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WAIC)正在进行中,在谈到对未来技术的看法时,远程参会的马云不无忧虑地提醒: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自己的陌生,对地球的陌生。相比对外探索,人类对自身的探索显得更难也更加重要。 “相隔一年,世界已经巨变,技术变革提前并且加速。与其担忧,不如担当,”马云说,“我想人类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解决好地球的问题。不然,无论我们移居到哪个地方,去哪个星球,都会依然面临这样的麻烦和灾难。” 2019年与马斯克对话时,马云就曾表示,人工智能应该被用于解决地球面临的问题。把人类送到火星上很好,但他更关心地球70亿人类的生命和生活。 马云曾将疫情后的世界比喻为“同一片着了火的森林”。今天的大会现场,马云表示,如果过去数字技术是让生活变好,那么今后数字技术是让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疫情没有改变技术变革的趋势,但是疫情加速了数字技术的变革,因为灾难在逼迫我们创新。“为活下去而做的创新才是真正最强大和不可阻挡的动力。” 他再次呼吁:“人类的资源、能力和知识应该用来加强沟通和合作,而不是制造隔阂,甚至扩大分歧。面对灾难,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早一点开始合作,就会早一天胜利。”
大师级的思想家和十几岁的小姑娘,有着相似的理念,这再次说明了人性的共同之处,共通之处。人是有可能摆脱心魔的沉沦,超拔而出的。如果没有这种意愿,人类的命运就是万劫不复。 上周的秦朔:我不知道走向哪里,只知道不能走向沉沦的最后,提出了人性到底是什么,人类能不能走出沉沦的问题。 问题提的有些悲观,但却是这几年和不少朋友交流时的共同忧虑,即感到社会的分化、分立、分裂越来越严重,能共享的价值(shared values)越来越少。从我的观察看,分化确实是一种现实,但社会中有如此强的鸿沟感、断裂感,社交媒体是放大与加强人与人冲撞的重要推手。 在社交媒体上,怼、滚、拉黑、污名化等情绪随处可见。很多的争论,不是为了就事论事,论事究理,真理越辩越明,而是借事对(怼)人,有争无论,有论无据,有据无实,所以不可能求同存异,最后都是分道扬镳。 其实没有胜利者,胜利者不过是坚持到最后的最能发泄者。 我有时想,如果人类有下一次大战,一定会先在社交媒体上酝酿与升腾。 这样的问题,是现实的折射,还是人性本就如此,社交媒体只不过提供了一个让真实的人性自由表现的空间?为什么社交媒体上有那么多不友善、猜忌、嘲讽、仇视的蹬踏动作,似乎只要“制造”出“敌人”并把他们骂得狼狈无语,就赢了,就兴高采烈。 这样的“赢”,赢的越多,内心越不安定,越嘈杂,越杂乱。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王阳明说“明善是诚身的工夫”,意思都是人要自我反省,通过反省与合乎天道的道德观念相一致,这是最大的快乐。“乐”来自诚,来自自省后发现所思所为没有偏离良心。“乐”是一种合乎良心要求的满足。 《孟子·离娄下》举了颜渊的例子。“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别人都觉得颜渊太穷太苦,但他自己很满足,很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这是我们古老文化中所认可的人格和快乐之道。 今天,国学热隔一段就来一波,国货潮更是方兴未艾,但扪心自问,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真的践行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吗? 将心比心,这是“恕”,就是一条基本的价值观。《论语》里有这样的对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性到底是什么?是善是恶,还是“无善无不善”的白板,抑或动物性和社会性的二重奏?人性是天定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贯穿着一部中国思想史。这里仅举三个思想家——孟子、荀子和王夫之的例子。 一是孟子,“性善论”的代表,他将人所含有的善的潜质视为人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者”的“四端”,恻隐之心导向仁,羞恶之心导向义,辞让之心导向礼,是非之心导向智,所谓“四德”。 二是荀子,“性恶论”的代表,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生也固小人”。他的观点是,人的本性是“好利”,所以只会争夺,不会辞让;本性是“疾恶”(嫉妒憎恨),所以残杀陷害,让忠诚守信消失;本性是“耳目之欲”,“好声色”,所以淫荡混乱,让礼义法度不见。因为人性如此,所以“从人之性,顺人之情”,那是一定要出事的。 孟子和荀子的理解看似截然不同,其实也有相通之处,就是强调无论扬善还是弃恶,个人都要付出努力。孟子好学,荀子劝学。孟子讲修身,反求诸己,“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总是要有一点理想的,有人问:“士何事?”孟子答:“尚志。”再问:“何谓尚志?”答:“仁义而已矣。”孟子讲仁义,荀子讲礼义,荀子强调“今人之性恶”必须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去约束。 个人努力是重要的,外部环境也很重要。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的是后天的学习环境。《孟子》提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说的是外部环境的引导性。 在人性善恶方面,我很喜欢王夫之的思想。 首先,他对人性的认识是“性者,生之理也。均是人也,则此与生俱有之理,未尝或异”。大家一样是人,所以仁义礼智的道理,“下愚”(下等愚笨之人)也不会湮灭;声色臭味这样的欲望,“上智”(上等智慧之人)也不会缺少。人就是理与欲的统一,二者可以结合而“不相悖害”。 其次,他提出“习与性成”、“日生日成”、“继善成性”,这是动态的人性观。人性不是先天命定、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先天之性”是“天成之”,“后天之性”是“习成之”,习行成习惯,习惯变习性。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流行于天地之间,人在和天地的互动中,“始以为胎孕,后以为长养”,“性者生也,日生一日成之也”。人性是一天一天长养起来的,不是一受成型的,人性是“未成可成,已成可革”。 王夫之还认为,人性源于善,善不可能通过别的途径获得,只有坚持“继”,方能成“性”。“继善”就是人把从天道获得的善保存巩固起来,凝结为自己的本质,有了这种内化的“善”,就“成”了。 我之所以喜欢王夫之,是因为他揭示了人性的“成与不成”,关键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继天之善,继之成之,以成己性。“不成未有性,不继不能成”,这是需要一生的磨砺的。 在简单梳理了思想史上的善恶论之后,我们重点谈谈恶。 在历史上,恶往往被认为是和个人不加节制的贪欲相关联的东西。近现代以来,由于人的价值被肯定和高扬,欲望的正当性随之被肯定,这构成了近现代商业文明的伦理基础。 与此同时,人类对恶的认识,开始更多和人与人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从人人平等这一近现代社会政治文明基石的角度看,恶,就是非人化,就是不把人当人,剥夺人的权利、自由与尊严,就是施害于人。而歧视、骚扰、欺凌、欺骗、压榨、暴力,以及制度性的资源分配不公,司法不公等等,则是恶的手段。 谈到恶,不少人都觉得自己是恶的受害者,经常被欺负,遭受不公。其实,恶之源埋在每个人心里。这有大量研究可作证明。 1963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主持了一个关于“权力服从”的实验,以测试人们的行为是更加遵从自己内心的道德,还是更服从权力。当时,实验组有偿招募志愿者,说要进行一项“惩罚是否对增强记忆力有帮助”的实验。 两组人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学生被绑在椅子上,手臂上用电线连着按钮,如果答错了,老师就给对方实行电击。电击按钮从15伏开始依次增大,分30档,最高电压为450伏(实际没有电流通过,经过表演培训的学生根据电压大小做出各种痛苦反应,展示给老师一方)。 整个实验的参与者超过1000人,从20岁到50岁,各种职业都有。但不管实验细节怎样变化,结果基本都是:近2/3以上的人选择对别人进行了最高电击。而在实验之前,在实验组承诺不披露结果的情况下,被采访的“老师”绝大多数都回答,不会对对方进行电击,“绝不会做出这种不人道的行为”。 虽然这一实验主要是为了揭示人们不敢违背权威(即实验组织者)的要求,但也反映出,人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实验组织者保证“老师”不承担责任),往往倾向于以非人道的方式,甚至是更强的力度,打击别人。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金巴多做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也证明,在强有力的系统及情景的支配下,好人也会作恶。参加实验的24名大学生被随机分为两组,进入到真实的监狱中,一组扮演狱卒,一组扮演囚犯。 狱卒配上警服、电棍、太阳镜,囚犯则脱光衣服,喷防虱粉,换上囚服。狱卒有权体罚不听话的囚犯。一开始没有什么问题,但很快两组人都进入状态。狱卒不断加大对囚犯的体罚力度,囚犯反抗被制止、被惩罚后,逐渐放弃反抗,越来越像真正的囚犯。 在这个过程中,残暴的狱卒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当然。只有极少数人抵抗住了压力,宁可放弃实验,也不作恶。 菲利普·金巴多教授后来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The Lucifer Effect),路西法是《圣经》中恶魔撒旦的别名,他原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后来过度骄傲,带领1/3的天使叛变,战败后被锁入地狱,变成了撒旦。 没有随随便便的善恶,它们都潜伏在那里,就看外面是什么环境,有什么力量,把它们诱导出来。 最近我在思考人性善恶时,从中获得教益最多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斯蒂芬·平克所写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这本书会让那些对人性感到失望甚至绝望的人,能呼吸到一些新鲜空气。比尔·盖茨曾评价,这是他“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它不只是一项历史学术贡献,还是一项对世界的贡献”。 平克将“暴力呈现下降趋势”作为人类历史最重大之事,因为“一个人如果时刻忧虑自己会被劫持、强暴和杀害,如果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设施可能在落成之际即被洗劫和焚毁,他就很难在生活中发展精美的艺术,很难学习和经营自己的事业”。他说,“如果这不叫进步,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算是进步”。 今天依然存在很多暴力。“这些不长毛的猿猴到底给自己的同类制造了多少苦难啊!一旦想到这一点,内心就充满无法言说的痛苦。”平克说。 但是,“过去的世界更加糟糕”,“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时代”。平克指出,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20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9倍,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隶制、残酷刑罚和滥用死刑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如今被废除了;发达国家之间已经不再发生战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死亡也只是几十年前的一个零头;强奸、家暴、仇恨犯罪、严重骚乱、虐待儿童、虐待动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减少。 20世纪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黑暗的世纪”,但平克强调,虽然20世纪死于战火的绝对人数是历史最高,但考虑到世界人口的总数,它还是最暴力血腥的世纪吗?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造成400万人死亡,中叶的清朝农民起义造成2000万人死亡,稍后的美国内战造成65万人死亡,早先南非祖鲁王国的沙卡王之治造成200万人死亡,南美洲的三国联盟之战消灭了巴拉圭6成以上的人口,在非洲猎捕奴隶、贩卖到美洲的过程,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纳粹大屠杀。 …… 平克把暴力降低作为人类进步的宏观尺度,但他的出发点不是把历史演绎成“正义反抗邪恶”的道德传奇,而是试图说明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暴力降低的原因。比如近代的“人道主义革命”促进了暴力降低,原因在于印刷技术发达、书籍报刊的普及流通以及书报读者的大幅度增加。阅读使人可以设想他人的经验与感受,理解“他者”不一定是邪恶的威胁,从而减少残酷虐杀的意愿。 关于人性的善恶,平克并不假定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也不假定人性本身在历史上有过明显的变化、改善。他认为,人性中间有一些动机促使人向恶(“心魔”),也有几种动机促使人为善(“善良的天使”)。至于哪些动机会发挥作用,使人倾向于暴力或倾向于利他与合作,往往取决于环境因素的触发。 平克所说的人类“心魔”包括:捕食或工具性暴力、支配欲、复仇心、虐待狂、意识形态。人类的“善良天使”则包括:移情(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自制、道德感、理性。 究竟是哪些力量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动机并驱使暴力成倍下降呢? 1、利维坦:即国家和司法垄断了武力的使用,可以化解掠夺性的攻击,抑制复仇的冲动,避免各方自以为是的自利式偏见; 2、商业:商业是各方都可以是赢家的正和游戏,技术进步使产品交换和思想交流可以跨越的距离越来越远,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大,他人的生命也因此更有价值; 3、女性化:既然暴力主要是男性的消遣,提高妇女赋权的文化总是更少鼓吹暴力; 4、世界主义:包含识字率、流动性和大众媒体,都有助于人们换位思考,扩大同情的范围; 5、知识和理性:理性的滚梯使人们认识到暴力循环的有害无益,克制将一己之私置于他人利益之上的特权,并且重新审视暴力,将其看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场争夺胜负的竞赛。 平克的上下两卷巨著证明,人类在进步,进步源于暴力降低。 但是,暴力导致的苦难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人类已摆脱了所有苦难。饥饿、贫穷、疾病与营养不良、缺乏教育、天灾疫病、失业、制度性暴力(族群冲突、性别歧视、宗教斗争、劳动剥削、环境破坏等等),依然在不同的社会之间以及许多社会内部造成苦难。恶的表现形式没有历史上那么极端和血腥了,但非人化、不把人当人、不尊重人的情景可能更加日常化、普遍化了,从官场、商场、工厂、职场甚至到校园,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 恶和暴力依然存在,平克在书的最后说:“但是,当我们的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则继续运行的时候,人类也在想法设法降低暴力的死伤数量,让越来越多的同胞能够在和平中生活。面对我们生活中的无数忧患,面对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的重重灾难,暴力的下降是一个我们可以仔细品味的成就,它让我们更加珍惜文明和启蒙的力量,因为是它们,让暴力的下降成为可能。” 最终,扬善抑恶靠的是文明和启蒙的力量。 这本书的译者安雯在《译后记》中讲了一个小故事,她女儿在美国高中十年级的英文课上,领到了B组的作文题“人类永远无法摆脱战争的梦魇”,A组的题目则是“人类可以消除战争,实现永久和平”。她在作文中写道:“最后的真相是,作为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本能、动机和多样性所产生的不可逆转的结果,战争毕竟是人类生活无法避免的事实。但是,尽管这一假设意味着(消除战争)无解,我们却绝不能停止探求。人类从这一挣扎脱身之刻,即是陷入万劫不复之时。战争永远无法彻底消除,但我们为消除战争所做的努力,却仍然能够为人类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 大师级的思想家和十几岁的小姑娘,有着相似的理念,这再次说明了人性的共同之处,共通之处。人是有可能摆脱心魔的沉沦,超拔而出的。如果没有这种意愿,人类的命运就是万劫不复。 世界正在大迷局之中,沉沦与超越有时只是一念之间。 一位年轻的企业家说:“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当你对一件事做判断的时候,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你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用常识来判断。常识是显而易见、容易理解的,但我们各种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 从这一念到那一念,虽是一线之隔,却需要用一生去努力和维护。
上半年我们见证历史,下半年我们感受变化。人类过去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传染病一直在缔造着人类历史,民族的命运和人类的兴衰,也一直在改变和缔造者人类经济,人类的产业。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传染病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被低估了。 庚子2020年,注定是不一样的一年,全球都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全球经济也经历了百年以来最糟糕的表现。半年过去,仔细盘点,超越想象的事太多。上半年,绝大多数人都忙着见证历史了,人类面对小小的病毒,貌似强大的社会治理和全球经济如建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不堪一击。 笔者盘点一下2020年上半年的几个没想到,并用有限的智商努力对下半年做点猜想。当然,面对有史以来最狡猾的病毒,预测有时的确是需要勇气的。 一、 没想到新冠病毒会让地球上99%的国家沦陷 人类历史上很多重大的变故都是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把人类社会卷入到一场浩劫之中。上一次病毒对人类历史的大改变是14世纪的黑死病,欧洲2500万,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被黑死病夺走了生命,而人类自己制造的最大的浩劫二战,欧洲死亡人数为5%左右。 但黑死病也让教廷的统治动摇,神权受到质疑,人类开始反思,文艺复兴最终带动欧洲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一般认为,文艺复兴为后来欧洲爆发工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黑死病成为工业革命和人类经济起飞的催生婆。 这一次的新冠病毒也是如此,新冠疫情爆发伊始,谁能想到把全球几乎99%的国家卷入到这场疫情,全球的三大经济中心——制造中心、能源中心、消费中心全部沦陷,主要经济活动停摆。美国一开始看中国的笑话,最后美国成了全球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明显转折的迹象。 截止目前,全球确诊人数超过了1000万,死亡人数超过了50万,更可怕的是,世卫组织认为最糟糕的时刻没有到来。在人类医学和生物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情况的确没有想到。面对新冠病毒,很多人总以为,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会表现的更好,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这说明,人类在面对传染病等突发袭击时,人类的整体应对仍然是不及格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月份的报告将全球经济2020年增长预期下调至负4.9%,比4月份的报告下降了近两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这将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从全球大国的数据看,一季度中国经济下滑6.8%,美国经济一季度年化下滑5%,欧元区一季度环比下滑3.6%。考虑到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事实是2季度开始,2季度欧美等国的经济数据很可能创下有史以来的最糟糕数据。 二、 国际油价股市等指标令人瞠目结舌 面对新冠病毒,很多重要的经济指标全面失灵。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一度跌破了0.5%,创150年最低。而美国股市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出现了四次熔断,在历史上,美国股市总共只有五次熔断,今年3月份就出现了4次。更让我惊讶的是,在全球疫情不断蔓延,很多经济活动停摆,经济数字非常惨淡,失业人数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美国股市居然上演了一场令巴菲特非常尴尬的大反弹,到今天为止,美国股市几乎收复了3月份暴跌的所有的失地,纳斯达克指数甚至又创历史新高。 国际油价则更是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负油价。国际原油期货一度收跌负37美元。随后也开始了史诗般的反弹。当然,从常识而言,我一再强调,原油价格跌破20美元其实是不符合逻辑的,后来油价的大反弹也说明了这个逻辑仍然成立,万有引力定律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但今年3月份油价的表现确实超过了人类的想象力。 三、没有想到病毒让人类的撕裂如此严重 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这场病毒正在改变历史。虽然新冠病毒爆发之后,全球最大的20个国家通过视频会议发誓共同对付病毒,但很显然,病毒成了撕裂人类社会的最大的力量。病毒确实在改变着历史的大方向,病毒确实对全球经济、全球贸易、全球资金流动,乃至全球化的方向都产生了巨大颠覆性的影响。虽然在过去几年,人类的全球化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谁也没有想到,最终对全球化造成最大影响的却是小小的病毒。这场疫情对世界的改变程度将完全超越我们的想象,必须以最坏的打算做好一切应对。 不管如何,2020年的上半年已经结束了,面对更加扑朔迷离的下半年,任何对人类经济,对疫情冲击,对全球大趋势的悲观我都表示深度的理解。 但是,我仍然认为,我们还可以以更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下半年。 一、疫情在年内得到完全控制是大概率 对于病毒发展的态势,我没有医学专家那么悲观,病毒总会结束,病毒本身其实并没有那么恐惧。现在,专家们之所以发言谨慎,只是因为一开始他们太过于乐观了,而现在,他们又过于悲观了。面对病毒,人类当然应该敬畏,但人类生物和医学科技发展到今天,最终控制疫情,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下半年,全球转入反攻,对病毒开展歼灭战是很有可能的。最恐慌的阶段结束了。 二、中国会成为全球避风港 这个观点,在今年3月份我做了充分的阐述,对这个观点,我依然坚持以前的判断。就今年全球经济的表现看,今年全球经济全年衰退几乎百分百。欧美经济最糟糕的阶段还没有到来,但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反弹,下半年,中国最重要的是恢复经济秩序。我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全年仍然可以获得正的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没有因为疫情而改变,疫情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仍然很强,中国经济即使在全球经济停摆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闭路循环下表现出很好的活力,这不是拍马屁,这是基本事实。 不是说中国经济没有受到疫情的冲击,而是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经济的指标已经在全面恢复。国际资本仍然会把中国作为真正的避风港,人民币资产仍然看好,人民币汇率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 三、人民币资产价格有支撑,不要看空中国资产 在美国疫情没有控制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国股市收复了失地,原因很简单,因为美联储释放了“不受限制”的流动性。对于资产价格,短期的趋势是一定要看货币政策的,这是我一直强调的。 在今年3月份,谈及中国房价的走势,我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这次疫情不会改变中国房价的逻辑,中国房地产严重分化的趋势明显,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一线及热点城市的房价会反弹;二、我特别强调,在央行释放大量货币的情况下,我很少见过热点城市的好房子价格下跌的。对于这一点,深圳的人感受应该更深。当然,从上半年的表现看,反弹的不仅仅是深圳,而下半年这种趋势仍然会持续。 当然,我也一再强调,这次疫情,也对中国城市的治理能力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压力测试和体检,疫情对中国各个城市进行了一次打分。相信这次疫情结束之后,中国一些城市的房价由于其治理能力得到了展示而继续上涨。从今年上半年,房地产的数据看,冷热分化,城市分化更加严重。好城市的好资产仍然受到了极大的追捧。据说上海单价约16.5万元/平方米的“史上最贵豪宅”某项目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四、当然,重大变化正在发生,这才是最可怕的 上半年我们见证历史,下半年我们感受变化。人类过去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传染病一直在缔造着人类历史,民族的命运和人类的兴衰,也一直在改变和缔造者人类经济,人类的产业。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传染病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被低估了。 就长期而言,正如文章一开始所言,这场病毒会成为改变人类历史的力量。因为病毒,国家之间的撕裂在加剧,人类走向何方已成为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势必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高层提醒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字不多,但内涵的确丰富。 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这句话,对标自己的行业,自己的人生,拿出底线思维,尽可能把形势想得严峻一点。这次疫情一定对很多行业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些行业发展趋势和结构会因为这次疫情而改变。一些过去总是难以完成的调整,一些过去人类自己总是不愿意去完成的市场出清,这次,也许病毒可以帮你完成。
©深响原创 · 作者|王黎 马斯克又一次创造了历史。 因天气原因推迟两天后,美国东部时间5月30日15时24分,搭载两名美国宇航员的SpaceX龙飞船发射成功,乘“猎鹰9号”火箭飞往国际空间站。 这意味着自2011年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退役,时隔九年后,美国再一次拥有载人航天飞行器——在过去的九年里,美国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只能购买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的“船票”。 而尤为特别的是,此次完成载人发射任务的是被称为“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一手创办的私营企业SpaceX,经此一役,SpaceX也成为全球首家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私营企业。 马斯克的传奇人生再添一笔。 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这是马斯克的头顶光环越来越闪亮的原因。而在现实世界里,马斯克是一位总是做出惊人举动的创业者、梦想家——直播时抽大麻、在Twitter上公开称特斯拉股价太高、被称为暴君——让平庸的人们看不明白。而当所有人对其失去信心与耐心的时候,他才拿出真正的实力,证明你们是错的,我最牛逼。 真是没有见过比他还过分的人了。 而在一次次兑现自己曾经“吹过的牛”后,马斯克成为了注定要被写进人类科技史的“坏”家伙。 01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1971年6月28日出生在南非的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他的父亲是一位机电工程师,母亲则是一位在南非颇有名气的模特。由于历史上白人殖民的原因,南非虽地处非洲,马斯克从小接受的也是纯正的西方教育。 马斯克小时候,一度被人怀疑智力不行。据传小马斯克三岁的时候还不能开口说话。他太沉默了,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一个人宅在家里看书、玩游戏。由于不停地搬家转学,马斯克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人生地不熟的马斯克永远是那个被欺负的对象,这让他更加沉默内敛。 少年马斯克 (图片来自彭博商业周刊) 他成了爱因斯坦综合症的又一案例,该综合症指的是天才儿童的语言能力要明显迟滞于正常孩子,中国亦有“贵人语迟”的相近说法。相传爱因斯坦也是很晚才学会说话,有相似症状的还有核物理大师费曼,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舒曼。 天才的世界是寂寥的。有些人坚信,马斯克根本就是不想与这个平凡的世界进行交流,这一点从马斯克的少时兴致能够验证。他在9岁时拥有了人生第一台电脑,这台电脑附赠了一本“如何编程”的指南,建议学习时间是6个月,马斯克用了3天就学会了。 马斯克阅读面极广,对知识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从专业工具书到侦探小说他都能读得津津有味。马斯克也懂得学以致用,12岁的小马曾写过一款太空战斗类的小游戏卖给了一本杂志,赚了人生中的第一个500美元。 他还喜欢看漫威漫画,幻想着自己漫步在无垠的银河宇宙之中,是拯救人类于水火超级英雄。从日后马斯克的诸多商业实践来看,少年马斯克的这个梦,从来就没醒过。 最为中二热血的是,这个拯救人类的超级梦想,在马斯克狂热的追逐下,如今真的在一步步实现。 02 科技、商业,马斯克身上最显著的两个标签。科技源于马斯克少年爱读书、爱思考的性格,商业则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斯克家族血脉里流淌着近乎愣头青式的冒险精神。“资深马吹”罗永浩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马斯克的外祖父经常带着家里人开危险系数极高的单引擎飞机越洋旅行,“这其实挺混蛋的”。但这种基因的人就是会不顾一切的做一些疯狂举动,如果这个举动刚好是有价值的,就会创造极高的价值。 埃隆·马斯克的母亲也有这样的基因。梅耶·马斯克,前职业模特儿、南非小姐、儿童营养师,开过倒闭的公司。 梅耶年轻时是个大美人,她拒绝了许多世家子弟的追求,选择了嫁给爱情——出身平民的同班同学埃罗·马斯克。钢铁侠超乎常人的学习能力应该是遗传自他的母亲,梅耶在怀着马斯克时还自修取得了营养学的硕士学位。 年轻时的梅耶·马斯克 马斯克不到10岁的时候,梅耶和他的丈夫离婚了。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梅耶选择带着三个孩子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加拿大。 这个选择几乎没什么犹豫,但梅耶放弃的是在南非已经成功的事业。回到加拿大,梅耶算是从头再来,但谁会去雇佣一个已经三十多岁的大龄模特呢? 梅耶带着三个孩子住廉价房,为了让孩子免费上大学,她在大学当无薪营养学研究员。后来迫于生计,梅耶曾同时连打5份工,马斯克家有段时间连肉都吃不到。 “孩子是我的所有精神寄托,我来不及沮丧伤心,我不得不拼命工作赚钱给他们缴学费,我不坚强点孩子怎么办?” 贫穷会将大部分人吞没,人穷志短可不是空穴来风的。这时候,梅耶显现出了一个伟大母亲的优雅与远见,“拿到第一笔薪水之后,我们做得第一件事情,是买了一条便宜的地毯铺在地上,因为我们没有椅子之类的家具。第二件事就是买了台电脑给Elon,他就可以坐在地板上学习。” 这位母亲的三个孩子,有钢铁侠马斯克,弟弟是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创始人,小妹成为了好莱坞导演。 无论孩子们做什么疯狂的举动,梅耶都会选择无条件的支持孩子。 当马斯克兄弟俩还一无所有的时候,梅耶有次过生日,哥俩送给母亲一栋玩具小房子、一架玩具车,“总有一天它们会变成真的”。 03 人类清洁能源城市项目“太阳城”SolarCity、纯电动汽车Tesla,就是那栋房子,那辆车。 马斯克兑现了当年对妈妈的承诺。 1992年,马斯克依靠奖学金转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经济学,毕业后又留校一年拿到了物理学学士学位。 1995年,24岁的马斯克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材料科学和应用物理硕士学位,躁动的硅谷创业情结让马斯克感到兴奋,仅仅念了两天硕士,马斯克便决定辍学创业。 有意思的是,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再到后辈的马斯克、扎克伯格,无一不是肄业生。 同年,马斯克和弟弟卡姆巴 ·马斯克(Kimbal Musk)创立了Zip2公司,这一家公司专攻开发新闻机构的在线内容出版软件,不久之后《纽约时报》和《芝加哥邮报》都成为了马斯克兄弟的客户。 年轻的马斯克兄弟,右为弟弟Kimbal Musk 1999年,美国电脑制造商康柏公司以3 .07亿美元现金和3400万美元股票期权收购了Zip2公司,不到30岁的马斯克在这笔收购中获利2200万美元。同年3月,马斯克拿着1000万美元,创办了一家在线金融服务和电子邮件支付业务公司“X.com”。 2001年,在收购了同业竞争的Confinity公司后,马斯克将合并后的新公司更名为PayPal。 2002年10月,PayPal宣布被当时全球最大的网商公司易贝(eBay)以15亿美元全资收购,创始人马斯克拿到了其中的1.65亿美元。一个小插曲是,在被全资收购后,马斯克像乔布斯一样因为公司内斗失败而被逐出了公司。 马斯克(右)与PayPal 回顾马斯克的早期创业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重要节点之间相隔了仅仅一两年的时间。马斯克在用极短的时间完成着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早期的创业项目对他来讲只是纯粹的赚钱手段,马斯克追求的是高位收购、套现走人。 04 重头戏终于登场了,在完成原始积累后,马斯克的眼睛望向了星辰大海。 马斯克始终觉得,即使人类不作死,按照目前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节奏,几十年后地球一定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所以未来,人类要么留在地球上等死,要么移民外太空。 马斯克(图片来自网络) 2001年开始,马斯克陆陆续续的关注一些火箭制造项目。一次,马斯克不远万里的飞到俄罗斯,同俄罗斯宇航公司谈判运载火箭收购事宜。硅谷有个笑话,“这人搞航天赚钱了”,意思是嘲讽航天是一个永远在砸钱、砸很多钱,还没有收益的赔本项目。 俄罗斯人也不觉得眼前这美国小暴发户能有多靠谱,敷衍着带马斯克到处转转就结束了。回去的飞机上,马斯克左思右想,他觉得其实俄罗斯人的运载火箭有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压缩成本的,与其买别人的不如自己造来的划算。 他叫醒了前排两个打瞌睡的同事,大眼睛眨巴着对他俩说,“咱们来造火箭吧!” 2002年6月,马斯克创立了自己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 马斯克Space X的核心卖点,在于廉价火箭。火箭及推进器能够回收再使用,将其成本降到一次性火箭的十分之一。 马斯克把PayPal的全部身家,都砸在了Space X上。富商老马不仅做好了返贫的准备,而且真的拿来了《火箭推进原理》、《天体动力学基础》、《燃气涡轮和火箭推进的空气动力学》等专业书籍,速成成了美国公认的火箭专家。 05 不过,这可苦了马斯克手下的员工们。在他们眼中,马斯克完全就是一个暴君形象,员工永远不能跟马斯克说“这事办不到”。 如果说了,马斯克多半会回你一句,“那你可以走了,我来亲自负责”。最气人的是,马斯克说接手就会真的亲自接手,然后比他的前任做的好的多。 马斯克也承认一天只有24小时,所以既然老板能够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连轴转,那马斯克也默认了员工们能像他一样一丝不苟的按时间表完成任务。 马斯克的口头禅是,“等我们破产了你就有大把的时间陪伴家人了”。 可就是马斯克带着员工如此拼命,Space X也差一点就完蛋了。 一次发射几千万的成本让马斯克几乎只有三次机会。 2006年“猎鹰1号”火箭发射,仅一秒后就因燃料管破裂而失败,火箭整体失控粉碎性骨折。 2007年,新猎鹰1号冲上天空,然后迅速解体爆炸,成了太空垃圾。 2008年8月,猎鹰1号第三次发射,不出意外的仍以失败告终。 这个世界有很多梦想型企业,马斯克没让Space X沦为画饼型企业的唯一原因在于,他是真的懂技术,并且狂热地热爱技术。 2008年9月,猎鹰1号第四次发射。这一次幸运女神站在了马斯克这边,火箭顺利升空,Space X有幸成为了美国、俄罗斯、中国之后的第四家掌握火箭发射技术的私人企业。 并且马斯克的Space X在回收技术上大幅领先世界。此后NASA的订单纷至沓来,Space X起死回生。 早年间造火箭的时候,马斯克曾吹过牛,说我要送我跑车先去太空。2018年2月,人类现役运力最强火箭——马斯克的“重型猎鹰”在弗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首飞成功,且两个助推火箭同时垂直落地,顺利回收。 那次发射搭载了一辆樱桃红特斯拉Roadster跑车,车上播放着大卫·鲍伊的名曲《太空怪咖》。马斯克在特斯拉电路板上留了一行小字,“Made on Earth by Human”(产于地球,人类制造)。同年4月3日,SpaceX成功发射猎鹰9(Falcon 9)号火箭,将Dragon飞船送入轨道。这意味着SpaceX已经11次成功发射“二手”火箭。 2020年2月18日,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宣布与SpaceX签订合约将启动私人太空旅游计划,每艘飞船可搭载4名旅客,其计划于2021年底或2022年初实施。 美国东部时间5月30日,美国宇航局(NASA)宇航员鲍勃·本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尔利(Doug Hurley)登上载人龙飞船,完成了SpaceX载人龙飞船的首次飞行。 马斯克离他的火星梦又进了一步。 06 特斯拉,马斯克手中的又一颗明珠。 几乎是Space X焦头烂额的鏖战升天大业的同时,马斯克盯上了初创一年,但资金不足、后继乏力的特斯拉。他用5500万美元的累计投资额获得了特斯拉的控制权,由此开启了自己纯电动造车的第二战场。 但在某种意义上,马斯克接手的特斯拉是个烂摊子。高负债率让马斯克不得不裁员25%,并且找朋友借钱为员工发工资,一度是借了这月没下月。不过就算这样,马斯克仍然挪用了特斯拉大量的资金来补贴Space X,这也一度让他站在了商业道德的审判台上。 看着两个巨型财富焚烧炉日以继夜的烧钱,却没有实际产品量产。那段时间对马斯克来讲是最黑暗的,他说自己醒来枕头都是湿的,因为他睡觉都在哭。 2004年,马斯克出任特斯拉董事长,特斯拉的“生父”艾伯哈德担任CEO公司人数一路从20人增至150人。但首款车型Tesla Roadster的研发工作却遭遇了瓶颈,变速箱问题尤其严重。 2007年,Ze’ev Drori接任特斯拉的CEO职务,特斯拉创始人艾伯哈德由于成本控制上没有达到马斯克的要求而离开了公司。 2008年,特斯拉交付第一辆Roadster,最初的7辆车作为“创始人系列”提供给马斯克和其他出资人,这份名单里有谷歌拉里·佩奇(Larry Page)、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ebay杰夫·斯科尔(Jeff Skoll)等,当然也包括已离开公司的艾伯哈德。 成本还是很高。原计划售价10万美元的Roadster,实际成本达到12万,冒着被客户打死的危险,马斯克将售价又提了1万。但尽管如此,还是亏损。 马斯克想了很多融资的办法。 比如拿出自己仅存的6000万美元;比如用8周的时间,把一辆Smart改成电动车,用这一技术打动戴姆勒;比如让奥巴马参观工厂,获得美国能源部的低息贷款;比如上市。 2010年,特斯拉登陆纳斯达克。2013年特斯拉首次盈利,市值突破100亿美元。马斯克说:“只想对客户和投资人说声谢谢,你们给了特斯拉一个穿越漫漫长夜的机会,没有你们我们走不到今天。” 然而,马斯克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非常微妙。 2010年特斯拉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华尔街的大空头们始终没有放弃做空特斯拉。最简单来讲,他们向券商借来特斯拉的股票,在高位时卖出,然后不断给市场释放特斯拉快要倒闭了的信号,让投资者信心崩盘、股价下跌,他们再低价买进还给券商,赚取中间的差价。 这正是马斯克曾经突发奇想要私有化特斯拉的原因。只要马斯克能筹来足够多的钱来完成特斯拉的私有化,特斯拉便能不再为财报好看而追求短期盈利,继而更加安心的投入到长线的产品研发之中。同时,在高位上私有化的特斯拉,也能让马斯克讨厌的空头势力赔的血本无归。 这样的马斯克谁人不爱。 图片来自网络 人们总是讶异于马斯克为何能在数个不同的领域都取得极高的成就,事实上,他的眼睛从来没离开过远方的星辰大海。 基于马斯克对地球即将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判断,Space X诞生并为未来人类提供星际远航的可能;当人类殖民某一星球后,特斯拉现有的智慧驾驶技术则能为人类日常出行提供技术支持;马斯克的清洁能源城市实验,则是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一次理性探讨;即便是他最近提出的超级隧道计划,其实也是为地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情况下移居地下做准备。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有实力的梦想家,马斯克将他的理论一一付诸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所有反常规的举动都在他“造福人类”的逻辑内核之下。 不论是拍脑门要造火箭、还是特斯拉顶着无法量产的压力数年如一日的进行开发、亦或是如今承诺要完成资金缺口庞大的退市计划,马斯克还都是那个曾经沉默内敛的小男孩,他喜欢看宇宙冒险故事,他想做拯救人类的超级英雄。 “我不知道什么是放弃,除非我被困住或者死去。” 深响
新华社渥太华5月22日电综述:20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强调重视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华社记者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鉴于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势,联合国20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相关活动首次通过在线方式举行。活动主题为“我们的解决方案在自然中”,强调通过各层面共同努力建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未来生活的重要性。 联合国官网发布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关于20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讲话。古特雷斯说,源自野外的新冠病毒表明,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影响着人类健康,“当我们侵犯自然、耗尽重要的栖息地时,越来越多的物种面临风险”。他呼吁在寻求从当前危机中恢复的同时,全球共同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代理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表示,新冠疫情再次证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健康的基柱,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显得更加紧迫。她希望这次疫情使更多人认识到,一个健康的地球对人类从新冠疫情中恢复至关重要,这也警醒人类必须修复与大自然日益恶化的关系。 对国际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的实施而言,2020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以及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将于今年年底前实现,实现这些战略和目标过程中获取的经验也将为制定和通过一个兼具雄心和实际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基础。 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2020年是反思、机遇和解决问题的一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人类短视活动的直接结果,对自然界的滥用乱用已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极大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退化,从而引发全球性疫情等恶性事件。 “在世界努力结束这场疫情时,为建立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有韧性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我们都需要紧急协调一致,合作行动。”伊丽莎白·穆雷玛说。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由各方签署,并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该公约具有法律约束力,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和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 伊丽莎白·穆雷玛还高度称赞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方面的突出成就。她说,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采取了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而生物多样性就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有些物种甚至在消失多年后又开始出现。此次疫情发生后,中国立法机构通过了全面禁止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有关决定,显示了强化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保障的决心和行动。(参与记者:李保东、高春雨、郭阳、郭爽)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庞博
作者:水木然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人类真正的敌人,不是生态环境,不是经济危机,不是核武器,而是“算法”。 算法的本质是“大数据”。之前,我们说大数据是未来的石油。而现在我们发现大数据正在试图掌控人类。 这个世界正在被算法一点点吞噬,人们和“算法”的斗争,才是一场是决定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战斗。 1 什么是算法呢? 它不停的收集你的数据,站在高维解读你、透视你,审视你,知道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想干什么,然后帮你设定好行为路线,冥冥之中将你彻底掌控。 比如当我们打开手机,平台马上就会通过你按手机的动作获取你的身体数据,包括体温、血压和心率变化,平台马上就会锁定你的喜好和标签,而且模拟出你的心理变化曲线,你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就疯狂给你推送什么,包括商品/作品/思想等。这时一套非常高明的推荐机制,它无限附和你内心深处的癖好,让你无限沉溺。 再比如,上瘾”也是可以被“算法”设计出来的。人的大脑里有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传导物质,当人被外界刺激的愉悦时,多巴胺会大量爆发出来,这种“爽”的感觉,是可以算法设计出来的,算法让我们持续上瘾。 现在各种娱乐APP越来越多,每个APP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运营团队,他们用强大的运算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的方式,再在各种心理学、消费行为学、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不断的给你刺激,让你持续的“爽”,越来越离不开它们。 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叫“多巴胺实验室”的公司,对外宣称“能运用神经科学理论,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用多巴胺让你的 App 令人上瘾”。原来他们会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和时间点设计“奖赏”,比如不断的惊喜和奖励,或物质或精神,从而提高用户的留存度、打开率和停留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增加APP的打开率,提高打开时间,这会让APP更值钱,市值更高。 看看我们的周围吧,几乎每个人都沉溺在各种短视频/娱乐节目/游戏等等,这些浅层的刺激让我们“上瘾”。各色商家都在制造丰富缭绕的信息,让大众身陷它们创造的世界里,按照它们设定的逻辑去判断问题,从而产生购买和消费的决策,然后谋利。 我们总以为,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高度发达,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而实际上,越是在这样一个似乎什么都能看见的时代,我们越什么都看不见。 信息自由传播的时代,并不意味着价值可以自由传播。相反,那些粗鄙的内容却无孔不入,我们早已深陷信息的洪流中,人的杂念和欲望都被勾起,看到的都是各种荒唐和妄想。 “算法”是人类发明的,却又让人类作茧自缚,因为人类已经陷入到这样一个枷锁中:科技越发达,人的智商就会越蜕化;营养越丰富,人的生理功能就会越衰弱。知识越唾手可得,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越差。 2 算法和人类的关系分为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算法是我们的工具,我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它,但决策权在我们手里。 第二步,算法是我们的指示灯,它会告诉我们大方向和原则,然后我们去执行。 第三步,算法成了我们的上帝,我们索性放弃思考,享受岁月静好,什么都听它的。 随着算法的强大,人会变得慢慢放弃决策权。 未来的人只分成两种: 第一种人是99%的人,他们就是芸芸众生,属于“被算法”型的,完全被算法牵着走,彻底放弃了独立思考能力,每天刷刷短视频,看看直播,玩玩游戏,充当社会的吃瓜群众,这种人也只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属于无用的人群,也是无明的人。他们对社会的唯一的贡献就是顺应了算法机制,成了大数据的一份子,如同一具具行尸走肉,等待被收割。 第二种人是1%的人,他们少之又少,算法不能理解他们,推送的东西他们也毫无兴趣,相反他们却可以控制算法,普通人听算法的,算法听他们的。他们利用算法给世界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同时监督每一个人的行踪,让他们不要互相越位,安分守己。 这种人将越来越少,恰恰是这极少数人,能成为人类食物链的最顶层,引领和统治一切。 这些人才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是人类进化而成的新物种。也因此未来人和人最大的差别,不再是阶层的差别,而是不同物种的差别,小一部分人将进化成为另外一部分人的上帝。 这就是人类的“新奴役时代”:“第一种人”在“第二种人”眼里都是透明的,全裸的,你以为你有自己的隐私,看似自由有思想,其实早已被平台操控的,就像上帝操控人类一样,平台对待你,就像你对待一只蚂蚁一样。 人和人之间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形成“奴役关系”,要么是科技非常落后的原始社会,要么是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绕了一圈又绕回来了,这就是物极必反。 五十年前,苏联机构克格勃依靠人类特工还无法每天24小时追踪2.4亿苏联公民,但是现在平台可以依靠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强大的算法,轻松操控每一个人。 这就是为什么娱乐/游戏产业如此发达的原因,因为必须让这部分的精力消耗掉,让他们沉醉于娱乐八卦、各种段子中。 当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已经有足够的资源养活这些”无用阶层“,哪怕他们不能创造任何价值,但是也可以把他们圈养起来,或者说随意折叠起来,像垃圾一样堆放。 3 未来的世界看似是一个世界,却由很多个平行世界组成:顶级的资源操控者,从一个场合到另一个场合,交换共享资源;中层精英在奋力工作之余,必须把时间用来自我提升,努力接近顶层;底层无用人群,只能用廉价的食品喂饱自己,只能沉浸在短视频/小说/娱乐节目中。 这三种不同物种,将生活在不同的维度里,即便大家身处一个世界下,也会熟视无睹的擦肩而过,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因此,如果一个人出身平凡、文化一般、能力一般、又没有自制力、不善于学习,都将被一层层的折叠起来,他们没有信用、没有思想、不能借债、不能纳税,只能过着一种糜烂颓废、暗无天日的生活,如同一具具行尸走肉,只能被统统“折叠”起来,他们无法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甚至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 马云曾说过:“蠢要比癌症还可怕,至少癌症还有救”。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个普通人,要想挣脱这个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大数据”抗衡,做一个“反算法型”的的人,算法是顺应人性,反算法就是反人性,反人性就是“克己”,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就是“反算法”的。5000年的中国文化,说白了就是这两个字:克己。克己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贪图刺激,做长期主义者,延迟满足等等, 比如有句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为”字念作wéi,是“修为”的“为”,读第二声。而不是“为了”的“为”,不是第四声。所以,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修为,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修为,就是修炼。真正看透这个世界的人,都懂得要不断修炼自己:克己,博学、明辨、慎思、审问、力行,提高人生境界,否则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未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修为的人,才能战胜算法和大数据,他们在各种诱惑和刺激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种人将不断产出【信用资产】,包括产品/作品/IP等等,从而引领社会的进步。 当然,愿意精进的人的确越来越少,绝大部分人都选择了麻醉自己。这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因为就像我们上面所言,未来99%的人都是被算法控制的,只有1%的人能控制算法。 最后,希望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努力保持清醒。练就一颗如如不动之心,形成和巩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修身和正己,不贪图享乐和刺激,在自己专注的领域不断深耕和精进!冷眼面对这大千世界的各种诱惑,成为那1%的人。 水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