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工信部主导开发的“婴配乳粉追溯”小程序,已接入76家国内主要婴配乳粉企业相关数据,标志着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追溯体系基本建设完成。消费者可通过小程序,全面了解“产品信息”“消费信息”“企业信息”三大类32项内容。据了解,此小程序于2019年上线,已覆盖国内婴配乳粉年产量的88%,总追溯数据量达11.6亿条。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保障他们的“口粮”安全,很大程度上就是保护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追溯,是为了保证乳品相关信息透明化,不让婴幼儿配方乳粉存在“隐秘的角落”。提起婴幼儿配方乳粉,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至今仍无法完全消弭。婴幼儿“口粮”安全底线的失守,使得国产奶粉信用体系一度崩溃。即使全链条安全追溯的当下,仍有以“固体饮料”充当奶粉的违法行为诉诸媒体。食品安全,尤其是婴幼儿的“口粮”,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一关口,绝不容许有任何闪失。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之殇痛定思痛之后,中央和地方、部委与企业,以更大的决心、更完善的制度、更科学的手段,筑起了防护墙。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提出重点加快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等电子追溯系统建设,到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从2018年工信部举行部分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工作座谈会,提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构建安全长效机制,到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委制定出台《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出台,剑指乳粉质量和安全问题,引导和规范乳粉产业发展。自2016年起,国家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季度抽样检验改成进行“月月抽检、月月公开”以来,全国各省地级市都加强了对婴幼儿配方乳品的监管和抽样检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第18号)通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4834批次,不合格5批次,不合格率0.10%,不合格率同比-0.09%。从数据来看,一系列“组合拳”进一步提高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安全性,也说明以“婴配乳粉追溯体系”等措施倒逼乳企保障质量安全,是可行之举。据了解,目前“婴配乳粉追溯”小程序可查询的企业包括伊利、欧世蒙牛、雅士利、飞鹤、君乐宝、完达山、三元、澳优等国内主流品牌,也包括美赞臣等海外品牌。其实,从媒体的曝光来看,不止国产奶粉,进口奶粉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接下来,希望有更多奶企接入工信部的消费者追溯查询平台,无论是知名品牌还是不知名品牌,境内企业或境外企业,只要其产品在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流通,都应该可追溯。也要认识到,我国婴配乳粉追溯体系的建成,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确保婴幼儿配方乳粉“零风险”,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是继续完善相关法律,还是引导行业有序竞争,抑或是强化行业自律,企业都要守好第一道关口,监管都要时刻亮剑。如此,婴儿“口粮”才能真正让人放心。推及整个食品行业,也唯有安全,才会得到消费者信任,企业才能经营长久。如此,才是良性发展之道。作者:陆玄同
导语:奶粉作为保障中国婴儿未来的产品,不应该被当做信息“人血馒头”来贩卖。 当一个人说的话被曲解、被断章取义、被添油加醋时,谣言就此诞生了。残酷的是,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至于真相是啥,不重要。与此同时,更多投机者还把谣言大肆宣称,借此误导第三方受众,并从中获利。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01 情绪流量 近日,人大代表李翠枝的两会议案,被部分媒体“断章取义”,经过一些人的“加工渲染”,成功转化成了一拨“情绪流量”。凭空产生了诸如“封堵跨境婴幼儿奶粉”“搞国内奶企垄断”等等“罪名”。 李代表是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她议案的完整表述是:“对跨境电商的增值税,与国内销售和一般贸易进口采取一样的税率征收,或将婴幼儿配方奶粉从跨境电商商品清单中剔除,维持公平竞争环境。”投射的恰好是中国奶粉消费市场现状。 中国的奶粉市场目前主要“流通”四类奶粉:国产、国行、海淘(跨境电商)、代购。 其中,海淘(跨境电商)就是李翠枝踩中的“雷”。 目前,跨境电商中奶粉的模式是:国外的原料+中国乳企(或中资海外乳企)代工。但问题在于,它是在国外以生产国标准生产加工,但不符合中国国标,入境时只检疫不检验。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检疫不检测呢? 这里要补充一个知识点——一直以来,我国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监管是基于传统的进口食品交易模式来实施的。也就是说,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要经过备案、报关、检验检疫等一系列严格的把控,才能进口上架。 但是,这一限制并不针对跨境电商奶粉。按照目前跨境电商的相关政策规定,跨境电商奶粉绕开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2016年出台)。 这相当于绕开了国外工厂需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认证的要求、配方注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监管要求、每月抽检等等关乎奶粉“生死”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对于各个环节的监管检测,跨境电商都规避了,从而导致此类奶粉的安全风险被忽视。更不说奶粉作为最为敏感的消费品类,应该进行严格的把关。 安全风险不言而喻。针对这“不安全”问题,李翠枝提出了针对性的议案,本质是为了保证安全质量,一视同仁,规范市场秩序。 更何况,如果恰好有人利用漏洞,作为“山寨”洋奶粉的捷径进入中国市场,必然成为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的重大隐患。 02 自主模式皆有优势 此次对李翠枝议案的热议,让奶粉行业重回公众关注焦点。关于奶粉消费市场和行业,还可以说点别的事。 就四大主流类别来看,代购奶粉也是有短板的:首先是洋配方不适合中国胃。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我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是根据中国人体质和健康需要制定的。” 值得补充的一个知识是:我国目前执行的是婴幼乳粉的第四代标准,标准内许多指标等同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标准,有些指标则是codex没有的,例如乳清蛋白要占蛋白总量的60%,提出了氨基酸模式,乳糖要占碳水化合物的90%等。 其次,盲目相信洋品牌,让许多妈妈相信洋品牌的质量一定过关。很多不法商人,正是利用这种信任,让一些假冒洋品牌,“山寨”洋品牌大行其道。 相比之下,中国奶粉的优势在于:有规则制约和供应链自主可控。 以上两点可以展开说说。 上文提到过,从2018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制度:无论是国产品牌还是洋奶粉,如果想要在中国市场出售,必须获得产品注册证书,未注册者将被勒令退出市场。 原则上,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这套注册制度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管理办法。而配方注册制的目的很明确:提高准入门槛,防止杂牌进入市场,优化奶粉质量。 国有品牌的优势在于产业链自主可控。为了从源头控制奶源,大型乳企都拥有自己的牧场,自己产奶,并完成产生、加工、质检的整个流程。相比代工模式,这种从源头把关的自主模式,优势非常明显。 03 “隧道效应” 无独有偶,这两天关于华为“公主”已被释放的消息传遍全网。尽管从开庭时间看,这是一则使用基本常识就可以辨别的假消息,但很多人依然选择了相信谣言。 在这个被碎片化信息“侵染”的时代,大多数人正在丧失对于信息的过滤能力。“选择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可能已经成为每位信息接收者的“病症”。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隧道效应”。 难怪有专家称,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民众的智商都在降低。 数字或许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据统计,腾讯微信平台2018年全年共拦截谣言8.4万多条,辟谣文章阅读量近11亿次。数量之多、频次之高,足以体现谣言在这个信息过载时代的“分量”。 回到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一些人利用了信息偏差,模糊焦点,将本该讨论的重点从“跨境电商”带来的“乱象”转移到其他方面,并借此“策划”了这一场“情绪流量”运动。 但奶粉作为保障中国婴儿未来的产品,不应该被当做信息“人血馒头”来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