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刘瀚琳)1月4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0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据了解,2020年北京市聚焦重型柴油车、挥发性有机物(VOCs)、扬尘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标志性、历史性突破,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为38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新低。至此,北京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从具体分项指标来看,全年北京大气环境中PM2.5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明显改善。其中,除PM2.5年均浓度实现历史性突破,与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进一步拉近外,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并保持个位数水平。由于污染物浓度普遍降低,北京2020年3/4的天数为优良天,“好天”比上年多了一个多月。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6天,较上年增加36天,优良率达到75.4%,增加9.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其中,一级优天数为106天,较上年增加21天,二级良天数为170天,较上年增加15天。2020年全年未出现严重污染日;发生重度污染日10天,其中7天首要污染物为PM2.5,3天为O3。梳理历史数据发现,近年来北京空气质量优良级别天数显著增加,2020年达标天数为276天,较2013年增加100天。其中,一级优天数明显增加。2020年为106天,较2013年的41天增加65天;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2020年重污染天数为10天,较2013年减少48天,降幅为82.8%。期间,全市PM2.5南北差距也呈现出逐步缩小趋势,夏季秋季基本消除PM2.5重污染。北京市各区域PM2.5浓度整体显著下降,空间分布虽一直呈现 “南高北低”特征,但各区域之间浓度逐步均匀化,南北差异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020年的20微克/立方米左右。相较2013年,2020年连续无重污染日增加了235天。据了解,国务院于2018年公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是继“大气十条”之后第二个国家级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行动计划对北京划定了单独目标,明确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应在“十三五”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十三五’以来,北京以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气污染。过去五年也是迄今为止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的五年。”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表示,期间,全市发布精准治理VOCs污染、依法治理移动源污染、科学治理扬尘污染,巩固“无煤化”成果等措施。2020年初,市委市政府还研究通过2020年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目前,全市在治理VOCs污染方面,累计调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113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71家,保持动态清零;严格实施国家胶粘剂、涂料等产品VOCs含量限值标准;将VOCs年排放量10吨以上的企业纳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53家企业完成“一厂一策”深度治理;对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乡镇(街道)实施五轮“点穴式”执法等。依法治理移动源污染方面,北京坚持“车-油-路”一体,加强移动源管控。制定实施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加大对超标车辆未复检合格又上路行驶的处罚力度;出台新一轮老旧车淘汰更新补贴、新能源货车运营激励等政策,累计淘汰6.5万辆国三标准汽油车,截至2020年11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0.1万辆,国五及以上标准车辆占比超过60%,车辆结构全国领先;完善“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公安交管部门处罚、交通部门监督维修”模式,聚焦进京口、市内重点道路加强路检路查,实施精准“入户”执法等。科学治理扬尘污染方面,坚持“平台共享、部门负责、执法规范、环保督察、信息公开”原则,推动施工、道路、裸地扬尘“三尘共治”;巩固“无煤化”成果方面。坚持能源清洁化战略,燃煤消费总量下降到200万吨以内,优质能源占比达97%以上。截至目前,北京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更加健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协同立法实现重大突破、污染过程应对实现精准突破、重点时段攻坚实现多点突破,区域空气质量共同改善。不过,刘保献也指出,当前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北京市大气治理成效还不稳固,“复合型”“区域型”污染特征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大气环境治理仍然艰巨。“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市将坚持PM2.5和O3治理相协同、空气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相协同、本地治污与区域联动相协同,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以VOCs和氮氧化物(NOx)深度减排为抓手,推进‘一微克’行动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
1月4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0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据了解,2020年北京市聚焦重型柴油车、挥发性有机物(VOCs)、扬尘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标志性、历史性突破,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为38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新低。至此,北京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从具体分项指标来看,全年北京大气环境中PM2.5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明显改善。其中,除PM2.5年均浓度实现历史性突破,与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进一步拉近外,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并保持个位数水平。 由于污染物浓度普遍降低,北京2020年3/4的天数为优良天,“好天”比上年多了一个多月。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6天,较上年增加36天,优良率达到75.4%,增加9.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其中,一级优天数为106天,较上年增加21天,二级良天数为170天,较上年增加15天。2020年全年未出现严重污染日;发生重度污染日10天,其中7天首要污染物为PM2.5,3天为O3。 梳理历史数据发现,近年来北京空气质量优良级别天数显著增加,2020年达标天数为276天,较2013年增加100天。其中,一级优天数明显增加。2020年为106天,较2013年的41天增加65天;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2020年重污染天数为10天,较2013年减少48天,降幅为82.8%。 期间,全市PM2.5南北差距也呈现出逐步缩小趋势,夏季秋季基本消除PM2.5重污染。北京市各区域PM2.5浓度整体显著下降,空间分布虽一直呈现 “南高北低”特征,但各区域之间浓度逐步均匀化,南北差异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020年的20微克/立方米左右。相较2013年,2020年连续无重污染日增加了235天。 据了解,国务院于2018年公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是继“大气十条”之后第二个国家级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行动计划对北京划定了单独目标,明确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应在“十三五”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十三五’以来,北京以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气污染。过去五年也是迄今为止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的五年。”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表示,期间,全市发布精准治理VOCs污染、依法治理移动源污染、科学治理扬尘污染,巩固“无煤化”成果等措施。2020年初,市委市政府还研究通过2020年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 目前,全市在治理VOCs污染方面,累计调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113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71家,保持动态清零;严格实施国家胶粘剂、涂料等产品VOCs含量限值标准;将VOCs年排放量10吨以上的企业纳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53家企业完成“一厂一策”深度治理;对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乡镇(街道)实施五轮“点穴式”执法等。 依法治理移动源污染方面,北京坚持“车-油-路”一体,加强移动源管控。制定实施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加大对超标车辆未复检合格又上路行驶的处罚力度;出台新一轮老旧车淘汰更新补贴、新能源货车运营激励等政策,累计淘汰6.5万辆国三标准汽油车,截至2020年11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0.1万辆,国五及以上标准车辆占比超过60%,车辆结构全国领先;完善“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公安交管部门处罚、交通部门监督维修”模式,聚焦进京口、市内重点道路加强路检路查,实施精准“入户”执法等。 科学治理扬尘污染方面,坚持“平台共享、部门负责、执法规范、环保督察、信息公开”原则,推动施工、道路、裸地扬尘“三尘共治”;巩固“无煤化”成果方面。坚持能源清洁化战略,燃煤消费总量下降到200万吨以内,优质能源占比达97%以上。 截至目前,北京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更加健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协同立法实现重大突破、污染过程应对实现精准突破、重点时段攻坚实现多点突破,区域空气质量共同改善。 不过,刘保献也指出,当前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北京市大气治理成效还不稳固,“复合型”“区域型”污染特征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大气环境治理仍然艰巨。“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市将坚持PM2.5和O3治理相协同、空气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相协同、本地治污与区域联动相协同,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以VOCs和氮氧化物(NOx)深度减排为抓手,推进‘一微克’行动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4日电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4日通报称,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标志性、历史性突破,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为38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6天,较上年增加一个多月。资料图:蓝天白云下的故宫角楼风景如画,引游客争相拍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据介绍,2020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PM2.5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明显改善。2020年,北京市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8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其中,PM2.5浓度首次实现“30+”,与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进一步拉近;PM10、二氧化氮自2019年开始连续两年达到国家标准(70微克/立方米、4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稳定达到国家标准(60微克/立方米)。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为全球其他城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提供借鉴。资料图:北海公园。赵熔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全年3/4天数空气优良 较2019年增加一个多月从优良天数来看,2020年,北京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6天,较上年增加36天,优良率达到75.4%,增加9.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这也意味着,2020年,北京全年3/4的天数为空气优良天,“好天”比去年多了一个多月。分级来看,2020年,北京空气质量一级优天数为106天,较上年增加21天,二级良天数为170天,较上年增加15天。2020年全年未出现严重污染日;发生重度污染日10天,其中7天首要污染物为PM2.5,3天为臭氧。从空间分布分析,2020年全市PM2.5、PM10及二氧化氮虽仍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但浓度梯度减小。北京“蓝天”含金量持续提升近年来,北京市市空气质量优良级别天数显著增加,2020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76天,这一数字较2013年增加100天。重污染天数出现了显著下降,2020年重污染天数为10天,较2013年减少48天,降幅为82.8%。北京“蓝天”的含金量也在持续提升。2020年,PM2.5为优良的天数达到33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0.2%,较2013年增加126天,相当于2020年平均每周7天中就有6.3天为PM2.5优良天,而在2013年仅不到4天。2013-2020年,北京市PM2.5空气重污染也显著缓解,2020年连续322天无PM2.5重污染,而2013年中最多连续87天无PM2.5重污染,连续无重污染日增加了235天。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介绍,1998年以来,北京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呈现持续下降特征。从2004年开始二氧化硫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9-2020年PM10和二氧化氮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目前PM2.5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8.6%,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仍需不断努力。(完)
新京报快讯(记者 李玉坤)记者1月4日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20年北京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为38微克/立方米,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介绍,2020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PM2.5等四项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明显改善,其中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30+”水平,同比下降9.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SO?)年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并保持个位数水平。其余三项污染物保持达标,2020年,北京市PM2.5、PM10、NO?和SO?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8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其中,PM2.5浓度首次实现“30+”,与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进一步拉近;PM10、NO?自2019年开始连续两年达到国家标准(70微克/立方米、40微克/立方米);SO?稳定达到国家标准(60微克/立方米)。2020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及达标情况。图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较于2019年,全市空气质量同比明显改善。其中,PM2.5、PM10、NO?下降幅度均较明显,较2019年分别下降9.5%、17.6%、21.6%;SO?持续保持个位数的极低浓度水平。全年3/4的天数为优良天据刘保献介绍,2020年“好天”比2019年多了一个多月。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6天,较上年增加36天,优良率达到75.4%,增加9.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其中,一级优天数为106天,较上年增加21天,二级良天数为170天,较上年增加15天。2020年全年未出现严重污染日;发生重度污染日10天,其中7天首要污染物为PM2.5,3天为臭氧。2020年空气质量各级别分布情况。图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其中,夏季秋季基本消除PM2.5重污染。2013年至2020年,北京PM2.5空气重污染显著缓解,2020年连续322天无PM2.5重污染,而2013年中最多连续87天无PM2.5重污染,连续无重污染日增加了235天。近年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级别天数显著增加,2020年达标天数276天,较2013年增加100天;一级优天数明显增加,2020年为106天,较2013年的41天增加65天。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2020年重污染天数为10天,较2013年减少48天,降幅为82.8%。“蓝天”含金量持续提升,2020年,PM2.5为优良的天数达到33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0.2%,较2013年增加126天,相当于2020年平均每周7天中就有6.3天为PM2.5优良天,而在2013年仅不到4天。2013年-2020年PM2.5为优良级别天数变化。图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目前PM2.5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8.6%从空间分布分析,2020年全市PM2.5、PM10及NO?虽仍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但浓度梯度减小;其中,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区域范围显著扩大,PM10及NO?在全市达标基础上整体持续改善,SO?全市各区域均保持极低的个位数浓度水平。据介绍,近年来全市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均显著下降。与2013年相比,2020年大气四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SO?分别下降57.5%、48.2%、48.2%、84.9%。2013-2020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变化。图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13-2020年,北京市各区域PM2.5浓度整体显著下降,空间分布虽一直呈现 “南高北低”特征,但各区域之间浓度逐步均匀化,南北差异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020年的20微克/立方米左右。刘保献表示,1998年以来,北京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呈现持续下降特征。从2004年开始SO?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9-2020年PM10和NO?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目前PM2.5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8.6%,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仍需不断努力。 1998年以来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机动车保有量、能源消耗总量增速与各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图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赵琳
2021年1月15日,上海天数智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宣布,公司旗舰7纳米通用并行(GPGPU)云端计算芯片BI已于近日成功“点亮”。这是国内第一款全自研、真正基于GPU架构下的7纳米制程GPGPU训练芯片,量产后将广泛应用于AI训练、高性能计算(HPC)等场景,服务于教育、互联网、金融、自动驾驶、医疗、安防等各相关行业,赋能AI智能社会。 据天数智芯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郑金山介绍,BI产品于2020年5月流片、11月回片并于当年12月成功“点亮”。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天数智芯技术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硬件、软件等近百项指标的测试,验证BI产品的实际功能符合设计标准。 据介绍,相较于市场现有主流产品,天数智芯BI芯片可提供灵活的编程能力、更强的性能、富有吸引力的性价比,是安全的国产芯片方案。BI芯片使用7纳米制程及2.5DCoWoS封装技术,容纳240亿晶体管,支持FP32,FP/BF16,INT32/16/8等多精度数据混合训练,支持高速片间互联,单芯每秒可进行147万亿次FP16计算(147TFLOPS@FP16),每秒可完成上百路摄像头视频通道的人工智能处理,性能达市场主流产品的两倍。 天数智芯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GPGPU芯片高性能计算系统的硬科技企业。公司专注于云端服务器级的高端通用并行计算芯片研发,瞄准以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为代表的数据驱动技术市场,解决核心算力瓶颈问题。 天数智芯董事长蔡全根表示:“此次BI芯片的点亮对天数智芯产品研发及国内高性能芯片自主研发领域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天数智芯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多元、顶尖经验、背景的科学家团队,2018年公司启动云端7纳米GPGPU芯片研发至今,短短2年时间即实现BI芯片的一次性成功流片、回片及点亮,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研发实力和执行能力。” 此次成功点亮的BI云端训练芯片具备高性能、通用性、灵活性,能够为人工智能和相关垂直应用行业提供匹配行业高速发展的算力,并通过标准化的软硬件生态接口为应用行业解决产品使用难、开发平台迁移成本大等操作层面的实际痛点。天数智芯携手国内重要行业合作伙伴,从源头对设计进行定义和本土优化,为未来的大规模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