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动与东盟数字旅游合作。12月8日至10日,2020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在广西桂林市举行,为电子商务旅游、科技旅游、5G网络旅游等展示、交流、交易搭建平台,旨在推动新技术赋能旅游产业发展,深化中国—东盟数字旅游合作。 今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本届旅游展以“共建‘一带一路’ 共享数字旅游”为主题,采用“线下实体展+云上旅游展”双平台办会形式,吸引了5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家参展商参展,参展参会人数达10万人次。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指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数字文化旅游方面合作潜力巨大,前景无限。 在旅游展期间举行的中国—东盟数字文化旅游专业合作论坛上,张旭表示,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推动中国数字旅游的发展,继续支持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数字旅游方面的合作,鼓励和推动旅游抗疫的数字化合作、旅游业数字化升级、旅游电子商务跨境合作、维护数字旅游安全等,共同打造无国界的数字旅游新格局。 作为本届旅游展主宾国,菲律宾积极参展,并在此间举行专场旅游推介会。菲律宾旅游部部长贝纳德特·罗穆洛·普娅特通过视频表示,希望通过旅游展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旅游业复苏计划及合作方案,早日实现国际旅游业的复苏。 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旅游客源国和目的地。2019年双方人员往来突破6500万人次大关。双边加强数字旅游交流与合作,将为沿线国家的旅游业发展持续注入动力和活力。
“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7.7%,对东盟全行业投资达7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6.6%。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办理跨境人民币收付合计2.9万亿元,同比增长64%,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0个百分点。”11月28日,这是一组被反复提及的数字。 在当日举办的第12届中国—东盟领袖论坛上,几乎每一位发言嘉宾都在感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绩来之不易。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视频致辞中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且在全球蔓延,国际贸易投资格局和全球产业链布局受到破坏,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布局面临重构。在上述不利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仍克服疫情影响,经贸合作逆势增长,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与经贸合作交流相一致的是,广西与东盟金融交流合作也在持续深化。”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秦如培表示。 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在助力广西与东盟之间的相互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8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总体方案》落地实施以来,广西深化与东盟区域金融合作创新跑出“加速度”,为服务外向型企业、促进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和跨境资金流动提供更多便利。 更多的创新与合作已在探索中。11月15日,东盟国家发挥主导作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这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来自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的多位人士更是充满期待。潘功胜表示,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将更加密切,货币金融合作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深化合作 完善跨境金融交流合作机制 “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最早正是从东盟起步的,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货币金融合作持续深化。”潘功胜介绍,多年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货币金融合作持续深化,建立了多层次的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加强了本币结算、本币互换、清算行等多种形式的本币合作,实现了中国—东盟金融市场协同发展,推动了跨境本币使用金融创新等。 金融机构也呼吁加强同业合作。东盟地区基础建设的项目融资量大、金融需求种类繁多,只凭一家银行单打独斗很难满足客户的全部需求。对此,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旭光表示,中国—东盟投资贸易往来密切,双方金融合作具有良好的地缘基础和现实条件,同时也对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张旭光表示,农行将更加积极地拓展东盟地区的服务网络,加强与东盟地区金融机构合作,为区域经济提供全球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表示要进一步加深合作,全力服务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积极探索金融合作新模式,在跨境结算、跨境融资、区域货币交易市场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持续优化经济生态环境。 在这方面,广西北部湾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王能表示,北部湾银行将聚焦RCEP建设的金融需求,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各同业加强协同协作。他表示:“期待与各同业一道,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业务开放互动、信息对称交流和资金有效配置,共同搭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金融机构合作新平台。” “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跨境金融监管、跨境金融信息合作,建立面向东盟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探索建立中国—东盟跨境重大项目信息平台,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标准化和专业化跨境投融资等金融服务。”秦如培表示。 创新金融服务 构建更开放智慧的金融生态 “开放、创新、合作、共享”是深化跨境金融合作的现实要求,也是让金融“活水”真正跨境流动起来的重要驱动力。金融创新离不开新技术、新业态的支持。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廖林期待中国和东盟成为科技创新的新沃土。他表示,中国和东盟具有庞大的青年群体消费市场,全球70%的年轻人口集中于此。同时,金融科技体系发展成熟,智能手机渗透率高于80%,电子商务营收连续5年增长超过30%。随着数字经济和“非接触”金融业务的发展,双方在跨境电子支付、数字资产、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经验互享、模式互鉴提速,中国和东盟未来必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增长引擎。 新技术、新业态既是金融支持的对象,也将改变金融业本身。 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孙平表示,进出口银行注重业务品种和融资方式创新,将不断提升中国—东盟金融服务质效,“我们通过大数据等手段,精准定位资金需求并开展靶向支持。”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秘书胡昌苗也强调了金融科技的作用,并表示建设银行将依托金融科技实力,创新金融服务,构建更开放、智慧的金融生态。他介绍,在此次东盟博览会上,建行会同中国及东盟多国政府部门,在“全球撮合家”平台举办5场线上撮合及论坛活动,帮助东盟国家和境内数百家企业实现跨境需求精准匹配。 胡昌苗表示:“下一步,建行将持续发挥平台和生态优势,连接多渠道资源,打破时区和地理界限,为中国—东盟经贸往来、投资合作,特别是为跨境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开放、智能、普惠、共享的金融服务,助力构建便捷、友好、包容的跨境金融生态。” 促进互联互通 推动共享发展成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正在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坚持扩大内需的同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和东盟两大市场更好对接。”林景臻表示,各金融机构应深刻领会政策导向,着力推进合作共享,积极开展创新实践,为双方建立更为稳固友好、互利共赢的贸易伙伴关系贡献金融力量。 张旭光也认为,RCEP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将形成一体化大市场,也为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提供新契机。”张旭光说。 邮储银行副行长张学文表示,邮储银行将重点支持海陆新通道和中国东盟沿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他表示,将加大对东盟的跨境资金配置,加速推进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走出去”项目,通过加强投贷债联动,全面助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升级。 在互联互通、支持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方面,广西北部湾银行也颇具雄心。“作为城商行金融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倡议的发起行,北部湾银行希望能与同业合作,共同解决新通道关键物流节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贸易企业融资难、跨区域跨领域融资等各类金融难题,并在助力西部产业链供应链服务能力、增强通道沿线的金融数据和信息共享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王能表示。
导读 关税角度,RCEP的落地对中日贸易影响最大,利于中国出口日本机械设备及零部件、化工品、纺织品等。同时,中国出口东盟、韩国的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化工品也将受益。进口替代对国内的冲击相对有限,但产业外迁的趋势未来会进一步加速。 摘要 RCEP签署意味着全球贸易三足鼎立格局大幕开启,东盟十国携手中、日、韩、澳、新五国推动区域内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削减,为建立统一市场而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1)在结构上,协议基于东盟十国与中日韩澳新的五个“10+1协议”,合并成为一个“10+5”协议,内容不仅涉及货物贸易,还涉及服务贸易、投资准入、标准和技术、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 2)RCEP不同于其他贸易协定,在原则上以渐进灵活为主,兼顾东盟地区不同国家发展情况,因此协议可行性较强,但国家间推进难以一蹴而就。总体上,长期战略意义大于短期影响。 我们认为RCEP签署的宏观意义主要有三点: 1)提高区域内贸易、投资增长率,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能带来边际改善。 2)重构亚洲区域价值链,逐步减少中国对美、欧市场的依赖。利于中国通过RCEP区域价值链培育新技术、新市场,向制造业上游移动。 3)基于区域制定共同的原产地规则,以亚洲区域融合的方式加入世界贸易体系重构,帮助中国合理规避其他负面贸易规则。 基于区域经贸结构特征,我们从关税角度观察到RCEP签署对中国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中国与日本外的成员国多数已经接近零关税安排,关税的减让增量集中在东盟、韩国的少数产品。关税调整将促进韩国与东盟对中国农产品、汽车和化工品等进口。 2)关税影响主要集中在中日贸易领域。日本的关税减让将利好中国电机、机械设备与零部件、化工品、纺织品的出口,中国对日进口关税减让安排以10年左右过渡期为主,因此进口冲击有限。 3)由于关税等制度成本的降低,未来制造业将更加受成本优势的驱动,产业外迁趋势可能重回加速状态。 长期角度,“十四五”期间,RCEP对国内出口的核心拉动集中在纺服、轻工、农产品、机械设备、汽车及零部件。 正文 1.RCEP大幕开启,全球贸易三分天下 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RCEP由东盟10国发起,同时纳入了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五国,协议共含20个章节,分为四大板块,包括货物贸易协定、投资协定、21世纪新议题和争端解决机制。 在RCEP签署之前,全球从洲际合作角度,最大的三个自贸区为北美自贸区(USMCA),欧盟(EU)和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RCEP的诞生意味着全球最大自贸区形成,全球贸易格局正式演化为北美、欧盟、亚洲三足鼎立。那么RCEP的结构框架与原则特点如何? 1.1. 结构框架:以东盟为中心的嵌套模式 RECP的签署使五个“10+1”自由贸易协定,进化为一个“10+5”协定。RCEP签署之前,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五国签订的“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FTA)构成了基础合作的层级,但这种模式带来了各国协议规则互不相同,并存在一定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现实情况。RCEP的签署,则宣布以东盟为中心,整合多重FTA,进一步统一区域内规则,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 1.2. 原则上渐进推进,兼顾多样性 由于区域内经济体发展差异较大,RCEP并没有采用TPP等高标准协定要求,强行推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的做法,而是充分兼顾亚洲地区国家发展阶段和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开放、市场准入等方面均基于发展中国家特质,以及东盟最低收入国家的利益而定。协议的灵活性也带来了协议标准的放松,RCEP规定区域零关税覆盖达到90%以上,并保持一定的农产品配额,与全面零关税、零壁垒、市场完全准入等相联系的CPTPP、TPP协议标准相比,RCEP标准虽有所下降,但由于包含服务贸易、专业技术、跨境电商等全面内容,协议高质量不减。同时协议也保持了开放性,在后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扩展内容。因此,RCEP的原则使得协议推进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推行过程中也难以一蹴而就,将是一个动态过程。 RCEP的高质量和全面性将对成员国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作为贸易格局三足鼎立的一方,RCEP成员国整体实力不容小觑。 2. RCEP成员国经济与贸易结构现状如何? RCEP 15个成员国(未含印度)涵盖全球约23亿人口,GDP总和超过25万亿美元,二者分别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体量。在直接投资方面,RCEP吸引FDI流入额占全球总额的38.3%。整体来看,协议所包括的区域不仅是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近40%的资本流入也意味着RECP区域作为全球增长极的地位不可撼动。而中国作为区域龙头,无论是经济体量、贸易体量还是对外投资都占据着主要地位(图1)。 贸易结构角度,从贸易份额来看,RCEP的在全球贸易市场中的成长性最高且以最终品的贸易为主。从贸易的价值结构来看,RCEP成员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多源于内部,美欧与其他地区贡献仅占三成左右。整体来看RCEP,生产与市场网络均以内源化为主,对内依赖性不断提升。以日本为例,RCEP 区域是其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主要流向目的地,RCEP国家吸收日本中间产品的份额在2017 年达到日本相关总出口的58.3%,RCEP吸收日本最终产品份额达到65.1%。 综合各项指标,RCEP对外部依赖较弱,内源拉动性较强,且具有很强的贸易、经济成长性,区域协议在此基础之上,将进一步释放区域内的成长空间。区域动力的释放离不开贸易,以及关税壁垒的取消,我们核心考察关税角度的影响。 3. RCEP签署对国内行业进出口的影响如何? 我们首先评估中国对RCEP成员国的进出口概况。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东盟(14.4%),其次是日本(5.7%),韩国(4.4%)、澳大利亚(1.9%)、新西兰(0.2%)。进口分布近似,主要集中在东盟(13.6%),其次是韩国(8.4%)、日本(8.3%),澳大利亚(5.8%)、新西兰(0.6%)。东盟内部国家,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对RCEP成员出口在电气设备、化工品、通用设备占比较高。进口则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中国对东盟地区的化工品、资源品进口较多,在电气设备领域,中国对东盟、韩国主要以零部件为主,对日本则主要以资本品、产成品为主。 在上述贸易关系和产品结构基础上,RCEP对于区域内90%商品零关税的设定,贸易影响几何?我们认为核心边际增量集中在日本,以及东盟、韩国的少数商品。 由于此前中国与东盟、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已经签署过双边自贸协定,因此RCEP的边际影响有限;而日本是该区域内此前唯一没有同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因此中日两国的关税减让安排是RCEP最大的亮点。 3.1. 除日本外的伙伴国:减让增量在东盟、韩国,催化国内产业外迁,提升中国原材料出口竞争力,同时为中国企业生产降低成本。 中国和韩国、澳大利亚分别于2015年6月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当年12月即生效;而中国同东盟、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历史更为悠久,且过渡期均已结束,“中国-东盟”“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已基本建成。 1)第一,新西兰、澳大利亚对中国进口货物均已实现或承诺在过渡期后实现100%零关税,进一步减让空间不大。中新自贸协定到今年为止12年过渡期已结束,按照协议安排已经实现对自中国进口货物100%零关税。根据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协议安排,澳大利亚将在15年过渡期后实现对中国进口货物100%零关税。因此,预计RCEP落地后澳新两国对中国进口关税已无减让空间。 2)第二,协议将促进韩国与东盟对中国加大进口农产品、汽车和化工品等。韩国与东盟在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时,出于对本国产业保护的需要,对自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汽车、钢铁、建材等产品仍保留一定程度的关税。因此,预计RCEP落地后,这些出口产业的机遇将进一步增大。 3)第三,长期将促进国内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短期冲击非常有限。中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进口货物的关税保留主要集中在农业、食品饮料化工、木材和纸制品、化工以及纺织、家电、汽车等制造业。RCEP落地后,这些行业将进一步受到来自澳新等农业发达国家、以及东盟等劳动力成本低廉国家进口货物的冲击,但时间窗口有所差异。 东盟方面,RCEP下中国对东盟进口产品关税减让的过渡期较短,例如服装纺织产品均为立即执行零关税,因此更可能加速低附加值产业向东南亚外迁的进程,但我们认为这也将增加我国纺织品等原材料的竞争力,也为企业生产降低成本带来利好;韩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方面,中国对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减让普遍设置了10年左右的过渡期,或将部分农产品排除在关税减让范围之外,因此农业部门短期冲击非常有限。 3.2. 与日本关税减让:短期利好集中在机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 此次RCEP落地最大的边际贡献是中国与日本达成的关税减让安排。日本是所有RCEP伙伴国中,此前唯一没有和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RCEP的签署表明中日贸易成功抵御了中美贸易战的政治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的双重冲击,可谓意义重大。 首先,日本对自中国进口产品关税税率仍高于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RCEP签署后关税减让空间相对较大。2006年至今,日本自中国进口产品加权平均关税税率高于进口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税率,但近年来这一差距在不断缩小。截止2018年,日本对中国进口产品关税水平为2.47%,因此预计RCEP落地后,日本对中国将存在很大关税减让空间。 中国对日本出口行业关税减让以零关税安排为主,短期内重点相关行业将迎利好。例如,中国对日出口的电机电器、核反应堆、锅炉、车辆及其零附件、医疗设备等行业中70%-80%的商品将在RCEP签署后立即实现零关税,而服装纺织、家具、塑料制品等行业几乎全部产品将在过渡期后实现零关税。预计短期内能够立即实现零关税的行业将迎来利好。 中国自日进口行业关税安排以过渡期后零关税为主,短期冲击不明显。中国对从日本进口的核反应堆、锅炉、车辆及其零附件、光学照相和医疗设备以及部分化工产品普遍安排了10到15年关税线性递减的过渡期,预计RCEP落地后这些行业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进行产业升级迭代,短期冲击非常有限。 通过关税角度的观察,我们认为RCEP的签署落地将对中日贸易格局带来显著影响,对于中国出口电机、机械设备及零部件、塑料等化工品等带来一定利好。同时,对东盟、韩国出口的汽车、农产品、化工品将进一步受益,而由于关税递减安排,进口角度的冲击相对有限,但产业外迁的趋势未来会进一步加速。拉长期限来看,考虑关税递减安排,整个“十四五”期间对于国内出口拉动上,RCEP的核心利好集中在纺服、轻工、农产品、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相关。
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在27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10周年,10年来有效推动了区域内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与东盟进入了经贸合作的黄金时期,双边贸易额从2010年的2928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6415亿美元。截至2019年底,双向投资额达到了2230亿美元,总体结构趋于平稳。中方在东盟设立了2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东盟不仅在去年一跃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更是在今年逆势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贸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自由贸易区之一。
记者从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获悉,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定于11月27-30日在南宁举行。 第17届东博会以“共建‘一带一路’,共兴数字经济”为主题,将同步举办实体展和云上东博会。同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多场高层论坛、贸易投资促进活动及多平台多渠道的直播活动,进一步畅通“南宁渠道”,实现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在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迈上更高水平、取得新成效的目标。 本届东博会将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防控策略,落实属地责任,制定实施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实体展安全顺畅。
系我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公开发布的有关报告 报告显示,2019年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24087.08亿元,同比增长34.71% 9月11日,广西金融学会、广西金融与经济研究院共同举办中国-东盟金融开放合作研讨会,并发布《2020年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报告》。《报告》由广西金融学会编制,是我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公开发布的人民币区域性使用报告。 据介绍,报告内容涵盖中国-东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体情况、中国-东盟货币合作取得的最新进展、新加坡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情况、人民币在东盟使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人民币在东盟使用的最新政策、中国-东盟的经济金融合作形势、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前景、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大事记等。《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东盟人民币跨境收付继续大幅增长,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24087.08亿元,同比增长34.71%。从今年开始,广西每年定期发布《报告》,为社会各界提供参考,为促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提供有益探索。 会上,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金融学会、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广西财经学院以及广西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东盟金融开放合作进行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表示,应坚持市场化原则,关注市场主体的需求,进一步深化双边金融沟通机制,加快双边金融合作创新,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区域安全网,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