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和平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近日共同发布的《黄河流域电力部门虚拟水转移及2030年电源结构优化研究》报告建议,黄河流域内各省需要积极推进可再生技术发展和储能技术改进,加快其电力行业转型,提高风能、太阳能等能够同时实现节水减碳效益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占比。 同时,需要加快水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通过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水权市场的建立、水资源费改税等革新举措的推进,确保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最严格的实施。 该报告运用虚拟水工具,对中国黄河流域电力部门虚拟水的转移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中国2030年电源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考虑到电力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之一,该研究通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对于黄河流域2030年电力行业在面临“水-碳”约束下的电源结构发展进行优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碳中和”和水资源约束的目标难以同时实现,技术革新势在必行。相较于“碳达峰”约束,黄河流域八省达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时,碳排放约束将会对黄河流域八省的电力结构产生更为明显的影响,因此水资源约束和“碳中和”两大目标将难以在现行政策路线下被同时满足。
记者从陕西省水利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陕西省不断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通过对宝鸡峡等47处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共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20.6万亩,年均可节水1.35亿立方米。 据陕西省水利厅厅长魏稳柱介绍,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23.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8位,禀赋条件呈总量严重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且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三大特点。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陕西不断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十三五”期间,陕西持续推进宝鸡峡等10处大型和37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目前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共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20.6万亩,年均可节水1.35亿立方米。全省共有40个县(区)被水利部命名为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域,占陕西省县(区)总数的37%。陕西还通过税收杠杆作用倒逼企业调整生产用水方式,2020年预计征税约12亿元。 魏稳柱说,今后陕西还将不断深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工作,确保到2025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119.2亿立方米国家红线指标以内,万元GDP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0%,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以上,基本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因水而兴的浙江正紧锣密鼓推进节水。由省水利厅和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浙江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目前已正式印发实施。该方案首次提出,通过实施节水行动,争当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的排头兵,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南方丰水地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标杆省份。 浙江缺水,更需节水 浙江作为江南水乡,为何也要开展节水行动? “事实上,浙江属于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地区。”省水利厅副厅长冯强解释,我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76亿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量1702立方米,但是浙江人口和产业高度集聚,人均水资源量比全国人均水平低20%左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水资源不平衡不匹配,在浙江尤为明显。从时间分布上看,降雨集中在梅雨期和台汛期,70%的水资源形成洪水排入大海,无法有效利用,秋冬季降雨偏少,容易出现季节性旱情;从空间分布上看,杭嘉湖、宁绍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占全省2/3,而水资源量只占全省1/5,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显现,尤其是优质水短缺问题较为突出,以嘉兴、舟山为例,优质水库水供给严重不足。 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平客观反映了产业结构合理性、技术水平先进性和水治理能力的高低。对标发达国家,2018年我省万美元GDP用水量254立方米,而日本仅为136立方米、新加坡仅为23立方米。“正因如此,推动水资源利用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在开源的同时,必须从节流端发力,有效保障用水安全。”冯强说。 对此,《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重要领域节水取得快速突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42%和4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以上,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用水量控制在55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6以上,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186亿立方米以内。 用得越多,价格越高 如何推动全省节水行动? 强化刚性约束,是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将对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实行控制,主要抓好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江河水量分配和区域水资源论证3项工作,实施用水全过程管理,突出刚性约束,建立节水评价机制。”冯强说。 在此基础上,浙江将着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市节水降损、非常规水利用、节水标杆引领和节水装备制造等六大工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打好节约用水攻坚战。 提高节水意识,必须建立全方位的价格机制。在居民用水方面,我省已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通过适当拉开各阶梯之间的价格差距,下一步将结合水价动态调整,进一步优化该制度;在非居民用水方面,我省正在着力健全完善非居民用水差别化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并完善差别化水价制度。“简单来说,就是超出一定量后,用水量越多,价格就越高。”省发改委一级巡视员徐幸说。 一大批加强节水项目的投资即将启动。比如加快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等大型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建设,确保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规模达到40万立方米/日的目标,基本解决海岛对生活生产用水的需求。 此外,聚焦酒店、居民小区和学校等重点用水行业和领域,浙江将开展节水标杆遴选和引领行动。今年,全省会打造10个节水标杆酒店、10个节水标杆校园、10个节水标杆企业和100个节水标杆小区。 农业增效,工业减排 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近年来,浙江围绕实施节水灌溉和发展节水畜牧业渔业,持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特别是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区,发展用水较少的旱地作物,减少生产过程用水量;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累计建成1900多万亩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运用节水技术设施,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展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等。截至目前,我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节水农业的“节”,不仅是“节约”的“节”,也是“调节”的“节”,就是要科学高效利用。“我们将在强化农业生产保供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农田建设和农业生产统筹管理,努力向旱地要粮,让灌区增效,要水田减排,深化落实节水措施,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全面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推广生态节水生产,切实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蔡元杰说。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全省水肥一体化面积保持在50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以上,建成节水型灌区180个;全省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保持在95%以上,全面落实水费收缴制度。 工业是浙江节水的大户。这些年来,浙江通过推进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实施节水改造、中水回用和节水型企业建设等工作,工业节水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7.6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45.3%。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节水技改及再生水回用改造。”省经信委一级巡视员诸葛建介绍,到2022年,高耗水企业水效达标率90%以上,全面提升我省工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4日在北京出席澜湄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时表示,中方将从今年开始,与湄公河国家分享澜沧江全年水文信息,共建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和洪旱灾害。定期举办水资源合作部长级会议和水资源合作论坛,落实好《澜湄水资源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实施好大坝安全、洪水预警等合作项目,提升流域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管理能力。(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