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12月14日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2012年以来,中国在之前扶贫攻坚的基础上,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努力,今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将继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习近平强调,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减贫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论坛与会人士深化减贫经验交流,广泛凝聚共识,提振减贫信心,为加速全球减贫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0,诺奖将至! 本报记者 房琳琳 何 屹 侯 萌 诺奖成果有什么特征?首先是具有原创性,即所谓“Door Opener”;其次是具有广泛持续的影响力,深刻改变了学术体系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金秋10月,诺贝尔奖(以下简称诺奖)将至。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近百年。 新冠肺炎阴霾未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谁家?诺奖究竟在奖励什么,其奖励的颠覆性原创成果是否真的越来越少?如何评价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样提出诺奖级的科学问题?中国如何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至高点? 奖励光环和热度之下,更需要冷静的思考。 呼唤“开创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学成果将再成焦点?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离去,全球科研人员与新冠病毒赛跑,已经产出了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目标只有一个,了解、认识并终结新冠病毒肆虐人间。 坊间有种声音,认为与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相关的免疫学成果可能会受青睐。 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治疗白喉传染病的血清疗法;1951年,南非医学家蒂勒因率先研制出蚊媒病毒传染病黄热病疫苗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9月23日揭晓的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2020年“引文桂冠奖”中,有一项也与免疫学相关的研究成果。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工学院生物和生物工程教授Pamela J.Bjorkman与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化学系希金斯研究教授Jack L.Strominger获奖,理由是“确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是分子免疫学中的一个里程碑式发现,有助于药物和疫苗开发”。“我认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对免疫学的宠爱会继续下去。”科睿唯安亚太区分析师王琳博士如是说。 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郭铁成认为:“哪个领域的成果能够入选诺贝尔奖,能否成为热点,不取决于哪个领域是否热门,而取决于诺奖的宗旨。” 他介绍道,诺贝尔在遗嘱中说:“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诺奖成果有什么标志?首先就是原创性,是开创者,即所谓“Door Opener”;其次是广泛持续的影响力,深刻改变学术体系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而这两点,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验证。一般而言,从出成果到获诺奖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甚至更长。 “因此,我觉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会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对诺奖提名人潜意识有影响,但毕竟时间太短,无法检验相关成果的开创性和影响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获奖的可能性不大。”郭铁成说。 虽然人类在对抗传染病的进程中成果不断,现代医学体系也相对完备,但面对一个全新类型的致命病毒时,仍感能力不足,“这说明免疫学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为重大成果的出现提供了机遇。”郭铁成说。 他认为,张伯礼院士的成果第一次用中西医融合理论和方法,揭示了新冠病毒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开创性和实用性,临床效果很好,中国中医药成果未来可期。 鼓励顶天立地!但为何感觉颠覆性理论成果越来越少?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认为,自然科学奖项鼓励的是“顶天立地”的重大原创成果。 何谓“顶天立地”?“该成果或拓宽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边界;或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人类文明向前迈进提供了动力,为人类追求更美好生活带来福祉,最好兼而有之。” 奖励顶天立地的诺奖科学成就,彰显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诺奖精神? 郭铁成认为,诺奖精神有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精神,即逻辑理性、观察实验、质疑证伪、自由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奥秘。二是工程精神,即将科学发现和发明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诺奖成果大多具有鲜明的巴斯德象限属性,即基础研究属性很强,同时实用性也很强。三是服务精神,忠于理想,献身科学,造福人类,无私奉献,解除人类痛苦,增进人类福祉,这在生理学或医学奖项上体现尤为明显。” 有观点认为,近年的诺奖,越来越多颁给颠覆性理论的验证、关键技术的迭代,乃至观察实验工具的升级,而如同爱因斯坦那样提出颠覆性理论的成果则越来越少了。 在郭铁成看来,这可能是科学发展的正常周期。在目前这个阶段,工业时代形成的科学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科学范式与诺奖设立之初已有很大不同。 他解释道,一是大量新兴学科涌现,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学科体系,为科学研究提出了全新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二是学科汇聚普遍化,各学科融合的一般基础已经形成,“美第奇”叠加共振成为学科创新趋势;三是科研一体化,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不仅存在线性关系,而且融为一体,共同面向应用市场。近年来,很多诺奖的成果都位于多学科交叉点之上,反映了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 王博认同郭铁成的理念。“从科研体量和科研方式来说,现代科学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时候取得突破需要团队作战。现代重大科学成果需要的是群星璀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仍处在大师辈出的年代。”王博说。 重视“冷美人”!论文高被引很重要,原创成果被生活“引用”同样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假设、猜想、新理论、新领域、新路径,最先呈现给科学社群的方式是什么?重大原创成果发表学术论文,是全球学术界公认的知识信息交流方式。对重大原创论文进行影响力比较,以及参考每年专业学科大奖榜单,是“把脉”诺奖级成果的有效方法。 近20年连续发布的“引文桂冠奖”,以研究论文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频次和引文影响力为主要标准,结合一定定性指标与专家判断形成榜单。迄今为止,在300多位上榜科学家中,有54位获诺奖。 郭铁成认为,引文频次评价,对衡量改进性创新或渐进性创新比较有效,但衡量原始创新的效果有限。“创新之始,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开创性成果是超前的,是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甚至超出了人类现有的知识框架,因此可能是低被引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的时候,全世界没几个人能看懂。这些低被引的‘冷点论文’中,可能就存在惊为天人的‘冷美人’。如何发现和评价‘冷美人’,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真正的影响力,应该不仅仅是成果被学术论文高频引用,还应被专利高频引用,特别是还应被人类的生产生活高频引用,屠呦呦的论文并不长,但青蒿素研制出来后,救人无数。”郭铁成说。 不同的专业学科顶级奖项,如拉斯克奖、沃尔夫奖等,关注点和侧重点也都不尽相同,但都从某个维度与诺奖呼应起来。 王博说:“各专业学科大奖与诺奖重合率较高,说明同行评议的眼光和愿望是趋同的。因此,我们的科研工作者要坐得住冷板凳,好饭不怕晚。” 理性看待诺奖!把它看做对科研工作者的鼓掌与喝彩 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诺奖? 有评论认为,国人对于诺奖的整体心态,已经从可望不可及的怯畏仰视,转为“水到渠定成”的安然自持。王博的观点也很鲜明:“应该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重大科学奖项,看做是全人类社会对科研工作者的鼓掌和喝彩!如同奥林匹克运动会,获金牌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看重诺奖不一定立刻获得诺奖,重要的是通过这场科学盛宴,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通过传播诺奖精神,鼓励下一代爱科学、把当科学家作为人生梦想,这才是诺奖精神的精髓。” 如此一来,我们关注诺奖,最重要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如何定位? “诺奖的科普效应值得学习。”郭铁成解释说,诺奖运作的全过程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普及功能,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把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传递了出去。“而且,这种科普不是传统的‘扫盲式科普’,而是‘公民科学’,让各国公民了解科学,理解科学,鼓励公民参与科学研究和科学决策。每年的诺奖,从提名到颁发,全世界都在激动中感受科学的力量。” 郭铁成进一步说,诺奖的机制特别值得借鉴。比如,社会筹资设立奖励基金的制度、基金管理与奖励评价分开的机制、小数据提名机制、同行评价的评审制度、国际一流的质量标准等,都是最先进的。当然,诺奖也出现过失误,但其失误是偶然性的。 可喜的是,中国目前大力提倡发展社会力量评价,支持社会资金设立奖励基金、研发基金。近年来,这类奖项中比较有名的是“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等,在科研群体中的影响力不错。 设置了高额奖金不代表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科学奖项的评选机制,应切实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确保权威性和公正性,如果评选规则设置不合理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推动高质量社会评价是未来中国各界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相信慢慢摸索,会孕育出能够激发创新人才涌现的优质奖项。” 把繁荣科学提上战略日程!厚植创新沃土,静待花开 如何厚植创新频出的沃土?诺奖级的成果何时到来? 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给出一组科技投入相关数据:一个经济体的全社会科研投入占GDP 0.7%左右,科学研究能够得以普遍发展;占到1.5%,政府和市场的投入将各占一半,政府投入会向基础研究倾斜;占到2.1%,政府投入将向更前沿的原创倾斜,而市场更青睐技术应用。现在中国的科研投入已经超过2.1%。他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前沿基础科学重大成果大规模涌现的时代快来了”。 郭铁成则从繁荣科学的战略目标和我国科研人员的体量来分析这个命题:“必须把繁荣科学的任务提上战略日程。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需要科学提供原始的动力,否则创新发展就没有后劲。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的突出标志就是拥有强大的科学,届时,中国要能提出许多科学问题,发现许多科学规律,提出许多科学理论,为人类知识宝库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我认为,数学训练的是人类思维的底层逻辑,应将数学置于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 郭铁成说,中国已经到了重大科学成果的孕育期,“当前我国具有全世界数量最多、最年轻的研发人员,具有全世界体量最大、门类最全的制造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旺盛,科学研究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这为重大成果的产生提供了良种和优质土壤”。 比如,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就是相对长期稳定地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探索,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至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王博判断:“科技创新和重大科学发现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上升的关系的,政策、人才、投入、环境等要素都具备后,中国科学家的群星璀璨时代必将来临。接下来,就是要给科研工作者时间,让他们静下心来精心浇灌,做好当下,静待花开!” 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诺奖成果 1 青蒿素每年“拯救2亿人口”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之一:屠呦呦 1972年,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成功提取出治疗恶性疟疾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重大发现。 青蒿素已被广泛用于疟疾肆虐地区。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 2 史上第一张X光照片拍了一只手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人:威廉·康拉德·伦琴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在家中实验时发现了X射线,他借妻子的手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X光片,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 1896年,X线便应用于临床医学,第一次在伦敦一妇女手中的软组织中取出了一根缝针。今天,X射线诊断结果可显示更清晰的细节。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帮助下,X射线诊断还能提供人体内部三维图像。 3 合成氨让人类摆脱天然氮肥的局限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弗里茨·哈伯 19世纪以前,农业所需氮肥主要来自有机物副产品,如粪类、种子饼及绿肥。如能将空气中丰富的氮固定下来并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形式,粮食问题就会得到极大缓解。 弗里茨·哈伯是从事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化学家之一。1909年,哈伯率先从空气中制造出氨,使人类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 4 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曙光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弗雷德里克·班廷、约翰·麦克劳德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在二十世纪之前,糖尿病被看做不治之症。 1922年夏天,班廷与麦克劳德从狗的体内分离出消耗糖所需的活性物质,并把这种物质注入一条患有糖尿病、濒临死亡的狗,这条狗的病情很快就出现了好转。这种物质正是胰岛素。 5 青霉素让人类不再恐惧细菌感染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恩斯特·伯利斯·钱恩、霍华德·弗洛里 曾经,人类对细菌感染束手无策,无数人因此丧命。直到青霉素被发现,人类才开始逐渐脱离被细菌感染支配的恐惧,平均寿命得以显著延长。在他们共同努力下,青霉素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造福人类。 6 锂电池:创造可充电的绿色新世界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 他们的研究使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实现了商业化,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 1991年,索尼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从此手机、照相机、手持摄像机乃至电动汽车等领域步入了便携式新能源时代。 7 常温常压催化出便捷廉价塑料 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卡尔·齐格勒、居里奥·纳塔 20世纪50年代,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合成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并将其用于聚乙烯的生产,得到了支链很少的高密度聚乙烯。意大利化学家居里奥·纳塔将这一催化剂用于聚丙烯生产,得到了高聚合度、高规整度的聚丙烯。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出现使得很多塑料的生产不再需要高压,减少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对产物结构与性质的控制。 8 胃病罪魁祸首竟是幽门螺杆菌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 以前的学者普遍认为胃酸不可能让细菌存在,也一直未找到治疗胃病的根本方法。两位来自澳洲的科学家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证实,幽门螺杆菌导致了胃炎和胃溃疡。 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一种短疗程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 9 动物饲料因这一方法贮存更久 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现如今人们一年四季随时可以买到牛奶、奶酪等奶制品,而在很久之前,由于冬季的饲料短缺,导致奶牛等牲畜的产奶量降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1924—1948年,芬兰生物化学家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在赫尔辛基大学研究青贮饲料腐烂的发酵过程。由于发酵产物的乳酸能提高青贮饲料的酸度而终止发酵。基于此原理,他研究出一种AIV法,既可防止腐烂而又不影响其使用和营养价值。 10 试管婴儿助更多家庭尽享天伦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罗伯特·爱德华兹 1978年7月25日,“试管婴儿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帮助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来到人间。他发现了人类受精的重要原理,成功实现人类卵细胞在体外受精。 全世界大约有10%的夫妇遭受不育症的折磨,这一切都随着体外受精技术的问世而得到解决,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因此受益。 (实习生赵萱 实习记者张佳欣整理)
原标题:习近平:要为人民福祉着想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17日晚以视频方式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国际格局深刻演变,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我们坚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也不可能逆转。我们要为人民福祉着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应有贡献。
当地时间9月16日,沙特遗产委员会向外界宣布,考古学家在沙特北部塔布克地区发现距今12万年前的人类和动物足迹,这也是迄今为止在阿拉伯半岛上发现的最古老人类活动痕迹。沙特遗产委员会负责人在当天的记者会上透露,考古团队经过长达超过十年的研究,共发现属于7个早期人类、107头骆驼、43只大象和其他一些动物的足迹,同时发现233块动物化石,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早期人类在阿拉伯半岛和沙漠地区迁徙和定居的历史。 当地时间9月16日,沙特遗产委员会向外界宣布,考古学家在沙特北部塔布克地区发现距今12万年前的人类和动物足迹,这也是迄今为止在阿拉伯半岛上发现的最古老人类活动痕迹。沙特遗产委员会负责人在当天的记者会上透露,考古团队经过长达超过十年的研究,共发现属于7个早期人类、107头骆驼、43只大象和其他一些动物的足迹,同时发现233块动物化石,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早期人类在阿拉伯半岛和沙漠地区迁徙和定居的历史。 当地时间9月16日,沙特遗产委员会向外界宣布,考古学家在沙特北部塔布克地区发现距今12万年前的人类和动物足迹,这也是迄今为止在阿拉伯半岛上发现的最古老人类活动痕迹。沙特遗产委员会负责人在当天的记者会上透露,考古团队经过长达超过十年的研究,共发现属于7个早期人类、107头骆驼、43只大象和其他一些动物的足迹,同时发现233块动物化石,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早期人类在阿拉伯半岛和沙漠地区迁徙和定居的历史。 当地时间9月16日,沙特遗产委员会向外界宣布,考古学家在沙特北部塔布克地区发现距今12万年前的人类和动物足迹,这也是迄今为止在阿拉伯半岛上发现的最古老人类活动痕迹。沙特遗产委员会负责人在当天的记者会上透露,考古团队经过长达超过十年的研究,共发现属于7个早期人类、107头骆驼、43只大象和其他一些动物的足迹,同时发现233块动物化石,表示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早期人类在阿拉伯半岛和沙漠地区迁徙和定居的历史。
刘慧欣 9月16日,获悉,马斯克表示,智能手表及手机已经是过时的技术,脑机接口技术:Neuralinks 才是未来的技术。 Neuralink是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主要从事马斯克所谓的“神经织网”(neural lace)技术开发,研发计算机与人脑融合技术,向人脑植入也许未来能够上传下载思想的微型电极。 他曾表示,Neuralink的最终目标是,让人类实现与人工智能共生。他认为,即使在最良性的情况下,人类也会被人工智能远远甩在后面,脑机交互有助于人类赶上AI。 马斯克预期开启特斯拉车型的技术更前沿。今年8月底,马斯克曾在脑机接口技术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脑机接口技术的最终潜力不可估量,例如可以用“意识”召唤特斯拉自动驾驶车型。
题图:著名经济学家、国际金融战略专家向松祚19世纪末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他提出了两个未能被当时学界证实的问题,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物理学界的两朵乌云」,这也成了未来一个多世纪里现代物理学发展方向的「谜题」。实际上,当前在主流经济学大厦上也有乌云,这些乌云有关经济增长的动力、人的经济行为本质以及如何理解经济体系等重大问题。前段时间,捕手志与著名经济学家、国际金融战略专家向松祚教授进行了一番深度交流,他试图给经济学提供一个新的哲理基础,创建新经济学范式。一、新经济学的特点李曌:首先恭喜教授的新书《新经济学》上市了,我比较好奇为什么取名「新经济学」或者说当前主流的经济学存在哪些系统性的问题因此我们才需要「新经济学」?向松祚:谢谢,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今我们将在教科书上所讲的主流经济学称为新古典经济学,往近了说它是从亚当·斯密算起的,至今已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西方学问,但它有三个问题:首先是对人的认识有重大缺陷,因为它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性的自私性,翻译成学术语言就是理性经济人,要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但我认为人性的本质不是自私或理性,而是面向未来的无限创造性。其次是新古典经济学把人类的经济行为理解为资源配置,但实际上人类主要的经济活动不是为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是面向未来的创造。最后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受牛顿物理学影响颇深,把经济体系看成一个机械体系,围绕着均衡问题来探讨,但人类的经济体是动态演化的生命体系。所以新古典经济学没办法解释人类经济为什么会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也就是它也没办法解释人类经济增长的历史,因为它讲的是均衡。李曌:那我们该如何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向松祚:我认为人类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取决于人的创造性,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就是把每个人的创造性激发出来。如果一个国家的体制能最大限度地把每个人的创造性激发出来,那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一定是非常好的。至于什么样的制度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探索里已得出了一些结论与规律,比如运用教育。但不同地区国家的教育是有差异的,犹太学者就曾讲过,中国人和犹太人都号称是全世界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但犹太人的小孩上学回家,父母问的问题是你今天有没有提出问题挑战老师,而我们中国的家长可能就问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听老师话。我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在施行一种平均化的教育,我们不鼓励天才、怪才诞生,考试也多讲标准答案,但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如今我们必须要客观认识到在人类最前沿的思想、科学、艺术等领域当中,我们中国人的创造性还有待提高,没能创造出很多真正能引领世界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中国的科技在很多方面还受制于人,而美国却能挥舞制裁的大棒,想制裁谁就制裁谁,还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最基本的科学原理。李曌:激发出创造性的确非常重要。向松祚:是的,我们还有大量的公司并不怎么赚钱,因为真正赚钱的公司一直是具有垄断性技术的,这样才能赚取超额利润,那必须要有真正的原创,所以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变得非常重要。李曌:当前我们除了面临增长的难题,还面临逆全球化的趋势,在你看来全球化的动力是什么?向松祚:全球化最早是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的,再到后面全球化的动力就是企业家寻求全球市场,所以全球化的动力就是一种企业家精神,或者说它是人类无限创造的一种表现,这种创造性是不可遏制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今天有逆全球化发生,但这也只是由于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而出现的短暂逆流,回顾过去几百年历史,全球化永远是螺旋式上升的,全球经济的分工与合作是大势所趋。李曌:如何理解企业家?比如有人认为企业家成王败寇,成功意味着名利双收,失败者却有口难辩。向松祚:熊彼特讲过,企业家是人类人群里面一个特殊的物种。企业家本身必须具备三个特质:首先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有高远的理想,想创造一个不同的世界;其次他是英雄主义者,明知道难也要上,一种舍我其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再次他还是现实主义者,真正脚踏实地才能克服困难。历史上企业家们都是饱受争议的,因为他们是开拓者,总和别人不一样。但不能用成王败寇这个词来形容企业家,真正的企业家的初心是善的,是希望改变这个世界,他所做的事是他相信的,而不是去设骗局做坏事。那他失败了仍然是英雄,叫虽败尤荣。二、融合、共赢、增长李曌:当前谈宏观经济的发展,我们看到无论是官员还是学者都会提到「脱钩」与「滞胀」,如果让你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当前宏观经济的特点会是什么?向松祚:可以用「脱钩」与「滞胀」来形容全球经济,但要我来概括短期经济就是「衰退」和「萧条」,而且我相信这种状况会延续两三年,但中长期来看全球经济的关键词应该是融合、共赢、增长。李曌:你是货币金融方向的专家,过往的经济危机都与货币政策有很大关系,在货币政策上全球正在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与考验?向松祚:人类货币有三次革命性的变化,第一次是从实物货币转换为金本位和银本位;第二次是纸币的发明,但多数国家的货币仍在与黄金、白银挂钩;第三次是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货币与黄金、白银的联系彻底被摧毁,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中央银行货币发行不再受约束,每当国家出现问题,很多国家的领导人就会启动「货币万能主义」政策。特朗普就是一个代表,美国一遇到事情就希望美联储采取行动,但总体来说美联储还是比较克制,欧央行更加克制,其他国家的央行在某种意义上也比较克制,但货币不受约束的担忧已持续了半个世纪。李曌:「货币万能主义」最终会带来什么危害?向松祚:最大、最深层次的危害是让政府不再愿意做真正重要的结构性改革,就像人的身体机能出现下降本该选择加强锻炼而非吃补药,但如果你总是通过吃药去刺激它,最终这个人就会彻底完蛋。同样依赖货币宽松会让一个国家失去改革动力,美国的深层次问题就是依赖货币宽松使它形成不了一个进行深层次改革的政治意愿;其次的危害是造成贫富分化和收入差距,货币宽松使得金融投机变得非常疯狂,金融资产不断膨胀,而金融资产都在少数人的手上,贫富差距已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李曌:回顾过去五十年美国富人与穷人的分化,我们发现如果不持有一些权益资产,穷人是永远跑不过富人的,回到当下来看中国的普通人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缩小贫富差距?向松祚:坦率说没办法从根本上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我只能看到有三种可能的办法:一种是通过培养下一代接受优质教育,使其有机会进入高收入群体,我们看到如今的新富人主要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比如科技新贵。一种是公司制度改革,例如「华为模式」,实行全员持股的制度,原则上让每个员工都成为资本家。还有就是进行经济制度的改革,降低金融投机,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但这件事当前只有德国、瑞士和荷兰做得比较好。三、做正确的事李曌:有业内人士推测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增速会是G7国家平均增速的两倍以上,对此你怎么看?向松祚:我认为推测这件事情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因为推测只能靠时间来证明对错,而且人类经济体系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生命体系,具有不可预测性。去年底就有很多机构与学者推测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多少,但没想到出现了疫情,所以与其去做这些没有意义的预测,还不如好好思考怎么做正确的事情,如何通过改变底层推动力来实现经济增长。比如教育改革,激发大家的创造性,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发展的营商环境,最后经济增长多少就是一个自然结果。李曌:那你认为中国经济下半年应该走哪些正确的路?向松祚:落实好今年两会的政策,并且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包括最近宣布的银行向企业让利1.5万亿。另外,就是加速改变营商环境,能不能让企业家感到很爽、很放心。李曌:你如何看待今年下半年企业的融资环境?向松祚: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所创造的货币洪水,如何流到真正需要信贷的民营企业手上,所以下半年我们着重要看资金流向问题怎么解决。李曌:科创板的推出也是在解决一些融资问题,怎么看待科创板近一年的发展成果?向松祚:科创板确实令人鼓舞,但资本市场只是一个平台,它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交易和融资渠道,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和完善规则,尤其是制定国际性的规则,对欺诈、造假的企业要实施最严厉的惩处,完善退市机制。另外,不要指望着科创板创造出世界级的企业,创造伟大企业离不开我们的营商环境、科技实力与企业家等。李曌:在日常商业决策上,我们该如何利用经济学思维帮自己多做正确的决策?向松祚:在从事任何经济行为之前,我们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一个善的行为,所以我在书里明确提出了善经济;然后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财富,我所从事的活动或所在的公司,是不是在为人类真正创造财富。假如一个人认为自己要为人类创造真正的价值,那他可能就不会参与金融投机。就像巴菲特所说自己活了八十多岁才醒悟过来,觉得自己这一辈子似乎是没有价值的,只是买来买去,只有将我的财富全部捐出来用于服务全人类,才有可能是自己一辈子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马斯克也说从根本上自己是瞧不起巴菲特的。如果大家都这么想,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会选择做科学、工程以及技术研究,而不是大多数人都热衷炒股票与金融衍生品,这样我们整个人类经济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绝大多数的创造性连1%都还有没发挥出来,包括我本人,这与我从小受的教育有关,使得我到几十岁了才醒悟过来。李曌:这实践起来不容易,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其实大多数人做选择的时候还是会站在边际机会成本去衡量。向松祚:大家受新古典经济学影响大,它主要的观察和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替代、均衡、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效用和利润最大化,核心还是供求分析和成本理念。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的基本方法就是利用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根据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在给定技术约束条件下,以求取最优增长路径和均衡增长路径。所有模型演算出来的都是一个静态结果,或者迈向均衡增长路径和最优增长路径的各种限制条件。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古典经济学这一套东西真的是庸俗的经济学,MIT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伯特·索罗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因为它把人的价值大大的贬低了,把人变成了一个经济动物,只会趋利避害,但人不是趋利避害能概括的。人类历史上真正伟大的人物从来不会考虑做出来的东西能否赚钱,而是完全发自内心,这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创造,在伟大的创造性面前,成本是不成立的,不然也不会有乔布斯、爱因斯坦、马斯克等这样的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