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移动金融App备案试点工作在2019年底拉开大幕后,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中。5月19日,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消息,截至目前,千余家机构完成注册工作,33家机构的73款App入围拟备案名单,下一步,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批组织开展App备案推广,并逐步落实风险信息共享、投诉处置机制、黑白名单、违规约束等自律管理工作。在分析人士看来,备案对金融App治理意义重大,将推动App采集信息更加规范,更将从源头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首批近百App拟获备案 不到半年时间,首批拟备案金融App名单正式公示。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名单中以银行类机构居多,还包括基金、保险、消金、支付、金融科技及小贷类公司。其中,银行类机构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徽商银行等;支付机构包括微信、支付宝和拉卡拉等;金融科技公司包括京东金融、度小满金融、360借条等;此外,还有招联金融、马上金融2家消金机构也成功入围。 北京商报记者从一监管人士处获悉,本次备案试点主要本着机构自愿申请的原则,但无论是持牌还是非持牌类机构,只要涉及到资金和信息收集类App,均建议对App进行备案。 当前,移动金融App安全防护能力参差不齐、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仿冒钓鱼等现象突出。协会副秘书长朱勇在近日指出,移动金融App备案工作是规范管理的重要举措,自协会备案工作开展以来,各类机构积极响应,大力配合。截至目前,千余家机构完成了注册工作,首批近百个移动金融App通过备案审核。 “此次备案覆盖范围很广,银行占据最大的资产规模,支付占据最大的交易规模,消费金融和小贷公司则最需要数据,这些机构均包括在备案名单之内。”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孙扬看来,目前,非银机构App尤其需要备案,特别是小贷、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公司等,因监管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此类机构App尤其需要关注,另外还有一些没有金融牌照的机构App,也需要重点检查,涉及超范围经营业务的最好下架。 备案机构上链管理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备案名单备注显示,33家机构的73款App名单排序,主要以备案系统中区块链记录的审核通过时间顺序排列。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此举也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已正式应用于金融App备案管理。 4月14日,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曾透露,正研究建立完善区块链金融自律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区块链金融应用系统通用评价规范、区块链跨链协议、区块链开源软件测评等标准研制,并探索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金融App备案管理、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等行业自律管理工作。 从此次披露情况来看,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已初见成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变革与管理学院区块链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指出,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名单进行上链管理,对数据的可信、跨领域打通及相关数据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也保证了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提升了大众对此次金融App备案的信任度。 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教授、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君则称,此次备案体现了移动金融的行业自律,有利于机构与监管部门的信息保持畅通,及时反映行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她看来,备案机构上链管理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经增加金融机构自证清白的依据,当法律法规政策有变化时,能够体现备案体系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全国范围分批开展备案 另据协会方面透露,下一步,协会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组织开展App备案推广,并逐步落实风险信息共享、投诉处置机制以及行业公约、黑白名单、自律检查、违规约束等自律管理工作。 其中,针对未按要求办理备案,提供虚假材料和信息,或者隐瞒重要事实,或发生重大安全事件等情形的机构,协会将根据情形采取纳入特别关注名单、约谈、发警示函、强制培训、业内通报、公开谴责、暂停受理备案、注销备案等自律惩戒措施,情节严重的,将记入客户端软件安全管理黑名单,并向金融管理部门提出行政处罚建议。 “后期App整治需要多部门合作,针对数据安全、消费者保护等重点内容,需要协会代表行业发声,帮助金融机构在创新迭代和监管升级之间谨慎前行。”陈文君如是称。 刘峰也指出,对后期的金融App整治和备案,一方面还是要着手从移动金融行业的乱象出发,加强备案在多方向多领域的扩展;另一方面也可加强多维度的数据关联度,利用区块链技术公开透明、互联互通的特性,让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数据交叉融合到更多的监管领域和方向中去,提升整个链上的数据价值。(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刘四红)
作者丨李文贤 5月17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三院)官网发布声明:近日,一篇《来自新手妈妈的求助》文章提到,广医三院儿保科某张姓医生参与奶粉品牌“某儿呔”的推销,导致新生儿出现发育迟缓等问题,目前医院已介入调查。 ▲广医三院声明 不久前,湖南“大头奶粉”事件引发关注,因当地母婴店将名为“倍氨敏”的蛋白固体饮料作为“特医奶粉”卖给家长,导致多名儿童出现了营养不良,被诊断为“佝偻病”。 据消费者投诉,一款名为“贝儿呔”的固体饮料,同样在冒充“特医奶粉”在广州地区销售。 患者家长给搜狐财经出具的资料显示,广医三院等多家医院医生开具的诊断书中,都推荐家长购买“贝儿呔”产品,并表示可以长期给孩子服用,医生发放的产品宣传资料中,含有“长期食用更适合宝宝生长发育”等宣传资料。 搜狐财经搜索发现,“贝儿呔”为固体饮料,生产商实控人谢碧平还兼任广东优生优育协会秘书长,该协会2019年9月因违规擅自与民营医院开展合作活动,违规设立分支机构等,被广东省民政厅予以吊销登记证书。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5月发布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选购消费提示》中提醒,固体饮料不能为特殊医学状况人群提供营养支持。如果用固体饮料替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长期食用,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经医生推荐长期服用,患儿被诊断为“发育迟缓” 《来自新手妈妈的求助》发布于5月16日,文中的家长来自广州,孩子于2019年6月出生后被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广医三院张姓医生推荐其向经销商购买“贝儿呔2号深度水解配方粉”。 据信中描述,该医生表示过敏患儿基本都吃这款“奶粉”,原料为外国进口,经销商引进回国贴牌包装。 经张姓医生推荐,该家长于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后门的能婴大药房购买该产品,之后又连续服用了6个月。孩子目前被诊断为发育迟缓,并患有其他疾病。 媒体人洪广玉微博表示,受害家长自发登记汇总的表格,目前有59名孩子在医生的推荐下服用贝儿呔产品,涉事医院不仅有广医三院,还有广州市儿童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 ▲患儿病历中医生推荐贝儿呔 搜狐财经搜索发现,位于深圳的实名认证用户邱先生因孩子肠胃问题,曾在2013年就被医生推荐购买“贝儿呔奶粉”。 同时多名网友留言,在2018年自己也收到了医生对于这款产品的推荐。 厂家实控人兼任广东优生优育协会秘书长,协会因违规被吊销登记证书 产品信息显示,贝儿呔生产商均为“广州特益孚特实业有限公司”。经销商为“广州市能婴贸易有限公司”。 工商资料显示,两家公司的大股东均为谢碧平,其分别持有特益孚特和能婴贸易51%和60%的股份,此外还100%控股优择康会网(广州)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另一股东为杨志坚。 ▲生产商大股东谢碧平控股企业 天眼查数据显示,特益孚特成立于2016年10月,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2019年6月变更为500万元。 其2018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缴纳社保的员工人数为5人。 搜狐财经搜索发现,BOSS直聘能婴招聘信息显示,谢碧平在外企担任十余年销售经理后创立2个专注儿童特殊营养的配方粉品牌贝儿呔、舒儿敏,具有丰富的临床营养学经验,于2009年创办广州市能婴贸易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并兼任广东优生优育协会秘书长、华商国际联盟理事长。 ▲谢碧平曾任广东优生优育协会秘书长 搜狐财经搜索发现,广东优生优育协会是由广东省卫生厅与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组建的社会团体,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等多名医务人员担任副会长职务。 谢碧平担任广东优生优育协会秘书长期间,曾召开2019年儿童过敏免疫专委会年会,会议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童风湿免疫专科承办,邀请了深圳市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主任医师参会。 ▲广东优生优育协会被吊销登记证书 2019年9月27日,因违规擅自与民营医院开展合作活动,违规设立分支机构,不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等。广东省民政厅对广东优生优育协会予以吊销登记证书的处罚。 产品资料涉嫌虚假宣传,固体饮料不能替代“特医食品” 搜狐财经查看产品外包装发现,贝儿呔归属为营养素固体饮料。 患者家长给搜狐财经提供的资料中,医生发放的产品介绍中写道:“本系列产品于普通奶粉所包含的营养成份一致,长期食用更适合宝宝生长发育”。 ▲产品宣传资料 其官方微信号“能婴营养中心”介绍显示,2015年公司被广东优生优育协会评为其属下的“广东省过敏免疫科教基地”,同年又被指定为“广东省孕产妇保健服务中心”服务点。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5月发布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选购消费提示》中提醒,固体饮料不能为特殊医学状况人群提供营养支持。如果用固体饮料替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长期食用,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同时,我国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实行严格的注册审批管理。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强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需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 截至2020年5月13日,通过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审批的配方食品有48个。其中,适用于0月龄至12月龄儿童的有29个,包括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5个、乳蛋白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3个等。 搜狐财经搜索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名录,贝儿呔、舒儿敏均不在名单中。 “如果不是医生介绍购买,我们不可能会把这个当成特殊奶粉给宝宝长期服用,厂家虚假宣传的证据也有很多。”患者家长对搜狐财经表示,希望医院和厂家能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证券时报记者 吴君 据悉,此次协会在自律核查工作中发现81家疑似失联机构,通过该81家机构在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中登记的固定电话、手机号码、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无法与其取得有效联系。 记者发现,这81家疑似失联私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几个地区,分别有22家、19家、18家和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