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是认知变现,亏钱是认知缺陷。 宇宙本身就是一个程序,它有自己的运行秩序,生生不息,井然有序。 何为天道?宇宙规律就是天道,何为神?符合规律的人就是神! 下面这7大宇宙法则,我们需要参透并学会运用! 1:序位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序列。 每个人都是各按其位,各按其时的。每个人最终都会回归到自己的位置,这也可以看成是价值回归原理。 无论是世界/国家,还是一个家庭/公司,每个人都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这就是这种“长幼有序”、“万物有归”。不管我们是否有意,当一个人违反了序位法则时,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和矛盾,直到我们回归序位为止。 比如,在中国经济的上半场,大家都在野蛮生长,胆子大的淘汰胆小的,每个人都只顾埋头赚钱,不管定位,也不需要定位,只要蛮干就能赚到钱。然而最近这两年,经济势头开始回落了,钱没那么好做了,但是人反而回归了,这其实是好事,因为涨潮的时候,每个人都不顾自己的初心和定位,一旦潮落,大家都需要能低下头来找自己的位置。 中国经济即将开启下半场,下半场其实就是“众神归位”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找回自己的位置,一旦重新调整好布局,中国经济必须迎来新的飞跃和增长。 2021年,就是均值回归之年。房子/股票/虚拟货币/估值/市值等等,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很多财富都只不过是一场黄粱美梦,一旦到了价值重塑期,一切资产都会价值回归。 世间万物一定会朝着价值最优的序列去排列组合。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彻底认清自我的过程,无论你经历了多高的巅峰,最后总会回归最真实的自己。 2:平衡法则 平衡是宇宙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世界始终以它微妙又独特的方式维持自己的平衡。 比如物质越丰富,人的智商就会越蜕化;科技越发达,人的精神就会越空虚;营养越丰富,人的生理功能就会越衰弱。社交工具越发达,人与人的距离就会越疏远。知识越唾手可得,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越差; 比如“喝牛奶”定律:一个天天喝牛奶的人,无论喝的奶有多好;他的身体永远都比不过天天给他送牛奶的工人。同样的道理:一个天天送牛奶的人,无论多么卖力的干活;他的收入永远都比不过天天在家里喝奶的客户,这就是神奇的平衡法则。 再比“苦难守恒定律”:苦难是人生的基本特征,每一个人一辈子吃苦的总量是恒定的,它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故产生,它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所以,你越是选择现在逃避它,越不得不在未来牺牲更大代价对付它。 平衡法则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当某一个方面不足的时候,必然会与之相对应的方面出现多余。 比如“识不足则多虑”,当一个人见识不足的时候,就会过度担心很多事情,诚惶诚恐,没有安全感。就好像杨绛的那句话: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而书读的太少。所以人们的焦虑往往是自己见识的浅薄造成的。 再比如“智不足则多疑”,当一个人认知不足的时候,就会对很多没见过的东西半信半疑,总是在怀疑一切,徘徊不前,会错过很多重大的机会和人。 还有“度不足则多怨”,当一个人的度量/格局不够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不公平,20楼看到的风景,3楼看到的都是垃圾,时间一长会导致自己内心的偏激,充满愤恨和不满,整天抱怨和哀叹。 还有“爱不足则多情”,当一个人内心缺乏关爱/理解的时候,往往就需要在另一个地方寻求补偿,企图找到让另一个的爱承载自己的寄托,这不叫爱,这叫心理补偿,是很多悲剧的根源。 世界就是一个天平,你每拥有一件东西,就要为你的拥有它而付出代价。相应的是,你每失去一件东西,也会因你的失去而重新收获。 3:匹配法则 每个人只能得到和他相匹配的东西,一旦自己拥有的东西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贡献,就会给自己留下祸患。 比如:一个人的名声不能大于才华。一旦你的名声大于实力,就是名不副实,就是欺世盗名,就会有灾难。 一个人的财富不能大于功德,一旦你的财富大于自己的功德,就是在投机取巧,就是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必招灾。 一个人的地位不能大于贡献,一旦你的地位很高,但贡献却无法与之相匹配的时候,必然引起周围人的不服,妒忌,甚至被算计。 一个人的职位不能大于能力;一旦你的职位过高,而能力还不够的时候,意味着你在行使出能力之外的权力,必然给自己的坍塌埋下伏笔。 《周易·系辞下》里有几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一个人,永远只能享受和他相匹配的东西。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配的上它。 4:整体法则 任何一个东西,都既是世界的缩影,又是世界的全部。 比如我们可以透过个体窥见整体,例如中医耳穴针灸、都是透过耳朵或手掌来诊断与治疗全身。 比如太阳系里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运转,和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协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的脊椎有24节,一年有24个节气。 所以人身上每一点都在宇宙之中有着其对应点。通过反观与内视,所有的星系都会在人体之中找到对应的位置。 我们要有一滴水而看到整个大海,就是整体法则的极致。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是独立的,世界就象一个大房间,有无数的门,从任何一个门都能进入这个房间,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法门。 比如易经有“象数义理”四大法门,这四个法门就是研究易经的四个途径,图象,数字,道义,理论等等,都是我们探究世界真相的途径。 任何一个角度/途径/切入点,都是通向世界奥秘的钥匙。我们只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能发挥自己所长的那条路即可。 5:80/20法则 80%的问题,往往是由其20%的主要矛盾带来的;事物最靠前的20%的部分,坐拥了事物80%的资源,这就是80/20法则。 这个法则极其广发的存在在各个角落。比如世界上排名靠前的20%的人,坐拥了世界上80%的财富;现实中80%的问题(困难),基本上是由20%的主要矛盾带来的。因此,我们必须集中自己80%的精力,去应对这20%的主要矛盾,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做事原则。 我们经常说的选择比努力重要,其实就是指“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我们要把80%的经历放在“做正确的事”上。 切记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做事方式。什么事都在干,往往什么都干不好。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就那么一两件,大多数人的失败,是因为他们自始至终没有找到那个应该聚焦的点,无论任何事,一定要找到那个20%,也就是先牵住牛鼻子,再用力! 6:重复法则 历史总是惊人的形似,世界也在不断重复。 如果把古代和今天的很多事对比后,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历史从未过去,历史永远都在不断的轮回。如果读懂了历史,就读懂了未来。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在正在发生的、将来还会发生的事情,在过去就都已经发生过。 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哪怕再匪夷所思,前人都遇见过。那么,从历史中去学习那些真正厉害的人所遇到的事,所做出的选择,会对我们有更多的启示。 比如各种庞氏骗局,在人间已经流行几百年了,无数前人已经上当,但庞氏骗局还是被后人不断的翻新和包装,而且每次人们依旧还是会上当。人类口口声声要吸收教训,其实人类从来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 人类为何不停的在重蹈覆辙?因为人性从未改变。 7:对冲法则 人类社会每产生一个不公平的现象,都会对应的产生另外一种反抗的形式,两者互相对冲,以保证结果的公正。 几个老同志这样语重心长地对90后说:“别玩那些区块链啊、比特币什么虚拟的玩意,人生应该做点实事,比如踏踏实实的上班,然后买个房子、娶个媳妇多好。” 一个90后这样回答说:“你们这些老同志就知道忽悠我们,这些年你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几千块成本的钢筋水泥,搞成了10万一平米的房子;如果我们不再另谋出路,把一堆堆数字和字母搞到10万一串卖给你们,我怎么买得起你们的房子?怎么对得起这个时代?” 看懂了吗?两代人的荒唐就这样对冲了。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机会,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无奈,但是荒唐永远都是和合理并存的。 当一件产品的价格设置不够合理、严重偏离了其使用价值,它也是一种“假货”,比如昂贵的奢侈品。 再比如淘宝和拼多多的出现,让山寨产品横行,价格站越来越激烈,但世界上这也是和奢侈品的一种对冲。 奢侈品为了能够躺着赚钱,利用人性的虚荣,再加上文化植入、稀缺性等等,一直把价格设置的很高,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奢侈品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很多人愿意为这种高价而买单,它们满足了人们虚弱的需求。但是,廉价产品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因为它们以更低的价格做出类似的产品,也是满足了底层人们消费的需求。 奢侈品可以把100元成本的东西卖到一万元,为什么就不能有人把10块钱成本的东西,卖到11块? 一切局部的恶,都是为了整体的善。一切局部的不和谐,都是为了整体的和谐;凡存在就合理,这是世界唯一的真理。 上述7大宇宙法则,它超越时空,放诸四海皆行,冥冥之中,操控着我们的时运,人类无论经过多少轮回都会延续下去。 一个人唯有参透这些规律和法则,才可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一切财富和变化都是外物,你在过程种形成的格局和心境,才是自己的。 水木然
一个人即将转大运,是从找到自己的“时区”开始的! 什么叫“时区”? 就是找到了自己成长规律的节点,然后依照节点行动。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都要经过生、长、收、藏,四个过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潜龙勿用的阶段,就应该埋头苦干;该你养精蓄锐时,也别着急出人头地,人要是参透了这个成长的规律节点,就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出手,这就是自己的“时区”! 1 人间的很多传奇都很有意思: 黄忠60岁跟刘备混;德川家康70岁打天下;姜子牙80岁为丞相;佘太君100岁挂帅;孙悟空500岁西天取经;白素贞1000多岁才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个球? 但是又一想: 盖茨39岁成世界首富;陈天桥31岁成中国首富;孙中山28岁创办兴中会;孙权19岁占据江东;丁俊晖14岁拿世界冠军;康熙6岁登基;贝多芬4岁作曲;葫芦娃刚出生就打妖怪;你说老子急不急? 成就跟年龄有关系吗? 看看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这三大传奇人物的对比: 亚历山大21岁就出征,一生从未打过败仗,用了10年左右建立了规模空前的横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然而开挂的生命33岁就结束了。 凯撒四十几岁才开始出征,50几岁建立万世功勋。 拿破仑,30岁就成为法国的领导人,35岁成为欧洲大陆之皇,政治生命在46岁就结束了,生物生命在52岁结束。 好像也没有必然关系…… 2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刻:农民种地一定要踩准节点,这个节点往往是和24节气一致的,比如“秋分种麦正当时”,意思是在秋分的时候种小麦,最有利于它的生长。 也就是说:播种并不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而是时机越恰当越好。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很多事情并不是来得越早越好,完成的越快越好,而是在最恰当的时机发生最好。 人生不是赶鸭子上架,时时刻刻都要和别人作对比,一直都要超在别人前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弄懂自己是人生节点,要比每天都和别人盲目追赶要重要的多。 轮到你低调的时候,千万不要张扬,这也叫潜龙勿用。 轮到你出头的时候,千万不要犹豫,该出手时就出手。 人40而立,50而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的使命,并且感知自己的人生发展的节拍了。 然而现代社会节奏发展非常快,人普遍早熟,所以很多人不到50就知天命了,而人的天命知道的越早越好。 以前张爱玲说,成功要趁早,这句话绝对是一个误导: 首先,一个人过早成名,自带光环,就会生活在外界的恭维里,往往会消磨自己刻苦上进的意志,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其次,一个人在没有足够的修为之前就出名了,很容易年少轻狂,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从而吃亏栽倒,而且栽倒之后很难再爬起来。 3 这个世界看似不公平,有人得势就一冲上天,有人勤奋刻苦却被埋没的无影无踪。 比如:2004年以来,北上深房价大概上涨了10几倍,于是在一线城市凡是能立足之地的,无论你能力多么平庸,最起码都是千万富翁。 再换一个角度看社会: 2004年以来,无数制造业企业的日子越来越步艰难,很多企业家从当时的亿万身家,到今天的已经是负债累累。 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一点,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公平: 1:凡是之前靠不见光手段牟利的人,这些年基本都散的差不多了; 2:凡是之前依赖资源和背景发财的人,这两年基本都越混越差; 3:凡是一夜暴富过的人,都一直在寻找一夜暴富的办法,结果再也没找到; 4:凡是靠房子发财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形成其它赚钱的本领; 5:凡是靠投机发财的人,其它方面往往都不尽人意,比如家庭和健康方面。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 1:那些脚踏实地的人,尽管前些年一直默默无闻,开始逐渐展露头脚; 2:那些从未一夜暴富的人,往往都有自己固定的赚钱能力,步步为营; 3:那些一直靠自己的人,路越走越宽,被接纳的地方越来越多; 4:那些有清晰定位和一技之长的人,幸福感更强,生活淡定安稳; 5:坚持不炒房、不炒股、不投机的人,看似人生波澜不惊,但往往家庭和睦,家人安康,生活饱满; 这个世界看似不公平,然而冥冥之中,又有一股公平的力量,再操控着社会的运行。 一语道破天机:人生起起伏伏,千变万化,再好的机遇,再厉害的技巧,都只是人算。人有千算,天则一算。人的千算抵不过天的一算,那么天在算什么? 一句话:一个人最终所创造价值,决定了他人生的终点。 很多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人做的是过山车,大起大落,有的人坚持脚踏实地前行; 有的人先扬后抑,有的人先抑后扬,有人一步一个台阶。 人生真的不必那么焦虑,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前面少的后面自然会补上,这里少的那里自然也会补上。 人生是会均值回归的,无论你经历了多高的巅峰,最后总会回归最真实的自己,很多人看上去拥有了很多财富,但这些财富都只不过是一场黄粱美梦,一旦到了价值重塑期,一切都会均值回归。 4 人生的发展往往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叫步步为营,一步一步往前走,这需要我们按耐的住性子,不被外界浮躁的环境所影响。 第二种方式叫:进三步退两步,即每前进三步就要退两步,其实还是一步一步往前走,但是耗了更多能量和精力。 大部分人的前进其实都在用这种方式,因为大家普遍焦虑浮躁,总怕落后了,然而这种方式虽然消耗了三倍的能量和精力,实际进步效率却并没有提升。 其实,很多企业和国家的进步也是在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宁可错行也不愿意慢行,这导致我们的精力都消耗在了不断的返工和无用功上。 比如我们现在形成了一种规律,每出一个新概念,总要被一波骗子先利用,用来骗钱,再冒出一波投机者,利用它投机赚钱,最后才能轮到一波有理想的人去做。 比如,区块链,P2P,亦是如此…原本是都是多好的概念,我们非要先把它们搞个稀巴烂,再捡起来重新搞。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似付出了很多努力,表面上看书走了三步,其实有两步是倒退的。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节拍过完一生。 5 最后,我想到一首小诗: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到50岁才当上CEO,却活到90岁。 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当总统。朴槿惠60岁当选总统,66岁被判刑24年。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所以,请放轻松。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独特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水木然
明明那么多尚未完成的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书稿,脏乱的客厅,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份濒临死线提交的文档…… 我们还是怀着侥幸的心理,时不时点进其他手机应用,咬着手指甲发呆着说,再过一会就开始,就一下下…… 再回过神来的时候,一下午就过去了,望着窗外天色变黑,想到一整天又啥也没做,内心沮丧懊恼。 但隐隐地,又好像有点微妙的窃喜,仿佛从不知何处偷来了一份不属于自己的时间,安慰自己“既然到点休息了,那就明天再做吧!” 拖延似乎已经变成了现代都市青年的常态,以至于当我们看到这个段子时,无数人都惊呼“太形象了!” 拖延症患者的队伍,也实在太过庞大了。 在豆瓣,存在几十个拖延症互助小组,规模最大的甚至有 19 万人,几乎所有人都在抱团找人监督自己。 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但凡想做点什么事情,都需要下极大的决心,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才能勉强行动起来。 我们深受拖延的困扰,已经太久了。 拖延不但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在工作上的信用,在这个提倡速度与效率的时代,更是让我们陷入永无止境的自责与焦虑。 越积极,越拖延 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社畜时代,我们的日程从未松弛过。 考试一场接着一场,工作任务一个接着一个。好不容易结束一段连轴转的高峰, 紧张的神经还没缓过来,立马就开始一个新阶段的忙碌。 但好像这样也没什么不对,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这样被教育的——长辈和社会希望我们能够过着积极、有效率的生活。不然,“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我们按照这样的期待一路成长过来,从未质疑过这种生活方式,好像自己每天必须都得这么过,不然就是虚度了光阴,不然就会有罪恶感。 因为这些年的潜移默化中,我们潜意识里已经设定了自己是一个“好工具”,一个“没有感情的打工人”。 似乎只有这样,我们的存在才是有价值的。 而懒散和颓废则成了我们眼中的“大忌”,因为这是属于“我”的享乐,是不可以的。 这时,一个有趣的矛盾出现了:特别想积极、有效地过好每一天的人,总是有严重的拖延症,并且很颓废。 也许,这是无意识地在追求“我可以不那么焦虑”。 知名心理学家、《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武志红在新书《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中, 谈到了这种有趣的现象。 越自恋,越拖延 让我们一起回忆拖延出现之前的感受:今天是周一,周五要交一份重要的提案, 好的,那就周三之前整理好材料,然后一鼓作气地写出来吧! 但实际往往是 一方面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事情会按部就班地运行,另一方面我们暗暗脑补这份提案一拿出来就会技惊四座。 越是如此,越是难以开始。我们没有发现,难以开始的背后,藏着深深的完美自恋和意志自恋。 所谓完美自恋,就是我们常说的完美主义:潜意识中,我们觉得自己是完美的, 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也都必须完美,否则就会陷入无助感。 太多人在琐事上严重拖延,就是因为在想象中运行这件事。如果这件事在手边就做了它,而稍有时间延迟和空间阻隔,就感觉到完美被破坏,于是不做了。 但那些看似琐细的事,其实常是真能满足自己的重要之事。 意志自恋,就是“我的意志必须成真“,当我们假设要做一件事,头脑中立马会产生一种急迫感。 以至于让我们以为:“我一旦做决定,就要马上得到我想要的结果,一点都不能耽搁”。 完美自恋和意志自恋,来自婴儿时期最初的全能自恋。即婴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自己一动念头,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他的意愿来运转。 长大之后,这种全能自恋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全能自恋感如果被打击,会导致巨大的无力感。当我们发现自己实际能做到的和自己所期望的有巨大落差时,会有强烈的羞耻感,那是因为全能自恋感被挑战了。 当自恋遭到挑战——本以为自己是神,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我们会立即有挫败感,感到暴怒,同时又觉得自己很差劲。 为了逃避这种感觉,我们一遍遍在想象中演练要做的事情,却始终没能在现实中开始。 拖延深处,是想尽可能久地待在自己的世界 习惯性拖延,或许最深刻的原因是,对要建立联系的事物缺乏信任感,并因而缺乏意义感。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件事情,若只是应该去做,而不是主动想要去做,我们心中就会有抵触,而拖延,就是这种抵触的表达。 与此相应的是习惯性迟到,其中包含着一种很深却不容易被觉知的心理——尽可能多地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尽可能少地进入别人的地盘。因为进入别人的地盘会有失控感,会不自在,还会有其他种种不舒服的感觉。根本性的感觉是,“别人的地盘不欢迎我”。 在别人的地盘里,做自己被限制,甚至被禁止。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按照别人制定的规矩去完成一些事情。强迫自己去达到这些要求。 这时,我们的“积极、自觉”都只是表面的。 并不是由自己的内心驱动产生的自由选择,而是一种内化了的说教和恐吓。 当我们不能自由选择,不能把握自己的节奏,时间总被别人的意志占用时,就容易有拖延和凌乱的节奏。 其实我们是在通过拖延来证明“我可以做我自己”,或者“我的意志可以存活”。 换种思维看待拖延 很多苦苦挣扎,力求改变自己的拖延癌晚期患者,都尝试过很多解决方法。 结果,大多数人在开始准备的阶段,就已经陷入了无休止的拖延循环,然后引 发新一轮的自责和羞耻感。 越是把拖延放到对立面,强迫自己战胜它,强迫自己自律,越是会起反作用。 不如仔细去观察,当自己在拖延时,究竟深层原因是什么? 1.让”拖延“的感觉自然流动 与其“对抗”拖延,不如试着让那些看起来很糟糕的体验自然流动,同时放下对好坏、对错、高低的评判,会发现所谓“负面情绪”和积极情绪一样美妙。 那些我们一直克服不了的,甚至与之斗争了一辈子的毛病,不如试试,给它们一个空间,让自己在这个空间里彻底放纵一下这些毛病。 比如,我们索性让拖延症更彻底一些,找一个时间段(三天甚至一周),让自己彻底拖延一下,绝不因为空虚而自责,绝不逼迫自己做任何事。 2.完成好过完美 强迫症式的完美主义也许是全能感的衍生物,特别是当完美主义指向自己时,即觉得自己必须完美才有资格存在,否则就一无是处。此类完美主义者往往寸步难行,因为觉得每一步必须完美,否则会陷入无助感。 这个时候,我们只需坚持完成每一件事,而不是要把每件事做到“完美”。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逐渐体会到“我能行”的感觉,并感受到这是对自我真正的滋养和治愈。 3.持续的拖延或许是一种提醒 一旦我们意识到某些拖延的症结并非个人意志力的缺陷,而是我们内心意愿的外在表现,我们就可以试着去观察拖延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 总是拖到最后一秒才去做的事情,是不是因为在这件事中,我几乎没有决策的权利,选择的空间? 总是迟到的工作或课程,是不是在提醒我,我对这件事情或这份工作,已经抗拒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一味的自我逼迫去做不喜欢的事情,越逼迫,我们的内心就越空洞,就像车子没有油,还要不断地被启动,陷入疲惫的循环。 这个时候,倒不如停下脚步,安静地思索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或者,必须要做的这件事中,究竟哪些层面我还可以发挥自发性,体现我的个人意志? 给自己过渡的时间,等待那件事和自己真正建立起深刻联系的瞬间。如果等不到, 就请勇敢地去找那件“我可以做我自己”的事。 无论快慢,你都可以坚定而主动地追逐专属于你的梦想。那时,拖延会不治而愈。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知名心理学家、《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武志红 2020 年新书《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就是这位曾经上过奇葩大会出圈了的可爱老师 这本书是武志红老师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二十多年以来思想精华的集合,涉及人生方方面面,有自我探索,也有如何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既有他在实践中的心得, 也有对概念的梳理和思考。 以孤独、自恋、成长、梦想四个人生课题统领,分为四个小分册,专治各种现代心理病。如:无缘无故的累、难以专注、在意他人看法、拖延症、热情缺失、避免和他人冲突、孤独封闭、容易被强势的人影响、难以投入深度关系…… 当你不断为人生中各种琐屑问题所困,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些问题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你从未察觉到的心理原因? 在你的潜意识中,始终有另一个“我”稳稳地立在那里。偶尔,我们可以坐下来, 和那另一个自己,温柔地谈谈心。 书名:《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作者:武志红 出品方:磨铁图书·大鱼读品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畅销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于北上广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理解个人、家庭的种种典型现象。微博粉丝数852万人。 代表作《为何家会伤人》出版十余年来畅销逾百万册,堪称中国家庭问题第一书。另著有《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为何越爱越孤独》等心理学畅销书。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被自己的思维牢牢的禁锢其中。 如果仔细检查我们过往犯过的那些错误,或者失去的各种机会,你会发现:绝大多数过失都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局限”带来的,而不是别人蓄意破坏的,更不是环境带来的,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的对抗自己思维局限(愚蠢)的过程。 下面这副图这就是绝大部人的状态,每天都想得到眼前的好处,却从不想打开自己的思维牢笼: 只有发现思维的局限,才能彻底打开思维的牢笼,来一场思维越狱。 下面这篇文章,至少能让你的境界提高一到两个层次,因为它让你短短十几分钟内就可以彻底打开你的思维。 第一层境界:发现别人的局限 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认知不同,能力和资源也不同,也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我们每个人在观察别人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和局限性,这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能理解身边每一个人的局限性,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善良. 当我们发现别人的局限后,如果能理解别人的局限性,尝试在对方的认知局限内跟他们交流,甚至可以是“降维沟通”,并且竭力帮他们打破自己的局限,进入更开阔的思维天地,这就是一种功德。 第二层境界:发现自己的局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其实发现别人的局限性不难,难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局限性。 我们平时很容易洞察到别人的局限性,却很难审视自己的局限性,因为人性有一种基本属性,那就是认为自己的是最合理的。 因此,如果一个人能经常审视自己局限性,包括认知局限,思维局限,行为局限,等等,不仅需要一种智慧,还需要一种勇气。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后,就会在潜意识中提醒自己,不要坐井观天,不要以偏概全,不要有偏见等等。 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就拥有了超乎一般人的格局,并且变得谦逊,谨慎,慎言慎行,无形当中化解很多灾难,并且督促自己一点点进步,做到“精进”。 第三层:发现世界的局限 所谓发现世界的局限,就是看到了世间的很多本质和真相。 世界不是完美的,世间一切规则也是不完美的,每一个规则和规律背后,总有不完善和不公平的地方。 但是,不公平背后总有大公平,大公平背后总有不公平: 一切局部的恶都是为了整体的善; 一切局部的荒唐都是为了整体的趋势; 一切局部的不合理都是为了整体的合理; 存在即合理。世界上的每一个不合理的都会被另外一种不合理去对冲而绝大多数人只能看到其中一个不合理缺乏整体思维。 看待问题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你站在20楼往外看看到的都是风景你站在3楼往外看看到的都是垃圾。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世界的真相,依然热爱它。 这就是思维的三层境界:先是发现别人的局限,再是发现自己的局限,最后是发现世界的局限,接纳这些局限,并尝试去突破这些局限。 总结:什么才是神人? 一旦发现了世界的局限,并能理解它,你看到的风景已截然不同。 一眼看透利弊,瞬间洞察人性,规律和大势一目了然。 那时你看世人,就好像你现在看一群乱飞的苍蝇一样,蝇营狗苟,你和别人对话都可以采用“向下兼容”的姿态,也可以随时对某个人“降维打击”。 这时你将拥有一种看穿事物的能力,能对世事和人心抽丝剥茧,一眼看穿人心,直达事物本质,一切表象在你面前都如梦幻泡影。 这就是“得道之人”,道什么?就是规律,是本质,是真相。得道就是指看到了规律/本质/真相后并且按照道去做事的人,这种人就是神人。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我经常说99%的人都活在假象里,正是因为此人间才有了很多痛苦。只有1%的人能看清世界的真相,唯有他们才能看透各种现象背后的“道”和规律,才能做到内心平和。 这种能力,瑜伽称为“梵”,儒家称为“仁”,佛家称为“顿悟”,中国人称为“道”,我们经常说的得道高人,指的就是这个“道”! “道”是一种高维度的智慧,拥有它之前是“我在活着”,拥有它之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它可以让我们从高维俯瞰自己,俯瞰众生。 从此你的人生只能自己做主了,因为没有人再能给他们提供鸡汤了。 人最重要的是通过打开自己的思维边界,从而打开自己的行为边界/能力边界/性格边界等等。这就像你在玩游戏,之前你总以为自己是主角,一直在边界外努力打怪,后来有一天你忽然变成了那个玩游戏的人。于是一瞬间你就看清了自己所有的问题,能站在高纬审视自己,从此开始游刃有余。 真正抵达这种境界的人,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就是神人! 水木然
陈晨2020(第三届)年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洲际酒店举办,200余位地产业界精英齐聚一堂,共论后疫情时代的企业战略和布局。 >>点击查看更多干货 吕邵苍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云隐系创始人吕邵苍出席论坛,在接受访谈时表示自己现在服务于地产企业,但不是那种非常标准化、大量复制的产品,而是对文化、体验和场景有较高要求。这一轮消费迭代、消费升级,地产企业也都在产品系中做文章,包括社区商业,有很多已经往艺术方面去做,把咖啡、画廊和音乐设计到这个体系中,这也是自己在研究的方向。 吕邵苍认为,地产模块接下来对地产商有很高的要求。目前,碧桂园在建自己的酒店系,万达也在建自己的酒店品牌体系,世贸也在建自己的酒店系,形成了新一轮品牌。地产是这个模块中的资产,形成自己的产品系。所以就产品系而言,这个方向肯定没问题。 吕邵苍总结了支撑产品系的四个核心要素:第一是文化,千城一面主要是文化的深度不够。第二是价值观,就是真正把自己的企业或是产品体系的价值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第三是需求。第四是成本。
据《每日野兽》网站报道,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非洲历史学教授杰西卡•克鲁格承认自己在整段职业生涯中都假扮黑人。 “我隐瞒了自己在堪萨斯特城郊区土生土长的白种犹太人身份,随后我先后假装了北非黑人、美国黑人、加勒比海布朗克斯黑人的身份。”“我是污染了世界文明的一只蛀虫,我一生都在与自己的心魔作斗争,”克鲁格说道,“我的错误不容原谅。” 纽约一家创意公司公布的一段视频显示,克鲁格在纽约市议会讲话时一直使用加勒比口音,在长达四分钟的视频中,她提到了自己的“黑种人兄弟姐妹”,结束时称其他“纽约白种人们”都与“我们”一起等待着发言,但却一直没有给其他黑色、棕色人种的与会者留发言时间。 克鲁格承认她的生活都建立在偏执暴力的谎言之上,这一生一直在说假话。没有任何言语能表达她的愧疚。” 克鲁格透露,她不想对伪装黑人的行为找借口,但早年经历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创伤是她假扮非裔人士的主因。克鲁格并未说明为何她要突然披露自己的丑闻,但她曾经的好友、编剧齐亚德指出,克鲁格之所以会说出来是因为她被发现这全是谎言,所以才不得不承认错误。 克鲁格一事类似2015年华盛顿州的瑞秋•多尔扎尔事件,瑞秋是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会长,她同样身为白人却乔装成一名黑人妇女。与瑞秋不同的是,克鲁格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而瑞秋却咬牙坚持称自己是一名黑人。 乔治•华盛顿大学就此事发布声明说学校已经对此事给予高度重视,正在调查相关情况,但不对此类个人问题发表任何评论。
王鸿8月26日,以“浪奔”为主题的2020(第三届)年度论坛在上海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指导、主办,结合“后疫情时代地产行业新机遇”和“新基建下中国地产经济发展”等时下热点,200余位业界精英齐聚一堂,共论企业战略和布局,共谋行业健康发展。直播》》 在“大浪淘沙--新锐上市公司CEO圆桌论坛”上,建业新生活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蔡斌表示,公司上市前后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战略选择必然的结果。集团从2015年提出来新蓝海的战略转型,要从传统的地产开发商向新型生活服务商转型,从公司成立以来有将近20多年的资源,不是一个突然而来的,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如果非要说有一些变化的话,可能有两点。第一点,成为了一个公众的公司,在放大镜之下,对于所有的管理和经营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第二点,随着资本的介入,公司也能够再有一些大的投资,长期才能体现价值的事情,比如公司正在搭建新生活的一个中台系统。 提到对新上市公司的建议,他表示,第一回归本质,企业的经营本身就是要盈利,不仅要盈利,还要保持持续的盈利。第二增长,在增长的同时还要保证稳定的增长,公司一直把这两句话作为企业经营的宗旨。 第二个层面,每个公司有自己的先天性优势,在不同的领域之内会有自己的优势,要坚持自己的优势,不要轻易的模仿其他公司。别人的总归是别人的,要能够坚守自己的战略,过程当中受的了质疑,耐的住寂寞,持续向前。因为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