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6月1日宣布暂离推特的马斯克又出来"搞事情"了! 北京时间5日凌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连发推文称:“是时候拆分亚马逊了。垄断是错误的!”,“疯了吧,贝佐斯。” 马斯克的突然挑衅,让原本持续上涨的亚马逊掉头向下。截至收盘,亚马逊报收2460.6美元/股,下跌0.72%, 总市值蒸发超88亿美元(约600亿元人民币)。 不仅亚马逊的总市值减少,世界首富贝佐斯的身价也因此减少了9.88亿美元(约70亿人民币)。 原来,马斯克在回复美国受争议作家亚历克斯·贝伦森(Alex Berenson)的推文中,发表上述评论的。 此前,贝伦森在推特上晒出了一张截图。截图里面,亚马逊通知贝伦森,由于他质疑新冠疫情的新书不符合亚马逊的标准,因而无法出版。 显然,马斯克也是新冠疫情怀疑论者。此前,马斯克在推特上,抨击加州政府的居家管制措施是法西斯行为。 由于疫情管控措施,加州政府要求特斯拉在加州的工厂停产,但是马斯克并没有立刻遵循这一管控措施。直到加州政府警告之后,特斯拉工厂拖延了一周时间才停产。 5月底,马斯克又以搬离加州为威胁,在没有得到地方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强行恢复特斯拉工厂生产,最后迫使当地政府做出让步。 当地时间6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指责亚马逊导致了美国诸多零售商破产,威胁要对亚马逊采取措施。 特朗普表示,亚马逊摧毁了很多购物中心,害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不仅如此,亚马逊还逃税。 众所周知,近期,在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种族主义游行示威,因为疫情,失业人数也在持续上涨。这已经不是特朗普利用批评"亚马逊逃税",来转移国内的注意力。 2017年8月,一场“白人至上”的游行掀起了美国十年来最严重的种族主义风暴。 特朗普此后含糊其辞、回避批评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回应引发国会不满,也迅速激起商界精英抵制,随后特朗普不得不解散了制造业委员会和战略与政策论坛。 随后,美国当地时间16号一大早,特朗普就发推文,斥责亚马逊严重损害了那些支付税收的零售商,让美国人失去了工作。 此话一出,亚马逊市值立即跳水,当天就消失超过了50亿美元,当时亚马逊的市值仅4740亿美元。 3月初,美股10天出现4次熔断,股市重挫。亚马逊的股价也一度跌到1600美元附近。然而,亚马逊却是第一家反弹创新高的公司。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企业纷纷倒闭,但亚马逊的股价在2020年还是一路飙升,迄今为止涨幅超过了50%,总市值上涨3800亿美元(约2.7万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受疫情影响,亚马逊的营收也有所下降。 亚马逊一季报显示,亚马逊第一季度净利润为25.3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净利润35.61亿美元相比下降29%;净销售额为754.5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597.00亿美元相比增长26%。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在两会期间,再次提出建议,“将中国白酒酿造技艺作为我们国家申请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工作,尽早排上日程推进。”他指出,包括东亚的日本和食和韩国泡菜在内,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有了六个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中国饮食不在其列。李秋喜强调,中国白酒酿造是一门涉及广泛的综合技艺,完全可以集中表达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科技、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中国白酒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从技艺到记忆,从内部到外部,从国家到世界,推动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继承。 遗憾:六个入选的非遗美食,中华饮食不在其列 酿酒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与中国的农耕文化、烹饪文化、传统发酵酿造技艺、中医、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人文、社会生活都息息相关。李秋喜在发言中指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酿酒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层次、行为层次和精神层次。 值得人们关注的是,2010年至2016年期间,全球骤然刮起世界饮食遗产之风:以法国大餐为代表的饮食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入选的还有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摩洛哥联合申报的“地中海饮食”、“传统墨西哥餐饮”。2011年,土尔其饮食“麦粥传统”入选世界名录。2013年更有东亚两个饮食提案,即“日本和食”和“韩国越冬泡菜”同时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有了六个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饮食不在其列。 进入21世纪以来,短时间内密集的申请和通过了如此多项饮食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前所未见的。李秋喜分析道,一方面是食品安全问题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了全球少数几个重要的公共事务、公共伦理、公共议题之一;另一方面说明全球各个国家对于文化发展空前重视,民族文化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元素,已经上升为政治高度。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当食品成了遗产化的文化策略,它展现的就是国家软实力和民族的荣誉感。 同时,李秋喜提到了法国勃艮第葡萄酒产区的气候(Climats)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法国相关部门表示申遗成功是地方政府、国家机关、科学委员会、葡萄酒行业、企业和赞助人以及组成申遗委员会一共64000位从业人员集体努力的结果。而这样的努力也让全世界看到了法国勃艮第葡萄酒产区漫长而丰富、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文化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法国勃艮第葡萄酒产区申遗成功展现了他们对国际社会的责任。由此可见当今世界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文化高地,对进一步稳固国家政治、经济等全球化地位的巨大作用。 价值:中国独有知识产权,民族产业重要符号 据悉,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发酵和蒸馏技术的鼻祖(2016年海昏侯墓考古发现了全世界最早的青铜蒸馏器,将中国的酿酒蒸馏技术起源时间提前到公元前8年)。中国人也正是在西汉时期通过古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了蒸馏技术,世界蒸馏酒发端于此。 李秋喜谈到,中国白酒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的嗜好性产品,是交际、礼仪消费中最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征产品,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酒这样息息相关、水乳交融。举凡纲常礼仪、诗词歌赋、怀乡情怀等,都与中国酒形成了有趣的酒礼和酒俗。同时,中国人自古都提倡文明饮酒的高雅饮酒风尚,饮酒之时,品味艺术,陶冶情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式文化。 中国白酒还是世界上工艺最复杂的蒸馏白酒,是对人的感官冲击最丰富的蒸馏酒。中国人酿酒遵循“天人合一”与“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这也是中国哲学对万物关系的理解和对理想境界的构思。而历史多次证明,中国哲学已经成为解决当今世界紧张问题的最佳良药,世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近代以来,我们国家的陶瓷和丝绸制造技术先后被国际其他国家超越,而中国白酒的酿造技艺仍属于我国独有的知识产权,是可以肩负中国民族产业的最重要符号。 现状:酿酒技艺传承岌岌可危 亟须重视和保护 李秋喜呼吁,随着现代化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的酿酒技艺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目前,我国白酒各流派传统酿造技艺的国家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2岁,且只有12人;广大的从事传统酿酒工作的酿酒工人平均年龄超过48岁,并且每年酿酒工人呈负增长。因此,如不加以特别重视和保护,长此以往中华古老的酿酒技艺传承将岌岌可危,世界最早的发酵和蒸馏酿酒技术将逐渐遗失殆尽,最终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酿酒文化的消失对我们国家的整个民族乃至全世界都是惨痛的损失。 中国白酒酿造是一门涉及广泛的综合技艺,完全可以集中表达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科技、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中国白酒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从技艺到记忆,从内部到外部,从国家到世界,推动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继承。 综上,李秋喜再一次在两会上呼吁:建议将中国白酒酿造技艺作为我们国家申请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工作,尽早排上日程推进。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5月21日正式拉开大幕。 疫情冲击之下,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面临何种挑战等诸多问题,备受热议。 众多国家生产“停摆”,中国对外贸易排除万难,艰难前行。中国产品特别是抗疫物资正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为多国提供抗疫医疗物资,为众多国家民众提供生活保障物资。从3月1日到5月5日,单是中国向美国提供的口罩就已经超过66亿只。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迅速复工复产,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注入稳定性。中国已然是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周汉民认为,对于未来的全球贸易,我们现在就应该筹谋在大变局下的因应之道。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疫情平稳之后,实际上也面临着新基建问题。中国要抓住全球经济转型和复苏的机会,提供他国所需物资和人才等。 特别是在中国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的情况下,预判今年下半年中国对世界贸易的贡献将会加大。 中国要高度重视研究产业链发展新趋势,根据疫情带来的生产、流通、消费模式变化,打造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上下游。 自1986年担任上海世贸组织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以来,周汉民历经中国从“复关”到“入世”期间15年谈判的建言献策整个阶段。 在出任浦东新区首届人民政府副区长后不久,他作为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上海世博局副局长、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还全程参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申办、筹备和举办的全过程。 社会距离不能演化为对全球化的颠覆 正是由于一路见证了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美丽图景,也让周汉民格外关注疫情下逆全球化思潮的暗流泛起。 NBD:您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 周汉民: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所谓巨大,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哪一种经济制度的国家和地区都难以幸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进行了史上最大幅度的下调,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而今年1月份这项预测值还是3.3%,即下调了6.3个百分点。 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美国,3月美股连续曾出现4次熔断,经济一路下滑,失业人口已超过3000万。 世界经济总量占第二位的中国,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这也是多年来难以见到的季度性萎缩。 数据来源:Wind 由此可见,世界经济受到的巨大影响难以估量。 所谓深远,是由于疫情的发展趋势难以预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已经告诫,新冠病毒可能长期与人类共存。 至于疫情如何在全球范围稳住,当下还难以断言,疫情存在一波接着一波展开的可能,可能会周期性出现。 从疫情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而论,最要紧的是时间轴,时间轴拉得越长,影响就越深远。 NBD:疫情之下,目前出现了一些类似“全球化终结”的观点,您如何看待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 周汉民:全球化能有效整合世界各地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 当疫情趋于严重之时,全球各地往往会出现一种全局性恐慌——人们争先恐后采取措施,而这些措施中很多都涉及自保,由此也产生隔阂、隔膜和隔离。 人们现在常用的一个词叫“社会距离”,我认为社会距离不能演化为对全球化基本潮流和趋势的颠覆。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当下,碰到“逆流”,是可以想见的。 但是,全球通过商品和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达成的经济繁荣,通过贸易投资自由化来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交流的顺畅便利和发展,仍然是潮流和趋势。 这次疫情期间,各国所形成的国际合作态势就是对全球化的坚守。 全球化所带来的成果是巨大的,世界经济在“二战”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此。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追随全球化、融入全球化的历史。 尽管当下一些事件表现出孤立主义与“逆全球化”倾向,但世界仍持续变得更加相互依赖。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全人类的集体智慧和协作,这也凸显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应高度警惕“去中国化”杂音 NBD:中国该如何应对疫情对全球化的挑战? 周汉民:我刚才说过,世界经济发展仍然是以全球化为主流,全球化进程是受效率和技术驱动的,是客观力量作用的结果。 中国应当顺势而为,勇于担当,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新型国际治理体系,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让世界看到中国推动解决问题的勇气、诚意与决心,为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注入正能量。在这次世界卫生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兼济天下的胸怀。 当然,必须承认,全球化的理念、做法、举措和原则也不能一成不变。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因此,一方面要有坚守全球化、维护全球化的坚定信念,因为中国以及整个世界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另一方面也要有应对“逆全球化”乃至“终结全球化”之说的思想准备。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当下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小心有些国家不是在讨论终结全球化,而是在讨论“去中国化”,这是必须高度关注与警惕的,要团结全世界力量予以坚决反对。 NBD:对于当前国际环境对中国带来的挑战,您有怎样的建议? 周汉民: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2年的发展历程,都说明了我们在挑战中成长,在挑战中进步。 中国复关与入世谈判的15年间,尽管也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的困难,但依旧通过坚守完成了入世的壮举。 因此,在应对当前疫情下国际环境对中国的挑战时,在经济上要用最大的努力、更大的开放来倒逼更深入的改革。 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青山”就是改革开放,要主动出击。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疫情期间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合作的理念,更是一个追求人类共同发展的畅想。 因此,在疫情下,应当促使大家更好地团结起来,而不是各自采取极端自保、关住家门的方式。 此外,面对挑战,还需认真应对有些国家所提出的“去中国化”谬论、对中国进行妖魔化的做法,必须对此各个击破,且要予以有理、有力的回击。 应对挑战别无他途,发展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 是当下最要紧的。 疫情对产业链发展提出新要求 NBD: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极为关键的位置。全球疫情之下,中国应如何加强与世界的经济合作? 周汉民:中国没有一天不在世界的汪洋大海中学习游泳、学会游泳、游好泳。 2010年是一个重要的年头,中国登上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位置。今天,全世界不可想象有一个国家说没有中国商品和服务,也不能想象世界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如果断裂会造成怎样的恶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1月24日至2月24日,中国进口口罩数量为16.3亿只。而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从3月1日到5月5日,单是中国向美国提供的口罩就已经超过66亿只。 中国已然是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出口也早已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稳定位置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且黏性不足、国际定价权等市场竞争力不足、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收缩等。 为此我建议,要高度重视研究产业链发展新趋势,根据疫情带来的生产、流通、消费模式变化,打造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上下游;充分用好自贸区和进博会等对外开放平台,推动这些平台的相互联动。 同时,利用电商和数字经济优势促进国际往来,如开展类似“线上广交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及精准的点对点小型活动,借助互联网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鉴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链条缩短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快,要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在加强与世界经济合作方面,我认为有“三个不能”: 一是不能断。中国迅速复工复产,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注入稳定性。 二是不能乱,面对当前针对中国这样、那样的议论,有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关起门来做好自己的事,我认为这种观点绝不可行。我们一定要坚守改革开放这一非常重要的方向。 三是不能退。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世界有所挤出效应的当下,外贸出口有许多困难。但世界市场是中国人一寸一寸争取而得来的,因此对于争取得来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中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不能退的。 总体而言,不断不乱不退,要有面对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发生变化的思想定力。 同时,要因势利导,探索新路。比如今年一季度东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我们要抓住机会,更好发展与东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数据来源:Wind NBD:疫情平稳后我们该如何重振国际贸易?全球贸易的未来图景将会是怎样? 周汉民:我们是在一个战场打两大战役。第一个战役是众志成城抗疫情,第二个战役是千方百计促发展,这都需要有国际贸易的支持。 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绝对的重要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中,世界贸易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两倍以上。 然而,在过去的十年,全球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速,这说明国际贸易需要复苏,需要回暖,不仅仅是因应此次疫情发展之需要。 在这样的前提下,当疫情平稳之际,中国应更加主动出击。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其实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为对国际贸易的贡献。 受疫情影响,中国一季度经济明显下挫,但在政策的支持下,在所有市场主体的努力下,目前正一步步企稳。中国的医疗物资正源源不断运往全世界,就体现了中国国际贸易的力量。 中国还需要依仗世界,世界同样需要依仗中国。对于未来的全球贸易,我们现在就应该筹谋在大变局下的因应之道。例如,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疫情平稳之后,实际上也面临着新基建问题。 新基建不仅中国需要,他国也需要,中国要抓住全球经济转型和复苏的机会,提供他国所需物资和人才等,中国也应提高这样的实力。 因此,我相信,中国对世界贸易的贡献,在今年下半年会全力以赴,做得更好。
2020年“两会时间”开启,这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召开的两会,还是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后召开的两会。如此特殊的时期,中国全国两会将担起怎样的使命,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国际社会格外关注。 “它不仅是例行政治程序,还是中国完全控制新冠病毒传播情况的象征”“作为疫情下洞察中国决策方向的重要窗口,在世界政治酝酿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今年中国全国两会值得追踪的热点,不少于以往任何一次”……连日来,国际舆论持续聚焦特殊时期的中国全国两会,瞩望中国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的前景,期待聆听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中国经济复苏发展的强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见证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效率在战胜艰难险阻过程中释放的超凡能量。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经受住疫情考验的中国,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决心坚定不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斗志矢志不移。誓把因疫情而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已经化为全国上下脚踏实地的共同奋斗。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文章评价:“对于那些目前仍受疫情重创的国家来说,中国就像预示未来的时光机。”世界同感振奋的同时,更进一步思考“中国为什么行”。瞩目中国“两会时间”,也是期望读懂中国。 “在这次会议上发布的任何增长目标都将受到密切关注。”彭博社对两会制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聚焦,折射出中国经济复苏发展的世界分量。中国4月份出口同比增长8.2%,实际使用外资实现正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充分彰显中国经济韧性和活力的一系列数据和事实,证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透过近期国际媒体的报道,很多人发现中国城市交通恢复了繁忙、消费正在复苏、外企投资加快落地。国际观察人士得出结论,“中国取得疫情防控战略性成果后,走在了全球经济复苏曲线的前面”,“中国经济超预期复苏给全球经济带来利好消息”。 抗击疫情离不开全球协作,世界经济复苏更需要各国开放合作。决胜全面小康的中国能否继续向世界释放红利?很多国际观察人士满怀信心地预见到足令世界倍感鼓舞的答案。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确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目前已经签约的展览面积超过了去年同期水平;美国惠誉评级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正式取消……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新举措,彰显中国致力开放合作、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底气和决心,必将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复苏注入信心和动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历经淬炼的中华民族定将从挑战中汲取力量,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特殊时期,瞩目“两会时间”,读懂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人们更能感知发展的机遇、合作的力量。各国携手奋进,世界才能更美好。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薛源
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全国两会在特殊时期召开,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各国专家学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通过两会进一步把握中国发展脉搏,了解中国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信中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将为世界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体现了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全国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国两会的举行,体现了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表示,中国采取严格防控举措,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社会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中国抗疫成就极大增强了世界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也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稳步向好的信心。 俄罗斯阿尔希波夫基金会主席阿尔希波夫认为,中国全国两会将讨论部署中国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预算、立法等议题。“中国正以满怀信心的姿态,拥抱未来各领域发展的新机遇”。 “今年中国全国两会格外引人注目。全球抗疫和世界经济急需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法国尼斯欧洲研究所学者乔治·佐戈普鲁斯认为,全国两会的召开表明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这些将更加坚定各国战胜疫情的信心,进一步推动国际抗疫合作。 老挝老中友协秘书长西昆·本伟莱认为,全国两会向世界表明,中国有信心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将通过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激发民众积极性和创造力,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国际社会期待中国释放利好消息,提振世界经济发展信心”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703.6亿元,同比增长11.8%。截至4月中旬,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99%,民营企业复工率超过90%,中小企业复工率超过80%。中国复工复产提速扩面,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恢复稳定提供了强大动力。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教授皮埃尔·皮卡尔一直对中国发展颇为关注:“全国两会对其他国家来说是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十分复杂严峻,疫情仍在全世界蔓延,中国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如何发挥全球经济重要引擎作用等,都是我关心的话题。” “全国两会的召开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指明方向,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墨西哥普埃布拉功勋自治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拉克尔·莱昂·德拉罗萨认为,中国有效控制疫情,经济社会发展正逐步回归正轨,作为世界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不会减弱。 佐戈普鲁斯认为,欧洲疫情形势日益好转,复工复产复学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一些国家的重要任务。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在应对疫情挑战、有序复工复产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做法,“我希望这些宝贵经验得到进一步总结,并分享给国际社会以资借鉴”。在他看来,各国采取许多管控措施以防控疫情,要重启经济就必须重新开放、加强合作,“在这种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价值更加凸显,加强互联互通有望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巴中研究中心负责人埃万德罗·卡瓦略认为,当前疫情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不确定性,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全球治理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鼓励进口更多国外优质产品,为更多外国公司提供巨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将给包括巴西在内的很多国家经济复苏带来希望。” 哈立德对中国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充满期待,他说:“很多机构预测,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中国全国两会的决策指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进而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经济在遭遇疫情冲击后实现复苏的重要因素。在此关键时刻,国际社会期待中国释放利好消息,提振世界经济发展信心。”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实现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 国际人士认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和科学部署下,中国发挥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努力守住全国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为把握主动权夯实基础,成为世界上率先控制住国内疫情的国家之一。 “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中国能够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和全国疫情防控的战略成果,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日本庆应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大西广认为,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阿尔希波夫认为,中国为战胜疫情集中各种资源,有效实施检测、诊断、隔离等措施,“全国上下一盘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国的表现为世界作出了榜样。”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院长拉杰布认为,中国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保障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实现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皮卡尔表示,“中国全国两会上,来自各地的代表委员齐聚一堂,为国家发展谋大计,为民众谋福祉。我相信,这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 记者 邹松、黄培昭、任彦、屈佩、张远南、刘玲玲、丁雪真、刘军国、孙广勇、刘旭霞)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薛源
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国际合作 我国本着“早、快、透明”原则与世界分享疫情信息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情况。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在疫情防控领域与世界卫生组织开展全方位合作。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我国本着“早、快、透明”原则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家分享疫情信息。 “在1月3日我们还不清楚造成疫情的病原体是什么的时候,就通报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家中国发生了不明原因的肺炎。在成功分离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并确认新冠病毒是造成这次不明原因肺炎的罪魁祸首时,立刻通报了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我们把病毒的基因序列弄清楚时就第一时间上传、通报、分享给世界卫生组织,并把整个基因序列上传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共享数据平台。”吴尊友说。 除了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防治工作进展,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和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办事处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并邀请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和其他国家专家到武汉现场考察、指导防治工作。此外,在世界卫生组织牵头举办的国际性技术交流会议中,中国也是最重要的参与国之一,与各国专家一起讨论新冠肺炎诊疗问题,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2月至今,我国积极向全世界介绍中国诊疗经验,目前参加的各类视频连线会议已经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国医护人员和专家前期主要关注中国疫情进展、感染病例特征和临床表现。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他们把关注重点放在了防控的具体细节和诊疗手段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说,我们把第七版诊疗方案、第六版防控方案、第二版重症诊疗方案都翻译成英文,与国外专家有针对性地探讨临床救治手段,这些做法得到了国外同行认可,为有效降低病亡率提供了重要支持。(记者 敖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