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小区刷脸、去看房刷脸、打车刷脸、注册APP刷脸、甚至拿个厕纸都要刷脸,你碰到过吗?这些真有必要吗,还是人脸识别被滥用了?那谁来保护我的信息安全? 处处要“刷脸”,取厕纸也不放过 近日,东莞某公厕取厕纸竟然需要人脸识别,媒体报道后,虽然该设备终止使用并改用常规的方式免费提供纸巾,但还是引发网友热议。 “好害怕哪天去厕所都要人脸识别,通不过不让上厕所。”“如果赶上拉肚子,会不会刷脸的时间就‘一泻千里’?”“十步一刷脸,如厕也艰难。”不少网友留言。 其实,取厕纸人脸识别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17年,在北京天坛公园的公厕里出现了6台“人脸识别厕纸机”,“刷脸”才能取出60厘米至70厘米的厕纸。 部分城市甚至把它当黑科技宣传,在2020年5月,南京某媒体报道《公厕用上黑科技 刷脸3秒取厕纸》,“周边居民大都认为人脸识别取纸机好玩且便利。” 刷脸取厕纸只是人脸识别应用的冰山一角,在现实中,贷款、取款、顺风车、倒垃圾、在线课堂,甚至注册个APP有时候都需要人脸识别。“我已经麻木了,要么你别用,要么就人脸识别,你选。”有消费者对中新网记者表示。 据App专项治理工作组等组织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使用过人脸识别,六成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 黑灰产滋生,你的脸可能只值几毛钱 有人可能说,“不就是刷个脸吗?又伤不了你一根毫毛。”可是人脸信息一旦遭泄露,可能对你造成重大损失,已有活生生的例子出现。上述报告就指出,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
东莞一处“星级公厕”最近在网上火了,原因是使用“人脸识别”取厕纸设备,引起市民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当地城管部门回应:已协调终止使用前述设备,改用常规方式向市民免费提供纸巾。 “星级公厕”采用“刷脸取纸”,是为了避免同一人短时间内多次取纸。然而,为了取点厕纸市民就要“让渡”人脸信息,为了防止少数人不文明就要让多数人“验脸正身”,是否“收效与付出”不对等? 涉及公民隐私,敏感并不多余。虽然设备制造商声称“并非把用户照片存下来,设定时间内会自动删除人脸信息文件”,但有专家认为“在本机没存储不代表在系统内没存储,一旦数据库泄露或被盗用就有风险”。所以,叫停“刷脸取纸”不是杞人忧天。 我们必须看到,“刷脸取纸”在“合法、正当、必要”“充分征求被采集人意见”“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等等方面都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据悉,这样的设备在国内其他地方也有安装,甚至成了推进“厕所革命”的一种方式。此类现象令人愕然,相关地方和部门保护公民隐私的意识有待加强。 同样存在隐患的“刷脸”场景还有,居民小区“门禁”、单位考勤“打卡”、售楼处“无感抓拍”、手机APP人脸验证……有关应用倒是极大方便“管理用户”,可人脸信息被窃取、贩卖、用于不轨图谋也在增多。“花2元钱就能买上千张人脸照片”,社会怎能不反响强烈? 必须指出,不能为了管理的便利性牺牲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保护人脸在内的个人信息安全,有关部门应对技术应用场景、个人选择权等制定更多规则,提高图像采集、人脸识别的使用门槛,赋予人们对技术滥用说“不”的权利,破除“不刷脸不服务”的“霸王条款”。对不按法律要求保护公民隐私、非法利用有关信息的个人和单位,不仅要给予行政处罚,而且应支持合法的、正当的民事赔偿诉求。对偷拍盗取人脸信息者,如有必要,更应按法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唯有依法规范、妥善应用,人脸识别才能行稳致远。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从出行刷脸进站,刷脸登记入住酒店,到人脸解锁手机、App刷脸支付转账、一键美颜换装换脸,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在我国一路高歌猛进,逐渐与我们亲密无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人脸信息“处处留痕”。 一、技术可以实现,但不能越界 “人脸识别”指的是对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简单来说包括几个步骤:采集人脸图像、提取人脸特征、进行人脸比对。主要功能包括:“人脸监控”与“人脸验证”。“人脸监控”意在识别你是否是有特定身份的人,如政府部门为维护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在车站机场、街头巷尾乃至演唱会使用人脸识别追踪犯罪嫌疑人、寻找失踪人口;“人脸验证”则是为了核实验证人与录入人是否为同一人,手机解锁、刷脸消费都是这种功能的具体应用。此外,借助算法对人脸数据进行分析,人脸识别还可以实现检测遗传病、帮助盲人识别聊天对象的面部表情等功能。 尽管人脸识别技术的适用门槛不断降低,所到之处方能彰显“人工智能”的发展,但并非所有场景都有使用此项技术的必要。2019年,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为提高入园效率将入园系统改为人脸识别,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郭兵因不愿使用人脸识别入园,以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依据,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被称为“人脸识别第一案”;曾红极一时的人脸识别厕纸机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只是为了限制同一个人的取纸数量,避免重复取纸;人脸识别厕纸机黯然离场,垃圾分类浪潮又催生了“神器”——人脸识别垃圾桶,为垃圾分类的局面提供积分奖励…… 人脸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是伴随我们一生无法变更的身份证号,当所有应用都以人脸作为入口,那么人脸信息一旦泄露,我们将一所有。人脸识别技术以获取人脸信息为代价,无论线上线下,必要性是使用该项技术的前提,当达成目的有其他替代手段,如刷卡入园、手机扫码取纸、获取积分奖励,那么人脸识别就不应当成为唯一或者首要选择。值得关注的是,根据2020年9月发布的《App个人信息保护常见问题及处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非必需的服务场景,诱导或者强制采集人脸信息属于强制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除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重要人身财产权利之外,App不应当将使用人脸信息作为实现业务目标的唯一方式。 二、谁的“脸”,谁做主 2015年,美国伊利诺伊州三位公民认为脸书(Facebook)未向其告知并经其同意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向法院提起诉讼。据了解,2010年,脸书推出“标签建议”功能,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找出用户照片中的好友,提醒用户对好友进行标注。然而该功能默认开启,且脸书在收集和存储人脸数据时没有做到明确告知并征得用户书面同意,违反了伊利诺伊州《生物特征信息隐私法》(BIPA)的要求。2019年7月,脸书同意支付50亿美元,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相关隐私案达成和解。9月,脸书宣布提供可开启或关闭人脸识别的切换按钮。目前,脸书滥用人脸识别的关联案件变为集体诉讼,根据法律规定,脸书可能面临最高可达350亿美元的罚金。 在我国,未向用户告知并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人脸信息的情形屡见不鲜。如《人脸识别落地场景观察报告(2019)》提及的,未经学生或监护人同意,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检测学生抬头率、抓拍高清图片,乃至监测情绪;商场在人流密集区域部署隐蔽摄像头抓拍人脸,通过云端进行人脸识别,匹配会员信息,在多方数据的基础上形成顾客画像。2020年9月12日,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上公开演讲称,曾帮助旷视科技公司找了美图和蚂蚁金服等合作伙伴,让他们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虽然事后澄清是口误,仍无法消除公众对人脸数据被肆意共享的担忧。 人脸信息不但是个人信息,而且是个人信息中重要的部分——个人敏感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中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除非为了公共利益,用户(或顾客)对其人脸信息享有绝对控制权,是人脸信息的主人。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应当依法取得,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涉嫌民事侵权、行政违法甚至刑事犯罪。 何为依法?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告知人脸信息的主人为什么需要收集、收集哪些信息以及如何收集、使用这些信息,尊重用户(或顾客)的决定,获得同意后收集、使用才是合法的。另外,根据《指南》以及2020年10月1日实施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5273—2020)(以下简称《规范》),区别于其他个人信息,收集人脸信息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需要向信息主体通过单独协议或显著说明,单独、同步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的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 三、排查隐患,践行规范 即便有必要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即便用户授权采集人脸信息,排查安全漏洞提高验证精准度、排查存储、传输等环节的隐患,防止信息泄露是人脸信息收集者应尽的责任。 《人脸识别技术在App应用中的隐私安全研究报告》显示,在测评的14款App中,共有5款存在数据泄露安全风险,问题集中于敏感数据明文传输、证书校验不当存在中间人攻击风险,部分App可以利用黑白照片或播放视频绕过真人识别检测;2019年,人脸识别技术公司深网视界公司被曝因人脸识别数据库没有设置密码导致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 前车之鉴,人脸信息泄露并非遥不可及,媒体曝光人脸信息买卖黑色产业链5000多张照片仅标价10元。近年来,利用他人人脸信息“换脸”制作淫秽色情视频、传播虚假信息、盗号、盗刷等违法犯罪行为逐渐增多。 “刷脸时代”,守护隐私安全既要确保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安全,保护用户通过人脸这个密码锁住的隐私,又要保护用户人脸信息的隐私安全。针对前者,人脸信息收集者需要打磨验证识别技术,避免采用静默式识别,代之以读数等方式,将照片、播放视频或动态图片拦在门外;至于后者,《规范》明确对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应采用加密等安全措施、与个人身份信息分开存储、以不存储原始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为原则等举措。 隐私安全、数据安全是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红线,而非枷锁,注重数据安全、保护隐私方能创造合规、持久的技术,正如微软公司总裁施博德(Brad Smith)所言,“如果人们信任技术,就会使用它,为行业创造更大的机会”。
人脸识别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其中包括人脸追踪侦测,自动调整影像放大,夜间红外侦测,自动调整曝光强度等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随着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尤其是我们现在手机上的人脸解锁功能。 1、百亿独角兽再传上市消息,2019年营收超50亿 7月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0云端峰会”开幕。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AI的发展分为技术智能化阶段、经济智能化阶段以及社会智能化阶段三个阶段。人工智能也一直是最火爆、最令人期待的行业之一。在有着“AI芯片第一股”之称的寒武纪(行情688256,诊股)总市值突破千亿大关后,作为有“百亿独角兽”之称的商汤科技也再次传出了上市的消息。 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目前是中国融资最多的人工智能公司,也是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根据商汤科技此前公开的消息显示,最近的一次融资是2018年9月,商汤科技完成10亿美金融资,估值达到60亿美元。据了解,商汤科技2019年营收超过5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0%,实现了翻倍,目前有相关预测指出,商汤科技估值接近百亿美元。 2、创始人为全球人脸识别“开拓者”,上世纪末考入麻省理工 商汤科技的创始人为工智能领域知名学者,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主任汤晓鸥。在人脸技术成熟之前,世界上一直是以人眼识别技术为主,而这项技术又是长期在美国垄断。但在2014年3月,汤晓鸥领军的团队发布研究成果,基于原创的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达到98.52%,首次超越人眼识别能力(97.53%),实现了技术的突破。汤晓鸥也因此被称为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开拓者”和“探路者(行情300005,诊股)”。 1968年,汤晓鸥出生在辽宁省鞍山市,从小就成绩优异的他,高考后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他获得了去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机会,这也因此成为了他的一个踏板,最终在1992年,他进入了麻省理工大学。 3、带人脸识别技术回国创办团队,多年研究失败后将算法推倒重来 在麻省理工大学里,他接触到了许多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的科技,尤其有许多是在当时的中国完全没有开始发展的技术,人脸识别算法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他也在心埋下了让这个技术发展的更成熟的种子。 在美国的研究院汤晓鸥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可以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但为了更好地陪伴妻儿,汤晓鸥决定回到北京。因此他也结交了未来的合作伙伴,商汤科技的创办人之一—杨帆。 在2014年,脸书宣布他们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近乎完美,甚至可以达到人眼的级别。然而与此同时汤晓鸥的团队所获得成果也只有脸书公司的二十分之一不到,这样的消息对于汤晓鸥来说既是打击,也是警钟。汤晓鸥和他的团队总结失败的经验,发现他们的算法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换了算法以后团队的研究进程突飞猛进。 4、吸引巨大投资成国内人工智能独角兽,落户深圳助华为彰显国人凝聚力 在2014年公布了令全世界震惊的消息,随即吸引来了投资机构IDG成为他们的投资人。于是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商汤科技成立了。这样的技术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商汤科技也成为国家大力扶持的企业之一。 在2019年,深圳市作为我国发展最迅速的、电子科技领域最发达的的城市,与商汤科技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深圳国家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商汤科技的技术对华为手机也提供了大力的扶持,商汤科技也给华为提供了足够的底气,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的凝聚力。 5、疫情再次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普及,新基建背景下领域不断升温 2020年4月,人工智能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新基建重要领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商用等加速了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领域再次迎来了新的的发展空间。根据相关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而在相关调研机构的报告中显示,2019年人工智能市场中,计算技术觉应用主流供应商占比最大的就是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紧随其后。 同时,疫情下“不见面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成为了新的需求,也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场景,人工智能应用再一次大范围地被推广普及。或许将来从家庭到城市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代表了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以新基建为主基调背景下下,人工智能可以说是最令人期待的领域。
AI视觉识别:梦想被280亿估值照进现实 9月初,朋友圈被Zao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占领。 一条条顶着自己头像和明星尬戏的视频,其背后的驱动技术是一项AI视觉技术:DeepFake。 Zao并非第一款因为AI视觉而火爆的APP,在Zao之前,FaceApp就已经爆红过,它能根据头像生成跨时间、跨性别的照片,且效果清晰,几可乱真。 与此同时,8月26日晚间,AI视觉企业旷视科技(D轮估值280亿)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招股说明书,开启了AI视觉独角兽冲向资本市场的新篇章。 安防,竞争并非来自内部 人类对虚拟现实的想象由来已久。 1973年,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提出“缸中之脑”实验:假设一个狂人科学家将大脑从人体取出,放入一个装有营养液的缸里维持着生理活性,超级计算机通过神经末梢向大脑传递和原来一样的神经电信号,并对大脑发出的信号给予和平时一样的反馈,此大脑能否意识到自己活在虚幻之中? 如果说这个问题还离我们比较远的话,以人脸识别、虚拟成像为代表的AI视觉技术却已经很成熟。 2015年以来,国家持续出台利好政策,推动了AI视觉技术在金融、安防、医疗、智慧城市、公共安全、轨道交通、政府治理及交通等行业的应用,资本扎堆布局。这其中,依图科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四家是代表性的企业,又被称为“AI视觉四小龙”。 目前AI视觉公认成熟的商业场景有三个:安防、金融和手机,这其中安防是传统的主战场,涉及万亿级别产业蛋糕,且靠近政府、银行等企业客户。 说得安防者得天下并不过分。 2014年,当时一家叫格灵深瞳的公司被投资人徐小平赞赏,原因是其研发出能够识别危险手势的智能设备,安装在ATM机旁,一旦发现危险就可以自动报警。新技术加上传统巨量市场,再伴随政府机构和银行客户安全的硬需求,看起来是一份可以快速商业化的巨大收入。 不过,这个产品最终没能规模化,因为格灵深瞳的产品是做智能摄像机,带3D景深,类似于AR、VR技术,但技术成熟度不够,并没到适合商用的阶段。一批AI视觉企业捕捉到了这个商机,用人脸识别实现相同的功能,而图像识别技术的成熟度是足够的。 即便如此,以算法见长的AI视觉公司要切入安防依然举步维艰,智能安防摄像头要依托于整套安防体系内才能发挥作用,但行业内已经有传统安防设备巨头,控制着大多数市场和供应商。 早先,这些安防传统巨头选择和AI视觉企业合作,按照所卖摄像机台数支付技术授权费。但后来,这些巨头决定转变模式,自己搞算法,独立开发图像识别技术。 他们迅速成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研发团队,为弥补智能算法上的人才短板,充实自身实力,同时给竞争对手釜底抽薪,甚至找猎头专门挖AI视觉企业的核心人员。 面对安防这个绝大的蛋糕,四小龙们已经不能再单单满足做背后的技术提供者了,如果想在这个领域长期扎根下去,无论正面硬刚传统安防企业的竞争,还是谋求建立更加稳固的合作关系,是短期内必须要做出的选择。 手机,等待打破固有格局者 众所周知,AI始终是创业的热门领域,但最后一环的商业化也一直是个难题,直到AI识别和手机产业相结合后,原有的天花板一下子被打开了,除了传统的安防、金融场景,AI视觉又多出一个可变现的应用。 目前世界上60%的摄像头被用在手机上,像苹果公司在AI识别上的专利收购和研发成本,已经达到近10亿美元,有分析称这个市场的收益未来不会少于金融领域。 旷视科技之前在做金融业务时,在FaceID和云上Face ID等实际应用场景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知识,于是很顺利地迁移到了手机上的人脸识别上。 二者之间又有细节上的不同,金融领域的刷脸应用,需要按银行要求摆动头、眨眼睛,但在手机端,用户不需要做这么多动作,绝大多数是正面识别;同时,手机对用户的体验要求非常高,如苹果手机人脸识别的误失率要求为百万分之一,这是AI视觉供应商必须达到的。再比如在金融应用上,人脸算法做到三、四百毫秒的延迟就很不错了,但手机的要求是延迟时间在100毫秒以内。 实际上,目前国产手机的人脸解锁功能,与最先进感知技术依然有差距,是一种折衷方案。当前国产手机主要还是用可见光和红外光感知人脸面部特征,可以理解为2D技术,这种方案不能达到区分活动的人脸与打印出来的照片的区别,因此不能应用于安全需求高的支付领域。 因此,竞争焦点在于谁能实现用户体验最优的3D结构光或者TOF测距技术。3D结构光,可以感知到人脸面部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再仅仅是二维平面图,这是目前四小龙们每天着力突破的难点。 目前的竞争格局,是不同厂商获得不同区域、品牌的人脸解锁业务,手机厂商也希望通过这种技术提供商的分摊,避免过度集中的风险,提高谈判筹码。未来随着某家企业掌握了3D结构光等升级技术,并获得技术积淀后的优势,不排除打破现有的格局,独占整个智能手机人脸识别市场。 求变,技术唯一,商用无限 在安防、手机领域之外,四小龙们也没有放松拓展其他领域商业化落地的机会。 在人脸识别上,由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投资的依图科技多次在世界顶级人脸识别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其人像识别比对系统可在0.5秒级内完成单张人像查询,并检索亿级数据库后返回精准结果,超越了人眼识别平均水平,在青奥会、珠海航展、G20峰会等活动上实际应用。 此外,其车辆识别系统能通过对车辆品牌、型号等精准识别,实现品牌识别、假套牌库分析、基于视觉特征的“以图搜车”,已经在多个省公安厅应用,并获公安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甚至在2018年12月,依图科技发布了一个“听写大赛”微信小程序,内嵌各语音识别引擎,由网友自行对比识别率。最终在所有场景下的语音识别,依图科技都遥遥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依图科技进军语音识别领域才刚刚一年的时间。 2019年5月9日,依图科技在上海召开发布会,宣布推出其首款视觉推理AI芯片产品QuestCore(求索),以及基于该芯片构建的软硬件一体化系列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 依图的产品距离民生是非常近的,现在去出入境管理中心办手续的时候,会发现使用的人脸识别设备和指纹采集设备就是依图科技的产品。 再比如:商汤科技。这是中国第一个可考朝代——商朝的开国帝王,也体现了商汤科技的霸气和野心。 2017年8月底,商汤的技术应用在了苏宁在南京出的全国首家真实投入运营的无人店——苏宁体育 Biu。其产品帮助苏宁探索自助化售货,智能追踪用户在不同货品前的停留时间等。 旷视也在做这类探索,只不过地点选在北京联想桥附近的物美超市,据旷视供应商透露,这类产品配件出货量一年在一两千套,还处于萌牙状态。 旷视也在别的领域攻城拔寨。9月2日下午,旷视的一张路演照片在微博上流出,图片上展示着旷视的人脸识别技术可用于追踪学生的课堂行为,辨别学生的“听讲”、“走神”、“睡觉”等行为。 云从的策略则和依图、商汤、旷视不同,依据中科院背景,云从希望成为国家四个人工智能平台之一。通过国家层面,做成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后,有些事情做起来就会方便很多,比如与公安部、银行成立联合AI实验室。 这种架构益处颇多,既能拿到机构稳定订单,也可以规避数据安全性质疑。在没找到独特优势前,云从想先独辟蹊径,保障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AI大浪拍向岸边以前,各村都在想着各村的高招。 ZAO的疯狂用户裂变,旷世排队IPO,让本已平静的四小龙格局再次起了波澜。 从整个人类社会看,AI视觉扩展了生活空间的维度,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便捷、舒适和快乐,是目前最具想象力空间的技术之一,在这个领域,诞生出一家乃至几家伟大的公司并不稀奇,280亿估值能否进一步激发这些已经领先一步的创新企业,用成熟的产品把梦想照进现实?最终的AI商业帝国究竟由谁缔造? 一切只有AI能够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