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铜风光无限,从2020年3月19日的最低点反弹近80%,最高攀至8200美元/吨附近,供应瓶颈、经济复苏引发的需求回暖预期也使得铜成了再通胀交易的领头羊。然而,近期铜不断回调,随着全球疫情反复、逼空打击市场情绪等,截至2月3日9:20,伦铜已经跌至了7787美元/吨附近,A股相关有色概念股也连日下挫,例如江西铜业、云南铜业等前期热门股都出现持续、大幅回调。 如今,各界对于铜的分歧空前。很多人认为再通胀交易已完全体现在价格中,而且需求无法快速提振,中国春节因素加剧了铜的周期性(导致库存积压),加之近期美元的反扑也打击了商品涨势;更乐观的一派则认为,铜潜力无穷,因为回顾上一轮金融危机后的行情,铜价从2008年12月的低点上涨了260%。高盛近期给出了10000美元/吨的12个月目标价,强烈看涨。这个再通胀交易的领头羊究竟将怎样走? “春节效应”和疫情复燃打击铜价 在CFTC的上个报告周,投机者将Comex铜净多头提升3千手至7.1万手,但由于美元走强以及中国工业活动放缓引发需求担忧,本周一铜价格继续承压。值得一提的是,更早前的一个报告周,投机者Comex铜净多头继续小幅回落,并降至自去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之所以当前铜价承压,这和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和需求的预期转冷有关,光靠供给瓶颈这一个理由似乎已经支撑不住铜价。具体而言,随着出口订单疲软以及国内外疫情出现反弹,今年1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降至51.3,为去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前海关最新数据显示,去年12月中国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量为51.2万吨,环比和同比分别减少8.73%以及3.33%。由于进口套利窗口的关闭,中国铜材进口量自去年8月以来连续下降。 同时,多位交易员对记者表示,一般春节前后铜价会受到抑制。研究显示,中国农历新年会导致电解铜价格出现较强的季节性变动,铜库存积压是历年常态。在过去5年,库存都在一季度平均上升了30万吨,光是1月就占了8万吨。 美元的反扑以及不断增加的感染病例数量都限制了铜价的涨幅。截至北京时间2月2日22:30,美元指数已经升破了91报91.23,较去年底89的水平大幅反弹。人们对病毒变异和疫苗供应短缺的忧虑升温,阿斯利康高管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产能比预期的落后两个月,公司正在“夜以继日地修补疫苗生产中方方面面的问题”;辉瑞也警告,本月和下月的疫苗产量少于预期。 此外,去年由于供给瓶颈导致铜价攀升,不过,机构也开始警示供给风险。StoneX集团分析主管 Rhona O'Connell对记者表示,继去年主要由于智利供应中断而下降1.6%后,今年全球产出有望增加3.1%,供应增长加速或影响铜价。此外,若中国央行下半年收紧信贷以抑制金融风险,可能一定程度限制基础金属在2021年最后几个月的上涨潜力。 “强烈看涨”呼声仍然不止 尽管铜价暂时受挫,但仍有一大半声音支持铜价,高盛就是其中一员。 该机构也给出了几大看涨的理由。例如,尽管中国春节因素历来会导致铜库存积压,但是今年至今全球电解铜库存反而下降了6万吨,创了纪录。未来,高盛预计目前海外期货交易所库存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微观迹象表明除中国外的电解铜市场也处于供给紧张的状态,预计这种趋势会持续。 同时,中国对于新基建(电动汽车充电桩、地铁与5G网络)的大力投资带来对绿色金属的需求。电气化革命将造福多方,而铜将是其中之一。就一季度来看,中国的供给紧张状态明显,而且相关行业对铜的需求也在持续反弹,包括电网、建筑、空调和汽车制造商等。半导体制成公司在中国的开工率也比2018年12月和2019年11月分别高出20%。 高盛也提及,农民工“就地过年”将支持中国一季度生产。尽管疫情近期在中国零星反复,各界开始担心新一轮封锁对经济造成的影响,这也导致铜价回调。但高盛认为这可能是过虑了。中国采取了及时的追踪、检测和封锁,2020年2月重演的可能性基本排除。“就地过节”的趋势意味着近2.9亿人不需要回家过节,这可能对基础金属的消费带来推动作用,因为工厂可以保持生产的状态,且春节后将产能提升到正常水平的速度也会更快。 此外,尽管美元反弹利空铜价,但高盛认为弱美元仍是大趋势。过去20年间,美元和铜之间的负相关性为-0.29,但这种相关性也不是持续不变的。2005年和2014年当伦铜的库存暴跌时,美元和铜的相关性就崩溃了。此外,美元持续走强的可能性也并不大,全球经济从二季度开始将会复苏,这会抑制美元走强。 也有其他交易员对记者表示,供给短缺仍将是推高铜价的主因,即使需求复苏慢于预期。Ausbil全球资源基金投资经理James Stewart对记者表示,秘鲁看似要再度进入封锁状态,短期秘鲁的铜产量可能会下降。同时,南美占了铜产量的近35%,疫情导致的供给短缺问题可能推动铜价走高。 就机构头寸来看,2020年12月初时投资者多头头寸已逼近极端水平, 各界当时对此表示担忧,但现在这种担忧已经可以缓解。从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1月下旬,CFTC数据显示净多头头寸明显下降,降幅达15%,多头头寸相较于2017年9月的巅峰下降了40%。可见,铜仍有被增配的潜力,目前处于被投资不足的状态。
就在最近市场为基金在2020年大赚而“高歌”的时候,高盛却下调了对A股投资回报率的预期:A股的潜在回报率只有5%,港股是8%。 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在1月27日举行的线上媒体交流会上表示,由于A股在过去两个月已经持续有较好的表现,所以在近日调低了潜在回报率。不过,对于中国股票市场以及中概股,高盛仍然维持了高配。 具体来看,高盛非常看好成长型股票,其中对于医药、传媒、电子商务这三个行业维持高配建议;另外看好周期股,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板块和耐用消费品板块。 “很多投资者非常忧心,中国政策的正常化会对股票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我认为起码短期内不会太大。”刘劲津对记者表示。 在本周一(1月25日)上证指数创下新高之后,A股经历了连续下跌。市场认为,原因之一是本周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的一番关于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表态导致。同时,当天央行延续了资金净回笼,金额高达780亿。此后几天,央行也连续保持了资金回笼的操作。 刘劲津认为,目前无需过度担心央行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问题。根据高盛的金融环境指数可以看出,政策在收紧的时候,股票并不一定会有比较负面的回报;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还是处于政策正常化的初期,这个时候股票仍然会有不错的表现,特别是今年不论是宏观经济还是企业的盈利增长,都会给股票市场不错的动力。刘劲津预计,中国上市公司今年将会有20%的盈利增长。 高盛在此次交流会上还更新了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的预期,从7.5%提高到了8%。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闪辉对记者表示,去年3-5月,环比年化社融增速实际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大约在15%到20%。而过去的三个月,这一水平已经快速降到了10%以下。高盛预测,2021年社融增速为11.5%。也就是说,信贷方面的减速在2020年底应该已经结束。从政策正常化这个角度而言,社融增长方面已经实现正常化。 此外,高盛还将A股估值的均衡目标提高了6%,从去年年底的15.6倍提高到了16.5倍。高盛认为,中国股市估值已经处于10年高点,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并不大。但是,与全球其他市场相比仍处合理区间。 之所以将估值均衡目标提高,原因在于高盛发现目前全球主动型基金对中国的离岸股票和A股的仓位配置均处于较低水平。刘劲津告诉记者,在全球约2.5万亿美元的投资盘子里,海外投资者在中国股票的仓位还处于低位。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中国股票过去一年表现还不错,但并没有看到海外投资者大规模买入中国股票。高盛预计,2021年港股通资金流将再创新高 。
12月15日丨李宁(2331.HK)涨5.56%,报48.45港元再创历史新高,总市值1206亿港元。 高盛上周调高李宁目标价18%至52港元,因行业复苏强劲,维持“买入”评级。 竞争对手安踏(2020.HK)也涨2%;特步(1368.HK)亦升1.3%;滔搏(6110.HK)涨0.4%。
外国投资券商对国内短期影响很有限,但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和成熟的投行和财富管理,会对国内券商产生难以评估的影响,尤其是小券商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挤压。 外资独资券商,来的比预想中要快,高盛集团已达成协议,收购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高盛高华”)100%的股权,高盛集团在中国独资券商高盛高华是第一家中国独资券商,将会对券商业构成较大的影响,高盛集团强调高盛集团和高华证券在过去17年的合作是成功的,接下来完成100%持股后,会更好地投资中国。高盛集团体量庞大, 截至三季度末,高盛集团总资产为1.13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7万亿, 第三季度净营收为107.8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83.23亿美元增长29.56%;净利润为36.1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8.77亿美元增长92.7%,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 公司总资产由中报的9750.39 亿元升至10441.36亿元,只有高盛的七分之一,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9.95亿元,同比增长28.13%;同期归母净利润126.61亿元,同比增幅20.32%。中信证券前三个季度营收大约是高盛第三季度营收的 60%,利润大约是高盛的54%,与高盛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高盛等外资独家券商到来会搅动国内券商行业的一片涟漪,甚至会出现竞争的激烈化白热化,会对我国券商传统的通道类业务的盈利模式也将受到新的挑战。高盛谋求独资券商的心情是很迫切的, 年初的时候, 高盛集团宣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其在中国的员工人数增加一倍至600人。3月27日,高盛曾宣布,已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核准,将在高盛高华的持股比例从33%增至51%, 当时就说,也将寻求尽早实现100%的所有权 ,仅仅隔了几个月,高盛就全资控股了高盛高华。独资券商成立以后,高盛会有进一步的动作,着手准备重组在华业务的实体结构,将寻求尽快把所有在北京高华证券运营的业务及管理部门迁移整合为单一公司实体——高盛高华。根据证监会工作安排,证监会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同时明确,将逐步放开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根据原来的说法, 逐步放开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允许新设合资证券公司根据自身情况,依法有序申请证券业务,初始业务范围需与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的证券业务经验相匹配,根据官网介绍,高盛高华可向客户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服务,包括承销股票、债券与可转债等各类证券,还可提供收购兼并等财务顾问服务及其他相关服务。目前,A股全面注册制改革如箭在弦,每年IPO 数量巨大,可以给券商带来巨额的承销保荐收入,债券发行和可转债发行也是处于井喷状态,也可以为证券行业带来可观的承销收入, 前11个月共有341家企业在A股成功上市,首发募集资金高达4104.57亿元, 共有58家券商揽入IPO承销收入211.2亿元,平均承销费率为4.93%,国际大投行凭借人才储备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极高的行业声誉,会给券商投行带来强劲的竞争对手,甚至缓慢改变国内券商的承销保荐格局。高盛也在经营转型,在首席执行官大卫-所罗门(David Solomon)的领导下 高盛正加大对财富管理和消费银行业务的关注,以减少对交易收入的依赖 ,高盛高华一直在做财富管理业务,有关人士说,财富管理业务方面,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增长较快,提供了全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这也是公司战略层面考虑的发力重点,目前财富管理业务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海通证券(行情600837,诊股)。 高盛亚太区(除日本外)联席总裁白瑞德 也曾表示,高盛计划着重于发展和加强现有的中国业务,扩大高盛的潜在市场以及投资于人才和技术,全资高盛高华业务整合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业务布局如何展开才是重点,按照我个人观点,经纪业务不是高盛高华的重点领域,毕竟利润很薄,投行和财富管理才是其重点。
12月8日,高盛正式启动收购合资公司高盛高华100%股权的程序。这意味着高盛高华将成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券商。而在收购前,高盛持有高盛高华51%的股权,是高盛高华的控股股东。 高盛收购高盛高华100%股权,这是外资独资券商在中国市场上实现从无到有发展的一个标志。而对于中国证券业来说,这是一起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一起里程碑性事件。虽然中国证券业发展的时间不长,目前只有30年的时间,但由于中国证券业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同时又恰逢中国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所以对外开改一直是中国证券业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且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证券业的开放也经历了由引进外资发展到引进外资券商(投行)的阶段。 从引进外资券商的进程来看,国内证券业经历了从外资参股到外资控股再到外资独资三个阶段。比如,允许外资独资的政策是今年3月13日宣布并自4月1日起实行的,相关政策规定,自2020年4月1日起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可根据法律法规、证监会有关规定和相关服务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设立证券公司或变更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申请。 高盛显然是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亲身经历者。高盛此次收购100%股权的高盛高华,是2004年成立的,它是高盛与在同年成立的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合资企业。2018年4月28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规定外资可由参股转为控股。于是随后高盛高华又变成了高盛的控股公司,今年3月,证监会正式核准高盛集团控股高盛高华证券(占股权51%)。而在今年4月1日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政策出台后,又有了12月8日,高盛收购高盛高华100%股权之举,这也有了中国证券业首家外资独资券商的诞生。 高盛收购高盛高华100%股权之所以是一起里程碑性事件,除了这起收购案诞生了首家外资独资券商之外,还与高盛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着很大的关系。高盛不仅亲历了近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历程,而且还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位于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 正是基于高盛在行业乃至全球的影响力,高盛收购高盛高华之举,会在业内起到表率带头作用,相信在高盛之后,会有更多的外资投行、外资券商来到中国市场收购或开设属于自己的独资券商或控股券商。截止目前,国内外资控股券商数量为8家,其中4家为新设立合资券商,另外4家则是外资股东通过提升持股比例获得控股权。 高盛收购高盛高华100%股权之举对于中国证券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外资券商的进入有利于加剧中国证券业的竞争格局,实际上,也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提高证券业的竞争力,真正让中国证券业做大做强,从而真正诞生中国的航母级券商。毕竟只有与强手交锋,才会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而与弱者交手,只会让自己也变成弱者。从目前国内证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显然需要有更多与强手交锋的机会。 目前国内证券业基本表现为一种“窝里横”的格局。表面上看,证券业做得还挺大,甚至还挺能赚钱的,但国内证券业的发展始终都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方面是靠行情吃饭,另一方面是靠政策吃饭。比如,今年股市行情还不错,IPO更是牛气冲天,于是券商的日子过得也红红火火,表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就竞争力来说,根本就谈不上。以投行为例,今年IPO大丰收,但有几家券商保荐过一单或几单赴美上市的?就是赴香港上市的项目也都为数不多吧?所以,国内券商要做强,迫切需要有更多高盛这样的竞争对手来帮国内券商“练练手”,哪怕是在高盛这样的竞争对手面前被撞得头破血流,那也总比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丢了性命要好。
记者昨日从高盛高华证券获悉,高盛集团将对高盛高华的持股比例提升至100%。这意味着,高盛高华有望成为首家外商独资券商。目前,高盛高华的股权结构为高盛集团持股51%,北京高华证券持股49%。 今年3月,高盛集团宣布已获证监会核准,将对高盛高华的持股比例由33%升至51%。高盛亚太区联席总裁李廉在谈到对高盛高华实现绝对控股时说:“这是高盛在华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获得多数股权后,我们可着手准备重组在华业务的实体结构。我们将尽快把所有在北京高华证券运营的业务及管理部门迁移整合至单一公司实体——高盛高华。同时,我们将寻求尽早实现100%控股。” 高盛高华成立于2004年,是高盛集团与同年设立的北京高华证券的合资企业,公司注册资本8亿元,主要业务为承销保荐。据Dealogic的数据,自2004年至今,高盛集团的“股本及股本相关业务”排名处于全球之首。 据了解,近期外资控股券商摩根大通证券(中国)的股权也有所变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信息显示,10月23日,上海外高桥持有的20%摩根大通证券(中国)股权以1.78亿元的转让底价成功交易,摩根大通持有摩根大通证券(中国)的股权比例或达71%。 公开信息显示,证监会核准批复的外资控股券商数量有8家。瑞银证券、高盛高华证券、瑞信方正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等为外资股东通过提高持股比例实现控股;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大和证券、星展证券为新设券商。
近3个月,人民币大涨3500点,对美元升值近5%。截至北京时间9月2日下午记者发稿,美元/人民币报6.8282。 人民币本周以来持续走强。 9月2日,国际投行高盛重申中期对人民币的建设性看好观点。原因在于,即使在大涨之下,近期中国央行的逆周期调节因子幅度(CCA)也很小,显示央行并无干预人民币走强的意图。同时,中国出口复苏强劲,似乎并未受到升值影响。 在人民币相对升值的情况下,行业板块会受到什么影响?外债较高的航空业和港股究竟会否受到拉动?未来又是否需要关注美元反扑的风险? 国际投行重申看好人民币 事实上,除了高盛的最新表态,今年看跌美元是华尔街大行颇为一致的观点。美元指数自3月22日至今贬值近10%,中美利差维持在250个基点(BP)。荷兰银行(ING)认为,美国实际利率为负预计会持续更长时间,这种预期使得美元在未来几个月和几个季度相当缺乏吸引力。 近几周,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尤为迅速。8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报在6.98附近,随后人民币节节攀升,并在8月25日后正式突破6.9,并在此后的一周内迅速逼近6.8。高盛认为,较大的中美利差和美元的整体疲软是主因,并预计升值趋势将在未来12个月继续。 事实上,人民币的升值只是属于一种“补涨”。高盛提及,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显著升值,但自5月以来,人民币对CFETS一篮子货币已贬值0.8个百分点,与今年3月至4月的近期峰值相比,仍贬值逾1个百分点,这也说明人民币相较于其他货币(尤其是近期大涨的欧元)对美元的涨幅并不算非常显著,也不及部分亚洲货币。 补涨后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仍较弱。来源:高盛 此外,高盛称,与人民币升值的历史时期相比,近期逆周期因子的调节幅度仍然很小(即中间价并未因人民币涨势较大而被调弱)。近几个月来,中国出口超出预期,部分原因是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市场份额上升。 几乎所有华尔街机构此前都提及,若非外部不确定性,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将更强,且最近的这波涨势也会更早到来。高盛此次提及,人民币似乎对与贸易有关的事件更加敏感。“尽管不确定仍可能攀升,但贸易协定今年看来仍将持续”。 9月1日,美元指数曾下探至91附近,但2日迅速反弹至92.5附近。也有观点认为,目前不可对人民币汇率持续大幅升值过度乐观。 一方面,若全球疫情反扑导致避险情绪重来,那么“美元荒”仍可能会重来。此外,德国商业银行新兴市场高级经济师周浩对记者称,人民币中期表现可能仍会承压。 此外,若欧元的反弹幅度不及预期,也可能会助涨美元升值,毕竟今年美元的走弱很大一部分归因于欧元走强。目前,欧元/美元在此前触及1.2的关键历史性点位后又回落至1.18附近。不过,高盛预计欧元/美元再度突破1.2的水平只是时间问题。欧元升值主要反映了欧元区经济前景的改善和该地区财政架构制度的建设性变革。因此,欧元走强在现阶段不太可能成为欧洲央行的重大担忧。 港股将跟随人民币走强? 就历史相关性来看,港股受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显著,历史上美元走弱、人民币走强的时期,港股往往表现比较好。拉长周期看,2000年以来,美元指数与恒生指数走势的相关性为-0.32,意味着,美元走弱往往相伴着恒生指数走强。 港股走势同样与人民币汇率相关性较高。2015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17年、2018年11月到2019年4月、2019年10月到2020年1月期间明显升值,同期恒生指数均录得正收益。 这种相关性背后的逻辑在于,人民币升值往往对应中国经济基本面较好,港股上市公司收入来源又主要是中国内地。同时,美元走弱时,全球风险偏好往往会回升,于是逐利的全球资金会流出美元资产、转而流入新兴市场来寻求高收益,港股自然也是新兴市场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时,国际资本不仅能够获得投资收益,也能够获得汇率升值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今年港股的关注度毫不亚于A股,也是因为A-H溢价不断创下新高,港股估值优势凸显。截至9月2日,A-H溢价指数为142.15,创4年新高。尽管香港经济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但新经济公司不断赶赴香港上市,优质在美中概股也加速在香港二次上市,这推动国际资本、南下资金大幅涌入香港,腾讯、美团点评、小米、中芯国际等公司受到了主流资金追捧。 过去4年的A-H溢价。来源:通联数据 有观点提及,从过去5年的走势来看,人民币升值同港股盈利复苏基本同步,说明推动港股力量的本质还是盈利改善的预期。但本轮人民币升值并未伴随港股盈利上修,甚至由于疫情,部分行业还出现下修的情况。随着财报季临近尾声,叠加下半年中国经济弱复苏的趋势较为确定,港股盈利预期开始企稳。美元走弱、人民币走强、从而导致港股上涨的历史逻辑有望重现。 航空、造纸业受益于弱美元? 就具体行业来看,中国航空、造纸均为人民币升值的受益板块。 航空公司外币负债比例高,它们有大量航空器材融资租赁负债,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费用和本金。因此,人民币升值会造成一次性的汇兑收益。 不过,今年影响航空业的因素除了汇率,还有疫情下旅游业等复苏的情况。根据中报,上半年航空公司亏损继续扩大。但随着疫情基本受控,中国民航业已率先复苏,业绩亏损逐月减少。根据民航局数据,上半年全行业累计共亏损740亿元,其中二季度整体亏损342.5亿元,较一季度亏损减少38.5亿元。 那么目前航空复苏处于什么位置?兴业证券表示,航司盈利复苏有三个关键拐点:第一是起飞拐点,即航班量回升,价格随之回升已覆盖变动成本(油料、工资、维修、起降),中国4月其实就已迈过这一拐点,航班量从4月底的3成迅速升至6月的8成;第二个拐点是盈利拐点,即需求继续上升,价格覆盖全成本,各大航司的客座率目前均已回到70%以上,票价开始上升,此时基本扭亏为盈(平均客座率达70%-80%),对应单机盈利为400万/架/年;第三个拐点是弹性拐点,即需求高于预期,航司开始主动提价,此时客座率平均达80-90%以上。目前各大航企客座率均已回到70%以上,即达到第二个盈利拐点,基本实现扭亏为盈。7月,南航、东航、国航平均客座率分别为72.52%,72.28%,71.7%;吉祥航空、春秋航空、海航控股分别为74.61%、82.06%、77.27%。不过,国际航协预计,全球航空客运量至少在2024年才能恢复常态。 此外,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纸浆进口国,造纸行业也成为我国第三大用汇行业。人民币升值不仅能降低造纸行业进口原材料的实际价格,也可减少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及造纸企业现有的外债偿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