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强势反弹,2月迎来开门红。继1日恒指收盘大涨2.15%,报28892.86点,截至2日收盘,恒指涨1.24%,报29250.29点,科技股更是大幅攀升。当日,南向资金净流入172.77亿港元。 此前受到美股逼空行情影响,恒指一度接连下挫,但这并未阻止内地资金继续南下的势头,上周南向资金继续大举流入2981亿港元。花旗在最近一份研报中称,受内地公募基金的驱动,今年南向资金流入港股的规模将达3万亿港元。 在全球市场尚未完全企稳时,面对港股的火热行情,机构如何布局? 3万亿够呛,但放量是必然 开年至今,截至2月1日,南向资金总计净流入已达3270.58亿港元,仅仅1个月的时间就已逼近2020年净流入总量的1/2,势头之猛可见一斑。2015到2019年南向资金的年均净流入也仅为2090亿港元。 全球市场巨震后,在资金的强势流入下,港股的反弹力度也远强于A股。 花旗认为,全年南向资金流入港股或达3万亿港元。其中,如果未来内地公募基金的新发行规模能够延续1月的强势,那么基于50%的最高配置比例,全年通过公募基金渠道流入港股的资金可达2.2万亿港元(其他南向资金包括私募、银行理财、个人投资者等),即单日净流入大约在90亿港元。花旗也因此上调了其对港交所的目标价至575港元。 Wind数据显示,去年港股通的净流入规模为6721亿港元,这意味着按照花旗的上述估算,今年南向资金的净流入规模将增长超3倍。以全年约250个交易日计算,平均单日浄流入规模为120亿港元。记者统计发现,从今年1月初到2月1日的21个交易日里,南向资金的日均净流入额为155.74亿港元,只有1月22日低于100亿港元,且有8个交易日高于200亿港元。 不过,从总体量级上看,3万亿港元非常高。根据晨星统计,受市场走强和公募基金赚钱效应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内地公募全年共成立1435只基金,合计募集资金约3.16万亿元,数量和规模较2019年分别增长38%和122%。也就是说,花旗所预测的3万亿港元的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几乎逼近去年新发行基金的募资总额。 那么,今年公募基金的募资规模又会否大幅增加并提升港股配置?根据长江证券统计,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对港股的配置规模大幅上升,总持仓规模达到2598亿港元,占公募基金股票总持仓的比重环比抬升1.8个百分点至74%。但即使基金提升港股配置比例或新发基金的建仓,都很难保证南向资金持续强势。据国君策略测算,规模100亿元以上的公募基金平均港股持仓占股票市值比例为21.05%,若按50%持股上限计算,港股投资市值增至4829亿元,增量为3305亿元。而从今年新发行的基金来看,截至1月28日,今年共发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3709亿份,其中也有不少新发基金注明可投资港股。据东北证券估算,其中可用于投资港股的份额约为400亿份。即使满打满算,目前公募基金对于南向资金的贡献也不超过万亿元。 因此,如果要实现花旗的预测,未来公募基金的发行规模和发行节奏需要和1月一样强劲,这需要全球市场流动性充足且经济复苏势头良好,让市场的热度足以支撑另一个“基金大年”,否则增量资金很难达到如此大的量级。但可以确定的是,南向资金涌入的势头远未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机构继续看好港股机会 尽管经历了上周的巨震,机构仍然普遍看好港股。 “一方面,新发行的基金能够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比例一般限定在50%。另一方面,港股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具备独特的投资价值。对于低估值行业,港股往往比A股更便宜,分红收益率更高。近年来,港股科技色彩越来越浓厚,阿里、京东等科技股在香港二次上市,也是境内资金投资标的。”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告诉记者。 法国巴黎银行(下称“法巴”)亚洲股票策略师曼尼西·雷乔杜里(Manishi Raychaudhuri)对记者称,最近南向资金都集中在一些像腾讯、建行、美团、工行等“旧爱”上,也有一些新的非必选消费公司获得青睐,例如思摩尔(电子烟)、颐海国际(火锅调味品)、中国飞鹤(奶制品)等。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香港敞口”获得增配,例如汇丰和港交所。总之,内地投资者对非必需消费品和科技行业的迷恋似乎有增无减。 根据法巴的数据,2020年以来,获得南向资金净买入额最高的公司(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腾讯、建行、美团、小米、工行、汇丰、港交所、思摩尔、华润啤酒、中国飞鹤、药明生物等。 A股“抱团”的问题同样出现在港股,但这无可厚非,因为这些公司部分是景气行业中具备长期增长前景的公司,部分是拥有稳定回报的公司,还有的则是相较于A股有较大估值折价的公司。雷乔杜里对记者表示,在MSCI中国指数的股票中,24只股票占了机构投资的50%——9只来自金融行业,6只来自非必需消费品,3只来自能源,2只来自通讯、消费品和医疗。 三大风险逐步消化 除了机会,港股并非没有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反垄断压力、地产和银行的监管调控等,无疑是悬在港股头上的三把剑。 有观点认为,地产调控、银行资产端监管指标趋严等将打击金融板块的表现,但多数基金经理认为,这种影响更多集中在A股,资金对于港股金融股的配置逻辑可能不同,或更看重低估值、高分红的优势。 就反垄断风险而言,目前冲击已经逐渐被市场消化。煜德投资合伙人、佳和基金经理蔡建军对记者称:“我仍非常看好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前景。反垄断只是为了不让巨头用垄断优势去破坏公平竞争、创新的环境,这是积极的且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尤其是有利于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当前行业发展仍处在成长期,电商渗透率仅为25%,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行业格局也没有固化,私域电商、带货直播等新的商业模式还在不断涌现,短视频、云计算、企业级服务等赛道还不断有新的企业在崛起,因此,互联网仍是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方向之一,优质公司更多集中在港股。” 地缘政治风险方面,尽管此前部分中国公司被国际指数剔除,股价出现了大幅回调,但是瑞信中国证券研究主管黄翔对记者称,一些内地资金进场抄底,部分美国以外的外资机构客户也对这些企业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的估值跌到了低位,与过往平均水平出现较大背离,同时在红利收益方面也非常有吸引力。 在机构看来,估值相对更低只是资金南下的一个理由,更重要的是港股市场有A股没有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标的。后续还会有很多独特的新公司在港股IPO,这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地方。不过,需要警惕的风险则包括流动性边际转向、美元反扑、疫苗注射进度慢于预期等。
本周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74.8亿港元,其中沪市港股通净买入18.63亿港元,深市港股通净买入56.17亿港元。 其中,腾讯控股、小米集团、华润啤酒为南向资金净流入前三位的个股,净流入资金分别为24.9亿港元、20.38亿港元、11.03亿港元。 南向资金自11月30日以来连续9日增持小米集团,截至12月10日收盘,累计增持逾66亿港元。周五盘中,小米集团一度涨逾4%,创下股价历史新高,市值超7100亿港元。中信证券周四发布研报指出,上调小米集团目标价至36港元,对应2022年33倍综合PE,对应市值8700亿港元(7300亿人民币),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中芯国际、中国平安、吉利汽车为南向资金净流出前三位的个股,净流出金额分别为7.35亿港元、5.12亿港元、4.16亿港元。 国泰君安(香港)今日分析港股近期走势时指出,向前看,MACD慢线压制快线,并在上一周和股价走势产生背离形态,表明短期内港股继续震荡,有一定回调压力。中期,对风险资产仍保持乐观态度,补库紧迫的板块仍是配置方向。继续看好盈利确定性增强的板块:新能源、半导体、有色金属、煤炭、消费、物业板块。
“债券通”南向通框架性方案研讨中 QDLP/QDIE试点再扩围 多机制共发力 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速 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速,境内投资者投资海外渠道进一步拓宽。最近,国家外汇管理局再次启动一轮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额度发放,并分别扩大上海、北京和深圳三地合格境内有限合伙(QDLP)/投资企业(QDIE)试点规模,拟新增海南自由贸易港和重庆市开展QDLP试点。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与香港货币当局一道,会同各方研究探讨“债券通”南向通的框架性方案。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上述举措可进一步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并有序疏导境内主体境外资产配置需求。在目前的国际收支形势下,一些“促流出”的改革措施相对而言面临较为有利的推进窗口,也有利于维护跨境资金流动基本平衡。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近再次启动一轮QDII额度发放,拟向23家机构发放QDII额度42.96亿美元。今年9月以来,外汇局已累计发放三轮QDII额度,共向71家机构发放QDII额度127.16亿美元。本轮发放后,外汇局累计批准169家QDII机构投资额度1166.99亿美元。“QDII额度发放稳中有序,对推动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 近期,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深圳QDIE试点规模由50亿美元增加到100亿美元,北京和上海QDLP试点额度也增至100亿美元。与此同时,外汇局还将稳步扩大QDLP试点区域,拟新增海南自由贸易港和重庆市开展QDLP试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QDLP/QDIE扩围意义重大。汇丰中国副行长兼财富管理及个人银行业务总监李峰表示,QDLP试点允许面向境内投资者募集人民币基金,并将所募集的资金投资于海外市场。投资范围更广泛,除海外二级市场公募基金,还可以投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品种,覆盖海外市场的证券、股权和另类投资等多个资产类别,可以更好满足投资者分散风险和全球资产多元配置的需求。 据他介绍,汇丰中国已经在外资行中率先代销投向QDLP基金的资管计划。他还表示,QDLP试点范围和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拓宽金融市场开放渠道,更好满足境内投资者配置全球资产的合理需求,并与其他市场开放机制相配合,共同促进境内外金融市场的联通。 除了已经落地的开放举措,一些新举措也在酝酿。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言人近日表示,香港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展开“债券通”南向通的框架性方案研究工作,双方将合作成立工作组推动研究工作,并适时与业界沟通。该发言人表示,“债券通”北向通启动三年多以来深受国际投资者欢迎,北向通的成功经验为开展南向通奠定了良好基础,香港与内地的相关部门讨论南向通的框架方案时会充分考虑配合内地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进程,确保风险可控,以及支持香港债券市场发展,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宏观策略分析主管刘立男表示,“债券通”南向通是债券市场双向开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首先,目前境外资金流入规模大,推动人民币升值,为开通南向通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境内资金若可投资香港债券,进入港币或者离岸人民币债券资产,则南向通债券投资将会提高境内流入香港市场的资金使用效率,丰富投资者投资组合,助其有效管理投资风险。而对香港市场而言,引入境内资金可以提高债券市场投资者的多元化,有利于市场风险定价。 景顺董事总经理及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也表示,这是监管部门释放资本流入压力并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的又一举措。尽管目前由相同发行人发行的美元债券与在岸市场相比不具有收益优势,但如果开放南向通,将仍然为美元持有人提供在岸现金存款以外的理想替代投资渠道。因此,预期将有资金流入离岸市场。 包括QFII、RQFII、沪深港通等金融双向开放机制一直在持续推进完善,从近期落地举措来看,开放呈现“促流出”的特征。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金融资本市场开放进程要与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相匹配,在目前的国际收支形势下,一些“促流出”的改革措施相对而言面临较为有利的推进窗口,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市场机构有进一步投资境外市场的需求,改革符合市场预期。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表示,3月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全球利率走低。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韧性、货币政策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突出。利差与增长优势叠加,中国资本市场正吸引更多资金进入。与此同时,QDLP/QDIE的扩容、新一轮QDII启动发放、南向通的酝酿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进程将兼具均衡性,这不仅有利于中国投资者更为合理地实现资产海外配置,而且将令金融的双向开放成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纽带。(记者 张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