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近日在《中国金融》上发表文章,回顾2020年的货币政策,并展望2021年的货币政策取向。他表示,做好2021年货币政策工作,重点是要深入理解稳健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取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也要避免“大水漫灌”。坚持“稳字当头”,保持战略定力,不左不右。 值得注意的是,1月金融数据将于近期发布,孙国峰在文中提前“预告”称,在经济低基数效应下,2021年特别是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同比增速比较高。而2020年货币政策发力较早,因此第一季度可能出现高基数基础上的金融数据同比增速回落与低基数基础上的经济数据同比增速走高的背离。对此,应当看到,金融数据是在高基数基础上的增长,贷款、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并不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然是稳固的。 孙国峰在回顾去年的货币政策时再次强调,我国不仅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还是少数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率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没有像其他主要经济体那样实施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二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基本稳定,银行货币创造的正常市场化功能充分发挥,没有像其他主要经济体那样靠大幅扩张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来“印票子”。三是货币信贷增幅远低于上次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货币信贷的增幅是比较合理的。四是宏观杠杆率增幅低于主要经济体,也低于上次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且增幅逐季收敛。 在孙国峰看来,上述效果的取得,主要缘于坚持跨周期设计,保持总量适度,精准直达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和引导市场预期等。 “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是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跨越经济周期,稳住货币总量。”孙国峰称,在操作上,综合考虑了名义经济增速、潜在产出和经济增速目标。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大幅偏离潜在产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参照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经济增速,2020年12月末M2增速为10.1%,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为13.3%,支持经济向潜在产出回归。 展望今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孙国峰表示,2021年经济形势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存,货币政策面临挑战。一方面,2021年我国经济基本面好转的大趋势是确定的。从国际看,尽管近期全球疫情继续蔓延,但疫苗研发和接种正积极开展,全球疫情最坏阶段正在过去,加上宏观政策支撑和低基数效应,主要经济体经济指标持续改善总体是确定的。 “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基数效应、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孙国峰称,2020年第一季度基数较低,受统计数值扰动,2021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可能较高,容易导致“基数幻觉”。不过,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进程不稳定不平衡。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此外,疫情仍存在不确定性影响。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疫情后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冲击,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挑战。 因此,孙国峰强调,2021年国内外形势依旧十分复杂,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并不少。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健的总体取向,坚持‘稳字当头’,保持战略定力,不左不右。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平滑经济波动,应对诸多不确定性。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作用,精准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利率在合适水平,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孙国峰称。 在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方面,孙国峰表示,要通过深化LPR改革推动存款利率逐步市场化,打击各种不规范的变相存款创新产品,维护存款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健全政策利率体系和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MLF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此外,在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发挥好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成为常态,同时要注重预期引导,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房价涨幅背离经济基本面】 2月3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601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0.8%。相较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基本面,房价涨幅出现了偏离。易居报告认为,2021年要真正促进房价和经济基本面匹配,就需要严管各类违规资金流入楼市。 【杭州严格审查购房家庭冻资行为】 2月3日,杭州市住保房管局会同央行杭州中心支行和浙江银保监局,将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严格审查购房家庭冻资情况,指导相关金融机构规范管理,确保冻资账户为购房家庭成员名下账户。如发现存在不规范冻资行为的,企业将取消其摇号资格。 【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低于平均增速】 2月3日,北京银保监局数据显示,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44个百分点,房地产信托规模同比下降16.7%。此外,去年北京银保监局加大查处惩治力度和监管震慑力度,全年累计对47家机构、57名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罚没款项1.11亿元,为上年的2.2倍。 【北京部分银行上调经营贷利率】 2月3日,近期北京多家股份制银行经营贷利率有所上调,幅度由0.1到0.3个百分点不等。业内人士分析,从短期看,由于政策基调未发生变化,银行经营贷利率整体上调的可能性不大。中长期来看,基于经济恢复程度,结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变化,经营贷利率或有阶段性调整。 01 时政快报 【今年以来地方债发行逾3600亿元】 2月3日,今年以来地方债发行逾3600亿元,基本为再融资债。数据显示,截至2月2日,共有19个省份发行地方债,其中四川、江苏和福建等省份发行规模靠前。此外,1月地方债发行期限以10年期为主,发行利率较去年12月有所回落。 【央行流动性“一冷一暖”意在稳预期】 2月3日,证券时报头版评论称,央行近日对市场短期流动性供给的操作已释放出鲜明态度——维持市场资金面的紧平衡,防范资金加杠杆带来的风险。这对今年的股市和债市而言,意味着波动性将进一步加大,投资者应多一份清醒和理性,避免市场情绪的过度乐观或悲观。 【29省份2021年GDP增长目标出炉】 2月3日,除了河北、黑龙江外,其余29个省份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整体来看,29个省份设定的2021年GDP增速目标均不低于6%,湖北、海南设定的GDP增速目标目前最高,为10%以上。广东、江苏、山东这3个经济大省的GDP增速目标均为6%以上。(中新网) 02 市场快讯 【严防经营贷流入楼市】 2月3日,从沪上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各家银行正在按照监管要求,排查去年6月份以来发放的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资金流向,对变相流入楼市的情况,进行上报整改。 【就地过年或催生核心城市购房需求】 2月3日,多城市被传“房贷暂停”。北京地区个人房贷正常放贷,深圳多家银行也未出现“房贷暂停”情况。今年,在防疫要求下,多地提倡就地过年。有分析人士认为,在该政策影响下,今年春节期间返乡置业需求或受到抑制,但核心一二线城市或迎来销售窗口期。 【正常放贷,但周期有延长】 2月3日,近日多城被传“房贷暂停”、放贷周期延长。农行个贷业务工作人员介绍:“(个人)房贷正常做就行,现在没有说什么别的事。光大银行个贷业务工作人员则表示:“正常批是可以批的,但放款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 【房企1月发债1630亿低于市场预期】 2月3日,贝壳发布最新房企融资月报显示,2021年1月,房企发债1630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1721亿元,同比下降5.3%,增幅较2020年同期收窄11.2个百分点。其中,境外债券规模占比54%,较2020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 03 区域风云 【广州银行业尚未收到监管要求】 2月3日,日前,上海地区银行业接到监管要求,正在排查去年6月份以来发放的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资金流向,对变相流入楼市的情况,进行上报整改。针对上述情况,调查发现,广州银行业目前暂未收到监管部门此类通知,但不排除之后有主动跟进的可能。(21财经) 【重庆2020年社融规模超8000亿】 2月3日,从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获悉,2020年,重庆全市社会融资规模新增超8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市信贷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为市场主体减负让利超200亿元。(新华社) 【广州:严肃对待个别楼盘哄抬房价】 2月2日,广州住建局官网消息,广州市房屋交易监管中心副主任张向阳对规范中介机构经营行为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严格遵守中介居间服务的各项政策规定,杜绝违规行为发生;二是、努力提高中介经营服务标准、规范水平;三是、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要严肃对待近期个别楼盘业主哄抬房价情况。 【深圳:GDP 2.77万亿,增长3.1%】 2月2日,深圳市2020年经济数据正式出炉: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7670.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6.6%、上半年的0.1%、前三季度的2.6%,提高到全年的3.1%,呈现稳步回升态势。(南方网) 04 房企头条 【自如CEO熊林被限制消费】 2月3日,企查查显示,自如CEO熊林因关联企业失信被限制高消费。值得注意的是,熊林担任法人的北京自如生活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当前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企业。该公司还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融创中国:净利润同比增长超35%】 2月3日,融创中国在港交所公告,预计2020年拥有人应占溢利较上年度增长超过35%,主要由于本年度物业销售交付的面积较上年度增加,及股权投资产生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所致。 【龙光43亿元竞得上海临港用地】 2月2日,据上海土地市场消息,一宗位于浦东临港新片区的商、住等综合性质用地最终被龙光集团旗下上海骏誉公司以43.05亿元的总价竞得,容积率为25.38%,成交楼板价为12953.91元/平方米。 【融信中国1月销售额同比增长67%】 2月2日,融信中国公布2021年1月的未经审核营运数据,该集团总合约销售额约为人民币122.96亿元,同比增67.11%;该集团合约建筑面积约为63.51万平方米;及该集团平均合约售价约为每平方米人民币19361元。 05 名家观察 【任泽平: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 我们这几年呼吁“全面放开生育,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开始逐渐看到曙光,长期保守的计生政策终于逐渐松动: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2021年1月20日全国人大要求各地清理各地不合时宜计生法规,停止执行过严处罚处分。这可理解为对放开生育的默许,从默许到明示,未来或已不远。建议“十四五”时期全面放开生育,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渐进式改革,以缓解保守派人口生育爆炸的担忧,总之不宜再久拖不决。 本文为楼市整理而成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2020年地方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多个省份增速在前三季度转正基础上继续加快,全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各地危中寻机、变中育新,新兴动能表现活跃。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政策持续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各地2020年经济年报已全部出炉。截至1月29日,全国31个省区市均发布了去年全年的经济运行数据,除受疫情冲击最重的湖北省外,其余省份均实现正增长。西部地区增速继续领跑全国。 经济增长好于预期 2020年,我国GDP同比增长2.3%,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的积极变化,同样体现在地方层面。多个省份增速在前三季度转正基础上继续加快,全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从经济总量看,东部省份复苏势头强劲,广东、江苏、山东位列前三。2020年,广东省经济总量超11万亿元,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73129亿元。除粤苏鲁外,GDP总量超过5万亿元的省份还有浙江和河南。超过4万亿元的省份共有9个,除上述5省外,还有四川、福建、湖北和湖南。 从经济增速看,除湖北外其余省份均实现正增长,20个省份的经济增速跑赢全国,其中19个省份同比增速超过3%,增速前三均在西部地区。西藏增速居首,同比增长7.8%。贵州紧随其后,同比增长4.5%。云南同比增长4%。 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河北增速领先,比上年增长3.9%。江苏同比增长3.7%,山东、浙江同比增速均为3.6%,海南、福建分别同比增长3.5%、3.3%。广东同比增速与全国同步,达2.3%。上海、天津、北京同比增速慢于全国增速,分别为1.7%、1.5%、1.2%。 在东北地区,前三季度率先实现由负转正的吉林省同比增速继续领先,全年实现2.4%的增长,黑龙江、辽宁的增速分别为1.0%、0.6%。 西部地区增速继续领跑全国。西部12个省区市中有9个省份增速在3%以上。重庆、甘肃、宁夏同比增速均为3.9%,四川、广西、新疆分别同比增长3.8%、3.7%、3.4%。陕西、青海、内蒙古增速分别为2.2%、1.5%、0.2%,慢于全国增速。 在中部地区,安徽同比增长3.9%,湖南、江西同比增速均为3.8%,山西同比增长3.6%,河南同比增长1.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北同比下降5.0%。 2021年的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年湖北经济严重受创,今年要全力回归正常,不仅要把损失的部分补回来,还要力争把应有的增长追回来。考虑去年低基数因素和潜在增长率,湖北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增长10%以上。 动能转换持续推进 2020年,尽管受疫情冲击,“新高”“突破”“提升”等依然成为各地经济年报热词,高质量发展有新进展。 从供给端看,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生产加快恢复,服务业生产持续改善。据记者粗略统计,全国有超过2/3的省份实现了三次产业全面增长。 2020年,山东省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超万亿元的省份;四川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总量突破5000亿元,增速创近15年新高;山西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较年初回升14.6个百分点;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从投资看,投资增速稳步回升,高技术产业和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在湖南,202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投资增长44.2%;在重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3.4%和39.8%。在广东,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9.4%。 从消费看,消费升级持续推进。疫情期间,线上线下融合提速,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逆势增长。在江西,通讯器材类、可穿戴智能设备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0.0%、95.5%。在海南,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2.0%,化妆品类增长132.9%,金银珠宝类增长102.8%,通讯器材类增长11.0%。 从进出口看,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浙江、安徽、江西、重庆等省份外贸规模创新高。2020年,浙江省进出口、出口、进口占全国的份额分别比上年分别提升0.7个、0.6个和0.7个百分点,创出新高;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406.4亿元,比2019年增长14.1%;重庆市进出口总值6513.4亿元,同比增长12.5%,笔记本电脑出口值创新高。山东省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138.3亿元,增长366.2%。 2020年,各地危中寻机、变中育新,新兴动能表现活跃。在北京,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5.6%和24.8%,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在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0%。在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4%,创2017年以来最高水平。在甘肃,全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地区生产总值高1.9个百分点,新能源利用率达95%以上。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2020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助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政策持续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2020年,北京市先后制定出台“免减缓、返补保”等30余项援企稳岗政策,累计为企业减免社保费1423亿元。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加快18.3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7.47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49.9%。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0年,贵州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工返岗就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全体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7.2%,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54.5%。上海市推出一系列民生保障有力措施,居民转移性收入保持稳健增长,对全年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六成左右。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比上年缩小0.05,连续8年呈缩小态势,自1993年以来首次降至2以内。 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长。2020年,浙江省在册市场主体达803.2万个,企业282.0万家,分别比上年增长10.9%和11.2%。贵州省市场主体数量达346.76万个,比上年增长13.0%,特别是新建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4家,比2019年还多93家。 展望2021年,地方经济有望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经济运行将趋向常态。各地纷纷表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乘势而上,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本周,机构抱团股又成了热门,茅台稍事休息后又创新高,除了少数抱团股,数千只其它个股跌跌不休。整个A股分化到极致,似乎只有抱团与非抱团的区别。 资本市场是一个交易市场,钱多且愿意做多的说了算。除了抱团个股,其它的都遭遇到程度不同的流动性窒息,价值投资不过是价值投机的美丽“外衣”。再好的企业,也可能因为没有“钱多且愿意做多”的机构参与而跌得面目全非,股票市场就是这么残酷。 这让我想起了年少读书时的境遇。当年刚开始教改试点,小学毕业全部就近入中学,我随大流进入学校隔壁的三流中学。在郁闷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对我说:“是金子在哪都要发光,哪怕它暂时被埋在了沙里”。这句话激励了我整整三年,然后一鼓作气考上了重点中学。 现在想想A股,也算是有了一点思路。对于“小而美”公司,哪怕暂时遭遇了流动性窒息,但不会影响基本面,因此始终是要“发光”的。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不都是从小做到大的吗?你可以看不上它“小”,但不要看不起它“小”。注册制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允许初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但它初登市场之时并不一定都是“茅台”。你去追2100元的茅台,还是愿意坚守“小而美”? 当然,这个“小而美”还得有一定条件,这也是注册制带给市场的变数,大多数的“小”未必美。“小而美”必须满足业绩增速有保障、行业天花板比较高、企业在行业的龙头地位突出,最后再加上超跌。 就业绩指标看,ROE(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或者更高,净利润绝对值应该在1亿元或者更高,业绩增速应该在40%以上或者更高。而且市场评判企业是不是属于高成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业绩增速,虽然不一定年年都要100%以上的增速,但每年能稳定在50%左右的增速,ROE在10%以上,净利润年年都能赚几个亿,这样的企业应该怎样估值?至少应该和业绩增速一致。 再看行业天花板,这是保障业绩增速的一个重要外围指标。茅台为什么能在白酒板块里一枝独秀,就是因为酱香型白酒的行业天花板很高。所以,行业景气度高低是牛股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比如前几年的半导体芯片和最近的新能源汽车牛股倍出,就是这个原因。那么,未来景气度高的行业有哪些?叠加需求与技术更迭的角度看,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依旧是首选。 而企业如果属于这些行业景气度高的细分龙头,迟早会体现高成长性。此外,这些行业很多还有进口替代的因素,产能可以实现迅速的巨量转移,比如半导体行业的领头羊中芯国际(行情688981,诊股)(港股00981),如果能替代台积电和三星,是个什么概念?当然,它的总股本大了,否则肯定是“小而美”的典范。还有下游需求急剧放量的面板产业,京东方就是典型,进口替代完成以后成为全球冠军,但它也是因为总股本大了,不属于“小而美”,但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小而美”的企业,比如国产混合液晶的佼佼者八亿时空(行情688181,诊股),目前市场份额才5%出头,在面板下游产能急剧放大,需求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如果能大规模进口替代,无疑是高速增长的典范。 全部满足上述条件,如果再超跌,那就是埋在沙里的黄金。其实现在很多创业板科创板的企业在业绩指标和成长性上都不错,但估值也高,很多都在100倍以上,透支了成长性。那么,估值跌到30倍附近且符合上述所有条件的标的,是不是被错杀的“小而美”?值不值得坚守?
专家认为,回顾2020全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虽较为深远,但并未撼动头部省份的发展。尽管全年GDP增速的大幅变动属于暂时性现象,但仍能看出中西部地区受多个利好因素影响后展现出较高的经济增速动力,吉林省的进步为东北地区提供了参照。 截至1月28日,除河北、新疆外的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了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与增速。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对比剔除河北、新疆后的2019年全国各省区市GDP数据后发现,总体来看,2020年广东、江苏等头部省份依然位居GDP总量前列,而在GDP增速上各省区市排名有较大浮动,19个省区市全年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省区市GDP增速相对较高。 专家认为,回顾2020全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虽较为深远,但并未撼动头部省份的发展。尽管全年GDP增速的大幅变动属于暂时性现象,但仍能看出中西部地区受多个利好因素影响后展现出较高的经济增速动力,吉林省的进步为东北地区提供了参照。 安徽总量接近上海 据记者统计,2020年29个省区市GDP总量排名与2019年排名基本一致,GDP排名前10的省区市由高到低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海南、上海。在排名变动上各省区市的变动幅度较小,前10名头部省份中,仅去年排名7、8位的湖北和福建省调换了排位。 整体来看,GDP头部省份在2020年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下,依旧展现出了自身的强大底蕴。江苏省就顶着2020年的风浪取得了“双胜利”,全省经济总量跃上1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连续12年居各省、自治区之首。 虽然前10位头部省份名单没有变化,但根据记者测算,排在GDP总量第11名的安徽省在数值上与第10名的上海市仅相差19.98亿元,差值较2019年差距进一步缩小。考虑到上海在今年定下的GDP增速目标是6%而安徽为8%,今年安徽或许有望超过上海。 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安徽经济总量若能进步自然是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肯定,但经济的发展高低也不能仅通过GDP来判定,如上海的经济密度就高于安徽。安徽正处于工业发展期,其当前的经济发展动力会高于以服务业为主的上海。目前,安徽正积极承接上海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疏解和苏浙产业转移,如何整体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安徽更应该努力的方向。 增速排名洗牌 中西部占据主导 据记者统计,2020年不低于2.3%全国GDP增速水平的省区市共有19个,增速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西藏、贵州、云南、安徽、重庆、甘肃、宁夏、四川、湖南、江西、江苏、广西、山东、浙江、山西、海南、福建、吉林、广东,除湖北外28个省区市都呈现出全年GDP正增长,相比于2020年上半年GDP增速为正的省区市仅16个,我国全年经济明显恢复。 从地域分布来看,2020年的GDP增速最高的前10名地区全部位于我国中、西部,尤其是排名第一的西藏自治区,全年GDP增速7.8%,远超第二名3.34个百分点。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排名前10的省份疫情严重程度相对较轻,并且疫情高峰期主要出现在一季度,对全年经济影响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就是消费和房地产投资等内需动能增速较强,提供了重要支撑,尤其是前10个省份的GDP与其消费支出增速重合度较高。此外,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改变了中西部的区位条件,由内陆地区变成前沿地带,加上具有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弥补了海外疫情大封锁下的产出缺口,促进当地出口增长,进而拉动工业生产、制造业投资等指标逆势向好。 而2020年GDP增速最低的地区除湖北外,都位于东北地区,分别是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同为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则超过了全国GDP增速水平,在增速排名上上升了11位。 对于东北三省之一的吉林省在2020年的发展,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中心副主任陶金认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GDP挤水分后,经济增长重新出发。吉林省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尤其是科技水平较高的重工业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受到疫情的冲击也相对较小,在复工复产相对迅速的情况下,经济增速跑赢了东北其他地区。 今年发展动力将回归常态 “今年GDP增速排名出现较大变化主要与疫情冲击影响程度有关,属于暂时性现象。”伍超明对记者说,今年的GDP增速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地区的经济活力,属于外部意外冲击下的变化。随着疫情的稳定和对经济影响的消退,预计未来数年这种大幅变化将趋于缩小,逐步回归往年的窄幅波动常态。 在陶金看来,各省区市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或将面临一些风险,最重大的就是集聚过程和城市化进程的放缓。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和普遍规律,但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不够高,这背后是户籍制度、人口流动阻碍甚至是利益分配等问题。若未来城市地区的集聚过程由于城乡改革受阻而放缓,可能会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造成掣肘。 伍超明认为,今年各地区GDP增速会与2020年有较大区别。首先是基数效应的影响,2020年增速较低的省市,基数较低,有利于今年同比增速的提高,存在一定“基数幻觉”。其次,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各省份经济增长动力将大概率回归常态,内生动能将主导今年的经济增长。
截至1月28日,除河北、新疆外的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了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与同比增长数据(GDP增速)。 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对比后发现,总体来看2020年广东、江苏等头部省份依然位居GDP总量前列,而在GDP增速上各省区市排名有较大浮动,19个省区市全年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省区市GDP增速相对较高。 专家认为,回顾2020全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虽较为深远,但并未撼动到头部省份的发展。尽管全年GDP增速的大幅变动属于暂时性现象,但仍能看出中西部地区受多个利好因素影响后展现出较高的经济增速动力,吉林省的进步为东北地区提供了参照,而默默发力的贵州正愈显其冲劲。 江苏跃上10亿台阶,安徽总量接近上海 据记者统计,2020年29省、自治区、直辖市GDP总量排名与2019年排名基本一致,GDP排名前10的省区市由高到低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海南、上海。在排名变动上各省区市的变动幅度较小,前10名头部省份中,仅去年排名7、8位的湖北和福建省调换了排位。 整体来看,GDP头部省份在2020年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下,依旧展现出了自身的强大底蕴。江苏省就顶着2020年的风浪取得了“双胜利”,全省经济总量跃上1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连续12年居各省、自治区之首。 即使全年GDP增速-5%,在2020年初为抗击疫情做出巨大经济发展牺牲的湖北省也并没有在经济发展上“掉队”,反而在下半年奋起直追,全省全年进出口逆势增长8.8%,新增社会融资规模首破1万亿元。日前公布的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巩固经济持续回升态势”作为2021年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并定下10%的全年GDP预期增速目标,显示出湖北省的发展信心。 虽然前10头部省份名单没有变化,但根据记者测算,排在GDP总量第11名的安徽省在数值上与第10名的上海市仅相差19.98亿元,差值较19年差距进一步缩小。考虑到上海在今年定下的GDP增速目标是6%而安徽为8%,今年安徽或许有望超过上海。 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向券商中国记者指出,安徽在经济总量若能进步自然是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肯定,但经济的发展高低也不能仅通过GDP来判定,如上海的经济密度就高于安徽。安徽正处于工业发展期,其当前的经济发展动力会高于主要以服务业为主的上海。目前,安徽正积极承接上海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疏解和苏浙产业转移,如何整体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安徽更应该努力的方向。 增速排名洗牌,中西部占据主导 据记者统计,2020年不低于2.3%全国GDP增速水平的省区市共有19个,增速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西藏、贵州、云南、安徽、重庆、甘肃、宁夏、四川、湖南、江西、江苏、广西、山东、浙江、山西、海南、福建、吉林、广东,除湖北外28个省区市都呈现出全年GDP正增长,相比于2020年上半年GDP增速为正的省区市仅16个,我国全年经济明显恢复。 从地域分布来看,2020年的GDP增速最高的前10名地区全部位于我国中、西部,尤其是排名第一的西藏自治区,全年GDP增速7.8%,远超第二名3.34个百分点。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一方面,排名前10的省份在疫情严重程度相对较轻,并且疫情高峰期主要出现在一季度,对全年经济影响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就是消费和房地产投资等内需动能增速较强,提供了重要支撑,尤其是前10个省份的GDP与其消费支出增速重合度较高。此外,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改变了中西部的区位条件,由内陆地区变成前沿地带,加上具有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弥补了海外疫情大封锁下的产出缺口,促进当地出口增长,进而拉动工业生产、制造业投资等指标逆势向好。 而2020年GDP增速最低的地区除湖北外,都位于东北地区,分别是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同为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则超过了全国GDP增速水平,在2020年的增速排名上上升了11位。 “多年来东北经济表现相对低迷,我认为人口外流只是结果,根源在于东北没有很好地跟上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中心副主任陶金对记者说,多年前东北依靠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增长一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极,但工业生产的路径依赖也很明显,同时工业大规模生产天然对民营和中小微市场主体产生抑制,经济活力有限,当互联网等新经济领域和服务业需求崛起时,东北等北方地区并没有微观基础来承接这些趋势,失去了大量的发展机会。 对于“东北三省”之一的吉林省在2020年的发展,陶金认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GDP挤水分后,经济增长重新出发。吉林省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尤其是科技水平较高的重工业发展态势良好,2020年受到疫情的冲击也相对较小,在复工复产相对迅速的情况下,经济增速跑赢了东北其他地区。 此外,还有许多省份在今年在GDP增速排名上有所变化,如2019年GDP增速排名前10的福建和河南却在2020年排名大幅下降,分别降到2020年的第17位和第24位。而山东省则在增速排名中上升了12位。 贵州省正悄然崛起 作为一个GDP体量排名中位的省份,贵州省在经济排名中往往不算新闻焦点。但记者梳理两年经济数据发现,贵州省已连续三年在全国GDP增速排名中名列前2,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列,是2020年唯一个实现GDP总量排名上升两位的省份。 贵州省统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肖云慧在19日的贵州省2020年主要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是贵州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经济运行呈现出强劲恢复、稳定转好、逐季回升的良好态势。 数据显示,2020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2%,增速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2%。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6.5%,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3.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1.4%。 陶金表示,贵州省近年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显著快于全国。其中,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投资活动的增长,贵州省投资率在近年来超过60%,高于全国水平20个百分点,在投资带动下,贵州工业部门的规模在持续扩大。此外,近几年贵州依靠前期的基础设施基础,开始转型发展电力和大数据产业,可以说贵州真正发挥了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有取有舍,成功发展了特色产业。再加上国家在近几年对贵州脱贫工作力度加强,既增加了总体消费需求,又提高了整体劳动力质量,可以说托底了贵州的经济增长。 增速高低属于暂时现象,今年发展动力将回归常态 “今年GDP增速排名出现较大变化主要与疫情冲击影响程度有关,属于暂时性现象。”伍超明对记者说,今年的GDP增速并不能完全反映各地区的经济活力,属于外部意外冲击下的变化。随着疫情的稳定和对经济影响的消退,预计未来数年这种大幅变化将趋于缩小,逐步回归往年的窄幅波动常态。 在陶金看来,各省区市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或将面临一些风险,最重大的就是集聚过程和城市化进程的放缓。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和普遍规律,但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不够高,这背后是户籍制度、人口流动阻碍甚至是利益分配等问题。若未来城市地区的集聚过程由于城乡改革受阻而放缓,可能会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造成掣肘。 伍超明认为,今年各地区GDP增速会与2020年有较大区别。首先是基数效应的影响,2020年增速较低的省市,基数较低,有利于今年同比增速的提高,存在一定“基数幻觉”。其次,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各省份经济增长动力将大概率回归常态,内生动能将主导今年的经济增长。
按照日程安排,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是多少?第四季度和全年的各项经济数据如何?2021年各项经济数据如何走? 2020年GDP总量或破百万亿元 人均连续两年超1万美元 “持续恢复、稳定回升。” 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经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GDP总量为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从10月和11月的主要数据来看,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比三季度继续加快,因为生产和需求都在稳步回升。”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2020年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曾表示。 宁吉喆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能保持在8%以上。张立群表示:“2020年中国经济,第一个表现是韧性强大,在疫情压力之下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第二个表现是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高成长性。” 多家研究机构也对2020年GDP增速作了预测,均值为6.0%。 浙商证券(行情601878,诊股)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在研报中表示,预计四季度GDP增速达到6.6%,显著超出经济潜在增速。10月份、11月份经济持续强劲复苏,供需两端数据表现良好。供给端,工业增加值连续攀升新高,11月达到7%,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而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较上月大幅提升0.6个百分点,二者增速均明显超出去年同期水平,预计12月份将会持续。 东吴证券(行情601555,诊股)分析师陶川在宏观研究报告中表示,10-11月,GDP 中二产和三产主要行业增速相对去年同期的缺口,不难发现除了个别在三产中占比较低的行业外,四季度主要行业的产出缺口均已经转正。预测2020年四季度 GDP 增速 6.1%,2020年全年 GDP 增速为 2.2%。 中国经济展现韧性与活力 “宅经济”消费继续强势 “2020年,我国取得了抗疫和发展的显著成就,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防险能力、抗压韧性和发展活力。” 宁吉喆在接受媒体对经济评价运用韧性、活力二词。而韧性、活力的具体体现是在我国的“三驾马车”上,投资、消费、出口数据的向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415亿元,同比下降4.8%,降幅比前10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2020年前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前10月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在研报中提到,从三驾马车的需求侧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渐进修复,四季度消费持续向上改善,并呈现加速修复,但由于秋冬疫情又出现反复,高社交属性消费增速下滑,“宅经济”消费继续强势,消费分化修复的特征再次出现。 提振消费是商务部今年工作重要内容。日前,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提振餐饮消费。 投资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99560亿元,同比增长2.6%。李超认为,投资数据中,地产投资依旧更具韧性,制造业投资大幅修复值得关注,主要是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信贷着重支持及企业盈利转正的共同带动,基建投资维持低迷或主因财政资金淤积及项目不足。 对于房地产投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光华思想力”宏观经济预测课题组认为,在去年信贷较为宽松的情况下,部分资金再次流入房地产,地价出现高峰,部分重点城市房价有所上升。7月份后,随着热点城市房地产政策的收紧,且在地产政策三道红线的压力下,土地购置面积增速趋缓,房企融资或将受到约束,房企拿地能力与意愿也将下降。 出口方面,在1月1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进出口明显好于预期,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 此外,就业数据一直以来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2020年前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 浙商证券预计2020年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2%,维持在和11月相同水平。失业率有望连续四个月稳定在5.5%以下,就业压力总体不大。一方面,我国疫情控制较好,经济快速修复,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继10月份实现由负转正后在11月继续稳步回升,1—11月累计利润同比增长2.4%,用工需求随之增加,部门企业甚至出现“招工难”现象,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另一方面,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会议同时指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 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对外公布我国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7.0,比三季度回升0.2点,实现连续3个季度回升,已升至2020年一季度以来最高点。 2021年GDP预计增长约8.5% 世行报告称中国经济将强劲复苏 1月8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对外发布2020年中国经济预测数据,预计2021年全年GDP增速为8.5%左右,我国经济将快速回升。 据预测数据,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前高后低趋势,第一季度为16.3%左右,第二、第三季度分别为7.3%和6.3%左右,第四季度为5.9%左右。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为3.2%,第二产业增速为9.5%,第三产业增速为8.4%。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分别为4.9、3.3和0.3个百分点。预计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加快,全年增速为7%左右。预计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同比名义增速在10.7%至11.7%之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此前,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4%,中国经济将实现比预期更为强劲的复苏,经济增长有望达到7.9%。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将强劲复苏,反映出需求释放及生产和出口恢复速度快于预期。在中国经济回升的带动下以及区域内国家能开展有效疫苗接种的前提下,预计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将在2021年加速至7.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复苏增速有望达到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