打造的物联网软件平台。简单来说,小米Vela对标的是阿里的AliOS、华为的LiteOS(后并入鸿蒙OS)、腾讯的TencentOS tiny等物联网操作系统,也是小米在物联网时代参与大型会战的一款必备的基础产品。据小米官方介绍称,小米Vela系统已经支持小米IoT模组,目前也在开发智能音箱、运动手环/手表应用所需要的软件框架和组件,逐步在其他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上落地。至于小米的智能工厂,是新的小米模式——「互联网+制造」产物。据官方介绍称,小米智能工厂中除了贴片机之外,其它绝大部分生产设备采用的都是小米自研的设备;一期工厂中除了上下料外,实现了全部智能化,一期自动化率达到63%,年底对整机组装和包装环节优化后,自动化率提升至75%。同样是在MIDC 2020上,小米智能工厂的三年规划和整体规划图也被和盘托出:2019年,进行自动化建设,通过机器人与自动化建设替代人工;2020年,进行网络化建设,通过全面网络化进行数据采集和应用;2021年,进行智能化建设,实现基于数据和知识的智能决策。这次,小米这条鲶鱼游到了制造业中。海尔:海尔智家三地上市,发布场景品牌“三翼鸟”海尔2020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儿是,再上市。2019年12月26日,张瑞敏亲自主持海尔年会(海尔35周年创业纪念活动),并在大会上官宣海尔第六次战略转型,这次战略转型被浓缩为四个字——「生态品牌」。为此,海尔在2020年发布了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并开始在国内一二线城市拓展「海尔001号店」。不过,真正贯穿海尔2020年的,其实是此前分属海尔智家、海尔电器的家电业务的整合。12月23日,海尔智家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D+H”三地上市公司。与此同时,海尔电器成为海尔智家的全资子公司,海尔也将完成家电业务的整合,在公司治理上,将减少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减少内部组织冗余,降本增效。在海尔电器私有化、内部架构调整、第六次战略转型后,“二合一”的海尔智家也将能够更好地面对与美的、格力在白电三巨头在家电智能化升级之战,面对家电市场的重新洗牌。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在当天的上市仪式上也特别指出,“作为国内第一家在三地上市的企业,海尔的目标是成为第一家物联网化上市公司。”美的:收购菱王电梯,“打包”中央空调美的在2020年的一家大事儿是,中央空调事业部的调整。11月13日,美的官宣「中央空调事业部」正式更名为「暖通与楼宇事业部」。作为美的的核心业务,暖通空调业务占据了美的集团营收的43%(数据来源:2019年美的集团财报),在空调业务中,中央空调业务占比一直相对较小,不过这并不影响美的对架构调整、业务整合后的暖通与楼宇事业部寄予厚望。据官方表述,这一调整意味着该事业部两方面的改变:在组织架构上,暖通与楼宇事业部成为与智能家居事业群、机电事业群、机器人与自动化事业部、数字化创新业务并列的五大业务板块之一;在业务结构上,由原来的单一暖通产品供应商转型为楼宇建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具体产品覆盖暖通空调、电梯、楼宇自控软件和建筑弱电等综合集成解决方案。美的在暖通领域的布局,可以追溯到2009年。早在2009年,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为行业提供暖通行业解决方案,相关业务也在随后展开。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更名之前,经历了7月To C零售业务的剥离,8月美控智慧建筑有限公司的成立,以及对菱王电梯的收购,最终成型的美的暖通与楼宇事业部也将整合菱王调替相关业务,对外输出智慧楼宇解决方案。据美的官方信息显示,美的暖通楼宇相关业务此前已经参建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雄安高铁站、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场馆、2016年里约奥运会场馆、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阿联酋Dalma Mall 购物中心等地标性建筑。显然,在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智慧城市的大势之下,家电业务之外,美的也有了更多打算。回过头看,2020年转瞬即逝,也是在这转瞬即逝的时间里,物联网对各行各业、对人类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更深刻的影响,那些想要改变世界的企业也在这一年里继续匆匆急行。相关文章:天猫精灵“出走”AI Labs,IoT向云“收敛”下一只AI独角兽余承东解读:华为的“全屋智能”长什么样?小米的“铁蹄”海尔的"中年革命"
突然之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又出手了!12 月 30 日晚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本文简称 "市场监管总局" 或 "总局")在官网发布消息称,依法对京东、天猫、唯品会三家平台不正当价格行为案,处以 50 万元人民币罚款的行政处罚。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不久,总局依法对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这一次,市场监管总局再次重拳出击,同时针对京东、天猫和唯品会三大平台,再次释放出了强烈信号。京东、天猫和唯品会为什么被罚?市场监管总局这次出手,针对的是 "双十一" 前后的价格问题——具体来说,针对的是 “双十一” 前后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网购先提价后打折、虚假促销、诱导交易等问题。总局在官网表示,根据价格监测和投诉举报等有关线索,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即京东)、杭州昊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即天猫)、广州唯品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即唯品会)三家企业开展自营业务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了调查。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针对的是这三家企业的自营业务。打开市场监管总局在相关网页所附加的三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可以看到京东、天猫和唯品会各自存在一定的不正当价格行为,举例来看:京东商城:2020 年 11 月 4 日,当事人销售稻香村糕点礼盒(商品编码 45035536302),开展满 99 元减 20 元促销活动,标价 149 元。经查,该商品 11 月 3 日销售价格为 139 元。天猫超市:2020 年 12 月 4 日,当事人销售玉兰油多效修护面霜润肤(商品编号13313347038),商品销售页面标示“买即送价值 74 元面膜 2 片”。经查,该赠品同日在天猫超市 2 片销售价格为 56.3 元。唯品会:2020 年 11 月 26 日,当事人销售苹果笔记本电脑(商品编码:裸机 MPXU2CH/A 银色),商品销售页面标示 “全网低价 7999 元”。经查,当事人无法提供 7999 元为全网低价的证明材料。可以看到,在这些消费者最常用的自营电商平台上,出现了多处 "先提价后降价"、"价格标示虚高"、"滥用全网最低价标语" 等做法,构成了价格不正当行为。为什么罚款 50 万?总局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强调,以上示例的事实,有营业执照复印件、询问笔录、商品销售页面截图、交易快照、交易记录等证据予以证明。可以说是铁证如山了。总局表示,当事人的上述行为,构成了《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 “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 不正当价格行为。根据《价格法》第四十条规定:经营者有本法第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同时,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七条规定:经营者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 5 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 5 万元以上 50 万元以下的罚款。最终,在 2020 年 12 月 24 日,总局依据上述条款作出处罚决定,对上述三家企业分别处以 50 万元人民币罚款的行政处罚——这可以说是在不正当价格行为相关处罚规则下的顶格罚款水平。除了 50 万元罚款,总局还对这三家企业分别处以 "责令改正" 和 "警告" 的处罚措施。当然,从京东、天猫和唯品会的体量来看,也许 50 万的罚款数额并不算大,但它的警示意味是非常明显的——而总局选择对《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开发布,也是为了警醒其他相关企业。电商平台的乱象,是该好好管管了这次市场监管总局对三家企业进行处罚,其中释放的监管信号不言而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电商业务不断蓬勃发展,为提升商品流动的效率、丰富消费者的购物选择和整个社会消费效率的提升,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构成了数字经济增长的重要助力——与此同时,电商平台也的确出现了很多乱象。这些乱象在 "双十一" 期间尤其明显。为了提升消费者的参与度,无论是平台方还是商家,都采用了各种手段,包括一些 "先提价后降价"、"虚标价格"、"夸大宣传" 等价格操作,当然也有刷单、售假等一系列不正当行为。尤其是,在 "双十一" 经历了 11 年的发展之后,尽管监管部门三番五次要求杜绝上述不正当行为,但上述行为依旧在平台上存在,屡禁不止。而这一次,恰逢国家掀起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的大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手对这些行为进行处罚,也为相关的电商平台敲响了警钟。毕竟,互联网电商平台本身虽然客观上推动了交易效率的提升,但也对实体店铺构成了巨大威胁;而且它们拥有着相对于实体店铺的流量和技术优势,在价格上的违法行为在实际上构成了对实体店铺更不公平的竞争——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行为更是侵犯了正当权益的。所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市场监管总局这次出手,是应该鼓掌叫好的。对于电商平台来说,这次处罚是一个与平台反垄断一样明确和重要的信号——在国家大力强调规范行业秩序、促进平台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已经享受尽国家政策和科技发展红利的电商平台们,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去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否则就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毕竟,互联网,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参考内容:(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http://www.samr.gov.cn/xw/zj/202012/t20201230_324826.html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2012/grMnPaJ6QzqSFNJV.html
近日,拼多多因员工猝死、公司辞退发帖员工等事件频上热搜。 成立于2015年的拼多多,通过全新的购物模式和体验,仅用时5年便实现了用户数和市场份额的超速增长。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拼多多年活跃用户数已达7.3亿,直逼阿里巴巴的7.57亿。去年三季度,拼多多的活跃用户净增数达4810万,同期阿里巴巴净增数仅1500万。 虽然在GMV上,拼多多与阿里巴巴、京东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在活跃用户数上已经出现超越阿里巴巴的势头,并坐稳了电商市场第三大巨头的位置。 2019年,拼多多实现营收301.42亿元,同比增长129.74%。2017年和2018年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45.45%和652.26%。 2018年7月上市至今,拼多多股价从19美元的发行价一路上涨至180美元,总市值达2217亿美元,比京东高出784亿美元。 那么超高速增长背后,拼多多员工贡献几何?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拼多多的员工总数为5828人,截至2018年12月31日、2017年12月31日拼多多的员工总数分别为3683和1159人。 根据营收数据计算得出,2017至2019年,拼多多员工的人均营业创收分别为150.48万元、356.23万元、517.19万元。 而同期阿里巴巴的员工人均营业创收分别为376.79万元、369.61万元、433.43万元;京东的员工人均营业创收分别为229.57万元、258.22万元、253.32万元。 截至2019年底,阿里巴巴的员工总数为11.76万人,京东的员工总数为22.77万人,而拼多多仅拥有员工5828人。去年的一则媒体报道中,拼多多CEO陈磊透露,拼多多的员工总数未超过7000人。 虽然单从营收总数上看,拼多多与阿里、京东仍存在很大差距,但在阿里和京东均实现300亿元左右营收的2012年,他们拥有的员工总数也已超过了2万人。 1月10日,因在“脉脉”平台发匿名消息被拼多多开除的当事人,其在爆料拼多多“压榨员工”时提到,拼多多要求上海本部员工每个月必须工作满300小时、买菜业务员工每个月必须满380小时,如果请假必须加班补满缺少的工时,公司厕所严重不足等问题。 针对该名当事人指控的公司有300小时强制工时要求等内容,拼多多表示指控均系不实谣言,予以澄清。 对于拼多多员工工作强度过大的讨论中,不乏建议公司扩招员工的声音。 搜狐财经登录某招聘平台发现,阿里巴巴的在招职位共3019个,京东在招职位共4349个,而拼多多的在招职位仅444个。 从公开报道来看,去年6月,阿里云曾放出再招5000人的计划;京东客服也在去年上半年招聘了近2000名应届毕业生。 去年底,拼多多宣布2021届“菁越计划-仓配物流专场”正式启动。据悉,“菁越计划”是拼多多战略级校招人才培养项目,旨在打造一支热爱并愿意长期投身买菜业务的菁英团队。 官方介绍称,“菁越计划-仓配物流专场”招聘面向2021届应届毕业生,招聘岗位为仓配物流管培生,工作地点为区域内调配。 “多多买菜”社区团购业务是去年8月拼多多上线的新业务,去年底在凌晨下班路上猝死的23岁拼多多员工,正是拼多多旗下“多多买菜”业务派驻在新疆市场的十多位员工之一。 去年10月,提及这一新业务,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发表内部讲话称,“买菜是个好业务,是个苦业务,是个长期业务。别人睡觉的时候你在拣货,送货。我们每天都得送菜,的确很难做到每天不睡觉,这里面的苦是显而易见的”。 多多买菜拓展迅猛,截至2020年12月,多多买菜已经进入28个省,覆盖城市数量为218个。在仅入驻1个月的乌鲁木齐市区,多多买菜管理的自提点就有2000多个。 拼多多并未公布其多多买菜业务部门的员工人数。在社区团购火爆前,同样从事电商卖菜生意的每日优鲜,其在2019年曾对外透露,全国范围内1500个前置仓的员工数就达1.5万人。 拼多多曾在2019年财报中提及,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和关键员工的持续服务,公司会继续致力为员工提供更佳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公司与员工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关系看,没有经历过任何重大的劳资纠纷。 拼多多还多次分享了公司的核心价值是“本分”,其中一条准则是“在出现问题时自我反省并承担责任,而不是责怪别人”。拼多多提到,自己可能不总是被理解,但做事总是出于善意,不做恶事。
京东零售的组织架构调整还在继续。 36氪从多个独立信源处获悉,近日,京东零售又密集宣布了数位副总裁的新岗位任命以及新事业部整合。这是自12月中旬来,京东零售第二次较为密集的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命,而此次调整的重点在于集中整合POP平台业务。 具体的调整如下: 新成立京东零售V事业群,整合运动户外、图书、宠物、全球购等业务,原京东零售-平台业务中心负责人韩瑞任负责人,向京东零售CEO徐雷汇报。 此前韩瑞还曾担任京喜业务负责人。不过在最新的调整中,京喜事业部已升级为京喜事业群,整合原京喜事业部、京喜通事业部(由京东零售原新通路事业部升级而成)、京喜拼拼、京喜快递等业务部门,负责人变为郑宏彦,此前他曾担任京东零售新通路事业部负责人。 此外,郑宏彦还同时兼任京喜事业群京喜通事业部负责人。另据京东通告,李亚龙担任京喜事业部负责人、邵宏杰为京喜拼拼业务部负责人,均向郑宏彦汇报。 连续两次大的架构调整完毕后,如今京东零售集团下已包含7大事业群,分别为:3C家电零售事业群、时尚家居平台事业群、生活服务事业群、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京喜事业群、企业业务事业群、V事业群,涵盖ToB与ToC、自营与POP等各类业务。 其他的调整还包括,将原京东零售-平台业务中心与用户体验设计部打通整合,升级为京东零售-平台业务中心,由原生态业务中心负责人林琛任负责人,向徐雷汇报;成立平台业务中心-平台产品部,由刘轶任负责人,向林琛汇报;林琛曾是拍拍网运营副总裁,在拍拍网被京东收购后入职京东,在内部被认为是最懂平台生态的高层之一。 升级原京东零售-生态业务中心-平台生态部为京东零售-平台生态部,由洪波任负责人,向徐雷汇报; 升级原京东零售-生态业务中心-智能供应链Y事业部为京东零售-智能供应链Y事业部,由林琛兼任负责人,向徐雷汇报; 原京东零售-生态业务中心-全渠道生态部合并进入京东零售云体系,由原Y事业部负责人于永利任负责人,向京东技术与数据中心及零售云负责人颜伟鹏汇报; 打通市场营销部与商业提升事业部,成立京东零售-市场营销与商业化中心,由邵京平任负责人,向徐雷汇报。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商业提升事业部负责人恰好是颜伟鹏。 上述多个调整的重点有两个:其一,打散重组原先集中服务于POP品类的生态业务中心,并将生态业务中心下设的多个事业部直接升级为京东零售下的独立事业部,汇报上级也转为徐雷,战略地位明显提高。 尤其智能供应链Y事业部的升级,表明京东对于智能供应链的打造将继续深入,这也符合徐雷此前曾多次提到的京东新定位——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而升级后的平台生态部在架构上与此前的生态业务中心也几乎持平,在定位上,它也会延续此前生态业务中心的职责,继续为第三方平台服务。 36氪此前曾报道,去年,京东做“前中后台”的架构实施后,提到更多的是“自营开放”。即一切关于自营的运营、数据和营销等工具,都对第三方商家开放,而据京东内部人士透露,这一能力后续也将主要由平台生态部输出,“更类似于一个为POP品类服务的中台部门”。 其二,新成立市场营销与商业化中心,表明京东将继续在营销端发力,深挖商家的广告价值,这是自去年618京东App改版后,京东新的增量来源。 据36氪了解,商业化中心此前扩充两个专门的团队负责广告业务,一是广告投放团队,负责打造好的ROI产品,提升商家营销效率;二是广告运营团队,专门服务广告主。 今年Q3,京东广告服务收入124亿人民币,同比仅增长24%,与3C品类的增长几乎持平,对于商家广告价值开发,京东的表现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这或许也是此次调整的原因之一,集中整合原有业务,在营销和业务端继续发力POP业务。 在POP模式下,京东的收入主要分三部分:佣金、广告费和物流服务收入。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京东POP 平台收入中,佣金占50%左右;其次就是广告费,占比 30%左右;第三是物流服务收入,占百分之十几。 刚刚过去的三季度,京东的营收增速同比增长29.2%,虽然与2019年一季度时20.9%的历史最低值相比已有大幅回升,但我们也看到在自营核心品类——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上,其同比增速已经多个季度陷入瓶颈。 对于徐雷来说,要在2020年实现“交易额、收入、用户和利润四大核心指标上”的“加速增长”依然不乏挑战,京东零售需要更强劲的反弹和增长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