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新冠疫情是人类社会进入纸币体系后经历的第一场全球性大疫情。纸币体系下政府所拥有的无限货币创造能力,与中国庞大过剩产能的结合,让经济社会有了快速从疫情冲击中复苏的能力——这是新冠疫情与之前全球大疫情最大的不同。 截止2020年12月22日,新冠肺炎已经在全球累积感染了超过7700万人,并造成了170多万人的死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1918-1919年西班牙大流感之后的全球最大疫情。不过,在疫情肆虐之时,希望也正在增加。全球已经有几款看起来效果不错的疫苗开始接种,并且还有更多的疫苗在研发的过程中。相信全球疫情的受控只是时间问题——尽管何时受控仍然相当不确定。 疫情对全球经济已经造成了伤害——除中国外,全球主要经济体在2020年都会负增长。而由于2021年的疫情状况大概率会好于今年,且2020年留下了较低的基数,2021年全球各国经济增速都会显著快于2020年——这也没什么悬念。但疫情可能对经济造成什么样的长期影响,则是一个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Jorda、Singh与Taylor三位经济学家在2020年6月完成的一篇文章中【注1】,研究了从14世纪至今共19场人类社会曾经历过的大疫情。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他们以资本回报率为指标研究了疫情对经济的持续影响。他们研究发现,大疫情的爆发会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持续压低资本回报率。他们将其原因归结为两点:其一是疫情造成的劳动力损失;其二是疫情带来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随之而来的需求的萎靡。显然,Jorda等三人的研究结果让人沮丧——依据他们的结论,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持续几十年。 不过, Jorda等三人的结论并不能套用到新冠疫情的分析之上。与他们研究的绝大多数疫情不同,新冠疫情发生在医疗条件更好的现代社会,并且发生在“纸币”经济社会中。现代社会更好的医疗条件,以及国家对社会更强的控制力,使得新冠疫情所导致的死亡情况好于之前的多场大疫情。目前,新冠所造成的死亡率大概在2%,低于西班牙流感2.5%至5%的死亡率,与夺走了欧洲1/3人口的“黑死病”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意味着新冠疫情对全球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会相对较小。 与良好医疗条件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新冠疫情爆发在“纸币”经济社会中。在1971年之前,货币要么由金银这样有内在价值的物品所充当,要么与这些有内在价值的物品挂钩。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人类社会彻底进入了“纸币”时代。所谓“纸币”,是没有内在价值,仅依靠国家(或地区)的强制力而流通的价值符号。人民币也好、美元也罢,本质上都是政府用极低成本印刷出来的纸片(或者是无成本的记账符号)。人们接受他们,只是因为有政府强制力为其背书。所以,“纸币”又被叫做“法定货币”(fiat money)。 “纸币”的使用给了国家无限量发行货币的权力,赋予了国家无限量利用货币扩张来刺激名义总需求的能力。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金本位或其他非纸币的货币体系中,国家的货币发行能力受到自身所拥有黄金或其他物品数量的限制,从而使得国家难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更不存在无限量发行货币的能力。因此,在前纸币社会,面对经济需求萎缩的情况,国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在Jorda等人研究的19场大疫情中,18场都发生在1971年之前,其数量结论自然反映的是前纸币社会中疫情的长期影响。在前纸币体系时代,面对疫情所造成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以及随之而来的支出意愿下降和总需求下降,政府没法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因此,总需求的衰弱会在疫情结束之后持续很长时间。 但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的情况大不一样。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之后的短短半年时间里(2020年3月至8月),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央行三大央行联手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使三大央行的总资产增加了5万亿美元,增量比同期美欧日GDP的20%还多。央行如此规模的货币增发前所未有,甚至让次贷危机时的“量化宽松”也相形见绌。在美欧日三大央行增发的货币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到了三个经济体的政府那里(央行购买国债),并又通过政府财政刺激政策流入了居民和企业手中;此外还有很大部分变成了信贷,也被投放到了实体经济中。 受益于宽松宏观政策对需求的刺激,到2020年11月,尽管疫情仍在美欧日肆虐,这三个经济体的商品零售总额均已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美国的商品零售更是已经比疫情之前高点还多出了6%。美欧日因疫情而来的总需求衰弱期连一年都没有维持到,更不用提几十年了。在这背后,是纸币体系给政府带来的无限量货币发行能力。这样的总需求刺激武器是过去几百年大疫情时期政府所不具备的。 不过,纸币终究是符号,增发货币并不能凭空增加商品。在供给不足的时候,纸币增发只能令物价上升,而无法让实体经济活动更活跃,也无法让(扣除了价格因素后的)真实经济规模扩张。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之所以能让商品零售规模扩张,重要原因是中国产能向他们的输出。 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全球经济长期处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状况中。其中,又以我国产能过剩的情况尤为严重。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我国疫情防控措施极为有效,很快就基本消除了疫情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全球其他国家产能受疫情影响而低利用率水平运行的时候,我国正常运转的产能支撑了全球商品需求。截止2020年11月,美欧日工业产出水平仍然比疫情之前低5%到10%。在产出疲弱的背景下,他们的商品零售规模却仍然能够超出疫情之前水平,靠的就是中国产品的输入。 于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全球大循环被重建了起来,一如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情景。在2003年到2008年的这几年中,中国产能与美国需求相互结合,促成了中美两国的共同繁荣。在那段时间里,我国受益于外需的强劲拉动,经济增长持续加速,最终走向“过热”。类似地,在新冠疫情爆发,全球生产活动受损,而全球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同步大幅宽松的环境中,我国产能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国出口因而显著走强,我国经济在外需拉动下快速复苏。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所以人们总是在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线索。不过,盲目地对照历史,而不注意关键因素的变化,就容易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新冠疫情是人类社会进入纸币体系后经历的第一场全球性大疫情。纸币体系下政府所拥有的无限货币创造能力,与中国庞大过剩产能的结合,让经济社会有了快速从疫情冲击中复苏的能力——这是新冠疫情与之前全球大疫情最大的不同。 因此,全球经济应该不会像Jorda等人所担忧的那样,在新冠疫情之后陷入长达几十年的低资本回报率时期,而应该能够在2021年迎来经济活动的快速复苏,以及资本回报率的明显回升。这意味着全球通胀水平的回升,利率水平的走高。而中国产品向美国的大量输出,意味着中国产能拥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应该会带来中国产能价值的向上重估。中国产品向美国的输出也会换回美钞,从而推升人民币汇率。在新冠疫情走向终场的过程中,重估中国将是全球资产市场的一大趋势。中国股票价格的上升,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都将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完) 【注1】Jordà, Òscar, Sanjay R. Singh, Alan M. Taylor. 2020. “Longer-Run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andemic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Working Paper 2020-09. https://doi.org/10.24148/wp2020-09。 本文原发于每日经济新闻
导言:新冠疫情是人类社会进入纸币体系后经历的第一场全球性大疫情。纸币体系下政府所拥有的无限货币创造能力,与中国庞大过剩产能的结合,让经济社会有了快速从疫情冲击中复苏的能力——这是新冠疫情与之前全球大疫情最大的不同。 截止2020年12月22日,新冠肺炎已经在全球累积感染了超过7700万人,并造成了170多万人的死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1918-1919年西班牙大流感之后的全球最大疫情。不过,在疫情肆虐之时,希望也正在增加。全球已经有几款看起来效果不错的疫苗开始接种,并且还有更多的疫苗在研发的过程中。相信全球疫情的受控只是时间问题——尽管何时受控仍然相当不确定。 疫情对全球经济已经造成了伤害——除中国外,全球主要经济体在2020年都会负增长。而由于2021年的疫情状况大概率会好于今年,且2020年留下了较低的基数,2021年全球各国经济增速都会显著快于2020年——这也没什么悬念。但疫情可能对经济造成什么样的长期影响,则是一个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Jorda、Singh与Taylor三位经济学家在2020年6月完成的一篇文章中【注1】,研究了从14世纪至今共19场人类社会曾经历过的大疫情。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他们以资本回报率为指标研究了疫情对经济的持续影响。他们研究发现,大疫情的爆发会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持续压低资本回报率。他们将其原因归结为两点:其一是疫情造成的劳动力损失;其二是疫情带来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随之而来的需求的萎靡。显然,Jorda等三人的研究结果让人沮丧——依据他们的结论,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持续几十年。 不过, Jorda等三人的结论并不能套用到新冠疫情的分析之上。与他们研究的绝大多数疫情不同,新冠疫情发生在医疗条件更好的现代社会,并且发生在“纸币”经济社会中。现代社会更好的医疗条件,以及国家对社会更强的控制力,使得新冠疫情所导致的死亡情况好于之前的多场大疫情。目前,新冠所造成的死亡率大概在2%,低于西班牙流感2.5%至5%的死亡率,与夺走了欧洲1/3人口的“黑死病”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意味着新冠疫情对全球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会相对较小。 与良好医疗条件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新冠疫情爆发在“纸币”经济社会中。在1971年之前,货币要么由金银这样有内在价值的物品所充当,要么与这些有内在价值的物品挂钩。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人类社会彻底进入了“纸币”时代。所谓“纸币”,是没有内在价值,仅依靠国家(或地区)的强制力而流通的价值符号。人民币也好、美元也罢,本质上都是政府用极低成本印刷出来的纸片(或者是无成本的记账符号)。人们接受他们,只是因为有政府强制力为其背书。所以,“纸币”又被叫做“法定货币”(fiat money)。 “纸币”的使用给了国家无限量发行货币的权力,赋予了国家无限量利用货币扩张来刺激名义总需求的能力。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金本位或其他非纸币的货币体系中,国家的货币发行能力受到自身所拥有黄金或其他物品数量的限制,从而使得国家难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更不存在无限量发行货币的能力。因此,在前纸币社会,面对经济需求萎缩的情况,国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在Jorda等人研究的19场大疫情中,18场都发生在1971年之前,其数量结论自然反映的是前纸币社会中疫情的长期影响。在前纸币体系时代,面对疫情所造成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以及随之而来的支出意愿下降和总需求下降,政府没法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因此,总需求的衰弱会在疫情结束之后持续很长时间。 但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的情况大不一样。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之后的短短半年时间里(2020年3月至8月),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央行三大央行联手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使三大央行的总资产增加了5万亿美元,增量比同期美欧日GDP的20%还多。央行如此规模的货币增发前所未有,甚至让次贷危机时的“量化宽松”也相形见绌。在美欧日三大央行增发的货币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到了三个经济体的政府那里(央行购买国债),并又通过政府财政刺激政策流入了居民和企业手中;此外还有很大部分变成了信贷,也被投放到了实体经济中。 受益于宽松宏观政策对需求的刺激,到2020年11月,尽管疫情仍在美欧日肆虐,这三个经济体的商品零售总额均已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美国的商品零售更是已经比疫情之前高点还多出了6%。美欧日因疫情而来的总需求衰弱期连一年都没有维持到,更不用提几十年了。在这背后,是纸币体系给政府带来的无限量货币发行能力。这样的总需求刺激武器是过去几百年大疫情时期政府所不具备的。 不过,纸币终究是符号,增发货币并不能凭空增加商品。在供给不足的时候,纸币增发只能令物价上升,而无法让实体经济活动更活跃,也无法让(扣除了价格因素后的)真实经济规模扩张。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发达国家宽松货币政策之所以能让商品零售规模扩张,重要原因是中国产能向他们的输出。 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全球经济长期处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状况中。其中,又以我国产能过剩的情况尤为严重。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我国疫情防控措施极为有效,很快就基本消除了疫情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在全球其他国家产能受疫情影响而低利用率水平运行的时候,我国正常运转的产能支撑了全球商品需求。截止2020年11月,美欧日工业产出水平仍然比疫情之前低5%到10%。在产出疲弱的背景下,他们的商品零售规模却仍然能够超出疫情之前水平,靠的就是中国产品的输入。 于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全球大循环被重建了起来,一如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情景。在2003年到2008年的这几年中,中国产能与美国需求相互结合,促成了中美两国的共同繁荣。在那段时间里,我国受益于外需的强劲拉动,经济增长持续加速,最终走向“过热”。类似地,在新冠疫情爆发,全球生产活动受损,而全球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同步大幅宽松的环境中,我国产能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我国出口因而显著走强,我国经济在外需拉动下快速复苏。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所以人们总是在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线索。不过,盲目地对照历史,而不注意关键因素的变化,就容易犯刻舟求剑的错误。新冠疫情是人类社会进入纸币体系后经历的第一场全球性大疫情。纸币体系下政府所拥有的无限货币创造能力,与中国庞大过剩产能的结合,让经济社会有了快速从疫情冲击中复苏的能力——这是新冠疫情与之前全球大疫情最大的不同。 因此,全球经济应该不会像Jorda等人所担忧的那样,在新冠疫情之后陷入长达几十年的低资本回报率时期,而应该能够在2021年迎来经济活动的快速复苏,以及资本回报率的明显回升。这意味着全球通胀水平的回升,利率水平的走高。而中国产品向美国的大量输出,意味着中国产能拥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应该会带来中国产能价值的向上重估。中国产品向美国的输出也会换回美钞,从而推升人民币汇率。在新冠疫情走向终场的过程中,重估中国将是全球资产市场的一大趋势。中国股票价格的上升,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都将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完) 【注1】Jordà, Òscar, Sanjay R. Singh, Alan M. Taylor. 2020. “Longer-Run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andemic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Working Paper 2020-09. https://doi.org/10.24148/wp2020-09。
根据央行安排,11月5日,2020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正式发行。一位市民向记者展示他兑换的新版人民币。更安全,更亮丽,更易识别的5元人民币正式换新颜!今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与长沙银行联合主办2020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首发媒体见面会,新版5元人民币在湖南正式发行。新版5元人民币依然采用“土豪金”配色2019年8月,央行发行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0元、20元、10元、1元纸币和1元、5角、1角硬币。因此,新版5元人民币可谓“迟到1年”。“我家人喜欢收藏,今天新版5元人民币首发,不想错过。”家住长沙伍家岭的市民邱宇杰今日上午来到长沙银行开福支行,拿着新兑换的5元人民币准备和家里的100元、50元、20元等面额纸币“配齐”。新版5元人民币与现行流通的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有什么区别?之前,央行已提前公布了新版5元人民币的样票,不少网友感叹,还是熟悉的“土豪金”。所谓“土豪金”,是广大市民对光彩光变效果的简称,最开始于2015年发行2015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时亮相。之后2019年发行新版50元、20元、10元面额纸币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记者注意到,本次新发行的5元人民币也采用了光彩光变面额数字作为防伪特征。在改变观察角度的情况下,面额数字“5”的颜色将在金色和绿色之间变化,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为自带“美颜滤镜”效果。光彩光变面额数字不仅让人民币变得更亮丽,也让其防伪能力得到提升。人民币完成新一轮提升工作 湖南4万余台现金机具已升级据介绍,2020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采用了光彩光变面额数字、凹印对印图案等防伪特征。其中,凹印对印图案是国内自主研发,国际首创的公众防伪特征,首次运用在流通人民币上,增强了我国纸币防伪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人民币作为我们的‘国家名片’,已经伴随着新中国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副行长汤锦表示,新版5元人民币的发行,标志着第五套人民币在2005年版本的基础上,完成了新一轮的提升工作。记者了解到,为保障新版人民币顺利流通,湖南全面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机具升级。目前,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在用现金机具4万2千余台,实际升级4万余台,不能升级机具已全部更换或停用,确保金融机构现金机具能有效识别新版人民币。整治拒收现金行为 让老百姓用上“放心钱”“满意钱”尽管移动支付已逐渐普及,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表示,5元新版人民币的发行,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农村和老少边穷等使用现金较多地区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提醒,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除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对于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法定理由拒收现金的行为,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肃查处。
摘要 1、周期的错觉:经济先上后下。我国本轮宏观经济的走弱并不是完全由新冠疫情导致,疫情只是加速了经济下行的节奏。短期数据来看,地产投资销售仍在支撑经济,但更多来自积压需求和投资的集中释放,等到“填坑”过程结束后,经济仍是趋于下行。除了地产因素之外,地方债务监管使得广义财政受限、疫情的反复持续制约需求、全球处于弱复苏制约外需,都意味着我国经济面临先上后下的局面,未来两个季度,大概率会看到经济向下的拐点。 2、纸币的泛滥:黄金长期上涨。从1971年至今,美元对黄金贬值了97%,其它纸币的贬值幅度更大,在黄金面前,几乎都成了“纸”。背后主要是相对稀缺性的变化,过去几十年,黄金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慢于纸币的“印刷”速度,也远远低于其他商品的生产速度。尽管当前黄金价格在历史高位徘徊,我们认为美国货币超发的步伐仍会继续,黄金的大行情还未结束。在全球货币超发、贫富分化的环境下,资产的通胀会远远超过商品类的通胀。 3、“类黄金”:稀缺性、活得久。黄金具有稀缺性和活得久两大特点,在纸币不断超发的情况下,具备这两大属性的资产都是受益的。例如茅台酒、A股的核心资产、核心城市的房地产都具有这样的属性,长期都会受益于货币的超发。我国经济短期上冲之后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货币宽松的步伐长期来看仍会继续,因此,资本市场更多的机会可能还是来自新经济领域的稀缺资产,短期虽然估值高有回调压力,但如果出现明显下跌,反而是中期布局好机会。周期类资产估值偏低,在经济数据较好的短暂窗口期虽有反弹,但很难有趋势性大行情,债券利率短期偏震荡,趋势性下行的机会需要等待基本面的回落。 1 周期的错觉:经济先上后下 1.1 房地产或先上后下 本轮宏观经济的走弱并不是完全由新冠疫情导致的,主要的经济指标几乎都是从2018年就开始下滑了。疫情只是加速了经济下行的节奏而已,并不是改变了趋势。 而下行压力的主要来源是房地产市场的逐步降温。我国居民有六成以上的财富,直接或者间接配置在了房地产相关领域。在过去十年里,我国1/3左右的经济增长,是由房地产直接或者间接拉动起来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依然很大。可以说,房地产仍是我国经济的主导变量。 但是从2018年以来,棚改货币化政策逐渐收紧,房价下跌城市开始增多,库存开始累积。房地产市场的逐步降温是2018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来源。 小城市的下行压力尤其大。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在2013年就已经见顶,所以才出现量价齐跌的情况。在棚改货币化人为创造需求、居民追涨杀跌的情况下,小城市迎来了一波繁荣,但也进一步透支了需求空间。过去几年,我国房地产销售每年维持17亿平米的天量水平,每年销售出的房子能够容纳4000万人居住,而每年城镇人口只增加2000万,房子明显是超卖的。但棚改政策减弱,小城市又长期面临人口净流出的压力,往前看几年,小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压力都非常大。 09年、12年、15年经济的企稳回升,都开始于居民加杠杆,背后就是房地产市场的复苏:经济不好-政策放松-居民加杠杆、地产销售好转-企业加杠杆、房地产投资和工业经济好转。所以大家普遍看到的社融领先经济半年,更多是因为房地产销售领先房地产投资半年,本质上是房地产周期在发挥作用。 从当前情况来看,居民部门并没有明显加杠杆的趋势,反映企业活期存款的M1也处于低位水平,这就说明房地产市场很难开启持续上行的周期。 不过,从短期数据来看,房地产依然表现亮眼。7月房地产投资单月同比增速达到了11.6%,房地产销售单月同比增速再度回升至9%以上,为过去两年的最高点。但从政策上来说,其实房地产的政策并没有明显放松,部分上涨的城市调控迅速收紧,房住不炒依然是大基调。 所以房地产数据短期向好,主要来自一季度积压需求的集中释放,生产投资也在赶工,三个季度应该干的活集中在两个季度干完,就会看到短期同比数据非常好。但等到“填坑”过程结束后,房地产销售和投资都会回到下行的大通道上来。所以未来房地产经济会出现先上后下的走势。 除了房地产的因素以外,2018年以来的经济下行,和广义财政的收紧也有一定关系。从2017年中以来,中央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地方政府隐性负债扩张明显放缓,城投公司有息负债增量连续两年下滑,基建投资增速也是从2018年以来大幅下降。往前看,尽管专项债、特别国债对基建支持力度增加,基建会继续回升,不过力度恐怕比较有限。 1.2需求恢复遇到瓶颈 从需求端来看,恢复已经进入瓶颈期。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仅从6月的-1.8%回升至-1.1%,不仅继续保持负增长,而且恢复速度有所放缓。剔除汽车后,7月消费品零售增速反而下滑至-2.4%。7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也仅仅回升至3.5%,和疫情之前7%附近的增速还有很大差距。 如果医学上未战胜新冠病毒,大家对病毒始终会有所恐惧,尽量减少出行,城市间、城市内的人员流动都会受到限制。再加上今年居民收入减少、失业增加,对需求端始终会形成压制作用。 往前看,不排除我国疫情再度点状爆发的可能,进一步打压需求。近两个月,美国疫情二次大爆发,欧洲的德国、法国、西班牙,亚洲的日本、韩国的新增确诊人数也有所抬头。不能排除我国四季度有零星点状爆发的可能,即使新增人数不多,但政策收紧对经济的影响却会比较大。 即使到明年,疫苗投入使用,治疗药物研发出来,疫情完全过去了,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房地产市场的均值回落问题,会对宏观经济构成下行压力。另一个是债务的问题,今年延期还本付息的债务需要明年开始偿还,在疫情期间企业收入大幅减少,又增加了债务来维持正常运营,但是企业挣得的收入是不需要偿还的,而债务在未来几年需要偿还,这些都会压制企业的开支,影响经济增长。 1.3外需恢复没那么快 在2000年之前,美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例如80-90年代全球1/4以上的经济增长是由美国贡献的。而2000年之后,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逐渐超过了美国,全球1/3的经济增长是来自中国的强大贡献。尤其是08年之后,这一趋势非常凸显。如果中国经济走弱,全球经济恐怕也是一种弱复苏的状态。 而且从美国历轮经济周期来看,衰退容易复苏难。每一轮美国经济周期中,失业率从最低飙升至最高位往往在一年内完成,而重新回到低点平均需要将近5年时间。也就是说,靠市场自发修复的过程,往往是比较缓慢的,所以美国后续经济复苏的斜率也会比我国慢很多。 而我国短期出口数据在全球一枝独秀,很大程度来自供应端的因素。我国和海外的疫情错位,海外供应链受到冲击较大,部分订单是转向我国生产的。所以就会发现我国的出口增速远远好于其他经济体,在欧美进口中的占比也大幅飙升。如果后续海外供应链恢复,这部分增加的需求会趋于下降,再加上医疗物资的出口也会有回落的压力。所以往前看,即使海外需求缓慢恢复,我国出口的修复程度可能也会比较有限。 1.4政策兼顾长期防风险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短期稳增长和长期防风险的平衡。2019年一季度经济反弹后,政策方向很快收紧。最近两年的政策均是如此,经济好了就收一收,差了就放一放,和之前的持续刺激、持续收紧明显不同,根本原因是我们所处的内外、长短期环境和以前不同。外部来看,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长期存在,过去的发展模式遇到挑战。内部来看,房地产泡沫、债务问题突显,再进一步强刺激只会让问题更为严重。所以政策会在短期稳增长和长期防风险之间进行平衡。 尽管7月会议大基调未变,但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明显不同,而且前期信用宽松后,部分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等资产领域,增加了风险。所以预计后续的信用政策会控制节奏,更加强调精细化管理,注重直达实体。 如果政策不再强刺激,经济就会沿着长期的方向逐步降温。而且政策力度轻微、节奏变化快的情况下,本轮经济下行的周期也会很长。至少在未来一年以上的时间里,恐怕很难看到经济趋势性向上的大拐点。而且在房地产经济未见底之前,宏观经济都不会见底。因为过去十年,没有一轮复苏,是没有地产参与的。 所以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在短期上冲后,大概率会在未来两个季度内看到向下的拐点。明年一季度尽管同比增速会很高,但这个高主要是由今年一季度的低基数导致的,没有太大意义。而更应该关注明年一季度的环比指标相比往年同期如何,如果弱于往年同期,说明经济在走弱。就像09年一季度经济也大幅下滑,导致10年1季度的经济增速非常高,但股市和债市其实都没有向经济好的方向走。 2 纸币的泛滥:黄金长期上涨 如果全球经济疲弱或下行,货币宽松就会继续。而从宏观维度看,要理解过去和未来的大类资产配置,就必须理解纸币主导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对黄金的理解,至关重要。 2.1黄金天然对抗超发 过去几十年,全球纸币政策几乎演绎到了极致:从正常的利率调控政策到零利率、负利率,甚至再到QE和“直升机撒钱”;各国央行从调控短端利率到调控长端利率,从购买优质资产到购买劣质资产,从有偿借出钱到免费送钱。 而保障货币的地位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稀缺性。比如贝壳、石头、鸟类羽毛等等都曾作为货币被使用过,还有监狱中的香烟、酒、茶叶等也都可以成为货币,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们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下是稀缺的。但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很多过去稀缺的商品变得不再稀缺,贝壳、石头、鸟类羽毛被大量发现,就很难再承担货币的功能。 这是因为,当一种商品可以被大量生产出来,那么这种商品作为货币属性的“信誉”就会丧失。比如,最开始人类要找到贝壳很困难,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时间,但如果突然到了海边,发现遍地都是贝壳,那谁还会愿意拿自己辛辛苦苦采摘的果实、冒着生命危险获取的猎物,去换取唾手可得的贝壳呢?同时大家手里原有的贝壳也变得一文不值了,这就是货币贬值带来的财富转移,其实就是钱不值钱了,大家对该种货币的信誉也会大打折扣。 纸币归根到底是“纸”,是人造的货币,其稀缺性主要靠发行者的“自觉”,但往往无法保证。而黄金的稀缺性是大自然保证的,是一种天然的货币。黄金是大自然中极其稀缺的资源,截至2019年末,已经开采到地面上的黄金总存量有19.7万吨,已经探明的地面下的黄金储量还剩下4.7万吨。在过去的120年里,已经开采出的黄金存量年均增速只有1.5%,即使考虑到技术的进步,过去20年中的黄金存量增速也只有1.6%。 所以黄金价格的“腾飞”,就开始于纸币泛滥的时代。1971年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全球进入了不受控制“印刷”纸币的时代。在1971年之前的180年时间里,黄金价格年化涨幅不到0.5%;而从1971年至今的近50年里,年化涨幅达到了7.6%。相对而言,从1971年至今,美元对黄金贬值了97%,果真成了“纸币”。 其它纸币的贬值幅度更大。1971年以来,土耳其、巴西、墨西哥、印尼、阿根廷、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货币,仅仅对美元的贬值幅度都有90%以上,对黄金的贬值幅度那就更多了;印度、菲律宾、韩国、中国货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也有50%以上。 主要发达经济体中,1971年以来,英国、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货币对美元也有贬值,但幅度远远小于新兴经济体。德国、新加坡、日本、瑞士货币对美元有明显的升值,但考虑到美元兑黄金的贬值幅度,所有的纸币对黄金都是大幅贬值的。 背后的原因就是纸币超发导致相对稀缺性发生变化。从1971年开始算,美元纸币增长了21倍,美国经济实际增长2.7倍,黄金存量只增长了1.1倍。黄金的增长速度,不仅远远慢于纸币的“印刷”速度,也远远低于其他商品的生产速度。所以,如果纸币大量印刷,以纸币标价的稀缺商品或资产的价格就会长期上涨。 2.2货币超发不止,黄金行情不结束 上一波黄金的十多年大牛市终结于2013年,和美联储超发货币的节奏放缓有很大关系。因为从2012年起,美国的多项经济指标就开始不断释放积极信号,所以在2013年已经开始讨论货币刺激规模缩减的问题。2013年5月伯南克提出美联储可能要缩减QE的规模,直到2013年底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决定开始行动。当时黄金价格在一年时间里暴跌了28%,可以说,美国超发货币节奏的放缓,是黄金牛市结束的最直接原因。 本轮黄金的行情还未结束。我们不妨用美国政府债务扩张速度来代理货币超发的程度,每一轮美国政府债务大幅扩张,都会带来黄金的大行情。比如上世纪的70年代、2001年-2012年、以及2018年至今这一轮黄金价格上涨。尽管当前黄金价格在历史高位徘徊,我们认为黄金的大行情还不会结束。主因在于美国疫情二次爆发,经济恢复还需要较长时间,货币超发的步伐仍会继续。 2.3资产的通胀甚于商品 如果拉长历史来看,全球通胀的加速也开始于纸币超发时代。打个比方,如果美联储宣布所有的1美元都变成2美元,那物价不就可以翻倍了吗?所以在1971年之前的110年时间里,美国通胀上涨了4.7倍,年化1.6%;而1971年至今的49年时间里,美国的通胀上涨幅度就达到了5.5倍,年化高达3.9%。 而且在1971年之前的110年里,97%的物价上涨集中在美国内战、一战、二战期间的10多年时间里,也是和纸币超发有关;其它100年时间中基本上没有通胀。 在1971年之前的110年,35%的时间里美国CPI同比是为负值的,出现了明显通缩。而从1971年至今,美国CPI基本上没有出现过负值。 不过从80年代至今,美国没有再出现过“像样”的通胀。解释全球低通胀的原因很多,贫富分化或许也可以提供一个视角。 如果一个经济体有10单位居民,2单位“富人”,8单位“穷人”。如果央行发行的纸币流到8单位穷人那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衣食住行的价格可能很快就涨起来了。但如果纸币流到了2单位富人那里,衣食住行都有了,怎么办呢?买资产。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越来越倾向于集中到少数群体,超发的货币也越来越倾向于流向少数群体,所以很容易推升资产的通胀,很难推升大众消费品的通胀。 所以商品类通胀低迷的同时,资产泡沫却此起彼伏。2000年以来,美国先是经历一波股市泡沫破灭,之后房地产泡沫,07年地产泡沫破灭,股市泡沫又起来,今年股市泡沫破灭后,在大规模货币宽松下又拉升回来。而且,当前货币政策不仅仅要考虑经济基本面,也要考虑资产泡沫的问题,因为泡沫一旦破灭,经济也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所以往前看,考虑到经济复苏的节奏,未来全球货币宽松政策的退出是缓慢的。而在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大众消费的商品类通胀的恢复会比较缓慢,而资产类的通胀会一波接着一波。 3 “类黄金”:稀缺性、活得久 在货币超发的大背景下,除了黄金以外,还有哪些资产长期更为受益呢?其实黄金之所以能够对抗货币超发,是因为其具有两大属性:一是稀缺性;二是活得久,能够长期储藏价值。在纸币不断超发的情况下,具备这两大属性的资产都是受益的。 我们几个月前提出“买茅台=买黄金”,是因为茅台酒也具有这样的属性:茅台酒每年供给的量是有限的,而且每年会“喝”掉一部分,剩下来的存量很少,满足稀缺性;另一方面,白酒储藏起来,内在价值不仅不会损耗,还会提升,能够长期活下来。所以茅台股价和黄金价格走势具有一定相关性,其实背后就是货币超发导致的,茅台是股市中的“黄金”。 股市中的核心资产也是“类黄金”。从2006年开始算,上证综指在14年时间中只上涨了1.4倍,但是如果我们将A股中最核心的50只股票选出来,在14年时间里上涨了38倍,远远超过了大盘走势。每次系统性大跌导致的优质个股的回调,都是长期加仓买入的机会。这是因为这些核心资产也具有“黄金”属性:好公司相对稀缺;长期、或者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活下来。 所以不是A股长期没有赚钱效应,而是这个市场存在两种不同的投资风格:一种是在合适价格买入优质资产,长期持有,赚长期的慢钱;另一种是追逐热点、“割韭菜”,赚短期的快钱或者亏钱。 而当前大家普遍预期的周期股难有大趋势,机会仍在新经济领域。因为只有在经济持续上行周期的时候,周期股才会有大机会,当前明显不是这样的情况。所以周期股虽然估值较低,在经济数据短期向好的情况下,有反弹的机会,却很难有反转的趋势性行情。中长期看,待经济回落后,货币宽松的步伐仍会继续,资本市场更多的机会可能还是来自新经济领域的稀缺资产,短期虽然估值高有回调压力,但如果出现明显下跌,反而是中期布局好机会。 如果看的更远一些,我们认为,未来A股会越来越像美股。回顾美股过去十多年走势,周期类行业的走势整体要远远落后于消费和科技行业,而且内部结构越来越向头部集中。在我国房地产经济趋于下降的背景下,A股也会越来越向新经济领域的优质资产集中。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产,也受益于货币超发。今年疫情爆发后,货币信用持续宽松,部分核心城市房价再度大涨。从宏观角度看,购买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房产也是和购买黄金、茅台是一个逻辑。一是寻找稀缺性,二是寻找能够长期活得久、能够储藏价值的资产。 在新发展理念下,既然不会强刺激,仅有托底思维,经济基本面难以持续回升,债券市场趋势性走熊的可能性也不大。利率短期偏震荡,但超调即可参与,趋势性下行的机会需要等待基本面的回落。 风险提示:中美问题,新冠疫情,经济下行,政策变动。
新华社加德满都8月16日电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为尼泊尔印制的面额为1000尼卢比(1尼卢比约合0.06元人民币)的纸币日前投放市场。纸币因更便于盲人使用以及防伪性能更高而受到关注。 尼泊尔央行副行长西瓦科蒂告诉记者,该版纸币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和通行做法,更便于盲人使用。 新版纸币背面右下方印有一个凸起的大写字母“M”,便于使用者触摸和辨识。此外,纸币有一条验钞设备可识别的防伪线,很难仿造。这一设计在尼泊尔尚属首次。 目前,尼泊尔流通的纸币共有7种面额,分别为1000、500、100、50、20、10和5尼卢比。
近期黄金的表现非常亮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在当前点位下,黄金的大行情是会结束还是延续?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深刻理解驱动黄金行情的核心因素——货币超发的定义。只有理解了何谓货币超发,我们才能去判断货币还有没有在超发。而只要美联储还在大量超发货币,黄金的行情大概率还会延续。 摘要 1、究竟什么是货币超发?当中央银行发出的纸币没有对等的劳动时间、或者完全没有劳动时间做背书的时候,货币就是在超发。超发货币的渠道一般包括:大量购买资质比较差、本身没有那么高市场价值的资产;大量购买政府债务,通过财政体系直接或间接给居民发钱、给企业补贴。 2、黄金天然对抗货币超发。上世纪的70年代、2001年-2012年、以及2018年至今这一轮黄金价格上涨,都伴随着美国政府债务的大幅扩张。这是因为大量购买政府债务是货币超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而黄金作为一种天然的货币,就是来对抗人造纸币的“超发”的。纵观200多年的历史,黄金价格的飙升,也是开始于纸币脱钩黄金后的时代。 3、黄金的大行情何时结束?我们认为观察美联储的货币超发节奏至关重要。例如,上一波黄金的十多年大牛市终结于2013年,和美联储超发货币的节奏放缓有很大关系。而从当前情况来看,美国疫情二次爆发,经济指标停止恢复,远未到货币刺激政策退出的时候。只要美联储货币超发继续,黄金的大行情就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后续关注美国经济指标变化、以及美联储对货币刺激政策态度的变化至关重要。而一旦出现相关方向变化,过去几个月很多资产配置的逻辑可能会出现大逆转。 1 究竟什么是货币超发? 要弄清楚什么是货币超发,我们还是需要讨论下在没有纸币的时代,人们之间是如何做交易的。 在物物交换的时代,完全没有大家认为的典型货币的存在,商品交易同样可以完成。但看似没有货币,其实每个人拿去交换的商品就是货币。比如王二用自己养的四只羊,去换取另一个人养的一头牛,完成交易的过程中,羊和牛都是货币。因为王二拿着一把纸币去买牛,和牵着四只羊去买牛,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商品交易是等价交换。因为王二用于交换的羊是投入自己劳动时间获得的成果,另一个人的牛也是其投入劳动时间获得的。按照市场形成的均衡交换比例,二人的交易是等价交换。 看完物物交换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看黄金作为货币的情况。牵着牛羊去市场上交易其实并不太方便,因为牧羊人未必需要牛,放牛娃也未必就需要羊。所以传统货币的出现,可以解决这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比如王二可以先把四只羊去换成一块黄金,然后再拿着黄金到市场上去买一头牛,这样交易就会顺畅很多。 在这个过程中,交易也是等价的交换。因为王二牧羊投入了劳动时间,但淘金子的人也是投入了自己的劳动时间的。按照市场供需形成的交换比例,来实现劳动时间的等价交换。 我们再来看看纸币时代的交易特征。慢慢的人们发现,携带黄金也很不方便,所以有了纸币的出现。在纸币时代,有一个中央银行,可以用自己印刷的“纸”币来和市场上购买人们的劳动成果,最典型的就是购买黄金。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居民将投入劳动时间获得的黄金交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打个“欠条”,这个“欠条”也相当于给居民的劳动成果做了个标记,居民可以拿着这个大家公认的“欠条”,去市场上购买商品。 如果“欠条”的背后都有劳动成果背书,整个过程就是等价交易,其实也不存在货币超发。因为中央银行只是按照市场价格将居民生产的黄金暂时保管起来,给居民开了个“欠条”,任意一个拿着“欠条”的居民可以再把黄金取回来。所以“欠条”的背后都是有黄金背书的,归根到底是有人们的劳动成果在背书。 那么什么时候会出现货币超发呢?当中央银行发出的纸币没有对等的劳动时间、或者完全没有劳动时间背书的时候。如果中央银行发行了100元的纸币,按照市场价买了价值100元钱的黄金,这个时候,新发行的这100元纸币是有100元黄金背书的,没有超发货币。 但如果中央银行发行了100元纸币,购买了市场价值只有50元的黄金,这时候货币就超发了。因为新发行的这100元纸币只有50元黄金来背书,相当于人们只生产了50元的黄金,却在中央银行那里做了100元劳动成果的“标记”,货币供应量超过了人们劳动成果的价值。 而市场上已经流通的其它100元纸币是有100元黄金背书的,相当于新发行的货币“稀释”了已经发行的货币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财富也实现了转移:拿到这新发行的100元纸币的人就赚到了,因为他只提供给中央银行50元的黄金,却标记了100元;而持有原来发行纸币的人其实就亏了,因为自己手里的纸币“贬值”了。 类似的道理,如果居民什么劳动成果也不提供,同样可以从中央银行获得纸币,相当于中央银行直接给居民发钱的模式。而这些新发行的纸币是完全没有劳动成果背书的,更是货币超发。当然中央银行直接给居民发钱是很罕见的,一般是通过财政体系发,相当于中央银行把货币给财政,财政再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发给居民。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当中央银行与市场进行不等价交换时,就是在超发货币。超发货币的渠道一般包括:大量购买资质比较差、本身没有那么高市场价值的资产,比如美联储次贷危机时大量购买MBS,今年大量购买不断下跌的信用债、垃圾债;大量购买政府债务,通过财政体系直接或间接给居民发钱、给企业补贴。 2 黄金天然对抗货币超发 那么如何衡量货币超发呢?大多数研究是用M2增速和GDP实际增速之差来衡量,但这其实是很不准确的。因为M2和GDP并非一一对应的,例如存量货币在经济中的流通速度其实是不恒定的,即使是同样规模的GDP交易,如果货币流通得快,需要的增量货币就会少一些,如果货币流通得慢,需要的增量货币就会多一些。 而且货币超“发”应该从“发行”的源头去考察,理论上来说,应该看央行不等价购买资产的规模和速度,但由于数据的限制,操作层面很难做到。不过购买政府债务是各国央行货币超发最常用的渠道,所以我们不妨用政府债务增速作为货币超发的代理变量。因为一般政府债务大幅增加时,各国央行购买国债的体量也会明显增加。 我们发现,每一轮美国政府债务大幅扩张时,都会带来黄金的大行情。比如上世纪的70年代、2001年-2012年、以及2018年至今这一轮黄金价格上涨,都伴随着美国政府债务的大幅扩张。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到来后,美国政府债务规模已经同比增长了将近19%,达到了70年代以来的最高增速。 所以黄金作为一种天然的货币,就是来对抗人造纸币的“超发”的。每当美国经济走弱或者战争期间,财政支出激增时,货币超发就会开始,黄金的价格也会明显上涨。 正如我们在4月份《黄金如何定价?与“印钞机”的百年赛跑》专题中介绍的,纵观200多年的历史,黄金价格的飙升,也是开始于纸币脱钩黄金后的时代。在1971年之前的180年时间里,黄金价格只上涨了1.3倍,年化涨幅不到0.5%;而从1971年至今的近50年里,黄金价格上涨了将近36倍,年化涨幅达到了7.6%。 相对而言,从1971年至今,美元对黄金贬值了97%,而在1971年之前的近200年里,美元兑黄金只贬值了57%。也就是说,如果1971年发行的美元纸币的含金量是100%的话,那现在发行的美元的含金量只有3%了,果真成了“纸币”。 3 黄金的大行情何时结束? 当前黄金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新高,大行情还会延续多久?我们认为观察美联储的货币超发节奏至关重要。例如,上一波黄金的十多年大牛市终结于2013年,和美联储超发货币的节奏放缓有很大关系。 因为从2012年起,美国的多项经济指标就开始不断释放积极信号,所以在2013年已经开始讨论货币刺激规模缩减的问题。2013年5月伯南克提出美联储可能要缩减QE的规模,直到2013年底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决定开始行动。当时黄金价格在一年时间里暴跌了28%,可以说,美联储超发货币节奏的放缓,是黄金牛市结束的最直接原因。 而从当前情况来看,美国新冠疫情二次爆发,很多经济指标在6月以来开始停止恢复,还远未到货币刺激政策退出的时候。只要美联储货币超发继续,黄金的大行情就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往前看几个月,预计黄金的大行情还是会延续。后续关注美国经济指标变化、以及美联储对货币刺激政策态度的变化至关重要。而一旦出现相关的方向变化,过去几个月很多资产配置的逻辑可能会出现大逆转。
放微波炉加热、丢洗衣机洗…韩国人“花式消毒”钞票,废钞猛增50万张 据韩联社援引据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2日消息,截至当天0时,韩国较前一天0时新增30例感染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确诊病例,累计14366例。 韩国疫情趋势图(图片 韩国是此次应对疫情较好的国家之一,但韩国民众在某些方面就显得太敏感了。 7月31日,韩国央行发布报告称,今年上半年因破损报废的货币达3.457亿张,较前一年同期增加50万张。这批受损货币的票面价值达2.6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58亿元),其中不少是因民众担心病毒对钞票进行不当清洁所致:比如放微波炉加热烧烂了、丢洗衣机洗烂了。 韩国银行规定当受损钱币所剩面积为3/4以上时,破损钱币可全部换为新币,而当破损钱币面积仅剩2/5或以下时,不予兑换新币。 韩国央行:废钞猛增50万张 据韩国央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损伤及兑换货币规模”报告显示,上半年韩国央行处理损伤纸币规模达3.457亿张,价值2.69万亿韩元,较去年增长0.1%,约50万张。 各大银行处理纸币3.3亿张,价值2.69万亿韩元。分面额来看,处理万元面额纸币最多,为2.26亿张,占整体的68.6%。千元面额纸币(8560万张,25.9%)、五千元面额纸币(1260万张,3.8%)、五万元面额纸币(550万张,1.7%)等分列其后。处理硬币1530万枚,价值13亿韩元。其中,十元硬币最多,786万枚,占51%;百元硬币(510万枚,33.5%)、五十元硬币(110万枚,7.3%)、五百元硬币(120万枚,8.1%)等分列其后。 上半年央行兑换损伤纸币2360万张,价值60.5亿韩元,较去年同期的36.2亿韩元增加24.2亿韩元,各大银行兑换纸币9.43万张,价值25.5亿韩元,其中五万元面额纸币最多,占49.2%。 货币损伤原因主要为不当保管和处理,其中不当保管损伤4.22万张,价值10.2亿韩元;火灾损伤3.79万张,价值13.2亿韩元;洗涤损毁1.43万张,价值1.9亿韩元。 “相当数量钞票在微波炉中被销毁” 据路透社报道,一位韩国央行的官员说:“今年上半年有相当数量的钞票在微波炉中被烧毁。”他指的是韩国民众对预防冠状病毒作出的努力。 该官员表示,除了使用微波炉或烤箱加热钞票外,一些人还将钞票放入洗衣机中。 在该官员举的一个例子中,一个人前来兑换至少3550万韩元(约21万人民币)的钞票,他将钞票放入洗衣机后损坏。 这个人只找回了2290万韩元,损失了至少35%的原始资金,这些钱是他作为慰问捐款收到的用于支付一名家庭成员的丧葬费用。 另一起案件涉及一名姓金的人,他将520万韩元(约3万人民币)放入微波炉中进行消毒,幸好损失有限,所以他能够救回大部分的钱。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应该兑换多少钱,取决于钞票受损的严重程度。如果损坏程度很轻,银行可以按面值提供新货币,但如果损坏严重,则按半价或根本不提供。 韩国央行建议公众避免将钞票放入微波炉,称其消毒效果不明确。韩国的防病毒指南也不包括将钱放在洗衣机里消毒。 今年3月,韩国央行表示,将对纸币进行为期两周的隔离,以清除任何冠状病毒的痕迹,甚至焚烧一些纸币。 中国央行:疫情期间纸币已消毒 对现金的消毒,我国又是怎么做的呢? 据科技日报,疫情发生后,中国人民银行已在第一时间做出部署,细化了各银行纸币消毒流程,强化了纸币消毒措施,对纸币的管控几乎也达到了“隔离级别”。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接受媒体采访表示,疫情期间,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要全力保障现金供应,尽可能对外投放原封新现金人民币;暂停现金跨省调拨以及部分疫情严重地区的省内调拨,以此减少人员流动,降低在途感染及传播的风险。 除此之外,在银行对现金进行隔离的措施,更是让人放心。“按照央行和总行的要求,我们必须对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回笼的现金采取紫外线、高温等方法消毒,并存放14天以上再投放市场,对于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现金消毒以后,也要求存放7天以上再投放市场。”内蒙古某银行行长助理李大庆说。 据了解,央行指导和要求各商业银行对于疫情期间纸币流通的管控已经做到了事无巨细。按照要求,商业银行的现金业务按照收支两条线平进行,对外付出现金尽可能以新钞为主,回笼时,对医院、农贸市场等渠道回笼的现金采取特殊处理并单独封存,消毒后交存人民银行,不得对外支付。 专家:不建议个人消毒纸币 据科技日报,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生物材料创新工作室工程师张志刚表示,个人专注于对纸币的消毒,没有太大必要。 “首先,银行的消杀措施和管控措施已经将纸币传播病毒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足可以让人放心。”张志刚说,“其次,人民币的主要成分是棉绒和木浆,虽然具有一定防水和抗腐蚀性,但也仅限于局部的滴落和少量沾染。而不论是酸性还是碱性,消毒剂对纸币都具有腐蚀作用,过度使用,会损坏纸币,另外也不能排除消毒液中毒的潜在风险,得不偿失。” 张志刚建议,如果一定要给纸币消毒,擦拭少量酒精的方式可以酌情使用,但总的来说,仍不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