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旅游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近程周边游、周末游、乡村游等持续升温,乡村民宿成为市场恢复后增长较快的领域。近日,Airbnb即爱彼迎联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宣传当地精品乡村民宿和民宿旅游线路,以乡村游和城市周边游为抓手,共同促进旅游产业恢复活力,发挥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据悉,此次爱彼迎联合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及浙江、桂林等地的旅游民宿协会,将政府和协会推荐的精品乡村民宿在平台上线,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推广和展示,把握旅游业回暖趋势,吸引更多游客赴乡村旅游休闲。 “随着中国疫情基本稳定,国内旅游市场正在加速复苏。短期来看,周边游、短途游将成为常态,体验当地生活方式的乡村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爱彼迎近期数据也体现了这一趋势――超过一半的间夜是在320公里以内的出行,远超去年同期。此次联合两地政府的系列直播活动,总播放量超过400万次,为浙江和桂林两地的民宿产业带来了新关注和人气。我们也期待在未来与更多中国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合作,以多种方式探索中国旅游业疫后复苏的新篇章。” 爱彼迎中国总裁彭韬说道。
“自己亲手种下的树木,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慢慢长大,心情很愉快。”5月19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已有92岁高龄的黄振芳望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如是说道。 立夏时节,正是最热的时候,在黄振芳家庭林场内,树木蓊郁,在树木遮挡下凉爽些许。看着茂密的树林,满目绿色,很难想象在三十多年前,这里一片荒凉、杂草丛生。 后洋村是著名的老区基点村,“靠山吃山”,三十多年前,乱砍滥伐让后洋村的绿林变荒山。“那时一下雨,荒山上的泥和土就被冲刷下来,一片狼藉。”53岁的后洋村村民张汶君忆及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是说道。 荒山是如何变绿的?1983年,适逢政府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号召农民勤劳致富,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决定包山造林,他带领全家开垦荒山。 从最初的50亩到后来的上千亩,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共造林1207亩,其中速生林114亩。因此,黄振芳于1989年被评为宁德市唯一一位福建省造林大户。 如今,黄振芳老人虽已高寿,却精神矍铄,他表示,有空时,他还会到林场来看一看,看着树一年一年长高。 其实,与杉树一同长大的,还有他的儿子们。黄振芳的小儿子黄传茂跟着父亲一块上山种树那年16岁,如今他已年过半百。 忆及那时候的艰苦,黄传茂说:“那时候,几乎每年都下几场雪,山头经常封冻在冰雪之中,我们每天冒着严寒上山,扒雪堆、敲冰块、挖林穴、种树苗,非常艰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振芳敢想敢干,造林1207亩,并在114亩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玉米等经济作物,采用“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思路,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极大吸引和影响了当地村民,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热”,至今,该村林地面积扩增到7300多亩。 荒山变绿地,绿地也变成了经济,后洋村村民们纷纷效仿,在林下套种生姜、马铃薯、魔芋等经济作物。并且,后洋村以黄振芳家庭林场为核心,探索林养、林种、林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16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2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 如今,千千万万棵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黄振芳大儿子黄传融望着群山说道,三十多年过去,这山也绿了,水也清了,现在整个后洋村的荒山全部都造上林,真的是绿水青山。 “好的生态,给了我们一个好的经济基础。”七步镇副镇长吴丽玉告诉记者,为增加经济效益,后洋村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起蜜蜂养殖、铁皮石斛、花卉种植等林下经济;村内还铺设了观光旅游步行道,新建展示厅、休憩亭等,发展林下旅游经济,以此来促进村民增收。 目前,黄传融从事的就是蜜蜂养殖和巨峰葡萄种植。在他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尤其重要。“这些树木我们舍不得砍掉,也不能砍掉。我想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来增加收入,维持目前的生活。”黄传融说。 近几年,后洋村还引导村民将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原来失管、分散的茶园进行整合,集中建设150亩高山标准茶园,推广生态有机茶园栽培管理技术,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荒山变绿地,绿地变经济”,周宁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周宁县持续推进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工作,不断扩大森林面积。2017年至今,该县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6719亩,森林抚育完成面积44134亩,以森林覆盖率72.82%获称“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 据悉,周宁县还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争取福建省级林下专项资金910万元,补助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项目54个,引进花卉苗木生产企业12家,支持建设省级现代花卉大棚4家,带动民众就业增收。(完)
“妈,我去上班了!”一大早,湖南娄底市涟源枫坪镇贫困户梁军为患病在床的母亲备好吃的,从异地搬迁安置区步行10多分钟后,就来到镇上的扶贫产业园开始一天的工作。在枫坪镇扶贫产业园,像梁军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共有100多人。 这个扶贫产业园曾是原枫树二矿的废弃地,杂草丛生,当地老百姓一度对此怨声载道。“之前租出去有租金,后成了废弃地不能产生价值,也不能种地,村民还担心污染环境。”枫坪镇党委书记毛杰介绍,经反复研究,镇里决定再次利用这块地,因地制宜建设扶贫产业园,实现转型发展。 说干就干,镇里立马组织分工,可难题也来了:这块废弃地是枫树村的集体用地,有村民不同意建,担心会造成更大的污染。 了解该情况后,毛杰召集镇里的干部和村民一起座谈,并一一解答大家的疑问。终于得到所有村民的同意后,毛杰又面临新的更大难题:有了场地,资金从哪里来?如何吸引企业入驻? “当时很头疼,但靠着我们用心用情,坚持的事终于有了眉目。”毛杰说,乘着涟源市支持扶贫车间建设的政策,利用长沙市高桥大市场中小企业产业转移的机遇,枫坪镇多次主动对接,鼓励和引导涟商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政策好,一年下来比在外地减少开支80多万元。”投资建设扶贫产业园的谢礼算了一笔账,虽然增加了物流成本,但涟源市从物流、电费、税收等方面进行了减免和优惠,总体来讲,企业比在长沙时节省了大量成本。 在外打拼了20多年的刘端,被当地政府的真情实意和保姆式服务所打动,决定回乡发展。“建厂的时候,有次运输材料的大货车因为路边电话线太矮进不来,当时快晚上12点了。我试着拨通了毛杰书记的电话,没想到不到半个小时,镇里就派人解决了问题。” 如今,枫坪镇扶贫产业园已引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4家,总投资额8000万元,成为涟源市首家乡镇级扶贫产业园。园区构建起“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全部建设完成后,将为当地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年均带来700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今年48岁的谢新和以前住在山上的龙狮村,属于煤矿沉陷区,平时打点小工谋生。如今,她和家人搬进了镇里的安置小区后,经过镇上组织报名和培训,终于在扶贫产业园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想到自己也能成为拿着工资的上班族,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家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