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个时代,成就不了迈瑞。但如果仅仅依靠时代红利,没有去努力,我们也成为不了今天的迈瑞。”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中国第一台磁共振成像系统、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深圳,自主创新的医疗器械是深圳特区建立40年以来的重要产业名片之一,迈瑞医疗则在这张名片上占据重要一角。 “正是由于好的环境及政策,才能让一家公司真正成长起来。”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认为,深圳医疗器械产业高速发展与这座城市特有的电子信息技术优势、政府支持及创新创业氛围紧密相关。 迈瑞医疗成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根植于深圳,汲取养分于深圳,凭借对研发创新的坚持,一步步成长为行业领军者。 今年以来,在积极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后,迈瑞医疗又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取得良好开局。目前,迈瑞医疗的产品及解决方案覆盖国内近11万家医疗机构和99%以上的三甲医院,并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没有这个时代,成就不了迈瑞。但如果仅仅依靠时代红利,没有去努力,我们也成为不了今天的迈瑞。”在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李西廷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说。 南下深圳创业的特殊情感 从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下海”,南下到深圳创业,李西廷对深圳有着极为浓厚的感情。 1986年,中国科学院与美国Analogic合资成立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安科”),主要从事大型医疗影像设备的研产销。 作为中国最早被政府认定的高技术企业之一,深圳安科也被称为深圳医疗器械的“黄埔军校”——诸多深圳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创始人、核心技术团队,大都出自于此。 李西廷便是其中之一。深圳安科成立初期,便从中科院优选人才。彼时,李西廷在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工作,研究的专业方向是超导磁体,优异的成绩让他被选中。自此,李西廷从武汉来到深圳,人生轨迹也与这座改革开放前沿之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深圳安科工作期间,李西廷发现,当时国内医疗器械技术落后,医院的监护仪等重要医疗设备基本被进口品牌垄断,价格高昂,仅有北上广等地的大型医院能够负担得起。 李西廷在心里默默算了一笔账:一家综合性医院要想配齐全部医疗设备的话,所需的器械种类就超过1万种。这意味着,背后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 在巨大的市场机会面前,1991年,李西廷与同事徐航、成明和等人一拍即合,离开深圳安科,创立迈瑞医疗。 “我从中科院到深圳安科已经是‘下海’。当时,就是想试试能不能再往深海里走,能不能通过自主创新,做中国自己的医疗器械。如果做不成,大不了再去打工。”李西廷笑着说。 自主创新非易事。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正处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快车道。如果当时继续做风险低、来钱快的医疗器械代理,那么当时的迈瑞也能“过得很滋润”。 不过,李西廷则坚持自主研发的方向。这对创业之初的迈瑞来说,支撑研发的资金问题,是个拦路虎。 “好在深圳市政府当时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成长,只要有好的项目,就提供资金支持,让你好好做产品和研发。”李西廷回忆,正是深圳科技局提供的95万元贷款支持,初创期的迈瑞才顺利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单参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 到了产品生产阶段,迈瑞的资金仍然捉襟见肘。此后,又是深圳市政府出面协调,帮助迈瑞医疗拿到500万元贷款,生产线才得以开工。 时隔多年,李西廷依然清晰地记得公司第一款自研产品诞生并顺利投产时的情形。“那时,我们很高兴。但这种喜悦却很短暂,因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太大,我们就像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骄傲不起来。” 李西廷很清楚,如果迈瑞想进一步做大,就必须不断地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公司目标一直很明晰,就是要做深圳制造、中国制造。” 这片土壤的创新精神给了我们养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圳特区建立40年来的奇迹,其养分就来源于根植在这片土壤的创新精神。 在专注于自主品牌研发的20余年里,迈瑞医疗相继推出中国第一台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第一台准全自动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第一台全数字彩色超声……一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医疗器械领域技术的空白。 如今,迈瑞医疗的监护、除颤、麻醉、血液细胞分析、超声等产品的市占率均居全球前六、中国前三。 “你看电视节目里,无论是新闻还是影视剧,只要拍到医院的医疗设备,基本上都能见到迈瑞的产品。”说及此,李西廷颇为自豪。 更让这位掌舵者骄傲的是,迈瑞医疗在国际市场上的收获越来越多。 以麻醉机为例,李西廷告诉记者,目前,迈瑞的麻醉机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三。迄今为止,该产品尚未出现过一起医疗事故,因此获得了很多美国医院及医生的信任。 此外,迈瑞医疗的超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也在逐步提高。据了解,在美国前20大教学医院中,就有19家医院在使用迈瑞的彩超器械。 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迈瑞对核心技术的持续投入。与药品创新不同,医疗器械创新更多属于改进型创新,原创技术更迭慢,产品迭代快,因此,需要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才能保证产品的更新频率,从而不被市场淘汰。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较晚,很多国外医疗器械公司都有百年历史了,但迈瑞才创立不到30年。如果不做到最好,根本没人会选择你。”李西廷说。 迈瑞医疗对研发的重视从一组数据便可窥见一斑:公司拥有研发人员2000余人,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创新,平均每年研发7至10款新产品。 研发的方向取决于市场需求。迈瑞医疗组建了一支六七百人的团队,专门研究市场需求以及不同地区医院、医生的使用习惯。李西廷说,市场是成就公司的根本。做医疗器械必须始终盯着市场,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国际上有哪些新动向,才能决定投入的方向以及调整产品的研发细节。 李西廷常以“工匠精神”自勉,并将它渗透到迈瑞的每一项工作中,尤其是对产品细节的关注。他告诉记者,迈瑞每一台超声设备探头的连接线,至少要做十几万次的弯曲试验。 “探头连接线内每一条细小的线均对应着一个小镜片,一旦转断了,就会影响超声设备的成像效果。我们只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李西廷说。 产业集群优势让我们如鱼得水 2013年以来,迈瑞医疗连续4次登上商业战略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发布的“全球挑战者榜单”。这一榜单由全球100家来自新兴市场、正在加速全球化的企业组成。波士顿咨询认为,这些企业正在“改变世界”,为创新设立新标准,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角逐。 在李西廷看来,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时代机遇与自身努力共同作用的成果,缺一不可。 “如果不跟着时代以及当地政府政策走,一家企业再怎么坚持自主研发,都成长不起来。换言之,再好的时代,你不去努力创新,一定没有办法成功。”李西廷说。 近年来,国内医疗器械消费市场持续扩容,整个产业进一步朝着国产化、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高速发展。 作为我国最早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的城市,多年来,深圳乘改革东风,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设立投资资金等措施,扶持产业做大做强,培育了一批医疗器械领域的优秀企业,迈瑞正是其中之一。 李西廷说,迈瑞跟上了国家战略,赶上了深圳特区的好政策,踏准了特区的发展鼓点。深圳对医疗器械企业的培育和滋养,不仅有资金、政策的扶持,更来自于这座城市的产业集群优势。 “以迈瑞位于深圳南山区的总部为原点,公司产品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元器件,都可以在方圆40公里以内采购到。这在其他城市几乎是没有的,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能够成长,也是因为它能够低成本地获得供应链支持。”他说。 现在的迈瑞医疗,已成为深圳医疗器械的一张名片,并且以国产医疗器械领军者的身份进入世界舞台,参与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开拓新局面。 在今年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迈瑞医疗的抗疫脚步就从国内迈向国际,不断在提速。 数据显示,从1月底至5月中旬,迈瑞医疗共计发货20余万台设备支援抗疫,其中,发往海外的数量就有近10万台。 “在这次全球抗疫过程中,中国制造实实在在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西廷感叹道,这次疫情大大缩短了欧洲医院对迈瑞品牌认知的时间,“至少提前了5年。” 如何进一步推进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实现进口替代?迈瑞给出的答案始终如一,即创新和坚持。 “如果你看到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那是永远当不了企业家的。经营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一定不能浮躁,就是要看准一个方向死磕。”李西廷说。 站在迈瑞总部大厦顶层的落地窗前,李西廷脚下的高新科技园区俯身可拾,周围环绕着TCL、长虹、飞亚达、康佳等知名企业的办公大楼。作为国产医疗器械行业领军企业,如今李西廷掌舵的迈瑞医疗市值已逾3000亿元。而李西廷的目光早已投向更遥远的风景——下一个十年,迈瑞要进入全球医疗器械供应商的前20名。 李西廷告诉记者,迈瑞将重点布局尚未实现替代的高端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等。“让这些产品像我们的监护仪一样,打遍全球无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