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力度空前,专项债券拉动投资给力,直达资金“一竿子插到底”……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有为,兜住了民生底线,稳住了经济大盘。 1月28日,财政部公布去年财政收支情况。过去一年,财政收入稳步回升,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预算执行总体良好。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有为——减税降费力度空前,专项债券拉动投资给力,直达资金“一竿子插到底”,这些措施在抗击疫情和抓“六稳”促“六保”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兜住了民生底线,稳住了经济大盘。 这边,要给市场主体减负,财政收入短期内要受影响;那边,保民生、保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等支出力度只增不减。一减一增,财政工作面临的困难之多、挑战之大,多年未有。 爬坡过坎的2020年已成背影,国家的“钱袋子”状况到底如何,全年财政收支“账单”有哪些看点?1月28日,财政部召开2020年财政收支情况网上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0年财政收支情况。 千方百计克服“增支减收”困难,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895亿元,同比下降3.9%;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588亿元,同比增长2.8%。 “主要指标好于预期。”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推动减税降费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等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财政收入逐季好转,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年财政收支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财政收入逐季回升。2020年一至四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分别为-14.3%、-7.4%、4.7%、5.5%,呈现一季度收入大幅下降后二季度触底回升、三季度由负转正、四季度持续向好的态势。 二是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好转,带动主体税种增幅回升。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8.1%,但降幅随着一般贸易进口增幅回升而逐步收窄;企业所得税下降2.4%,但下半年企业利润恢复性增长,带动收入累计降幅收窄;个人所得税增长11.4%,主要是居民收入随经济复苏恢复性增长以及股权转让等财产性收入增加。 三是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带动地方非税收入增加,涉企收费继续下降。各级政府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增加收入,带动地方非税收入增长5.6%。企业负担持续减轻,全国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下降1.4%,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下降0.3%。 四是压减一般性支出,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国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分别下降1.1%、20%。同时,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比如,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支出增长74.9%,扶贫支出在2019年增长14.3%的基础上又增长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0.9%。 “疫情暴发蔓延时,2、3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下降21.4%、26.1%,财政收支矛盾曾十分突出。”这位负责人说,面对不利形势,财政部门综合采取包括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并实施资金直达机制、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地方的财力支持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挖掘增收节支潜力,保持预算平衡和财政稳定运行,发挥财政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总的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经济逐步恢复,2020年财政收入稳步回升,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预算执行总体良好。”这位负责人说。 减税降费措施支持疫情防控保供及企业复工复产 2020年,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出台实施了7批28项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支持疫情防控保供,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全国5000多万户小规模纳税人中,近九成免征增值税,余下600多万户征收率从3%降为1%,2020年前11个月共计减免增值税911亿元。 ——有效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2020年1—11月,累计为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减免税费652亿元,支持企业增加现金流、减少资金占用、扩大生产,大幅提升了疫情防控物资保障能力。 ——帮扶困难行业企业复工复产。2020年1—11月的纳税人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住宿、服务业等减税降费382亿元;各地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纳税人给予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减免政策,累计减税292亿元。 ——有力支持稳就业、保民生。截至2020年底,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销售收入税费负担率预计同比下降8%;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1144万户,同比增长10.1%,高于前两年水平,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较快,有力支撑了保居民就业。 “2021年,将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实施深化增值税改革、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这位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使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一方面,要着力优化减税降费落实机制,做好效果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同时,要持续优化纳税服务,畅通减税降费最后一公里;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情况良好,政策效果符合预期 2020年,全国人大批准安排新增专项债券额度3.75万亿元,经国务院批准后中央财政已分批全部下达各省(区、市)。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除用于支持中小银行化解风险外,用于交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以及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约占八成,用于生态环保、农林水利、能源、冷链物流等领域约占两成。 “总体看,2020年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情况良好、符合政策预期,有效发挥了地方政府债券对冲疫情影响、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积极作用。”这位负责人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那么,目前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如何?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66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28.81万亿元之内,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余额20.89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余额46.55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GDP初步核算数101.6万亿元计算,政府债务余额与GDP之比(负债率)为45.8%,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 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开好前门、严堵后门”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规范举债融资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对各类新增隐性债务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对存量隐性债务,要完善常态化监控、核查、督查机制,对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刚刚过去的2020年,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中国改革发展任务异常繁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量,各行各业携手并进,共同谱写一曲抗疫情促发展的英雄壮歌。 一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国税务系统全面落实税务总局党委提出的“优惠政策落实要给力、‘非接触式’办税要添力、数据服务大局要加力、疫情防控工作要尽力”的“四力”要求,聚焦“优惠政策落实要给力”,扛起责任、经受考验。在巩固好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政策,积极参与7批28项减税降费政策研究,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 税费优惠“组合拳”为“六稳”“六保”提供可靠支撑 庚子年初,疫情突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沉着应对,果断采取一系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一揽子行之有效的税费政策组合拳连续推出,时间快、效率高、针对性强,成为抗疫情促发展合力中的重要力量,为促进“六稳”“六保”提供可靠支撑,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将这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稍加梳理,就能发现政策发布的节奏,与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进度同频共振。 第一批政策重点聚焦疫情防控工作;第二批聚焦减轻企业社保费负担;第三批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助其渡过难关;第四批聚焦稳外贸稳外资,降低疫情对外贸外资的负面影响……在时间上,这些政策区分疫情发生初期与复工复产时期等不同阶段,在初期侧重疫情防控,在后期注重为企业纾困;在内容上,这些政策区分减税政策与降费措施等不同手段,减轻企业负担;在措施上,这些政策区分减、免、缓、退、抵等不同方法,优惠方式多样,确保运用不同方式让市场主体受益;同时,在地域上区分湖北与其他地区,在对象上区分中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等不同主体…… 出台速度快、涉及税费多、减免方式活、针对性强、受益群体广。这些政策及时精准,有力有效,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稳定经济基本盘、保障民生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税务部门争分夺秒,多措并举推进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税务总局在2月两次延长申报期后,3月、4月、5月均延长申报期。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支持企业抗疫情渡难关的措施中,减轻企业地方税费负担均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减税降费,在新旧政策同步中及时落地。2020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涉及税种多、政策广,并与巩固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成果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在税务部门的努力下,这些政策及时落地生根,发挥重要实效。 减税降费,在普遍受益中突出重点。疫情之下,小微企业受冲击更大。税务部门在落实落细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将阶段性免征社保费政策延长至年底等举措的同时,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困难行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继续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在普遍受益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直达快享为企业活下来 发展好提供税收动力 “在疫情极端条件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保证企业灯亮着,活下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表示。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为了让企业灯亮着、活下来、保市场主体,包括税费政策在内一系列政策措施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深处着力。 时针拨回至2020年2月,彼时的神州大地处于疫情防控最关键时刻,企业笼罩在抗击疫情的压力之下。数据显示,2020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20.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4.5%。 “那段时间,真的很难。”温州嘉田服辅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克义回忆。 在宏观层面,要抗击肆虐的疫情,要确保“十三五”顺利收官,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微观层面,企业要维持基本运转,员工要工资、开工要花销,要保障材料买得到、产品卖得出,保持链条通畅。 政策如同及时雨。包括减税降费政策在内的一揽子政策出台以后,让孙克义和很多企业主看到了希望。为了让希望走进现实,各地税务部门开始了另一个战场的战斗。 如何保证政策精准直达企业?答案是快!落实快,落实准,落实细。 疫情暴发初期,税务总局党委立即提出优惠政策落实要给力、“非接触式”办税要添力、数据服务大局要加力、疫情防控工作要尽力的“四力”要求——优惠政策落实排在首位。 “我们深知,企业在疫情过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税费优惠政策的支持。”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表示,税务部门把及时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减税降费的决策部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层层压实责任,设法克服困难,确保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一支经历营改增试点、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与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历练的铁军,在2020这个特殊年度,再次用行动践行了税务精神。 不难发现,2020年新发布的减税降费政策,涉及税费多、优惠力度大、受益主体广、落实时间紧,很多新政策追溯至1月份执行,并且很快要申报享受,这对税务部门的执行速度与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巩固和拓展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中形成的“短平快优九个一”工作法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税务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制定—系统调整—宣传辅导—优化服务—效应分析—督促整改”的全流程跟踪落实机制,以最快速度、最大力度、最优效率确保减税降费的“真金白银”精准直达市场主体、直接惠企利民。 迅捷快享。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减税降费政策后,税务部门第一时间制发政策操作文件和征管配套办法,第一时间调整征管信息系统,升级电子税务局、手机APP等功能,第一时间集中调配人员加班加点调整信息系统、升级开票软件,确保税费优惠直达快享。 宣传精细。税务部门先后4次发布和更新《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分14批发布308个政策问答口径,举办19期视频“税务云课堂”,多渠道、广覆盖开展税费优惠政策宣传辅导,确保应知尽晓。 精准落地。“税务部门比我自己更了解企业。”一位企业负责人感慨。为确保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税收大数据成为各地税务部门准确“找”到应享未享企业的重要工具。疫情期间,多地税务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企业画像,查找潜在扶持对象,第一时间将政策告知企业,帮助其尽早享受。 服务优化。先后分3批出台54项便利纳税人缴费人的具体措施,启动第7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开展为期50天的“加长版”第29个全国税收宣传月,2020年2-5月间先后5次延长纳税申报期限,部分省市试点税种综合申报,纳税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在义乌,陈柏顺经营了5个摊位,主营礼品织带,按照2020年最新政策,他有4个摊位可以享受增值税优惠,3个月下来就能享受税费减免近5万元,陈柏顺说:“那段时间生意少,但员工工资得照常支付,省下来的钱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了。” 在广州,受疫情影响,交通运输企业营业收入明显下降。正当企业苦恼之时,一项针对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的免征增值税政策出台。“公司每月能减免约150万元增值税。”广州公交集团电车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谢思慧回忆。 在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唐鸣发起了愁:企业合作的十多家运输企业由于未能准期复工,货品运输遇阻。对此,当地税务部门第一时间建立“助天味复工协调组”,对辖区内大宗物资货运企业进行梳理,一天内为该公司推送了3家已初步复工且具有相应运输能力和规模的物流企业。 这样的故事在全国各地接续上演,各地税务部门集结力量、迅速行动,尽快落实落细优惠政策,运用大数据连接产销,为企业复工复产送来了一场及时的“春雨”。 冬去春来,山河无恙。在我们身边,小店陆续开业,道路日渐繁忙,烟火气又回来了;在卫星上看,属于中国的版图又亮了起来;在经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又跑了起来。 减税降费为经济发展积蓄动能 2020年12月15日,德国财经网报道称,当欧美国家处于第二波疫情之中,经济因封锁或半封锁受到影响之时,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在继续。 从第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大幅下跌,到第二季度开始逐季回暖,到我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来源于极具包容性的中国经济本身,也来源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政策工具。 税收便是其中之一。一方面减轻负担,直接惠企,使市场主体从疫情影响中尽快恢复;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助力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继续破浪航行。 减负担。全年超过2.5万亿元的减税降费规模,再次刷新了年度减税降费记录,切实减轻了各类市场主体负担。2020年,税务部门为399万户纳税人办理延期缴纳税款292亿元,同时,税务部门数据显示,全国重点税源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在2019年同比下降6.9%的基础上,2020年前11月又下降9.2%。税收政策精准直达市场主体,调节作用明显。 增活力。2020年1-11月,到税务部门办理涉税事项的新增市场主体1016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7.4%;三季度,全国重点税源企业当季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9%,增幅较第二季度提升8.1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 强后劲。各项减免政策的落地落细,使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和技术改进。2020年1-11月,全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33万户企业,购进高技术设备和高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增长15.8%,全国重点税源企业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3.1%。 添信心。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在2020年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各项抗疫情、促发展的政策中,成效最大、反响最好、落实最到位的是减税降费。与此同时,在中国政府网开展的一项“稳外资”调研征集活动中,3130家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政府出台的各项“稳外资”政策总体持积极评价,90.5%的企业反馈,它们和内资企业一样享受了疫情以来的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政策红利。 除了企业,及时有效的税费优惠政策还获得了多方赞许。多地党政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肯定税务部门在大考面前,定急策、出实招,及时落实落细政策,为特殊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了税务力量。全球国际税收界最具影响力的杂志《国际税收评论》官网于2020年刊发文章,赞赏中国税务部门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举措,肯定在全球面临疫情挑战下的中国税务方案。 前进路上,税务系统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的目标任务,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税务工作会议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为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保障。
本报记者 董碧娟 “今年前10月,香雪制药享受社保费阶段性减免、疫情防控捐赠支出全额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费优惠共计超过1500万元。”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卢锋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他们将这些优惠进一步用于研发投入、生产基地建设、员工工资及原材料采购,增强了企业发展能力,提振了信心。 香雪制药只是今年以来享受大规模减税降费红利的众多企业之一。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今年我国出台7批28项优惠力度大的减税降费措施帮助企业渡难关。前11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达23673亿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减税降费如何挖潜?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减税降费作为逆周期调节政策,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减税降费政策聚焦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2021年应进一步巩固减税降费成效,尤其是可以适当保持针对疫情防控的相关政策,例如小微企业减税、社保费减免等,进一步实现“六稳”“六保”。 今年受疫情影响,财政减收增支明显,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前11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5.3%,支出则同比增长0.7%。“大规模减税降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间接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带来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风险,从而对财政可持续性构成挑战。”李旭红认为,未来减税降费的趋势将不再是一味扩大规模,而是提质增效,在保持宏观税负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开展结构性减税降费,使受益主体集中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多位专家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巩固和拓展减负成效,就需要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中山大学税收与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杨小强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因此,协调好减税降费与财政支出的关系是一个体系性考量。李旭红认为:“财政资源统筹管理是‘十四五’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如何开展结构性调整,使财政资源在减税降费方面优化配置,是确保政策发挥效用的关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这也为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指明了方向。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表示,在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方面,我国有望围绕个人所得税等群众非常关心的政策开展深入改革,特别是针对个人所得税综合与分类改革实施一年来的情况作全面总结,进一步完善汇总税收政策,使广大纳税人获得更多实惠。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方面,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有望继续精准发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白彦锋表示。 让减税降费与税制改革协同发力也很重要。李旭红认为,实施减税降费是迈向现代税收制度、适应经济全球化外部环境的重大举措。因此,未来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可以在税制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发力,推动实现税收体系现代化。既要在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改革中体现减税要求,以改革促减税,又要瞄准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现代税制大方向。 持续优化税收服务,不断完善税收营商环境也是让减税降费提质增效的关键。今年,税务部门大力推行“非接触式”办税缴费,帮助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直达快享政策优惠。今年1月至11月,全国累计办理主要涉税业务中“非接触式”办理的占比已近九成,且纳税人缴费人对网上办税缴费的满意度达97.3%。 “公平的税收营商环境是对经济发展最好的激励,我们应通过纳税服务实现税收公平。”杨小强认为,一揽子税收优惠出台后还须落实好,应实际考虑纳税人的知识与能力,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帮助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等掌握税收政策,更便捷享受税收优惠。 最近,税收营商环境领域改革又有大动作。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印发公告,决定在前期开展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试点的基础上,分两步在全国新设立登记的纳税人中实行专票电子化。专家认为,此举将让企业领用发票更快捷、远程交付更便利、财务管理更高效,将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新办纳税人中实行专票电子化后,税务部门将推出更多便利化举措,持续提升纳税人的体验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推进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无论是政策调整,还是服务优化,都需要更加聚焦市场需求。“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减税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需求侧减税的管理,全方位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下对投资、消费、出口的要求,更精准服务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李旭红表示。
专家预计2021年财政赤字率可能适当降低,专项债发行规模或收缩,但财政对科技创新、经济结构优化、收入分配调整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仍会加强。减税降费应与税制改革更好结合。 2021年财政政策是否保持2020年力度?重点支持哪些方面?减税降费还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对于市场关注的这三大关键点,专家预计2021年财政赤字率可能适当降低,专项债发行规模或收缩,但财政对科技创新、经济结构优化、收入分配调整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仍会加强。减税降费应与税制改革更好结合。 保持适度支出强度 2020年,扩赤字、增专项债、发特别国债多管齐下,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发力保障了经济恢复性增长。专家认为,2021年财政政策依然会保持积极取向,特殊时期措施如特别国债继续发行的可能性较低。 2020年的财政赤字率目标定为3.6%以上,越过此前多年的所谓“3%红线”;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大幅提升;专项债规模扩容至3.75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展望2021年的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因此,中央政府的赤字、债务仍需保持适当规模。不过,当前地方债规模大于中央债,不利于国家债务风险管控,地方债比重应适度降低,减轻地方压力,也降低防控债务风险整体难度。应相应考虑扩大短期国债发行。 国金证券(行情600109,诊股)首席宏观分析师边泉水表示,财政政策的积极取向依然保持不变,但预计不会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财政赤字率从2020年的3.6%以上降至3%以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也会降至3万亿元左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认为,要加强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地方债融资机制;优化国债和地方债券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 把钱花在刀刃上 2020年,财政政策有力保障了在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的支出强度。在专家看来,2021年在重要领域,财政政策将加大支持力度,推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数据显示,前11个月,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公共卫生支出增长了71%,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扶贫支出分别增长9.8%、9.5%、9.2%。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是要求更好地“把钱花在刀刃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表示,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向,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持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 李旭红预计,财政政策还将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将考虑推行以普惠性为主的税费政策。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将为企业提供更宽松的技术创新环境,防止区域性优惠政策过分突出。 结合税制改革减税降费 近年来,减税降费政策在助力企业轻装前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专家认为减税降费应与税制改革更好结合,保障财政收入可持续性。 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布减税降费措施,包含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的应急措施、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困难行业的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等。据税务部门此前透露,2020年新推出的措施加上2019年大规模减税降费形成的翘尾减收,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2021年减税降费相关政策会突出结构性,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税制改革也将继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税种可能有进一步完善性的改革。 刘尚希认为,2021年减税降费要更多与税制改革相结合。其中,降费要更多与社保体制改革相结合,比如在缴费制度、领取标准、养老金全国统筹、个人账户等方面予以进一步完善。减税也要结合税制改革加以推进。比如,增值税应减并档次,向中间档靠拢,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企业所得税制度也要进一步完善,适当在税率上做一些调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可持续”。李旭红说,从长远看,税收仍是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只有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减税降费,放水养鱼,带来经济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性增长,才能保障财政收入可持续性。
专家预计明年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将成一大看点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财政政策走向备受关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明确信号:“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与此同时,在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质增效”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更可持续”的表述。 对此,多位业内专家指出,“提质增效”和“更可持续”成为2021年财政政策的两大关键词。预计明年将统筹考虑财政发展和财政安全问题。财政支出保持适当强度,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在促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三方面主动作为。与此同时,减税降费将更多向改革要空间,财税体制改革推进有望成为一大看点。 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我国实施提质增效、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抗疫特别国债、专项债“三箭齐发”:一般公共预算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增加1.6万亿元。与此同时,全年新增减税降费预计将超2.5万亿元。在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上述特殊举措为我国经济持续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 “宏观经济政策配置要‘对症下药’,周期性的问题要用周期性的办法去解决;体制性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疫情冲击综合了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超常规的特殊办法加以对冲。”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22日指出,2021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矛盾中,疫情冲击这项发生了变化,宏观政策安排必须也作出相应调整。“不急转弯”的前提是要“转弯”,只是转弯不能太急切。 对于财政政策而言,高培勇认为,要统筹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统筹财政发展和财政安全,这是一个深刻考量,也是我们发展新征程中更加重要的着力点。财政安全可以理解为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更高要求。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罗志恒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持续恢复,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就业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供需之间、消费与投资之间、工业与服务业之间、金融与实体之间的均衡性逐步提高。刺激性的政策必须根据形势变化而退出;近年来我国大规模减税降费叠加经济增速下行,导致财政收支紧张,必须平衡好减税降费与财政可持续性的问题。 “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也对“把钱花在刀刃上”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适度保持支出强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财政支出的重点方向:“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对此,罗志恒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落实“六稳”“六保”以及推动改革仍需要大量刚性支出。同时,党政机关仍过“紧日子”,背后是理念的变化和支出结构的优化。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记者表示,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经济均造成了较大冲击,我国精准施策,经济逐步回暖、转向正增长,这为我国“十四五”开好局缓解了困难。但从经济发展规律看,疫情冲击影响还存在一定滞后效应,因此必须给予经济修复的时间及空间。在此关键时期,宏观政策应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给市场主体足够的信心及预期,以支持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在她看来,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资金直达基层、专项债等多项措施,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稳定经济的基本面,使企业、经济及财政均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此外,财政政策应与“十四五”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其中,统筹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是重要的内容。 明年减税降费如何继续发力?业内表示,从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到今年会议提出“完善减税降费政策”,预计明年会综合考虑可持续性,更多向改革要减税空间、发展空间。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可持续”,通常理解为政策实施要留下余地,不要打光“子弹”。在他看来,更为重要的理解是,财政政策要通过改革创新的方式主动扩展政策空间。他表示,减税降费应该和税制的完善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作为短期政策,包括社保体制的改革,税收收入制度的改革等。明年要更多通过改革的方式、通过税制改革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推进结构性减税降费。 高培勇认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立足于扩大内需,需要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格局。在他看来,从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目标出发,加速构建新的发展格局,需要在提高直接税比重方面下大气力。 “明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将从减税降费转移到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在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罗志恒指出,持续减税降费导致边际效应递减,减税降费的效果必须依靠其他结构性改革才能共同起作用。近年来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越发注重运用改革的办法,财税体制改革是结构性的改革,空间更大、效果更好。
时至岁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对全年降成本“清单”任务完成情况和落地实效展开摸底调研、分析研判,并开始酝酿明年降成本工作的思路。目前来看,今年7月发布的全年23项降成本举措已经悉数落地,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将超2.5万亿元,再加上降低物流、用能等成本,合计数万亿元降成本红利直达实体。展望明年,业内指出,将更多用改革的方法来向降负要空间,例如通过税制改革来获得减税的进一步空间。 记者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日前召开2020年降成本工作部门座谈会,系统梳理和总结了今年以来降成本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讨论了当前降成本工作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商讨了明年工作思路和初步考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27个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加会议。 今年7月,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23项重点任务涵盖了税费、物流、融资、用能等多方面减负内容,为全年降成本细化了路径图,明确了任务书。 目前,清单任务已经悉数落地。例如,在减税降费方面,今年以来,财税部门发布实施了7批28项优惠力度大的减税降费措施,其中既有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的应急措施,也有帮扶受疫情影响较大困难行业的措施,还有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措施,特别是聚焦帮扶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加大税费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加上去年大规模减税降费在今年形成的翘尾减收,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降低物流成本超过99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曾在发布会上表示,通过优化政务办事流程,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物流简证减费、提质增效,预计今年全年降低物流成本1300亿元以上。 电价是一般工商业、大工业用户最为敏感的生产要素。在前两年分别降低10%的基础上,今年我国再次实施一般工商业电价降低5%政策。与此同时,支持性两部制电价政策、降低5G用电成本等“大礼包”也相继推出。预计全年减免电费超过1100亿元。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降成本系列措施落实有力,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今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能够陆续“转正”,经济持续稳步复苏,离不开降成本发挥的作用。 以市场主体感受最明显、受益最直接的减税降费为例,1-10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22301.61亿元,其中新增减税7461.12亿元,新增降费14840.49亿元。 (下转第二版)
今年我国实施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加速落地生效,让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更轻,发展步伐更稳。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涵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的优惠政策。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码”。比如,2019年小规模纳税人免税额提高到月销售额10万元,今年又将原适用3%征收率的增值税应税收入减按1%征收。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我国减税降费规模将超过2.5万亿元,为企业大大减轻了税费负担,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存空间得到拓展,为保就业惠民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减税降费“真金白银”的红利不断为小微企业注入信心和活力,让地处四川东北部的阆中古城民宿业再显生机。侯家大院每天入住率达到七成以上。作为阆中古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家民宿,侯家大院拥有一百多间客房。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侯家大院造成几十万元的损失。 “幸好支持疫情防控税收优惠政策送来了及时雨,在恢复经营后,除了企业今年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延长至8年外,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商保险单位缴费和免征餐饮住宿服务增值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让我们至少省下了十来万元。”侯家大院财务经理高正勇说。 侯家大院还借助税务部门与银行推出的“银税贷”产品,得到10万元资金支持,借机提升软硬件设施,调整和研发菜品,提升消费安全和服务品质。 “面向小微企业的税费优惠多,说明国家看到了小微企业的难处。支持疫情防控优惠税收政策让民宿经营者缓了一口气。马上就是元旦春节了,我们还要提升服务品质,让阆中名片走出去、叫得响。”侯家大院总经理侯小浪表示。 “今年以来,我们公司享受增值税、房产税减免共计16.6万元,减税降费金额增长16.5万元。这些资金对我们小微企业来说,就是一场及时雨,为公司能复产复销增加了极大的动力。”泸州护国陈醋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牟娟说。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减税降费降低了小微企业负担和经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并提振了企业经营预期。同时,减税降费还提振了需求,下游企业在减税降费中逐步缓解压力,会产生对中上游的需求,适度对冲了总需求的过快下行。 与此同时,税务部门用足用活各项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以更优质的服务帮助小微企业渡难关。今年以来,税务部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税收大数据,大力推行“非接触式”办税缴费,降低了企业办税成本。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1月份,全国累计办理主要涉税业务中“非接触式”办理的占比已近九成,足不出户的“非接触式”办税缴费,已成为越来越多纳税人缴费人的首选。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税务部门多措并举,将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实到“账上”,减少企业纳税次数、降低办税成本,进一步了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