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 1 央行: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的基本匹配与适度货币增长支持经济持续的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2 央行:2021年全年CPI涨幅将先升后稳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总体来看,预计2021年全年CPI涨幅将会出现一个先升后稳的走势。 陈雨露称,物价的稳定是货币政策核心的政策目标,本周一(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已经发布了CPI的数据,12月CPI同比由降转升,全年CPI同比上涨2.5%,国家统计局也随即对这一指标做了解读。需要注意的是,受猪肉价格和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共同推动,2020年末的CPI环比涨幅比较大,从中长期来看,2020年粮食生产是再获丰收的,生猪产能也已经基本恢复到了正常年份的水平,所以CPI环比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同时,要关注核心CPI的变化,由于居民收入的增速仍然在恢复的过程当中,再叠加局部地区疫情的反复,服务性消费仍然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仍然处于低位。下一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国内消费需求逐渐复苏释放,未来核心CPI有望继续回升。 所以总体来看,2021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受上年同期基数影响,预计全年CPI涨幅将会出现一个先升后稳的走势。 3 央行:2020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16年的44.8%下降到了去年的28%。 邹澜介绍,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管理,重点开展了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加强了房地产金融调控,加强对各类资金流入房地产的统计监测,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八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16年44.8%下降到了去年的28%。 第二是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一是落实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二是按照“规则化、透明化”方向,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三是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第三是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按照租售并举方向,加快研究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近期将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邹澜还表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保证房地产政策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4 央行:2020年P2P平台已全部清零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2020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P2P平台已全部清零,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影子银行规模缩减,资管产品风险明显收敛,同业关联嵌套持续减少。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坚决支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及产业精准扶贫贷款累计发放超过6.5万亿,惠及贫困人口超过9000万人次,助力贫困县全部摘帽。 (文章来源:央视财经) (责任编辑:DF537)
央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月15日开展50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含对1月15日MLF到期和1月25日TMLF到期的续做)和2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95%、2.20%。 此次操作的5000亿元MLF,包含对1月15日MLF到期和1月25日TMLF到期的续做,到期量合计为5405亿元,因此实现小幅缩量续作。 这一举措打破了自2020年8月以来,央行连续保持超量续作MLF的“惯例”。资金总体上呈现净回笼。此前,M2增速下降,已经引发了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 // 资金净回笼,短期利率走高 // Wind数据显示,1月央行公开市场MLF+TMLF合计有5405亿元到期,其中1月15日3000亿元MLF到期,1月23日2405亿元TMLF到期。 市场预期,本周五央行将对本月到期的MLF和TMLF进行一次性续作,普遍预期的MLF操作量可能在8000亿左右。 周四资金面稳中偏松局面不改,但流动性有所收敛,R001利率持续上行已经突破2020年的中枢1.64%,银行间Shibor利率短期均有所走高。资金面宽松逐渐收尾。 1月15日,除了上交所91天、14天,深交所2天、3天和4天5个品种国债逆回购有所下跌外,其余品种全部上涨,而且盘中大多数品种年化利率最高都突破2%,处于缓慢攀升中。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各品种稍有分歧。短期如隔夜品种上行6.3bp报1.738%,7天期上行11.1bp报2.124%,14天期上行5.3bp报1.99%,但1个月、3个月等其他中长期品种均微幅下跌。 //机构:春节前资金缺口大 //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覃汉认为,春节前资金缺口仍较大,MLF缩量反而预留宽松空间。今日MLF投放后,如果要将资金缺口填补到往年均值水平,可能则还需要央行投放1万亿元左右,就算投放不及1万亿元,也会有一定量的对冲。考虑到春节前资金缺口仍然较大,本次MLF缩量反而预留宽松空间,预计春节前还会有其他对冲操作。 中金公司表示,12月信托贷款压降规模达4601亿元,而以往月份压降规模多在千亿元规模上下,未来更需关注非标超预期压降的可能,关注未来中小房企和城投公司的债务到期偿还压力。预计年初全面降准的可能性较低,央行或更多通过MLF、直达实体经济工具等方式适时适度投放流动性。 但也有机构重提降准,认为降准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江海证券屈庆团队认为,MLF操作量低于8000亿,短期而言并不能证明央行试图释放边际收紧的货币政策信号,反而可能使得市场对降准或者创新性货币政策操作的预期进一步强化,进一步推升市场的宽松预期,这无疑有利于目前市场交易情绪的延续。但中期需要警惕货币宽松预期兑现或证伪之后的回调风险。 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点评称,此次MLF操作进一步强化预期管理,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预计今年春节前流动性安排是以MLF+逆回购+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或类似CRA的临时性流动性安排为主的组合。 // 央行再次定调:稳字当头 // 重申货币政策不急转弯 1月15日,中国央行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陈雨露1月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稳健货币政策会更加合理适度、灵活精准,央行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以适度货币增长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M2、社融增速不宜再设置数字目标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M2、社融增速不宜再设置数字目标,目前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不高。在总量方面,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中期信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 央行副行长陈雨进一步解释称,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治理的需要,略高或者略低于名义经济增速,以此体现中长期内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同时在经济运行的非正常时期,比如说遭遇到类似当前重大疫情严重冲击的时候,经济增速可能会大大偏离潜在的产出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要参照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经济增速来把握。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2020年狭义货币(M1)增速明显是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现。未来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单位资金支出将加快,沉淀的单位活期存款将减少,预计未来M1增长将会比较平稳。 关注物价、关注资产价格 陈雨露表示,预计今年CPI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比较小,目前央行也在关注核心CPI的变化。 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看,在关注物价的同时,央行也一直在密切关注重要领域的资产价格。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防范资产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宏观金融风险,以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住房不炒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近年来央行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牵头各部门加强对各类资金流入房地产的情况监测,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是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二是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形成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管理规则等。三是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近期将就相关政策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取决于经济形势、国际市场因素等,总的看,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将成为常态,既不会持续升值,也不会持续贬值。 货币政策“以我为主” 陈雨露称,当前的外部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波动幅度在不断地加大。二是全球流动性高度宽松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方向易变、波动也在加大。三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前所未有,低收入国家债务风险还会进一步的上升,可能会进一步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外部风险,中国央行的重点还是要坚持国内优先的原则,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一方面,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夯实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持续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在G20等国际平台上与其他各国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来共同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复苏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020年前11月,我国民间投资已实现由负转正。岁末年初,多地民间投资持续“升温”,纷纷向民间资本送出项目和政策“大礼包”。 民间投资加快复苏 2021年1月4日,山东青岛推出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若干措施,出台畅通市场准入、重点支持领域、强化促进保障三大部分17条政策,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020年12月下旬,北京市95个重点项目向社会公开推介,总投资1060亿元,拟引入民间资本422亿元,占总投资的40%,项目涵盖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制造、金融业、文化旅游、商务服务业、基础设施、健康养老、住房保障等9个重点领域。2018年以来,北京已累计推介5批超37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5000亿元。 2020年12月26日,贵州省233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招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达1660亿元,其中10.8%来自“民企招商”活动。 从各地情况看,民间投资正在加快复苏。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1月至11月,在发布了民间投资相关数据的23个省份中,有17个省份的民间投资实现了正增长。例如,1月至11月,广东省民间投资增长1.4%,增速实现年内首次转正;贵州省民间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1.4%,高于全省投资增速8.6个百分点;江西省民间投资增长2.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上升至64.5%;浙江省民间投资增速自2020年8月份转正后逐月稳步提升,前11月累计增长1.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0.3%。 天津、内蒙古、安徽、湖北、广西、青海等省份的民间投资增速虽仍为负值,但降幅呈逐步收窄态势。例如,2020年1月至11月,湖北省民间投资下降25.2%,比1月至10月收窄4.9个百分点;安徽省民间投资下降0.7%,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 作为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各地制造业投资也呈现复苏态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大幅增长。例如,2020年1月至11月,山东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6.5%,山西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3.3%,广东省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82.7%。 市场主体信心全面恢复 从全国层面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我国民间投资增长0.2%,增速实现年内首次转正。 “民间投资增速在2020年底前终于转正,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表示,首先是随着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持续恢复,带动整体投资同比增速逐步回归正常水平。其次,部分领域投资增速快速反弹拉动民间投资。其中,前11个月农林牧渔业、房地产开发和教育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2.4%、6.8%和8.0%,制造业民间投资降幅也收窄了1.9个百分点;再次,2020年二季度以来,特别是三、四季度上游生产部门的景气程度明显回升,极大提振了民间资本对于未来市场的乐观预期和投资信心。 我国高度重视民间投资的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部署,自2018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各地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了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推动地方常态化公开发布对民间资本吸引力强的项目。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影响,各部门各地方陆续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提升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各类投资主体一视同仁,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民营企业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设置限制性门槛。 “民间投资增速转正,意味着未来经济复苏的态势将更加巩固,结构将更加均衡,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更加充足。”王军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民间投资复苏表明中国经济复苏已经到了很高水平,市场主体信心全面恢复,也表明非政策性市场主体的内生动能已经产生。 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并提出要“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居民消费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重点领域投资亟待加强。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投资空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民间投资代表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代表着市场力量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和预期,其稳定与否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王军认为,未来需求侧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重点应向民间投资领域大幅倾斜,改变当前经济复苏不平衡的问题。 王军认为,在政策环境方面,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激活发展潜能。具体而言,应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竞争中性”原则为核心,消除所有制歧视,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促进形成更加便利可靠的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改革,依法保护各类产权,打破制约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在各省近期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多地都对民间投资明确作出了制度安排,要求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障碍,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例如,河北省提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清理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推动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信贷资金等协同联动,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领域”;辽宁省提出,“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向科技成果转化集聚,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又如,安徽省提出,“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在交通、能源等领域推出一批示范项目,建立项目推介长效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山东省提出,“更好发挥政府债券投资作用,大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在投资方向上,王军认为,未来我国民间投资的重点应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非房地产行业。应落实好“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要求,力争将制造业投资的比重稳定在35%以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八大前沿领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九大战略新兴产业、“两新一重”领域以及细分行业的产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等,均是大有前景的方向。(记者 熊丽)
原标题: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即将揭晓 GDP总量或突破100万亿 中国网财经1月18日讯(记者谭梦桐)按照日程安排,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是多少?第四季度和全年的各项经济数据如何?2021年各项经济数据如何走? 2020年GDP总量或破百万亿元 人均连续两年超1万美元 “持续恢复、稳定回升。” 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经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GDP总量为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从10月和11月的主要数据来看,四季度经济增长有望比三季度继续加快,因为生产和需求都在稳步回升。”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2020年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曾表示。 宁吉喆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能保持在8%以上。张立群表示:“2020年中国经济,第一个表现是韧性强大,在疫情压力之下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第二个表现是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高成长性。” 多家研究机构也对2020年GDP增速作了预测,均值为6.0%。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在研报中表示,预计四季度GDP增速达到6.6%,显著超出经济潜在增速。10月份、11月份经济持续强劲复苏,供需两端数据表现良好。供给端,工业增加值连续攀升新高,11月达到7%,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而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较上月大幅提升0.6个百分点,二者增速均明显超出去年同期水平,预计12月份将会持续。 东吴证券分析师陶川在宏观研究报告中表示,10-11月,GDP 中二产和三产主要行业增速相对去年同期的缺口,不难发现除了个别在三产中占比较低的行业外,四季度主要行业的产出缺口均已经转正。预测2020年四季度 GDP 增速 6.1%,2020年全年 GDP 增速为 2.2%。 中国经济展现韧性与活力 “宅经济”消费继续强势 “2020年,我国取得了抗疫和发展的显著成就,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防险能力、抗压韧性和发展活力。” 宁吉喆在接受媒体对经济评价运用韧性、活力二词。而韧性、活力的具体体现是在我国的“三驾马车”上,投资、消费、出口数据的向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415亿元,同比下降4.8%,降幅比前10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2020年前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前10月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在研报中提到,从三驾马车的需求侧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渐进修复,四季度消费持续向上改善,并呈现加速修复,但由于秋冬疫情又出现反复,高社交属性消费增速下滑,“宅经济”消费继续强势,消费分化修复的特征再次出现。 提振消费是商务部今年工作重要内容。日前,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提振餐饮消费。 投资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99560亿元,同比增长2.6%。李超认为,投资数据中,地产投资依旧更具韧性,制造业投资大幅修复值得关注,主要是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信贷着重支持及企业盈利转正的共同带动,基建投资维持低迷或主因财政资金淤积及项目不足。 对于房地产投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光华思想力”宏观经济预测课题组认为,在去年信贷较为宽松的情况下,部分资金再次流入房地产,地价出现高峰,部分重点城市房价有所上升。7月份后,随着热点城市房地产政策的收紧,且在地产政策三道红线的压力下,土地购置面积增速趋缓,房企融资或将受到约束,房企拿地能力与意愿也将下降。 出口方面,在1月1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进出口明显好于预期,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 此外,就业数据一直以来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2020年前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 浙商证券预计2020年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2%,维持在和11月相同水平。失业率有望连续四个月稳定在5.5%以下,就业压力总体不大。一方面,我国疫情控制较好,经济快速修复,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继10月份实现由负转正后在11月继续稳步回升,1—11月累计利润同比增长2.4%,用工需求随之增加,部门企业甚至出现“招工难”现象,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另一方面,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会议同时指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 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对外公布我国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7.0,比三季度回升0.2点,实现连续3个季度回升,已升至2020年一季度以来最高点。 2021年GDP预计增长约8.5% 世行报告称中国经济将强劲复苏 1月8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对外发布2020年中国经济预测数据,预计2021年全年GDP增速为8.5%左右,我国经济将快速回升。 据预测数据,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前高后低趋势,第一季度为16.3%左右,第二、第三季度分别为7.3%和6.3%左右,第四季度为5.9%左右。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为3.2%,第二产业增速为9.5%,第三产业增速为8.4%。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分别为4.9、3.3和0.3个百分点。预计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加快,全年增速为7%左右。预计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同比名义增速在10.7%至11.7%之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此前,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4%,中国经济将实现比预期更为强劲的复苏,经济增长有望达到7.9%。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将强劲复苏,反映出需求释放及生产和出口恢复速度快于预期。在中国经济回升的带动下以及区域内国家能开展有效疫苗接种的前提下,预计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将在2021年加速至7.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复苏增速有望达到8.2%。
今天(1月15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 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八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16年44.8%下降到了去年的28%。
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发布会上表示,2020年,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采取量化宽松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措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也基本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比较好地对冲了疫情以来宏观形势的高度不确定性,金融运行保持基本平稳,与我国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也是基本匹配的。 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以适度货币增长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文字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们知道,今年要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是否意味着今年货币投放量将会增多?今年M2的增速将会是什么样的?谢谢。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谢谢央视记者。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是完善我国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基本匹配并不意味着完全相等,也就是说,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治理的需要,略高或者略低于名义经济增速,以此体现中长期内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同时在经济运行的非正常时期,比如说遭遇到类似当前重大疫情严重冲击的时候,经济增速可能会大大偏离潜在的产出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要参照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经济增速来把握。 2020年,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采取量化宽松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措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也基本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比较好地对冲了疫情以来宏观形势的高度不确定性,金融运行保持基本平稳,与我国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也是基本匹配的。 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以适度货币增长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谢谢。
2021年货币投放量是否会增多?人民币汇率是否会继续升值?蚂蚁金服整改进行如何?2021年通胀形势如何判断?美国新一轮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金融会有哪些影响? 1月15日,国新办就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出席发布会并回应热点关切。 2021年货币投放量是否会增多? 陈雨露表示,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是完善我国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个重要内容。基本匹配并不意味着完全相等,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治理的需要,略高或者略低于名义经济增速,以此体现中长期内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同时在经济运行的非正常时期,比如遭遇到类似当前重大疫情严重冲击时,经济增速可能会大大偏离潜在的产出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要参照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经济增速来把握。 近年来,人民银行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平均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2018-2019年实现了大致相当;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2020年,为应对疫情,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目标为明显高于上年,随着经济恢复常态,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陈雨露强调,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会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以适度货币增长支持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人民币是否会持续升值? 2020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明显,这一趋势对出口商、实体经济会有哪些负面影响? 孙国峰表示,2020年末,人民银行对美元汇率较上年末升值6.9%,波动幅度没有超过历史水平,比如2007年、2008年的波动幅度;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升值约4%,从历史上看年度的波动幅度也是处于中游。全年人民银行对美元汇率均值为6.90元,和2019年均值也是持平的。 孙国峰认为,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与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基本面是相符的。与其他主要货币相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也较为适中。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均衡水平,汇率变动对出口和经济的正负影响基本相互抵消。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国际收支状况和国际外汇市场变化等因素。总的看,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将成为常态,既不会持续升值也不会持续贬值,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蚂蚁金服整改进展如何? 此前,金融管理部门约谈蚂蚁集团,根据金融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指出了蚂蚁集团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目前进行如何?蚂蚁是否面临分拆? 陈雨露表示,蚂蚁集团规范整改的问题,目前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蚂蚁集团已经成立了整改工作组,正在抓紧制定整改时间表,对标监管要求来进行整改。同时,也要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和企业的正常经营,确保对公众的金融服务质量。金融管理部门也在与蚂蚁集团保持着密切的监管沟通,有关工作进展将会及时向大家发布。 2021年物价怎么走? 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发布的CPI数据,2020年12月CPI同比由降转升,全年CPI同比上涨2.5%。需注意的是,受猪肉价格和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共同推动,2020年末CPI环比涨幅比较大。 陈雨露表示,从中长期来看,2020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生猪产能也已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CPI环比持续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同时,要关注核心CPI的变化,由于居民收入增速仍然在恢复过程中,再叠加局部地区疫情的反复,还有服务性消费仍然受到一定制约,所以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仍然处于低位。 陈雨露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国内消费需求逐渐复苏释放,未来核心CPI有望继续回升。总体来看,2021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受上年同期基数的影响,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将会出现先升后稳的走势。 另外,有分析认为,由于CPI指标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导致当前的通胀水平是被低估的。 对此,陈雨露表示,CPI指标是否应该纳入资产价格变动的问题,目前这还是属于学术界讨论的重要的前沿课题,国际上主要的经济体还没有将具体某类资产价格变动直接纳入CPI指标的做法。央行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防范资产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宏观金融风险,以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包含了哪些内容? 目前来看,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目标已顺利实现。让利规模包含了哪些内容?2021年是否还有推动金融系统让利的政策出台? 孙国峰表示,2020年,在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方面,一是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引导贷款利率下降让利5900亿元;二是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让利460亿元;三是债券利率下行向债券发行人让利1200亿元;四是两项直达工具让利3800亿元。 此外,银保监会通过督促银行减少收费、支持企业重组和债转股等方式,引导银行让利,这部分让利预计约4200亿元。 美国新一轮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金融可能造成哪些影响? 美国新一轮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金融可能造成的影响?另外,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表示短期内不会加息,外部长期的超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是否会恶化中国的国际金融环境? 陈雨露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是相对缓慢的,对实体经济的压力传导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叠加在一起,外部的风险需要警惕。一是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波动幅度在不断地加大;二是全球流动性高度宽松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方向易变、波动也在加大;三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前所未有,低收入国家债务风险还会进一步的上升,可能会进一步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陈雨露强调,针对上述三方面外部风险,央行重点还是要坚持国内优先的原则,继续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一方面,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夯实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持续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在G20等国际平台上与其他各国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来共同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复苏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