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万多部iPhone被毁,苹果印度工厂出大事,现场惨不忍睹!国产替代来了?高回撤概念股出炉) 印度苹果代工厂遭遇暴力事件,产能或受影响,在此背景下,国内苹果产业链公司有望迎来替代时机。印度苹果代工厂遭遇暴力事件根据印度媒体12月12日报道,当地时间12月11日晚间,台湾科技公司、苹果公司供应商纬创在印度开设的一家iPhone工厂发生了暴动打砸事件。近2000员工在上完晚班后大肆打砸厂内办公、生产等设施,现场一片狼藉。据悉在暴力事件中,有2万多部iPhone被毁,还有近80亿元的机器设备受损,但该说法未得任何方面的证实。印媒提供的现场视频显示,这些员工在整个工厂区间内大肆破坏,砸毁多扇门窗、破坏工厂设备、袭击高管办公室,甚至纵火焚烧厂内车辆。随处可见的玻璃碎渣、侧翻的车辆、损坏的设施……现场一片狼藉。相关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员工打砸工厂的重要原因在于未能得到他们在加入公司时被承诺的全额薪资。一名工会领袖声称,该工厂内的多数合同工没有“按时”领到工资,并对“许多扣款”感到担忧。据报道,纬创的印度工厂主要为苹果公司生产iPhone7、iPhoneSE,及其它IoT智慧装置与一些医疗装置,并为联想和微软等公司生产IT产品。工厂是苹果公司将产能从中国大陆向外转移的计划的一部分,目前该工厂正在为苹果组装工作进行大量招聘,最终目标是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对此事件,纬创做出了紧急回应称,这起事件并非罢工事件而是犯罪,闹事者也并非员工。根据纬创的说法,这是一起犯罪事件,因为当地治安长期不佳,所以才让新厂房成为目标。并且是外面的人跑到公司内部捣乱,并非员工罢工。值得注意的是,澄清声明中并没有提到外媒所说的降低工资以及拖欠工资一事。代工厂转移至印度,也许只是梦一场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劳动成本不断增加。加上现在苹果的竞争对手相当多,销量远不如以前独大的时候,为了削减生产成本、保证利润最大化,苹果开始将代工厂由中国转移至印度,库克还向外界表示,不会再花冤枉钱。今年年中的时候,印度有媒体曾称,苹果已有8个代工厂顺利从中国转入印度。在11月份,印度通信和信息技术部部长普拉萨德指出,苹果11家代工厂已经有9家将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至印度,可见库克还在不断加速转移。然而,事情可能没有库克想象的那样美好。印度工人的工作效率令苹果公司以及供应链上的企业感到头疼。甚至支付加班费的情况下,印度工人都不愿意加班,再加上印度的物流系统实在粗糙不堪。对于一向效率至上的苹果而言,可谓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此外,印度放弃加入RCEP协议的决定,似乎为苹果进一步开拓市场增添了些许阻力。拒绝加入RCEP就意味着从印度制造的苹果手机想要出口RCEP成员国国家时,会缴纳更高的税率。相反,如果从中国制造的苹果手机,在出口RCEP成员国时,税率注定会降低不少,更利于苹果打开市场。国内上市公司或迎替代机会暴力事件、工作效率低下,叠加印度现在疫情仍然严重,预计苹果在印度代工厂的产能将严重受阻。在此背景下,国内苹果产业链的企业或许将迎来一波替代潮。经过不完全统计,A股中涉及苹果产业链有50家上市公司。整体来看,iPhone12的发布并未给苹果概念股的股价带来多大的上涨动能,这其中有28只股的股价已经较年内高点跌去超30%。考虑到一些股的股价回调是因为业绩不佳,证券时报·数据宝将这些业绩亏损,或业绩下滑的上市公司排除,最后剩下34家绩优股。这34股中,有6只股的股价回调幅度超40%。东尼电子和安洁科技的股价回调幅度均超过45%。东尼电子今年实现扭亏,公司的无线充电产品通过供货富士康、歌尔股份、立讯精密,间接供应苹果,专用于苹果iWatch无线充电模块。此外,共达电声、深南电路、莱宝高科和中石科技的回调幅度均超40%。由于现在年报还未出,数据宝以机构的业绩一致预测数据作为参考可以发现,今年三季报业绩保持增长,且年报业绩有望实现盈利的同时,同比增长幅度超20%的有27只股。机构一致预测2020年归母净利润最高的是立讯精密,有望达到71.4亿元。蓝思科技、京东方A和比亚迪的净利润预测均超40亿元。此外,深南电路、环旭电子、东山精密、大族激光等7只股的净利润有望超10亿元。深南电路制造的硅麦克风微机电系统封装基板大量应用于苹果和三星等智能手机中,全球市场占有率超30%。从业绩增长幅度来看,机构一致预测长电科技、长盈精密、安洁科技、科森科技、欧菲光、比亚迪、京东方A、歌尔股份和东山精密这9只股的业绩有望实现同比翻倍增长。(数据宝 郭洁)
(原标题:突发!特朗普刚签署命令,电信设备禁令延期一年!供应链再遭扰动,华为概念逆市走强,国产替代迎风口?) 刚刚,特朗普再度摆出攻击姿态!据路透社5月14日消息,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周三将2019年5月签署的行政命令延长了一年,该命令宣布发生国家紧急状态,并禁止美国公司使用构成国家安全风险的公司制造的电信设备。最初的行政命令授予总统权力,以应对国家紧急状态而对商业进行监管,但并未具体列出中国或中国公司的名称。但在去年5月签署该订单后不久,商务部就将中国领先的5G提供商华为和70家分支机构加入了所谓的 “实体列表”,实质上禁止了这家中国公司在美国开展业务。特朗普这一动作无疑会给供应链再次带来扰动。去年,在这一命令签署之后,A股市场出现了一波汹涌的国产替代概念浪潮。随着这一命令延长一年,是否意味着国产替代还将向纵深方向发展呢?分析认为,非常有可能。特朗普将这一命令延期一年5月14日,据路透社消息,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周三将2019年5月签署的行政命令延长了一年,该命令宣布发生国家紧急状态,并禁止美国公司使用构成国家安全风险的公司制造的电信设备。当初,该命令援引了《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该法赋予总统权力来监管商业,以应对威胁美国的国家紧急情况。美国议员曾表示,特朗普2019年的命令直接针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等中国公司。知情人士说,预计美国商务部可能还将再次延长许可证,该许可证定于周五到期,允许美国公司继续与华为开展业务。美国商务部已经发布了一系列临时许可证的扩展,之前已将其延长至4月1日。华为是第二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也是提供5G网络技术的主要电信设备公司。3月份,商务部就是否应该发布将来的扩展程序征询了公众意见,并询问“如果不延长临时通用许可对您的公司或组织的影响是什么?” 商务部还询问了与终止许可证有关的费用。无线行业协会CTIA敦促美国商务部批准“长期”许可证扩展,并写道:“现在不是时候阻碍全球运营商维护网络健康的能力。”该组织争辩说:“正在进行的,有限的与华为合作以保护市场中设备和设备的安全性,通过降低设备遭受损害的风险,使美国消费者受益。”他们还要求商务部“恢复并修改其对标准制定工作的事先授权,以允许与华为进行交流,以促进全球电信标准的发展。”自2019年5月起,美国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将华为列入经济黑名单。但美国商务部已允许华为购买一些美国制造的商品,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其客户的干扰,其中许多客户在美国农村地区运营无线网络。据路透社称,11月,联邦通信委员会将华为和中兴通讯指定为国家安全风险,有效地禁止了他们在美国的农村客户动用85亿美元的政府资金购买设备。竞争承运人协会负责人史蒂芬·巴里(Steven Barry)在三月的一次国会听证会上说,农村承运人“实际上是在尝试中途重建飞机”,必须拆除和更换网络设备。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美国正处于大选的关键阶段。受疫情冲击,特朗普选情看跌,而他最好的策略可能只有甩锅。在这种背景之下,他很难释放鸽派的动作。华为概念逆市走强,进口替代持续?受外围扰动,A股市场走势偏弱。然而华为概念却低开高走,逆市走强。这对市场而言,可能是一个重要信号,即进口替代将成主流。事实上,今年初,美国商务部拟将原先美国制造比例小于25%的产品可不受出口禁令限制出售给华为的规则改为“美国制造比例小于10%”,这将进一步限制对华为的出口。但是,此举却遭到国防部的反对,国防部认为这将减少美国企业的利润从而限制美国的科技发展,这反映了美国国防部在特朗普时期的战略转变。随后,上周美国又拟允许华为参与5G标准建设。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华为的5G技术的确领先全球,而且华为的市场也很大;另一方面,兴业证券表示,若科技为先,美国国防部技术开发需要借助科技巨头的能力,而科技巨头的科研经费又依赖其全球市场的赚钱能力。若安全为先,科技公司产品出口会带来技术外流,但若因此限制其出口,则又会造成其利润的下降,进而影响其研发的能力。不过,从事情的发展趋势来看,进口替代似乎也已成必然。国盛证券表示,华为临时许可已经延期5次,随着5月15日的来临,在美方对疫情不断甩锅中国的情况下,新的延期政策迟迟未到,或许会存在较大的变数,会不会再出幺蛾子?若是延期中断,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同时中芯国际的代工华为“麒麟710A"被媒体报道,其是中国半导体芯片技术的“破冰”之举。也是华为若真正受限的国产替代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加速国产替代的必由之路。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2021年出口继续维持景气,三种机制作用不一、共同影响出口,上半年暂时性替代较强,下半年合作补库边际向好,永久性替代可能贯穿全年。我们坚定看好装备制造业受益于永久性替代产生的出口景气具有长期逻辑,低社交属性的海外消费在修复期可能阶段性出现供需错配,有利于我国相关消费制造业的表现。 影响2021年出口景气的三种机制 展望2021年出口,我们认为重点关注三种机制,暂时性替代、永久性替代和合作补库,三种机制的宏观逻辑存在差异,影响机制、作用效果和节奏上也有不同。 暂时性替代表现在我国对附加值较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海外供给进行替代,短期订单转移带来的出口份额提升,永久性替代表现在我国发挥供给优势向中高端制造业领域进行替代,在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抢占供给出清的全球市场份额,突破传统的订单周期、标准不一、对外渗透率低等限制,进而提升出口份额。合作补库是指主流经济体补库周期共振,产业链间协同作用对出口产生的拉动,有利于产业内贸易及相似品贸易。 2021年出口维持景气特征 “出口超预期”是2020年重要宏观预期差,出口也是带动经济快速回升的重要拉动力量,站在2020年末的时间点上,我们预计2021年出口仍将维持景气特征。由于疫苗广泛使用并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时间点在2021年Q2末至Q3,上半年海外供给修复较慢,暂时性替代有望继续支持出口景气,下半年海外供给加速修复有望推动合作补库,永久性替代对出口的拉动可能贯穿全年,预计全年出口维持相对景气特征,节奏上,上半年略高于下半年。 出口景气对中观产业有何影响? 出口景气对中观行业存在差异性影响,看好装备制造业可持续的长期出口景气。 大宗商品价格与全球再通胀与上游采矿业密切相关,我们综合考虑货币、需求和供给逻辑对通胀的影响,预计全球呈现温和通胀概率较大,叠加总需求回升带来贸易量的提升,预计2021年上游采矿业的基本面将边际改善。 中游原材料行业在不同程度上均能受益于三种出口景气机制,既有标准化程度低、附加值低的暂时性替代,又有供给出清后中国企业出海提升全球市场份额的永久性替代逻辑,还有身处产业链中间链条、能受益于上下游拉动的合作补库逻辑,预计2021年出口景气对中游原材料行业的基本面改善有一定积极支撑。 我们坚定看好受益于永久性替代的出口景气对装备制造业具备持续拉动。中国制造“冠绝全球”,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重逐年提升,中高端制造业占比稳步上升,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中国具备突出优势;疫后全球供应链体系重塑,在供给出清格局下,中国领先性修复发挥供给优势,填补海外供需缺口,带动装备制造业突破既定约束,实现对海外供给的永久替代。未来在人口质量红利、资本与科技相结合的宏观逻辑,和传统制造业升级、高技术制造业不断发展的中观逻辑的共同支撑下,我们看好永久性替代对装备制造业的长期拉动。 中国消费需求呈现分化修复特征,可供判断疫情后海外消费需求的分化走势,由于必需品消费、“宅经济”消费和高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品及服务业消费难以出现较大的供需错配,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出口利好有限。而低社交属性的海外消费在修复期可能阶段性出现较强的供需错配,有利于我国文传体娱、家具、汽车、家用设备等相关消费制造业表现,目前美国的消费及工业生产数据和我国出口已有一定印证关系。 风险提示 中国疫情超预期扩散,中美博弈超预期恶化,全球爆发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封锁及社交隔离政策全面重启。 目 / 录 正 文 2021年:出口维持景气特征 我们预计2021年出口仍有较强表现,前文所叙述的三种力量将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判断不同阶段的重要前提是判断疫情走势、海外供需修复进程、疫苗广泛使用的时间点等关键变量。 从节奏上来看,明年全球需求将率先修复,而影响供给节奏的核心变量仍是疫苗,当前疫苗订购以及注射安排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结构性差异。当前各国疫苗订购对人口的覆盖率存在较大差距,已确认订购疫苗覆盖率超过100%的经济体依次是加拿大527%、英国288%、澳大利亚266%、美国223%、欧盟182%和日本115%。而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中部分中低收入国家的疫苗覆盖率则不足100%。鉴于新兴市场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上游原材料以及中低端制造业出口国,新兴市场国家疫苗订购规模不足将使得发达国家需求恢复速度领先于新兴市场国家供给恢复速度。 根据当前美国医药协会预测,Q1美国将开始一阶段疫苗注射,一季度末计划疫苗注射覆盖人群比例超过20%;Q2为美国疫苗注射速度的高峰期,Q2末计划疫苗注射覆盖的人群比例超过80%;预计欧、日等经济体均将保持类似进度。此后新兴市场国家将根据疫苗生产进度或各国财政条件逐步开展注射,但对于此类国家而言,由于其当前国内疫情未见大面积复发,明年Q1-Q2生产能力的修复主要凭借疫情的自然消退和社交距离控制。预计疫苗广泛使用的时间点在2021年Q2末至Q3。 结合疫情和疫苗的前瞻判断,我们认为2021年海外供给的修复将是渐进、缓慢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工业生产大概率在Q3修复至疫情前水平。需求端,受益于经济内生修复动力和偏消费的逆周期托底政策影响,虽然基数效应有影响,但经济需求恢复相对较快,考虑供需修复的节奏不同,我们预计上半年海外供需缺口仍存,下半年随着疫苗兑现和海外生产体系的修复,海外供给能力有望显著改善。 综合疫情、疫苗和海外供需的基本判断,我们预计,三种机制结构分化,将共同支撑出口表现较强,2021年全年(以人民币口径)出口增速为7.5%,节奏上,上半年略高于下半年,Q3弱于Q4。 2021年:影响出口景气的三种机制 2020年“出口超预期强劲”是宏观重大预期差,4月,在市场对外贸一片悲观预期的背景下,我们在4月出口数据点评中坚定提出“中国供给填补海外供需缺口将带动中国出口超预期回升”。截至12月,4月至11月的八个月中出口景气不断兑现,成为拉动经济回升的重要逻辑。随着前期观点的不断验证,Q3起市场开始广泛接受这一判断,并逐步成为投资主线。事实上,能够把握住本轮“出口超预期强劲”预期差的关键在于理解国内外供给对出口的影响机制,海外供给不畅、中国发挥供给优势形成出口的持续景气。 当下,展望2021年出口走势,我们提出需重点关注三种机制,暂时性替代、永久性替代和合作补库,三种机制的宏观逻辑存在差异,在影响机制、作用效果和趋势节奏上不尽相同。 暂时性替代:中国领先性复苏,承接订单转移 在两国的贸易关系中,存在两种状态,其一是替代,其二是合作互补,根据替代发生的内在机制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暂时性替代和永久性替代。 暂时性替代的实质是短期订单转移。海外疫情冲击导致供需缺口产生。疫情对供给和需求均有冲击,冲击阶段,由于隔离、防控措施的存在,疫情对供给的冲击更强;疫后修复阶段,由于疫情的反复、各项防控措施是分阶段渐进取消的、复工成本较高、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偏“消费”等原因,海外供给的修复慢于需求。 可以看到,不论是在疫情冲击阶段还是疫后修复阶段,海外均存在供需缺口,中国正是通过填补海外的供需缺口实现了出口的持续超预期,这其中有大量订单是以订单转移的方式流向我国的。其中,由于疫情冲击短期流向我国、未来随着海外供给能力修复订单会回流的,便是受益于暂时性替代的出口品。 我们认为,受益于暂时性替代的出口品主要集中在标准化程度较高、附加值较低、位于产业链较低位置的商品或产业。 历史上,中美贸易摩擦期间阶段性发生过出口的暂时性替代。2018年起中美贸易摩擦逐步加剧,关税税率的增加导致外贸订单受到冲击,部分外贸型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彼时,我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暂时性替代,虽然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但通过订单转移或者产业转移至东南亚国家的方式,间接完成了出口,从“中-美”转向“中-东南亚-美国”,由此部分消除了关税税率变化对贸易的扰动。 永久性替代:供给优势借机兑现,中国出口份额提升 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国供给优势奠定永久性份额提升。与暂时性替代相反的是永久性替代,永久性替代指一旦发生了出口的供给替代,即便未来海外供给修复,也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订单回流导致出口份额大幅下降。 我们认为,永久性替代背后的根本逻辑是产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宏观上与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是否存在积极的增长逻辑相关,中观上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角色有关。事实上,受订单周期长、刻版印象、提升产品对外渗透率慢等因素影响,永久性替代的发生相对较慢,出口份额的变化相对有限。本轮疫情冲击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得益于强大的危机应对能力、制度优势、全门类工业行业等供给优势的支撑,我国在后疫情时代经济领先性修复占据优势地位,成为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的重要支撑力量,在这其中永久性替代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表现显著。 疫后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中国拥有供给优势以支撑永久性替代。宏观层面,中国具有突出的生产要素优势。我们曾在《新供给价值重估》系列报告中明确表示,海外主流经济体面临生产要素困境,中国在人口质量红利、投资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科技创新等方面具备较为突出的增长潜力,有望进一步夯实我国供给侧优势。中观层面,传统制造业加速升级,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提升,高技术制造业不断发展,高技术劳动力潜力兑现,叠加降成本政策和营商环境的改善,强大的中国制造奠定供给优势。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疫情加速永久性替代的发生。首先,疫情扩散对企业形成“现金流量表”冲击,企业营收受挫、现金不足,进而演变成资产负债表冲击并出现倒闭和破产,疫情导致全球出现一轮供给出清,这为我国企业出海提升国际市场份额提供了机遇,由此形成永久性替代。其二,疫情导致海外经济体出现工业生产低迷、工业库存低的特征,主要依赖进口,得益于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突破了刻版印象、订单周期长等传统约束,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对外渗透率提升,由此带来永久性替代的发生。我们认为,疫情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供给侧冲击,为我国供给优势的兑现带来了重要机遇期,结合2020年数据和行业表现来看,受益于永久性替代,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等出口景气度较高,家用电器、通用机械设备、医疗器械、专有设备等行业也已有表现。 两种替代作用的定量估测 2020年中国供给产生的替代作用是实现“出口超预期”的关键变量,带动我国出口份额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事实上在2013年至2019年之间,我国出口、进口及贸易总量占全球份额的比重相对稳定,我们尝试通过出口份额的变化对2020年替代作用为我国带来的出口规模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产业链环节的高低和出口品的标准化程度,将替代作用分为暂时性替代与永久性替代,尝试初步计算暂时性替代和永久性替代的规模。 不考虑替代作用的基础情形下,全球总需求与全球贸易走势高度相关,中国贸易份额占全球贸易份额相对固定,中国出口及贸易走势与全球出口、贸易走势高度相关,假设不存在替代作用,2020年我国美元计价出口增速可能为-6%至-10%。1-11月美元计价出口增速为2.5%,预计2020年全年可达4%以上,通过与基础情形的对比,可以初步测算出替代效应为我国带来了2500至3200亿美元出口规模。 在此基础上,根据HS分类,将动物、植物、矿产品、烟草、化工产品、皮毛制品、纺服原料等附加值较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划分为暂时性替代,将机电设备、车辆、航空器、医疗器械等非标准化程度较高、附加值较高的品类划分为永久性替代,可以计算出暂时性替代与永久性替代大概比例为1:2.25。 可以看到,在经济领先性修复的背景下,中国发挥供给优势形成了较强的替代作用,其中永久性替代的占比较高。 补库共振 “全球化”推动全球库存出现周期性共振特征。由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叠加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和各国逆周期政策的协同,全球经济、贸易表现出一定周期性共振特征,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库存周期也伴生共振。 疫情导致海外经济体集体“降库存”。本次疫情导致中国与海外主要经济体出现显著背离,海外疫情反复导致海外经济体供给受挫,工业生产持续低迷,整体库存持续下降,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带动消费需求回升较快,需求强、供给差导致海外经济体被动提升进口依赖度,贸易赤字恶化。而中国疫情有效防控,截至Q4经济已经基本回升至疫情前水平,库存周期进入蓄力阶段,即将进入弱补库周期。 全球经济修复阶段,补库共振有望提振我国出口。随着疫情逐步可控、疫苗逐步兑现,海外经济体供给能力的修复有望加速,或促使海外补库周期的出现,全球补库周期共振有望对我国出口产生一定积极影响。我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连接着原材料国和消费国,国内外补库共振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贸易增多,全球补库“合作共振”自然会利好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协作较多的领域,利好产业内贸易和相似贸易品的出口,特别是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对外渗透率较高的行业。 出口景气对中观产业有何影响? 出口景气如何影响中观产业?我们认为,2021年出口能维持相对景气,上半年有暂时性替代和永久性替代的逻辑利好,下半年有永久性替代和补库共振的支撑,全年出口增速(人民币口径)有望达到7.5%。在整体出口相对平稳的背景下,出口景气的不同机制发挥不同作用,中观来看,不同行业的受益逻辑略有差异。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受益于永久性替代带来的持续出口景气,通用设备、电气机械、专有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的基本面走势较为积极,受益于暂时性替代出口经期,中游原材料和下游消费品在2021年上半年仍会阶段性受益。 上游采矿业:低油价掩盖价格上行,黑金链条修复较快 2020年上游采矿业呈现渐进修复特征,营收、盈利、价格大幅波动,库存持续去化,主因是疫情冲击导致需求大幅下降,叠加低油价的环境,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随着中国及主要经济体的需求端逐步修复,流动性冲击对油价的压制消除,上游价格开始逐步回升。 疫情导致全球总需求受到较大冲击,在疫情反复的冲击下,主流经济体的经济修复较为缓慢,同时年初OPEC+谈判破裂叠加美元流动性冲击带来的低油价环境产生较大冲击。原油是现代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能源品种和战略资源之一,能源、化工、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等几乎各个行业的生产成本都会受到原油价格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原油价格的波动也因此与整体PPI走势几乎一致。本轮原油价格的低迷导致PPI修复不及预期,掩盖了其他大宗商品大幅上涨的事实。 截至2020年10月数据,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矿采选修复较慢,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受益于供需错位带来的价格上行,生产、营收、利润等走势加速修复,黑色金属产业链方面,12月1日铁矿石价格指数达到144.6美元/吨,创2014年1月份以来的新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终端需求有支撑,各类钢材也出现普涨,螺纹钢、线材、中板、热轧薄板等钢材价格均快速上探到2019年5月的水平。 展望2021年,我们认为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是影响上游采矿相关行业的关键因素,大宗商品短期价格上涨,货币、需求和供给的拉动均持续性有限。 我们判断2021年全球通胀的拐点出现在二季度,未来一个阶段仍将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突破现在的位置。 2021年一季度之前,由于疫苗尚未广泛应用,全球供需局面整体维持,目前的商品涨价格局有望延续。国内需求持续改善,中国供给优势填补全球缺口的逻辑延续,与出口产业链和地产关联度高的工业品景气度将延续。汽车、家电、专有设备、电气机械、建材等终端需求有望持续提振铜/锌/铝等有色品种、苯乙烯等化工产品以及各类钢材价格。 贯穿2021年最主要上涨的价格将是与新能源产业关联度高的品种。2021年全球发展清洁能源的趋势已十分明确:欧洲已出台7500亿欧元的预算用于绿色投资;拜登在竞选过程中也反复提及绿色基建,日本首相菅义伟也计划日本在2050年将实现国内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我国十四五规划中也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点目标之一。全球新能源的共振周期将提振相关品类需求,铜、铝、镍以及目前价格相对处于低位的钴、锂有望受益。 另外,原油价格修复有望带动石油化工产业链普涨。2021年全球进入疫后经济复苏阶段,化工企业产能修复叠加出行需求回暖,原油消费量将快速提振。供给方面,OPEC+减产协议将在整个2021年维持,原油钻井平台数量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供给修复也较难一蹴而就。流动性充裕、风险偏好抬升、弱美元环境等诸多因素均有利于原油价格回升。 此外,我们提示可能出现的两种供需错位风险,或导致部分大宗商品出现阶段性的价格快速上涨。 其一,起始于2020年Q3的本轮全球经济修复过程中,全球需求修复速度一定程度上领先于供给(中国出口超预期的重要逻辑),同时全球供应链中断转向重塑阶段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供不应求错位的涨价逻辑,目前在疫苗大面积落地、产生实质性影响之前,此逻辑仍会继续发酵,推动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行。一方面随着疫情可控,海外供给放量修复,价格上涨可能斜率放缓,但若疫情再次反弹冲击部分大宗商品的供给,可能出现阶段性的价格斜率趋陡。 其二,目前来看,新兴市场国家疫情防控能力较差,通过疫苗防控需要依赖发达经济体,考虑疫苗从开始接种到发达经济体大面积落地,再到新兴市场国家(大宗商品供给国)落地,这其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疫苗兑现产生的时滞可能对全球供需产生的影响是:海外消费国疫苗兑现快,导致需求和生产的修复加快,但新兴市场国家疫苗兑现慢导致生产供给慢,可能出现阶段性需求修复快于供给,带动需求信号从下游向上游传导,进而带动大宗商品价格阶段性上行。 展望2021年,2020年疫情冲击和低油价环境的逻辑可能边际修复,全球总需求回升,全球再通胀持续性有限,上游采矿业的基本面较2020年适当改善。 通胀有三种常见驱动因素。一是货币超发型通胀,即超额货币流入规模有限的实体经济推升价格水平上行。二是供给收缩型通胀,该类型通胀的典型诱因是由战争或自然灾害等事件性冲击使得商品供给收缩从而推升价格上行。三是需求拉动型通胀,这一类型的通胀通常由经济发展或复苏阶段需求缓慢抬升所引发,通常较为温和。整体来看,我们认为上述三项驱动通胀抬升的因素在2021年均未出现可持续的逻辑变化,2021年的通胀仍将是需求复苏背景下的“修复型”上升。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全球通胀会适当回升,但大幅上行概率较低,大概率呈现温和通胀特征。 首先,2021年货币超发进一步边际改善的空间有限。2020年疫情后通过QE等方式投放大量货币,一方面2021年海外经济体货币政策进一步边际放松的概率较低,另一方面大量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超储成为吸纳货币的蓄水池,未来货币是否将流入实体经济推升通胀本质仍然取决于需求层面。 其次,全球总需求将渐进修复,我们认为,在经济内生修复和政策刺激的推动下,全球经济渐进修复,没有超预期的投资需求拉动则较难出现强劲的总需求反弹,中国地产政策难以大幅宽松,美国和印度的基建落地存在一系列掣肘,需求的渐进修复将拉动通胀温和回升。 从供给收缩角度来看,2021年作为拜登上任的首年,预计外交政策不会过于激进,整体国际关系以修复为主线,导致供给收缩的战争性事件出现概率较小。 中游原材料:出口景气仍有支撑 2020年中游原材料维持渐进修复,Q3末起回升加快。中游原材料行业属于附加值相对一般、产成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在这一领域具备较强的供应能力。2020年,受疫情冲击叠加低油价环境,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下跌导致相关行业价格大幅下跌,拖累营收、利润等主要数据。 随后,在出口景气和国内需求复苏的带动下,价格逐步回升,化学原料、黑金冶炼、有色冶炼等行业的各项财务数据开始加速修复。一方面,后疫情时期,全球供给受冲击程度大于需求侧,且修复更慢,中国供给填补海外供需缺口逻辑实现了出口的超预期景气,供需错位对中低端附加值产品的价格抬升形成支撑,同时受益于暂时性替代的订单转移,生产修复也相对较快。中游原材料行业营收在3月起渐进回升。10月利润高增主要受益于两方面,其一是化工产品相关的快速涨价,其二是去年的低基数所致。 展望2021年,出口景气对中游原材料行业仍将提供积极影响,带动营收、盈利和价格等数据渐进修复,三条不同的景气线索存在差异化影响。 其一,暂时性替代作用逐步下降。我国身处全球产业链中间环节,结合HS出口份额显示,我国在化工、塑料、毛皮、纺服等领域占据的全球出口份额较多,凸显我国供给优势,本次疫情正是得益于我国的供给优势和生产领先性修复,短期订单转移带来的出口景气对中游原材料行业产生支持。预计2021年上半年,疫苗还无法全面惠及全球经济体,短期订单转移在2021年上半年仍有支撑。 其二,永久性替代的出口景气仍有一定利好。进入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行业内有望出现一轮强者恒强、全球集中度提升的景气,在中游原材料领域,我国具备较强的供给能力,有望借助重塑全球供应链的机会提升出口份额,形成永久性替代。 其三,中游原材料行业顺周期性较强,全球补库共振有一定边际提振作用。化学原料、金属制品、黑金冶炼、有色冶炼等行业顺周期属性较强,我们预计2021年疫苗兑现后全球范围内供需修复有望加速,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补库共振,有助于改善顺周期行业的基本面表现,考虑本轮补库共振可能相对较弱,补库共振产生的支撑有限。 装备制造:关注永久性替代的长期出口景气 回顾2020年整体走势,后疫情时代,受益于中国供给填补海外供需缺口的逻辑,出口景气带动装备制造业表现较强,价格、营收、利润、生产等数据方面均表现出了领先性的修复,通用设备、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等行业更是在Q3起开启了补库周期。 展望2021年,我们认为综合要素禀赋、推动力、内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装备制造业有望受益于永久性替代的出口景气,基本面数据延续良好态势。 中国制造优势有望受益于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的集中度提升逻辑。中国供给替代形成出口景气时,一方面是替代海外低端制造业形成订单转移的暂时性替代,另一方面则是替代发达经济体的中高端制造业。 我们认为,替代中高端制造业时存在永久性替代的逻辑支撑,这一逻辑有望在2021年得到延续。首先,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份额不断提升,我国中高端制造业的占比和投资稳步提升,供给优势不断强化,但受限于非标准化产品订单周期较长、国内外产品标准不一、对外推广和企业出海不畅等原因,产品的竞争力并未转化为出口份额的提升。疫后全球供应链重塑阶段,生产领先性修复叠加内循环畅通供应链体系,中国占据优势地位,有助于突破此前的诸多限制,带动中高端制造业出口份额提升,显著表现在装备制造业领域。 其次,海外疫情冲击企业现金流量表,进而演化出资产负债表冲击,导致部分制造业企业出现破产、倒闭,疫情导致的供给出清释放出一定的全球市场份额,有助于我国中高端制造业进行永久性替代。 第三,宏观的生产要素逻辑和中观的产业发展趋势显示,中高端制造业具备永久性替代长期出口景气的基础。我们在《新供给价值重估》系列报告中提出当前存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困局,中国是为数不多具备“人口质量红利、科技与资本相互促进的生产要素优势”的经济体,生产要素优势叠加深化供给侧改革、坚定对外开放的制度环境,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中观层面,一方面我国不断强化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工业智能化、数字化持续推进,降成本、改善营商环境等也有利好;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长期维持较高增速,有助于带动中高端制造业的出口景气。 下游消费:中国消费分化修复,海外消费 疫后我国消费呈现分化修复特征 消费制造业的走势与消费需求变化高度相关,预判2021年海外消费需求的变化是研究我国消费制造业出口景气的关键变量。疫情冲击下,消费需求变化受疫情、疫苗兑现、刺激政策等变量有重要联系,目前来看,仅有中国有效防控疫情,逐步放开社交隔离等防疫限制,经济逐步回升至疫情水平,消费需求渐进回升。我们认为,在判断2021年海外消费需求时,中国经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不同消费品的需求分化修复特征。 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是显著而全面的,按照受疫情冲击的大小程度,我们把消费品分为四类:(1)必需品,受疫情冲击较小,甚至有一定增益,如粮油食品、日用品、中西药品等;(2)“宅经济”相关的消费,受益于“居家隔离”,增速不降反增,如通讯器材、饮料、文化办公用品等;(3)“低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品,疫情严控期间供给不足导致增速滑坡,消费场景恢复后开始迅速修复,如汽车消费以及家具、家电、装潢等地产后周期消费;(4)“高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品或服务类消费,受制于“社交距离”的影响,该类消费受影响大且恢复较慢,如餐饮业、石油及制品、纺服鞋帽等行业。 通过观察这四类消费品的增速变化,我们把疫情对于消费的冲击分为三个阶段:(1)一季度,居民消费受到剧烈冲击,消费全面收缩,其中必需品表现较好,“宅经济”相对稳健。(2)二季度,消费开始稳健修复,并呈现出显著的分化特征,必需品、“宅经济”仍表现抢眼,低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品开始快速提振,高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修复遇到了明显的瓶颈。(3)三季度起,消费复苏提速,且前期分化修复的特征开始收敛。随着经济的持续修复,居民收入拾级而上,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显著提振,另外“高社交属性”的消费修复斜率向上。 我们认为,中国消费需求的分化修复对判断海外消费需求走势有重要借鉴意义,低社交属性消费修复较快等逻辑已在部分国家兑现。 海外耐用品消费需求修复较快,中国经验适当兑现 美国消费修复分化,耐用品消费快速回升。Q2起,美国消费数据呈现显著分化修复特征,耐用品消费需求快速回升,截至10月,美国个人耐用品消费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同期非耐用品及服务业消费均相对低迷。主因在于,其一大规模财政补贴对居民收入形成一定的支持,对汽车等可选消费品需求提升;其二疫情冲击和社交隔离政策导致服务业的消费场景受到较大影响,居家带来的宅经济需求较强,家具家电、文传体娱等“宅经济”消费品相对受益,带动耐用品消费表现较快。其三,疫情后,与中国类似,美国如汽车等耐用品消费也存在疫情期间的需求在疫情后进行补偿性消费的特征,也有利于耐用品消费快速修复。 耐用品供需错配,带动我国出口景气。耐用品消费快速修复,但同期工业生产仍相对低迷,供给端修复相对缓慢,正式耐用品消费的阶段性供需错配,带动了我国相关品类的出口景气,1-11月我国机电设备出口增速达5.4%,家用电器、手机、音视频设备等品类也保持较高出口增速。我们认为,考虑美国耐用品阶段性的供需错位短期仍可延续,后续随着耐用品制造业生产的加速、美国国内供给的修复,对我国相关品类的进口需求可能边际下降。 综合美国消费需求走势和中国经验,我们预计海外消费需求带来的出口景气表现为: 必需品:疫情冲击逐步减弱,海外必需消费品的消费需求逐步回升,幅度有限;随着疫情可控、疫苗兑现,海外供给修复带来的必需消费品供给有望大幅提升,海外供需错配的复位,使得我国供给端短期受益于暂时性替代的出口景气也将受到影响,将扰动我国与海外必需消费品相关的出口景气,涉及纺织、烟草、印刷等行业。 宅经济消费:疫情期间海外宅经济需求显著提升,受益于海外供给不畅,我国供给填补海外供需缺口带来了家具、家电、文体传娱等品类的出口景气。随着疫情可控和疫苗兑现,预计后续海外宅经济需求将边际下降,叠加供给端修复带动生产加速,供需缺口逐步消失将扰动我国相关品类的出口景气,家具制造业、文教体娱等行业将受到一定利好。 低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根据中国经验,海外低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修复较快,但供给端受限于疫情和社交距离的限制,修复较慢。我们认为阶段性的供需错位可能产生一定的外溢作用,有利于我国相关行业出现阶段性的需求景气。目前来看已有部分案例印证,美国耐用品消费快速修复和生产低迷带动了我国相关品类的出口景气。 高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及服务类消费:社交隔离等防疫措施的放松是渐进的,需要社交场景支持的可选消费及服务类等消费需求回升较慢,与之匹配的是供给端的修复也是渐进的,我们认为,这一领域的海外供需的修复相对较慢,对我国相关品类的出口景气影响较小,涉及行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 风险提示 中国疫情超预期扩散,中美博弈超预期恶化,全球爆发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封锁及社交隔离政策全面重启。
主要观点 疫情以来,我国出口与海外外需表现为不同步变化的两张“皮”,即3月起外需大幅衰退,但出口却呈现很强的韧性,这背后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内外疫情时间点的错位、以及我国疫情防控与复工速度领先带来的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提升,即我国对部分疫情严重经济体起到了出口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供应链逐步重启,出口替代作用是否会减弱、进而导致出口韧性难以持续成为了市场新的关注点。因此本篇报告的目的在于拆分疫情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类别中,哪些产品出口的替代作用可能是永久性的、哪些则是暂时性的,从而区分5月以来持续超预期的出口增速中有多少比重可持续增长、多少比重未来或将回落。 一、疫情后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 疫情后我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显著提升,是出口超预期的主要动因。疫情以来,由于我国疫情控制速度全球领先,生产端最先得到修复,带来2020年4月以来我国出口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份额显著提升,由2019年均值13.3%提升至今年的16%-17%,体现了疫情期间我国对其他经济体出口的替代作用。 二、替代了谁的需求?——从区域和商品的角度 (一)区域角度替代了谁?考虑数据可得性,以24个主要经济体替代全球数据 从全球总量看,我国主要替代了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份额。与2019年同期的出口份额相比,欧元区、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地区的出口份额在今年4月起出现显著下降,或与疫情带来的供给端冲击有关。而相对来看亚洲多数新兴经济体由于对疫情控制相对较好,均呈现出口份额提升的情况。 分区域来看,我国对美国、欧洲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韩欧美的出口替代;对东盟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本的出口替代;对日韩出口份额的提升则较为特殊,并不体现为商品的替代效应,而是来自于日韩自中东进口原油金额大幅下降带来的贸易结构变化。 (二)商品角度替代了谁?考虑数据可得性,主要分析我国对美、欧出口商品结构 电子类产品:对越南、印度、韩国等经济体均有替代,但电子类产品出口份额的变化或受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影响不大,更多体现为电子类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运输设备:对日本、欧洲、墨西哥等经济体的替代明显。防疫物资(塑料及橡胶制品、纺织品、医疗仪器)的需求受疫情影响大幅提升,我国出口对全球各地区均有替代,较为分散。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品:对日本、欧洲、印度等经济体的替代明显。家具与家电:对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的替代明显。 三、出口替代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首先,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我国出口纺织品、电脑、家具、电气机械以及杂项制品(以居家日用品、办公用品为主)等产品比较优势全球领先,且出口份额较高,因此出口替代有望持续;而出口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等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并不突出,因此更可能是暂时性出口替代。 其次从疫情后海外各行业的情况来看:汽车制造业方面,疫情后我国汽车生产自4月起就显著修复,而日德汽车生产在4-6月呈现大幅下滑,供给端受疫情的临时冲击显著;化工品方面,全球大型化工品企业68%集中在欧美日,同样受疫情对供给的冲击显著。而这些行业恰好是中国比较优势并不突出的领域,因此近期呈现的出口替代最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四、有韧性的出口应该是多少? 首先,估算防疫物资对出口同比增速的拉动率,5-7月合计约5.5%。由于防疫物资需求会随着疫情的控制逐步回落,因此这部分出口增长可持续性不强。 其次,估算暂时性与永久性出口替代带来的出口份额提升对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率,分别为2-4%、4%左右。 最后,可将2020年5-7月的出口同比增速(+1.6%)拆分为四部分,防疫物资拉动、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拉动率分别为5.5%、3%、4%、-11%。其中,防疫物资和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是未来出口增长中大概率将逐渐消退的,若5-7月的出口剔除这两类因素后对应的同比增速为-7%(即褪去外衣后的真实出口增速为-7%左右);而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大概率可持续,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也料将在未来随着外需的逐步回升而改善。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再次爆发,全球经济修复低于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疫情以来,我国出口与海外外需表现为不同步变化的两张“皮”,即3月起外需大幅衰退,但出口却呈现很强的韧性,这背后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内外疫情时间点的错位、以及我国疫情防控与复工速度领先带来的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提升,即我国对部分疫情严重经济体起到了出口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供应链逐步重启,出口替代作用是否会减弱、进而导致出口韧性难以持续成为了市场新的关注点。因此本篇报告的目的在于拆分疫情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类别中,哪些产品出口的替代作用可能是永久性的、哪些则是暂时性的,从而区分5月以来持续超预期的出口增速中有多少比重可持续增长、多少比重未来或将回落。 一 疫情后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 疫情后我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显著提升。疫情以来,各经济体不同程度陷入了经济停摆的状况,引发商品供给端受到冲击,而我国因疫情控制速度全球领先,因此生产端也最先得到修复,带来2020年4月以来我国出口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份额显著提升,由2019年均值13.3%提升至今年的16%-17%,体现了疫情期间我国对其他经济体出口的替代作用,并带来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持续超预期。同时,从出口的行业结构来看,6月以来机电产品、纺织品、仪器设备等商品对出口同比增速的正向拉动显著。 二 替代了谁的需求?——从区域和商品的角度 (一)区域角度替代了谁? 从全球总量看,我国主要替代了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份额。与2019年同期的出口份额相比,以法国为代表的欧元区、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地区的出口份额在今年4月起出现显著下降,或与疫情带来的供给端冲击有关。而相对来看亚洲多数新兴经济体由于对疫情控制相对较好,均呈现出口份额提升的情况。因此疫情以来,我国在出口替代上主要呈现出对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的替代,而对越南、韩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替代效应并不显著。 分区域来看,我国4-7月对美、欧、日、韩及东盟(印尼、泰国)的出口份额均有提升[1],分别为21%(2019年均值18%)、10.2%(2019年均值7.3%)、28%(2019年均值23%)、25%(2019年均值21%)、32%(2019年均值23%)、28%(2019年均值21%)。而分区域来看,我国出口份额的提升也主要体现在对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替代。对美欧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韩欧美的出口替代,需要关注的是2019年我国对美出口份额显著下行(或与中美贸易摩擦有关),2020年以来的份额提升基本填补了2019年损失的份额,但并未超出历史高位,而2020年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份额则创下历史新高;对东盟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本的出口替代,对日韩出口份额的提升则较为特殊,主要来自于日韩自中东进口原油金额大幅下降带来的贸易结构变化。 (二)商品角度替代了谁?[2] 通过区域视角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对美欧以及东盟的出口份额提升较为显著、且主要来自于对其他经济体的出口替代而非贸易结构变化,但由于东盟缺失分商品类别的区域贸易数据,因此商品视角的出口替代分析我们主要使用美、欧商品分贸易数据进行分析。 欧盟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以手机、汽车零部件、防疫物资等商品为主。2020年4-6月以来,欧盟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主要包括机电产品(以手机为主)、运输设备(以汽车零部件为主)、防疫物资(主要含纺织品、医疗仪器、塑料及橡胶制品)。而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电脑及电脑零部件等产品的出口份额反而下降。 美国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以电脑、汽车零部件、家具、防疫物资等商品为主。2020年5-7月以来,美国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工品、塑料及橡胶制品、纺织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运输设备(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光学及医疗仪器、家具等;进一步细分来看,与欧盟不同的是,机电产品中份额明显提升主要为电脑及电脑零部件,手机与集成电路的份额反而下降。 详细分商品类别来看,判断存在出口替代的标准大致为:我国对美、欧出口商品a的份额提升,同时经济体A对美、欧出口商品a的份额同步回落,则可能反映了疫情对供给端产生了一致性的冲击,那么可以认为我国出口商品a替代了经济体A的份额;如果经济体A对美出口商品a的份额回落,而对欧出口商品a的份额提升,则可能来自于贸易结构的调整,未必是因为我国的出口替代。 1、电子类产品:手机、电脑、集成电路 电子类产品中,我国对美欧出口集成电路的份额均未提升,对美出口电脑份额提升、出口手机份额下降,而对欧出口手机份额提升,出口电脑份额下降。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我国对美出口电脑份额提升的同时,墨西哥、菲律宾等经济体对美出口电脑份额回落,而对欧出口电脑份额主要被越南、韩国等地区所挤占;我国对欧出口手机份额提升的同时,越南、印度对欧出口手机份额回落,而对美出口手机份额主要被越南、泰国、印度等地区所挤占。从出口份额的区域变化来看,越南、印度对欧盟出口手机的份额下降,但对欧盟出口电脑的份额提升、对美国出口手机的份额提升,根据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说明电子类产品出口份额的变化或受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影响不大,更多体现为电子类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 2、运输设备:汽车零部件 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对美出口汽车零部件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日本、德国、印度等经济体,对欧盟出口汽车零部件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日本、印度等经济体。对欧盟与美国出口汽车零部件的区域份额变动一致性较高,集中在日、欧等汽车制造大国,根据对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可以认为汽车零部件贸易份额的变动主要或与日、欧在疫情期间汽车工业生产受阻有关,我国呈现出口替代的作用。 3、防疫物资类:塑料及橡胶制品、纺织品、医疗仪器 今年在疫情影响下,我国防疫物资的出口份额显著提升。防疫物资主要包含在塑料及橡胶制品(医用手套)、纺织品(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疗仪器(体温计、呼吸机)等产品类别中。从区域份额的变化来看,医疗仪器主要替代了欧日发达经济体的份额,纺织品与塑料橡胶制品则主要替代了了东南亚与墨西哥、土耳其的份额,区域份额变动的一致性也较高,根据对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可以认为在防疫物资全球贸易中我国也起到了出口替代的作用。 4、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品 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化工品的区域份额变动一致性较高,主要集中在日本、欧洲、印度等经济体,根据对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可以认为我国出口化工品份额的提升主要呈现为对日本、欧洲、印度等经济体的替代。贱金属制品出口中仅对美份额提升,对欧份额未提升,因此上述判断标准不适用,不过鉴于份额下降的日本、印度、欧洲、俄罗斯均为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因此或与我国对此类经济体的出口替代有关(与化工品的区域份额变动较为类似)。 5、家具与家电 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对美出口家具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疫情后美国新屋销售与成屋销售均迅速修复,带来美国对家具、家电产品的消费需求提升,而中国(约43%)、墨西哥(约16%)、越南(约12%)、加拿大(约8%)为美国家具的主要进口地区,占比总和达到约80%。由于我国在家具出口中仅对美份额提升,对欧份额未提升,因此上述判断标准不适用。但考虑到美国家具制品的进口集中度高,同时墨西哥、印度均为疫情严重的地区,因此也可以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家具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的出口份额。 三 出口替代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首先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今年以来出口份额提升的产品,如果同时满足出口份额的绝对值较高,同时在国际贸易中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则我们可以认为该类产品在疫情后会出现永久性的出口替代,反之若比较优势较弱,则随着海外经济体逐步复工,供应端恢复,出口份额将重新回落。利用OECD的数据我们能够计算我国出口各类商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排名越靠前说明该类商品出口竞争力越强。可以看到: 对美国出口方面,纺织品、电脑(办公机和自动数据处理机)、家具以及杂项制品(以居家日用品、办公用品为主)的出口份额与出口竞争力均较高;机电产品中电气机械、专用机械,有色金属等贱金属制品的出口份额较高,比较优势较2009年也至少提升4名,竞争力有明显提高;而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等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并不突出,此类产品近期呈现的出口替代最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对欧盟出口方面,纺织品、手机(电信和录音设备)、机电产品中电气机械以及杂项制品(以居家日用品、办公用品为主)的出口份额与出口竞争力均较高;机电产品中专用机械、其他工业机械的出口份额较高,比较优势较2009年也至少提升4名,竞争力有明显提高;而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艺术品、珠宝等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突出,此类产品近期呈现的出口替代最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其次从疫情后海外各行业的情况来看:汽车制造业方面,疫情后我国汽车生产业修复较早,在2-3月乘用车产品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后,5月重新回到正增长,而同时4-6月日本、德国的乘用车产量大幅回落,日本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铃木、斯巴鲁、三菱和大发等8家车企停产,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大众、戴姆勒、宝马也宣布停产,因疫情原因海外汽车供给端产能受到严重冲击,带来国内汽车出口份额的提升。 化工业方面,全球大型化工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与日本,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发布的全球化工企业50强中,欧洲、美国、日本企业占比分别达到34%、18%、16%。由于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同时欧美日又是此轮疫情中较为严重的地区,因此或对全球化工品的供给带来冲击,而带来中国的化工品出口份额相应提升。 因此综合来看,疫情后我国机电类产品、家具、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的出口份额或有望得到永久性的提升;而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等产品大概率是暂时性的出口替代。另外,纺织品今年的出口份额虽有大幅提升,但主要受到疫情原因带来口罩出口的大幅增长,因此此类产品的出口份额提升大概率也将是暂时性的。 四 有韧性的出口应该是多少? 首先,估算防疫物资对出口同比增速的拉动率,5-7月合计约5.5%。由于防疫物资的需求会随着疫情的控制逐步回落,因此这部分的出口增长可持续性不强。海关总署并未直接公布防疫物资的出口金额,因此我们以口罩(HS6307)、医用防护服、手套、鞋套(HS6210,3926,4015,4016)、测温仪(HS9025)、呼吸机(HS9019)、监护仪(HS9018)等产品可估算防疫物资的出口额,可以看到5-7月以来防疫物资对国内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同比拉动率达到5.5%。 其次,估算暂时性出口替代的商品对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率,此类商品出口份额的提升对出口总额的同比拉动率约2-4个百分点。暂时性出口替代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工品(第6类)、塑料及橡胶制品(第7类)、运输设备(第17类)、光学、医疗等仪器(第18类)。由于缺失全球分商品的出口份额数据,因此我们仍以美、欧自华的进口份额数据来进行估算。假设2020年美、欧自华进口的份额与2019年同期持平,即可拆分出在份额不变的情况下仅依靠外需变动对美、欧自华进口(即国内出口)增长带来的拉动率,以及由于份额变化对美、欧自华进口(即国内出口)增长带来的拉动率。可以看到,对美国而言,上述四类产品的份额提升带来对美出口提升约4个百分点;对欧盟而言,上述四类产品的份额提升带来对欧出口提升约2.6个百分点,因此以美欧作为代表进行估算,5-7月以来暂时性出口替代商品的份额提升对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带来约2-4个百分点的同比拉动率。 另外,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出永久性出口替代的商品对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率约4个百分点。 最后,可将2020年5-7月的出口同比增速(+1.6%)拆分为四部分,防疫物资拉动、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拉动率分别为5.5%、3%、4%、-11%。其中,防疫物资和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是未来出口增长中大概率将逐渐消退的,若5-7月的出口剔除这两类因素后对应的同比增速为-7%(即褪去外衣后的真实出口增速为-7%左右);而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大概率可持续,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也将随着外需的逐步回升而改善。 [1]考虑到各经济体分商品类别的出口数据可得性较差,因为我们同样采用替代方法,即经济体A对美欧出口商品a的出口份额=美欧自经济体A进口商品a的进口份额。 [2]理论上A对B的出口份额=A对B的出口总额/全球对B的出口总额,但由于缺失全球对B的出口数据,因此该计算方法不可行,我们采用替代方法,即A对B的出口份额=B对A的进口份额=B对A的进口总额/B自全球的进口总额,图表4-9中各经济体的进口区域结构均采用该公式计算。
主要观点 疫情以来,我国出口与海外外需表现为不同步变化的两张“皮”,即3月起外需大幅衰退,但出口却呈现很强的韧性,这背后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内外疫情时间点的错位、以及我国疫情防控与复工速度领先带来的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提升,即我国对部分疫情严重经济体起到了出口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供应链逐步重启,出口替代作用是否会减弱、进而导致出口韧性难以持续成为了市场新的关注点。因此本篇报告的目的在于拆分疫情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类别中,哪些产品出口的替代作用可能是永久性的、哪些则是暂时性的,从而区分5月以来持续超预期的出口增速中有多少比重可持续增长、多少比重未来或将回落。 一、疫情后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 疫情后我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显著提升,是出口超预期的主要动因。疫情以来,由于我国疫情控制速度全球领先,生产端最先得到修复,带来2020年4月以来我国出口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份额显著提升,由2019年均值13.3%提升至今年的16%-17%,体现了疫情期间我国对其他经济体出口的替代作用。 二、替代了谁的需求?——从区域和商品的角度 (一)区域角度替代了谁?考虑数据可得性,以24个主要经济体替代全球数据 从全球总量看,我国主要替代了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份额。与2019年同期的出口份额相比,欧元区、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地区的出口份额在今年4月起出现显著下降,或与疫情带来的供给端冲击有关。而相对来看亚洲多数新兴经济体由于对疫情控制相对较好,均呈现出口份额提升的情况。 分区域来看,我国对美国、欧洲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韩欧美的出口替代;对东盟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本的出口替代;对日韩出口份额的提升则较为特殊,并不体现为商品的替代效应,而是来自于日韩自中东进口原油金额大幅下降带来的贸易结构变化。 (二)商品角度替代了谁?考虑数据可得性,主要分析我国对美、欧出口商品结构 电子类产品:对越南、印度、韩国等经济体均有替代,但电子类产品出口份额的变化或受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影响不大,更多体现为电子类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运输设备:对日本、欧洲、墨西哥等经济体的替代明显。防疫物资(塑料及橡胶制品、纺织品、医疗仪器)的需求受疫情影响大幅提升,我国出口对全球各地区均有替代,较为分散。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品:对日本、欧洲、印度等经济体的替代明显。家具与家电:对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的替代明显。 三、出口替代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首先,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我国出口纺织品、电脑、家具、电气机械以及杂项制品(以居家日用品、办公用品为主)等产品比较优势全球领先,且出口份额较高,因此出口替代有望持续;而出口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等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并不突出,因此更可能是暂时性出口替代。 其次从疫情后海外各行业的情况来看:汽车制造业方面,疫情后我国汽车生产自4月起就显著修复,而日德汽车生产在4-6月呈现大幅下滑,供给端受疫情的临时冲击显著;化工品方面,全球大型化工品企业68%集中在欧美日,同样受疫情对供给的冲击显著。而这些行业恰好是中国比较优势并不突出的领域,因此近期呈现的出口替代最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四、有韧性的出口应该是多少? 首先,估算防疫物资对出口同比增速的拉动率,5-7月合计约5.5%。由于防疫物资需求会随着疫情的控制逐步回落,因此这部分出口增长可持续性不强。 其次,估算暂时性与永久性出口替代带来的出口份额提升对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率,分别为2-4%、4%左右。 最后,可将2020年5-7月的出口同比增速(+1.6%)拆分为四部分,防疫物资拉动、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拉动率分别为5.5%、3%、4%、-11%。其中,防疫物资和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是未来出口增长中大概率将逐渐消退的,若5-7月的出口剔除这两类因素后对应的同比增速为-7%(即褪去外衣后的真实出口增速为-7%左右);而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大概率可持续,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也料将在未来随着外需的逐步回升而改善。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再次爆发,全球经济修复低于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疫情以来,我国出口与海外外需表现为不同步变化的两张“皮”,即3月起外需大幅衰退,但出口却呈现很强的韧性,这背后一大重要原因在于内外疫情时间点的错位、以及我国疫情防控与复工速度领先带来的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提升,即我国对部分疫情严重经济体起到了出口替代的作用。而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供应链逐步重启,出口替代作用是否会减弱、进而导致出口韧性难以持续成为了市场新的关注点。因此本篇报告的目的在于拆分疫情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类别中,哪些产品出口的替代作用可能是永久性的、哪些则是暂时性的,从而区分5月以来持续超预期的出口增速中有多少比重可持续增长、多少比重未来或将回落。 一 疫情后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 疫情后我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显著提升。疫情以来,各经济体不同程度陷入了经济停摆的状况,引发商品供给端受到冲击,而我国因疫情控制速度全球领先,因此生产端也最先得到修复,带来2020年4月以来我国出口占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份额显著提升,由2019年均值13.3%提升至今年的16%-17%,体现了疫情期间我国对其他经济体出口的替代作用,并带来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持续超预期。同时,从出口的行业结构来看,6月以来机电产品、纺织品、仪器设备等商品对出口同比增速的正向拉动显著。 二 替代了谁的需求?——从区域和商品的角度 (一)区域角度替代了谁? 从全球总量看,我国主要替代了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份额。与2019年同期的出口份额相比,以法国为代表的欧元区、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地区的出口份额在今年4月起出现显著下降,或与疫情带来的供给端冲击有关。而相对来看亚洲多数新兴经济体由于对疫情控制相对较好,均呈现出口份额提升的情况。因此疫情以来,我国在出口替代上主要呈现出对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的替代,而对越南、韩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替代效应并不显著。 分区域来看,我国4-7月对美、欧、日、韩及东盟(印尼、泰国)的出口份额均有提升[1],分别为21%(2019年均值18%)、10.2%(2019年均值7.3%)、28%(2019年均值23%)、25%(2019年均值21%)、32%(2019年均值23%)、28%(2019年均值21%)。而分区域来看,我国出口份额的提升也主要体现在对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替代。对美欧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韩欧美的出口替代,需要关注的是2019年我国对美出口份额显著下行(或与中美贸易摩擦有关),2020年以来的份额提升基本填补了2019年损失的份额,但并未超出历史高位,而2020年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份额则创下历史新高;对东盟出口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对日本的出口替代,对日韩出口份额的提升则较为特殊,主要来自于日韩自中东进口原油金额大幅下降带来的贸易结构变化。 (二)商品角度替代了谁?[2] 通过区域视角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对美欧以及东盟的出口份额提升较为显著、且主要来自于对其他经济体的出口替代而非贸易结构变化,但由于东盟缺失分商品类别的区域贸易数据,因此商品视角的出口替代分析我们主要使用美、欧商品分贸易数据进行分析。 欧盟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以手机、汽车零部件、防疫物资等商品为主。2020年4-6月以来,欧盟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主要包括机电产品(以手机为主)、运输设备(以汽车零部件为主)、防疫物资(主要含纺织品、医疗仪器、塑料及橡胶制品)。而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电脑及电脑零部件等产品的出口份额反而下降。 美国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以电脑、汽车零部件、家具、防疫物资等商品为主。2020年5-7月以来,美国自华进口份额提升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工品、塑料及橡胶制品、纺织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运输设备(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光学及医疗仪器、家具等;进一步细分来看,与欧盟不同的是,机电产品中份额明显提升主要为电脑及电脑零部件,手机与集成电路的份额反而下降。 详细分商品类别来看,判断存在出口替代的标准大致为:我国对美、欧出口商品a的份额提升,同时经济体A对美、欧出口商品a的份额同步回落,则可能反映了疫情对供给端产生了一致性的冲击,那么可以认为我国出口商品a替代了经济体A的份额;如果经济体A对美出口商品a的份额回落,而对欧出口商品a的份额提升,则可能来自于贸易结构的调整,未必是因为我国的出口替代。 1、电子类产品:手机、电脑、集成电路 电子类产品中,我国对美欧出口集成电路的份额均未提升,对美出口电脑份额提升、出口手机份额下降,而对欧出口手机份额提升,出口电脑份额下降。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我国对美出口电脑份额提升的同时,墨西哥、菲律宾等经济体对美出口电脑份额回落,而对欧出口电脑份额主要被越南、韩国等地区所挤占;我国对欧出口手机份额提升的同时,越南、印度对欧出口手机份额回落,而对美出口手机份额主要被越南、泰国、印度等地区所挤占。从出口份额的区域变化来看,越南、印度对欧盟出口手机的份额下降,但对欧盟出口电脑的份额提升、对美国出口手机的份额提升,根据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说明电子类产品出口份额的变化或受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影响不大,更多体现为电子类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 2、运输设备:汽车零部件 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对美出口汽车零部件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日本、德国、印度等经济体,对欧盟出口汽车零部件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日本、印度等经济体。对欧盟与美国出口汽车零部件的区域份额变动一致性较高,集中在日、欧等汽车制造大国,根据对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可以认为汽车零部件贸易份额的变动主要或与日、欧在疫情期间汽车工业生产受阻有关,我国呈现出口替代的作用。 3、防疫物资类:塑料及橡胶制品、纺织品、医疗仪器 今年在疫情影响下,我国防疫物资的出口份额显著提升。防疫物资主要包含在塑料及橡胶制品(医用手套)、纺织品(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疗仪器(体温计、呼吸机)等产品类别中。从区域份额的变化来看,医疗仪器主要替代了欧日发达经济体的份额,纺织品与塑料橡胶制品则主要替代了了东南亚与墨西哥、土耳其的份额,区域份额变动的一致性也较高,根据对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可以认为在防疫物资全球贸易中我国也起到了出口替代的作用。 4、贱金属及制品、化工品 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化工品的区域份额变动一致性较高,主要集中在日本、欧洲、印度等经济体,根据对出口替代的判断标准,可以认为我国出口化工品份额的提升主要呈现为对日本、欧洲、印度等经济体的替代。贱金属制品出口中仅对美份额提升,对欧份额未提升,因此上述判断标准不适用,不过鉴于份额下降的日本、印度、欧洲、俄罗斯均为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因此或与我国对此类经济体的出口替代有关(与化工品的区域份额变动较为类似)。 5、家具与家电 从出口的区域替代来看,对美出口家具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疫情后美国新屋销售与成屋销售均迅速修复,带来美国对家具、家电产品的消费需求提升,而中国(约43%)、墨西哥(约16%)、越南(约12%)、加拿大(约8%)为美国家具的主要进口地区,占比总和达到约80%。由于我国在家具出口中仅对美份额提升,对欧份额未提升,因此上述判断标准不适用。但考虑到美国家具制品的进口集中度高,同时墨西哥、印度均为疫情严重的地区,因此也可以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家具份额的提升主要替代了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的出口份额。 三 出口替代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首先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今年以来出口份额提升的产品,如果同时满足出口份额的绝对值较高,同时在国际贸易中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则我们可以认为该类产品在疫情后会出现永久性的出口替代,反之若比较优势较弱,则随着海外经济体逐步复工,供应端恢复,出口份额将重新回落。利用OECD的数据我们能够计算我国出口各类商品的比较优势(详细计算方式可见《【华创宏观】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看中国制造——全球价值链研究系列一》),比较优势排名越靠前说明该类商品出口竞争力越强。可以看到: 对美国出口方面,纺织品、电脑(办公机和自动数据处理机)、家具以及杂项制品(以居家日用品、办公用品为主)的出口份额与出口竞争力均较高;机电产品中电气机械、专用机械,有色金属等贱金属制品的出口份额较高,比较优势较2009年也至少提升4名,竞争力有明显提高;而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等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并不突出,此类产品近期呈现的出口替代最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对欧盟出口方面,纺织品、手机(电信和录音设备)、机电产品中电气机械以及杂项制品(以居家日用品、办公用品为主)的出口份额与出口竞争力均较高;机电产品中专用机械、其他工业机械的出口份额较高,比较优势较2009年也至少提升4名,竞争力有明显提高;而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艺术品、珠宝等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突出,此类产品近期呈现的出口替代最有可能是暂时性的。 其次从疫情后海外各行业的情况来看:汽车制造业方面,疫情后我国汽车生产业修复较早,在2-3月乘用车产品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后,5月重新回到正增长,而同时4-6月日本、德国的乘用车产量大幅回落,日本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铃木、斯巴鲁、三菱和大发等8家车企停产,德国三大汽车制造商大众、戴姆勒、宝马也宣布停产,因疫情原因海外汽车供给端产能受到严重冲击,带来国内汽车出口份额的提升。 化工业方面,全球大型化工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与日本,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发布的全球化工企业50强中,欧洲、美国、日本企业占比分别达到34%、18%、16%。由于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同时欧美日又是此轮疫情中较为严重的地区,因此或对全球化工品的供给带来冲击,而带来中国的化工品出口份额相应提升。 因此综合来看,疫情后我国机电类产品、家具、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的出口份额或有望得到永久性的提升;而橡胶制品、化工品、医疗仪器、汽车等产品大概率是暂时性的出口替代。另外,纺织品今年的出口份额虽有大幅提升,但主要受到疫情原因带来口罩出口的大幅增长,因此此类产品的出口份额提升大概率也将是暂时性的。 四 有韧性的出口应该是多少? 首先,估算防疫物资对出口同比增速的拉动率,5-7月合计约5.5%。由于防疫物资的需求会随着疫情的控制逐步回落,因此这部分的出口增长可持续性不强。海关总署并未直接公布防疫物资的出口金额,因此我们以口罩(HS6307)、医用防护服、手套、鞋套(HS6210,3926,4015,4016)、测温仪(HS9025)、呼吸机(HS9019)、监护仪(HS9018)等产品可估算防疫物资的出口额,可以看到5-7月以来防疫物资对国内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同比拉动率达到5.5%。 其次,估算暂时性出口替代的商品对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率,此类商品出口份额的提升对出口总额的同比拉动率约2-4个百分点。暂时性出口替代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工品(第6类)、塑料及橡胶制品(第7类)、运输设备(第17类)、光学、医疗等仪器(第18类)。由于缺失全球分商品的出口份额数据,因此我们仍以美、欧自华的进口份额数据来进行估算。假设2020年美、欧自华进口的份额与2019年同期持平,即可拆分出在份额不变的情况下仅依靠外需变动对美、欧自华进口(即国内出口)增长带来的拉动率,以及由于份额变化对美、欧自华进口(即国内出口)增长带来的拉动率。可以看到,对美国而言,上述四类产品的份额提升带来对美出口提升约4个百分点;对欧盟而言,上述四类产品的份额提升带来对欧出口提升约2.6个百分点,因此以美欧作为代表进行估算,5-7月以来暂时性出口替代商品的份额提升对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带来约2-4个百分点的同比拉动率。 另外,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出永久性出口替代的商品对出口总额同比增速的拉动率约4个百分点。 最后,可将2020年5-7月的出口同比增速(+1.6%)拆分为四部分,防疫物资拉动、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外需和出口是两张皮)、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拉动率分别为5.5%、3%、4%、-11%。其中,防疫物资和暂时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是未来出口增长中大概率将逐渐消退的,若5-7月的出口剔除这两类因素后对应的同比增速为-7%(即褪去外衣后的真实出口增速为-7%左右);而永久性出口份额提升带来的拉动大概率可持续,纯外需变动带来的拉动也将随着外需的逐步回升而改善。 [1]考虑到各经济体分商品类别的出口数据可得性较差,因为我们同样采用替代方法,即经济体A对美欧出口商品a的出口份额=美欧自经济体A进口商品a的进口份额。 [2]理论上A对B的出口份额=A对B的出口总额/全球对B的出口总额,但由于缺失全球对B的出口数据,因此该计算方法不可行,我们采用替代方法,即A对B的出口份额=B对A的进口份额=B对A的进口总额/B自全球的进口总额,图表4-9中各经济体的进口区域结构均采用该公式计算。
至于芯片断供对产业链影响,“华为芯片断供,对华为生态伙伴也造成一定影响”,9月14日下午,华为芯片断供前夕,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从华为一长期合作伙伴高层获悉。这位高层透露,公司长期与华为合作,产品采用的底层芯片一直是海思,现在公司正在寻找接触新的芯片替代渠道,以便确保公司业务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