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素合作走向制度构建 目前,全球货物吞吐量位列前十位的港口中,长三角地区占据三席,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和苏州港分别位于第一、二和第七位。长三角港口群在集疏运体系建设、江海河海联运方面一直在进行一体化探索,当前航运一体化建设逐渐从要素合作走向制度合作。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巡视员蔡军介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三方面工作提升区域航运互联互通水平,包括上海与浙江省共同推进小洋山北侧集装箱江海联运码头开发;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加快沪通铁路建设,推动铁路进上海外高桥港区;积极推进江海、河海联运,构建“互联互通、畅达高效”的长三角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大力推进杭平申、苏申内港线等航道项目规划建设,促进区域水运系统升级。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发力构建长三角港口协作的制度安排。为推进长三角航运一体化发展,长三角航运创新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将建立长三角区域政府间、政府与企业间协调机制,打造长三角区域航运产业信息、政策、机制交流平台,共享最新航运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及政策资讯。 制度合作将体现在服务管理的一体化上,长三角口岸正在探索单一窗口建设,不断完善跨区申报功能,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推进长三角单一窗口与交通、铁路、港口、航运等部门的长三角信息平台对接。 资本合作带动模式创新 通过资本合作构建长三角港口的新型竞合关系是一大探索,为实现长三角港口间良性竞争,进而形成港口群优势,降低物流成本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9年,浙江海港集团和上海港务集团签署《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双方通过股权合作共同推进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实现互利共赢,有助于实现小洋山全域一体化开发,形成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对上海而言,可以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发挥区域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对浙江而言,有助于丰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功能,加快集装箱江海联运中转服务基地建设,更有利于舟山从海上接轨融入上海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为沪浙两地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找到更多发力点。 长三角多地港口通过资本合作推动物流模式创新。比如,2018年底安徽省港航集团与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并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三家大型港航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上海港集团推进与江苏沿江沿海港口的资本合作和业务合作,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影响力和服务能级;宁波舟山港集团以投资建设、收购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江苏省内长江沿线港口的建设运营;宁波舟山港集团与安徽省港航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将致力于优化安徽江海联运港区与浙江沿海港口间的物流方式,不断满足内陆腹地客户物流服务全面性、时效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等。 以资本为纽带盘活港航资源,进而创新物流模式,拓展多式联运空间,降低运输成本。上海飞远物流有限公司就是长三角地区多式联运的受益者。公司负责人陈三启告诉记者:“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已在50%左右,通过内河中转更加节能环保也更经济,是物流运输的转型方向。”陆上打通“断头路”,水上破解“中梗阻”,打通一个个关键节点,让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 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徐国毅介绍,以资本合作带动资源共享和模式创新仍然大有可为,包括信息数据共享、要素集聚、教育培训等,不仅港口之间合作,港口与航运企业也需要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真正形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世界级港口集群。 环保联动为一体化升级探路 长三角港口群船舶靠港量大,如不对船舶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将直接造成空气污染,难以满足国际海事组织的要求,对港航运输造成干扰。长三角港口在船舶污染治理方面进行联防联治探索取得实效,成为全国港口环保区域治理的样板。 自2016年长三角港口率先实行船舶污染联防联治以来,长三角主要港口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0%以上。自2018年起,长三角推动岸电试点工作,进一步降低港口排放。 根据上海组合港管委会下发的《长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岸电应用试点港区”工作方案》,将上海吴淞国际邮轮港(码头)、江苏南通港通海港区、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作为岸电应用试点港区,通过尝试推进“岸电使用成本分摊机制”,鼓励和推动码头岸电技术部门主动对接船东,构建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探索适时推出强制使用岸电的途径和方法,多管齐下探索解决中高压岸电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 徐国毅说:“排放治理仅在一时一地推行意义不大,一定要扩大到一定规模并严格执行才有实效。依托上海组合港管委会,长三角港口群在联防联治方面真正实现‘一个标准’‘一盘棋’,有效降低整体排放。” 从长三角港口的实践看,要扩大岸电使用范围,还需要在理顺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包括如何提高码头、航运企业、电力系统的积极性,三方如何分担成本,如何给予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进行补贴等。“环保标准越来越成为港航业的硬杠杠,地区联动的环保治理模式可进一步推广。”徐国毅说。 高质量发展有待机制创新 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必然要有港口吞吐量作为支撑,集疏运体系科学完备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服务必将促进世界级港口群的发展壮大。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真虹介绍,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新加坡不断提高集装箱吞吐量形成资源集聚效应,这是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出的强有力挑战,在此背景下,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更需加快进程,抢抓市场先机。 既实现长三角港口之间的沟通协调,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寻求差异化发展,又能保持港口市场经营主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长三角港口群发展仍需要创新机制、释放潜力。 徐国毅认为,实现长三角港口一体化需通过一体化的定位分工,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资源为依据实现资源要素合理分配、降本增效。针对长三角港口建设可设立长三角港口资本集中投资管理平台,形成各方均能接受的统一规划。实行专业化运作,形成集装箱装卸公司、能源装卸公司、散货装卸公司等长三角范围内的专业化港口运营公司,从而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最专业化运营,最终以资源为依据按照股权比例合理分配。 真虹等专家认为,现代航运服务业仍是我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短板,未形成合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要有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把巴掌握成拳头,整合国内航运资源,形成品牌效应。 长三角港口群是我国外贸货物进出口的重要“门户”。地域相邻、经济相依、体量相似形成长三角港口群之间的竞合关系,为整体提升长三角港口群的国际地位,服务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地区探索港航一体化建设,从要素合作走向制度构建,通过资本合作推动模式创新,并通过联防联治有效降低港口污染排放。当前,面
今年2月,上海北外滩片区的新规划正式发布,上海滨江的又一块宝地正在加速发展。 5月13日,上海市虹口区在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面向中外媒体召开了北外滩推介会,由虹口区区委书记吴信宝亲自介绍“带货”,对外介绍北外滩的开发计划。 北外滩位于上海虹口区南部,地处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覆盖河南北路、海宁路-周家嘴路、大连路、黄浦江-苏州河围合区域,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陆域面积3.3平方公里。北外滩与外滩、陆家嘴构成了上海发展的黄金三角。 新时代虹口版“清明上河图” “北外滩的区位非常珍贵。”吴信宝说,从历史上看这里就是一片宝地:1843年上海开埠,从英国商人建造第一座驳船码头开始,这里就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货运兴旺、五方汇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文人志士在北外滩踏上了放眼看世界的征程,而罗素、卓别林等名流也是在北外滩靠岸,踏出了了解中国的第一步。 吴信宝介绍,根据规划,北外滩将形成“一心两片”总体格局。一心,即中部核心商务区,为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地区;两片,即西部虹口港活力片区和东部提篮桥片区,为低层高密度空间格局;全域构建新旧融合、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网络。规划建设总规模约840万平方米。 “未来这里将尽显都市的繁荣繁华,拥有两百余栋高端商务楼宇,聚集近百家企业总部,金融、航运、科技等产业蓬勃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大放异彩构成了一幅新时代虹口版的‘清明上河图’。”吴信宝说。 吴信宝表示,根据《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北外滩将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开发建设,全力打造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新发展理念实践区。他表示,在北外滩将诞生高度达480米的新地标,成为浦西制高点。围绕“新地标”和320米的白玉兰广场,还将打造两组标志性建筑群,高度分别在300-380米、180-250米两个层次,与陆家嘴、外滩遥相呼应,勾勒出“黄金三角”的整体天际轮廓,塑造富有韵律的天际线。 聚焦金融、航运、5G 目前,北外滩已集聚金融企业1500余家,资产管理规模超过5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总数达16家,超过全国公募基金总数的九分之一;已集聚中远海运、上港集团、中国船东协会、歌诗达邮轮等航运企业4700余家;已率先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5G基站覆盖密度位居上海全市第一。 吴信宝称,今年是北外滩的开发的元年,虹口将举全区之力、集全球智慧,争分夺秒地加快推进北外滩开发建设,跑出“北外滩速度”,努力实现“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 为什么在2020年开启北外滩的开发?虹口区副区长周嵘说,北外滩的发展是一个蓄势蓄力、厚积储备的阶段,到了今天,具备了驶入快车道进一步发展的好时机。一块宝地的打造,往往需要二十年、三十年来磨一剑。“现在北外滩的特色产业是金融和航运,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引入新的产业和业态,打下了好的基础。” 在未来在产业引入方面,据虹口区副区长郑宏介绍,这里将着重聚焦金融,航运等主导产业、以及5G新兴行业的发展,主要想通过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产业招商等多种方式,结合政府的高效服务,未来将重点引进央企总部、跨国公司总部、民营企业总部聚焦北外滩。未来,预计将有约100家总部企业,会落地到北外滩地区。 “1-4月,北外滩地区1000万以上的企业项目已经达到了160个,投资总规模达到400个亿。未来还有一批总部企业有意向来这里投资。”郑宏说。 开展6G试点 从开发步骤上来看,今年北外滩的建设面临多项基础性任务。 周嵘称,在规划深化方面,待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批复后,相关的规划、研究等各项工作都要全面跟进。比如地下空间连通的规划,地上空间的二层连廊,以及交通、电力、信息等方面的配套规划,都要全面启动发展。 同时,2020年虹口区还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工作,特别是聚焦北外滩重点区域,推进旧改工作。其中,北外滩虹口港区域的山寿里片区,约2500户居民,其旧改已于春节后全面启动,近期就将启动二轮征询。以山寿里旧改为契机,北外滩的旧改将进一步加速。 还有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将加快推进。目前,北外滩区域已经有一批在建的楼宇项目,面积约80万平方米;还有一些配套的市政、水务建设等项目,比如公平路拓宽、天潼路拓宽打通等。 除此之外,5G也将为北外滩的开发加速。去年3月30日,中国首个5G手机通话从上海虹口足球场拨出,于虹口滨江的上海航运交易所接通。目前虹口区已经实现了全区内的5G信号覆盖。 “在北外滩,每一栋楼宇都是智能的,由5G、物联网等技术赋能,让建筑变得更智慧、更安全,让这里成为24小时城市。”吴信宝说道。 根据《虹口区5G产业培育和应用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全区累计建成5G基站1000个,在实现5G网络全覆盖基础上,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完成对重点区域的精品网络覆盖,广电5G通信网在全市率先建成,移动通信用户感知度保持在全市前列。同时,在北外滩区域开展以6G等为代表的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综合试点,实现信息基础设施超前规划、超前布局,保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