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投资券商对国内短期影响很有限,但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和成熟的投行和财富管理,会对国内券商产生难以评估的影响,尤其是小券商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挤压。 外资独资券商,来的比预想中要快,高盛集团已达成协议,收购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高盛高华”)100%的股权,高盛集团在中国独资券商高盛高华是第一家中国独资券商,将会对券商业构成较大的影响,高盛集团强调高盛集团和高华证券在过去17年的合作是成功的,接下来完成100%持股后,会更好地投资中国。高盛集团体量庞大, 截至三季度末,高盛集团总资产为1.13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7万亿, 第三季度净营收为107.8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83.23亿美元增长29.56%;净利润为36.1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8.77亿美元增长92.7%,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 公司总资产由中报的9750.39 亿元升至10441.36亿元,只有高盛的七分之一,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9.95亿元,同比增长28.13%;同期归母净利润126.61亿元,同比增幅20.32%。中信证券前三个季度营收大约是高盛第三季度营收的 60%,利润大约是高盛的54%,与高盛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高盛等外资独家券商到来会搅动国内券商行业的一片涟漪,甚至会出现竞争的激烈化白热化,会对我国券商传统的通道类业务的盈利模式也将受到新的挑战。高盛谋求独资券商的心情是很迫切的, 年初的时候, 高盛集团宣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其在中国的员工人数增加一倍至600人。3月27日,高盛曾宣布,已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核准,将在高盛高华的持股比例从33%增至51%, 当时就说,也将寻求尽早实现100%的所有权 ,仅仅隔了几个月,高盛就全资控股了高盛高华。独资券商成立以后,高盛会有进一步的动作,着手准备重组在华业务的实体结构,将寻求尽快把所有在北京高华证券运营的业务及管理部门迁移整合为单一公司实体——高盛高华。根据证监会工作安排,证监会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同时明确,将逐步放开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根据原来的说法, 逐步放开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允许新设合资证券公司根据自身情况,依法有序申请证券业务,初始业务范围需与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的证券业务经验相匹配,根据官网介绍,高盛高华可向客户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服务,包括承销股票、债券与可转债等各类证券,还可提供收购兼并等财务顾问服务及其他相关服务。目前,A股全面注册制改革如箭在弦,每年IPO 数量巨大,可以给券商带来巨额的承销保荐收入,债券发行和可转债发行也是处于井喷状态,也可以为证券行业带来可观的承销收入, 前11个月共有341家企业在A股成功上市,首发募集资金高达4104.57亿元, 共有58家券商揽入IPO承销收入211.2亿元,平均承销费率为4.93%,国际大投行凭借人才储备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极高的行业声誉,会给券商投行带来强劲的竞争对手,甚至缓慢改变国内券商的承销保荐格局。高盛也在经营转型,在首席执行官大卫-所罗门(David Solomon)的领导下 高盛正加大对财富管理和消费银行业务的关注,以减少对交易收入的依赖 ,高盛高华一直在做财富管理业务,有关人士说,财富管理业务方面,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增长较快,提供了全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这也是公司战略层面考虑的发力重点,目前财富管理业务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海通证券(行情600837,诊股)。 高盛亚太区(除日本外)联席总裁白瑞德 也曾表示,高盛计划着重于发展和加强现有的中国业务,扩大高盛的潜在市场以及投资于人才和技术,全资高盛高华业务整合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业务布局如何展开才是重点,按照我个人观点,经纪业务不是高盛高华的重点领域,毕竟利润很薄,投行和财富管理才是其重点。
12月8日,高盛正式启动收购合资公司高盛高华100%股权的程序。这意味着高盛高华将成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券商。而在收购前,高盛持有高盛高华51%的股权,是高盛高华的控股股东。 高盛收购高盛高华100%股权,这是外资独资券商在中国市场上实现从无到有发展的一个标志。而对于中国证券业来说,这是一起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一起里程碑性事件。虽然中国证券业发展的时间不长,目前只有30年的时间,但由于中国证券业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同时又恰逢中国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所以对外开改一直是中国证券业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且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证券业的开放也经历了由引进外资发展到引进外资券商(投行)的阶段。 从引进外资券商的进程来看,国内证券业经历了从外资参股到外资控股再到外资独资三个阶段。比如,允许外资独资的政策是今年3月13日宣布并自4月1日起实行的,相关政策规定,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可根据法律法规、证监会有关规定和相关服务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设立证券公司或变更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申请。 高盛显然是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亲身经历者。高盛此次收购100%股权的高盛高华,是2004年成立的,它是高盛与在同年成立的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合资企业。2018年4月28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规定外资可由参股转为控股。于是随后高盛高华又变成了高盛的控股公司,今年3月,证监会正式核准高盛集团控股高盛高华证券(占股权51%)。而在今年4月1日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政策出台后,又有了12月8日,高盛收购高盛高华100%股权之举,这也有了中国证券业首家外资独资券商的诞生。 高盛收购高盛高华100%股权之所以是一起里程碑性事件,除了这起收购案诞生了首家外资独资券商之外,还与高盛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着很大的关系。高盛不仅亲历了近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历程,而且还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位于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 正是基于高盛在行业乃至全球的影响力,高盛收购高盛高华之举,会在业内起到表率带头作用,相信在高盛之后,会有更多的外资投行、外资券商来到中国市场收购或开设属于自己的独资券商或控股券商。截止目前,国内外资控股券商数量为8家,其中4家为新设立合资券商,另外4家则是外资股东通过提升持股比例获得控股权。 高盛收购高盛高华100%股权之举对于中国证券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外资券商的进入有利于加剧中国证券业的竞争格局,实际上,也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提高证券业的竞争力,真正让中国证券业做大做强,从而真正诞生中国的航母级券商。毕竟只有与强手交锋,才会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而与弱者交手,只会让自己也变成弱者。从目前国内证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显然需要有更多与强手交锋的机会。 目前国内证券业基本表现为一种“窝里横”的格局。表面上看,证券业做得还挺大,甚至还挺能赚钱的,但国内证券业的发展始终都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方面是靠行情吃饭,另一方面是靠政策吃饭。比如,今年股市行情还不错,IPO更是牛气冲天,于是券商的日子过得也红红火火,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就竞争力来说,根本就谈不上。以投行为例,今年IPO大丰收,但有几家券商保荐过一单或几单赴美上市的?就是赴香港上市的项目也都为数不多吧?所以,国内券商要做强,迫切需要有更多高盛这样的竞争对手来帮国内券商“练练手”,哪怕是在高盛这样的竞争对手面前被撞得头破血流,那也总比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丢了性命要好。
记者昨日从高盛高华证券获悉,高盛集团将对高盛高华的持股比例提升至100%。这意味着,高盛高华有望成为首家外商独资券商。目前,高盛高华的股权结构为高盛集团持股51%,北京高华证券持股49%。 今年3月,高盛集团宣布已获证监会核准,将对高盛高华的持股比例由33%升至51%。高盛亚太区联席总裁李廉在谈到对高盛高华实现绝对控股时说:“这是高盛在华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获得多数股权后,我们可着手准备重组在华业务的实体结构。我们将尽快把所有在北京高华证券运营的业务及管理部门迁移整合至单一公司实体——高盛高华。同时,我们将寻求尽早实现100%控股。” 高盛高华成立于2004年,是高盛集团与同年设立的北京高华证券的合资企业,公司注册资本8亿元,主要业务为承销保荐。据Dealogic的数据,自2004年至今,高盛集团的“股本及股本相关业务”排名处于全球之首。 据了解,近期外资控股券商摩根大通证券(中国)的股权也有所变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10月23日,上海外高桥持有的20%摩根大通证券(中国)股权以1.78亿元的转让底价成功交易,摩根大通持有摩根大通证券(中国)的股权比例或达71%。 公开信息显示,证监会核准批复的外资控股券商数量有8家。瑞银证券、高盛高华证券、瑞信方正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等为外资股东通过提高持股比例实现控股;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大和证券、星展证券为新设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