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长江航务管理工作会上获悉,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考验,长江航运实现干线货物通过量30.6亿吨,同比增幅超过4.4%,再创历史新高。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专门出台3大类22条深化港航企业服务保障举措,全年减免外贸货物港建费及船舶油污基金约16亿元,精准推动和服务长江港航企业、涉水重大工程项目复工复产。 2020年,长江航运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长江口南槽一期工程交工试运行,长江口再添一条长86公里、水深6米的优质辅助航道。福姜沙中水道等4个河段的航道维护尺度得到提高,长江电子航道图实现与汉江、赣江的互联互通,长江干线航道维护水深达标率100%,航标正常率100%。 2020年,长航局还持续推进绿色航运发展,助力长江生态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长江干线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建成运行,并在长江经济带所有港口全面推广,形成了数字监管、线上服务和多部门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长江干线港口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实现了全覆盖,长江干线8处水上综合服务区、12个水上洗舱站、30余座污染物转岸码头基本建成;生态航道建设全面展开,疏浚土综合利用规模持续扩大,荆州、鄂州、九江等地试点取得积极成效;三峡坝区客运码头、三峡旅游客船的岸电设施完成建设改造,船舶使用岸电纳入三峡过闸诚信考核;纯电动、LNG动力等一批新能源船型研发投用。 此外,长航局严格执行客船、液货危险品船运输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深入推进船型标准化,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由1880吨提升至1960吨;其中,三峡过闸船舶平均吨位达4680吨,长江航运运输结构不断优化。 长航局局长唐冠军表示,2020年,长江航运建设发展成效显著。5年来,长航局抢抓黄金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成绩优秀的“长航答卷”。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上游航道等级稳步提升,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三峡升船机建成并正式运行,“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反应快速、应急高效”的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基本建成。 运输生产大幅增长。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较“十二五”末增长40%,长江干线万吨级泊位600个、亿吨大港15个,较“十二五”末分别增加98个、3个,有力支撑了长江经济带发展。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改善航道里程1284公里,电子航道图APP全面推广应用,三峡枢纽年最高货物通过量达1.48亿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扩展,公共卫生应急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建成了以荆江生态航道等为代表的一批绿色航道,1361座非法码头完成拆除改造,累计拆解改造5万余艘老旧落后船舶,江海直达、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等绿色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柳洁 通讯员 李璐)
日前,记者从长江航务管理工作会上获悉,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考验,长江航运实现干线货物通过量30.6亿吨,同比增幅超过4.4%,再创历史新高。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专门出台3大类22条深化港航企业服务保障举措,全年减免外贸货物港建费及船舶油污基金约16亿元,精准推动和服务长江港航企业、涉水重大工程项目复工复产。 2020年,长江航运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长江口南槽一期工程交工试运行,长江口再添一条长86公里、水深6米的优质辅助航道。福姜沙中水道等4个河段的航道维护尺度得到提高,长江电子航道图实现与汉江、赣江的互联互通,长江干线航道维护水深达标率100%,航标正常率100%。 2020年,长航局还持续推进绿色航运发展,助力长江生态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长江干线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建成运行,并在长江经济带所有港口全面推广,形成了数字监管、线上服务和多部门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长江干线港口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实现了全覆盖,长江干线8处水上综合服务区、12个水上洗舱站、30余座污染物转岸码头基本建成;生态航道建设全面展开,疏浚土综合利用规模持续扩大,荆州、鄂州、九江等地试点取得积极成效;三峡坝区客运码头、三峡旅游客船的岸电设施完成建设改造,船舶使用岸电纳入三峡过闸诚信考核;纯电动、LNG动力等一批新能源船型研发投用。 此外,长航局严格执行客船、液货危险品船运输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深入推进船型标准化,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由1880吨提升至1960吨;其中,三峡过闸船舶平均吨位达4680吨,长江航运运输结构不断优化。 长航局局长唐冠军表示,2020年,长江航运建设发展成效显著。5年来,长航局抢抓黄金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成绩优秀的“长航答卷”。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上游航道等级稳步提升,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三峡升船机建成并正式运行,“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反应快速、应急高效”的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基本建成。 运输生产大幅增长。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较“十二五”末增长40%,长江干线万吨级泊位600个、亿吨大港15个,较“十二五”末分别增加98个、3个,有力支撑了长江经济带发展。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改善航道里程1284公里,电子航道图APP全面推广应用,三峡枢纽年最高货物通过量达1.48亿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扩展,公共卫生应急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建成了以荆江生态航道等为代表的一批绿色航道,1361座非法码头完成拆除改造,累计拆解改造5万余艘老旧落后船舶,江海直达、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等绿色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柳洁 通讯员 李璐)
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再创新高。29日,记者从召开的2021年长江航务管理工作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百年一遇大洪水等多重考验,但是长江航运市场仍然实现上扬,干线货物通过量首次突破30亿吨关口,达30.6亿吨,同比增幅超过4.4%,再创历史新高。 据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介绍,面对年初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该局全力以赴保障了长江水上运输“生命线”的畅通;针对性出台了3大类22条深化港航企业服务保障的工作举措,全年减免外贸货物港建费及船舶油污基金约16亿元(人民币,下同);精准推动和服务长江港航企业、涉水重大工程项目复工复产,有效纾解了企业困难。 2020年,长江航运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长江口南槽一期工程交工试运行,使得长江口在现有12.5米深水主航道的基础上,再添一条长86公里、水深6米的优质辅助航道。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主体即将完工,6米水深通达武汉指日可待。福姜沙中水道等4个河段的航道维护尺度得到提高,长江电子航道图实现与汉江、赣江的互联互通,长江干线航道维护水深达标率100%,航标正常率100%。 此外,该局持续推进绿色航运发展,助力长江生态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严格执行客船、液货危险品船运输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深入推进船型标准化,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由去年的1880吨提升至1960吨。其中,三峡过闸船舶平均吨位达4680吨,长江航运运输结构不断优化。 据悉,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自2005年超越密西西比河以来,已连续15年保持世界内河航运第一的地位。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原标题:航运业迎“火爆”行情 “疯狂的箱子”一天一个价) 本报记者 矫月 施露 向炎涛 刘会玲2020年的航运业可以说一半是冬天一半是夏天。受疫情影响,上半年中国出口下滑,航运业遇冷,提前“过冬”。到了下半年,备受冷落的航运业直接进入“盛夏”。随着中国疫情稳定,经济稳步复苏,各国货物都从中国港口中转,一时间,中国航运业呈现出火热繁忙景象。“现在的集装箱太难订了!”《证券日报》记者在上海的港口可以看到来来往往运输集装箱的车辆,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贸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想要预定一个集装箱,价格可以说是一天一个价,不仅如此,即使订到了集装箱,也要发愁船舱有没有位置。”“上港、宁波、深圳这几个大港都属于世界大港,2018、2019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都是稳居第一,最近集运市场火爆,很多箱子出去了都回不来。”南方某港口上市公司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评价道。对此,上海添惠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柳旺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现在集装箱运输价格一直在涨,由于航运公司船少,经常停航,缺箱子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涨价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箱子的问题。” 一天一个价“箱子”也疯狂“近10年以来最夸张的时候。”谈及目前的航运业,从事外贸行业的谢女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如是说。谢女士主要负责广州南沙港和深圳港的货运,她告诉记者,以一个40英尺集装箱为例,去年这个时候去中东海运费最高为3000美元左右.现在差不多要到5000美元,去年去欧洲是2800美元-3200美元,现在是6000美元-7000美元,今年运费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以上。时至年底,抢不到仓位成了集运行业的真实写照。“现如今集装箱缺少,运费高昂,更是供不应求。疫情期间,国外积压了大量的集装箱无法安排提货,也没有人手提货,几乎所有的客户都在抢货柜,现在的行情之下,货代也很少再去找新客户,基本都是优先老客户。”谢女士告诉记者,新年就要来临,各大供应商全面出货,预计集装箱的短缺行情还会持续。“首先你得有仓位,然后你得排得了车搞得到集装箱,最后你得等码头开港你才能进港,每天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还要面对客户灵魂拷问,怎么船又晚开了,你到底搞不搞得定?”一位海运货代如此吐槽当前出口集装箱的紧俏性。柳旺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很多没箱子的货代有时候就找黄牛,现在货代都在抢仓位,仓位要提前定,很多人抢了转卖,以前抢了不走没有亏舱费,现在收亏舱费,航运公司今年要迎来一波行情了,去年兼并重组后,今年估计把以往赔的钱都赚回来了。”柳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往年圣诞节叠加春节,都会有一波爆仓行情,今年因为有疫情尤为激烈。南美货柜箱子历史最低的时候50美金一个小柜,现在基本都要5000美金以上,大箱一万美金,这周5000美金你要是嫌贵,下周6000美金可能都订不到,基本一周一个价。”事实上,现在的集装箱价格已经升级到按天计算。一家国际物流公司负责人称:“在青岛港,往年一个二手40英尺集装箱的价格约2000美元,今年11月27日价格涨到2850美元;到了11月30日,二手集装箱的售价上涨到3200美元;12月3日,再次上涨到了3400美元,几乎是一天一价。”根据运价基准公司Xeneta的数据显示,当前亚欧三个月或三个月以下短期市场合同的平均价格比一年前高出200%,为每40英尺4831美元。但是从去年同期来看,东南亚各地的运价上升了惊人的390.5%。中远海控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货量的持续攀升,出口用箱需求大增,国内用箱保障日趋偏紧,而海外空箱周转受各地疫情持续影响而普遍变慢,来不及调回国内满足需求。”“全行业都在到处找箱子,部分商家开始囤箱子炒作价格。”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外贸企业一箱难求的情况不仅仅是因为集装箱运转慢的原因,还有部分航线减少的原因。“船线班次少,大部分运往国外的柜子回不来,这是导致国内集装箱运输市场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柳旺向记者解释道:“国外的柜也不是都不回来,就是国外疫情影响,工人不上班,运回的速度比较慢,现在是大家在共用仓位。”据柳旺介绍,现在集装箱随船,从去年开始就形成联盟,原来是自己动用自己的船去运货,现在是四五家船东或者五六家形成一个联盟,用同一条船大家一起共仓。“原来一个星期可能有几家船公司排好几个班次出海,大家一形成联盟后一个星期班次减少了,这从去年就开始,现在船公司经常一个周再停行一次,客观导致了船的紧缺。”上海海运物流公司一位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目前海运进出口贸易比例失衡,进来的箱子少,出去的箱子多,另外中国快速地防控了疫情,海外订单量持续暴增,加大了海运压力。海外方面受到疫情影响,运出去的集装箱因营商环境问题运作周期拉长,到港流程增多,作业效率减慢加长了流通周期。因疫情早期爆发,各大船运公司减少了很多航线,造成全球箱量调配不均匀。”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市场需求的上涨,目前有效运力明显不足。中远海控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随着全球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今年三季度以来全球贸易快速修复,集运市场需求超预期恢复。为满足运输需求的增长,市场运力逐步回归正常,闲置运力从今年5月份历史最高的270余万TEU(国际标准箱单位)快速回落,目前市场上已无适航的有效运力可租。”在全球集装箱调配不均匀的大背景下,不同航线的集装箱价格也涨幅不一。“从11月份开始,美线价格较年初大概上涨了4倍,欧线涨到了去年的历史最高价格。从中国出口的航线占比分布来看,美国集装箱占25%,欧洲占25%,东南亚、东北亚加起来50%,美线现在一箱难求是常态,其次是欧线,货运也很紧张。东南亚区域马来西亚航线最近价格也翻倍了。”上述物流公司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补充道。面对用箱需求增长,上述中远海控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将加强用箱科学预测,积极统筹双品牌优势资源,全力做好旺季用箱服务保障。一方面,内部挖潜,加快海外重箱拆空速度,加大空箱回调国内及远东力度,促进箱体周转;另一方面,与箱厂、租箱公司密切沟通,寻求更多箱源。通过双管齐下、多措并举,为国内用箱保障提供有效助力,尽力满足客户的出运需求。”为了顺应集装箱市场发展需求,上港集团顺应市场推出多项有效举措促进箱量增长。今年年初,集团推出七项集装箱增长专项措施,通过落实国际中转装卸费优惠、国际中转箱堆存减免期延长、海铁联运清关箱优惠等项目。上半年,集团成立了洋山、外港、内贸三大集装箱片区,努力实现统筹、集聚效应。进入10月份,上港集团把握航运市场“一箱难求”的情况,推出空箱商务计划,鼓励船公司加大在上海港的空箱调运力度,为国内企业货物出口打通海运服务链。据上港集团官方宣布,10月份,上海港各个码头分别创下了新纪录,盛东公司月度吞吐量首次突破82万标准箱,其中10月25日以33068标准箱和12899.75标准箱刷新昼夜、工班纪录;冠东公司突破72万标准箱,再次刷新纪录。中国经济强势复苏出口集装箱需求猛增2020年下半年以来,航运行业迎来一轮久违的复苏。与此前的航运超级周期不同,此轮周期的主角从干散货变为了集装箱。11月27日,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表示,自7月份以来,由于中国出口货运量急剧上升,出口集装箱需求猛增,外贸物流领域普遍出现集装箱箱源紧缺、运费飙升的现象。有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正展现出巨大影响力。集装箱运价大涨与出口复苏密不可分,中国的出口货物大多数通过集装箱进行海上运输。反映在数据层面上,运价指数和出口同比数据趋势一致。海关总署日前公布,以美元计,11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1.1%,较上月上升近7个百分点,远高于市场预期,也是2018年2月份以来最高增速。由于出口表现强劲,当月贸易顺差754.3亿美元,创出有数据记载以来的新高。针对近期外贸物流领域出现集装箱箱源紧缺、运费飙升的现象,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2月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商务部将采取措施,为外贸平稳发展提供有力的物流支撑。对于中国出口强劲的表现,有业内人士分析,在发达国家消费强劲、需要进口的同时,很多新兴市场国家产能没有恢复,我国作为最先恢复的制造业大国,成了很多国际订单理想的转移地。据全球航运咨询公司德鲁里(Drewry)数据,第三季度全球集运市场货量环比第二季度增长8.1%。值得注意的是,11月23日,上海国资委发文称,10月份,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实现单月突破400万TEU,以420万TEU刷新月度历史纪录,比7月份刚刚创下的月度吞吐量纪录再增29.7万TEU,同比增长15.7%。据上海航运交易所官网数据显示,5月下旬以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一路上涨,在半年多时间里涨幅约达70%,截至12月18日,该指数涨至1488.72点。此外,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则在11月初就超越了2010年高点,最新值为2411.82点,连续破历史纪录。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相关航运公司业绩也在第三季度频频报喜。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第三季度,11家航运上市公司皆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第三季度有6家公司净利润实现同比倍增。海峡股份、中远海能、中远海控、宁波海运、招商轮船、中远海发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1091.05%、265.96%、209.77%、139.72%、123.01%、111.21%。对于业绩大幅增长,上述中远海控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称:“随着全球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各国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显现,全球贸易呈现复苏态势,补库存意愿增强,集装箱航运市场需求在经历了阶段性下跌后出现明显恢复,带动集装箱海运价格回升。”“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供求关系得以明显改善,市场运价持续回升,近期SCFI综合指数创11年来新高。第三季度,中远海控集运业务完成货运量708万TEU,同比增长6.6%。”上述中远海控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在业绩增长的同时,11底至12月初,航运板块大涨。中远海发、中远海特、宁波海运、中远海控等多只航运股走出了一波大涨行情。其中,中远海发于11月2日封涨停板,此后直至11月23日,期间共有5个涨停,股价一度触及3.38元/股的顶峰,如果按照11月2日前的收盘价计算,至23日的16个交易日中,公司股价涨幅最高达61.72%。此外,中远海特的股价也于11月2日起开始上涨,至11月24日股价触及5.1元/股的高价,期间同样出现5个涨停板。如果按照11月2日前的收盘价计算,公司在这段期间股价最高涨幅为58.39%。“缺箱潮”还能持续多久航运业未来前景如何?“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像港口、航运领域确实受了比较大的负面冲击,所以上半年基本上是负增长的状态。下半年特别是第三季度以后恢复了一定的正常运转,加上中国疫情得到一定的控制,率先恢复了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因此,对比上半年确实有一个比较大的触底反弹迹象。”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力研究员刘典向《证券日报》记者如是说。今年前2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出现明显下降。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1月份-2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2.08万亿元,下降2.4%。中商产业研究分析称,今年前2个月,美国为中国出口总值第一的国家,中国出口到美国商品总值为3001亿元,同比下降26.5%。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2月份,中国在出口的2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当中,仅有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值为正增长,可见,疫情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极其严重。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形势得以控制,但全球疫情正在爆发,出口依然受到一定的冲击。可以说,今年上半年,航运业的业内人士对我国出口前景主要以悲观情绪为主,而到了下半年,业内普遍看好航运业未来发展。有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此轮集装箱货运涨价开始于今年年中。彼时,国内疫情控制住后,国外受疫情影响较大,很多海外的订单都转到国内,从中国出货,集运价格就开始闻风涨价。据柳旺预测,这轮涨价行情要维持到明年一季度。一位不愿具名的海运物流负责人称:“随着疫情的稳定,这种火爆行情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甚至会更久。”“这一波集运涨价带动了整个外贸板块的调整,打破了以往行业几十年不变的定律。不仅是海运,空运和陆运都有不同层次的影响和变化,疫情加快了整个大贸易板块的整合调整,集运板块会逐步往集约化发展,船公司通过多年整合并购已经出现垄断之势,航空板块以及陆运板块也在飞速整合,未来外贸领域会出现新的篇章。”上述海运物流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另据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会长、中集集团副总裁黄田华预测,集装箱短缺情况可能还会持续半年左右。他表示:“我们监控到,正常中国如果有50万新的集装箱,在码头或者港口待用的话,是一个完全健康的状态,但目前偏紧一点,大概30万新箱的库存。我预计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到半年,这种略显紧张的平衡会有一个持续,这大概是目前行业的一个趋势。”虽然业内普遍看好航运业,但是刘典认为,全球2020年总的贸易额总体来说还是比上一年要下降一定比例的,但从航运行业来说,从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肯定是会出现一个比较好的行情。刘典表示:“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下半年不确定性因素变缓,整体呈现出来比较大的一个反弹走势。所以从宏观层面来说,全球国际贸易都有一定的反弹,这个反弹是在中国率先恢复下引领的反弹。”“目前航运业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第一个因素就是全球经济有一个复苏的预期,所以在第三季度以后国际贸易有所回暖,带动航运领域整体产业向好,不管是从集装箱也好,还是从出海贸易都有一定的回暖情况。第二个因素是随着RCEP协议的签署,东亚东南亚等一系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关系的提升,将利好中国和相关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第三个因素就是虽然现在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未消除,各国物资紧缺,像医疗物资、生产物资、生活物资等等,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贸易,包括部分进口贸易,也会得到比较大的一个需求的反弹,同时促进了相关领域,包括集装箱海运指数等一系列和航运相关行业指数的上涨。”刘典如是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7日讯 周四早盘,三大股指开盘涨跌不一,盘初农业股萎靡,指数震荡下行,悉数翻绿,创指一度跌近0.8%,随后白酒、航运、券商股拉升,带动指数反弹翻红,集体走高。盘面上,个股涨跌参半,两市涨停30余家,市场整体氛围一般。 截止午间收盘,沪指报3388.24点,涨0.63%;深成指报13851.29点,涨0.73%;创业板指报2777.98点,涨0.63%。 沪市成交2160.06亿元,深市成交2554.29亿元,两市合计成交4714.35亿元,较上一交易日的4245.89亿元略有放量。 从盘面上看,板块涨多跌少,港口航运、白酒、有色金属、券商、生物疫苗、钢铁、煤炭等板块居涨幅榜前列;农业、军工、光伏、水利、半导体、消费电子等板块居跌幅榜前列。 【消息面】 1、自然资源部:“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造林5.29亿亩,义务植树116亿株,森林覆盖率实现23.04%的目标,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30万公顷。 2、财政部印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董事议案审议操作指引(2020年修订版)》。 3、青岛将推出落户新政,明确五大类落户途径,即人才落户、居住落户、亲属投靠落户、赋权激励落户和稳定就业居住落户,提出了一系列重磅措施。继续放宽中心城区、大幅放宽城区、全面放开县域落户政策。 【机构热议】 中信证券表示,配置上,顺周期主线,继续推荐基本金属、能源金属、基础化工以及家电、汽车、白酒、家居、酒店等可选消费行业。同时关注年末两条轮动副线,一是今年相对滞涨但景气向好的品种,包括出口产业链中的电子、汽车零部件和轻工,以及优质的地产蓝筹;二是年底机构博弈驱动的医药、新能源和食品饮料板块的快速轮动机会。 山西证券表示,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来看,国民经济恢复态势持续显现,经济高景气符合预期。对A股未来走势维持相对乐观态度,预计短期指数在前期高点附近上下震荡走势还将持续,中期维持指数震荡向上的乐观判断。板块方面,近期行业板块轮动持续,建议关注前期跌幅较大的消费、成长题材板块。 A股市场板块及个股涨跌幅排行 外围市场 截至发稿时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刺激政策下,我国不乏大规模的基建工程,加之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使以上原料的需求量持续增加。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各国大宗商品补库存刚性需求增加,在2021年出现旺盛势头,整体仍然保持着良性增长趋势。有研究机构预测,2021年,国内GDP增速将达到7.5%左右,随之带来航运业的全面复苏。聚焦好望角型船的主要货源铁矿石去年1-10月份进口量达到9.75亿吨,同比上涨11.03%。自2020年5月以来,BDI指数从393点一路飙升至今1659点,创下近一年内最高记录。 据了解,海航科技原名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全国最早涉足航运领域的企业之一。其在多条内贸航线及国际近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领域拥有20余年的运营及管理经验。该公司最为代表的中国-韩国及中国-马尼拉航线,无论在利润水平或市场份额上,均处业内上游。自身揽货力度、舱位利用率、管理体系、客户稳定度等维度也都褒有优势。在曾经丰富市场经验和自身良好航运基因的基础上,重新探索新的主营业务,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以确保其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海航科技拟购置干散货船,具有前瞻性的调整公司战略,对主营业务增项国际班轮运输;国内货物运输代理;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无船承运业务;国际船舶代理;旨在通过干散货航运这一细分市场的切入,抓住未来的航运发展风口,重拾曾经的优势业务。
上海智能航运开启“加速跑” 对于港航业来说,2020年极不平凡。年初,谁也没料到中国出口会迅速恢复并实现同比正增长,同时,因为供需不平衡和物流不畅通,中国出口货物海运价格暴涨。供需和运价终会回归正常水平,但有些改变却不可逆转,比如智能航运因疫情开启“加速跑”。 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近期发布了《长三角智能航运发展报告》(2020),指出新冠疫情放大了航运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让远程会议、移动办公、网上订舱、网上卖船等已有成熟数字化方案的新模式更加普及。而智慧港口、智能仓库、智能船舶、智能验船、远程控制、无人驾驶等方面也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在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的上海,这样的变化尤其明显。今年3月,学界率先亮明态度,上海海事大学第一次增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将面向智能港口与航运和智慧物流与海事,实施专业交叉培养。海事大学一位教授告诉记者,他们想要培养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供应链、智能航运服务和监管等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7月,船舶制造业也有新突破,中船集团旗下江南造船首个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线启动运行。这是业内领先的船用吊马生产线,第一次在船舶行业内集成了机器人视觉识别、智能抓取、智能焊接等技术。江南造船方面表示,公司还成立了5G智能制造创新实验室,并完成了多个生产车间的5G网络部署,为智能生产奠定基础。 9月底,上港集团正式发布“长江港航区块链综合服务平台”,将诸多知名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长江沿线各主要港口和航运企业团结在一起,共享数据、降低整体物流成本。上港集团此前一直致力于推动长江港航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平台。第一次引入区块链技术后,平台信息的可信度提升,链接金融成为可能。 进入12月,第三届智能航运与新基建峰会在上海临港举行。峰会上,临港新片区方面表示,将依托滴水湖打造上海第一个无人船艇测试场。该测试场面积约为0.75平方公里,包括一块长约1200米,宽约20米的测试功能区。 此外,在航海保障方面,今年,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推出了“海陆融合一张图”及其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这也是国内第一张同时覆盖整个中国陆地和领海区域的数字地图(海图)。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还研发出全国第一套智能海事安全保障系统。它能根据周边船舶的航行态势,结合船舶碰撞模型,利用智能算法对船舶危险行为进行预判,并通过无线电等途径及时向涉险船舶发出预警信息。 这些不同领域的六个“第一”只是上海港航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速的一个缩影。当下,行业内有了明确的共识,随着智能航运的发展,货运船舶将走向无人化;港口将走向完全自动化;监管和保障的对象将逐渐由人转变为智能化的机器。今年,北斗导航系统完成了全球组网,有专家表示,“5G+北斗”将成为智能航运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两者能够相互赋能,带来大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