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鑫妮 张丹 发自上海 一边加快扩张,一边频频抛售。 12月22日,浦江中国(01417.HK)发布公告称,其附属子公司上海浦江物业有限公司(简称“浦江物业”)出售安徽外滩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安徽外滩物业”)51%股权,代价约525.8万元。买方是安徽外滩物业的另一股东——安徽皖投置业有限公司(简称“安徽皖投置业”)。 交易完成后,安徽外滩物业为安徽皖投置业100%控股,浦江中国完全退出。 这并非今年首例,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浦江中国以各种理由出售手中的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共获得784万元。 此次出售安徽外滩物业,浦江中国基本属于平价出售。据介绍,2020年10月31日安徽外滩物业总估值1028.37万元,按此计算其51%股权价值约524.47万元,此次出售价525.8万元,溢价1.33万元。 关于出售原因,浦江中国表示,其所从事的住宅物业管理,与浦江中国主营的高端非住宅物业的方向不合。 不过,浦江中国虽将非住宅物业作为主营方向,但住宅物业的占比及增速都不低,甚至高于非住宅物业。2016年—2019年,住宅物业的面积占比从21.4%一路升至31%,而办公大楼及酒店的面积占比则从32.9%降至24.1%。2019年末,住宅物业面积占比居首。 住宅物业面积领衔,但浦江中国的超九成收益来自非住宅物业,或许这也是减持住宅物业的原因。“我不认为住宅物业能够提供比较高的利润,住宅物业利润远低于非居物业。”浦江中国行政总裁肖予乔接受媒体采访中提到了这一点。 尽管住宅物业收入贡献低,不过,此次出售的安徽外滩物业却担纲住宅物业的收入重任。 2019年住宅物业(包干制)收益4369万元,安徽外滩物业当期收益4505万元,按照51%股权计算,计入浦江中国的收益大体为2297万元,占比超过50%。截至2020年6月30日,安徽外滩物业贡献浦江中国总收益约7%及纯利约4%。 即使担纲收入重任,也要将其切割转售,由此也能看出,浦江中国偏重非住宅物业的决心。不过,其背后也有资金方面的压力。 收并购金额越过预计红线 2002年,肖兴涛与傅其昌共同创立上海浦江物业。作为一家第三方物业公司,上海浦江物业背后没有实力强大的地产母公司做支撑。 2016年,浦江中国成立,作为上市主体冲击港交所,上海浦江物业是其运营主体。 2017年上市之后,浦江中国加大收并购的力度,由此也绷紧了资金链。2018年收并购金额为827.1元,2019年达到2000万元,同比增长141.8%。到2020年上半年,这笔金额已经达到4590.3万元。 此前浦江中国在招股书中透露,将用约4226.53万元(按2017年换算比例计算)用于横向发展,即通过收购、投资、合营、合作等方式,扩展物业管理服务市场。若按上表所述,浦江中国已经花费7417.4万元用于收并购,越过预计金额的红线。 资料显示,截止2019年末,浦江中国上市之初的1.25亿港元的募资金额还剩下0.13亿港元,收购投入了0.29亿港元,收购其他物管公司的资金投入进度为70%。 服务成本压顶 伴随着收并购的增加,浦江中国的负债率震荡走高,从2017年的42.1%升至2019年47.76%。 截至6月30日,浦江中国总负债3.89亿元,流动负债占比高达94%,为3.64亿元,其中银行及其他借款1.29亿元,其他应付款1.32亿元。而同期,浦江中国的现金为1.61亿元,这两项就有1亿元的资金缺口。 出售完成后,安徽外滩物业也从浦江中国的报表中移出,负债出表的同时,成本投入也会有所减少。 早在2017年上市的招股书中,浦江中国就曾表示,员工成本占服务成本比重最大。2014-2016年,员工成本占服务成本的80%左右。 对此,浦江中国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增加科技投入,以科技“代替”人力。可是浦江中国的成本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科技投入的收益还要经过漫长的等待。 近些年,浦江中国的服务成本一直呈上升趋势,对收益形成较强“稀释”。 2017年—2019年,浦江中国的营收分别为3.63亿元、3.92亿元、4.82亿元和3.40亿元;同期,服务成本分别为2.96亿元、3.25亿元和4.07亿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服务成本达到2.81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今年上半年,浦江中国毛利同比增长约52.7%,服务成本同比也增加了约50.5%。 受其波及,净利润已经出现负增长。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3591.90万元、2540.50万元、1780.20万元和1819万元。上市三年期间,其净利润增速持续下滑,分别是-29.3%、29.93%,降幅稍有扩大。 不知住宅物业项目的再减少,能否让浦江中国真正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