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题为《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的特别致辞。“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人类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在同灾难的斗争中成长进步、浴火重生。”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为寒冬之中的世界注入生机。 历史常有相似之处。犹记4年前,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出支持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强音。今天,人类再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全球瞩目之下,中国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每当世界发展遭遇逆风或寒流,中国总是不吝于贡献智慧与力量。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初心如磐,勇于担当,始终做国际抗疫合作的推动者和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 助推世界团结抗疫,中国尽己所能提供援助。面对疫情蔓延全球,中国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关键信息;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为有需要的国家派出36个医疗专家组,积极支持并参与疫苗国际合作;向各国提供2000多亿只口罩、20亿件防护服、8亿份检测试剂盒……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战疫,用实际行动践行“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与主张。 助力全球经济纾困,中国坚持开放携手应对。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中国多措并举,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有力提振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2020年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元,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和(港股00001)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中国自贸“朋友圈”不断扩展,力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12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贸易展会盛大举行,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在按下经济发展“加速键”的同时,还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与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 当下,中国担当一如既往。“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中国将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将继续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将继续推进科技创新”“中国将继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是应对挑战的中国声音,亦是掷地有声的中国承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中国将继续为世界走出疫情阴霾、实现经济复苏作出更多贡献,与世界各国并肩携手,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的一举一动备受世界瞩目。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强调,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各国一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是开放还是封闭,是机遇还是挑战?回答这些问题,需看清一个现实: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谋求“脱钩”或是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终究是没有出路的。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闭关内顾,而是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全面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提高经济韧性和竞争力的同时,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将为各国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带来更多机遇。 机遇在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将释放内需潜力。这一潜力的释放,不只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利于世界各国——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对此,瑞士经济学家菲利普·内尔称赞道,中国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将有助于全球贸易发展。 机遇在于中国持续扩大开放。从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扩容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到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面对风险挑战,中国对外开放没有止步,脚步更加坚定。中国进一步敞开的大门,吸引了更多外商来华投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月2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大幅下滑42%,但中国FDI逆势增长4%,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展望未来,中国将推出更多扩大开放政策措施。 机遇在于中国深化对外合作。今日的中国,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一带一路”便是例证,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超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贸、科技创新、公共卫生、人文等多个领域;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量逆势增长50%,运输货物货值达500亿美元,向欧洲国家运送防疫物资939万件、7.6万吨。窥斑见豹,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南南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紧密。中国发展必将更好惠及世界,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注入更为持久、强劲的动力。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2020年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我们举国同心抗击新冠疫情;这一年,“十三五”规划收官;这一年,我们继续探索星辰大海;这一年,我们在逆境重生;这一年中国的发展与成就令世界瞩目,引外媒关注。相信复苏将是强劲的。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经济系应用制度经济学教研室主任谢列舍娃表示,中国为俄罗斯疫后旅游产业的复苏提供了成功范例。 路透社报道援引分析人士观点指出,(中国)今年淡化经济增速要求,但强化了对“六稳”和“六保”的要求,体现了中国政府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刊文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重创全球经济,但中国经济却是个例外。中国是疫情期间第一个重启的国家,中国经济率先复苏。 西班牙《经济学家报》报道说,中国经济实现复苏,将成为今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就 外媒:历史性成就值得借鉴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有8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 埃及《金字塔报》网站称赞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逐年递减,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社会发展明显加速”。报道还特别提到,“中国政府有序推进脱贫攻坚相关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带来的影响。” 马来西亚《星报》在《中国承诺助力全球减贫》一文中引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的话说,“中国与贫困的斗争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斗争之一,并且对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嫦娥五号“挖土”归来 外媒:中国太空探索能力进一步提升 历时23天,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回”这一步的主任务,成功实现了月球表面采样返回。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称,这是中国空间探索的最新努力,也是人类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争取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 半岛电视台发文表示,嫦娥五号成功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中国的嫦娥五号成功运回月球样本,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从月球收集样本的国家。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中国嫦娥五号所带回的月岩和月壤样品,将有助于科学家研究月球的地质和演化历史。该报道认为,该任务圆满完成证明了中国太空探索能力的提升。《纽约时报》也表示, 中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收集到了样本,突显了中国在太空方面日益增长的实力和雄心。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次任务。 “进博会”成功举办 外媒:开放之门不会关闭 当多国仍受新一波疫情影响时,中国在严格的防疫措施中召开了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各国企业参展踊跃,展览面积超过上届规模。 美联社报道称,“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积极促进经济复苏”。新加坡《南华早报》形容称,这项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旨在展示中国市场开放和“买全球”的能力,并吸引外国投资。 肯尼亚广播公司网站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有着世界最大市场,本届“进博会”食品和农产品参展商数量居首,非洲企业将从中受益。“进博会”上众多智能和信息技术先进企业和产品也有助于促进参展的非洲各个部门的技术进步。 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报道指出,“进博会”向世界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比利时《晚报》写道,进博会的特别意义和重要性已经远超一个普通的贸易展览会,它将为深陷困境的世界经济带来“光亮”。 中国等15国正式签署RCEP 外媒:世界最大自贸区诞生 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历经8年谈判后,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终于宣告诞生、正式启航。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RCEP协定覆盖了22亿人口,比以往任何一个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覆盖的都多,有助中国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周边经济主导力量的形象。 据日经新闻网站报道,RCEP标志着中国首次加入如此规模的非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德国之声中文网报道称,中国扩大“朋友圈” ,世界最大自贸区诞生。 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称,通过自由贸易和经济一体化搭上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恢复和促进受到疫情冲击的本国经济增长,是中国和其他RCEP签署国的基本共识和利益所在。 《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 中国作出气候新承诺 外媒:点赞中国贡献 为纪念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5周年,联合国及有关国家12月12日以视频方式举行气候雄心峰会。中国作出包括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新承诺。 “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多家外媒在报道时,特意引用了中方的这句发言。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中方首次提出达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路径。法新社也表示,中国在达成气候目标方面“更进一步”。 《纽约时报》认为,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无论做出何种举措,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中国方面一直在努力表明,它希望能在保持工业增长和快速工业化的同时,致力于减少排放。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中国为《巴黎协定》达成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中国为推动净零排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还宣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我相信,中国的方向是正确的,中国正在发挥引领作用。” “一带一路”合作驭风前行 外媒: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在复杂多变形势下,“一带一路”合作驭风前行,带动沿线经济生态迸发生机。截至目前,中方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8月6日,南非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非盟发展署联合组织了线上研讨会,探讨疫情期间“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洲大陆自贸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据南非《独立报》报道,非盟发展署代表Justina Dugbazah在会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全球贸易,非洲国家亟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非洲内部贸易 Dugbazah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已经开始在非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基础设施发展和自由贸易的催化剂。这次研讨会力求评估‘一带一路’项目,加快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哈萨克斯坦国际通讯社9月18日发表评论文章《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巨大机遇实现新形势下全面发展》。文章指出,哈萨克斯坦有必要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各经济领域跨越式发展。 13岁独臂篮球少年张家城 外媒:励志!激励更多人追梦 一名独臂男孩打篮球的视频“火了”。13岁的少年张家城,5岁时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右臂。张家城流畅熟练的球技、乐观的心态和对篮球的极大热情吸引了众多职业篮球人的关注。 张家城吸引了NBA金州勇士队后卫斯蒂芬·库里(Stephen Curry)的注意。新加坡《海峡时报》、法新社对这名勇敢追梦的篮球少年进行了报道。香港《南华早报》在YouTube上发布了张家城的视频,点击量已经超过50万次,有近6000人为这个勇敢追梦的少年点赞,有近800名网友留下了评论。 海外网友们纷纷为张家城娴熟的技巧所折服。有网友称“我只想说你是一个真正的传奇”,也有人表示“这样一个充满斗志的男孩,比很多NBA球员都要努力吧”,还有人说“我被他的故事激励了,这才是追求梦想该有的姿态,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文字参考:人民日报、新华网、海外网、中新网、环球网、国际在线、中国青年报、观察者网、中国一带一路网 图片来源:新华网)
【现象】不久前,国际灌排委员会公布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我国申报的福建天宝陂、陕西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浙江白沙溪三十六堰、广东桑园围被收录其中。至此,全球共有105项古代灌溉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我国有23项入选。这23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许多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我国灌溉工程遗产类型丰富、分布广泛、灌溉效益突出的特点。 【点评】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而农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兴水利、除水害,自古以来便是治国安邦之大计。距今5000年左右,良渚古城已出现大型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皆已达到较高技术水平,不仅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科技、文化和生态遗产。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不同自然条件促生了各具特色的灌溉工程技术。在浙江,白沙溪落差大、水流急、深潭多,古人便在深潭的下游修筑堰坝,既提高了堰坝蓄水和引水能力,也减轻了水流对堰坝的冲击。在陕西,为使龙首渠渠道穿越铁镰山,古人在隧洞中均匀布设竖井,辅助暗渠开挖,创造出影响深远的“井渠法”。如今,伴随科技进步,这些传统灌溉工程技术似乎已不再处于时代潮流之先,然而在科学合理的继承与发展中,一些技术,如渠道防渗技术、塘堰技术、海塘工程技术等,依然对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沿用至今的灌溉工程,既见证了中国水利技术发展,也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建于北宋的桑园围,拉开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序幕。围内桑基鱼塘循环农业模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桑园围区域“大包围”式的防洪理念、节约水资源的经验做法,对当代灌溉工程建设亦具有借鉴意义。桑园围的建设,还促生了种桑养蚕、航运贸易、龙舟竞渡等活动,地域文化特色由此更加鲜明。一塘一坝,不只是呵护良田万顷的灌溉工程,也是涵养精神智慧的文化工程。 推动制度治水、制度管水,是现实需要,更是我国古代灌溉工程留下的宝贵经验。1200多岁的福建天宝陂,如今依然焕发青春活力,得益于自宋代建立起的严格岁修制度。1500多岁的浙江通济堰,采用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堰规”刻于石碑之上,使部分制度得以沿用至今。重新审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难发现,正是良好的长期运行和管理机制,才让这些优秀灌溉工程得以跨越千年,守江河安澜,护百姓安稳。 一渠清水,长流千年,接续造福一方的使命,积淀可持续灌溉的经验。未来,如何延续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生命力?一方面,要保护好、传承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一步挖掘、展示其丰富内涵,让大众了解治水管水的智慧与价值。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可持续地利用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让文明瑰宝熠熠生辉,让千年智慧绵延不绝。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4日 05 版)
山西省右玉县小五台风力发电场。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引发广泛关注,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在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各国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生活方式,先后让数十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然而,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随之也愈发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人,呼吁世界各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202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10年,而这其中最热的一年是2020年。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将不断出现极端天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12月12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大声呼吁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能源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加快行动。从签署《巴黎协定》到全球各国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从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全球正在加快推动以清洁低碳为导向的新一轮能源变革。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显示,在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将增长2/3,约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8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性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性问题,中国通过贯彻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12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市场和政策高级分析师海米·巴哈尔认为:“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且在未来几年仍将遥遥领先。”潘家华表示,中国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同时,单位GDP能源消耗等指标下降幅度世界领先,成绩突出。中国加快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中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必然路径。“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更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30年要达到25%左右,意味着中国今后能源增量70%以上以非化石能源为主;深度参与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研究推进与有关国家在核电、风电、光伏、智能电网、智慧能源、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合作,研究绿色能源和绿色金融相结合的政策,推动双边和多边合作项目……种种举措,展现了中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各国一道,深化全球能源治理合作,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繁荣、宜居的世界。(孟庆川)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求是》杂志近日发表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性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阐述了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智慧,为世界经济如何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结合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篇文章,对于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规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大潮流、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两次世界大战,三次工业革命,迅速将世界市场联结在一起,促进了贸易大繁荣、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40多年来,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融入国际大循环,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是维护全球化最好的例证。现实证明: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针对世界上出现的一些逆全球化、贸易保护、单边主义的倾向,文章指出,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这鲜明地回应了世界上出现的反全球化声音。事实上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做法遭到了世界各国反对,任何反全球化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自我孤立、追求单赢,都是行不通的,都是违背规律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明智的。当下,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现实面前,奉行单边主义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为促进世界经济走出困境贡献中国方案。针对世界经济低迷、贫富差距拉大、南北问题突出等问题,文章提出打造“四个模式”:“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面对逆风逆水,百年变局,中国坚定地维护经济全球化,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强调信任而不是猜忌,携手而不是挥拳,协商而不是谩骂,客观而不是抹黑,以双方共同利益为重,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全球化的贡献者并将继续与各国携手同行。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世界发展机遇,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最重要支柱,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深层冲击,中国果断采取有力措施,很快很好地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复工复产。作为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显示了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必将为推进经济全球化作出更大的贡献,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作者为“航天+”产业发展联盟(筹)专家]
难忘 2020 2020年是60年(一甲子)一遇的庚子鼠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太多非同寻常的事情发生,必将是世界发展史上影响非常深刻、令人难以忘却的一年。 这一年,最为突出的事件就是百年未遇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给经济社会和世界格局带来巨大冲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果断采取严厉控制措施,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全国力量,合力抗击疫情,付出艰苦努力,率先取得抗疫决定性胜利,将病毒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的全国人口占比控制在世界最低水平,并积极支持国际社会共同抗击疫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全年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发达国家,不是带领全世界集中力量抗击疫情,反而突出表现“美国优先”,无端指责和施压中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大量精力用于两党总统竞选之上,结果成为病毒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占全国人口比例世界最高的国家,大大超出世人想象,动摇了很多人对美国的信仰。疫情局势和影响在中美等主要经济体出现巨大分化,进一步加快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进程,也引发了世人对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反思。 疫情大暴发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最重要的催化剂或爆破力,2020年将成为世界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或分水岭。 2020年也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大暴发使经济社会运行受到巨大冲击,使得经济高速增长以及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过程中掩盖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包括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社会资源脱实向虚与金融风险高度聚集,互联网平台型企业不断扩张形成的垄断优势与数据安全等集中暴露。世界大变局进一步加快,国际矛盾陡然加剧,也使国家安全形势受到严峻挑战。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统筹抗击疫情与发展稳定,稳妥处理国际事务,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率先取得抗击疫情决定性胜利,成功实现全年经济正增长,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胜利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完成,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这一过程中,党中央进一步加深了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以及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对2021年经济工作做出了重点部署,这将对今后五年甚至十五年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其中,根据经济增长转轨换挡,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转变,世界格局剧烈变化等因素,更加强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合理把握宏观政策调控节奏和力度,注重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更加强调国家安全,统筹发展与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更加强调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强调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更加强调金融服务服从于实体经济发展,强化全面金融监管,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更加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加强环境保护。坚定推动全面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人民命运共同体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更加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目的,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战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2020年是我国传统生肖年轮和新一甲子的起始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新生活新奋斗的新起点。 2020年注定让人难以相忘! 期待 2021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局势仍然非常紧张,何时解除尚不确定。世界格局剧烈变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局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握好宏观政策的时效度,迈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步,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放眼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已经大大超出了全球治理的适应能力,全球化阶段性走过头带来整体产能过剩、需求不足,造成世界经济整体低迷、此起彼伏,竞争和矛盾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参与过全球化、曾经高速发展、产能超出本国需求、国际竞争力转而减弱的国家,纷纷走上了零利率乃至负利率,持续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甚至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却依然深陷低增长、低通胀、高负债、社会严重分化的困境难以自拔,全球货币体系面临严极大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将推动全球治理深刻变革,更需要中国参与其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发展潜力依然巨大,宏观政策可调整的余地仍然存在,依然是21世纪最具希望的国家。现在,十四五规划、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以及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国家的战略目标已经确立,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坚定信心,稳步推进,防止发生方向性颠覆性错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鼠年即将过去,牛年即将到来。期待在冬去春来之际,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能彻底解除,世界人民不再受到疫情威胁,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启新篇章、开创新天地。 2021年让人充满期待! 元旦到来之际, 祝福国家:鸿运当头,兴旺发达! 祝福朋友:新年大吉,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