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即将来临,深圳依旧温暖。在阳光照射下,位于罗湖口岸旁的罗湖商业城还是那么“耀眼”。只是,由于新冠疫情来袭,香港特区政府先后暂停了包括罗湖在内多个口岸的通关服务。没有了来往过关的游客,罗湖商业城陷入了一片寂静。“罗湖商业城要摆脱过去的帽子不容易,但所在的口岸火车站片区位置还是很优越,我们都希望可以尽快转型。”在罗湖商业城经商的黄经理还是有所期待。 那么,新的希望在哪里?不管是在罗湖商业城所在的罗湖人民南片区,还是盐田的沙头角片区,深圳多区都将焦点落在了当前火热的“免税购物”上。深圳的消费规模与自身在全国中的经济地位极不匹配,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发力点似乎落在了“免税消费中心”。 罗湖盐田发力 免税消费中心 近年来各地纷纷发力免税业,正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而在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已经提出多年。另一边,海南自实施免税新政以后成为了新的“购物天堂”。数据显示,2020年海南免税店总销售额(含有税销售)327亿元,同比增长127%,亮眼的成绩背后离不开海南离岛免税新政策释放的红利。而在A股市场上,免税相关概念股也一度成为市场追捧的焦点。 最近,深圳各区两会陆续召开。记者发现,罗湖和盐田区都将“免税消费中心”提上了日程。1月14日召开的深圳市罗湖区第七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就提出,未来罗湖要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为主要目标,推动东门、人民南商圈改造升级,部署“大湾区免税城”建设等龙头标杆性项目,以此带动罗湖商贸业整体转型升级。据悉,罗湖将积极争取市内免税政策落地,打造高端免税消费中心。发挥国贸大厦毗邻罗湖口岸优势,引进优质港货、国际精品、国货精品,推动境外消费回流和国货精品走出去。此前,罗湖区已经提出“全域消费”概念。按照规划,罗湖口岸至莲塘口岸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将建设免税购物区,优化口岸免税店品牌布局,支持国货精品进入口岸免税店。 将“免税消费中心”提上工作日程的不止罗湖区。盐田区提出接下来将全力推进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积极推进“一核四区”建设,重点打造0.73平方公里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核。盐田区委书记陈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目前正积极研究以“深港先行先试”,争取类似于“海南岛模式”的相关免税政策,在限定区域、限定额度内,游客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优质商品。 商家希望尽快落地 提起盐田,很多人就会想起“一街两制”的中英街,绝对是许多深圳市民和游客的“购物胜地”。 有购物者表示,这里的商品价格折算下来还是比深圳一些商店低,而且这里卖的主要还是港货。市民张先生对记者表示,“现在还去不了香港,在中英街买一些日常的港货还是不错的选择。”记者在盐田区政协网站也查询到2019年提出的一份《关于如何活化改造中英街 构建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的提案》,《提案》提到中英街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繁琐的通关手续及限量限时限额措施等,提出包括翻新中英街,开拓第二关口,建立地下停车场,改善周边交通配套;简化通关手续,延长通关时间;引入高端品牌,提高免税额度等建议。如今,深圳中英街联检大楼新查验厅正式启用,中英街二通道也将建成,通关布局将进一步优化。 如果说中英街已经成了深圳“免税消费中心”的雏形,罗湖的商家则希望规划可以赶紧落地。“希望可以赶紧恢复通关。”黄经理显得有些无奈,“罗湖商业城经历过辉煌,享受香港人过关消费带来的红利,但那已经是过去时,现在的铺租和此前辉煌时期相比已相差甚远。现在政府有规划,我们都希望可以尽快落实,罗湖商业城还有整个人民南是时候要转型了。” 市内免税政策有望放开 提起深圳的消费,就离不开赴港消费。长期以来,赴港消费等异地消费对深圳消费存在虹吸效应。有市场人士也建议,目前赴港消费有所放缓,深圳应抓住时机直击消费短板,打造与深圳经济相适应的消费升级,但目前所欠缺的还是政策落地。 近日,在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广东提出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布局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内免税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可以说,这是一个重大机遇。中国(深圳)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对记者表示,相关政策会推进免税品消费成为消费经济的新增长点。从国际经验来看,免税品消费行业非常重要、不可或缺。此外,“双循环”经济思路下,免税行业消费人群精准定位于大量存在海外消费行为的国内居民,正在成为引导消费回流的有效工具。余凌曲认为,消费回流的效果应该会很明显,以深圳为例,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比其他一线城市明显偏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人喜欢在香港或者口岸购买各类免税商品。未来,市内免税店开业,拉平深港间相关商品的价格差、品质差,会有相当多消费能力在本地转化。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国内免税业适度开放是大趋势,在国家鼓励海外消费回流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市内免税政策有望放开。不过,海南离岛免税实际上是在“离岛”这前提下开展,这个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可能完全可复制可推广,深圳并不能简单完全模仿海南的模式。
农历新年即将来临,深圳依旧温暖。在阳光照射下,位于罗湖口岸旁的罗湖商业城还是那么“耀眼”。只是,由于新冠疫情来袭,香港特区政府先后暂停了包括罗湖在内多个口岸的通关服务。没有了来往过关的游客,罗湖商业城陷入了一片寂静。“ 罗湖商业城要摆脱过去的帽子不容易,但所在的口岸火车站片区位置还是很优越,我们都希望可以尽快转型。”在罗湖商业城经商的黄经理还是有所期待。 那么,新的希望在哪里?不管是在罗湖商业城所在的罗湖人民南片区,还是盐田的沙头角片区,深圳多区都将焦点落在了当前火热的免税购物。深圳的消费规模与自身在全国中的经济地位极不匹配,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发力点似乎落在了免税消费中心。 罗湖盐田发力免税消费中心 近年来各地纷纷发力免税业,正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而在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已经提出多年。另一边,海南自实施免税新政以后成为了新的“购物天堂”。数据显示,2020年海南免税店总销售额(含有税销售)327亿元,同比增长127%,亮眼的成绩背后离不开海南离岛免税新政策释放的红利。而在A股市场上,免税相关概念股也一度成为市场追捧的焦点。 最近,深圳各区两会陆续召开。 记者发现,罗湖和盐田区都将“免税消费中心”提上了日程。1月14日召开的深圳市罗湖区第七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就提出,未来罗湖要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为主要目标,推动东门、人民南商圈改造升级,部署“大湾区免税城”建设等龙头标杆性项目,以此带动罗湖商贸业整体转型升级。据悉,罗湖将积极争取市内免税政策落地,打造高端免税消费中心。发挥国贸大厦毗邻罗湖口岸优势,引进优质港货、国际精品、国货精品,推动境外消费回流和国货精品走出去。此前,罗湖区已经提出“全域消费”概念。按照规划,罗湖口岸至莲塘口岸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将建设免税购物区,优化口岸免税店品牌布局,支持国货精品进入口岸免税店。 将“免税消费中心”提上工作日程的不止罗湖区。盐田区提出接下来将全力推进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积极推进“一核四区”建设,重点打造0.73平方公里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核。盐田区委书记陈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目前正积极研究以“深港先行先试”,争取类似于“海南岛模式”的相关免税政策,在限定区域、限定额度内,游客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优质商品。 商家希望尽快落地 提起盐田,很多人就会想起“一街两制”的中英街,绝对是许多深圳市民和游客的“购物胜地”。中英街几经浮沉,这几年逐渐恢复了人气。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中英街的人气依旧不低,前来购物的人基本都是“大包小包”,购买的商品多数是日用品和食品为主。 有购物者表示,这里的商品价格折算下来还是比深圳一些商店低,而且这里卖的主要还是港货。市民张先生对记者表示,“现在还去不了香港,在中英街买一些日常的港货还是不错的选择。”记者在盐田区政协网站也查询到2019年提出的一份《关于如何活化改造中英街 构建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的提案》,《提案》提到中英街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繁琐的通关手续及限量限时限额措施等,提出包括翻新中英街,开拓第二关口,建立地下停车场,改善周边交通配套;简化通关手续,延长通关时间;引入高端品牌,提高免税额度;加强中英街两地合作,探索深港毗连地区发展模式等建议。如今,深圳中英街联检大楼新查验厅正式启用,中英街二通道也将建成,通关布局将进一步优化。 如果说中英街已经成了深圳“免税消费中心”的雏形,罗湖的商家则希望规划可以赶紧落地。“希望可以赶紧恢复通关。”黄经理显得有些无奈,“罗湖商业城经历过辉煌,享受香港人过关消费带来的红利,但那已经是过去式,现在的铺租和此前辉煌时期相比已相差甚远。现在政府有规划,我们都希望可以尽快落实,罗湖商业城还有整个人民南是时候要转型了。” 市内免税政策有望放开 2020年以来上海、深圳、北京等全国多地的奢侈品门店都出现了大排长龙的景象,类似的排队照片常常刷屏。而在罗湖区的深圳万象城,记者多次发现奢侈品门店门前排起长队,可见深圳市场的消费力不容小觑。提起深圳的消费,就离不开赴港消费。长期以来,赴港消费等异地消费对深圳消费存在虹吸效应。有市场人士也建议,目前赴港消费有所放缓,深圳应抓住时机直击消费短板,打造与深圳经济相适应的消费升级,但目前所欠缺的还是政策落地。 近日,在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广东提出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布局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内免税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可以说,这是一个重大机遇。中国(深圳)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对记者表示,相关政策会推进免税品消费成为消费经济的新增长点。从国际经验来看,免税品消费行业非常重要、不可或缺。此外,“双循环”经济思路下,免税行业消费人群精准定位于大量存在海外消费行为的国内居民,正在成为引导消费回流有效工具。余凌曲认为,消费回流的效果应该会很明显,以深圳为例,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比其他一线城市明显偏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人喜欢在香港或者口岸购买各类免税商品。未来,市内免税店开业,拉平深港间相关商品的价格差、品质差,会有相当多消费能力在本地转化。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国内免税业适度开放是大趋势,在国家鼓励海外消费回流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市内免税政策有望放开。不过,海南离岛免税实际上是在“离岛”这前提下开展,这个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可能完全可复制可推广,深圳也不能简单完全模仿海南的模式。“毕竟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或者更多的是为了刺激旅游业,吸引国外的消费回流,从而牺牲少部分税款,不能说完全在全国推广这个模式。”
住房是城市市民最关心的,深圳市罗湖区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多举措打造出“住有宜居”的罗湖样板。其中,罗湖区在深圳市率先推出“透明物管”,开发了全市首个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物管平台,目前已在全区10个小区试点,预计今年年底实现全覆盖。 “住房问题,事关辖区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事关全区营商环境提升,更事关罗湖全面振兴发展全局。”罗湖区住房和建设局局长马晓东介绍,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既面对着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又面临着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将引进大量人才,对住房保障提出更大的挑战。基于此,罗湖近年来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紧缺约束下建设筹集住房新路,以“保基本”“重人才”为原则,实施人才住房及保障性住房开工和筹集5年计划,不断破解老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供应的困境,努力实现辖区群众住有所居需求。 2012年以来,罗湖区共完成筹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9622套,供应9336套。罗湖是如何做到的?马晓东称,一方面通过对全区建设用地摸底,挖掘可利用的潜力地块,将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作为筹集住房的重要途径,为罗湖房源提供增量。另一方面强化基本住房保障,推行公租房差异化分配模式。近两年,罗湖区面向户籍在册轮候无房家庭配租公共租赁住房1036套,突破了辖区多年无力消解轮候库的困境,并首次面向先进制造业职工配租公共租赁住房200套,为实现辖区居民“住有所居”目标打开了新局面。 马晓东指出,罗湖区通过政企合作、城市更新配建、“住房+补贴”双重保障、异地购买或租赁等多种手段探索出解决住房问题的新路子。以深业东岭项目为例,罗湖区与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共同组建罗湖人才安居有限公司,利用该项目试点由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准入门槛和条件,由企业负责运营管理的“政府+企业”的模式,实现了人才住房规模化供应和专业化管理。罗湖区还先后规模化租赁深业东岭、万科泊寓、招商开元、深南广场等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的项目,通过市场筹集住房1653套。 “十三五”时期以来,罗湖区面向企业配租人才住房3223套,发放人才货币补贴7786.7万元;罗湖区年均发放廉租保障对象货币补贴300户,累计发放1667万元,对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实现“应保尽保”。马晓东表示,未来,罗湖将优化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机制,结合罗湖区市场租金水平和保障对象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租赁补贴标准,探索发放租房消费券、市场租金补差等多种形式扩大货币补贴的保障覆盖面。 “实现‘住有所居’还有赖于制度建立。”马晓东指出,在对接市级政策的基础上,将健全完善适合罗湖的制度,力争打造罗湖亮点。最为突出的便是出台城市更新配建、棚改、物业专项资金等方面政策文件,全面规范住房建设领域各项具体操作。去年底,《罗湖区城市更新项目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明确了住建部门、人才住房专营机构等各方职责,使得办事更流畅、效率更高。 如何在“住有所居”基础上实现“住有宜居”的美好愿景,是罗湖区思考并通过实际行动实现的命题。 对此,马晓东给出了答案。首先要优化住房环境与公共配套设施。罗湖区在筹措房源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条件齐全的区域,如与公交系统或轨道交通网络紧密衔接的万科泊寓。同时,大力推进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周边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环境。在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筹建中则突出绿色、环保理念,注重住房品质提升,探索全面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对物业服务不满意、产生物业纠纷怎么办?马晓东告诉记者,罗湖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了“透明物管”,建立了“罗湖物管”数字平台,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和企业同步联管联动,有效解决了物业监管、物业服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等问题,及时化解物管领域的矛盾纠纷,进一步推进物业行业“规范化、智能化、市场化”,也标志着罗湖物业管理从传统管理模式正式迈向信息化、智能化行列。(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