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校企改革再迎实质性进展。近日,华工科技发布关于股东权益变动的提示性公告,华工科技控股股东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方式向武汉国恒科技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国恒基金”)转让其持有的华工科技1.91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9.00%,转让价格为人民币22.46元/股,合计转让价款为人民币42.91亿元。双方于2020年12月24日签署了附生效条件的《股份转让协议》。 华工科技表示,若本次交易实施完成,公司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国恒基金,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通过此次校企改制和公开征集,让华工科技留在武汉、融入武汉国资体系,无论从投资价值本身,还是从推动发展地方新兴产业角度,都非常有必要。 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 1.5亿元入伙 此次,国恒基金出资45亿元,并且邀请华工科技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参与。武汉润君达系华工科技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出资设立的合伙企业,通过直接及间接的方式对国恒基金合计出资1.5亿元,占认缴出资总额的3.26%。润君达系由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作为普通合伙人,其他39名管理团队成员、核心骨干员工作为有限合伙人共同出资设立的合伙企业。本次权益变动涉及支付的款项均来源于各合伙人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的投入。 据公告,国恒基金承诺保持华工科技经营管理团队和核心员工队伍的整体稳定,股份转让完成之日起36个月不减持所受让的股份。同时,充分利用受让方及其股东、华工科技在行业、资本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推动与华中科技大学的深度合作。 对于投资者所关心的控股股东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管理体制和业务布局会有怎样的变化。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此次改制既是校办企业改革的大势所趋,又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重要契机。运用基金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基金模式下设立执行委员会,具有最高决策权。执行委员会5名成员中,润君达提名2名,在决策表决机制设计上尊重团队及其作为合伙人的意见。明确权责清单,进一步明晰华工科技与大股东、实际控制人之间的权责范围,给予团队就公司重要事项的话语权和共同决策权。股转完成后,将维持公司董、监事会基本稳定,保持董、监事会人员数量和结构基本不变,保持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方式的稳定。 这是校企改革政策推出以来的一项创新,体现了武汉市国资平台充分尊重和认可管理团队在华工科技二十年高速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希望通过改革,让经营层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从而积极释放国企发展动能,利用国有平台整合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团队接受国恒基金的邀请参与到基金出资和管理中去,使企业发展与核心团队深度绑定,也让团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享受一定的企业发展成果。 湖北校企改革加速推进 多家公司控制权将变更 事实上,华中科技大学在推进校企改革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华科系”另一家上市公司天喻信息去年9月份发布公告,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华工创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其持有的公司1157.29万股、9412.63万股股份,分别占公司总股本的2.69%、21.89%(估算合计出让比例达24.58%),转让价不低于10.27元/股。公司实控人华中科技大学通过产业集团和华工创投持有公司29.57%的股份。近日,该股权转让事宜也有了新的进展,产业集团和华工创投计划与武汉同喻签署附生效条件的《股份转让协议》,并已履行产业集团董事会、华工创投董事会和股东会的审议决策程序,尚需履行华中科技大学审批程序。天喻信息表示,若本次公开征集转让获得批准并得以实施,将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华中科技大学旗下上市公司华中数控已在2019年底完成控制权易主,公司控股股东由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阎志及其一致行动人卓尔智能制造(武汉)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由华中科技大学变更为阎志。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办企业,存在事企不分、监管缺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资本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一些知名校企负债率畸高、面临破产重组就是典型的例子。按照高校所属企业改革意见,高校应先成立资产经营公司,对校企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包括清理关闭、脱钩剥离、保留管理等政策。校企的改革方向是,资产经营公司及保留的企业今后要纳入经营性国资监管体系。 吴刚梁进一步表示,中央要求,2020年这项改革要全面推开,2022年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从目前看,各地进展情况不一样,中央层面进展比较缓慢,地方更快一些,不少地方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及所属企业已经划转到当地国资委体系集中监管。值得注意的是,校企股权划转基本上采取的是市场化、有偿转让的模式,收益用于校企支付改革成本和学校事业发展。这轮国企改革过程中,员工持股是“标配”,华工科技作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可以采取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等方式,有利于建立健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核心骨干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提供光模块一站式解决方案 打造行业领先企业 华工科技是行业内少有的具备“芯片-器件-系统-解决方案”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已初步形成“上游增强下游,下游反哺上游”的良好局面,主要产品依托优良的性价比、突出的定制能力、全天候的服务响应、高效的交付保障,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位居国内行业前列,具备与国际一流对手同台竞争的实力。 作为我国光通信行业的领先企业,面对光模块市场日益白热化的竞争,近些年公司持续加大5G和数据中心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华工科技已推出全系列100G、400G、800G产品,单通道可实现25Gbps/50Gbps/100Gbps的解决方案,同时布局硅光技术,研发更高速光模块解决方案,从而协助客户建设更为敏捷、高效、绿色的数据中心。 华工科技通信板块积极布局“光联接+无线联接”光网一站式解决方案,从5G、数据中心用光模块,再到皮基站、光猫等终端产品。同时,在光学领域,推出了应用于手机摄像模组中的潜望棱镜和工业自动化编码器。潜望棱镜产品广泛搭载在手机摄像模组中,颠覆传统摄像变焦技术,超远距、超高清;在终端,华为、三星、vivo等高端机种均有搭载。 通信行业高级分析师、战略规划专家杨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光模块发展前景将持续向好。受益于新基建政策的拉动,5G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5G本身也会带来光通信和数据通信的代际切换,2020年成为5G商用元年,光模块行业未来会逐渐放量;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催热了云办公、云游戏、云教育等产业,也让大数据中心的建设炙手可热;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将带动光模块需求,同时也可以看到国产化趋势加强,国产厂商逐步引领光模块市场,以华工科技为代表的龙头公司将明显受益。截至2020年三季度公司子公司华工正源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55%。 对于未来的展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光模块的产品将会向更高速率、更多调制方法、更低功率、更小的体积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布局路由器、5GCPE、工业互联网等智能终端产品,实现企业5G专网和工业互联小站的发展,有效地满足各工业场景的通信需求。未来在掌握最新国际标准化发展动态的同时,我们也要协同产业链伙伴创制自己的标准,并且推动自主标准国际化,抢占技术竞争的高地,掌握市场的主导权。”
借助校企改革的契机,华工科技现管理团队将通过入伙的方式,与接盘方武汉国资实现深度“捆绑”,同时完成股权激励。 华工科技14日晚披露,公司控股股东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计划与武汉国恒科技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国恒基金”)签署附生效条件的《股份转让协议》,已经履行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董事会审议决策程序,尚需履行华中科技大学审批程序。 据此前公告,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拟转让华工科技19%股份,初步锁定了国恒基金为接盘方。 据披露,国恒基金近期出现合伙人变更及出资结构调整,出资总额由43.5亿元增加至45亿元,新增了2家有限合伙人,分别是武汉地铁集团和武汉润君达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同时北京茂榕投资有限公司从基金退伙。 公告透露,在华工科技前次进展公告发布后,国恒基金依据其受让申请中提出的合作方案,邀请华工科技管理团队参与对基金出资。武汉润君达系华工科技管理团队出资设立的合伙企业,通过直接及间接的方式对国恒基金合计出资1.5亿元。 同时,国恒基金的有限合伙人北京茂榕投资有限公司从基金退伙,其出资份额9.99亿元分别由武汉地铁集团认缴4.49亿元、武汉碧水集团增加认缴2亿元、武汉国创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增加认缴3.5亿元。 国恒管理的出资总额由650万元增至1000万元。其中,国恒管理有限合伙人天风汇博(武汉)投资中心(有限全伙)退伙,润君达认缴350万元新增为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人、执行事务合伙人武汉东湖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增加认缴出资100万元。
借助校企改革的契机,华工科技现管理团队将通过入伙的方式,与接盘方武汉国资实现深度“捆绑”,同时完成股权激励。 华工科技14日晚披露,公司控股股东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计划与武汉国恒科技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国恒基金”)签署附生效条件的《股份转让协议》,已经履行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董事会审议决策程序,尚需履行华中科技大学审批程序。 据此前公告,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拟转让华工科技19%股份,初步锁定了国恒基金为接盘方。 据披露,国恒基金近期出现合伙人变更及出资结构调整,出资总额由43.5亿元增加至45亿元,新增了2家有限合伙人,分别是武汉地铁集团和武汉润君达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同时北京茂榕投资有限公司从基金退伙。 公告透露,在华工科技前次进展公告发布后,国恒基金依据其受让申请中提出的合作方案,邀请华工科技管理团队参与对基金出资。武汉润君达系华工科技管理团队出资设立的合伙企业,通过直接及间接的方式对国恒基金合计出资1.5亿元。 同时,国恒基金的有限合伙人北京茂榕投资有限公司从基金退伙,其出资份额9.99 亿元分别由武汉地铁集团认缴4.49 亿元、武汉碧水集团增加认缴2 亿元、武汉国创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增加认缴3.5 亿元。 国恒管理的出资总额由650 万元增至1000万元。其中,国恒管理有限合伙人天风汇博(武汉)投资中心(有限全伙)退伙,润君达认缴350万元新增为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人、执行事务合伙人武汉东湖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增加认缴出资100万元。
校企改革继续如火如荼进行中,华中科技大学A股公司华工科技(000988)和天喻信息(300205)的校企改革终于官宣启动。 华工科技和天喻信息7月8日晚分别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拟通过公开征集转让方式协议转让所持股份。两公司均表示,若此次公开征集转让获得批准并得以实施,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2018年5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坚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领域上市公司的改革提速。 年初已有行动 科研能力不俗的华中科技大学,是继清华、北大后,坐拥A股上市公司最多的高校之一。这次华工科技官宣拟易主的华工科技控股股东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产业集团”)实力强大。 产业集团成立于2001年1月,注册资本2.041亿元,是以华中科技大学为投资者的国有独资企业,是学校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代表学校持有对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股权,承担着学校的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两大任务。 目前,产业集团所投资企业53家。其中全资企业12家,控股企业14家,以及其他的参股企业27家,纳入2018年度合并决算范围的全资、控股以及实际控制企业有28家。 2000年6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下属的华工科技上市,成为中西部地区首家高校上市公司。2011年1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旗下华中数控(300161)上市,成为校企创业板第一股。仅三个多月后,该校旗下天喻信息也登陆创业板。 截至2018年12月31日,产业集团的资产总额155.26亿元,净资产95.42亿元,归属产业集团母公司权益资产为29.67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近2.2万人。 2009~2018年,产业集团累计实现合并营业收入526.97亿元,累计实现合并净利润33.12亿元,累计完成上交学校利润3.3亿元,累计实现上缴国家和地方税收34.85亿元。 目前华工科技持股较为集中。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产业集团持有华工科技23.91%股份,为控股股东;第二大股东为华夏中证5G基金,持股2.88%;另外汇金公司和沪深港通分别持有2.64%和1.79%股份,位列第三和第四大股东。 按照公告,这次产业集团拟通过公开征集转让方式协议转让其持有的公司1.91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9%。若此次公开征集转让获得批准并得以实施,产业集团持股将下降至4.91%,成为不足5%持股的股东,这将导致华工科技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华工科技早前已有所动作。今年1月5日晚间,华工科技公告称,公司高管团队以自有资金方式从二级市场增持了公司股份23.67万股,增持完成后合计持有公司股份97.57万股。与华工科技高管增持形成对比的是,控股股东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2020年6月9日前减持不超过2011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校企改革进入深水区 与华工科技相仿,7月8日晚同时披露控股权转让的还有天喻信息。天喻信息披露,产业集团和华工创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其持有的公司股份约1157.29万股、约9412.63万股,分别占公司总股本的2.69%、21.89%,股份性质为非限售法人股。 产业集团是华中科技大学全资所属企业,华工创投是产业集团持股34.22%的控股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通过产业集团和华工创投持有公司29.57%的股份(其中,华工创投持有公司23.89%的股份,为公司的控股股东;产业集团持有公司5.68%的股份),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天喻信息表示,产业集团和华工创投后续将进一步研究制定本次公开征集转让的具体方案,本次公开征集转让尚需取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等有权机构的批准,因此能否进入公开征集转让程序及何时进入公开征集转让程序存在不确定性。若本次公开征集转让获得批准并得以实施,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目前产业集团旗下其他参股公司已有所动作。其中华中数控早前已完成控制权易主,控股股东由产业集团变更为湖北民营企业家阎志及其一致行动人,实际控制人由华中科技大学变更为阎志。 据了解,本轮校企改革早在2018年已经启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文件,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要在2018年先行试点,2020年全面推广,2022年底前,原则上完成改革。 本轮高校改革内容主要为关、停、并、转、留,而上市公司的改革方式大多属于“转让”,按照目前的操作情况,从高校剥离的企业不再隶属学校。学校享有收益权,但资产权归平台公司,类似国资委成立某个公司集中监管。
华中科技大学旗下两家上市公司的校企改革进入实际操作阶段。7月8日晚,华工科技披露收到控股股东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告知函,华科大产业集团拟通过公开征集转让方式协议转让其持有的公司1.91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9%。同日,天喻信息披露华科大产业集团与华工创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其持有的公司2.69%、21.89%股份。 两家公司均公告称,若本次公开征集转让获得批准并得以实施,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据查询,截至目前,华科大产业集团持有华工科技23.91%的股份,持有天喻信息5.68%的股份,华工创投持有天喻信息23.89%的股份。华工创投是华科大产业集团持股34.22%的控股子公司。 据公告,本次公开征集转让的价格不低于提示性公告日(即2020年7月9日)前30个交易日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及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公司经审计每股净资产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 华工科技股票昨日收盘价为26.48元,此次提示性公告前30个交易日的均价约23元。以此计算,华工科技1.91亿股的对价约44亿元。天喻信息股票昨日收盘价为11.58元,前30个交易日的均价约10.4元,对应此次协议转让的底价约11亿元。 “按市场价格交易,也是考验受让方的实力和诚意。”有券商人士分析,华科大产业集团显然是希望给两家公司寻找到有实力的新股东。 “激励机制缺失,一直是影响华工科技发展的一个障碍,此次校企改革,引进市场化主体作为大股东后,应该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有券商人士对记者分析,此次校企改革还有助于华工科技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譬如用股权激励等方式进一步激活公司内部活力。 天喻信息也已成为我国数据安全领域领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我国智能卡行业龙头企业,公司还积极开拓智慧教育业务,旗下的天喻教育在承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先发优势积极拓展区域教育云平台建设市场,全国份额领先。2019年度,天喻信息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实现净利润1.92亿元。
今年的两会大幕正式开启,毫无疑问,今年武汉的相关代表和企业家是两会关注热点之一。近日,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到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行情000988,诊股)董事长马新强,作为全球光模块产品核心供应商,他向记者分享了关于建设武汉创新中心、“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发展等建议。 华工科技疫情以来的生产经营情况也受到关注,马新强介绍,一些疫情带来的直接影响正在逐步被消化,华工科技现在是满工超产状态,一季度订单、发货均同比增长30%,恢复情况良好。 支持武汉打造 “芯屏端网”产业集群 今年两会,马新强带来3份建议,均是和武汉密切相关。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支持武汉市打造世界级“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的建议,关于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的建议,以及关于支持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建议。 马新强指出,武汉拥有良好的科教优势,是国家重要的信息光电子产业基地,聚集了一批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主要业务涉及光纤光缆、光芯片、光电器件、光接入设备等多种类别,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在中国光通信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他也指出,目前武汉的光电产业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具有世界影响力,在资本输出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化能力位居世界行业头部的总部企业数量不多,品牌影响力有限,产业链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而且马新强还表示,由于中高端芯片大都用在高端通信产品、工业设备、存储设备中,一旦芯片出现问题,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大多数国内客户不愿、不敢使用,难以完成“进口替代”。 为更好地在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设中承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优势,确保芯产业链安全,助力武汉市、湖北省对冲疫情不利影响,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马新强建议支持武汉打造世界级“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包括建议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创新平台、集聚产业发展的智力要素资源;利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重点建设开放式硅光子工艺平台,提升流片效率;支持华中科技大学等“985”高校创立微电子一级学科,创新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应用型微电子国家级人才培养高地;构建有利于武汉芯片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等。 另外,作为武汉本地企业,马新强还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长江经济带省市密切合作,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构建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疫情影响正在逐步消化 华工科技作为全球光模块产品核心供应商,以激光技术及应用、传感器为主营业务,近年来形成了从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到激光器到装备再到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完善的产业布局。据马新强介绍,华工科技核心客户涵盖ICT、3C、汽车、工程机械、船舶、轨道交通、新能源、家电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作为武汉本地企业,疫情以来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也备受关注。 马新强介绍,从2月上旬开始,华工科技核心业务经政府批复后分类分批推进复工复产,3月20日实现全面复工复产,4月初产能恢复,现在是满工超产状态,一季度订单、发货均同比增长30%,恢复情况良好。 马新强表示,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使华工科技,也让大部分湖北省企业经受了巨大的压力测试,从一些企业已发布的一季报来看,除与疫情相关的设备、医疗企业、线上教育等企业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其他企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影响了一季度的发展节奏。总的来说,一些直接影响正在逐步被消化。 华工科技相关业务也与两会期间的热点“新基建”密切相关。马新强称,从信息基础设施这个角度,随着5G网络、数据中心建设的加速推进,会直接拉动公司光通信业务发展,间接拉动激光装备业务发展。
2020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行情000988,诊股)董事长马新强。据马新强介绍,今年他的提案中,首先关注的是支持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马新强建议,国家发改委尽快批复《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国家有关部委和湖北省、武汉市共同建立推进武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领导机制,并在项目规划、政策措施等方面向武汉给予倾斜,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研发平台,加快打造武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金字招牌”,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其核心是打造创新平台集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高地,对提升新兴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具有显著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武汉市2019年已经申请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方案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关键时期,亟需国家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马新强表示,在尽快批复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同时,建议国家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并完善体制机制,真正将武汉打造成为国家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核心支撑之一。 马新强认为,武汉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研基地,具有基础扎实的产业体系、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不断增强的创新实力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建设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创新改革政策优势。 近年来,武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武汉2018年创新能力评估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排名第7位,综合创新能力排在北京、深圳、上海之后位居第4位,已建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50多个,位居全国前列。 华工科技作为位于武汉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一直致力于“为智能制造提供关键产品和解决方案”,一直十分重视创新发展,产品、技术及管理创新是驱动华工科技成长发展的重要力量。“疫情期间,在人员、交通、物流阻断的情况下,华工科技仍然做到订单高质量准时交付,这正是长期以来以创新为驱动,培育产品与技术核心竞争力的结果。”马新强说。 近年来,华工科技研发投入占经营收入比例逐年递增,2017年至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额分别为2.11亿元、2.98亿元、3.33亿元,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70%、5.70%、6.10%。2019年度累计完成专利申请237件,软件著作权登记88件,制订行业标准8项,实现知识产权质与量双提升。 今年5月9日,华工科技又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旨在整合高端技术资源,优化创新架构、流程,完善创新机制与管理,保障前沿创新成果高效落地。“只有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摆脱同质化竞争,并在面临危机时在产业链上下游竞争中占据优势。”马新强说。 作为全球光模块产品核心供应商,华工科技旗下华工正源早在1月28日就开始启动防疫、复工两手抓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精益生产进行深度现场改善和工艺改善,生产效率和品质进一步提高,持续释放5G光模块、数据中心高速率光模块产能,带动前端100余家上游供应商开足马力保供应,在公司光模块生产车间,产品马不停蹄交付到全球主流通信设备商手中。目前,华工正源光模块日产能已超过去年最高水平,一季度订单大幅增长。 “雷神山、火神山两大医院附近基站,用的都是我们的5G光模块。”马新强介绍,凭借在光通信领域多年的沉淀积累,早在4G时代,华工正源便开始进行前瞻性布局,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于2018年9月获得国内5G首单,此后陆续推出了业内领先的数据中心用400G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应用于5G的25G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及业内首款5G可调彩光模块,公司还加入了面向未来数据中心的800G Pluggable MSA工作组。目前,数据中心用光模块也已恢复发货至北美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