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八省市29日公布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排和录取工作实施方案,包括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 根据方案,八省市新高考将采用“3+1+2”模式,其中,语文、数学、外语3门使用全国卷;物理、历史、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6门由各省市组织命题。高考时间安排为2021年6月7日至9日,共3天。(记者陈席元)
这些天,各省上半年GDP数据陆续公布,31个省市的上半年GDP增速最高达到5.1%,最低则低至-19.3%,可谓分化明显。下面,具体看一下上半年哪些省市表现相对较好,哪些省市拖了后腿。拖后腿的有哪些省市?目前,GDP增速不及全国平均增速(-1.6%)的省份有9个,分别是湖北(-19.3%)、黑龙江(-4.9%)、辽宁(-3.9%)、天津(-3.9%)、内蒙古(-3.8%)、北京(-3.2%)、上海(-2.6%)、海南(-2.6%)、广东(-2.5%)。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几乎所有省份的经济增长都遭到了疫情冲击,其中湖北省、武汉市牺牲很多,经济增长也受疫情影响最大。二季度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复工复产顺利推进,经济增速普遍恢复。但东部地区的多数省份中,二季度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常态,还有很多服务业领域仍未完全开放,拖累了经济恢复。我们非常粗略地将各省上半年的GDP增速与本省上半年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量进行了比对,得出了下面的关系图,并画出了对数形式的趋势线。尽管拟合优度并不高,但还是能够看到GDP增速与病例数量比较明显的负向关系:病例多的省份社交隔离措施更严格,消费和服务业复苏难度大,复工复产更晚,耽误了工业复苏的宝贵时间。表现较好的有哪些省市?目前,GDP增速为正的省份有16个,分别是西藏(5.1%)、新疆(3.3)、甘肃(1.5%)、贵州(1.5%)、宁夏(1.3%)、湖南(1.3%)、青海(1%)、江西(0.9%)、江苏(0.9%)、广西(0.8%)、安徽(0.7%)、四川(0.6%)、云南(0.5%)、福建(0.5%)、浙江(0.5%)。GDP增速为正的省份绝大多数是中西部地区的,尤其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复工复产更早,尤其是工业部门和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恢复较快,近几年中西部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越来越多的产业转移,正好在今年上半年工业快速复苏中用上了。西藏和新疆受疫情的直接影响很小,经济增长基本维持了正常水平。长三角地区中,江苏、安徽和浙江的经济增速也均已转正,这三个地区凭借前期一体化发展基础,复工复产效率也较高,同时也发挥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在工业制造业、互联网经济等领域发力,缓解了社交隔离措施对其服务业的冲击。京沪粤上半年增速为什么大幅下滑?备受关注的京沪粤,GDP增速分别为广东(-2.5%)、上海(-2.6%)、北京(-3.2%),这三个最发达、城市集聚程度最高的省市,遭受的冲击为何如此之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表明,越大的城市中,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越大。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集聚了大量服务业,而他们遭受的疫情冲击也相较于工业更深远。相应地,由于服务业集聚,大城市的经济更依赖于消费,而疫情之后的消费复苏不像工业部门那样能够直接得益于各类逆周期政策,缺乏政策抓手,因而速度较慢。由于以上两个因素,上半年以城市经济为主导的北京、上海、广东的经济增长和恢复遭受了挑战。这些地区逐渐萎缩的工业和制造业复苏情况更是因为农民工无法返工这一事实而恶化。另外,季度GDP的计算方法放大了省市间的复苏差距,这样的统计方法也不利于京沪粤的GDP数据表现。具体来说,GDP的计算方法分为生产法和支出法,中国每季度公布的GDP数据,是按照生产法计算的,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数据统计上来的。GDP能恢复增长,源于工业恢复得比较快(比如说建筑业增长了7.8%)。若用支出法来计算(即按照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项支出进行统计),则GDP的数据可能没有那么亮眼,地区间的差距也可能并不会那么大,因为各地区的消费复苏都不太理想,而部分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也暂时不会被统计到。下半年中国区域经济展望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国经济很可能在三季度进一步恢复,并逐渐回归常态化的增长。其中,上半年增速相对较慢的省市会在下半年呈现更快的经济恢复。一个重要的逻辑在于,以服务业复苏为主导的消费复苏很可能会在下半年逐步开启,在这样的结构化复苏态势下,东部地区的相关省市更受益。同时,由于基建投资在下半年依然十分重要,因此中西部地区经济在未来不乏增长动力。这样,各省市间的下半年增速可能会更平衡,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增速会上来。值得一提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市圈建设将被进一步强调,因此下半年经济恢复正常化后,这一发展战略将会被重新提上日程。在疫情爆发初期,人们看到全球范围内更加国际化的城市和人口更稠密的地区更容易让疫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开始质疑城市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脆弱性。但事实上却是,在中国,越是东部地区的城市,越是市场化程度高、政府角色相对弱化的地区,政府治理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越强,控制疫情的能力也越强。更重要的是,都市圈建设既符合中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顺应了全球主流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律,既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吸引能力,又充分发挥重点区域要素集聚、规模经济以及知识溢出等效应;既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又创造了更大市场。由此来看,更多资源也可能会向这些地区集中。重点区域以外的其他地区则可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发展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尽管可能从总量上看增速会有不同,但同样也能获得人均层面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