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要支持产业发展,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开拓市场,帮助扶贫产品打造特色品牌,鼓励五粮液驻村工作队深入群众,帮助当地群众趟出一条能致富、管长远的好路子。”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的一席话,阐明了五粮液的扶贫思路。 作为民族品牌、地方支柱企业,五粮液在做好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 多年来,五粮液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公司投入、产业运营、贫困群众共享”的帮扶思路,将送钱送物、修房筑路的“物质输血”,建设基地、扶贫车间的“产业造血”和党建共建、教育扶贫、文化下乡的“扶智扶志”有机融合,绘制出一条企业优势和地方禀赋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之路。 近年来,五粮液集团累计投入整合精准扶贫帮扶资金超26亿元,受益贫困群众达到15万人以上;惠及群众近100万人,对口帮扶的三个县全部“零漏评、零错退、零返贫、群众满意度高”,高质量脱贫摘帽,展现出一家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 开药方: 与当地农户一起创业 夏末秋初,从宜宾市区一路往南,沿着齐整的高速公路往长宁方向行驶,一路都是被穗子压弯了腰的红高粱。这些糯红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正是酿造五粮液美酒的专用粮。高粱成熟,意味着高粱种植户们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和脱贫的希望。 作为白酒行业龙头和地方支柱性企业,从2015年起,五粮液就承担起了对兴文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等多个贫困县的对口帮扶任务。 在五粮液的帮扶带动下,兴文县在2019年4月份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五粮液在四川省内布局的酿酒专用粮基地已经达到77万亩。据了解,五粮液建成以宜宾为核心、四川为主体的可帮助10余万户农户增收超1亿元的100余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建立以绿色有机标准为主导的酿酒专用粮供应体系,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精准扶贫创新模板、示范标杆。 分布在兴文县等地的酿酒专用粮基地,是五粮液工业反哺农业、发挥优势、结合主业提升扶贫可持续性的重要战略举措。五粮液深知,产业脱贫是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动因的关键因素。“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稳定脱贫、长远发展,必须选对适合他们发展的产业”,李曙光曾表示,要带领五粮液和当地农民一起创业。 在兴文县青山岩村,五粮液捐赠125万元打造1100亩五粮液青山岩竹林(苗圃)产业示范基地,以竹业为主、拓展多元,将“帮扶单位+村资产公司+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多种附属产业,青山岩村荒山荒地变成金土地。目前,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近70万元,以股权量化的方式为贫困户分红近10万元。 在理塘县,五粮液捐资300万元、整合1600余万元建设五粮液果蔬(香菇)产业示范基地,对接盒马鲜生、京东农场,实现线上线下营销。基地年产香菇70万袋、木耳30万棒、产值1500万元,带动当地百姓务工1000人次,其中贫困户800人次,贫困户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基地带动周边7个贫困村近400户群众增收致富。 在兴文县九角村、新阳村等贫困村,五粮液根据兴文县留守妇女多、就业机会少、旧房院落闲置等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捐赠300套缝纫设备和100万元专项资金,并提供技术、订单销售和管理服务等配套帮扶组合拳。一个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里,机器轰隆隆地转起来,带动了500多名妇女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800元-3000元。 拔穷根: 扶智扶志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才能走出“新路子”。以产业扶贫为药引开出药方后,五粮液还通过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思路帮贫困落后地区“拔穷根”。 修学校、拍电影、排舞台剧……这些文艺活动都是五粮液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从生动讲述川南山乡精准扶贫故事的情景剧《大国酒情》,到“情系苗乡助力脱贫”主题迎新春送文化下乡活动,再到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间开展的“脱贫攻坚,我们怎么干”大讨论……这些山乡文化建设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思考,如何在外来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立志、立身、立行。自尊自强的意识在困难群众心中慢慢扎了根。 在五粮液组织的一次扶贫专题片《十八洞村》放映会后,兴文县毛村村民易方蓉心中更加坚定,“看看人家咋个搞富裕的,我们一定也要继续加油干”。 同时,五粮液大力支持兴文县、理塘县、屏山县等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修学校、建教室、捐物资、奖师生,让寒门学子“能上学、上得起学”,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去年,兴文县云龙学校因地震受损,五粮液捐赠107万元建造“五爱楼”教学楼。 为让贫困农户“有所长、能致富”,五粮液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引导贫困人民培育自强意识。2019年,五粮液捐赠200万元在新龙县、雅江县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捐赠64万元帮扶屏山县柏乡村打造村企党建联建示范点。五粮液还精选派出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带领多户贫困农户参与资金、生产、市场等企业运营工作,通过实战实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经营管理意识,培养致富带头人,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和智力资源。 通过“短期慰问救济”“长远就业创收”,五粮液用看得见的变化为村民重树了发展的信心,让“求帮扶、要救济”的思想观念向“谋发展、盼致富”转变。 从川南山区、大小凉山到川西北雪域高原,从苗寨、彝乡到藏区,从脱贫到振兴,五粮液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多元、平台多维”的独特优势,在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全力以赴精准扶贫、精锐出战脱贫攻坚。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五粮液将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持续用功发力,扎实做好各项帮扶工作,带动帮扶地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前天大的事很少有人管,现在大事小事争着管,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越来越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说起新变化,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马路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勇杰感慨地对记者说,他们围绕“党建+服务”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民呼我应的“96771”“幸福密码”,打开了服务群众的“幸福之门”。 “居民们之间都是家长里短的事,多跑腿、多动嘴,很多问题都容易解决。”在马路街社区,辖区有多少空巢老人、伤残家庭、优抚住户,马路街社区居委会主任李亚辉心里门儿清。 辖区开发大厦有一名独居的92岁老人姜春凤,每年过生日,李亚辉都会提着蛋糕带着居委会工作人员为老人祝寿。李亚辉说,时间长了,老人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 “像姜春凤这样的空巢老人,在马路街街道还有很多。”张勇杰告诉记者,为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他们探索实施了“民呼我应96771”工作法。首先是当好走访员,空巢、伤残、特扶、优抚等家庭以及困难党员、工商业户、乡贤能人、重点人员、辖区单位“9必访”。 除了走访员的“9必访”,还必须当好信息员,设施损坏、环境污染、房屋租赁、违章建筑、出行困难、风险隐患“6必报”;当好服务员,突发事件、邻里纠纷、群众诉求、就业帮扶、协商议事、志愿服务、网格巡查“7必到”;当好志愿者,红色党员队、蓝色平安队、金色童年队、绿色环保队、橙色文化队、白色医疗队、银色夕阳队“7色光”。 96771,一条热线电话连万家。“现如今在马路街辖区,这个电话的知晓率已达90%以上。”马路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会君告诉记者,通过一条热线,让居民有话直说,让热线变成办民事线、解民需线、暖民心线,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强化“智慧党建+管理+服务”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现在越来越多的辖区热心人士加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之中,仅志愿者队伍就有48支2600余人。”张勇杰对记者说,依托96771工作法,将管理和服务延伸到了社区每个角落,构建了“组织全覆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方位”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96771”这组数字已逐步成为马路街街道5个社区3万居民心中的“幸福密码”。漯河市委书记蒿慧杰说:“社区管理要坚持党建引领,用好用活党员‘双报到’机制,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发挥志愿者服务作用,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韦祖英是贵州省从江县斗里镇马安村人。韦祖英早年在广东打工,5年刺绣场的工作经历让她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1年,她带着电脑刺绣技术和打工多年的积蓄,投资20万元在家乡马安村创办了电脑绣花厂,带动一批妇女在家门口发展苗族刺绣产业,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精品刺绣一条街”。 今年3月,韦祖英的祖英刺绣有限公司落户于从江县美娥搬迁社区,车间引进电脑设计开发和机械加工工艺,使手工刺绣走上组织化和规模化生产的轨道,产品销往广东、广西、澳门等地。刺绣车间解决当地约240位搬迁居民的就业问题,发放贫困群众工资达480万元。
2020年8月28日,记者走进信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水南画眉站,楼下几位清洁工正在喝茶歇脚,楼上戏剧票友在为邻居们一展歌喉,一出精彩的方言说唱正在热闹上演。墙上贴着孩子们的小心愿和“认领单”。 据了解,画眉站自去年9月成立以来,创新“12345”工作模式,以“可用、可爱、可乐”的丰富内涵,开展线下活动300余场,参与人员6000余人次,组建微夜校5个,学员1450人,成为当地群众点赞最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之一。 水南画眉站位于水南街道画眉路,辖属水南街道金山社区,占地面积70平方米,使用区域2层楼,合计面积140平方米。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30, 为辖区居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场所、休闲娱乐场地。 在这里,每周都会有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戏剧话剧等文艺活动。社区每个星期会有两次这样的文化演出。老百姓听得带劲,表演队员们也乐此不疲。 上饶信河道情表演队队长郑意桢说,通过曲艺说唱形式传唱给大家,学习方志敏的革命精神,传递红色精神,让我们下一代能够传递一种力量,一种正能量。 水南画眉站本着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理念,依托讲堂、书画室、图书角、活动区等场所,融合学习强国平台、会议系统、通话等功能的云视讯系统,提供医药箱、血压计、老花镜、针线包等便民用品,开展宣讲活动、社区文娱活动、群众文娱活动、健康义诊、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 水南画眉站活动主要有五类,一是宣讲活动,社区不定期举办党的方针政策宣讲、上党课等;二是社区文娱活动,整合京剧票友协会、越剧票友协会等固有资源到画眉站定点排演;三是群众文娱活动,比如太极、书法交流、广场舞舞蹈等;四是健康服务活动,不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中医保健、义诊服务;五是党建+,结合“联席会谈、便民摆摊”活动,宣传党的政策、发放宣传资料、收集民情民意等。这里已成为金山社区服务周边5000余居民的“打卡地”。
六月,进入雨季的怒江州雨一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在怒江江畔的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江堤边,挖掘机正在繁忙的施工,抢抓工期,这里将要建成惠及全乡近万名群众的文化娱乐场所——马吉乡民族文化广场。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马吉乡民族文化广场是由定点帮扶单位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爱心企业无限极(中国)云南分公司和当地政府多方协作、共同打造的扶贫项目。 项目距马吉乡政府约600米,与马吉乡街道隔江相望。项目新建包括民族文化广场、背景墙及耳房、看台、舞台、太阳能路灯等设施。2019年11月份项目正式动工,目前填土已全部完成,进场道路、背景墙及耳房、看台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实际上,这是一个当地群众翘首以盼的广场。马吉乡地处美丽的怒江两岸,巍峨壮美的碧落雪山、高黎贡山耸立在东西两侧,地势陡峭,是典型的峡谷风貌。全乡共有7个村委会,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白族、汉族等7个民族,是一个集边境、直过少数民族、山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乡,“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靠溜索,种地像攀岩”是当地原来真实的写照。 脱贫攻坚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及社会各方的帮扶下,马吉乡干部群众奋斗自强,已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过上了好日子。但是一直以来,因土地资源十分匮乏,导致马吉乡缺乏一个群众聚集活动的场所,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受到极大限制,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盼望有一个休闲活动的场所。 2019年,福贡县实施防洪保安工程,在马吉乡马吉米村修建江堤,正好可修整出一块十分宝贵的完整平地。抓住机遇,马吉乡拟筹集资金在马吉米村河堤岸边平地上修建一个全乡的民族文化广场。 无限极(中国)云南分公司志愿者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经过实地调研、多方沟通,决定出资65万元帮助马吉乡修建一个文化广场。马吉乡群众的期盼即将变成现实。 广场占地面积达630平方米,建成后可惠及马吉乡近万名群众,在这里可开展健身、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同时,民族文化广场为马吉乡提供了一个群众精神文明宣传及教育阵地,是弘扬傈僳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这也是一个为群众脱贫增添强劲动力的场所。马吉乡文化广场作为马吉乡主要产业草果等农副产品的买卖集散地,可助力当地产业发展。此外,怒江峡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文化广场还可作为自然灾害发生时群众紧急避难场所。广场所在地马吉米村将依托马吉乡民族文化广场项目,在帮扶单位支持下,建设一座集村便民服务中心、群众技能培训中心、爱心超市、电商为一体的综合楼,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看着忙碌的施工现场,无限极志愿者表示,助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们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我们很高兴无限极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理念能以民族文化广场活动方式呈现出来,希望广场的落成,能帮助更多的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CIS)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祖国北疆内蒙古。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后,习近平再次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品牌栏目“讲习所”为您梳理习近平与内蒙古的故事。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22日开幕。习近平总书记是内蒙古代表团的代表,十三届全国人代会期间,他已经两次参加内蒙古团审议;今天他又一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鼓劲、支招。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祖国北疆,党的十八大后,他在5年时间里两次到内蒙古调研,同各族干部群众通信,留下一段段佳话。、 隆冬时节送温暖,蒙古包中拉家常 2014年1月,农历马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来到内蒙古,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心和关怀。 隆冬时节,内蒙古大草原,千里冰封雪皑。一些地方,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习近平来到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地考察,特别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在锡林郭勒盟,习近平来到81岁的牧民玛吉格家,在蒙古包中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听到老人反映当地有的牧户在用电、通行上还有些困难,习近平要求当地党委和政府作出规划,努力加以解决。 调研期间,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那达慕上,按蒙古族习俗送祝福 那达慕是深受蒙古族群众喜爱的民族特色活动。2014年调研期间,习近平来到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乡)冬季那达慕,同牧民们一起,观摔跤,看赛马,听长调,赏歌舞。 在传统的“五畜祈福”仪式上,习近平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用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一路上,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 妙解“守望相助”,寄语各族干部群众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正北方,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拥有4000多千米的国境线,生活着2千多万各民族群众。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意义十分重大。 习近平对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提了四个字的希望:守望相助。 习近平说,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守望相助”,这是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所在,也是各族草原儿女的幸福所依。 走边防巡逻路,踏雪看望战士 习近平一直牵挂着戍边将士的冷暖。2014年到内蒙古时,在阿尔山一下飞机,他就迎风踏雪驱车赶往边防线。 抵达阿尔山口岸,习近平提出要走一走边防巡逻路,看一看一线执勤官兵。在离国界线2.5公里的地段,看到一队官兵驾驶摩托雪橇在冰雪路上巡逻,习近平吩咐就近停车。 雪地里,朔气逼人,冰冷刺骨。习近平踩着厚厚的积雪向官兵走去。看到官兵们的脸上、眉毛上、防寒面罩上满是霜花,习近平关切地询问寒冷的天气适不适应,每天要巡逻多少小时、走多少公里。习近平深情地说,你们战风雪、斗严寒,穿行在林海雪原,巡逻在边防线上,我很受感动。大家辛苦了,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 回信点赞乌兰牧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 2017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习近平给他们回信,称赞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乌兰牧骑是有草原特点的文化工作队。它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自1957年诞生后一直长盛不衰,目前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 2019年7月,习近平到内蒙古赤峰市考察时,看到社区群众在乌兰牧骑队员指导下载歌载舞。他指出,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这个地方总结出来的经验,很接地气,这种直接为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文艺活动永远不会过时。 在内蒙古参选全国人大代表,背后有深刻考量 2018年1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宣布,中央提名的代表候选人习近平同志,全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代表们说,总书记始终和咱们老百姓心连心。大草原虽然离北京很远,但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温暖与关怀。 当年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在选举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时,党中央提出,中央领导同志应选择老少边穷地区参加选举。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总书记带头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省份参选,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关怀,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生动注解,为全党树立了标杆。 趣谈“羊煤土气”,支招高质量发展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审议中,习近平说:“内蒙古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新动能、新增长极。同时,也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搞大呼隆,一哄而起。” 习近平所说的“羊、煤、土、气”,指的是农畜产品、煤炭、稀土、天然气,这是内蒙古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代表了传统产业、低端产业、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老发展套路。 习近平在审议时,提了12个字——“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要求内蒙古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再到内蒙古代表团,语重心长谈“四个一” 内蒙古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着重谈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内蒙古的责任,也是内蒙古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对代表们说,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调研指导主题教育,告诫不能“上下忽悠” 2019年7月,习近平赴内蒙古考察调研。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第二次到内蒙古考察,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后,习近平首次地方考察。这次内蒙古之行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地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听完情况介绍后,习近平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也即将100年,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好好梳理一下我们党的初心是什么、使命是什么,有没有私心杂念。 习近平强调,主题教育要实实在在,不能上下忽悠。他说,形式主义害死人,开展主题教育主要看实效。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不断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性。每次都有一些进步,日积月累,领悟就越来越深。主题教育要学以致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
好消息不断传来! 今年2月,山西58个贫困县脱贫;3月,内蒙古所有贫困旗县脱贫;4月,安徽31个贫困县“摘帽”……截至4月29日,中国已有15个省区市的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这是充满历史意义的一年: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点…… 这是考验决心毅力的硬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只差一篑之功,既要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又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初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 这是催人奋进的战鼓!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指引下,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正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总攻。 两个战场都要取胜 5月14日清晨,25岁的某色日服在新家卧室里醒来,阳光洒在身上,他感到生活如此幸福。“以前在老房子里,外面阳光再好,屋里也照不到亮光。” 如今,他的新家是100平方米的三居室,各种电器、家具一应俱全。“如果没有国家,我下辈子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日服激动地说。 日服的新家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城北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背靠群山,前傍河流,能容纳3900多户、1.8万多名群众。一天前,包括日服在内的84户来自“悬崖村”——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的老乡,顺着钢管搭建的千余阶“天梯”走下悬崖,进入城市。 从山头到城头,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对于老乡关心的收入问题,昭觉县副县长廖宇超表示,将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提供就近务工渠道、成立专业合作社等,让搬迁群众有活干、能增收。 “悬崖村”的变迁,是各地贫困群众奔向新生活的生动写照。中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累计减贫9300多万人;去年申请脱贫摘帽的34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到今年2月底,全国贫困县从832个减少至52个——目前看,脱贫进度符合预期,成就举世瞩目。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时间的压力,细化到了每一月、每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 减贫、战疫,两个战场,都是硬仗,都要取胜!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像一面旗帜,指引各地闻令而动、尽锐出战。 ——外出务工顺当了。5月1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贫困户翁新年在核酸检测合格后,和131名贫困兄弟一起乘坐“点对点、一站式”专车,前往山东务工。“我很激动。包吃包住,月收入有5000元左右,这比以前打零工更有保障。” 务工是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今年全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超过2800万人。如何尽快把受疫情影响的农民兄弟送出去?各地紧密协调配合,引导企业复工复产和贫困劳动力“点对点”返岗复工、外出打工。5月18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目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已达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95.4%,中西部地区扶贫公益岗位安置343万贫困劳动力,扶贫龙头企业复工率97.5%、扶贫车间复工率97%、扶贫项目开工率82%。 ——滞销农产卖出去了。受疫情影响,不少贫困地区农畜产品滞销。阿里“爱心助农”、拼多多“抗疫农货”、京东“全国生鲜产品绿色通道”、苏宁“爱心助农专线”……各大电商来帮忙了。网红、媒体人、政府官员直播“带货”……在各方帮助下,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滞销极大缓解,一些贫困群众也学着把直播间搬进大棚,“云”上卖货。 ——后续帮扶更实了。在陕西、山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及此。群众脱贫了,后续帮扶跟上了吗?能否形成稳定连续的机制?关键在于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贵州脱贫出列县普遍保持“四个不摘”;对收入超过5000元的家庭用绿色信号灯标识、对收入4500元至5000元的用黄色信号灯标识、对收入4000元至4500元的用橙色信号灯标识、低于4000元的进入红色预警范围,新疆对脱贫群众采取四色信号灯分级预警,并分别落实动态帮扶措施……截至4月底,各省份纷纷制定出台本区域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创新思路搞活产业 “小木耳、大产业!”“小黄花、大产业!”在陕西、山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分别给当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方式点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重要抓手,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久之计。 初夏,南国阳光明媚。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东主村老缅新寨一片松林下,有机三七正撒欢生长。 “林下种三七,难着咧!”澜沧田丰林下三七种植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付美,操作完微喷浇水系统后向记者介绍,“比如浇水,只能在每天上午10时前、下午5时后进行。”“我们不施肥、不打药,一市斤三七能卖1000多元!” 扶贫先扶智,致富靠产业。2015年,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一个“中国工程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产销模式逐渐形成: 以科技引领扶贫!朱有勇院士团队研发出针叶林下三七生态种植技术,并引进深圳田丰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科学管理和规范销售。 农民变成技术员!朱有勇团队首开“院士为农民办班”先河,培育乡技术能手1500多人。付美刚学成后,成立了拉澜沧攀枝花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林下三七约275亩,84户农户入股。农民每年可通过地租、管理获得收入,三七产生收益后还可得到15%分红。 如今,竹塘乡现种植林下有机三七达4400亩,辐射带动了全乡近一半贫困户增收。去年,该乡1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500元增至8079元。 竹塘乡变富是各地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2/3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随着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搞好搞活扶贫产业,百姓才能脱贫致富,各地思路逐渐清晰。 ——因地制宜是关键。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村民把种植黄花的传统发扬光大,去年贫困户户均收入1万多元。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农户种上“牛庄稼”,一头牛一年至少净赚5000元。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柚子、桃子、蜜橘、椪柑、猕猴桃等果树漫山遍野。一车车水果运到山外,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果果”。村民王安全感慨:“靠着精准扶贫,我们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延伸产业链,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养鸡场送我200只产蛋鸡,还教我养殖技术、帮助卖鸡蛋。”云南弥勒市朋普镇新车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唐惠莲,通过参与分享养鸡产业链利益摘了贫困帽。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92%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越来越多贫困户奔向幸福新生活。 拔掉穷根关键在人 一张“扶贫地图”上,村里的未脱贫户、五保户、残疾户、重病户等,分别用不同符号和颜色标出。制图人是57岁的湖南省永州市毛坪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辉平。他说,通过一张图,可以直观了解村里贫困情况,便于精准施策。 改造路网、种植水果、养殖生猪、发展村集体经济……在扶贫工作队帮扶下,毛坪村去年底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55%。“现在已经到了5月中旬,我们要向最后的‘清零’决战。”李辉平说。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重在干部队伍作风。 在时代楷模黄文秀生前战斗过的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接棒”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杰兴带领村民发展起“清水鸭”、砂糖橘、油茶等产业,向着百坭村贫困户全部“摘帽”冲刺!在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郊纳镇,当地干部大多下沉到村开展帮扶……这些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冲锋在扶贫一线,无数党员干部下沉帮扶,为贫困群众带去资源、技术和发展思路,用行动诠释担当。 ——脱贫攻坚的主体是贫困群众,需大力激发内生动力。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北贺苏村村民车春芹如今生活越过越好。“只要咱肯想肯干,就能拔掉穷根!”3年前,在驻村干部帮助下,她利用国家政策补贴开始养猪,当年就出栏18头,增收3万元。眼下她又在自家院里开起豆腐坊,利用微信接单,“手机一响,马上送货上门”。 通过共商共建共管共享,贵州省长顺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心气更齐了;没有通用公式,坚持分类指导、因人施策,这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驻村扶贫队的工作原则……当贫困群众摈弃“等靠要”思想后,“懒汉回头”的故事越来越多。 ——群众能否长期稳定致富,需要补齐教育短板、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数据最有说服力。2019年底,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人数已由台账建立之初的29万减少至2.3万。 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是贫困群众致富的“发动机”。教育部发文要求,到2020年,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职业教育需求的学生能够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建档立卡户中的劳动力能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山东省财政下达10亿元,助力职业教育发展;辽宁省今年将初步建成10个左右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广东省提出,到2021年,新增高等职业教育学位12万个以上……通过教育扶贫,越来越多贫困群众逐渐摆脱贫困。 200余天,52个未摘帽贫困县、2707个贫困村、551万贫困人口。啃下最后的硬骨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变为现实。 “咬紧牙关!”“争分夺秒!”“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听!冲锋号已吹响!各省区市干部群众正凝心聚力冲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咱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