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股东大会前律师掐架,又有董事会开到“暴力受伤”,大连圣亚9月7日下午的股东大会及董事会风波不断。 波涛汹涌的背后,是大连圣亚大股东的进一步失声。通过此次股东大会,大连圣亚大股东星海湾投资仅剩的两名董事也被罢免,新董事长杨子平一方完全掌控了董事会。此外3名监事也被罢免,监事会也落在了杨子平一方手中。 9月7日,大连圣亚召开股东大会。在会议开始前,双方律师首先因为律师的资格问题掐了起来。 详情请扫二维码↓
大师级的思想家和十几岁的小姑娘,有着相似的理念,这再次说明了人性的共同之处,共通之处。人是有可能摆脱心魔的沉沦,超拔而出的。如果没有这种意愿,人类的命运就是万劫不复。 上周的秦朔:我不知道走向哪里,只知道不能走向沉沦的最后,提出了人性到底是什么,人类能不能走出沉沦的问题。 问题提的有些悲观,但却是这几年和不少朋友交流时的共同忧虑,即感到社会的分化、分立、分裂越来越严重,能共享的价值(shared values)越来越少。从我的观察看,分化确实是一种现实,但社会中有如此强的鸿沟感、断裂感,社交媒体是放大与加强人与人冲撞的重要推手。 在社交媒体上,怼、滚、拉黑、污名化等情绪随处可见。很多的争论,不是为了就事论事,论事究理,真理越辩越明,而是借事对(怼)人,有争无论,有论无据,有据无实,所以不可能求同存异,最后都是分道扬镳。 其实没有胜利者,胜利者不过是坚持到最后的最能发泄者。 我有时想,如果人类有下一次大战,一定会先在社交媒体上酝酿与升腾。 这样的问题,是现实的折射,还是人性本就如此,社交媒体只不过提供了一个让真实的人性自由表现的空间?为什么社交媒体上有那么多不友善、猜忌、嘲讽、仇视的蹬踏动作,似乎只要“制造”出“敌人”并把他们骂得狼狈无语,就赢了,就兴高采烈。 这样的“赢”,赢的越多,内心越不安定,越嘈杂,越杂乱。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王阳明说“明善是诚身的工夫”,意思都是人要自我反省,通过反省与合乎天道的道德观念相一致,这是最大的快乐。“乐”来自诚,来自自省后发现所思所为没有偏离良心。“乐”是一种合乎良心要求的满足。 《孟子·离娄下》举了颜渊的例子。“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别人都觉得颜渊太穷太苦,但他自己很满足,很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这是我们古老文化中所认可的人格和快乐之道。 今天,国学热隔一段就来一波,国货潮更是方兴未艾,但扪心自问,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真的践行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吗? 将心比心,这是“恕”,就是一条基本的价值观。《论语》里有这样的对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性到底是什么?是善是恶,还是“无善无不善”的白板,抑或动物性和社会性的二重奏?人性是天定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贯穿着一部中国思想史。这里仅举三个思想家——孟子、荀子和王夫之的例子。 一是孟子,“性善论”的代表,他将人所含有的善的潜质视为人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者”的“四端”,恻隐之心导向仁,羞恶之心导向义,辞让之心导向礼,是非之心导向智,所谓“四德”。 二是荀子,“性恶论”的代表,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生也固小人”。他的观点是,人的本性是“好利”,所以只会争夺,不会辞让;本性是“疾恶”(嫉妒憎恨),所以残杀陷害,让忠诚守信消失;本性是“耳目之欲”,“好声色”,所以淫荡混乱,让礼义法度不见。因为人性如此,所以“从人之性,顺人之情”,那是一定要出事的。 孟子和荀子的理解看似截然不同,其实也有相通之处,就是强调无论扬善还是弃恶,个人都要付出努力。孟子好学,荀子劝学。孟子讲修身,反求诸己,“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总是要有一点理想的,有人问:“士何事?”孟子答:“尚志。”再问:“何谓尚志?”答:“仁义而已矣。”孟子讲仁义,荀子讲礼义,荀子强调“今人之性恶”必须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去约束。 个人努力是重要的,外部环境也很重要。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的是后天的学习环境。《孟子》提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说的是外部环境的引导性。 在人性善恶方面,我很喜欢王夫之的思想。 首先,他对人性的认识是“性者,生之理也。均是人也,则此与生俱有之理,未尝或异”。大家一样是人,所以仁义礼智的道理,“下愚”(下等愚笨之人)也不会湮灭;声色臭味这样的欲望,“上智”(上等智慧之人)也不会缺少。人就是理与欲的统一,二者可以结合而“不相悖害”。 其次,他提出“习与性成”、“日生日成”、“继善成性”,这是动态的人性观。人性不是先天命定、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先天之性”是“天成之”,“后天之性”是“习成之”,习行成习惯,习惯变习性。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流行于天地之间,人在和天地的互动中,“始以为胎孕,后以为长养”,“性者生也,日生一日成之也”。人性是一天一天长养起来的,不是一受成型的,人性是“未成可成,已成可革”。 王夫之还认为,人性源于善,善不可能通过别的途径获得,只有坚持“继”,方能成“性”。“继善”就是人把从天道获得的善保存巩固起来,凝结为自己的本质,有了这种内化的“善”,就“成”了。 我之所以喜欢王夫之,是因为他揭示了人性的“成与不成”,关键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继天之善,继之成之,以成己性。“不成未有性,不继不能成”,这是需要一生的磨砺的。 在简单梳理了思想史上的善恶论之后,我们重点谈谈恶。 在历史上,恶往往被认为是和个人不加节制的贪欲相关联的东西。近现代以来,由于人的价值被肯定和高扬,欲望的正当性随之被肯定,这构成了近现代商业文明的伦理基础。 与此同时,人类对恶的认识,开始更多和人与人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从人人平等这一近现代社会政治文明基石的角度看,恶,就是非人化,就是不把人当人,剥夺人的权利、自由与尊严,就是施害于人。而歧视、骚扰、欺凌、欺骗、压榨、暴力,以及制度性的资源分配不公,司法不公等等,则是恶的手段。 谈到恶,不少人都觉得自己是恶的受害者,经常被欺负,遭受不公。其实,恶之源埋在每个人心里。这有大量研究可作证明。 1963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米尔格伦主持了一个关于“权力服从”的实验,以测试人们的行为是更加遵从自己内心的道德,还是更服从权力。当时,实验组有偿招募志愿者,说要进行一项“惩罚是否对增强记忆力有帮助”的实验。 两组人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学生被绑在椅子上,手臂上用电线连着按钮,如果答错了,老师就给对方实行电击。电击按钮从15伏开始依次增大,分30档,最高电压为450伏(实际没有电流通过,经过表演培训的学生根据电压大小做出各种痛苦反应,展示给老师一方)。 整个实验的参与者超过1000人,从20岁到50岁,各种职业都有。但不管实验细节怎样变化,结果基本都是:近2/3以上的人选择对别人进行了最高电击。而在实验之前,在实验组承诺不披露结果的情况下,被采访的“老师”绝大多数都回答,不会对对方进行电击,“绝不会做出这种不人道的行为”。 虽然这一实验主要是为了揭示人们不敢违背权威(即实验组织者)的要求,但也反映出,人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实验组织者保证“老师”不承担责任),往往倾向于以非人道的方式,甚至是更强的力度,打击别人。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金巴多做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也证明,在强有力的系统及情景的支配下,好人也会作恶。参加实验的24名大学生被随机分为两组,进入到真实的监狱中,一组扮演狱卒,一组扮演囚犯。 狱卒配上警服、电棍、太阳镜,囚犯则脱光衣服,喷防虱粉,换上囚服。狱卒有权体罚不听话的囚犯。一开始没有什么问题,但很快两组人都进入状态。狱卒不断加大对囚犯的体罚力度,囚犯反抗被制止、被惩罚后,逐渐放弃反抗,越来越像真正的囚犯。 在这个过程中,残暴的狱卒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当然。只有极少数人抵抗住了压力,宁可放弃实验,也不作恶。 菲利普·金巴多教授后来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The Lucifer Effect),路西法是《圣经》中恶魔撒旦的别名,他原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后来过度骄傲,带领1/3的天使叛变,战败后被锁入地狱,变成了撒旦。 没有随随便便的善恶,它们都潜伏在那里,就看外面是什么环境,有什么力量,把它们诱导出来。 最近我在思考人性善恶时,从中获得教益最多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斯蒂芬·平克所写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这本书会让那些对人性感到失望甚至绝望的人,能呼吸到一些新鲜空气。比尔·盖茨曾评价,这是他“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它不只是一项历史学术贡献,还是一项对世界的贡献”。 平克将“暴力呈现下降趋势”作为人类历史最重大之事,因为“一个人如果时刻忧虑自己会被劫持、强暴和杀害,如果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设施可能在落成之际即被洗劫和焚毁,他就很难在生活中发展精美的艺术,很难学习和经营自己的事业”。他说,“如果这不叫进步,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算是进步”。 今天依然存在很多暴力。“这些不长毛的猿猴到底给自己的同类制造了多少苦难啊!一旦想到这一点,内心就充满无法言说的痛苦。”平克说。 但是,“过去的世界更加糟糕”,“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时代”。平克指出,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20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9倍,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隶制、残酷刑罚和滥用死刑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如今被废除了;发达国家之间已经不再发生战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死亡也只是几十年前的一个零头;强奸、家暴、仇恨犯罪、严重骚乱、虐待儿童、虐待动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减少。 20世纪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黑暗的世纪”,但平克强调,虽然20世纪死于战火的绝对人数是历史最高,但考虑到世界人口的总数,它还是最暴力血腥的世纪吗?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造成400万人死亡,中叶的清朝农民起义造成2000万人死亡,稍后的美国内战造成65万人死亡,早先南非祖鲁王国的沙卡王之治造成200万人死亡,南美洲的三国联盟之战消灭了巴拉圭6成以上的人口,在非洲猎捕奴隶、贩卖到美洲的过程,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纳粹大屠杀。 …… 平克把暴力降低作为人类进步的宏观尺度,但他的出发点不是把历史演绎成“正义反抗邪恶”的道德传奇,而是试图说明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暴力降低的原因。比如近代的“人道主义革命”促进了暴力降低,原因在于印刷技术发达、书籍报刊的普及流通以及书报读者的大幅度增加。阅读使人可以设想他人的经验与感受,理解“他者”不一定是邪恶的威胁,从而减少残酷虐杀的意愿。 关于人性的善恶,平克并不假定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也不假定人性本身在历史上有过明显的变化、改善。他认为,人性中间有一些动机促使人向恶(“心魔”),也有几种动机促使人为善(“善良的天使”)。至于哪些动机会发挥作用,使人倾向于暴力或倾向于利他与合作,往往取决于环境因素的触发。 平克所说的人类“心魔”包括:捕食或工具性暴力、支配欲、复仇心、虐待狂、意识形态。人类的“善良天使”则包括:移情(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自制、道德感、理性。 究竟是哪些力量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动机并驱使暴力成倍下降呢? 1、利维坦:即国家和司法垄断了武力的使用,可以化解掠夺性的攻击,抑制复仇的冲动,避免各方自以为是的自利式偏见; 2、商业:商业是各方都可以是赢家的正和游戏,技术进步使产品交换和思想交流可以跨越的距离越来越远,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大,他人的生命也因此更有价值; 3、女性化:既然暴力主要是男性的消遣,提高妇女赋权的文化总是更少鼓吹暴力; 4、世界主义:包含识字率、流动性和大众媒体,都有助于人们换位思考,扩大同情的范围; 5、知识和理性:理性的滚梯使人们认识到暴力循环的有害无益,克制将一己之私置于他人利益之上的特权,并且重新审视暴力,将其看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场争夺胜负的竞赛。 平克的上下两卷巨著证明,人类在进步,进步源于暴力降低。 但是,暴力导致的苦难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人类已摆脱了所有苦难。饥饿、贫穷、疾病与营养不良、缺乏教育、天灾疫病、失业、制度性暴力(族群冲突、性别歧视、宗教斗争、劳动剥削、环境破坏等等),依然在不同的社会之间以及许多社会内部造成苦难。恶的表现形式没有历史上那么极端和血腥了,但非人化、不把人当人、不尊重人的情景可能更加日常化、普遍化了,从官场、商场、工厂、职场甚至到校园,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 恶和暴力依然存在,平克在书的最后说:“但是,当我们的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则继续运行的时候,人类也在想法设法降低暴力的死伤数量,让越来越多的同胞能够在和平中生活。面对我们生活中的无数忧患,面对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的重重灾难,暴力的下降是一个我们可以仔细品味的成就,它让我们更加珍惜文明和启蒙的力量,因为是它们,让暴力的下降成为可能。” 最终,扬善抑恶靠的是文明和启蒙的力量。 这本书的译者安雯在《译后记》中讲了一个小故事,她女儿在美国高中十年级的英文课上,领到了B组的作文题“人类永远无法摆脱战争的梦魇”,A组的题目则是“人类可以消除战争,实现永久和平”。她在作文中写道:“最后的真相是,作为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本能、动机和多样性所产生的不可逆转的结果,战争毕竟是人类生活无法避免的事实。但是,尽管这一假设意味着(消除战争)无解,我们却绝不能停止探求。人类从这一挣扎脱身之刻,即是陷入万劫不复之时。战争永远无法彻底消除,但我们为消除战争所做的努力,却仍然能够为人类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 大师级的思想家和十几岁的小姑娘,有着相似的理念,这再次说明了人性的共同之处,共通之处。人是有可能摆脱心魔的沉沦,超拔而出的。如果没有这种意愿,人类的命运就是万劫不复。 世界正在大迷局之中,沉沦与超越有时只是一念之间。 一位年轻的企业家说:“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当你对一件事做判断的时候,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你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用常识来判断。常识是显而易见、容易理解的,但我们各种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 从这一念到那一念,虽是一线之隔,却需要用一生去努力和维护。
因美国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一事而爆发的抗议活动持续了一周多的时间,警方与抗议者也发生了多起冲突。据美国国会山网站9日报道,国际社会和权益团体正在持续关注美国对待抗议者的态度,一些人谴责警方针对抗议者的某些应对行为明显侵犯人权,还有团体质疑美国司法系统是否做好了处理此类事件的准备。当地时间6月8日,美国民权联盟(ACLU)致函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要求就此事召开一次紧急会议,并对美国警察对抗议活动的暴力应对行为进行调查。该组织人权事务主任贾米尔·达克瓦尔(JamilDakwar)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经常会对其他国家提出审查和裁决,现在是时候轮到美国接受类似的审查和裁决了。他还指出,美国各群体都呼吁领导者叫停警方的暴力执法行为,结束结构性种族主义,联合国必须支持美国国内要求,追究美国侵犯人权的责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言人罗兰多·戈麦斯回应表示,已经收到了ACLU的来信,但该请求只有在获得理事会47名成员中三分之一人的支持和推动下,才能举行特别会议。
祸起暴力催收,身陷暴风眼的51信用卡这次无法再“甩锅”了 杭州市西溪谷国际商务中心,金融科技上市公司51信用卡(股票代码:2051.HK)总部所在地,正在成为整个互金圈的风暴中心。 10月21日上午,51信用卡遭遇杭州警方突击调查,数十名业务条线负责人被十多辆警车带走询问。杭州警方如此大阵仗行动,引起业内的诸多震惊、猜测和不安。 当日晚间,鉴于行动引发巨大的舆论影响,杭州警方“破例”在深夜公开了行动缘由:该公司的外包催收机构涉及暴力催收,而非此前业内猜测的爬虫软件问题。 根据通报,今年9月以来,杭州警方接上级部门线索传递,结合日常工作发现,“51信用卡”涉及大量各地异常投诉信息。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22日早间,已于前一日紧急停牌的51信用卡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及控股股东孙海涛,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财务官赵轲及集团部分员工现亦正应有关政府部门的要求协助调查,需两位董事协助之调查已暂时完结,两位董事未被相关政府部门扣留,且集团资产并无被扣押或冻结。 根据公告,孙海涛也表示,目前,51的核心管理层全部在岗在位,旗下51信用卡管家、51人品等核心业务均运转正常,其中投资业务到期提现正常。 作为51信用卡创始人和实控人,孙海涛在今日早晨6点通过微博发布致歉声明。 “这个风波是因为我们管理上的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督不够,导致在对借款人联络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给个别借款人造成了伤害,为此我们非常抱歉。” 孙海涛表示,在后续的经营活动中,将自觉并认真接受政府的指导,严格遵循上市公司运作规程,进一步落实各项风控措施,杜绝一切不规范的第三方合作。 目前51信用卡仍继续处于停牌状态,停牌前的当日股价暴跌34.32%,市值仅跌剩21.26亿港元。 过去这24小时里,处在风暴眼中的51信用卡究竟经历了什么?祸起暴力催收 数十位中高管被带走,不少员工仍在加班 10月21日傍晚,界面新闻记者探访了51信用卡所在的办公大楼。 一位警方行动的目击者对记者回忆称,在当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的几个小时内,警方通过大巴车接走了几十名楼内员工,阵仗很大,并于当日下午3点左右陆续离开。 据该目击者称,在该办公区内,51信用卡租用了12~15楼作为部分员工的办公室,但12楼已经空置了一段时间。界面新闻记者发现,当晚7点左右,13楼~15楼大部分办公区域依然灯火通明。其间,有不少51信用卡的技术部门员工出入办公区域,不乏有说笑结伴外出吃晚餐的年轻员工。 一位戴着“51NB”黑色工牌外出吃饭的员工向界面新闻表示,今天警方带走了数个部门的负责人,而不是单一部门的员工。她也向记者强调,这些负责人只是被带走询问,并非被“抓捕”,现在还有不少员工选择继续加班。 收获数千条涉暴力催收投诉,甩锅逃避“睁眼瞎” 此次警方突查51信用卡,直指暴力催收问题,并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51信用卡旗下网贷产品“51人品”借款人端待还资产余额为107亿元,对应投资人端待还余额仅97亿元,是杭州目前最大的网贷平台之一。 但伴随着规模迅速做大,51信用卡却在管理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在消费者投诉网站“21聚投诉”上,51信用卡旗下的产品投诉总量达到数千条,其中涉及暴力催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在该网站上,数千条涉及51人品贷暴力催收的投诉有着相似的“套路”:用户逾期后遭遇“呼死你”恐吓,被认定为骚扰电话的手机号对用户手机狂轰滥炸、不停发送各类网站的验证码短信;也有催收人员通过短信语言威胁亲朋好友逼迫用户还款,对用户造成心理压力,不乏有人因此失去工作、亲友反目。 更为恶劣的是,51信用卡催收外包公司通过PS 图片、公章的方式,冒充国家公检法机关,或律师事务所,向用户发函催收,严重破坏国家机关形象。 图1 用户被垃圾短信骚扰 图2 用户遭催收人员言语威胁 图3 冒充律师事务所 对于这些投诉情况,51信用卡的官方回复也是相当轻描淡写。 绝大多数情况下,51官方客服会通过“甩锅”外包催收公司来逃避暴力催收带来的不良后果。该公司客服通常会在平台上回复用户:“无效投诉,投诉人反馈电话并未我司电话。” 催收规则亟待完善,两高两院:暴力催收必究 警方曝光的51信用卡的软暴力催收问题并非行业特例。 近年来,在消费贷款呈现两位数高速增长的数年之内,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等多种持牌金融机构的暴力催收行为也屡见不鲜,“714”、“裸贷”等更极端的非法放贷机构更助长了社会“涉黑势力”的暴力催收气焰,但“老赖”与社会催收人员“黑吃黑”的催收方式显然并非解决之道。 贷款前端问题,如贷款实际利率过高、罚金设置不合理、宽限期限未明示借款人等,都未被有效设置成为防暴力催收的方式。除了外包催收机构之外,51信用卡自身难逃暴力催收责任。 合规催收制度建设方面,社会仲裁、互联网法庭也未得到有效普及,合法催收成本过高、效果不明显也成为网贷公司选择暴力催收方式的推手。 在社会层面,信用体系的建设依然滞后,网络借款不上征信的侥幸心理,助长老赖的嚣张气焰,催收公司的施压则进一步激化矛盾,极易成为引发极端事件的导火索。 明知外包催收公司暴力催收,却选择甩锅逃避“睁眼瞎”的做法背后,实则是中国催收行业规则的长期缺位。 2017年5月,深圳发布《网贷催收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 这份文件中提出:严禁催收机构在任何非正常时间段与借款人就催收事务进行沟通,正常时间为上午8:00至下午9:00;严禁使用电话、短信或匿名电话等手段重复不断地(同一天不得超过3次)侵扰未清偿债务的借款人;严禁催收人员骚扰债务人的咨询人、家人、同学及朋友,以追问有关借款人的下落或联络方式;严禁使用静坐、文身、堵门、泼墨汁、刷大字等恐吓或威胁手段;严禁使用在借款人同学群、亲属群等QQ群、微信群中公布或威胁公布借款人欠债信息、“裸照”等损害借款人名誉的方式进行催收等。 当时,业内对于这份要求苛刻的意见稿颇有微词,但对严格限制暴力催收这一不符合社会法律、道德的做法,呈现压倒性支持。可惜的是,这份文件却不了了之,两年多以来都未再推出正式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与当日杭州警方行动存在微妙巧合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正式下发且开始实施。 该份意见强调,禁止暴力催收。《意见》指出,为强行索要因非法放贷而产生的债务,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非法拘禁、故意毁坏财物,寻衅滋事等行为,构成犯罪的,都应当数罪并罚。以及纠集、指使、雇佣他人采用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手段强行索要债务,尚不单独构成犯罪,但实施非法放贷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应当按照非法经营罪的规定酌情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