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区块链为什么会在现在如此受重视?仅仅因为它是一门新的互联网技术吗?答案是否定的。2008年,比特币开启了加密数字资产和区块链的潘多拉魔盒,我们一方面需要厘清比特币、稳定币等加密数字资产的风险与挑战,另一方面也要能够看到区块链作为一种提供信任、去中介化的底层基础设施,在金融普惠、多方协作、数字化建设中的积极意义。换句话说,区块链包含着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的逻辑,这一逻辑使得传统金融体系向数字金融建设成为可能,使得过去繁琐、复杂的商业关系变得更加简单、透明。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触碰到了众多强势的商业主体的中心利益,开始主导一场生产关系的大变革。所以无论是国家的战略层面,还是“数字化社会”的建设发展来看,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相关智力成果的保护就变得尤为重要,甚至于有些国家和地区把区块链专利数量比作“军备竞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年11月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19年)》显示,全球公开区块链专利的申请数量高达1.8万余件,中国占比超过半数,居全球第一。蚂蚁集团副总裁白建民,主管知识产权及诉讼,他告诉链得得,在最近的两三年内,区块链的专利申请开始暴涨。作为一个可量化的指标,“区块链专利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块链的火爆。提防“伪区块链专利”专利申请一般要经过“提交申请—受理—初审—公布—实质审查—授权”等几个环节,授权专利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专利技术的“含金量”。“专利从申请到授权,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最终获得授权并非易事。除了需要技术本身比较过硬,具备足够的创新,还需要申请主体如企业/机构的知识产权团队,代理机构的紧密配合,并且投入高昂的费用来申请和维持专利。”7月1日,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发布《2020年区块链领域全球授权专利报告》。 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5月14日,区块链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共有3924件授权专利,在2019年达到1799件。在全球已获得授权的区块链专利排名中,支付宝以212件区块链授权专利数位列全球第一,IBM和韩国的Coinplug分别以136、107件位列二三位。在前十二名中仅包括两家中国企业,另一家是腾讯,以42的授权专利数量排名第9位。Top专利权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白建民说:“判断一项专利是否有价值是要通过市场来检验的,但‘授权专利’是一个客观标准,获得授权的专利是具有初步价值的专利。因为专利的授权需要经过专业审理,比如经过比较严格的新颖性检索和创造性判断后,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才可能获得授权。所以授权的区块链专利数量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家公司在区块链技术创新上的真实水平,而不应该仅仅看申请的数量。”链得得注意到,在行业的早期发展阶段,有些企业单纯以“区块链专利”的由头来标榜自己的竞争力,但技术能力稍显薄弱、业务落地场景匮乏,即便在专利申请上也存在很多猫腻。专利专家华冰曾经在文章中指出,在区块链专利的申请中,有一些专利虽然被列为区块链专利,但实际上与区块链并不怎么相关。有业内人士告诉链得得,本来一个和区块链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发明,如果在专利申请中写明该发明可以通过区块链来实施,或者其中的一些信息可以存储在区块链上,这个专利很可能也会被纳入区块链专利。正如区块链行业有伪区块链应用,在专利方面也有伪区块链专利。因此,专家建议,结合申请量和授权量,才可以更理性地看待区块链专利。事实上,将审查时间考虑在内,可以预见的是,一两年以后,等潮水逐渐褪去的时候,那些“伪区块链申请”也自然会裸露出来。“出海量”是重要指标白建民说,一项专利有没有价值, 第一要看它是否是有效专利,即它的稳定性;第二要看这项专利技术在未来是不是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第三要看这项专利技术未来的可替代性强不强。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底层基础设施,可以破除过去的信任壁垒,从而可以增强多主体之前的协作关系。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技术,区块链在数字化浪潮下被看得格外重要。由于专利一般都是超前的,所以也很难有人去精准预判5年或者10年后市场对于这项专利的接受程度。因此,无论是大型科技公司还是初创企业,都纷纷注重提前布局专利保护。一方面,当专利得到授权后,可以看作是公司技术实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公司也在寻求从大量的专利基数中去赢下市场竞争,或者通过将专利技术许可给整个市场从而带来更大的社会价值。许可制度的完善也是最近专利法修改所希望能够引入的。在《2020年区块链领域全球授权专利报告》中,有两项关联数据引起了链得得的注意。在全球区块链授权专利的市场占比中,美国占39%,韩国占21%,中国排名第三,占19%。这也从一方面说明这三个市场是目前最有可能先落地的区块链市场。区块链领域授权专利国家/地区阿里巴巴(含支付宝)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的212件授权专利中,有126件是中国境外的国家/地区获得授权的专利,境外授权比例超过59%,也进一步显露了其区块链全球布局的目光。在白建民看来,出海量也是检验其专利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他告诉链得得,相对于在国内申请专利,专利出海的成本要达到10倍甚至20倍之多,“你不可能随便决定往海外市场砸这么多钱,肯定需要对专利技术的创新水平有很高的把握,对市场和业务的发展有前瞻性的判断。”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硬道理在当前的区块链产业发展中,两类主体的技术创新最为活跃——一类是区块链平台服务商,另一类是区块链应用服务商。当然,很多公司会同时提供这两种服务。链得得了解到,在全球区块链专利申请中,技术偏好和场景偏好基本上是“五五开”,有一半的专利围绕在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半专注于应用场景开发。此前,蚂蚁集团副总裁、蚂蚁区块链负责人蒋国飞曾透露过,蚂蚁集团在区块链专利方面,基于业务逻辑和商业应用的占比为38%,底层基础技术占比62%。白建民表示,“我们一方面从2016年开始扎扎实实去钻研技术,另一方面,作为一家商业公司,我们的重要使命还在于把研发出来的技术落地到具体的场景,为行业、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商业价值,这些非常现实的需求反过来也促使我们能够在各种商业场景中去设法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现在有50+场景,这些场景的需求和挑战十分巨大,我们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攻坚。所以,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再到大量的技术和场景落地,看起来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也就回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专利的申请为了什么?不可否认,数量的积累会引起质变的产生,“出海量”的大小是检验专利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解决技术瓶颈和场景落地问题。以“隐私保护”为例,这是区块链领域的难点。区块链中各个节点持有相同的账本,各个节点的账本上存储的数据一般是明文的,这对于一些商业应用场景无法满足隐私保护的需求。而隐私保护方案也包括有零知识证明、安全多方计算、可信硬件环境、全同态密文计算等。可信硬件(TEE)的隐私保护是蚂蚁区块链的创新解决方案。CN201910124771.4、CN201910127794.0、CN201910123012.6等6项关联的隐私保护授权专利,都是针对区块链上面向智能合约交易数据全生命周期隐私保护的方案。该隐私保护方案中,定义了明文交易和隐私交易。明文交易即不涉及敏感信息不需要相应隐私保护的交易。隐私交易是针对特定含有敏感数据交易采用相应隐私保护技术的交易。其中隐私交易仅能由基于TEE保护的隐私交易处理引擎来处理,确保全链路和运行时的数据安全。相应的隐私交易产生的结果数据也需要进行加密保护。这种隐私保护方案目前应用于大规模金融业务场景,提供了通用、高效和安全的数据隐私保护能力。蚂蚁区块链平台网络核心部高级技术专家魏长征告诉链得得,实际的联盟链场景中,既有需要向联盟成员公开的数据,也有仅能对指定交易参与方可见敏感商业数据。数据的隐私保护和授权逻辑与业务逻辑的设计紧密相连。通过基于可信硬件的隐私保护技术,在保证隐私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合约逻辑灵活的定义隐私模型和授权机制,确保所有的公开和敏感的数据都能够安全的在联盟链中流转。既保证参与方的商业利益,也不破坏联盟中信息共享和协作的机制。授权专利的“护城河”区块链仍处在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还有很多商业场景的应用尚未大规模落地。在探讨技术专利的情况下,也不能忽视商业场景的实施和应用。真正能够在区块链行业存活下来的企业一定有自己的发展路线,这条路规划了独立自主的技术路线,可实现大规模落地的产品路线,以及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服务路线。如果从授权专利这点来讲,它会为企业建立起技术或产品的护城河,往大了看,在提倡“独立自主创新”的区块链国家战略下,它会成为一个国家培养区块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区块链领域授权专利趋势从2017年开始,授权专利的申请趋势开始快速上升,2019获得授权的区块链专利达到1799件。此外,截止到2020年5月14日,2020年已经有1257件区块链专利获得授权(虚线表示非实际的趋势)。可以预见,2020年整体获得授权的区块链专利数量将超越2019年的1799件,达到新的高峰。 (本文原发布于链得得,授权钛媒体App发布,作者:仇杨涛)
近日,苹果曝光了一项新专利,意在让iPhone取代护照、驾照和其他有物理形态的身份证件。这一专利与以往硬件专利申请有所不同,专利题为“提供用户身份的经过验证声明”,说明了可以记录或传输用户ID并进行确认的方法。苹果公司在专利中弱化了iPhone这一介质,表示这种记录或传输的方式可以用于任何设备。在信息传输安全方面,苹果表示会通过至少一个处理器进行身份验证,来识别用户的设备。如果设备所有者已经得到验证,比如苹果手表上的生物识别传感器,就可以验证发送的ID。这个专利的定义类似于将所有有形的身份验证信息虚拟化,再通过“超级账户”的概念将信息与自有的所有设备进行连接。专利中详细讨论了用户是否选择提供ID,以及如何安全的传输数据的技术细节。5名专利发明人中的克里斯托弗·夏普(Christopher Sharp)和詹安保罗·法索利(Gianpaolo Fasoli),此前曾获得“在移动设备中进行用户身份验证和人类意图验证的方法和设备”、“通过设备获得独立处理器验证数据”等相关专利。专利图 来源:appleinsider此前,苹果一直致力于提供政府认证的身份ID以保证安全,并且与德国和英国政府合作身份识别项目。但苹果公司互联网服务和苹果支付副总裁曾公开表示,想提供身份证明很困难,“身份证明要合法,必须得到政府的认证”。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允许居民将护照信息添加到手机里。
一波三折的苏州敏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敏芯”)冲击科创板一事又有新进展。5月26日,歌尔股份就敏芯“不正当竞争”在山东发起诉讼并已立案。 诉讼涉及敏芯主营 对于涉及两家公司的专利侵权诉讼,歌尔股份称是主张维护企业正常权益和正当行业竞争秩序,敏芯称遭受“专利狙击战”,双方各执一词,目前尚未有相关诉讼庭审结果出炉。 据5月22日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公告,敏芯将于6月2日再次上会进行首发审议,这个时点对敏芯来说较为关键。歌尔股份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已经让敏芯“跌倒”一次,这次重新上会能否成功? 招股书显示,敏芯是一家以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研发与销售为主的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13亿元、2.53亿元和2.8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07.42万元、5325.13万元、5948.29万元。 敏芯主营业务有三个,分别为MEMS麦克风、MEMS压力传感器、MEMS惯性传感器,但公司的营收主要来自MEMS麦克风,2017~2019年度占公司营业收入的88.63%、91.22%、90.07%。分析其2019年申请的专利清单,麦克风封装专利21项,压力传感器8项,其他传感器6项。 而歌尔股份针对敏芯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中,多是针对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拥有最多专利技术的MEMS麦克风。在敏芯21项麦克风专利中,有4项被歌尔股份针对发明人“唐行明”提起了专利权属纠纷,剩余的17项专利中的发明人名单内,要么直接有“唐行明”要么敏芯选择了“不公开发明人”,唐行明为歌尔股份的前员工。 专利相似度高 从敏芯的回复函中可以看到,敏芯的专利技术布局之路特点明显:在2018年之前,其专利申请量一直居于低位,而在2018~2019年之间呈爆发式增长。2014年到2018年共申请国内专利26项,而2019年截至目前就有35项国内专利申请公开。且敏芯在去年收到第一次诉讼后,去年8~10月快速申请了一批MEMS麦克风专利,并全部请求提前公开。 MEMS器件尤其是MEMS麦克风,是高度技术密集型、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产业,国内外行业领先者Bosch、英飞凌、Knowles、歌尔、瑞声等公司都从芯片到封装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并构建了极强的知识产权壁垒,这对外来者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敏芯在招股书中也表示,“与行业领先厂商相比,发行人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与行业巨头正面竞争时面临高额的许可费是必然的准入门槛,而敏芯“爆发式”申请专利,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其上市动作形成有效保护。但其申请专利的含金量如何? 敏芯申请日为2019年4月12日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CN201920493062.9和CN201920492690.5(两项新型)所涉及的技术,分别与同日申请的发明专利201910293047.4及201910293041.7(两项发明)完全相同,两项发明已经被歌尔股份提起了专利权属纠纷,两项新型也可能成为歌尔股份专利权属诉讼的对象。 进一步分析剩余的15项MEMS麦克风专利并与歌尔股份专利比对后发现,敏芯2019年申请的专利与歌尔股份已有专利相似度极高。 敏芯2019年申请的麦克风相关专利中所涉及到的技术方案除了歌尔股份职务发明,其他可从歌尔股份现有专利中找到。不仅技术方案类似,敏芯专利中的附图与歌尔股份专利附图也相似。由于该批专利的发明人中直接或间接出现的唐行明是歌尔股份前员工,在唐行明入职敏芯后,敏芯集中申请了与歌尔股份专利类似的专利,这也是歌尔股份质疑的焦点之一。 作为科创板准上市公司,敏芯2016、2017、2018三年专利申请量仅为个位数,2019年又申请了一批与竞争对手相似度较高的专利。 在5月22日敏芯的落实意见函回复中指出:MEMS领域的专利更多的是为了逼迫竞争更对手寻找其他技术路线,拖延其产品研发上市时间,但敏芯自身的技术路线却与歌尔股份类似。 根据敏芯公开的资料看,公司被提起了共计9项专利侵权及6项职务发明共15项专利诉讼事宜。 敏芯在5月22日回复审核中心称,公司不构成侵权,败诉可能性非常低。依据第三方鉴定报告或不侵权分析报告,公司涉诉产品未包含涉诉专利未被宣告无效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相同或等同的全部技术特征,不存在侵犯原告涉诉专利权的情况。2019年11月后所有侵权诉讼均未提供有效的侵权比对证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4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换言之,原告必须对侵权事项和诉讼请求进行举证。 歌尔曾有类似经历 敏芯在5月22日披露的最新版招股书中,第一个重大事项提示便是“发行人涉及专利诉讼的情况”,历数歌尔股份多次对公司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情况与进展。敏芯在6月2日能否过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据业内专家分析,虽然歌尔股份对敏芯的专利诉讼影响还不得而知,但无论是与否,敏芯要冲击上市,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分析自身在专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高专利管理水平,培养专业的专利人员,与专业的专利服务机构合作,实现对核心技术的专利布局。 歌尔股份作为行业龙头,“狙击”式起诉底气源于其强大的技术积累。据公开报道,依赖于持续的高比例研发投入,截至2019年底,歌尔股份拥有将近2万件的专利和专利申请,在行业内居领先地位。在MEMS、声学、材料、智能制造、智能配件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专利布局。以MEMS麦克风为例,歌尔股份自2003年起即开始了MEMS麦克风芯片和封装全系列技术的研发,积累了大量知识产权。 值得注意的是,敏芯现在的经历歌尔股份也经历过。2013年歌尔股份遭遇行业领头羊美国楼氏的专利诉讼,随后歌尔股份予以反击,经过近两年的诉讼双方达成和解。时至今日,歌尔股份在MEMS麦克风已经拥有近两千件专利及专利申请。
2020丨全球经济领袖并肩远望、笃定前行 新浪财经联手世界顶尖智库报业辛迪加为您带来全球经济领袖聚焦2020! 文/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阿琼·贾亚杰夫(Arjun Jayadev 阿奇姆大学经济学教授)、阿查尔·普拉巴拉(Achal Prabhala 沙特尔沃思基金会研究员) 想象一下如果世界是这样:一个由医疗专业人士组成的全球网络,监测一种新出现的传染性病毒变种,定期更新疫苗接种方案,然后将这些信息分享给世界各地的公司和国家。此外,想象一下,如果这项工作是在没有任何知识产权(IP)考虑的情况下完成的,也没有进行药物垄断,也不会利用公众的绝望将利润最大化。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它实际上是对过去50年流感疫苗生产过程的描述。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流感监测和反应系统(Global Influenza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System),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分析和讨论新出现的流感毒株的最新数据,并决定每年的疫苗中应包括哪些菌株。作为一个跨越110个国家的实验室网络,GISRS几乎全部由政府资助(部分由基金会资助),它是耶鲁法学院(Yale Law School)的艾米•卡普钦斯基(Amy Kapczynski)所说的“开放科学”的缩影。 由于GISRS只专注于保护人类生命,而不是盈利,因此它具有独特的能力,能够收集、解释和传播可用于疫苗开发的知识。这种方法在过去可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它的优势正在迅速变得明显。 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全球科学界非常愿意分享潜在治疗方法的知识、协调临床试验、透明地开发新模型,并立即发表研究结果。在这种新的合作氛围中,人们很容易忘记,几十年来,商业制药公司一直在私有化和锁定知识共享,它们通过无根据、不重要或次要的专利扩大对救命药物的控制,并游说反对批准和生产仿制药的行为。 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现在人们痛苦地认识到,这种垄断是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对用于病毒检测技术的垄断阻碍了更多检测工具的快速推出。正如3M的441项专利中提到的“呼吸器”或“N95”,已经让新生产商更难大规模生产医用级口罩。更糟糕的是,COVID-19 - 瑞德西韦(remdesivir)、法匹拉韦(favipiravir)和洛匹那韦(lopinavir)/利托那韦(ritonavir)这三种最有可能有效的药物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拥有多项专利。这些专利已经阻碍了竞争,并威胁到新药的价格和供应。 我们现在有两个选择。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继续照常依靠大型制药公司,希望COVID-19的一些潜在治疗方法能够通过临床试验,并希望其他检测、测试和保护技术能够出现。在这种选择下的未来,专利将赋予垄断供应商对这些创新的控制权。供应商将把价格定得很高,迫使下游的医疗服务定量配给。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公共干预,就会有很多人因此失去生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任何可能的新冠病毒疫苗。与乔纳斯·索尔克(Jonas Salk)的立即免费提供的小儿麻痹症疫苗不同,如今,上市的大多数疫苗都有专利。例如,目前用于婴儿的多毒株肺炎疫苗PCV13的价格高达数百美元,因为它是辉瑞制药(Pfrizer)的垄断资产。尽管全球疫苗免费联盟(Gavi, the Vaccine Alliance)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疫苗费用提供补贴,但许多人仍然负担不起。在印度,每年有超过10万名婴儿死于可预防的肺炎,而这种疫苗每年为辉瑞带来大约50亿美元的收入。 在第二种可选的未来中,我们将承认,现有的体制(即私人垄断企业从主要由公共机构提供的知识中获利)不能达成我们的目的。正如公共卫生倡导者和学者长期以来所主张的那样,垄断企业通过拒绝提供救命药物来扼杀生命,而这些药物本可以在另一种制度下获得,比如用以促进每年生产流感疫苗的制度。 现在,一些支持替代方法的运动已经存在。例如,哥斯达黎加政府最近呼吁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一个自愿加入的治疗COVID-19的知识产权库,这将允许更多制造商以能更便宜的价格提供新药和诊断。 专利库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联合国和世卫组织通过药品专利库,多年来一直寻求增加对艾滋病、丙型肝炎和结核病的治疗方式,现在已将该项目扩大到包括新冠病毒。专利库、奖励基金和其他类似的想法是改革如何开发和提供救命药物的更广泛议程的一部分,其目标是用基于合作和共享知识的系统取代垄断驱动的系统。 可以肯定的是,一些人会辩称,新冠病毒危机是独一无二的,或者,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威胁会迫使制药企业表现良好。但是,除了一线研究人员,他们的动机不仅仅是短期利润,还不清楚大型制药公司是否理解他们的责任。毕竟,雷姆德西韦的生产商吉利德最初对当前危机的反应是申请“孤儿药”身份,这将使其获得更强大的垄断地位和数百万美元的税收减免。(在公众的强烈抗议下,该公司撤回了申请。)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相信如今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必要的,然而GISRS和其他“开放科学”应用的成功证明并不是这样。随着COVID-19死亡人数的上升,我们应该质疑一个每年默默谴责数百万人遭受痛苦和死亡的系统的智慧和道德。 现在是采取新方法的时候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已经提出了许多有希望的建议,以产生对社会有用的,而不仅仅是有利可图的药物创新。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间开始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 (本文作者介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联合得主之一,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