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证券市场导报》创刊30周年暨《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专题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深交所总经理沙雁出席活动并致辞,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深圳市南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小宁到会致辞,深交所副总经理唐瑞主持了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资本市场学院、招商证券、东方富海等单位的业界专家学者,国内20余家重要期刊代表,以及长期支持导报发展的编审和作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了《证券市场导报》办刊、资本市场建设等问题。研讨会还对《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报告》进行了专题讨论,并公布了“《证券市场导报》创刊30周年”主题征文评选结果。 2020年是《证券市场导报》创刊30周年。作为我国第一家证券研究类专业期刊,《证券市场导报》始终以促进证券市场理性、建设性与创造性为宗旨,推动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汇集了一批海内外优秀金融研究人才,刊发了一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成果,为资本市场的改革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证券市场导报》走过的30年,是资本市场创立成长的30年,也是深交所跨越发展的30年。30年来,《证券市场导报》紧紧围绕资本市场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与发展趋势,聚焦公司金融、监管法制、微观结构等领域,见证了资本市场的波澜壮阔,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研究领域的“前沿阵地”。30年来,《证券市场导报》持续引导社会研究资源向资本市场研究领域集中,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市场体系完善、风险防范化解等提供智力支持,成为资本市场学界、业界良好互动的“交流平台”。30年来,《证券市场导报》探索出一条紧扣资本市场发展脉搏的特色办刊之路,注重培养证券理论研究新人,帮助数以百计的年轻作者成长为业界和学界的科研、业务骨干,是国内证券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孵化基地”。长期以来,《证券市场导报》入选国内三大核心期刊,入选中国“双效”期刊阵列,多次荣获各种期刊奖项,在期刊影响力及转载指数方面名列前茅。 研讨会上,各方对《证券市场导报》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更高期待。当前,资本市场和深交所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强基础制度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存在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扎实的理论研究提供决策支持。《证券市场导报》应当进一步发挥紧贴市场、传播先进证券文化、连接学界和业界的平台作用,及时总结经验,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最佳实践,把握普遍性规律,在既有研究积累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形成理论扎实、实证稳健、富有创造力的研究成果,真正解决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中的痛点、难点,努力建设成为资本市场研究的“学术高地”。 奋楫扬帆三十载,乘风破浪再出发。深交所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毫不动摇地落实中国证监会重点工作任务,通过《证券市场导报》集中优势研究力量,加大对资本市场深化改革重要课题的攻坚克难,以专业、扎实、严谨的研究成果,推动资本市场改革措施渐次落地,支持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发挥,服务“双区”大局,加快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
上市公司超4000家 总市值超80万亿 从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正式开业到现在,中国证券市场走过了整整30年的时间。30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不断成长壮大,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转型,并正在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 30年融资规模达16万亿元 1990年12月,中国两大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继开业。此后的30年,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30年来,中国上市公司规模快速扩张。中国股市刚刚开张时,上市交易的只有沪市的“老八股”和深市的“老六股”,总市值不过20多亿元。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11日,两市已有上市公司4120家,总股本达到7.33万亿股,总市值达到83.17万亿元,其中流通A股市值达61.22万亿元,位列世界第二大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规模庞大,涵盖了我国经济的各个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近40%,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30年来,通过IPO、再融资以及并购重组,中国证券市场为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Wind统计数据显示,30年来我国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累计融资规模达15.99万亿元,其中包括3.64万亿元的IPO募资、9.47万亿元增发募资、0.64万亿元配股、0.89万亿元优先股、0.96万亿元可转债以及0.38万亿元可交换债。数据还显示,自2015年以来,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募集的资金规模每年都在1.2万亿元以上。2020年,IPO首发募集资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40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30年来,伴随着规模不断扩张,证券市场也日益成为中国居民的重要投资渠道,并不断给予投资者回报。Wind统计数据显示,除去市值增长外,30年来证券市场累计分红规模达8.36万亿元。上市公司分红规模逐年增长,2017年至2019年年分红规模均超过1万亿元,2019年则达到1.36万亿元。伴随着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力量也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来自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6.17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达到7644只,包括1325只股票型基金、3040只混合型基金等,总规模达17.80万亿元。 市值变迁映射经济结构变化 证券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中国证券市场30年来的快速成长,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密切相关。无论从规模、结构还是行业变迁上,证券市场30年来的发展均映射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变迁。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的GDP仅为1.89万亿元,人均GDP仅为1663元;2019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了99.09万亿元,增长了51倍,人均GDP达到70892元,增长了42倍。伴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张,上市公司整体市值规模快速扩张,一大批行业巨头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Wind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8月,随着中石化的上市,A股首只千亿市值股票诞生。截至目前,A股千亿市值股票已有130只,万亿市值股票有7只,这些上市公司广泛分布在金融、消费、机械制造、汽车、医药、通信等行业,成为行业中坚力量。 1990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与工业化后期的产业转型,进而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证券市场的行业市值变化也体现出这一重大变化。从市值规模来看,包括煤炭、钢铁等前期市值排名一度靠前的行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值占比不断回落,包括房地产、石油石化、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市值占比也在收缩,而计算机、电子、医药、食品等代表消费和科技的行业市值占比不断提升。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中,能源行业的总市值从4.7万亿元收缩至2.4万亿元,日常消费行业从1.1万亿元扩张至9.2万亿元,医疗保健行业从0.87万亿元扩张至7.4万亿元,同我国经济的发展结构变化高度相关。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证券市场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变化。2019年,科创板正式开板,迄今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202只,总市值达3.1万亿元,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行业龙头纷纷登陆科创板。与此同时,上交所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近期宣布调整上证50、上证180、上证380等指数样本,于12月14日正式生效。此次调整,银行和周期性行业股票调出较多,取而代之的则是医药生物、半导体等新兴产业股票。
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举行了“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 推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网络视频会议。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在发言中对资本市场的内在逻辑做了清晰的梳理,同时就当前资本市场形势和下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明确的建议。 以下为发言全文 推动目前行情的主要因素 推动当前这波行情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因素应该是全世界共同的,就是在应对疫情过程中,我们投放了一定的流动性。我们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但要放水养鱼,其中有一部分流向了资产市场。同时利率的下行,刺激资产价格的上涨,在全世界几乎成为共性。我们看到美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表现相对比较强劲,也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流动性推动。 那么反过来讲,这也反映出当前我们在保市场主体采取的一些定向宽松政策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但要放水养鱼,关键是如何让放的水真正养了鱼。 从现在一些银行的情况来看,不排除部分水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去的情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很多银行压力很大,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为完成指标而完成指标。根据我们调研的情况,有些中小微优质企业想还款,但不让它还;因为中小微企业获得的贷款利息低,有一些企业甚至转贷出去。 一句话就是,在当下这种情况下,怎么解决好定向流动、放水养鱼和降低刺激金融资产的问题。 另外,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前几年就出现的三大虚拟经济平台和实体经济脱节的问题,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表现得更加突出。金融、互联网或者说信息产业、房地产这三个产业跟实体经济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证券市场投资机构化的正面效应。近三年来,总的特点是散户比不过机构,尤其是比不过公募基金。去年公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在40%,但是散户仍然亏损,前年的情况也是这样,今年上半年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连续的机构整体投资效应高于散户,引发了机构化的加速,这是好现象。 所以最近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散户入市强度有多大,而是公募基金的扩容速度非常快,直接扩容到权益类投资。原本以为公募基金是从货币基金扩张,再到债券,再到权益,现在看不是这个路径,是直接从货基转到权益类,这当然是好事情,其中的扩容也会带来机构配置的需要,推升市场的上升。 第三个因素是今年上半年资产配置的收益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偏差,特别是跟预期不一样。今年年初,我们觉得疫情对债券可能有刺激作用,对权益类不利,结果上半年的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利率投资非常惨淡,甚至一定阶段银行的净值产品跌破面值了,引起市场的一些恐慌,当然后期有一些回补。总的来讲,由于上半年在利率产品上收益太低,所以很多机构要加大对权益类的投资,使得权益类产品获得了更多资金。 我个人认为这是三个基本原因:流动性推动、机构化加速、资产配置效应,但是其中主要因素仍然是流动性推动。正因为如此,目前这波行情必然会随流动性的变化而变化。我认为后期市场还是变幻莫测,因为中国的流动性到底对资产有什么影响,现在很难下定义。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始终存在三派力量 有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关于中国证券市场怎么发展、怎么改革、怎么创新,我们的三股力量开始合一了。我认为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中国始终存在三派力量: 第一派是制度派或者叫建制派力量。制度派、建制派力量,是以证券监管机构、证券研究机构,以证券体制内的机构为主,主要关心的是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完善的问题。不管大家是否承认,我们心目中的模板,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证券市场的制度,宝塔式结构等等。这一派始终推动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包括法制建设。 当然,这一派在推进中也有不足,就是没有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的四个特性:企业制度不同、投资者结构不同、投资文化不同、金融市场结构不同,所以有许多从西方引进来的制度,我们消化不了,或者没有产生很好的作用,比如说双融问题、杠杆问题、交易制度问题等。但是无论如何,这一派始终是以推进中国市场的制度建设作为核心努力方向。 第二派是功能派,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是以我们非证券的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作为主导,他们对证券市场的评价往往是以证券市场在企业改制、融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以及我们理财当中发挥的作用为首要标准。 这一派很大程度上是从证券市场发挥经济的功效作为评价证券市场发展的关键指标,往往压力转到证券市场来,就要通过证券市场的改制来解决问题,但有时未必能达到提高它功能的效果。 第三派是以证券市场的投资交易为主,以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参与者为主,是市场派。这一派始终关注证券市场指数的稳定发展,往往提出的大量建议都在稳定市场上。因为中国证券市场始终存在着波动较大的情况,所以往往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时候,监管部门、制度制定者会面临很大压力。回想过去,我们很多不恰当的制度都是在证券市场出现暴涨暴跌的时候推出来的,都是为了解决二级市场的稳定而推出来。 这三者之间,应该说有交叉点,但总的来讲,关注的角度是各有特点。特别是新一届证监会推行改制以来,这三者之间逐渐开始走向一致,就是完善证券市场制度,扩张证券市场功能和稳定市场运行,这三拨力量开始合一了。 我认为一个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以功能为目标,以制度为工具,不能为制度而制度。工具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不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制度,即使在西方市场比较成功,在中国证券市场也未必能发挥作用。如果制度设计能契合证券市场,服务国民经济的核心功能,那么证券市场的稳定基础也就有了。如果说前两者达不到,为稳定市场而稳定市场,往往适得其反。正因为如此,下一阶段,我们要重视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以及制度选择的目标和标准,提高证券市场的功能。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导向 针对资本市场的下一步发展,我认为要突出四个功能,这四个功能是十四五期间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导向。 第一,中国金融市场一定会从资金配置功能向资本配置功能转型。中国会出现一个一般资金、短期资金过剩,但是企业需要的长期资金、可以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资金、以及增加企业资本或者股本的资金短缺的局面。所以,我们的金融市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过剩和短缺的定义,它是边过剩边短缺。 所以,最近短端利率出现很大幅度下降,我们投放了流动性,但是到企业里面去好像流得不顺畅,很重要的就是提供的东西跟企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反差,或者说契合度不高。 企业主要需要三类资金:可以长期使用的资金、愿意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资金和增加企业股本的资金。我们现在一年社会融资增加30多万亿,企业债务就增加20多万亿,这还是通过过量的债务增加来解决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十四五乃至往后看,中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功能,一定是以筹集长期资金、愿意跟企业承担风险的资金、股本资金作为核心导向,所以会从资金配置向资本配置方面转型。 正因为如此,反观证券市场的制度改革,能全面提升资本市场长期资金、风险资金、股本资金筹资能力的,能够替代银行功能的制度,就是值得鼓励的好制度。 第二,资本市场从不动产金融向动产金融、从扶持传统的投资主导型产业向扶持科创主导型产业转变。最近中央发的两个文,一个是关于完善市场体制,一个是关于完善现代要素市场。这两个文核心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加速推动技术、信息、数据、人才、管理模式、商标专利这些动产要素,推动其金融化、证券化、市场化,从而形成一个服务科创的资本市场服务模式。 当然,最近科创板和创业板以及整个注册制改革本身都是着眼于这个角度。这个制度为什么相对来说比较成功?因为它跟实体经济的需求形成了非常高的契合度,契合了科创型企业、科创型产业、科创型发展的模式。 第三,要形成服务于大量规模型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服务模式,而不是一个精英式服务模式。现在有个基本的观点,美国只有几千家企业,我们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它了。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的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实在是太低了,所以不可能按照美国场内市场的服务家数来确定我们场内市场的服务家数。 这几年民营企业发展很慢,民营企业中变成龙头企业、明星企业的数量、速度都在急剧下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它与资本、技术、网络的结合出现了巨大障碍。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资本市场一定要提高服务的覆盖面。中国的资本市场不能走美国资本市场精英式的模式,而是应该普惠化。但是资本市场如何普惠化?如何让它服务于至少是规模以上的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将近好几十万家,这是个大难题。 当然我们已经在研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个问题了。我觉得凡是能够有利于资本市场服务下沉的基础性制度,都是有市场基础的。 第四,推动股权投资成为居民的重要金融资产的增量方向,这是从需求端来讲。要达到让老百姓买股不炒股的效果,大幅度提高老百姓投资股权的比重,但同时尽量减少直接参与二级市场的交易。 从功能角度去反推,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一个导向:只有坚持从功能导向去推动基础性制度建设中的发行、上市、交易、退市、监管、注册制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才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越走越稳,才能真正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当前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对于从事证券行业,特别是监管行业的人员来讲,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于如何评价中国证券市场。 我认为起码要破除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能再以个人投资者的盈亏情况作为评价股市的标准。尽管近年来股指涨幅不大,但是从机构的收益来看,一直是结构性牛市。2019年公募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将近40%,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散户依然亏钱。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是否依然坚持以个人投资者的盈亏作为市场的评价。 第二个问题,要澄清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问题。对于通过资本市场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想法要有客观地评价,特别强调的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对一般投资人来说,往往就是经营业绩,但实际上,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经营状况是由市场决定的,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证券中介机构都不能左右。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侧重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完善上市公司的制度,尤其是治理体系、治理结构来实现;二是通过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实现;三是通过加大淘汰机制来实现。这些是制度部门可以做的事情。在注册制下,既要放开入口,又要保证每家上市企业都是高质量,或者上市之后不“变脸”,这是不现实的。从制度本身来讲,我们要客观理解这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调整以股票融资能力作为评价标准的情况。我们现在每年都公布上市公司的融资量、融资规模,但我很少看到别的国家有这种统计,因为股权融资的概念在西方很多国家是不存在的,股权不能叫融资。在美国有时候退市的速度比上市还快,可能出现股权是负融资的情况。 反过来讲,不是说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不发挥作用,资本市场是优化企业现有市场股权配置的,它不是一个融资功能。所以股权融资这个概念跟债权融资、信贷融资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码事。这个概念对我们约束也比较大。 所以,我认为不能以这三点作为评价股票市场优劣的标准,否则在推动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上就会缩手缩脚。证券市场注册制改革越推进,篮子里面的坏鸡蛋就会越多,这是一个趋势。 第二,这次改革的思路,一定要把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两者之间既区别开来,又统一开来。资本跟证券化的资本是两码事,资本是企业的基本要素,不是金融市场创造出来的。只要是企业就有资本。我们从国民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要建立的是资本要素市场,而不是证券资本要素市场,或者证券化的资本要素市场。但是我们怎么通过证券资本市场去推动整个资本市场要素市场的定价交易,以及它的市场完善,这是我们要考虑的第二个跟过去不一样的地方。 第三,这几年推动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实行了分类、分主体、分步去推进;而过去很多的证券市场,无论大制度、小制度,总体来说,都是由证券监管部门统一推进,压力集中在上面。这个阶段改革很重要的一点,特别是实行注册制改革,要把一些市场运行的规则,特别是发行、上市、交易、退市、信披等的设计以及运行往下沉。 中国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市场制度推进者。证券监管部门,总体设计、总体把握,但同时突出证券市场行政监管、立法监管、总体监管的框架。两大交易所,也包括新三板等其他交易市场,侧重于证券市场的运行制度的设计,允许他们在运行制度上有设计的自主权和差异性。比如现在的科创板与创业板,本质上一致的基础上,在很多方面又体现差异,这就非常好,把运行的很多风险往下沉。证券市场的很多自律规则、行业规则,由自律组织来完成。 这就是一个有序的分步推进的模式,使整体制度建设平稳,风险分散化。好制度都是通过证券市场的竞争来检验的,正因为如此,制度肯定有失败的,关键是失败不能都往上压,风险得往下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功之处。 第四,适度地破除所谓多层次宝塔型资本市场总体的框架。我始终认为多层次市场、宝塔型结构是美国上世纪80、90年代的证券市场构架。当时之所以需要多层次是因为信息技术有限,市场交易容量受限。当前信息革命足以让全世界所有的资本要素放在一个平台上交易。美国的结构也开始扁平化了,一个纳斯达克就包含了四个层次,但是都放在一个交易平台,是一个一级平台多层次的结构。 所以,证券市场的发展在考虑多层次的同时,也要考虑总趋势扁平化,消除一些鸿沟。要建立大资本市场观,恰恰是要拆除我们自己人为设计的很多分割点,让这个市场在一个平台上,再多层次,再分功能。 以上是我们可以思考检验的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
8月9日晚间,嘉化能源公告称,公司董事长管建忠因个人原因辞职,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任何职务,书面辞职报告当天送达董事会生效。 而就在三天前,管建忠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遭证监会立案调查。 此前的8月6日、7日两个交易日,嘉化能源股价连续跌停,8月10日,公司股价早盘触及跌停,截至收盘,跌7.66%,报10.36元/股,仅三个交易日,嘉化能源市值从近一年以来的最高点202亿元跌至148亿元,蒸发逾50亿元。 三个交易日股价已跌去四分之一 同花顺显示,今年7月1日至8月5日期间,嘉化能源股价涨幅达到58%,多日走高后,8月6日起的三个交易日总跌幅超过25%,股价如同坐上过山车。 记者注意到,就在嘉化能源离奇闪崩的两个交易日,已有资金迅速出逃。从8月6日的龙虎榜来看,沪股通卖出达1.85亿元,华西证券杭州学院路营业部卖出5301.75万元,华西证券杭州北沙东路营业部卖出5000.83万元;8月7日龙虎榜上,中信证券杭州延安路营业部更是卖出1.92亿元。8月7日晚间,嘉化能源实控人、董事长管建忠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遭立案调查的公告一经披露,不少投资者彻夜难眠。 “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会扰乱证券市场的正常管理秩序、影响证券市场的正常投融资功能,损害相关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而相关行为人则可以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自身风险。”京衡律师事务所沈力栋律师向记者表示,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会对资本市场、对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主要是由于行为人操纵了证券交易价格,使得股票的交易价格严重偏离该股票的真实价值或真实价格,在此期间买入该股票就会遭受交易损失。” 记者咨询上海创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许峰了解到,操纵证券的典型手段主要有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不以成交为目的,频繁或者大量申报并撤销申报;利用虚假或者不确定的重大信息,诱导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对证券、发行人公开作出评价、预测或者投资建议,并进行反向证券交易。 “操纵证券市场造成投资者损失的,投资者可以索赔,我们已经代理了很多这类案子了,”许峰律师向记者表示,“如果涉及到上市公司信披违规的情况,就要具体来看是否是操纵市场的一个环节,这也存在索赔的可能性,但跟操纵市场不是连带责任,而是独立的责任。如果上市公司信披违规是操纵市场的组成部分,建议投资者走操纵索赔路径。” 遭立案调查前还涉一起内幕交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7月13日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也曾涉及到管建忠。其中显示,证监会对时任美福石化监事殷张伟内幕交易嘉化能源股票的行为进行了立案调查、审理。 回溯到2016年底,嘉化能源董事长管建忠拟对其实控的美福石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2017年10月26日,嘉化能源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公告》,披露公司筹划重大事项,可能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申请停牌。2018年1月25日,嘉化能源发布《重大资产购买暨关联交易预案》,披露了嘉化能源收购美福石化100%股权的具体方案。不过,最终该重大资产重组事项于2018年4月19日公告终止。 根据处罚决定书,殷张伟与管建忠两人是多年的老朋友,关系密切,在嘉化能源最初披露公司筹划上述重大事项前,管建忠与殷张伟曾多次通过微信语音、通话方式交谈。证监会表示,双方通话联系均发生在内幕信息敏感期内,且与殷张伟交易“嘉化能源”的时点高度吻合。殷张伟虽然一直有买入“嘉化能源”,但是在本次敏感期内的交易量较其他交易日的交易量明显增大,最终判定其上述行为构成内幕交易、并处以30万元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 管建忠“闪辞”是否因为这一桩桩事件浮出水面,上市公司董事会何时推选新领头羊,8月10日,记者致电嘉化能源证券部,对方以“正在开会,回头再说”为由挂断电话。8月10日晚,嘉化能源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授权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汪建平先生代为履行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职务,签署董事会重要文件和其他应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其他文件,直至公司新任董事长选举产生为止。 证监会强化对资本市场违法的“零容忍” 就在8月7日,证监会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情况,并指出,今年上半年内幕交易案发数量呈下降趋势,利用并购重组、业绩大幅波动进行不公平交易仍较多发,避损型内幕交易案件同比增长。从操纵市场案件看,实际控制人伙同市场机构操纵本公司股票价格案件时有发生。 沈力栋律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法律从民事、行政、刑事三个维度对操纵证券市场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证券法第192条规定了操纵证券市场的,责令依法处理其非法持有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0万元的,处以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罚款。单位操纵证券市场的,还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5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相关责任人还可能在一定期限内被采取证券市场禁入的措施。” “同时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沈力栋提到,“若前述行为情况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5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事实上,对于投资者而言,进行证券投资时,应树立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理念,对市场、行业和公司情况冷静分析,警惕市场操纵者兴风作浪,制造虚假繁荣。如果盲目跟风炒作,极易被利用,成为市场操纵者的高位“接盘侠”,造成惨重损失。 证监会也强调,下一步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委关于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工作要求,坚决从重从快从严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恶性操纵市场及内幕交易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综合运用一案多查、行政处罚、市场禁入、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以及刑事追责、民事赔偿等全方位立体式追责机制,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净化市场生态,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正研究建立证券市场的可行性 他强调,特区政府至今未向中央提交任何相关报告。 新京报讯 据澳门特区金管局公众号发布,10月17日,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表示,关于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的可行性,其实早于2017年底签署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以及今年初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均有提出相关内容,就此,特区政府已委托国际顾问公司进行相关的可行性研究。 顾问公司的研究工作正有序进行,金融管理局未来收到研究报告后,还要将报告结合澳门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审慎研究,如果澳门要设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必须符合“发挥澳门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的大原则。 他强调,特区政府至今未向中央提交任何相关报告。 2017年12月18日签署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在金融合作方面提出 “支持澳门探索与邻近地区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务平台。支持澳门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 今年2月18日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亦提出“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探索与邻近地区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务平台。” 他表示,特区政府一直有根据这两份文件展开工作,并与内地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 他继续指出,在可行性研究的过程中,政府会推动顾问公司在研究澳门情况的同时,亦要了解及联系澳门周边和国际不同地区的金融市场。如要建立证券市场,必须与国际接轨,还需考虑相关法律的订定、人才培训、监管系统及其他软硬件配套等,这些都要作出研究。 梁维特认为,澳门近年在发展特色金融的进程中,已初步出现了一些证券市场的成分,例如债券的发行分销,就是证券市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