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A股港股喜迎开门红,预示着新年好兆头,新年有几大利好因素推动市场走强,一是随着疫苗推出,将会促进经济复苏,进而推动上市公司业绩抬升。二是居民储蓄通过购买公募基金入市,将会大大拓展资金来源。三是外资入市将会大量增加,外资流入是A股市场的重要变量,其动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贡献将超过30%,这个增长动力外资不会视而不见。四是国内长期资金入市积极性将大幅提升,养老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养老目标基金等长期资金由于2020年收益比较丰厚入市积极性会大幅提升。五是股票市场的作用和地位提升将形成对股市有利的政策环境。随着美股对中概股政策不友好的程度渐渐提高,A股和港股市场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这与之前美股对中概股友好的环境大相径庭,A股和港股大发展的时间窗口已经出现。当然仅限好股票。
(原标题:多措并举壮大中长期投资力量 年内监管层多次为养老金入市“吹暖风”) 12月28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加快推进投资端改革,壮大理性成熟的中长期投资力量,不断拓展市场深度、增强发展韧性。养老金作为中长期投资力量的代表,近年来受到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年内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加快养老金入市步伐。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养老金投资运营的情况不仅关系到我国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因其规模庞大,投资期长,有助于推动形成价值投资的市场氛围,实现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推进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目前,我国已建立比较健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不同支柱之间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状态。从国际经验来看,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作为居民自主积累的养老财富,是我国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中最有发展潜力的一环。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在老龄化大趋势下,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养老金融,盘活存量资金,个人养老保险可以成为未来养老金发展的方向。”田利辉表示,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属于个人养老金,其与资本市场是自然衔接、密不可分的。同时,他也建议,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衔接的过程中,对养老金产品的发行主体和投资策略予以更为严格的监管。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金第三支柱入市,不仅可以为资本市场带来大量的增量资金,提供新增流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养老金投资风格较为稳健,以价值投资为主,偏好盈利增长稳定、估值合理的绩优股,其投资理念将会影响A股市场,使绩优上市公司更易于脱颖而出,整体上有利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A股市场走向成熟。政策频频“吹暖风”今年以来,推进养老金入市是监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具体来看,2月15日,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鼓励和支持社保、保险、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两会”期间,养老金入市也成为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副主席姜洋建议,打通第二、第三支柱,促进补充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建立市场化的养老金投资运营体系;支持养老目标基金发展。5月15日,易会满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表示,推动放宽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和范围,尽快推动实现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落地。10月21日,易会满在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谈及下一阶段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有关考虑时提出,要加强投资端制度建设,并明确表示推动优化第三支柱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12月22日,易会满主持召开证监会党委会和党委(扩大)会,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其中提出,“推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根据人社部数据显示,在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方面,截至三季度末,已有24个省份启动基金委托投资,合同金额1.1万亿元,到账9757亿元,其中21个省份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在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方面,二季度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规模为1.98万亿元。田利辉认为,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目前实现了全国统筹规划,能够统一管理资金,应该进行长期投资规划,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资本市场投资比例。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率低,规模偏小,目前在资本市场中的比例不高于10%。那么养老金入市空间还有多大?李湛认为,基本养老金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可达30%,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存余额约6万亿元,30%即为1.8万亿元,目前委托投资到账金额近1万亿,预计未来可入市的规模可达约8000亿元,短期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新增入市规模约1700亿元,加上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其他类别,短期内养老金新增入市规模或超2000亿元,随着政策条件不断成熟,养老金将继续加快入市。
根据中国结算8月19日下午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A股新增投资者数242.63万,较6月份的154.90万增长56.6%,这一数据创下最近5年单月最高纪录。与此同时,至7月末,投资者数量首次突破1.7亿。自2020年1月份投资者数量突破1.6亿,仅用时7个月,股民数量增加了1041万。 中国结算公布的数据令一些市场人士大感振奋,不少舆论用“跑步入场”来形容新股民的入市热情。对于A股市场来说,新股民开户数量大增确实是一个好事,尽管A股市场上不少市场人士高举“去散户化”大旗,甚至把股市的许多弊端归结为散户太多,但对于新股民的到来,舆论还是普遍持欢迎态度的,毕竟又有人给股市送钱来了,股市又多了一茬“新韭菜”,这对于股市这个生态链来说至关重要。 新股民开户入市,这是新股民们投资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这是一件好事。对于现代人来说,投资意识或者说理财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面对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投资者如果没有理财意识的话,那么投资者手持现金的贬值将是不可避免的。而为了让自己所持资金不被贬值,不让自己努力工作得来的血汗钱被通货膨胀因素所吞噬,投资或者理财将就是应有的选择。于是,不少人选择了开户进入股市。因此,进入股市是这些投资者投资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 但对于新股民来说,入市时机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新股民入市时机把握得当,刚入市或入市不久就能赚钱,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自己对股市的信心,而且还能增加新股民的资金实力。相反,入市时机选择错误,入市不久就被套牢,或者出现较大的亏损,这不仅会让投资者的本金蒙受损失,而且还会动摇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因此,新股民入市,需要选择一个好的入市时机。 而从中国结算公布的7月份新增投资者数据来看,7月份新股民确实是在跑步入场,但这个入场的时机值得商榷,至少7月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入场时机。新股民选择在7月份进入股市,显然要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如果今年的股市行情就在3500点下方止步的话,那么7月份进场的新股民就面临着高位套牢的风险,这些新股民就会因此成为股市里的“新韭菜”。 为什么7月份会有众多的新股民跑步入场?究其原因在于7月上旬行情的上涨,给市场带来了赚钱效应,如此一来今年1月~6月开户进场的投资者就都可以赚到钱了。正是由于有了前面的赚钱效应,所以后面这些新股民也就接踵而至。但殊不知,在投资者都普遍获利的时候,往往就是股市风险降临的时候。如果当下的行情不能向上突破的话,7月份新入场的投资者就会被困在一个阶段性的高位。而即便行情能够向上突破,7月份新入场的投资者由于入场时机选择不对,也很难获得好的收益。 在股市里投资,最后能赚钱的总是少数人。看到别人赚钱了,自己也来入市,这种从众心理是投资的大忌。所以,投资不是要“从众”,而是要“逆众”。正如巴菲特所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运用到入市时机的选择中来,就是在大家都亏钱的时候,就是自己进场的时候,相反在大家都在大把大把地赚钱的时候,就是自己需要离场的时候。 具体到新投资者开户时机进场时机的选择中来,那就是在股市低迷的时候,在投资者都不看好股市的时候,甚至是在投资者都普遍亏损的时候,那就是投资者开户进场的好时机,此时进场,等于就是抄了市场的底,抄了老股民的底,投资者想不赚钱都难。相反,在投资者都赚钱了,一个个都成股神了的时候,新股民在这个时候开户进场,基本上就只有当“韭菜”的命了,难逃被市场收割的命运。 因此,面对7月份跑步入场的新股民,我不能不替他们捏一把汗,同时也希望行情还能持久一些,希望这些新股民也能在股市里收获到一份喜悦。
周末公布险资入市比例上限提升,市场很多投资者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盘以100点的长阳回应了这个重大利好,沪指涨3%重返3300点。 我们认真思考一下,险资是资本市场的大主力,20万亿的总资产,其一举一动都牵引资本市场的方向,险资入市比例上限的大提升,代表着政策态度非常明确,代表着国内中长期资金对股市配置的信心大幅提升。 为何之前险资的动作比较缓慢?至今为止险资的配置比例只有12.3%,这里既有之前险资自身对股市风险的担忧,还有资本市场容量的制约,更加有资产市场成熟度的考量。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股市估值水平从居高不下变为全球主要市场里相当吸引,中国股市规模从非常小到全球第二。中国股市迅速迈进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的初步成熟阶段,这时,险资大量入市的时机就相对成熟了。 险资的现状距离新政45%的上限空间广阔,险资未来入市的速度和入市资金量都给市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也给险资入市的操作者提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通行证。 中长期资金是中国股市稳定的基石,中国股市从此有望逐渐摆脱大起大落的局面,中国投资者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个缓慢而悠长的真正牛市,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