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强劲注入创新开放发展新动能 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揭牌 巴音朝鲁讲话 景俊海出席 昨日上午,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揭牌仪式在长春举行。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出席活动并讲话,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出席活动。 揭牌仪式上,景俊海宣读《国务院关于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随后,巴音朝鲁、景俊海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揭牌,巴音朝鲁、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凯为中国共产党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工作委员会揭牌,景俊海、长春市市长张志军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揭牌。 巴音朝鲁代表吉林省委、省政府,对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建立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东北亚区域开发合作新格局的重大行动,是实施“三个五”发展战略、推动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加快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推动长吉长平一体化、提升在哈大城市群中地位作用的重要支撑,意义十分重大、机遇十分难得、前景十分广阔。 巴音朝鲁强调,建设好、发展好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信任和重托。吉林省委决定设立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委托长春市管理,目的就是要通过示范区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高位统筹,有效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长春市及省直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示范区实现更快、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将在规划编制、产业发展、项目布局、对外开放以及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省直各部门要大力支持示范区发展,努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长春市和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要切实承担起重大历史使命,牢牢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把示范区建设放在国家东北振兴战略、东北亚区域合作开发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和中部城市群建设的大布局中去推动,在产业、科技、贸易、人文、环保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对外合作,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管理和服务更加协调、更加高效的国际合作示范区,为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 巴音朝鲁要求,示范就是先行、就是引领、就是样板。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要有破阵的勇气,争先的豪情,先人一步、胜人一筹的智慧,走出一条创新开放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努力把示范区建设发展成为起点高、速度快、活力强、协调性好的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要突出规划引领,体现国际水准,发挥比较优势,勇立时代潮头,注重特色、注重质量、注重集约、注重生态、注重适度超前,真正做到科学性与前瞻性有机统一,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突出先行先试,大力推进行政管理、金融管理、对外经济、开发建设等改革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全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开辟道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当好全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要突出产业转型,推动长春新区、中韩合作区两区齐头并进、双轮驱动,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医药医疗、健康食品、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努力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火车头、发动机。要突出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腹地与前沿、窗口的互联互通、相互支撑,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新高地。要突出产城融合,立足现代都市圈建设,推动长春市做大做强,促进要素集聚集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形成在哈大城市群乃至东北板块中的新优势。要突出以人为本,强化智力支撑,在完善人才机制上大胆创新,营造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环境,让各类人才对示范区近悦远来、心向往之。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作为“指南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巴音朝鲁强调,奋斗创造历史,实干铸就辉煌。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广大干部群众要不辱使命、勇敢担当,坚持高起点谋划、大手笔推进、快速度实施,努力打造效率的典范、要素的磁场、改革的样板、开放的品牌。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肩负起振兴发展的神圣使命,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推进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把示范区打造成为吉林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东北亚合作发展的耀眼明珠,向党中央和全省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揭牌仪式结束后,巴音朝鲁、景俊海等领导实地查看了中韩国际食品产业园项目,听取了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项目建设情况的汇报。 吉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吴靖平主持揭牌仪式。吉林省及长春市领导胡家福、蔡东、钱万成、綦远方,省政府秘书长王志厚,省直、驻省中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 长三角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重点区域加码新基建打造“新”优势 5月30日,通沪铁路赵甸至黄渡段正式试运营,太仓、常熟、张家港等地区正式接入长三角铁路网。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正式印发,长三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持续推动《纲要》的各项工作加快落地。 除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外,近年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的区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源,增长极效应愈发明显。根据各地最新的政策安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一大重点。 长三角将出台首份 跨省域法定空间规划 打破地理约束、打破行政壁垒、发挥各自优势、优化布局是一体化的关键所在。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我国第一份跨省域法定空间规划——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进入最后完善阶段,这份规划是由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共同编制的,将首次实现跨省级不同行政区“一张蓝图管全域”的制度创新目标。 另一个关键,则是如何在推动“一体化”的同时,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正如《纲要》所明确,长三角将通过一体化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试验田,正以更高的水平支撑着该区域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方案,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以下简称“两区一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一体化示范区已经发布了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这也是首次实现跨省级行政区域执行统一的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具体来看,先行启动区将适当兼顾区域发展阶段性差异,由示范区执委会针对不同产业区域制定“经济密度”过渡性调节幅度,更好贴合区域发展需求;建立统筹招商引资政策、统一项目管理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四项工作机制。 权威人士表示,2020年是长三角示范区建设的“密集施工期”。目前,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梳理了近100个项目,目前重点推进33个亮点项目,包括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等。 重点区域加码新基建 数据是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资源。据悉,目前长三角示范区正在启动推进示范区智慧大脑建设,构建“一体化中枢”,实现示范区内相关数据跨省域互联互通。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智能充电桩……实际上,除了长三角区域,其他重点区域也纷纷加大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了解到,日前包括华为、百度、京东、香港新华等众多企业进行了云签约,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建”发展。据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介绍,首批73个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 在京津冀地区,日前河北省印发了《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建设雄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京津冀数字经济新高地。河北省发改委副主任赵文锋介绍,建设试验区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智能城市建设、数字要素流通、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领军城市。 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日前成立了首支发展基金。据介绍,该基金首期规模计划100亿元,将按市场化机制运营,重点投资于川渝两地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航旅、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以及智慧城市、新基建领域,从而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推进力度将加大 “2020年,我国区域发展推进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云中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表示,从东至西,从南至北,我国区域发展全方位布局,通过比较优势,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率,激发区域活力,区域发展优势将更为突出。 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丛亮表示,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将进一步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动力源,有效对冲疫情影响。 “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5万亿元、23.7万亿元和11.4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4%,这三大动力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丛亮表示,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这三大动力源的引领作用。 丛亮还透露,下一步还将努力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包括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打造陕西等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等。(记者 梁倩 林远 何欣荣 徐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