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塑料及其制品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工农生产到衣食住行,塑料无不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1月1日起,“升级版限塑令”正式上路。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这意味着时隔12年,“限塑令”再度升级。 每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和相关行业,也都在这场“环保战役”中改变着自己。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350万家经营范围含“塑料”,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塑料相关企业。 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塑料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和山东,四地塑料相关企业之和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50%。 在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塑料行业也在努力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并通过实际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资料显示,塑料回收处理是指回收企业通过垃圾分类、工业废料直接收取等方式获得废弃塑料,并采用多种回收工艺将废弃塑料回收处理,加工成塑料、塑胶等制品的再利用过程。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数据统计,全国每年使用的回收利用废塑料3000万吨左右,占塑料消费量的30%以上。 可回收塑料种类较多,包括PET、HDPE、PVC、LDPE、PP、PS等,主要来源于废旧家电壳、儿童玩具、塑料管道、塑料膜及部分废旧医用塑料等。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14万家经营范围含“回收、再生、PET、HDPE、PVC、LDPE、PP、PS”,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可回收塑料相关企业。地域分布上,江苏、山东和广东为相关企业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均超过1万家,其中江苏以1.7万家相关企业数量居于全国首位。行业分布上,批发和零售业和制造业分别占比约48%和36%。 自2008年“限塑令”开始实施起的十二年期间,我国可回收塑料相关企业注册总量(全部企业状态)由原来的4万家已增长至19万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相关企业年注册增速高达17%,之后四年增速均保持在18%以上。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2020年新增可回收塑料相关企业超3万家,同比增长21%。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未来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存在一定潜力。包括可降解吸管、可降解餐盒、可降解包装袋等。据了解,环境降解塑料的降解过程主要涉及生物降解,光降解和化学降解,这三种主要降解过程相互间具有增效、协同和连贯作用。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经营范围含“生物降解、光降解、化学降解、可降解”,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可降解相关企业近8,400家。 地域分布上看,我国可降解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近5,000家相关企业,占全国近6成。广东省以超670家相关企业位居第二位,安徽省和山东省均有超过300家相关企业。 近十年来,我国可降解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年度注册数量与增速呈稳定上涨趋势。截至目前,以工商登记为准,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新增可降解相关企业近2,300家,较去年同比增长38%。 “升级版”限塑令规定: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很多人在2021年的第一天发现,原先奶茶店、快餐店、烘焙咖啡店提供的一次性塑料吸管不见了,它们或被换成了纸质吸管,或被改成了聚乳酸可降解吸管,还有的被可以直接饮用的杯盖代替了。 中国消费者报在报道中指出,聚乳酸可降解吸管,是以玉米、甘蔗等作物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复杂工艺生产而成。在堆肥的条件下,只需要90天就会降解完成。不过,这些可降解产品目前共同面临着原材料供应比较紧张的问题。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经营范围含“聚乳酸”,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聚乳酸相关企业近200家。截至目前,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2020年新增聚乳酸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约48家,同比增长近129%。
(记者 岳品瑜 实习记者 廖蒙)1月7日,央行官网披露,截至2020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报32165.22亿美元,环比增加380.32亿美元,升幅为1.2%,创下自2016年5月以来新高。 2020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稳中有升,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从月度变动情况上看,2020年有4个月环比回落,有8个月环比上升。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全年外汇储备规模增加1086亿美元,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具有较为坚实的稳定基础。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20年11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环比增加505.08亿美元,当前已经连续两个月上涨。2020年12月末我国黄金储备报6264万盎司,自2019年9月以来,连续16个月未发生变化。 对于2020年12月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原因,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指出,2020年12月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总体稳定,市场交易理性有序。国际金融市场上,受新冠肺炎疫苗进展、主要国家货币及财政政策等影响,美元指数下跌,非美元货币及主要国家资产价格均有上涨。外汇储备以美元为计价货币,非美元货币折算成美元后金额增加,加上资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 在温彬看来,除了估值变动导致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外,真实贸易和跨境资本流动预计对12月外汇储备规模增长也有贡献。温彬指出,当前美国、欧元区、日本等海外主要经济体整体呈现复苏态势,有助于带动外需增加,对我国出口形成利好。资本市场整体向好,跨境资金呈流入态势,北向资金2020年12月净流入572.4亿元,对外储增长形成贡献。 1月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总结了2020年外汇管理工作,并部署了2021年工作重点。其中提到,2020年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左右。国家外汇管理局方面提出,2021年工作重点包括完善中国特色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坚持市场化原则,前瞻性地做好战略配置,动态优化投资组合。保障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展望未来,王春英强调,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疫情冲击导致的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国际金融市场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但我国外汇市场有条件继续保持平稳、均衡运行,外汇储备规模也将总体稳定。 温彬认为,下一阶段,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一方面,我国经济复苏形势持续向好,2020年经济能够实现正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宏观调控、外汇管理等政策审时度势,2020年以来通过淡出使用“逆周期调节因子”、调整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跨境融资宏观审慎参数、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等引导市场预期,预计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合理水平双向波动,维护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与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提供保障。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央行近日来在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方面动作频频。1月7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还发布了关于调整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通知,决定将企业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就在两天前,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还曾公布决定将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由0.3上调至0.5。
稳外贸、稳外资再出新政,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将上新台阶。1月4日,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涵盖围绕实体经济需求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等五方面15条措施。专家表示,这将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稳外贸、稳外资形成有力支撑。 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纾困外贸企业,包括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在内的监管部门出台多项助企措施,积极畅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创新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发布、自贸区不断扩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外贸企业生机盎然,出口数据不断创新高,中国市场持续释放对于外企和外资的强大吸引力。 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2020年前两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下降15.9%。但经历短暂下滑后,4月我国出口增速即实现年内首次转正,此后持续保持强势增长;7月出口增速突破两位数;11月增速达14.9%。出口快速转正并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一系列稳外贸政策。 2020年,疫情发生后,外贸企业遭遇了订单被取消、资金短缺等困境。为应对疫情影响,除了延期还本付息、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信用贷款发放等普适性政策外,中央还在保市场份额、保订单、保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对症下药”。一揽子政策组合形成了抗风险、稳增长的强大合力,在稳住中国外贸“基本盘”的同时,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乃至世界经贸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外贸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外资也加快“走进来”。2020年1至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99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外资这份热情反映出中国近年来更广阔的投资空间、更优化的营商环境。制度型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2017年至2020年,中国连续四年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版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分别缩减至33条和30条。去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成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对外开放举措逐步落地,我国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将显著提升,有力支撑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出口具备增长潜力 2020年,我国外贸出口走出了漂亮的增长线,得益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为外贸增长赢得先机。彼时,海外产能受到疫情冲击并未恢复,许多境外订单因此转向中国,其中防疫物资出口表现强势。据世贸组织测算,2020年我国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进一步提升,将超过2015年13.8%的历史最高水平。 事实上,中国自身“硬实力”是能够顺利承接海外产能、持续吸引外资扩大在中国投资的关键因素。中国是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经济恢复,中国都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力、生产能力和效率,完备的产业链、工业链经受住了考验。另外,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成为连接海外市场、外贸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平台以及外资扩大在中国投资的重要渠道。 对于出口高增态势能否在2021年延续,专家都给出了较为一致的判断,即短期看将维持高增长趋势,长期看将回归平稳。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核心国家的角色将进一步凸显。在其他国家产能尚未完全正常化以及基数因素的作用下,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下半年随着疫情因素逐渐消退,其他国家生产能力恢复之后,中国出口增速会逐渐回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今年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重点可能从医疗用品转向传统商品,特别是家具、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出口增速将获得较快提升。进口增速预计将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呈现稳健增长。 提升外贸竞争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航之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内需要发挥更大作用,激发国内市场潜力更为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外贸市场,相反,提升外贸国际竞争力,有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仍将是今年的重要目标。 “我国仍将致力于保持全球贸易大国地位。未来,降低宏观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度,要靠壮大国内经济规模来实现,而非主动限制对外贸易发展。为此,以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为标志,‘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据统计,2019年,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在货物出口中的占比接近三成,服务贸易出口仅为货物出口额的11.4%。也正是看到了不足,中国在服务贸易、高端制造业方面奋起直追。2020年1至11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规模中占比提高9.9个百分点,达44.2%。王青表示,增加服务贸易出口将主要依靠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来推动。历史证明,开放竞争是“中国制造”崛起的制度基础,未来打造“中国服务”,开放竞争仍是必由之路。 王静文表示,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应致力于降低制造企业成本,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向产业链供应链上游攀升。提升国内市场对外资吸引力,则要继续扩大开放,减少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等。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12月17日1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凌晨1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规避机动。 凌晨1时33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约为11.2千米/秒)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到达最高点后开始滑行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完成最后减速并保持姿态稳定,随后在预定区域平稳着陆。负责搜索回收任务的测控与回收系统技术人员及时发现目标,有序开展回收工作。 按计划,回收后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处理工作后,将空运至北京开舱,取出样品容器及搭载物。国家航天局将择机举行交接仪式,正式向地面应用系统移交月球样品,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相关工作也将随之启动。 嫦娥五号探测器于11月24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实施2次轨道修正、2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圆轨道。此后,探测器经历组合体分离、环月降轨及动力下降,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于12月1日在月球正面预选区域着陆并开展采样工作。12月3日,上升器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于6日完成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之间的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此后按计划分离并受控落月。12月12日至16日,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在完成2次月地转移入射、2次轨道修正后,返回器于12月17日与轨道器分离并重返地球。 国家航天局专家表示,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一次任务中,连续实现我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同时,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成功实现了多方面技术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对于我国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完善探月工程体系、开展月球科学研究、组织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任务,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叶雨恬)
据央视新闻报道,记者从文旅部获悉:元旦、春节假期期间,我国将继续暂不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出入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继续执行景区游客量不超最大承载量的75%等政策。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旅游、旅行、机票、酒店、航空、旅行社、景区”,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旅游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350万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旅游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近36万家,约占全国的10%;山东省位居第二,相关企业数量超28万家,约占全国的8%;另外江苏省和上海市也均拥有超过20万家旅游相关企业。 行业分布方面,有近32%的旅游相关企业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28%的相关企业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超12%的相关企业分布在住宿和餐饮业。 另据文旅中国报道,同程艺龙、途牛、携程、美团纷纷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在线旅游市场加快复苏的信号跃然纸上。 报道指出,一季度由于国内旅游企业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业务几乎停摆,携程、途牛、同程艺龙等在线旅游企业相继出现亏损。二季度,虽然重新启动的旅游业并未迎来外界期待的报复性反弹,但从在线旅游企业的业绩来看,已经出现了“回血”迹象。到三季度,在国内游迅速回暖的大环境下,在线旅企的业绩也水涨船高。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29日,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今年已新增超63万家旅游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其中,一季度新增9.6万家,二季度新增17.6万家,三季度新增16.3万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今年第四季度已新增超过20万家相关企业,环比增长近25%。
【现象】不久前,国际灌排委员会公布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我国申报的福建天宝陂、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浙江白沙溪三十六堰、广东桑园围被收录其中。至此,全球共有105项古代灌溉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我国有23项入选。这23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许多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我国灌溉工程遗产类型丰富、分布广泛、灌溉效益突出的特点。 【点评】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而农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兴水利、除水害,自古以来便是治国安邦之大计。距今5000年左右,良渚古城已出现大型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皆已达到较高技术水平,不仅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科技、文化和生态遗产。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不同自然条件促生了各具特色的灌溉工程技术。在浙江,白沙溪落差大、水流急、深潭多,古人便在深潭的下游修筑堰坝,既提高了堰坝蓄水和引水能力,也减轻了水流对堰坝的冲击。在陕西,为使龙首渠渠道穿越铁镰山,古人在隧洞中均匀布设竖井,辅助暗渠开挖,创造出影响深远的“井渠法”。如今,伴随科技进步,这些传统灌溉工程技术似乎已不再处于时代潮流之先,然而在科学合理的继承与发展中,一些技术,如渠道防渗技术、塘堰技术、海塘工程技术等,依然对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沿用至今的灌溉工程,既见证了中国水利技术发展,也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建于北宋的桑园围,拉开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序幕。围内桑基鱼塘循环农业模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桑园围区域“大包围”式的防洪理念、节约水资源的经验做法,对当代灌溉工程建设亦具有借鉴意义。桑园围的建设,还促生了种桑养蚕、航运贸易、龙舟竞渡等活动,地域文化特色由此更加鲜明。一塘一坝,不只是呵护良田万顷的灌溉工程,也是涵养精神智慧的文化工程。 推动制度治水、制度管水,是现实需要,更是我国古代灌溉工程留下的宝贵经验。1200多岁的福建天宝陂,如今依然焕发青春活力,得益于自宋代建立起的严格岁修制度。1500多岁的浙江通济堰,采用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堰规”刻于石碑之上,使部分制度得以沿用至今。重新审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难发现,正是良好的长期运行和管理机制,才让这些优秀灌溉工程得以跨越千年,守江河安澜,护百姓安稳。 一渠清水,长流千年,接续造福一方的使命,积淀可持续灌溉的经验。未来,如何延续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生命力?一方面,要保护好、传承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一步挖掘、展示其丰富内涵,让大众了解治水管水的智慧与价值。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可持续地利用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让文明瑰宝熠熠生辉,让千年智慧绵延不绝。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4日 05 版)
“十四五”冲击6800万吨年产量 截至12月27日上午10时,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达到6000.08万吨,其中原油2451.80万吨、天然气445.31亿立方米,创造了我国油气田产量历史最高纪录。 当日,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和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下称“长庆油田”)共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至此,中国石油工业新的里程碑诞生,标志着我国建成了年产油气当量6000万吨级特大型油气田。 “这只是一个开始。”长庆油田执行董事、党委书记付锁堂在发布会上表示,基于资源优势的积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低成本模式的创新,长庆油田规划在“十四五”期间,把油气年产量提升到6800万吨。 在新闻发布会后召开的能源安全及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堪称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据了解,长庆油田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资源丰富,但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油气藏,其经济有效开发属于世界性难题。 从低渗透油田起步,突破特低渗、再战超低渗、解放致密气,到实现页岩油规模有效开发,长庆油田先后近50年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创造了油气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和低成本开发两大奇迹,为世界上同类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开发探索了成功的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长庆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59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4万亿立方米。连续10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超3亿吨,连续14年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超2000亿立方米,“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油气探明储量占全国35%以上。先后成功开发了35个油田和13个气田,率先建成了我国百万吨级页岩油示范开发区和首个400亿方大气田,已累计给国家贡献油气产量超过7.6亿吨,油气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和1/4。 值得注意的是,十多年来,长庆油田油气当量从2000万吨增长到6000万吨,用工总量始终控制在7万人左右,“十三五”期间劳动生产率提升了近一倍。 付锁堂表示,依靠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创新获得的低成本优势,长庆油田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超低油价叠加影响下,2020年依然实现利润超过150亿元,创造了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效益发展的成功范例。 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担负着5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自1997年正式向外供气以来,已累计生产天然气4683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5.69亿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物3.8亿吨,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