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是机构投资者乃至权益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日前召开的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对于2021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重点任务进行研究部署。在保持复杂环境下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势头方面,这次会议提出,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加大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 这为下一步推动投资端改革敲定了“施工图”。推进投资端改革、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分析人士认为,监管部门近年来持续推动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市场生态吸引了增量资金入市。 一组数据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一趋势。去年以来,证监会多举措加大投资端改革:优化公募基金注册机制,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达6.7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近4万亿元,增长约43%。推动放宽年金基金、保险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基金行业管理的各类养老金较2020年年初增长约30%。 面对海外金融市场的宽幅震荡,2020年A股运行保持着韧性。统计显示,上证指数全年上涨13.87%,深证成指上涨38.73%,创业板指上涨64.96%。2020年年末,A股总市值近80万亿元,较2019年年末增长20万亿元。与此同时,市场上专业机构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投资者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日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交易情况看,2020年年初至今年1月15日,境内专业机构的A股交易金额合计85.18万亿元,占全市场交易金额的19.5%,较2019年上升3.35个百分点,处于近年来最高水平。此外,公募基金持有流通市值占比突破7%,创十年来新高。 “投资端改革实际上就是要优化投资者结构,培育长期机构投资者。”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供给侧,一个是需求侧,通过引导需求,改善供给,最终推动投资端改革。从供给侧来讲,金融机构的产品研发和业务创新,必须要同时满足监管和投资者的需求,要正确地引导投资者实现长期投资、长期积累,而非短炒、赚快钱。从需求侧来讲,要让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有不同的投资标的选择。 从境外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养老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投资者,由于其投资期限长、资金总量大,往往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资本市场发展而言,由于养老金更看重中长期收益,不会谋求短期收益,其大规模入市有利于降低市场短期波动,引导价值投资理念的强化并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有利于资本市场更健康的发展。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养老金的大量入市将带来可观的长期增量资金,提升市场流动性。同时,养老金的投资目标更多在于保值增值,投资思路会更倾向于价值投资,这种思路也将为其他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当前,证监会正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在此背景下,统筹推进融资端改革和投资端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贯彻“不干预”的理念,完善市场内生稳定机制。 事实上,加大融资端、投资端改革力度也是为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做好铺垫。注册制下,将会有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上市融资,为市场资金提供更多投资选择。 那么,今后改革有哪些重点方向?分析人士预计,融资端改革方面,要立足于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着力提升资本市场供给质量,增加优质上市公司尤其是创新型经济企业的占比,为增量资金入市提供更多优质投资标的。 在投资端改革方面,要不断壮大市场买方力量。如进一步优化基金注册机制,加大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适应资产规模、管理半径快速扩大的趋势,促进行业机构提高财富管理专业能力和风控合规水平。积极培育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同时,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继续推动社保、保险、银行理财等资金入市。
截至2月7日,一枚比特币的价格报3.9万美元,这是继1月8日首次突破4万美元关口后,又重新回到高点。相较于年初的不到3万美元,涨幅逾25%。 有暴涨就有暴跌,是比特币的一贯表现。就在今年1月11日,比特币从近4万美元跌至3万美元,一天之内狂跌近20%,逾20万人爆仓,涉及金额近140亿元,币圈“哀嚎一片”。 暴涨暴跌之下,有人疯狂加码,寄希望于“搏一搏”实现财富自由,也有人直言不讳,认为比特币是一场“巨型泡沫”,币圈人是名副其实的“赌徒”。那么,比特币行情为何如此波动?未来走势怎样?此时入局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暴涨暴跌是常态 “比特币是一种高风险类资产,价格波动非常大,暴涨和暴跌并不是偶然,而是常态。”知名数字资产交易平台OKEx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威廉对记者表示。 回顾比特币的过往行情,用“过山车”来形容十分贴切。据统计,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比特币月均涨跌幅超过10%的一共有8个月。在更早的2017年12月,比特币创下19783美元纪录,随后价格一路下跌,一度快跌破3000美元,一年内大跌80%。 自去年10月以来,比特币在海外部分机构投资者的追捧下迎来牛市,从1万美元涨到最高4万美元。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中小投资者开始尾随入场,并采用贷款、衍生品交易的形式加杠杆炒币,尤其在去年12月下旬比特币价格突破2万美元后,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泡沫周期可以分为孕育、繁荣、亢奋、困境、衰退五个阶段,近期市场的暴跌,以及随后的反弹,只不过是在泡沫周期中困境阶段的典型表现之一。”李威廉表示。 避险情绪的上升也成为推动本轮比特币牛市的重要原因。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经济低迷,全球主要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推高了市场通胀预期。为了规避名义本金的受损,以及追求更高收益,投资者囤积现金的需求自然演变成对黄金和比特币的需求。 但目前情况发生了变化。李威廉表示,随着疫苗在各国上市,将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在经济恢复预期和高通胀预期的双重压力下,市场猜测全球主要央行将逐步退出现有的宽松政策。特别是近日公布的2020年12月美联储会议纪要中,首次出现缩减购债规模的讨论,这强化了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的分歧。“所以我们看到了最近几天比特币的暴涨暴跌。”李威廉说。 未来或将陷入萧条 尽管比特币的疯涨使得一些投资者趋之若鹜,但同时也引发越来越多的泡沫警告。 不同于股票或债券,比特币没有实际价值支撑,也缺乏主权信用和商业信用,不会产生任何可预期的现金流,其价格受供需关系主导明显,呈现出大幅度波动。因此,业内人士认为,这其中必然存在大量的泡沫。 Convoy Investments LLC联合创始人Howard Wang在近日的报告中表示,比特币正处在泡沫中,其当前的增长率是难以为继的,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投机资产。 美国银行证券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Michael Hartnett公开表示,最近比特币价格的飙升可能是另一个投机狂热的案例,比特币看起来像“一切泡沫之母”。 对于比特币未来的走势,市场分歧也较大。其中不乏叫好者,有人预测,比特币将在未来两年内达到现在价格的10倍以上。 但更多的则是担忧。先锋领航投资策略及研究部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认为,比特币的供给是有限的,供给量不能随着经济活动的增长而扩大,这意味着比特币虽然可以避免通货膨胀,但必然会带来通货紧缩。因此,比特币难以成为合法的支付方式,也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古根海姆投资公司首席投资官Scott Minerd不久前在社交账户上发文表示,“比特币的抛物线式上涨在短期内是不可持续的”“是时候把一些钱拿出来了”。 “在当前高通胀、低增长的经济环境下,海外机构投资者大举入场。但机构投资者在乎的是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而非‘比特币信仰’或‘区块链革命’这类情怀。”李威廉说,从中长期看,疫情得到逐渐缓解后,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全球货币政策也将由宽松转为适度紧缩。届时,机构投资者很可能会抛售比特币,比特币市场将陷入萧条。 参与要做好破产准备 一边是比特币价格一路狂飙,另一边是虚拟货币交易所跑路、交易平台频繁宕机、诈骗勒索等一系列负面消息不断传出,潜藏在虚拟货币火爆市场背后的风险逐渐暴露。 部分交易平台存在恶意宕机操控市场的行为。比如,1月11日,全球最大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之一——Coinbase出现持续4个多小时的宕机,期间用户无法正常完成交易和提现。有市场人士怀疑,Coinbase可能存在操控市场的嫌疑,这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交易操作,还可能因价格变动太快使投资者被迫爆仓。 中小型交易所跑路也平添了投资比特币的风险。仅在去年年末的3个月里,就有BG交易所、CEO Global、DragonEx等10余家交易所宣布暂停提币或消失跑路。这些交易所服务器往往设置在境外,法律适用存在争议,一旦发生交易所跑路,投资者维权将颇为艰难。 此外,比特币投资还受到黑客入侵、诈骗勒索等问题困扰。据相关统计,2020年与虚拟货币相关的诈骗事件达到151起,较2019年增长4倍,损失超过32亿美元。 “比特币是高风险投资!如果要投资比特币,请做好血本无归的准备!”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近日发出警告,且在1月6日,FCA已禁止向散户投资者销售追踪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价格的产品。在我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早在2017年9月就联合发布公告,明确代币发行是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全球日趋严格的监管无疑将给比特币带来不确定性。对此,李威廉提醒,投资者应正确认识比特币的投资定位,比特币是高风险类资产,不要试图通过投资比特币来实现所谓的财富自由,投资比特币要做好亏损的准备,对于采用举债、高杠杆炒币的投资者来说,可能需要做好破产甚至负债的准备。 (编辑:文静)
(上接A01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加强上市公司退市后的投资者保护,还要激活相关责任主体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信用制裁。这样,才能切实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让“空壳公司”“僵尸企业”及时出清,让资本市场充满生机活力,让股市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当前有必要提升资本市场多层次服务功能,提高主动退市比例。强制退市、并购重组退市等都意味着利益损失,应在完善退市制度的同时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保障投资者合法利益。”李湛表示。 监管部门在改革退市制度过程中也非常注重退市后的保障机制建设。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证监会将加快推进责令回购、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制度等投资者保护制度落地实施。强化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退市、监管执法等全流程全链条监督问责,推进《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落地。
证监会近日召开2021年系统工作会议,提出以更大力度推动投资端改革。 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尤其是以注册制为代表的融资端改革成果丰硕,A股市场融资规模实现大幅扩容,上市公司直接融资能力显著提升。但不同质地的上市公司供给的持续增加也对投资者的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A股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占比仍然较高,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占比较低。因此,在注册制持续推进的同时,协同开展投资端改革,加大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有利于提升市场的价值发现能力,促进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优化长期投资环境。 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近年来,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被监管层反复提及。究其原因,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从而提升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投资端增加中长期入市资金。日前,证监会召开2021年系统工作会议提出,以更大力度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尽快落地,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养老金对于安全性的需求要高于对盈利的需求,因此更注重价值投资,放开养老金的投资比例限制,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形成正确的价值投资观念,追求长期收益,少做短线的投机;而对资本市场而言,养老金权益投资比例的提高,能为资本市场注入更多活力,有助于提升市场流动性,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从采取的措施来看,近年来监管层持续为以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入市创造条件,包括推动放宽年金基金、保险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所需的长期资金体量会越来越大,除公募基金公司研发的权益类基金产品吸引来的家庭理财资金外,个人养老金也将会是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基金行业管理的各类养老金已较2020年初增长30%。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从目前的养老金积累规模和入市情况来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总体规模随着国资划转会不断地做大,但是私人养老金整体规模较小,尤其是个人养老金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基金版”的个人养老金,引导家庭加大养老储蓄和养老投资的力度,鼓励公募基金投资养老金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资金以及来自于金融机构的中长期理财产品或资管产品同样也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董登新表示,随着各类权益类产品不断做大做强,满足监管和家庭理财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留住存量资金,吸引更多增量资金入市,也可以正确引导家庭理财走向长期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让更多散户主动退出市场,这也是A股去散户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培育机构投资者做大做强 如何构建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持续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积极配置资本市场,已然成为监管层在投资端改革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提出,加大权益类基金产品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 董登新表示,投资端改革实际上就是要优化投资者结构,培育长期机构投资者。只有通过供给侧金融产品的研发创新,加大做优权益类产品的供给,同时,从需求侧引导投资者理财风格向长期投资、长期积累转变,一推一拉,从这两个角度共同发力,才能培育机构投资者群体不断做大做强,从而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 申万宏源研究所副所长蒋健蓉进一步表示,基础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注册制改革,而推进注册制改革需要资本市场有一个成熟的投资者结构,才能将价值判断完全交给市场,因此,优化投资者结构是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去年以来,A股结构性行情明显,韧性增强,投资者结构也随之出现积极变化。公开资料显示,A股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已从2020年年初的18.3%提升至22.4%;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占比突破7%,为10年来最高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仍然偏低。 对于如何培育出一只高质量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业内人士表示,应完善金融机构考核机制,引导资产管理机构拉长考核周期,扭转机构散户化的风格。同时,促进散户机构化,加强投资者教育。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结构合理、成熟理性的投资者群体,孙金钜表示,虽然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在专业性上有明显优势,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公募等投资机构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期限仍偏短。通过推动社保、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直接投资资本市场,或者通过公募基金投资资本市场,有利于引导机构投资者在更长的期限内对基金经理进行考核。另外,A股还可以进一步放开对国外投资机构的限制,引入竞争,从而推动国内机构投资者的进步和成熟。 发力投资端改革正当时 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推进,完善市场内生稳定机制,统筹融资端和投资端改革持续发力是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来看,融资端方面,注册制改革和退市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地为上市公司质量把好“出入口”,使得市场中优质上市公司尤其是创新型经济企业占比不断提高,为各类权益类产品开发以及增量资金入市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标的。同时,证券代表人诉讼制度的落地实施,对于完善投资者权利行使、保障和救济的制度机制,积极倡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文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投资端改革可谓正当其时。 中基协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投资端改革有望继续发力。第三支柱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将逐步优化,权益投资的会计、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制度安排将逐步完善,有助于培育和壮大资本市场长期投资的意愿和能力。 业内专家建议,应进一步优化基金注册机制,加大权益类基金供给与服务创新力度,促进行业机构提高财富管理能力和风控合规水平。同时,持续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继续推动社保、保险、银行理财等资金入市。
日前召开的2021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落实“零容忍”的执法理念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行动。 “零容忍”是顺利推进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分析人士认为,欺诈发行、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法、内幕交易等一直是监管层重点从严打击的对象。如今在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犯罪追责“民行刑”三位一体的追责体系下,资本市场违法违规成本大幅提升,有利于进一步塑造市场良好生态,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坚决对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说“不” 过去一年,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和生态完善迈出重要步伐。2020年3月,新证券法正式实施,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若干意见》,12月,刑法修正案(十一)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也多次部署从严打击证券违法犯罪相关工作。 与此同时,证监会从严从重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作为监管部门,证监会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工作方针,依法从重从快从严打击上市公司造假、欺诈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日前,证监会通报了2020年证监会稽查20起典型违法案例,包括财务造假案、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案、内幕交易案、操纵市场案等多种类型的证券违法违规案例。案件涉及主体既有上市公司董监高等“关键少数”,也有中介机构、基金从业人员等。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证监会和各地证监局合计开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超300份,罚没金额超40亿元。 新年伊始,监管“零容忍”继续重拳出击。1月29日,证监会通报了宜华生活信息披露违法案件调查情况。目前该案已进入行政处罚审理程序,证监会将依法从严追究相关主体违法责任。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在通报案件调查情况时表示,2020年以来,证监会已累计对57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立案调查,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财务造假等相关违法犯罪案件26起。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向记者表示,只有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各种违法违规现象坚决说“不”,高压震慑并严惩不贷,依法治市,才能建设风清气正的资本市场。 多措并举全面落实“零容忍” 对于如何全面落实“零容忍”的执法理念和打击行动,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提出了诸多安排。具体而言,包括进一步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建立跨部委协调工作小组,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市场操纵等恶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有关机构和个人的责任追究一抓到底。贯彻落实新证券法和刑法修正案(十一),配合修订证券期货犯罪案件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出台对欺诈发行股票责令回购等配套制度。推动期货法立法,加快推进行政和解办法、上市公司监管条例等法规制定。依法从严加强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管,优化市场生态。 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将于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意义重大。过去,由于犯罪成本低,发生了一些恶性财务造假案件,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危及市场秩序,制约资本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此次刑法修改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秩序为目标,与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改革相适应,和证券法修改相衔接,大幅提高了对实施欺诈发行、信息披露造假、中介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和操纵市场等四类证券期货犯罪的刑事惩戒力度。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认为,“零容忍”的提法精准、深刻、具体,抓住了资本市场建设的“牛鼻子”。其落脚点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市场的良性运作和优胜劣汰的环境,建设对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有益处的生态环境。 发挥合力加强投资者保护 事实上,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零容忍”,既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要求。“零容忍”通过严厉打击查处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可以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市场良好生态,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是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保护好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资本市场的基础和根基。近年来,保护投资者权益一直都是监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2019年,证监会成立了投资者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了对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2020年以来,以证券法修订为契机,证监会加快完善投资者保护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有效涵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持股行权、先行赔付、多元纠纷化解、支持诉讼、代表人诉讼等关键领域环节。 落实“零容忍”、加强投资者保护需要市场各方支持,需要完备的法制体系、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专业性投保机构的共同参与。 纪律处分是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的基础制度之一,也是交易所践行“零容忍”方针、“精准监管”思路、发挥一线监管作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惩戒和威慑证券市场违规行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记者从上交所获悉,2020年全年上交所纪律处分与监管关注共涉及上市公司132家,同比增长20%;处理董监高556人次,同比增长4.32%;处理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90人次,同比增长26.76%。 作为专司投保工作的公益性机构,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投服中心”)也一直致力于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2020年末,全国首单支持诉讼示范案件当庭成功调解。2020年12月29日,投服中心首单支持诉讼示范案件——深圳美丽生态股份有限公司虚假陈述民事侵权纠纷案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次开庭审理。该案当庭调解结案,2021年1月7日投资者收到赔付款项。
受国际市场影响,2月1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白银期货高开高走,涨幅高达9.27%,业内人士提醒要注意风险。 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白银期货主力合约,1日早上9点在前一个交易日的基础上跳空300点,开在了每千克5654元。沪银主力今天盘中一度达到了每千克5949元,截至下午3点收盘,涨幅达到了9.27%。 国泰君安期货贵金属及基本金属板块首席研究员王蓉:我们看到在美国散户聚集地,所谓的Reddit论坛上,在周四晚间就已经有个消息放出来,提到美国Comex白银期货的ETF也成为了散户热议的一个标的。因为我们知道,在此前一段时间美股多个标的也是在论坛上被提及之后,引起了非常大的一拨涨幅,这一轮白银我们认为也是因为美国散户的这一轮比较大的、集中性的买入导致的。 据了解,过去一年我国白银期货市场规模整体大幅增长。2020年白银期货成交量超过3.5亿手,较上年同期增长150.12%;成交金额是27.7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0.90%。 国泰君安期货贵金属及基本金属板块首席研究员王蓉:沪银基本上定价还是跟着外盘走的,所以这两天表现非常强势。但对投资者来说,我们觉得目前这个价位相对来说,不管是追多的逻辑性,还是安全性都不是太好,所以国内投资者还是需要谨慎持仓。
● 1月27日,精选层迎来首批战略投资者所持配售股份解禁,市场运行平稳。 市场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解禁”不意味着“减持”,战投需事前办理解禁手续、披露解禁公告,并不是到期自动上市交易。换句话说,即使限售期已满,但如果不履行完手续,战投获配的股份也不能交易。而首批精选层晋层企业中有15家引入了战略投资者,目前仅有一家履行了手续。 业内人士指出,解禁股票是否卖出最终还是要看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目前,精选层公司普遍处于被低估状态,在新三板市场生态不断改善,转板即将落地的预期下,恰是价值“洼地”,长期投资回报将更为优厚。 战投持续看好 按照新三板精选层的限售制度,公开发行进入精选层时引入的战略投资者,配售股份锁定6个月。日前,精选层“市值一哥”贝特瑞披露了《关于发布公开发行战略配售股票解除限售的公告》,成为目前唯一披露此类公告的精选层公司。贝特瑞本次股票解除限售数量总额为8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1.65%,1月27日上市交易。 贝特瑞是本次引入战略投资者数量最多的精选层企业,共计11位,既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也有证券公司、产业资本。比如,北京知点投资有限公司获配113.96万股,富国基金和招商基金各自获配68.37万股,安信证券获配56.98万股,九江天祺氟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红八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各自获配91.17万股等。 目前,战略投资者出现浮亏。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战略投资者对贝特瑞依旧看好。“参与战略投资,不只是看好精选层深化改革,更是看好锂电产业这个赛道,以及贝特瑞领先的技术实力和行业龙头地位。”知点投资负责人表示,“贝特瑞开发的硅碳负极和高镍正极分别代表正负极材料未来的方向,且与A股同业公司相比其估值吸引力很大。” 安信证券新三板投资与交易部负责人凌洁表示,“贝特瑞连续7年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近年来布局正极材料同样出色,高镍三元聚焦海外核心大客户,产能顺利爬坡。公司下一代核心硅基负极材料已实现规模量产,技术全球领先。考虑到锂电池产业广阔的市场空间,看好贝特瑞能够持续创造佳绩的能力。我们选择与优质企业长期同行,做优质企业时间的朋友。” 解禁影响有限 考虑到中小企业需求和新三板市场的实际情况,新三板公开发行允许发行人引入战略投资者,发挥价值引导效应,促进发行成功。从市场反馈看效果积极,上述15家公司吸引了战略投资者资金逾10亿元。 也有不少投资者担心战略投资者大规模集中减持,将对二级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从实际情况看,解禁影响有限。1月27日收盘,贝特瑞上涨0.87%,报收34.90元/股。 “精选层上不乏处于景气度较高的行业龙头企业”,某公募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贝特瑞受益于新能源电池行业的高景气度,叠加自身良好的经营情况,相信未来会有业绩增长和估值提升的投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精选层公司即将首次披露年度报告,或成为资金布局转板上市机会的重要参考。根据转板上市征求意见稿,精选层转板上市的“财务-市值”要求与直接IPO保持一致。安信证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师诸海滨认为,精选层转板机会预计会贯穿全年,而2020年年报发布前后的时点较重要。随着财务数据的明朗,部分精选层公司转板预期或更加明确。 除了转板上市,进一步改善市场流动性也是今年市场关注的要点之一。具体举措包括尽快推出混合交易、融资融券、精选层再融资、可转债的公开发行和转让,畅通中长期资金入市路径,以及开发精选层投资型指数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