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江阴澄邦企业管理发展中心(有限合伙),实控人变更为江阴高新区管委会不足10天后,*ST中南公告了公司预重整的相关信息,但细节未曾披露。 5月26日晚间,*ST中南对外发布公告称,5月25日,公司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下称“无锡中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预重整。无锡中院已经立案审查,同意对公司启动预重整程序,并明确本次预重整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公司负债额过高,担保问题也可能存在继续出现问题的情况,靠自身的经营业务及盈利能力很难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公司也可能想向投资者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提振公司的股价。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可能是上市公司预重整的初衷。” 记者就预重整事项发送采访提纲至上市公司,截至记者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高额债务成重负 *ST中南原股票名称为中南重工,2014年公司从金属管件制造转型传媒行业,2016年5月份,股票简称变更为中南文化。 转型传媒行业不久,2018年8月份,公司对外宣布存在未履行内部审批决策程序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对外担保、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资金占用等事项。 2018年,影视行业进入寒冬,*ST中南的净利也降到上市以来的“冰点”,上市以来净利首次亏损,巨亏21亿元。进入2019年,*ST中南净利润延续亏损,亏损额约18亿元。 *ST中南方面表示,受历史遗留违规事项的影响,公司债务危机仍未得到有效缓解,逾期债务相关财务费用负担进一步加重。 记者发现,*ST中南逾期债务的进展仅更新至2019年10月份,去年11月5日的公告显示,根据财务部门初步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0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到期未清偿的债务本金共计14.57亿元,占公司2018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66.46%。 记者查阅公司最新的2020年一季度报发现,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现金流入为0元,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也为0元,1月份至3月份,公司并未获得新增外部借款,也没有偿还债务的情况,而上年同期公司尚有3200万元外部借款。 借预重整冲击“保壳” *ST中南方面表示,若无锡中院正式受理对公司的重整申请且公司顺利实施重整并执行完毕重整计划,将有利于改善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推动公司回归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倘若预重整不成功,无锡中院将不再对公司本次重整申请进行受理审查。 据了解,重整程序是以挽救债务人企业,保留债务人法人主体资格和恢复持续盈利能力为目标,通过对其债权债务进行重新调整、资产进行重组或者经营管理进行重新安排。 《企业破产法》自2007年6月1日实施以来,已有不少企业集团通过实施重整摆脱了债务和经营困境。“预重整是介于传统重整和庭外重组之间的重整模式,”《证券日报》记者咨询上海创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许峰律师了解到:“这是指当事人在向法院提出破产重整申请之前就重整事项进行谈判并达成重组计划草案的一种困境企业拯救机制。” 许峰表示,“*ST中南预重整此举也可理解为解决公司债务危机,保住上市公司壳资源,至于上市公司最终是否会退市,需要观察预重整以及后续重整的效果。” “ST类的公司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甚至是违规的地方,新《证券法》下,ST壳资源的价值下降,实行严监管之后,对这类公司不利。另外,实行注册制之后,市场准入门槛实际上是降低了,买壳或者保壳的驱动力减弱,未来可能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盘和林说道。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自动播放 play 0520李德林-世间再无药神 向前 向后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德林 “你如果不想被坑,就不要先进坑”。中南文化的老板陈少忠永远都忘不了这一句话,这是他押中的爆款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经典台词,现在陈少忠恐怕只能抬头望苍天,自言自语:“当每颗星星都在呜咽,都在落泪,每个幻想都已幻灭,是否能相信,你会出现?” 开玩笑,陈少忠没有那么诗意,这是中南文化巅峰时刻押中的另一部爆款《一出好戏》的台词,造化弄人的是,中南文化再也不会出现在陈少忠的世界里,世间没有药神能拯救陈少忠的影视幻想,幻灭的中南再无文化。 中南文化今天盘中走起了心电图,昨天以7分钱拉上涨停板,这让我有一种恍惚的穿越感。2015年以18块多买入的时候,那个时候还叫中南重工,不过公司已经花10亿收购了大唐辉煌影视公司,包揽了孙俪、刘烨等一大批一线艺人,上市公司名字都还没有来得及改,又花4.5亿收购了新华先锋,包揽了严歌苓、天下霸唱等一批热门作家。 我买进去后,股价就不断涨,涨到55块的时候,心里很不踏实就卖掉了,没想到股价最高拉到60块。中南重工改名中南文化后,继续收购游戏研发公司、成立中南影业、影视并购基金。上市后净利润一直没有超过7000万的中南重工,转型并购一年后就将利润拉到1.39亿。随之中南影业参与投资了《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等爆款电影,只是股价再也没有回到60块的历史高位。 股价回不到历史高点,很多投资者会想到《一出好戏》里面的一句台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算那陨石真掉下来,损失最小的就是咱这种没钱的。真是那样吗?如果遇到了中植系,恐怕陨石同样会砸懵小股东。中南文化真正从传统的重工转型影视文化,幕后的推手就是善于玩儿资本的中植系,大唐辉煌在被中南文化收购之前,中植系进行了两步连环设局。 第一步,中植系旗下的两公司通过定增认购了大唐辉煌的股份,之后中植系旗下另一公司以定向增发的方式进入中南文化。第二步,中植系进入就以股东的名义鼓动陈少忠收购大唐辉煌,为之前潜伏进入大唐辉煌的中植系解套。一番并购操作,中植系持有中南文化15.03%的股份。一直犯愁做不大公司的陈少忠看到中植系进入后魔术般的变化,总资产从2014年的25.14亿,到2018年中增加至78.1亿。 中南文化真的脱胎换骨了吗?跟以前各种材质的管件相比,陈老板现在一出场就是大批衣着光鲜的明星笑脸相迎。可是中南文化急速膨胀的资产中,账面商誉也从转型之前的2876万,到了2018年膨胀到23亿。陈少忠心里一定在想,“以前咱们就算是坨屎,只要冻上了,没人咬破,那就是冰激凌。” 没想到,影视的冰激凌被证监会给捅破了,并购的游戏结束了。2018年,中南文化想收购一家新三板的广告公司,失败了,当年上半年业绩下滑,利润下滑超过65%。为啥?收购大唐辉煌的对赌期结束了,利润没了,陈少忠希望通过继续收购来维持营收和利润,没想到收购失败,游戏玩儿不下去了。 更狗血的是范冰冰卷入税务风波,整个影视圈风声鹤唳,陷入寒冬。影视的冬天有多冷呢?中南文化跟同行们一样,财报一出就让无数的投资者瑟瑟发抖。2019年中南文化一把就亏了17.98亿,营收才5.98亿,股价跌到1块的仙股边缘。融化的冰激凌露出了狗屎的真面目。 天灾?还是人祸?所有的影视上市公司老板们他们不是救世主,只想赚钱。怎么赚钱呢?资产不够商誉凑,能不能实现鬼知道,先通过商誉做大资产规模,把股价炒上去,恐怕陈少忠老板一定看过《一出好戏》里面的一句台词:假的东西都太美了,我们总想把它都变成真的,可是假的,终究变不成真的。大股东中南集团趁着股价高位,把手中超过86%的股权给质押了,没想到股价一泄如注,跌破了平仓线。 平仓就能跑路?开玩笑!就算强行平仓,陈少忠也跑不了,因为中南文化发现陈老板在转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正常程序就对外开具商业承兑汇票1.15亿,对外担保9.81亿,还占用上市公司资金3.16亿没还。更要命的是,为了并购,陈老板通过定向增发向芒果传媒等公司募集了一笔银子,承诺12个月锁定期结束后,如果股价低于增发价,控股股东要以10%的年化收益保本付息。 没想到,股价一路跌成狗,芒果传媒把担保的上市公司跟中南集团给告了。“世界上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陈少忠苦心编织的一个梦幻钱程,最终因为上市公司穷的一把亏掉公司几年的营收,被芒果传媒等债权人逼到破产的地步,要将中南集团持有的3.4亿股权进行拍卖,可是挂出去没有人接盘。 从江阴的校办工厂到登陆A股,再到并购影视文化资产,将市值拉到200亿以上,中南文化曾经是江阴的一颗明星,如今市值仅剩20亿。当地政府岂能眼睁睁看着陈少忠把上市公司给玩儿完?2018年已经通过江阴高新区管委会下属公司获得了中南文化27.59%对应的表决权、提名权和提案权。 陈少忠失去对中南文化控制权两年后,江阴国资澄邦企业管理发展中心通过司法拍卖途径,正式获得了24.5%股权,成为中南文化的控股股东。澄邦进来就昭告天下,在未来12个月要将那些低效、亏损的资产给卖掉。很显然,通过商誉堆砌的影视文化泡沫已经捅破,变成亏损严重的资产,未来中南文化将再无文化。 中南文化只是上市公司转型的一个缩影,只是在转型的路上成了倒下的那一位。还有一大堆上市公司,互联网金融热的时候,立即转型搞P2P,区块链热的时候,立即说自己要做先锋,大数据热的时候,立即花一块钱就要搞大数据。现在芯片大热,怎么没有蹭热点盲目扩张的人站出来要转型做芯片呢? 那些颠覆三观的转型者们总是在三月绽放了誓言,在四月遗落了谎言,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炒股票,高位质押套现走人,最终留下一地鸡毛,让可怜的投资者在五月依然幻想。在陈少忠跟中植系他们眼里,没钱的永远没钱,不差在自己这只股票上希望幻灭。面对中南文化的幻灭,也许,老百姓会说:他们都是阎王爷戏弄白骨精,全是鬼把戏。 (本文作者介绍:著名财经作家、《德林爆语》主持人。三分钟财经脱口秀,每天一个资本真相,微信公众号:delinshe)
中南建设4.4亿关联交易转卖苏州第一高楼背后:中南中心已停工4年半 10月16日,江苏中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建设,000961.SZ)发布了对拟进行股权转让所涉及的苏州中南中心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项目资产评估报告(简称《评估报告》),对苏州中南中心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所涉及开发的唯一房产项目中南中心为何是4.4亿元转让价作出说明。 9月30日,中南建设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现金44,114.03万元向控股股东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公司持有的苏州中南中心投资建设有限公司100%股权。 根据公开报道,中南中心项目规划为集观光、星级酒店(白金五星级)、顶级公寓、国际5A级写字楼、世界顶级商业一体化现代大型综合体,地上138层,地下5层,建筑高度598米(檐口),矮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632米),是苏州第一高楼。 但从2014年3月开工到2015年4月打完最后一根桩基,中南中心就陷入长期停工状态。虽然每年都出现在年报中的“项目建设情况”,不过在此次评估报告披露前,中南建设从未披露过中南中心已经停工的事实,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否认过停工。《华夏时报》记者拨打中南建设投资者热线,董秘办人士承认停工,解释理由和信披一样,是“政府规划还未确定”。不过对方表示,此次卖给大股东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获利将会超过2亿元。 开工5年半停工4年半 公开资料显示,中南中心项目的具体地址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西北角湖西CBD,毗邻东方之门以及苏州中心,与湖东CWD(商业文化区)形成苏州工业园区城市核心区。 根据《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湖西CBD规划用地面积100公顷,规划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中南中心就占了八分之一。湖西CBD的功能定位是以商务办公为主,包含金融、保险、基金、证券、地区总部、地区销售机构、会计、律师、评估中介机构、酒店、酒店式公寓等。 公开报道显示,中南中心早在2015年已经停止施工,但当时项目负责人予以否认,称“现场实际上还在施工中,进行基坑、土地的加固和坑基的收尾工作”,“项目开发进度正常”。 此次最新披露的《评估报告》,坐实了中南中心早已经停工的事实。 根据《评估报告》,中南中心于2014年开始施工,桩基工程总共1901根桩,包括塔楼区719根及非塔楼区1182根,全部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2015年4月4日随着最后一根钢管柱C60高强度水下混凝土浇筑完成,项目所有桩基全部施工完成。但后期由于政府城市整体规划等原因,造成项目停滞,无法正常开工建设。截至2019年8月,苏州中南中心项目仍然处于停工状态,新的规划方案已报批,尚未获得批复。 根据苏州中南中心与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国土房产局签订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列示:约定该项目于2014年3月9日前开工,于2019年3月9日前竣工;土地闲置满两年且未开工建设的,出让人有权无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评估报告》认为,苏州中南中心于2014年3月开工建设,后期由于政府城市整体规划等原因, 造成项目停滞,无法正常开工建设,不存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被无偿收回的情况。 “卖地后,部分规划重新调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种重点工程的高楼项目,规划应该是比较成熟的,不可能事前仓促,事后又要改来改去。”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企业把停工原因全部归结于规划,反过来等于说政府的规划是无序、杂乱无章的。“这样说不公平。” 转卖缘于高负债? 在9月30日公告的关联交易中,中南中心将作价4.4亿元卖给中南建设的控股方中南控股。《评估报告》对此交易价格的计算做了说明,截至评估基准日,苏州中南中心总资产账面价值为70,668.52万元,评估值为95,233.78万元,评估增值24,565.26万元,增值率 34.76%。 负债账面价值为51,119.75万元,评估值为51,119.75万元,无增减值变化。净资产账面价值为19,548.77万元,评估值为44,114.03万元,评估增值24,565.26万元,增值率 125.66%。 《华夏时报》记者查阅中南建设历年的年报发现,中南中心都被列入投资所在工程项目,但直到9月30日的一则公告才突然披露出,这个在建“苏州第一高楼”要被卖给控股方。 东方剑桥律师事务所吴立骏律师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南中心一直没有披露旗下项目停工的实情,要看此项目在整个上市公司投资额度的占比,如果达不到信披要求,上市公司不做信披,不能说一定是信披隐瞒。 对于中南中心,中南建设只有投入,没有产出。2018年年报显示,中南建设对中南中心的投入,期初余额是296,026,000元,期末余额296,257,322.19元。2019年半年报显示,中南建设总负债率达到91.2%。像中南中心这样的超高楼,存在巨大的资金压力,开发节奏又很缓慢,在严跃进看来,中南建设和中南控股对中南中心“左手倒右手”的转卖,算是一种较好的结果。但严跃进认为,4.4亿元的转让价格偏低。 “这个项目卖给大股东,我们可以获益2个多亿,对上市公司还是有好处的。”中南建设董秘办人士强调转卖带来的益处。 按照关联交易的约定,中南控股将在2019年12月31日前支付50%的交易价款,待公司解除标的公司股权质押,完成目标股权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后一年内支付剩余款项。其中2.2亿元是否算作2019年的营收,以及1个多亿的利润?董秘办人士回应《华夏时报》记者说,需要由财务人员以实际情况再定,现在不能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