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有媒体报道称中信集团将收购中信建投的股份,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已内部同意了一项合并计划。 当日晚间,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均发布澄清公告。 中信证券公告称,公司注意到上述传闻,截至该公告日,该公司未获悉有关上述传闻的相关信息,该公司也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信息。 中信建投澄清公告表示,注意到有媒体报道称,该公司党委会已经批准了关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将收购本公司第二大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所持本公司股份的相关计划,以此推动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本公司的合并。截至目前,公司未曾召开过党委会审议批准上述传闻所称的相关计划,也未得到任何股东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该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7月2日,A股大涨,“牛市旗手”券商板块掀起涨停潮。消息面上,两大券商龙头合并的消息再度传出。有外媒报道,中信证券母公司中信集团将作为主收购方,购买中信建投的股份并成为其最大股东,相关细节仍在敲定中。 类似传言在两个多月前已“震动”市场,当时两家券商就已发布了辟谣公告。7月2日深夜,中信建投证券和中信证券相继发布公告称,公司未曾召开过党委会审议批准上述传闻所称的相关计划,也未得到任何股东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有券商分析人士认为,传言一看就是“假消息”,因为中信集团收购中央汇金所持有的中信建投股份,并不需要两家券商内部讨论同意。 两家合并“可信”? 监管将出台何种措施来打造航母券商,深受各界关注。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是否会合并,也被多次探讨。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在6月23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表示,公司并未听闻相关(与中信建投证券)合并消息。 对于外媒报道的最新合并进展,尽管公司已发布澄清公告,但是多位受访人士均认为,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两家券商合并是可行的,目前来看也有较大的可信度。 有资深券商人士向 第二个大背景是,中信建投证券依然在沿用中信的商标。2008年以来,中信建投与中信集团多次签署《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有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多年来,本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北京国资委并不具体参与业务开展,而是委托中信集团对中信建投证券的业务和人事上进行指导安排。其中一个佐证是,中信建投证券的党组织关系自2011年起划归中信集团党委管理。 此前,就有相关券商中层向记者表示,两家券商合并一事确在推进中,但从筹划到出现实质性结果,可能需要两三年时间。相关说法未得到官方确认。 不过,资本市场已率先“投票”支持了这场“酝酿阶段”的合并。近日北向资金明显活跃,从近7天十大活跃个股的成交来看,中信建投与中信证券均位列前十,净买入规模分别为5.71亿元、3.94亿元。 若真将造巨无霸 如果传言为真,二者的合并会产生什么效应呢? 先来看资产规模,根据2020年一季报,中信证券总资产规模为9223.27亿元,所有者权益合计1811.96亿元,位居行业之首;中信建投证券总资产2870.14亿元,所有者权益为589.27亿元,位居行业第九。二者若实现合并,资产规模将超过12000亿元,净资产为2400亿元,可谓遥遥领先的内资券商“巨无霸”。 再看业务指标,如果合并同类项的话,两家券商哪些业务的互补性较强,哪些业务要在竞合中继续做大成长呢?根据2019年年报,以最传统的五大业务板块来看,中信建投证券和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收入差距最小,前者36.85亿元的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较中信证券44.65亿元仅少两成,利息净收入较中信证券少三成。不过,中信证券的资管业务优势非常明显,57亿元的净收入是中信建投证券的6倍;自营净收入158.9亿元,是中信建投证券的2.6倍;代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更是较中信建投证券多出160%。 而从股权结构来看,据2020年一季报,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持有中信建投证券26.84亿股,持股比例为35.11%,为控股股东(这部分股权即将无偿划转给北京金控集团,隶属于北京国资委);中央汇金持股23.86亿股,持股比例为31.21%,为第二大股东。另外,中信证券持有中信建投证券5.01%股权,为其第三大股东;中信有限全资孙公司镜湖投资持有公司4.6%股权,为第四大股东。也就是说,中信系及中央汇金合计持有中信建投证券的股份比例为40.82%。如传言报道,若中信集团从中央汇金手中购买股份,确实有成为中信建投最大股东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曾表示要“清仓”减持中信建投证券股份,但半年期满,仅零星减持。此后公开场合,中信证券高管公开表态均为“暂时没有出售中信建投股权的计划”。
中信建投: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中信建投公告,2020年7月2日下午,公司注意到有媒体报道称,公司党委会已经批准了关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将收购本公司第二大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所持本公司股份的相关计划,以此推动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本公司的合并。截至目前,公司未曾召开过党委会审议批准上述传闻所称的相关计划,也未得到任何股东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今日盘后,一则重磅消息刷屏了朋友圈: 据彭博社报道,中信证券(600030)和中信建投证券内部均同意了一项合并计划。中信证券母公司--中信集团将作为主要买家,向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购买中信建投股权。两家券商合并将打造一家规模820亿美元的投资银行巨擘。 但后来,中信建投发布澄清公告称,今日下午,本公司注意到有媒体报道称,本公司党委会已经批准了关于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将收购本公司第二大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所持本公司股份的相关计划,以此推动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本公司的合并。截至目前,本公司未曾召开过党委会审议批准上述传闻所称的相关计划,也未得到任何股东有关上述传闻的书面或口头的信息,本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另外,中信证券也发布了澄清公告: 今日券商之行情,非常劲爆,截止收盘,券商ETF大涨8%,其中,中泰证券、招商证券、光大证券、山西证券、浙商证券、太平洋、中信建投、南京证券、国金证券、华安证券、哈投股份、天风证券等12只券商股涨停,国海、中原证券大涨超8%。 尤其注意的是,中信建投强势涨停,最新总市值高达3315.47亿元。而中信证券大涨5.42%,最新市值为3368.72亿元。中信建投仅比中信证券少53.25亿元。 而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被视为“父子”与“儿子”的关系。没想到剥离开之后,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两家券商巨头。第三名为华泰证券,市值仅为1863亿元,比前两者要第一个台阶。 从主力资金流向来看,今日券商板块资金净流入超过百亿,半导体和房地产板块均有数十亿的资金流入,医药生物板块资金则流出逾10亿元。 (来源:Wind) 券商行情的火爆,或许跟下午的传闻有一定关联。不少投资也认为当下与2005年、2014年底的牛市启动阶段的行情非常类似。不过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的双双澄清,给已经起风的劲爆行情浇了一盆冷水。 不过,今日沪深两市时隔4个月成交突破1万亿元。此外,两融余额叠创新高,杠杆资金跑步进场。自六月以来,两融余额大增接近千亿,同时场外配资近期也活跃起来。 另外,北上资金今日大举杀入A股,总计净流入171.15亿元,创6月19日以来新高。 种种迹象表明,市场情绪有点被带动起来了。不料来了一盆冷水,但明天券商如何演绎,拭目以待。
6月23日,中信证券举行了2019年度股东大会,公司总经理、执行董事杨明辉及部分高管出席了会议,并对未来3至5年公司发展规划、中信证券华南收到监管函件、一季度净利润下滑等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四方面成为发展着力点 2019年底,监管层提出了推动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的六方面举措,包括:多渠道充实证券公司资本、进一步丰富证券公司服务功能、支持证券公司优化激励约束机制、鼓励证券公司加大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投入、支持证券公司完善国际化布局、督促证券公司加强合规风控管理等。 中信证券表示,公司正在制定规划,未来3至5年,公司将在四方面加大力量。 首先,继续做大业务规模,巩固规模优势,以应对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外资券商进入的挑战。 其次,在业务规模增长的前提下,同步提高各项业务的经营质量。 再者,加大传统业务线的转型力度,如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资产管理业务加大主动投研能力,固定收益业务、衍生品业务和另类投资业务加强产品和交易模式的创新,提升投资交易能力等。 最后,推进全球一体化,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跨境业务上满足客户的投融资需求和交易服务的需求。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中资券商能力,与国际大投行进行竞争。 “以上这几条都做到了,我们才能谈打造航母级券商。打造航母级券商的实践也蕴含在具体的这些业务和具体的能力提高当中。”中信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 收购广州证券后内部沿用统一风控标准 6月8日,广东证监局对中信证券华南出具了警示函,引起市场关注。原因是2013年担任“13莒鸿润”债券承销商的过程中,原广州证券存在尽职调查不充分的问题,反映出公司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开展过程中内部控制不完善。 “该事项是原广州证券的存续项,我们在收购广州证券的尽职调查过程中已对这件事有所了解。”杨明辉表示。2019年10月,中信证券在回复证监会对收购事项的问询时,就对包括“13莒鸿润”在内的3只违约债券的相关诉讼进展进行详细阐述,并表示不排除广州证券需根据生效判决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风险。 杨明辉表示,收购广州证券后,各业务线均沿用中信证券统一的风控合规的管理标准,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中信证券业务规模大、业务条线广泛,完善内部控制流程、提升执业水平与职业质量是中信证券常抓不懈的工作,全员抓合规也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中信证券今年一季度财务报告首次并表广州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28.52亿元,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下降4.28%。中信证券相关财务负责人对此表示,2019年一季度是证券行业发展比较好的时期。而今年初,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二级市场产生了一定波动,整个券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出现一定下滑。同时,今年一季度,中信证券两融的维持担保比例为260%、270%左右,几乎不存在资产风险问题。但公司秉承稳健和扎实管理的原则,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在一季度大约计提了13亿元的减值准备。因此导致一季度营业收入上升,净利润则出现下降。
“田心小镇让传统科研院所裂变全球,京沪线上刷新地表极速,率高端装备首登北美重地(波士顿)、受命出关让’解放’’红旗’王者归来,中国尊上续写巅峰故事。” 这是知悉前中国中车(601766)总裁奚国华调任中信集团后,一位曾在中车工作过的前员工所写。在这位前员工看来,奚国华是一位有思想、有技术、又有卓越管理能力的国企领导人。 6月23日上午,中信集团官网披露,当日中央组织部干部四局有关负责同志宣布:奚国华接替王炯担任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此前,奚国华是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多个消息人士称,履行完相关程序后,奚国华将接替王烔出任中信集团总经理。 在奚国华之前,原央行副行长朱鹤新已接替退休的常振明出任中信证券董事长、原中国太平保险控股副总经理任生俊接替蔡华相出任中信集团监事长。等奚国华正式出任总经理,中信集团的“三长”更换将全部完成,且均由中信系外“空降”而来。 曾有中信集团的人表示,常振明任董事长时,身为总经理的王炯更多是分管中信集团的产业,也就是非金融板块。研究出身的奚国华多年来在中国中车、一汽集团工作,具有实业管理经验,他来到中信集团后,或许也将延续前任的分工与配合。 王炯生于1960年3月,目前已满60岁,消息人士称,他将正式退休。王炯也是中信体系内成长起来的王炯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有经济学硕士学位。他在中信体系工作多年,历任中信上海公司副总经理,中信上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中信华东(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协理,中信集团常务董事、副总经理。直至2013年5月,常振明从中信集团总经理升任董事长,第一副总经理的王炯接任总经理一职。 3月20日,朱鹤空降中信集团,接替常振明出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彼时,凤凰网财经曾报道,如何带领四十岁的中信集团进一步深化改革,是新掌门人朱鹤新所要面临的。如这也是与朱鹤新搭档的奚国华所要面临的挑战。 奚国华出生于1963年12月,浙江东阳人,1985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机车电传动专业,后来拿到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此外他还有一个工商管理的学位。他曾先后担任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中国北车(601299)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党委副书记等职。 奚国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就进入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工作。围绕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规划了田心轨道特色小镇。作为电力机车研发领域的专家,他曾主持过多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的攻关项目,2001年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人才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是国家“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专家组专家。 2007年和2008年,南北车集团先后成立股份公司,实行股改上市。2008年,奚国华出任中国北车的执行董事、总裁。2011年,京沪高铁(601816)开通,中国北车了承担京沪高铁“G字头”列车58%的运能。 在南车、北车都工作过的奚国华,主导并见证了南北车的合并。2015年,南车以换股方式吸收北车,合并成立新的集团公司——中国中车集团。奚国华为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党委常委。2016年11月,他出任中车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在中车合并前后,奚国华还带领团队,在2014年获得了波士顿地铁284辆车辆订单,这是中国企业在美国面向全球的招标中首次胜出,奚国华曾在央视讲述这段跟踪四年、投标前19天紧急解决保函有效性等的历程。中车成立后,继续不断斩获海外订单,让“高铁”成为一张中国名片。 2017年8月,奚国华离开了工作32年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转任新兴际华集团(601718)董事长、党委书记。2018年6月,他再次回到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出任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奚国华赴任一汽时,一汽自主品牌大部分车型销量难见起色,红旗品牌陷入销量注水的风波,一汽夏利等还处在重组的关口。彼时汽车业媒体都认为,奚国华来说,引导一汽混改,擦亮红旗、解放等品牌,都会是奚国华面临的挑战。 奚国华在2月21日的《国资报告》发文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也是名副其实的车轮上的国家,但大而不强是我们亟待改善的痛点。“不强”的根本原因就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但几乎没有金融背景的管理者,能否胜任金融业务占半壁江山的中信集团总经理一职?曾有中信集团的人表示,常振明任董事长时,身为总经理的王炯更多是分管中信集团的产业,也就是非金融板块。研究出身的奚国华多年来在中国中车、一汽集团工作,具有实业管理经验,他来到中信集团后,或许也将延续前任的分工与配合。 无论是中国中车,还是一汽,都是有着多个业务板块和子公司的集团公司,而奚国华对如何管理这类公司,发挥总部与各业务板块的管理和协同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奚国华在前述《国资报告》上发表的文章里写到:“按照责权利对等、实时全程监控、负面清单管理、及时沟通协调的思路,和战略协同、信息知识平台系统等共建共享原则,不断加强和优化集团总部和各业务板块、分子公司的管理和协同。”
今年以来,中信集团高层人事变动频繁,继新董事长朱鹤新、监事长任生俊之后,记者获悉,6月23日,中信集团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奚国华任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王炯不再担任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 目前,中信集团官网显示,奚国华出现在“集团党委”一栏中;“集团领导”中“管理人员”一栏,总经理依然为王炯。 奚国华现任一汽集团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1963年12月生,浙江东阳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奚国华历任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党委书记、北车股份执行董事、总裁、党委副书记;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党委书记、中车股份执行董事、总裁、党委常委;中车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中车股份副董事长、总裁、党委副书记;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等职。 王炯出生于1960年3月,今年已到退休年龄。除担任中信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王炯目前还担任中信股份副董事长、总经理。他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经济学硕士。历任中信上海公司副总经理,中信上海(集团)总经理、董事长,中信华东(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协理,中信集团常务董事、副总经理。 近半年来,中信集团高层人事发生多次调整。今年3月,央行原副行长朱鹤新接捧常振明,出任中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3月30日,经中信股份董事会审议,朱鹤新出任中信股份执行董事、董事长。 朱鹤新1968年3月出生。高级经济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统专业,工学学士。历任交通银行副行长,中国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四川省副省长,人民银行副行长。 今年5月29日,国务院任命任生俊担任中信集团监事长;6月17日,经中信有限监事会选举及股东决定,任生俊任职中信有限公司监事、监事长。 任生俊今年56岁,1964年3月出生。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高级会计师。历任中国进出口银行行务委员、计划财务部总经理、上海分行行长、深圳分行行长,太平保险集团、太平保险集团(香港)和太平保险控股执行董事、副总经理。 中信集团主要分为两大业务板块,金融板块包括,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保险、中信国际金融控股、中信银行(国际)、中信资产管理等。实业投资板块包括,中信资源、中信矿业国际、中信金属、中信泰富能源投资、中信泰富特钢、中信戴卡、中信重工、中信建设、中信工程、中信泰富地产、中信城开、中信和业等。 目前,中信股份拥有中信集团绝大部分业务和资产。2019年中信股份金融板块全年盈利428亿港元,同比增长3%。中信银行仍是最大的盈利贡献来源。去年,中信银行净利润同比上升8%至480亿元,其中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均为双位数增长。 非金融板块中,去年,中信集团制造业利润增长26%至76亿港元;房地产板块获得净利润43亿港元,除内地和香港投资物业的稳定租金收益外,多个开发项目也为盈利做出贡献,但净利润较2018年减少10亿港元,主要原因是对账面成本进行了26亿港元的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