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并对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出了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个省份,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需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在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等方面切实发力,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更好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沿江11个省份在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方面,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架构基本形成。长江黄金水道与沿江铁路枢纽实现联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日益加快,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不断加强。同时,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持续推进,长江沿线自贸试验区的对外开放平台作用不断释放。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机制逐步健全。长江经济带航运联盟等平台在推进长江航运、金融、技术等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相关行业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同时,沿江11个省份也不断探索和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样化合作机制。 但也要看到,沿江各省份在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进一步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发力。具体表现为:跨域物流体系标准化程度仍然不高、区域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营商环境需持续优化等。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沿江各省份要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在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的基础上,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完善软硬件条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切实发挥长江经济带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积极架设沟通平台。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发展战略层面的对话与协商,进一步推动建立政府协商对话机制。比如,以发展中欧班列贸易、国际产能合作为契机,建立沿线国家间主管部门对话协商机制;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推动沿线国家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同时,也要开展多领域的人文交流。 二是系统化构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体系。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建立更加顺畅的国内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需加速推进“一带一路”大通道建设,疏通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堵点”。对此,要统筹建设国内服务中欧班列和海铁联运的物流枢纽及通道,畅通西部南向、东向大通道,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和场站建设。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与沿线国家合作共建海港、铁路、高速公路、物流分拨中心等基础设施,打造集成的、高标准的物流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三是提升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水平。深入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把长江经济带的优势产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巨大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为此,要切实发挥城市群的开放引领作用,提升长江经济带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辐射能级;加快长江经济带上“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显著提升其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类企业联合组建跨国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等。 四是深入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优化长江经济带营商环境、完善中欧班列运行机制等方面切实发力,特别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广自贸区可复制的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健全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同时,着力提升“一带一路”沿线通关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水平。 (作者: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成长春 杨凤华 黄 寰 陈为忠)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表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法律规划政策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法律方面,加快推进长江保护法治进程,推动长江保护法顺利颁布,实现了长江大保护有法可依。规划方面,注重规划引领,构建“1+N”规划体系,深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等多个专项规划。目前,正在编制《“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1月5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罗国三、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赵世新、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出席发布会,介绍5年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的成效,并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如何推动工作落实,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绿色发展试点示范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以及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主持发布会。70余家境内外新闻媒体80余名记者参加了本场发布会。 附件:发布会实录
“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有微笑天使之称的江豚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在1月5日举行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罗国三说。 5年来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介绍,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实践。 目前,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关停取缔,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8000家,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2441个违法违规项目已清理整治2417个,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沿江城市滨水空间回归群众生活。 长江流域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2019年的91.7%,2020年1月至11月进一步提升至96.3%,长江流域劣Ⅴ类水质比例从2016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0.6%,2020年首次实现消除劣Ⅴ类水体。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生态环保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同时,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2.3%提高到2019年的46.5%,2020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6.6%。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 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长江干支线高等级航道里程达上万公里,14个港口铁水联运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沿江高铁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成都天府机场、贵阳机场改扩建等一批枢纽机场项目加快实施。 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程度更高,上海洋山港四期建成全球最大规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成为唯一吞吐量超11亿吨的世界第一大港,中欧班列线路开行达30余条。2016年以来,新增8个自贸试验区、24个综合保税区,201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 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湖南岳阳结合自身资源和禀赋特点,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浙江丽水、江西抚州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有益经验。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长江保护法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长江大保护进入依法保护的新阶段。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和公益诉讼的衔接机制初步建立。建立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体系,加快完善生态补偿、多元化投入等机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设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针对媒体曝光的一些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典型案例,王善成表示,将紧盯这些问题和问题成因,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各类问题。在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落实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提升治理能力,夯实保护修复基础,另一方面要推动创新转型,加快绿色发展,力争早日实现从水质逐步好转的量变到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的质变,真正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罗国三表示,下一步,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相关负责人谈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画卷 ——访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殷美根 经济日报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江西把长江江西段与“五河(赣江、信江、抚河、饶河、修河)一湖(鄱阳湖)”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开展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全流域治理,筑牢了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在全流域治理方面,江西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对此,记者采访了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殷美根。 记者:在全流域治理方面,江西采取了哪些有力举措? 殷美根:目前,江西正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出台了鄱阳湖流域保护治理规划,形成了覆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面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同时,积极开展绿色发展试点示范,扎实推进九江绿色发展示范区、抚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探索出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江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截至目前,全省PM2.5浓度均值为28.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6%;优良天数比例为95.9%,同比上升5.9个百分点。 记者:为做到“管长远”,江西建立了哪些长效机制? 殷美根:江西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硬约束机制,加强综合管控,完善司法保障,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全方位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突出“源头严控”。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多规合一”、自然资源统一登记试点,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确保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突出“过程严管”。建立覆盖广、规格高、体系完备的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同时,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并创新地域与流域相结合的环境资源司法体系,生态综合执法、环境资源审判、生态检察等改革在全省推行。 突出“后果严责”。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追责制度,创新生态环保委员会管理机制,省级环保督察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加大行刑衔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截至2020年11月份,江西检察机关共批捕破坏生态环境刑事案件540余人,起诉2290余人,产生了强有力的震慑效应。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阶段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了新部署,江西是如何落实的? 殷美根:江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狠抓突出问题整改,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进鄱阳湖流域保护修复攻坚行动。 更加注重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更加注重提升双向开放能级。高标准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更加注重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更加注重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研究、利用,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发掘、提炼、整合赣鄱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着力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美丽长江画卷的赣鄱篇章。 当好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力军 —访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 经济日报记者 柳 洁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三峡坝区所在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生态保护中肩负着特殊责任。5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战略机遇,着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大文章,奋力当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近日,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专访。 记者: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之路,湖北如何用好“绿色指挥棒”? 黄楚平: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同时,不断强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矩意识,把全省22.3%的版图面积纳入生态红线的保护范围,4230条河流、755个湖泊实现河湖长制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生态政策法规,基本形成水、土壤、大气“三位一体”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记者:湖北如何成为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黄楚平:要弹好转型协奏曲。坚持以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打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体系。一方面,促进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另一方面,实施生态治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同时,高效利用资源,加快全过程节约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要打好改革创新牌。通过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让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同频共振、相互促进。激发创新活力,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建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以“放管服”为重点的政府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平台作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着力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监管法治化上创新突破。 要走好生态发展路。守住青山不放松、护好绿水不辞难。以先进理念、科学思路、创新制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增强战略定力,厚植发展优势,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带。 构建立体交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郑万高铁湖北段、汉十高铁、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长江中游“645”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加快实施。 加快区域联动。坚持把湖北放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中考虑,积极推动建立长江中游省际会商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跨省合作。 发展绿色金融。省政府出资400亿元设立的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募集社会资本形成规模2000亿元的母基金,最终形成1万亿元资金规模,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建成百里长江“最美岸线” ——访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谢建辉 经济日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不仅拥有1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还有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在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湖南省如何自觉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切实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对此,记者采访了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谢建辉。 记者:湖南在“共抓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谢建辉:湖南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构建了以省委书记为第一总河长、省长为总河长,省、市、县、乡、村责任全覆盖的五级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压实了从省到村的五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同时,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湖南省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与鄂赣两省签订了《长江中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行动宣言》。同时,还与三峡集团签订《共抓长江大保护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签订“共抓长江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开行湖南省分行签署了《开发性金融服务湖南省长江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等。 记者:湖南在“集中力量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什么好做法? 谢建辉:严格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狠抓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截至2020年11月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37个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31个,其余问题整改正有序推进。 大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目前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41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3个,其余问题正按整改方案抓紧落实,交办的4226件信访件办结率达95%以上。同时,坚持举一反三自查自纠,梳理排查出省内生态环境自查问题200个,现已完成整改185个。 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4+1”工程实施。2019年全省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7.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57%;全省2678艘400总吨以上货船、350艘符合改造条件的400总吨以下货船已全面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记者:湖南正致力打造“最美长江岸线”,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谢建辉:全力守护好长江这条母亲河,致力打造“最美长江岸线”,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为兑现承诺,湖南已关停拆除长江干流岸线全部39个非法码头并完成生态复绿;关闭拆除42个泊位并完成坡岸整治;推进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搬迁改造,破解“化工围江”找到新思路;完成长江岸线造林19593亩,湖南境内163公里长江岸线已变成人见人喜的美丽“风景线”。 记者:如何加快实现长江经济带湖南区域生态改善及产业破旧育新? 谢建辉:坚决抓好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截至2020年10月中旬,全省建档立卡渔船20457艘、渔民28148人全部退出,有就业意向的16777名渔民中16296人实现转产就业。 开展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和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计划。2019年,洞庭湖区接近Ⅲ类水质标准,越冬水鸟超过24.6万只,创下10年之最。同时,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行动计划,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突出系统联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组织实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部署开展长江干流及湘江两岸各10公里范围内545座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 同时,全省企业加快破旧育新步伐,产业转型升级换挡提速。目前,已累计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563家,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不断提升。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千亿园区达到12家,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12家。
这里或许就是你的家乡,你是否感受到她的变化?这里是长江经济带,覆盖全国11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5年,1800多个日夜,从“生产锈带”到“生态绣带”,一个个美丽蜕变在长江沿线竞相上演。安徽马鞍山、铜陵,湖北武汉,江苏南京、扬州、南通、无锡……昔日几近绝迹的“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频现身。这背后是一个大国发展理念的深刻嬗变,是大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2016年1月,2018年4月,2020年11月;上游重庆,中游武汉,下游南京。5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谋篇布局,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5年来,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数千年孕育支撑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生机盎然、焕发新颜。
日前,记者从长江航务管理工作会上获悉,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考验,长江航运实现干线货物通过量30.6亿吨,同比增幅超过4.4%,再创历史新高。 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专门出台3大类22条深化港航企业服务保障举措,全年减免外贸货物港建费及船舶油污基金约16亿元,精准推动和服务长江港航企业、涉水重大工程项目复工复产。 2020年,长江航运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长江口南槽一期工程交工试运行,长江口再添一条长86公里、水深6米的优质辅助航道。福姜沙中水道等4个河段的航道维护尺度得到提高,长江电子航道图实现与汉江、赣江的互联互通,长江干线航道维护水深达标率100%,航标正常率100%。 2020年,长航局还持续推进绿色航运发展,助力长江生态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长江干线船舶水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建成运行,并在长江经济带所有港口全面推广,形成了数字监管、线上服务和多部门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长江干线港口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实现了全覆盖,长江干线8处水上综合服务区、12个水上洗舱站、30余座污染物转岸码头基本建成;生态航道建设全面展开,疏浚土综合利用规模持续扩大,荆州、鄂州、九江等地试点取得积极成效;三峡坝区客运码头、三峡旅游客船的岸电设施完成建设改造,船舶使用岸电纳入三峡过闸诚信考核;纯电动、LNG动力等一批新能源船型研发投用。 此外,长航局严格执行客船、液货危险品船运输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深入推进船型标准化,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由1880吨提升至1960吨;其中,三峡过闸船舶平均吨位达4680吨,长江航运运输结构不断优化。 长航局局长唐冠军表示,2020年,长江航运建设发展成效显著。5年来,长航局抢抓黄金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成绩优秀的“长航答卷”。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上游航道等级稳步提升,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三峡升船机建成并正式运行,“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反应快速、应急高效”的水上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基本建成。 运输生产大幅增长。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较“十二五”末增长40%,长江干线万吨级泊位600个、亿吨大港15个,较“十二五”末分别增加98个、3个,有力支撑了长江经济带发展。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改善航道里程1284公里,电子航道图APP全面推广应用,三峡枢纽年最高货物通过量达1.48亿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扩展,公共卫生应急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建成了以荆江生态航道等为代表的一批绿色航道,1361座非法码头完成拆除改造,累计拆解改造5万余艘老旧落后船舶,江海直达、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等绿色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柳洁 通讯员 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