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强势反弹,2月迎来开门红。继1日恒指收盘大涨2.15%,报28892.86点,截至2日收盘,恒指涨1.24%,报29250.29点,科技股更是大幅攀升。当日,南向资金净流入172.77亿港元。 此前受到美股逼空行情影响,恒指一度接连下挫,但这并未阻止内地资金继续南下的势头,上周南向资金继续大举流入2981亿港元。花旗在最近一份研报中称,受内地公募基金的驱动,今年南向资金流入港股的规模将达3万亿港元。 在全球市场尚未完全企稳时,面对港股的火热行情,机构如何布局? 3万亿够呛,但放量是必然 开年至今,截至2月1日,南向资金总计净流入已达3270.58亿港元,仅仅1个月的时间就已逼近2020年净流入总量的1/2,势头之猛可见一斑。2015到2019年南向资金的年均净流入也仅为2090亿港元。 全球市场巨震后,在资金的强势流入下,港股的反弹力度也远强于A股。 花旗认为,全年南向资金流入港股或达3万亿港元。其中,如果未来内地公募基金的新发行规模能够延续1月的强势,那么基于50%的最高配置比例,全年通过公募基金渠道流入港股的资金可达2.2万亿港元(其他南向资金包括私募、银行理财、个人投资者等),即单日净流入大约在90亿港元。花旗也因此上调了其对港交所的目标价至575港元。 Wind数据显示,去年港股通的净流入规模为6721亿港元,这意味着按照花旗的上述估算,今年南向资金的净流入规模将增长超3倍。以全年约250个交易日计算,平均单日浄流入规模为120亿港元。记者统计发现,从今年1月初到2月1日的21个交易日里,南向资金的日均净流入额为155.74亿港元,只有1月22日低于100亿港元,且有8个交易日高于200亿港元。 不过,从总体量级上看,3万亿港元非常高。根据晨星统计,受市场走强和公募基金赚钱效应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内地公募全年共成立1435只基金,合计募集资金约3.16万亿元,数量和规模较2019年分别增长38%和122%。也就是说,花旗所预测的3万亿港元的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几乎逼近去年新发行基金的募资总额。 那么,今年公募基金的募资规模又会否大幅增加并提升港股配置?根据长江证券统计,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对港股的配置规模大幅上升,总持仓规模达到2598亿港元,占公募基金股票总持仓的比重环比抬升1.8个百分点至74%。但即使基金提升港股配置比例或新发基金的建仓,都很难保证南向资金持续强势。据国君策略测算,规模100亿元以上的公募基金平均港股持仓占股票市值比例为21.05%,若按50%持股上限计算,港股投资市值增至4829亿元,增量为3305亿元。而从今年新发行的基金来看,截至1月28日,今年共发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3709亿份,其中也有不少新发基金注明可投资港股。据东北证券估算,其中可用于投资港股的份额约为400亿份。即使满打满算,目前公募基金对于南向资金的贡献也不超过万亿元。 因此,如果要实现花旗的预测,未来公募基金的发行规模和发行节奏需要和1月一样强劲,这需要全球市场流动性充足且经济复苏势头良好,让市场的热度足以支撑另一个“基金大年”,否则增量资金很难达到如此大的量级。但可以确定的是,南向资金涌入的势头远未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机构继续看好港股机会 尽管经历了上周的巨震,机构仍然普遍看好港股。 “一方面,新发行的基金能够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比例一般限定在50%。另一方面,港股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具备独特的投资价值。对于低估值行业,港股往往比A股更便宜,分红收益率更高。近年来,港股科技色彩越来越浓厚,阿里、京东等科技股在香港二次上市,也是境内资金投资标的。”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告诉记者。 法国巴黎银行(下称“法巴”)亚洲股票策略师曼尼西·雷乔杜里(Manishi Raychaudhuri)对记者称,最近南向资金都集中在一些像腾讯、建行、美团、工行等“旧爱”上,也有一些新的非必选消费公司获得青睐,例如思摩尔(电子烟)、颐海国际(火锅调味品)、中国飞鹤(奶制品)等。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香港敞口”获得增配,例如汇丰和港交所。总之,内地投资者对非必需消费品和科技行业的迷恋似乎有增无减。 根据法巴的数据,2020年以来,获得南向资金净买入额最高的公司(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腾讯、建行、美团、小米、工行、汇丰、港交所、思摩尔、华润啤酒、中国飞鹤、药明生物等。 A股“抱团”的问题同样出现在港股,但这无可厚非,因为这些公司部分是景气行业中具备长期增长前景的公司,部分是拥有稳定回报的公司,还有的则是相较于A股有较大估值折价的公司。雷乔杜里对记者表示,在MSCI中国指数的股票中,24只股票占了机构投资的50%——9只来自金融行业,6只来自非必需消费品,3只来自能源,2只来自通讯、消费品和医疗。 三大风险逐步消化 除了机会,港股并非没有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反垄断压力、地产和银行的监管调控等,无疑是悬在港股头上的三把剑。 有观点认为,地产调控、银行资产端监管指标趋严等将打击金融板块的表现,但多数基金经理认为,这种影响更多集中在A股,资金对于港股金融股的配置逻辑可能不同,或更看重低估值、高分红的优势。 就反垄断风险而言,目前冲击已经逐渐被市场消化。煜德投资合伙人、佳和基金经理蔡建军对记者称:“我仍非常看好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前景。反垄断只是为了不让巨头用垄断优势去破坏公平竞争、创新的环境,这是积极的且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尤其是有利于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当前行业发展仍处在成长期,电商渗透率仅为25%,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行业格局也没有固化,私域电商、带货直播等新的商业模式还在不断涌现,短视频、云计算、企业级服务等赛道还不断有新的企业在崛起,因此,互联网仍是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方向之一,优质公司更多集中在港股。” 地缘政治风险方面,尽管此前部分中国公司被国际指数剔除,股价出现了大幅回调,但是瑞信中国证券研究主管黄翔对记者称,一些内地资金进场抄底,部分美国以外的外资机构客户也对这些企业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的估值跌到了低位,与过往平均水平出现较大背离,同时在红利收益方面也非常有吸引力。 在机构看来,估值相对更低只是资金南下的一个理由,更重要的是港股市场有A股没有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标的。后续还会有很多独特的新公司在港股IPO,这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地方。不过,需要警惕的风险则包括流动性边际转向、美元反扑、疫苗注射进度慢于预期等。
● 2月首个交易日,银行板块和次新股板块齐发力,带动沪指重返3500点之上。港股市场受到南向资金的助推,持续维持攀升态势。公募机构普遍认为,近期市场的上涨板块背后具备较强的基本面逻辑支撑,在海内外需求共振的情况下,企业盈利增速预期较高,可积极关注估值较低叠加业绩回升的金融和可选消费板块,以及得益于需求回暖、政策预期向好的科技板块。 资金持续流入股市 2月1日沪深两市平开高走,午后银行板块开始发力上攻,带领沪指重回3500点之上,深证成指更是涨逾1%。数据显示,2月1日两市共有2332只股票实现上涨,增量资金入场较为明显。 从盘面上看,A股上涨主力军主要集中在次新股板块,此外,造纸、化工和煤炭开采等板块也持续活跃。与此同时,机场、汽车、通讯等前期强势板块持续调整,市场分化态势明显。Wind数据显示,2月1日北向资金净买入34.59亿元。 港股市场方面,恒指全天节节攀升,最终涨幅超过2%。腾讯控股、美团-W两大互联网巨头双双大涨,2月1日南向资金净流入达164.35亿港元,已是连续6个交易日维持在百亿港元以上。 景顺长城基金表示,受基本面和流动性的双重平稳支撑,A股与港股近期持续走强。从板块轮动上看,结构性行情的特点仍十分明显。虽然有所轮动,但资金“抱团”现象出现解散又重聚的反复,相关上涨板块背后基本面的逻辑都比较强。在利好因素继续积聚的推动下,市场长期积极趋势将保持不变。 前海联合基金认为,近期爆款基金频发,居民资金加速入市,在龙头企业估值较高的情况下,会有部分增量资金转向港股。同时,短期业绩高增长、未来有成长逻辑、估值更具性价比的标的,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对于港股,景顺长城基金认为有四大逻辑支撑后市:一是强势的中国经济基本面,二是相对于A股市场的估值折价,三是资金持续流入,四是新经济板块市场占比持续上升。近期,南向资金格外强劲是港股大涨的主因之一,连续多次刷新单日流入记录。此外,近期发行火爆的公募基金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可以投向港股。维持长期看好港股的观点不变。 流动性或难显著收紧 对市场高度关注的“流动性”问题,平安基金表示,流动性预期发生变化是近期市场波动加剧的重要原因。此外,随着年报业绩预告持续披露,市场开始对业绩可能低于预期的标的进行集中抛售,投资者针对前期“抱团股”进行获利了结,也引起了连锁反应。与此同时,外围市场的大幅波动也对A股市场的情绪有所影响。但平安基金认为,当前流动性不具备显著收紧的条件。春节前后流动性需求增大,短期流动性也不会持续紧张。 前海联合基金认为,在海内外需求共振的情况下,企业盈利增速预期较高。接下来,可重点关注外需、通胀收益以及疫情恢复等领域,对后市无需过度悲观。 招商基金表示,鉴于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估值较低,整体指数的调整空间相对不大。在经济完全恢复之前,美联储仍将维持流动性宽松,预计国内货币政策整体大方向仍以稳为主,阶段性的流动性紧张局面有望在春节前缓解。 均衡配置新老经济板块 在具体的行业配置上,平安基金建议,可关注估值较低叠加业绩回升的金融板块、顺周期的可选消费(如有色、汽车等)等;还可关注受益于需求回暖、政策预期向好的科技板块(如消费电子、新能源、半导体、计算机等);长期应持续关注受益于双循环的大消费行业、国家战略支持的大科技行业,需精选业绩良好,估值合理的个股。 景顺长城基金表示,长期来看,机构持股集中的现象是成熟资本市场所共有的特点,优质标的的溢价现象不必过于担忧。建议投资者在新老经济板块间进行更均衡配置:一是优质互联网及科技领域龙头;二是A/H两地上市港股大幅折价、大市值、估值偏低、基本面稳健或改善的港股标的;三是A股相对稀缺或在港股具备特色的独特公司;四是近期估值大幅下降的龙头蓝筹股。 针对新能源汽车板块,景顺长城基金股票投资部投资副总监杨锐文表示,中国汽车品牌将正式走向世界,与以往产业革命不同,中国供应链在行业起步阶段就具有全球竞争力,产业链完整性和产业规模优势突出。科技创新将推动中国车企在智能电动车上,打破过去合资和进口品牌的垄断。在资本市场表现上,电动智能汽车产业链在过去一段时间实现较大涨幅,整体估值偏高,预计出现明显分化。但对于成长期的产业,长期潜在的增长空间将成为衡量估值的重要标准。
伴随着物业对生活服务领域的不断渗透,最近几年来,物业管理行业在整个社会服务职能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企业端,一众标杆房企先后拆分旗下物业板块赴港上市,即便是区域性中小房企也在酝酿寻找上市时机;资本市场端,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已有45家物企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千亿市值物企甚至已经达到了三家。 但在规模扩充、市值追高的另一面,有业内人士直言,规模并不是决定市值高低的唯一因素。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上市企业正面临着“市值与规模不匹配”的烦恼。 三家千亿 进入2021年,上市物企阵营持续扩容。据梳理,截至2020年12月底,物企上市阵营成员已由2019年底的24家增至42家企业;2021年开年以来,算上1月15日、1月18日、1月26日在港交所挂牌的荣万家(港股02146)、宋都服务(港股09608)以及星盛商业(港股06668),累计已有45家物企成功对接资本市场,包括港股41家、A股4家。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受多重利好政策影响,物业管理行业已诞生三家千亿市值的上市物业公司,分别为碧桂园服务(港股06098)、恒大物业(港股06666)以及华润万象生活(港股01209),其中华润万象生活于1月8日首次“破线”,当日总市值约1004.3亿港元。 截至1月28日收盘,碧桂园服务总市值为1817亿港元,市盈率为77倍;上市不足两月的恒大物业,总市值为1676亿港元,市盈率为92倍;去年12月登陆港交所的华润万象生活,市值居于第三位,总市值为902亿港元,市盈率为161倍。 经梳理还发现,延续2020年物业股整体的普涨局面,2021年以来,部分港股上市物业管理公司的市值在日前创出了历史新高。代表案例为碧桂园服务。 1月20日,碧桂园服务报收每股68.65港元,总市值首度超过了2000亿港元,这也是首家突破2000亿港元市值的物业企业。据了解,市值从千亿级到两千亿级,碧桂园服务仅用了9个月时间。 预期好坏 从市值涨幅角度来看,2021年以来,多只港股物业股市值则呈现震荡上扬之态。据相关统计数据,1月1日-22日,恒大物业总市值涨幅超70%;永升生活服务(港股01995)、合景悠活(港股03913)、中海物业(港股02669)、碧桂园服务等上市物企的总市值涨幅均超30%。 据北京商报记者梳理,截至2020年底,市值排名前十的物业服务企业分别为:碧桂园服务(1538亿港元)、恒大物业(966亿港元)、华润万象生活(821亿港元)、融创服务(港股01516)(533亿港元)、雅生活服务(港股03319)(459亿港元)、金科服务(港股09666)(407亿港元)、保利物业(港股06049)(338亿港元)、绿城服务(港股02869)(308亿港元)、永升生活服务(284亿港元)、世茂服务(港股00873)(283亿港元)。 一般而言,从港股上市的物业服务企业来看,管理规模和市值在一定程度上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对整个行业而言,规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业内人士也指出,规模并不是决定市值高低的唯一因素。 “根据我们对港股上市物企的数据分析,上市物业服务企业市值与营业收入规模、在管面积规模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资本市场对规模较大的物业上市企业较为认可。上市物业服务企业市盈率与净利润率呈弱负相关关系。”谈及上市物企的市值,中指物业事业部副总经理牛晓娟指出,除了上述因素外,企业的成长性、管理业态以及服务内容,也会对企业的资本市场表现产生一定影响。 “物管公司获得的高估值,与行业特性和发展预期密切相关。”在克而瑞物管事业部研究总监汤晓晨看来,目前投资者对物业公司的高估值中,叠加了对企业未来规模和增值服务高增长的预期。如果物业公司能够在未来逐步兑现这部分预期,估值就会有一定的支撑,否则也存在一定风险。 预期好坏不止于规模大小,也得到了来自上市物企方面的辅证。 新城悦服务(港股01755)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市盈率及市值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前景的一个看法,不仅要看企业现在规模大小,更要看未来的成长性及长期保持规模的能力;同时,2020年有十几家物管企业上市,且中大型规模企业扎堆,对市场造成“抽血效应”,造成物管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开始产生分化。 “基于一些原因,物管企业要在A股上市具有较大难度。作为物业股主要上市地的联交所2020年刊发有关香港主板上市盈利规定的咨询文件,建议调高企业上市的盈利要求,上市的条件越来越严格。资本市场面对众多选择,上市公司的估值也产生了分化。” 新城悦服务补充说道。 “反面典型” 从物业股整体表现来看,尽管延续2020年物业股整体的普涨局面,2021年以来,部分港股上市物业管理公司的市值在日前创出了历史新高。但多个企业案例反映出,部分物企在现实中却存在“市值与规模不匹配”之惑。 有“物业第一股”之称的彩生活(港股01778),在管物业规模在行业内虽排名前列,但截至2020年底,其市盈率仅为9倍。若对比行业内规模量级相近的物管企业,彩生活的市盈率可谓“垫底”。 1月28日,彩生活开盘报价3.42港元/股,收盘于3.41港元/股,相比上一交易日的收盘价3.51港元/股,下跌2.85%,总市值49.6亿港元,市盈率为8.7倍。近一年来,彩生活股价均在历史低位横盘震荡,市盈率不足10倍。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若结合物企市值来看,截至2020年底,总市值排名行业前30的企业中,包括蓝光嘉宝服务(港股02606)、彩生活、佳兆业美好(港股02168)等物企,市盈率在行业处于倒数十名之列,对应的市盈率水平分别为12倍、9倍、14倍。同期,华润万象生活市值821亿港元,市盈率居港交所物业股第一位,为147倍。 中指物业事业部副总经理牛晓娟分析称,造成彩生活市值与规模的不匹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彩生活虽规模大,但是成长潜力不足,根据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彩生活的营业收入、毛利润、净利润的增速分别约6.4%、5.7%、3.4%,在管面积甚至出现一定的减少,同比减少约1%;第二,彩生活的发展模式与其他物业公司不同,主要基于平台的扩张,这种模式可能有些偏离物业的服务本质,不受资本市场认可;第三,彩生活的开发集团花样年的输血能力较弱,而一般物业公司的开发集团会给物业提供重要支持。 “所以整体看,彩生活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并不好。” 牛晓娟分析称。 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也指出,彩生活在上市之初确实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估值快速走高。但是之后大肆扩张,举债横向收购第三方物业公司,因所收项目品质并不高,销售毛利率逐年走低。 “显然,资本市场对于这样的发展方式并不是很认可,股价也长期保持在3-5港元/股之间。” 肖云祥指出,通常情况下,在管面积规模影响营收及利润的规模,当然,盈利能力也会影响到利润规模的产生。利润规模会影响到市盈率的表现,市盈率又是资本投资的一个参考指标,投资者结合企业的基本面对股票进行投资,从而会对企业估值产生作用。
明星基金经理谢治宇管理的基金在1月份大举加仓银行板块,引发市场关注。 当前普遍处于破净状态的银行股,是否有望启动一定级别的行情?千亿资金南涌香江,港股中的银行股面临着怎样变数?疫情得到遏制后,经济复苏对银行业绩的拉动会否迎来配置机会,券商中国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机构投资人士。 保险是银行重仓投资者之一,估值合理、股息率高,具有良好的安全边际,是以往保险爱银行的重要原因。接受采访的保险机构人士认为,当前银行板块的分化非常严重,仍需寻找到核心资产。也有人认为,股息率高的银行对保险机构有配置价值。 银行股到了配置窗口? 去年以来A股的结构性行情,在银行板块也有演绎。 受到去年四季度业绩增长超预期的影响,银行指数上涨得并不少,但是拆开细看,有银行不断创新高,有的却继续向下寻底。 数据显示,2020年末全部A股平均市盈率为23.38倍,而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为6.56倍,二者比值为0.28,虽比2020年三季度0.27略有上涨,但仍是2011年以来的低点。 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以1月27日收盘价计算,A股37家上市银行市盈率的中位数为7.14,市净率的中位数0.87。市盈率最高者为宁波银行(行情002142,诊股),为16.63,其次是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16.61,最低者贵阳银行(行情601997,诊股)为4.31;市净率最高的也是宁波银行,为2.36倍,最低的华夏银行(行情600015,诊股)0.44倍。 据数据,46家香港银行股的市盈率中位数为6.1,最高者汇丰控股为28.8、最低的哈尔滨银行为1.48;市净率中位数为0.49,最高的是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为2、最低的仍是哈尔滨银行为0.20。 两市银行股普遍处于破净状态。放到整个金融板块里,银行股的估值也是较低的。目前恒生金融业指数57家成分股市盈率中值7.8,市净率中值约0.74,大幅高于银行股,可见是银行板块的估值拖累了恒生金融业指数。 对于银行股是否到了配置窗口,有保险机构表示,便宜未必是配置的理由,选股仍然要看增长潜力。 港股银行有黄金?反弹从去年四季度就开始了 香港银行板块里真的有黄金吗?回顾近一年香港银行股的走势,2020年初因为疫情导致股价出现一波明显下行,到四季度,恒生金融业指数便已出现反转迹象——或许银行股的黄金坑已经过去了。 以汇丰控股、渣打银行为例,从去年9月份的低点到现在反弹已经超过50%、45%。 去年9月底后出现的反弹中,香港市场哪些银行被南下资金交易得最多? 查询深港互联互通持股记录发现,最近3个月,南下资金通过港股通增持银行股6.7亿股。其中,工行、建行、浙商银行(行情601916,诊股)、邮储、中信银行(行情601998,诊股)、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恒生银行和招商银行是增持排名前十的银行。中行、农行和重庆农商行分别为减持前三名。 据港股二级市场最近一月的行业成交数据,银行业成交量284亿股,成交金额1841亿,占同期市场成交额的4%。今年以来,南下资金净流入超过2600亿港元,超过了2020年全年的四分之一。 汇丰研究在近日的报告中列出了过去一个月南向资金持仓最重十大港股,包括腾讯、建行、美团、工行、小米、汇控、中移动、中芯、港交所及舜宇。 据汇丰研究预计,在乐观情境下,2021年一季度南向资金流入预计达3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去年末季港股累计股票交易总额(约6.8万亿元)的5.1%,全年预计达8000亿元(相当于同比增32%),专注于稀有性及具价值股份。 AH溢价依然可观 虽然港股银行去年四季度出现反弹,但目前两市银行股的价差依然可观,港股银行仍有估值优势。 14家两地上市的银行中,招商银行A股溢价最少,为3.81%,除此之外的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建行、邮储等13家银行H股都大幅折价于A股。 一直以来,H股银行相比A股都要折价,并不是没有原因。有业内人士分析,香港及海外投资者对于内地银行的经营模式存在理解上的障碍,对内地经济发展、银行资产质量存在顾虑,使得投资者倾向于对境内银行估值折价来抵补风险。 未来,随着内地资金在港交易比重的增加,过去折价的现象会不会逆转,值得观察。 采用烟蒂投资策略? 券商中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机构虽然认识到银行股当前的配置价值,但对银行股成长性却无太高期待,倾向于“烟蒂式投资”策略,在有安全边际的时候买入,适时退出。 随着疫情的稳定,虽然经济走上复苏,但银行不良资产的暴露有一定滞后性,有投资人对银行资产质量存在担忧,认为当前银行股低价有一定合理之处,不可掉以轻心。从更长周期看,直接融资占比增加、间接融资占比减少是大趋势,银行股的弹性受到限制。 随着内地投资者涌向港股市场,各大券商也开始积极推荐银行。 野村日前发布研究报告,将建设银行(行情601939,诊股)目标价由7.64港元上调0.5%至7.68港元,重申“买入”评级,并将银行去年及今年的盈利预测分别上调6%和2%。 小摩发布研究报告,将汇丰控股目标价由33.5港元上调至43港元,评级“中性”。渣打集团目标价自49港元上调至60港元,评级“增持”。 报告中称,汇丰及渣打过去三个月股价分别提升27%及24%,升幅跑赢恒指的22%,主要受到盈利前景好转、监管机构容许恢复派息等因素支持。预计在净息差回稳、贷款温和增长,及信贷正常化等因素支持下,公司盈利增长前景将进一步恢复。
搜狐财经《基金佳问》栏目(点击进入专题) 回顾去年年新冠疫情冲击为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而港股市场也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动持续震荡。 搜狐财经《基金佳问》栏目,对话各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基金经理,结合目前经济形式,解读不同行业细分领域的投资策略,展望各行业板块中长期的投资机遇,为投资者讲解如何“避雷”挑选有潜力的基金产品。 做客本期《基金佳问》的基金经理,是来自博时基金的博时权益投资国际组负责人牟星海,本期的分享主题是分析目前港股市场走低的成因以及未来港股市场投资机会。 牟星海,2019年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权益投资国际组负责人兼博时沪港深成长企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20年05月21日担任博时大中华亚太精选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2020年,公募基金迎来了“大丰收”。回顾去年权益类产品的市场表现,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超过50%,最高的达到166.56%;从基金发行看,股票投资方向基金发行671只,募集规模16451.44亿元,数量、募集规模均创历史年度新高。 面对公募基金市场超高的业绩表现,港股市场则呈现出不一样的走势。据同花顺显示,2020年,香港恒生指数累计下滑3.40%,与A股市场形成了明显的差距。 不仅如此,反观港股公募基金产品去年的业绩表现,权益类产品中,多只港股通、沪港通产品回撤明显,这也让不少投资港股产品的基民十分担忧。 博时基金牟星海认为,港市场如果以恒生指数为标准,是比较弱,因为恒生指数大多数股票是偏顺周期的,这些股票属于价值板块。但是一些新经济公司表现相对来说还是可以的,所以市场存在两极化。 此外,牟星海表示,长期来看,从港股整体的大势的格局来说,估值是应该升高的,因为全球都是在一个低利率环境下,香港市场处于一个历史估值的较低点,股息率远远高于银行的利率。 以下为访谈实录: 基金佳问:您认为,近两年港股走势不如A股和美股的原因是什么? 牟星海:首先2019年香港市场很大程度上是被香港事件影响,特别是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整体上香港的社会是受局势扰动。而今年又是受疫情扰动,本地经济受疫情影响非常严重,所以去年今年其实整体上来说,香港都是受影响的。 但是过去几年港股市场表现其实是有结构性的。香港市场如果以恒生指数为标准,是比较弱,因为恒生指数大多数股票是偏顺周期的,这些股票属于价值板块。但是一些新经济公司表现相对来说还是可以的,所以市场存在两极化。 但从目前来看,第一方面,国内经济处于快速修复阶段,如果是投资顺周期板块,中国市场应该是优先的。而且国家精准扶持的政策也非常到位,整体上来说港股市场在未来的一年也好、两年也好,是比较乐观的。 第二方面,香港事件在新的国安法出台以后,社会秩序就趋向于稳定,所以这个未知因素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香港市场有很好的安抚作用,所以情绪上已经不会像去年那样悲观。 第三,香港本地疫情的控制相对于欧美、整个东亚包括韩国在内来说还是属于比较好的。所以大家不用太悲观,投资者在投资市场的时候一定要有前瞻性而不是看历史决定投资的方向。 基金佳问:您认为港股整体的方向跟特征,还有它现在的市场行情是怎么样的? 牟星海:港股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从港股的特征角度上来说,第一个特征就是它的性价比非常高,它在全球市场当中属于一个估值较低的市场,如果说以港股的主体的这些上市公司恒生指数为标准的话是性价比比较高,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港股的基本面是紧跟着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的,但是流动性是全球的,包括全球资金和内地的南下资金通过港股通进入港股市场,目前我们觉得流动性在港股市场上是长期逐年往上走的,所以这也是一个有利情况。 另外一个特征,港股对A股来讲是有滞后性的。从10月份开始港股已经慢慢领先于A股,所以我们觉得从现在到年底,甚至于明年初的话港股有可能会领先。不管是从配置的角度或者是投资个股,港股目前的标的是非常多元化的。 基金佳问:港股的投资价值主要来源可能是哪些板块?港股在整个资产配置里面的意义是什么? 牟星海:香港这个市场目前来说,首先,它在顺周期的低估值板块里,包括金融地产、周期类的股票是非常便宜的,如果是100多家A、H两地上市公司来看,比A股整体上来说是便宜不少。 第二,新股上市也有很大投资机会。这里面包括了中概股回归的第二次上市。这其中有很多新经济的龙头企业,处于行业里面的一线地位。我们觉得港股未来几年有很大的机会,将来会孕育出一批行业标杆型的公司,这里面包含着生物医疗、新型消费、新科技等等行业的一些公司。 第三个是价值成长类的公司。香港市场在过去几年有大批已经上市的处于行业领头地位的公司,这类公司在A股市场都是比较缺乏的,从具体标的角度来说,它其实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长期投资的机会。这些公司已经是行业龙头了,长期发展也是非常好,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转型会受益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短期来讲,我们还看好顺周期板块。 基金佳问:展望2021年,您认为港股估值之后会不会持续升高? 牟星海:从港股整体的大势的格局来说,估值是应该升高的,因为全球都是在一个低利率环境下,香港市场处于一个历史估值的较低点,股息率远远高于银行的利率,我们认为对顺周期板块来说是有一定提升空间的。 对新经济板块来说这里面需要有一个选择和判断,因为有些公司它的估值已经体现了。在一些景气度不断提升的行业和快速提升的公司,估值还有上升的可能性,但是整体新经济板块估值是不便宜的。 基金佳问:请您介绍一下港股投资的风险在哪里? 牟星海:第一个风险是港股市场波幅比较大,因为它的流动性是全球的流动性,所以美国或者是境内的流动性变化都会影响香港市场。过去香港整体市场的交易量是偏低的,但是这个交易量在逐步上升,所以我们觉得未来香港市场的波幅会越来越小。大家要关注市场的流动性,它是会导致波幅偏大,当然也为有准备的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入场的机会。 第二个风险,香港市场毕竟还是境外市场,中美关系特别是中美竞争长期的变化对它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比国内的A股市场反应更激烈一点。个股是有风险的,因为香港市场上过往的案例也有过,投资者不小心的话是很容易踩雷。有些公司因为它有一个成熟的做空机制,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也有很多研究机构会去挖掘一些造假的公司,对一些不专业的投资者来说,其实港股市场是面临一些踩雷的可能性。 第三个风险是汇率的大幅波动,比如大宗商品、汇率的大幅波动会对市场造成一些影响。大多数的公司它的主体是在中国境内,但是它的上市主体如果是在香港的话,港股还是在以港元为定价的,所以它还是会在急剧波动中受到一些影响。 其实风险口是比较多的,但是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对长期投资者来讲,比较重要的是对这个公司的ESG标准的衡量。ESG是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特别是公司治理这块是比较重要的。 基金佳问:对于投资者来说,您认为应该选择投资新经济领域选A股还是选港股? 牟星海:我们认为都有机会。港股市场跟A股市场在新经济板块的结构是不同的。例如国内的科技板块主要包括科技供应链,硬件供应链的公司,包括半导体、零部件的一些供应链的公司,在新能源、光伏领域也有一些有特色的公司。 香港在科技领域是偏应用端,我们的互联网公司主要还是在港股和美股市场,包括电商、社交、游戏,云计算等等公司,所以它偏软件多一点。所以A股和港股的投资机会是互补的,两个市场并不矛盾。 基金佳问:您对2021年港股市场如何看?有哪些机会和风险值得关注? 牟星海:我们认为港股市场在过去两年明显落后于A股市场后,今年会引来一波更广范围的估值修复和吸引全球资金的机会。首先,今年流动性向好,南下资金将会持续流入布局港股,海外流动性偏松,港股作为全球主要国际市场在估值和标的质量上有很大吸引力,有机会成为全球流动性受益者。 其次从投资标的的角度看,港股市场中优质标的和稀缺标的在过去五年中已大幅增加,覆盖科技,消费,医疗,教育,新能源等各个领域,包括新上市公司及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回归潮,很大程度提升港股市场吸引力。 第三,我们觉得港股将提供更多元化机会,特别是新经济领域中的港股特色板块,比如连锁餐饮,物业管理,互联网社交娱乐,教育培训,运动纺服,啤酒饮料,社区零售,线上医疗,等等,为国内投资者的权益投资补充更多的机会。 综合来讲,港股可以提供多个行业的机会。不管是成长板块还是顺周期的价值板块,都有不错的可能性机会。从估值角度看,中小公司和强周期的航运,有色,化工,基建,机械,航空等板块有被低估及拐点向上的迹象。 估值提升是大概率的可能。另外港交所已开始要求上市公司做ESG披露,在ESG方面完全国际化也有助于满足国际资金的需求。香港资本市场活跃,港股补涨可能性较大。 从风险因素看,我们觉得今年中美关系趋于温和(有利于港股市场),新冠疫情的防控和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美国新任政府的主要任务。全球经济的疫情影响,国内政策及监管要求,债务降速和债务处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成为主要风险。 基金佳问:介绍您所管理的基金?您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理念? 牟星海:我管理的主要是QDII和沪港深基金。QDII这块我们公司有一款叫博时大中华亚太基金,是以港股市场为主。这只基金主要是投资于互联网、新消费和医疗,这三个快速增长的行业。这只基金也参与港股的新股IPO,包括中概股回归的一些机会,以求增强收益。还有一只博时沪港深成长企业混合基金,它主要也是投资港股,投资于成长类的公司。 我的投资风格总结来讲是比较平衡,是以国际投资者的眼光去审视这个公司的投资价值,希望能够长期投资价值成长型企业来获取一个长期收益。 所以从整体上来讲非常注重选择赛道、好的公司和非常优秀的管理层,这是我们的一个主线。此外少数投一些能在事件驱动下找到新的拐点的变革性的公司,但是整体上是投价值成长的公司。
● 2021年港股首个交易日(1月4日),香港恒生指数低开高走,多数行业板块联袂上涨。业内机构纷纷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前景继续向好,赴港上市企业保持活跃,持续看好港股前景。 资金大举南下 1月4日,港股三大指数悉数低开,盘中伴随市场乐观情绪升温,三大指数同步“回暖”。截至当日收盘,香港恒生指数上涨0.89%,报27472.81点;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下跌0.14%,报10722.99点;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下跌0.20%,报3792.03点。 恒生12个分行业指数中有8个上涨、4个下跌。其中,原材料业指数、必需性消费业指数分别上涨4.74%、3.38%,涨幅分居前两位。此外,恒生科技指数上涨0.76%,报8489.69点;备受投资者关注的几只明星科技股也纷纷上涨,小米集团全天上涨6.17%,联想集团上涨4.10%,比亚迪电子上涨2.34%,腾讯控股上涨1.51%。 当日资金大举南下,截至港股收盘,南向资金全天合计净流入134.95亿港元,其中沪市港股通净流入69.79亿港元,深市港股通净流入65.16亿港元。 看好港股前景 花旗银行上调今年香港恒生指数目标点位6%,由此前预测的28414点升至30054点。这意味着,恒指在未来12个月或有11%的潜在上升空间。看好原因是,新冠肺炎疫苗推出后,预期经济将出现复苏,每股盈利预测更乐观,预测2021年恒指成分股每股盈利增速将为18.8%。 富瑞更为乐观,该机构表示,港股“理想背景”将持续到2021年,对恒生指数目标点位上调至32000点。首先,预计美联储将长期保持宽松货币政策,港币供应增长加快,由此促成香港同业拆息处历史低位,香港金融市场将保持充裕的流动性。其次,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弹性、人民币汇率稳中趋强,将支撑港股市场乐观情绪。此外,新加入恒指的成分股表现强势,也将支持指数的坚挺表现。 普华永道1月4日发布最新报告,预计中国香港今年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金融市场之一。预计全年将有170家企业到香港上市,全年融资总额介于4200亿港元至4600亿港元。今年香港IPO融资总额有望创下新高,重新夺回IPO总融资额全球冠军。互联互通将推动香港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独特的价值和商机。2020年香港IPO市场表现仍然出色,在全球IPO融资总额中排名第二。
开门红!茅台站上2000元大关!A股、港股、汇率…都在涨!新年“红包”,你领了吗? 2021年A股开市首日,你领到新年第一个“红包”了吗? 2021年的首个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早盘持续震荡走高,延续了2020年末以来的强势上攻走势,截至午间收盘,两市有102股涨停。 1月4日早盘,A股三大股指集体高开。创业板指在开盘后持续走高,突破3000点大关,创5年半新高。沪指站上3500点关口,为2018年1月以来首次。截至午间收盘,沪指涨0.91%,报收3504.57点;深成指涨2.30%,报收14804.01点;创业板指涨3.67%,报收3075.21点。沪深两市半日成交额突破7000亿元。 港股同样表现不俗,科技股开年大涨,恒生科技指数走高涨超1%。 从大涨的行业板块来看,有锂电池概念股、有白酒股,也有军工股、猪肉概念股,几乎全面开花。 龙头股接连创出历史新高 2020年末最后几个交易日,A股市场给出了惊喜,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均以新高结尾。2021年A股首个交易日,市场延续升势。早盘创业板指上破3000点大关,创2015年6月来新高。沪指站上3500点关口,为2018年1月以来首次。 从走势上看,依旧是行业龙头趋势新高模式,宁德时代、金龙鱼等个股均创新高。创业板“一哥”宁德时代盘中一度拉升至401.93元,市值一度超9300亿元,超越中国人寿升至A股市场第8位。该股2020年年度涨幅为231%。 1月4日早盘,贵州茅台股价首次站上2000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2020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贵州茅台股价已逼近2000元,最终每股收于1998元,当日涨幅3.36%,总市值为2.5万亿元,2020年全年涨幅超过71%。 比亚迪AH股双双创历史新高。比亚迪H股现涨近5%,股价刷新历史新高至216港元;A股股价刷新历史新高至206.3元。公司此前公告,控股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筹划分拆上市。 小米集团港股再创历史新高,小米股价较发行价17港元已翻倍,实现了上市承诺。 特斯拉概念上演涨停潮 受益于假期特斯拉大幅降价的消息刺激,A股特斯拉概念股上演涨停潮,模塑科技、三花智控、旭升股份等超10只个股涨停。 元旦期间,特斯拉宣布国产Model Y大幅降价,长续航版起售价为33.99万元,此前为48.8万元,下调了14.81万元;Performance高性能版起售价为36.99万元,此前为53.5万元,下调了16.51万元。 白酒板块继续强势拉升,水井坊、古越龙山涨停。航天航空板块表现活跃,中航机电涨停,航发动力、航天电子、三角防务等涨幅较大。 而银行、保险、房地产等传统白马蓝筹股出现明显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