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残疾女性占48.5%,持证的残疾女性有1585万,其中重度残疾人占了46%,达734万人。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妇女、女童生存发展状况不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20年9月28日,由中国残联主办的“融合发展 我们在行动”——残疾妇女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主持座谈会,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章冬梅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党组成员张卫星,副主席黄悦勤出席会议。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19位残疾妇女和1位残疾儿童母亲代表先后发言,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和奋斗经历,就促进残疾妇女融合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张海迪表示,全球有10亿残疾人,中国8500万残疾人中,一半左右是残疾妇女,其中重度残疾人接近一半。残疾妇女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她们承受的痛苦和遇到的困难更多一些,很多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加强和改进对残疾妇女的服务,让她们的生存权得到稳定保障,发展权得到更好实现,是“十四五”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残疾妇女权益保障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张海迪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作出重要论述,对关注残疾妇女的健康需求等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残疾妇女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很多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残疾妇女不但自己脱贫,还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山东省平邑县凯凯服饰有限公司经理刘加芹,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2004年,因心脏病手术落下后遗症,造成右腿残疾。此后,经过艰苦的康复训练后基本可以自理,并且得到当地政府的帮扶,但是,她不想一辈子靠政府的救济生活。于是,她贷款和村里5个姐妹成立了服装加工点,通过一点一点地拓展业务,如今发展成为日加工服装500余件,年利润达20多万元的服饰公司,她不但自己摆脱了贫困,还带领着更多的姐妹一起实现了脱贫致富。会上,19位残疾妇女和1位残疾儿童母亲代表不光讲述了各自的励志故事,同时,针对残疾妇女目前面临的困难和现状提出了自己看法,并就促进残疾妇女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轮椅小草”郭冬梅,1972年8月出生在河北省遵化市侯家寨乡罗文峪村。1991年1月2日,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她不慎从高空坠落,造成高位截瘫,此后,她的生活全部由父母照顾。2018年,网红的出现让她看到了机遇,她逐渐地学会了在网上、在直播间里与朋友们面对面交流、学习和分享,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抒发自己的情感。就这样,“轮椅小草”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粉丝量达到100多万人,这让她孤寂的生活里有了阳光和希望。然而,父母日渐衰老,再加上二老身体有恙,照顾她越来越吃力。“像我这样完全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在全国还有很多,如果去敬老院或请人照料每月得花几千元,我们肯定支付不起。”就此,郭冬梅建议,把像她那样生活半自理的或完全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由县级残联建一个专门的福利院来收养,费用方面由自己支付一小部分,当地政府、国家补贴一部分。值得欣慰的是,全国很多地区在逐步实施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的模式,此类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此外,残疾妇女的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也受到了与会残疾妇女代表的关注,比如,残疾女性往往比残疾男性更容易受到歧视;由于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残疾妇女承担了主要的家庭照顾责任和家务劳动,成为影响其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障碍;不论是城镇残疾妇女还是农村残疾妇女,都格外希望解决生育费用问题等等。为此,来自黑龙江的残疾妇女代表张丽莉建议,一是将性别平等纳入残疾人事业发展主流;二是制定残疾妇女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健康、康复及残疾预防、教育、社会保障、参与决策管理及婚姻家庭等领域;三是将残疾人的生育费用纳入医保。显然,尽管残疾妇女权益保障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她们仍然是人类社会大家庭中最困难和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实现残疾妇女的平等权利和融合发展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障残疾妇女平等权利、促进残疾妇女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中国残联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残疾妇女就业创业,实现小康生活;重视残疾妇女康复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健全残疾妇女和女童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提高残疾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妇女创造平等参与共享的机会;关心残疾妇女婚姻家庭,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推动建立残疾妇女组织,更好地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帮助残疾妇女参与公共事务,让社会、让世界能够听到她们的声音。张海迪呼吁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国际社会大家庭共同努力,实现残疾妇女的平等权利和融合发展。她表示,中国残联和康复国际将继续搭建全球残疾妇女事务交流合作的平台,与联合国机构、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开展广泛务实合作,共同推动一个不能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章冬梅表示,妇联组织注重关心关爱残疾妇女等特殊群体,注重发挥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全国妇联将继续和中国残联携手合作,用广大残疾妇女的精神激励广大妇女增强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加大力度服务残疾妇女等各类特殊妇女群体,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让全社会更加尊重和关爱残疾人。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吕晓莉表示,民政部在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基本民生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注重加强残疾妇女权益保障和服务供给,注重培育发展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并将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共同推进残疾人社会组织发展和残疾妇女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表示,中国残疾妇女在各个领域展示出卓越的才华,令人感动和敬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致力于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帮助残疾人获得各方面的公共服务,更好实现自己的权利。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还共同演唱了由张海迪作词、盲人歌手蒋灿作曲的《我心向天唱》,现场气氛热烈。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以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5周年。9月17日,由中国残联发起,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人口基金、康复国际共同支持发布了《行动呼吁:赋能残疾妇女和女童,共创我们想要的未来》,呼吁各国和国际社会以务实的行为保障残疾妇女和女童权利、增进残疾妇女和女童福祉、推动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呼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此背景下,“融合发展.我们在行动”——残疾妇女座谈会回应前述系列纪念活动,充分听取残疾妇女诉求愿望,进一步保障残疾妇女权益,促进残疾妇女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记者手记:细微之处暖人心。记者在会议现场留意到,座谈会的会场布置一改平时的排排坐,改由将桌子围成一个大长方形的模式,每个位子留出充裕的空间安放轮椅。同时,桌子四周留出很宽的过道,以便轮椅可以自行穿梭其中。此外,会场同层的无障碍卫生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每个隔间的门都被最大程度的打开着,方便轮椅进出和原地转动。同时,离会场最近的两个房间被精心布置成了休息室,里面不光有床,还有洗脸盆、毛巾、纸尿裤等残疾妇女需要的物品。记者从中国残联维权部获悉,这是张海迪主席刻意安排的工作,她提出要为参会残疾妇女代表提供“像在家一样”的无障碍服务,希望她们不会因为担心不方便而控制饮水,希望她们可以有休息和更换衣服的地方。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国社会应急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在疫情面前,生命十分脆弱,残疾人更是如此。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还有4000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那么,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残疾人面临的风险?就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表示,在疫情中,残疾人面临的各种困难更大、风险更高。为此,她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的应急避险管理与服务,同时,建立疫情之下残疾人的长效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的应急避险管理与服务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那么,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残疾人防疫的具体情况怎样?据不完全统计,残疾人的感染率要远低于平均值。即便如此,在疫情中,残疾人面临的各种困难更大、风险更高。比如,如果不加配手语或字幕,有的听力语言残疾人就不能了解相关信息;一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感染后就不能及时去就诊,特别是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等,就不能主动或准确表达他们自身的感染症状,如果监护人或者其他责任主体重视不够,就会延误受感染残疾人的救治时机。这些情况不仅威胁残疾人自身的生命安全,也会成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风险点。再就是一些残疾人规律性康复治疗可能被中断。同时,疫情发生后,因康复机构停业,导致大部分残疾人不能接受康复治疗。在疫情初期,还有部分残疾人特别是精神残疾人反映无法及时获得日常用药。还有些残疾人不能得到适宜的照护。处于监护状态的精神残疾人,一旦照护工作不到位,就会出问题。另外,残疾人和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也面临很多困难,有的停工,有的减产。虽然这是很多人都遇到的难题,但是残疾人的境遇更加困难。比如,在这次疫情发生后,几乎所有的盲人按摩诊所都停业了,许多残疾人生计很艰难。生命至上,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就此,张海迪在政协会议上就疫情防控中保护残疾人的权益提出了几个建议:一、各级政府在完善公共卫生立法和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时,应将残疾人、儿童和老人等列为优先保护对象,确保重度残疾人、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和残疾人集中的单位能够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二、要确保残疾人可以无障碍获取信息。新闻发布会和电视网络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时要加播字幕,尽可能加配手语,医院和集中隔离场所等要设置语音、字幕等信息提示装置。三、各地建立应急中心时,要特别设立残疾人通道,配备手语翻译、康复专业人员、心理疏导专业人员和助残志愿者,配备残疾人经常使用的辅助器具、卫生用品和药品等物资,为残疾人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四、各种应急救护读本应加入残疾工作内容,向残疾人、残疾人亲属和残疾人工作者进行普及宣传,增强自我防护和健康管理能力。此外,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除了疫情防控,对于其他应急事件中保护残疾人权益,张海迪同样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的应急避险管理与服务。一、完善残疾人应急避险服务法律保障。当前相关部门正在推进制定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筑法》《电信法》《防震减灾法》等法律,建议在其中明确残疾人等群体的紧急避险、防治防护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内容。二、确保残疾人及时获得自然灾害预警发布、救助等信息。相关部门作出的灾害信息预警发布、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要通过文字、声音、手语等信息无障碍方式及时发布;向手机等个人通讯终端设备推送警报信息时,要设置阅读反馈功能,没有及时收到阅读反馈时,要反复推送。三是加强应急避险设施、公共场所无障碍建设。四、提升残疾人应急避险服务和救助水平。要对应急救助队伍进行培训,提高其无障碍意识和救助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残疾人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应急避险能力;研究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等群体的应急疏散需求,建立专项辅助制度;编写各种安全教育读本,强化公众特别是残疾人的危机意识和防灾应急能力。推动建立疫情之下残疾人的长效保护机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采取了许多措施,努力将疫情对残疾人的影响降至最低,帮助残疾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那么,如何将这种临时行为向常态化、制度化转变?据记者了解,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残联、残疾人专门协会和助残社会组织在各地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下,通过残联组织工作网络,及时掌握基层残疾人对防疫物资、生活物资、疫情防控知识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和缺乏监护或照料等困难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协调解决。比如,各地及时摸排精神残疾人用药需求,安排送药上门,全力保障他们疫情期间用药。同时,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持续抓好贫困残疾人脱贫工作,中国残联以全国3720万持证残疾人人口库为基础,与公安、民政、扶贫、教育、人社等相关部门加强数据共享与比对分析。利用 “残疾人脱贫攻坚服务地图APP”,全面了解建档立卡未脱贫残疾人全国分布情况,精准掌握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未入学残疾儿童、有托养需求残疾人的信息,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康复服务。通过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残疾人服务落实,确保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为精准施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甚至,中国残联已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安排,就是继续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大数据的科学研究与分析,拓展互联网+助残服务。推动大数据与残疾人事业深度融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有序做好对残疾人的服务和保障。然而,张海迪希望将这些服务和保障进行常态化,建立疫情之下残疾人的长效保护机制。就此,张海迪倡议,一是在疫情中始终尊重并保障残疾人的健康权、生命权。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一个残疾人都应该拥有美好生活,而不能受到对其生命质量和价值的歧视。为此,要确保残疾人,特别是残疾老人、妇女和儿童,在疫情中享有治疗和其他相关服务,并充分考虑和保障他们在基本生活、康复、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需求。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残疾人疫情防控,要推动建立疫情之下残疾人的长效保护机制,针对各类残疾人的不同需求及时发布防护指南,搭建政府、社会和残疾人组织的协作网络,为残疾人疫情中的防护、感染后的治疗、治愈后的康复以及疫情后的脱贫和就业提供必要的、全流程的支持和服务。三是加强残疾人应对疫情的国际合作。“任何疫情都不是哪一个国家的,而是全人类要共同面对的挑战,需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抗击。我们坚信,全世界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终将战胜疫情,终将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目标!”张海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