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会以为我要给港股热泼冷水,其实并非如此,港股作为全球估值水平相对较低的市场,应该具有上涨潜力。年初至今,估计有近3000亿港币的南向资金流入港股,按目前的规模推算,估计今年净流入港股的南向资金或许可达3万亿港币,港股不热才怪呢。但是,在资本市场的盛宴背后,我们更应该反思金融业的“非理性繁荣”,关注实体经济的冷暖和居民收入的变化。 为何北向资金的投资回报率远超南向资金 去年4月中旬,我们出了一份报告,叫《恒指史上第三次破净——港股配置价值凸显》,建议配置港股,因为港股的总市值已经跌破净资产总值。从历史上看,当港股下跌至PB小于1后,都会出现强劲反弹,涨幅在27%到84%之间。而到目前为止,破净之后这轮恒生指数涨幅已经达到30%,估值上看,也不算太便宜了。 恒生指数与国际市场主要指数的估值水平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尽管恒生指数已经反弹了不少,但南向资金的投资回报率远不如北向资金。例如根据估算,从2017年末至2020年末,南向资金赴港近9千亿元,却只赚了3千亿元;而同期北向资金不足7000亿元,却赚了1.1万亿元。 这说明两点,一是陆港通以来,境内资金更流向港股的比北向资金多;二是南向资金在港股的配置上,主要配置在基于H股相对A股折价率高的金融股上,但这类企业的成长性远不如北向资金配置在国内大消费或高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股票上。从恒生指数和沪深300的指数走势看,前者目前仍低于2018年初形成的高点,而后者已经超过2018年初的高点30%以上。 这说明两点,一是北向资金在选股方面确实比南向资金“聪明”,它们更看重“成长价值”,而南向资金在2019年末之前,配置的前三大股票分别是工行、建行和汇丰,似乎更看重“低估值”和两地价差;二是A股市场的流动性远好于港股市场,作为一个开放度较低的市场,疫情之下,国内增量入市资金规模惊人,北向资金入市正逢其时。 不过,从2019年至今,具有成长属性的股票已经涨了不少,当A股市场好赛道上奔跑的除了少数属于千里马之外,大部分估计都不属于后劲十足的好马,因此,往后的风险一定会加大,这也是年初以来港股公募基金发行大量增加的原因。 就我国资本市场而言,随着南向资金的继续增加,港股市场前景如何?只要有资金持续流入,港股的结构性牛市应该会出现,目前估值还处在历史的相对低位。以A+H的溢价率为例,我曾在去年9月份就撰文提出,在陆港通时代,146%的高溢价率是反常现象,一定会回落。如今已经回落至135%了,A股与H之间价差应该还有较大的收窄空间。我对中国股市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不会因为今天市场出现较大幅度调整而改变对结构性牛市延续的观点。 首先,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外资的在A股市场的占比还会不断提高,未来应该能到达10%左右;其次,国内居民家庭的资产配置将从房地产为重心,慢慢移向金融资产;第三,在资管新规必将落实的预期下,净值型产品会越来越多,银行和信托产品的原有优势不再,权益市场将吸纳更多的资金流入。 从豪宅热销看其背后的货币现象 2020年以后,南向资金开始重配腾讯、美团、小米等大市值、高PE和高PB股票,说明投资偏好发生了变化。而在A股市场,大消费和高科技行业的巨头的市值水平也大幅提升,挑战两桶油和四大行。这主要得益于估值水平的大幅提升,提升的依据的高成长预期。 过去,只有中小市值股票才能享受高溢价,如今则反过来了,好赛道上的大市值股票受到追捧,而过去所谓的“壳资源”从高溢价变为高折价。这种估值体系的修正,与机构投资者占比上升有关。尤其在2020年公募基金规模大幅攀升之后更加明显,如目前A股市值最大的股票,静态市盈率已经达到60倍左右,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与股市好赛道上大市值公司受追捧类似的是房地产市场。如2020年,去年美国100万美元以上的豪宅与10万美元以下的独栋住宅销量同比差,达到80%,而国内也出现了豪宅热销的景象,如上海、深圳、厦门等城市,大户型住宅每平米价格要高于小户型的,而过去则相反。 这些现象的出现,从表象看,是机构投资者配置上的需求大幅增加,如过去单只管理规模超过100亿的大基金屈指可数了,如今则比比皆是。这就决定了这些基金需要配置大市值的股票,对大市值股票的需求大幅上升。从产业集中度提升的角度看,配置大市值公司股票的逻辑也是成立的,因为行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很多中小企业会被淘汰出局。例如,美股中500亿美元市值以上的公司要占总市值的70%以上,因此,给大公司高估值是合理的。 但从深层原因看,这轮全球性的股市和楼市大涨,与货币当局滥发货币有很显著的相关性。疫情之下货币大规模超发,如2020年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均在30%以上,规模合计扩张了8万亿美元,相当于“再造两个美联储”。导致全球超发资金大量流入股市和楼市。我国央行扩表规模虽然不大,但M2增速达到10%,远超名义GDP的增速。 中美M2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可见,货币越来越成为发达经济体政府的救命稻草,它可以帮助政府度过难关,解决流动性危机,但却不解决根本问题,反过来,由于过多的货币往往被过少的机构或个人占有,由此带来的资产泡沫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却成为无解:泡沫破灭会引发金融海啸,为缩小收入差距的改革会触动既得利益。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股市和楼市上涨与货币泛滥密不可分,那为什么总是少数资产在大涨,大部分资产却不涨反跌呢?我认为有两大原因,一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金融资产和房地产都过剩了,只有核心资产才值钱;二是经济增速下行必然带来分化,分化的时代不再支持普涨。 例如,美国从1980年至今,累计退市的上市公司超过1万家,即便没有退市的公司,其中有一半的公司市值加总后只占总市值的3%左右。美国股市已经延续了11年牛市,但这11年来,大部分股票并没有上涨甚至下跌,只有10%的股票大幅上涨。A股市场也是如此,过去一年涨幅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有近一半的A股是下跌的。 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今后都会面临资产过剩的困扰。 为何金融业在不同经济周期下都是受益者 中国私人小汽车的保有量大约为2.3亿辆,居民住宅总套数大约为4.4亿套,后者是前者的两倍。2020年我国乘用车销量增速为-6%,但住宅销售面积增速还是正的。而美国私家车保有量大约是住宅总套数的两倍。这是否说明我国居民对住宅的需求相对于私家车而言要比美国大很多? 在商品过剩的时代,乘用车基本属于“车开不炒”,它更能反映消费需求,而住宅却具有投资属性。正是因为有投资属性,则对住宅的总需求就不能以使用价值的需求来比对,如按每户套数,国内也已经超过1了,与发达经济体的户均套数基本拉平。而金融与房地产紧密相关,我国的贷款余额中,30%左右是房地产相关贷款。所以,房地产20多年的牛市助推了金融繁荣。 助推金融长期繁荣的还有基建投资,因为基建投资通常是逆周期助推,而房地产政策实际上也往往是逆周期的,这就是为何我国投资对GDP的贡献率是全球平均水平两倍左右的原因。因此,当经济繁荣的时候,金融自然受益,当经济下行的时候,有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总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金融同样受益。 2020年,我国初步统计的GDP增速为2.3%,但金融增加值的增速为7%。从三驾马车看,去年出口和投资都是正增长,其中出口和房地产投资成为经济维持正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而消费却是负增长。而美国虽然成为新冠疫情全球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但2020年的美国零售与食品服务销售额却有3%的名义增长。 可见,我国在2020年是经济增速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实现正增长还是靠传统的拉动经济模式,即投资和出口。当然,美国零售额的增长主要靠政府对居民的补贴,与特朗普竞选有关。但我们是否也需要对2020年出现了高端消费火爆而普通消费清淡的现象做反思呢? 例如,2020年在乘用车负增长的背景下,豪华车销量却增长了14%;社消零售总额下降,但奢侈品销量两位数增长、出现LV和爱马仕等专卖店长年排队现象;白酒产量下降,但高端白酒销量实现两位数增长。 消费分化的背后,实际上是收入的分化,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的居民收入数据,平均数增速超过中位数,意味着差距在扩大。而差距扩大的背后,是否与金融、地产的繁荣相关呢?2020年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3%,大概比美国高出一个多百分点,远超日本。局部城市楼市的大涨与股市的繁荣,带来了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但这只是少数居民的收入增长。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金融业增加值如此之高,显然是不合理的;同样,投资在三驾马车中的占比如此之高,也不合理。解决方案是什么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内需”,而扩内需的前提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占比。 这就使得今年的金融政策要适度转向,让金融更多为实体经济服务;同时货币要适度收紧,遏制个别城市房价疯涨的势头。实际上,央行和有关部门都已经有动作了,如今天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回笼了700多亿资金,而且隔夜回购利率也在小幅上行。继上海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之后,住建部也分别去上海和深圳调研督导落实城市主体责任。 这些政策非常及时,但也应该认识到,应急性政策难以解决长期存在的根本性问题,长期问题需要通过实质性的改革,如税制、土地、社保、转移支付、第三次分配等来解决。
进入2021年,港股放量上涨的走势受到A股市场投资者的关注。有市场人士惊呼,港股牛市来了。更有私募基金经理呼喊:卖出A股买入H股。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是南下资金的风起云涌,包括一些港股通基金也都在抓紧发行。为此,有舆论称:“港股”时代来了! “港股”时代来了?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夸张,甚至是哗众取宠。不可否认,港股相对于A股来说,要更具投资价值一些。以恒生AH股溢价指数为例,截止1月21日该指数为133.43,这意味着同时在A股与港股上市的国内公司中,其A股的平均价格较之于H股溢价33.43%。而这一指数在去年10月9日最高达到了149.80。因此,相对于A股来说,H股的投资价值是明显的。 实际上,正是基于H股较A股更具投资价值的缘故,所以近年来,不少国内市场的投资者已率先进入了香港市场。一方面是近年来,险资频频在香港股市举牌就是明证;另一方面是在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后大量的资金南下也是最好的证明。尽管港股与A股互联互通后,内地一些媒体都在积极宣传北上资金的进入情况,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在两地互联互通后,南下资金远比北上资金大得多。截止1月20日,北向资金的历史净流入为12454.44亿元,南向资金历史净流入19359.85亿元,二者相抵,净流入香港市场的资金达到6905.41亿元。因此,香港与内地股市互联互通之后,港股表现为一种净流入。也就是说,基于港股的投资价值,内地的有心人早就提前布局港股了。到如今再大喊大叫,“港股”时代来了,这未免有种后知后觉的意味。 基于H股存在的投资价值,内地投资者可以做有心人,逢低买进部分港股做长线投资。至于在港股经过了一轮大涨之后再买进港股,这显然不是合适的买进机会,甚至不排除做接盘侠的可能性。毕竟港股的涨幅并不小。虽然港股是近期吸引到内地投资者的目光,但港股的本轮上涨行情却始于去年9月底,恒生指数的涨幅超过了30%。如果不是大牛市来临的话,这个涨幅已经不算小了。但如果牛市来临,其走牛的基本面来自哪里就是一个问题。因为此前,港股并没有追随美股的牛市。如果港股走牛是基于内地市场的原因,那么,A股市场同样也不会寂寞。 所以,“港股”时代只能是港股的“港股”时代,而不会成为A股市场的“港股”时代,A股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分散一部分精力去投资港股,但港股只是A股市场的浪花而已。而不会成为A股市场的“港股”时代。港股与A股还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市场,港股就是港股,A股就是A股。港股有港股的精彩,A股市场也有A股市场的精彩。 实际上,就港股市场来说,其H股股价偏低是有客观原因的。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股价偏高,是因为A股市场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投机炒作的市场。由于A股市场散户人数众多,因此,正好成了投机炒作者收割的韭菜。但港股是一个以国际机构为主体的投资市场,市场上很少有散户投资者,所以这个市场缺少散户韭菜。市场总体上以投资为主。要割韭菜也只能是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对割”,或机构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对割”。加上一些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缺少了解的缘故,所以这就导致了H股股价的长期偏低。 虽然香港与内地股市互联互通之后,确有不少内地的投资者进入了香港市场。但由于资金门槛的限制,50万元以下的内地投资者并不能进入香港股市投资。这也意味着最大多数的内地投资者并没有进入香港市场。所以,香港市场仍然还是缺少韭菜。因此,要完全把H股的价值洼地填满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有市场人士高喊“卖出A股买进H股”,但这种喊声的作用终究还是有限的,因为中小投资者卖出A股也买不了H股,而机构投资者显然不会轻易被他人所左右。因此,A股市场还是内地投资者的主战场。虽然港股的走势很精彩,但那只能是A股市场投资者眼中的浪花而已。
进入2021年,港股走出持续上扬的走势。而在港股上涨的背后,则是南下资金的大幅流入。数据显示,截止1月22日,今年南下资金已累计净流入2312.11亿港元(1933.63亿元人民币),接近2020年全年净流入金额(6721.25亿港元)的1/3。其中1月18日、19日、20日的规模超过200亿港元。 正是基于南下资金的加速流入,为此,国内券商围绕着港股定价权的抢夺话题争吵了起来。1月19日,国盛证券发布题为《南下资金改变港股》的研报,认为南下资金规模已超北上资金,未来南下资金将重现过去数年北上资金影响A股的历程,抢夺港股定价权并成为左右港股市场表现的决定性力量。而1月22日,开源证券发布题为《南下资金难夺“定价权”》的研究报告,认为南下资金涌入港股如果要“重夺定价权”,需要面对当下数倍于自身持仓且观点有所分歧的海外机构投资者,以少胜多难。 两家券商隔空争吵当然也是一种炒作而已。就港股定价权的争夺来说,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毕竟港股不是A股,它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国内资金没有必要抢夺下港股的定价权,把港股变成又一个A股。国内资金可以成为港股市场上的一只重要力量,甚至可以拥有局部的定价权,比如H股公司的定价权,但却没有必要争夺下整个港股的定价权,实际上,就国内资金来说,也争夺不了整个港股的定价权。 就南下资金规模超北上资金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始于现在。实际上这种情况自沪港通、深港通开启以来就一直存在。虽然开通沪港通、深港通的目的之一是希望为A股市场引入国际市场资金,但由于A股市场估值偏高,港股市场估值偏低,结果是水往低处流。虽然国内一些媒体一直都在宣传北上资金的流入情况,但实际结果是北上资金与南下资金对冲后,最终表现为南下资金净流入。即A股市场的资金流向了香港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今年1月22日,北上资金历史净买入1.25万亿元,南下资金历史净买入1.96万亿元,二者相对冲之后,南下资金历史净买入为7100亿元。也即内地市场的资金有7100亿元流向了香港市场。因此,南下资金规模一直都是超越北上资金的,我们不能因为眼前南下资金规模超越北上资金就认为是抢夺港股定价权来了。 而且,尽管国内市场有大量资金流向了香港股市,但要争夺港股的定价权显然还是力不从心的。目前港股的市值超过50万亿港元,也超过40万亿人民币。在扣除北上资金规模后,南下资金历史净流入也只有7100亿元人民币,不足1万亿元,要争夺总市值超过40万亿人民币的港股市场的定价权,这确实有点不自量力。 并且,争夺港股定价权对于国内资金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还是一种博傻的做法。对于很多上市公司来说,股票上市了,定价权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并不看重定价权。如果国内资金真的那么在乎定价权,这倒是香港市场上的那些投资者,包括那些国际投资者都非常开心的事情。当你真的为了争夺定价权而把股价拉到高位的时候,那些国际投资者会很乐意地把筹码都高价派发给你。结果国内资金都成了接盘侠。这显然是一种傻瓜行为。尤其重要的是,香港股市缺少散户投资者,国内资金成了接盘侠以后,还能把股票派发给谁呢?就留着自己举杠铃吧。做这种傻事还认为是抢夺港股定价权,还有比这更傻瓜、更丢人现眼的吗? 所以,抢夺港股定价权的言论实际上是一种傻瓜言论,也是一种忽悠言论,实际上是在把投资者当傻瓜来忽悠。其实内地投资者完全没有必要去争夺港股定价权,也争夺不了港股定价权。作为投资者,投资港股的目的就是基于获利的需要,定价权的事情不是投资者该考虑的事情。毕竟香港股市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市场上充斥着一些庞大的国际投资者,因此,香港的定价权是各方力量角逐的结果,不是国内资金可以说了算的。作为国内资金来说,更熟悉的还是国内公司,所以投资的重点也在于H股公司,能够修复低估的H股估值,这就足够了。
今日港股港股主要指数全天低迷,尾盘跌幅明显扩大。截至收盘,恒指跌0.72%报26306点,恒生科技指数跌1.14%报8159点,国指跌0.78%报10402点。南下资金净流入13.69亿港元,大市成交额为1439亿港元。 数据来源:Wind 盘面上,银行股、蓝筹地产股、电信股等权重疲弱拖累大市走低,汇丰控股跌4%表现最差,拖累恒指下跌85点;大型科技股阿里跌超2%,腾讯跌1.4%;汽车股、光伏新能源股逆势大涨,信义光能大涨13%再创新高,物管股崛起明显,个股全线走强,次新股华润万象生活升近12%破顶,市值近800亿港元;体育用品股、风电股继续活跃,李宁盘中再创新高。 具体来看: 受中芯国际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影响,今日港股半导体板块表现弱势,华虹半导体跌近5%,中芯国际跌3.6%,芯智控股、品质国际、节能元件等跟跌。 银行股大跌,渣打集团、汇丰控股均跌超4%,中银香港、大新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集体下跌。 受英国新冠病毒变异消息的影响,港股航空股走弱,中国东方航空跌4%,国泰航空、中国国航、中国南方航空均跌。 上周五急涨的电信股回吐明显,中国电信跌3.5%,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香港宽频等跟跌。 新能源物料板块领涨,福莱特玻璃、信义光能均上涨13%,中发展控股、阳光能源、彩虹新能源等跟涨。消息面上,日前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汽车股涨幅居前,比亚迪一度涨12%,长城汽车涨超8%,华晨中国、吉利汽车、雅迪控股跟涨。华西证券认为,汽车产业持续推进低碳化,法规执行或进一步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利好电动化,新能源发展或加速;有望同燃油车平价,混动及节能车型渗透率加速提升。 物管股继续走强,个股普涨,碧桂园服务涨10%,时代邻里、保利物业、新城悦服务等跟涨。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此外,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1.3%和20.1%。 港股通方面,信义能源涨16%,方达控股、福莱特玻璃、信义光能涨幅居前;FIT HONG TENG跌近7%,晨鸣纸业、猫眼娱乐、中国忠旺跌幅居前。 数据来源:Wind 南下资金方面,今日净流入13.69亿港元,其中沪港通净流出15.49亿港元,深港通净流入29.18亿港元。 数据来源:Wind 安永今日发布报告显示,今年共有9家在美上市中概股以二次上市方式回归香港市场,共筹集资金1313亿港元,占全年筹资总额34%,推高了香港全年的筹措额。预计2021年香港中概股二次上市的浪潮会延续。从行业来看,零售和消费品,科技、传媒和通信,建筑和基础设施,房地产以及健康等行业将是2021年香港IPO筹资的主要行业。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A股港股喜迎开门红,预示着新年好兆头,新年有几大利好因素推动市场走强,一是随着疫苗推出,将会促进经济复苏,进而推动上市公司业绩抬升。二是居民储蓄通过购买公募基金入市,将会大大拓展资金来源。三是外资入市将会大量增加,外资流入是A股市场的重要变量,其动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贡献将超过30%,这个增长动力外资不会视而不见。四是国内长期资金入市积极性将大幅提升,养老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养老目标基金等长期资金由于2020年收益比较丰厚入市积极性会大幅提升。五是股票市场的作用和地位提升将形成对股市有利的政策环境。随着美股对中概股政策不友好的程度渐渐提高,A股和港股市场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这与之前美股对中概股友好的环境大相径庭,A股和港股大发展的时间窗口已经出现。当然仅限好股票。
各市场参与人: 根据相关规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2020年、2021年交易日安排,中国投资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现将2020年岁末和2021年全年沪港通下港股通(以下简称港股通)交易日安排通知如下。 一、2020年12月28日(星期一)至2020年12月31日(星期四)上午,本公司照常提供港股通服务。2020年12月31日(星期四)下午,本公司不提供港股通服务。 二、2021年1月1日(星期五)至2021年12月28日(星期二),除下列节假日期间特别安排外,本公司将在上交所2021年A股交易日提供港股通服务: (一)元旦:1月1日(星期五)至1月3日(星期日)不提供港股通服务,1月4日(星期一)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二)春节:2月9日(星期二)至2月17日(星期三)不提供港股通服务,2月18日(星期四)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另外,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为周末休市。 (三)香港耶稣受难节、清明节、香港复活节:4月2日(星期五)至4月6日(星期二)不提供港股通服务,4月7日(星期三)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四)劳动节:4月29日(星期四)至5月5日(星期三)不提供港股通服务,5月6日(星期四)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另外,4月25日(星期日)、5月8日(星期六)为周末休市。 (五)香港佛诞日:5月19日(星期三)不提供港股通服务,5月20日(星期四)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六)端午节:6月12日(星期六)至6月14日(星期一)不提供港股通服务,6月15日(星期二)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7月1日(星期四)不提供港股通服务,7月2日(星期五)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八)中秋节:9月16日(星期四)至9月22日(星期三)不提供港股通服务,9月23日(星期四)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九)国庆节:9月29日(星期三)至10月7日(星期四)不提供港股通服务,10月8日(星期五)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另外,9月26日(星期日)、10月9日(星期六)为周末休市。 (十)香港重阳节:10月14日(星期四)不提供港股通服务,10月15日(星期五)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十一)香港圣诞节:12月24日(星期五)下午至12月27日(星期一)不提供港股通服务,12月28日(星期二)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三、2021年12月29日(星期三)至12月31日(星期五)是否提供港股通服务,将待中国证监会关于2022年节假日放假和休市安排确定后由本公司另行通知。 四、港股通交易的清算交收事宜,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安排进行。 特此通知。 中国投资信息有限公司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