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5年时间里,全国万达广场累计节能1.5亿度电,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万吨。这是万达集团实施绿建节能第二个五年规划取得的重要成绩。12月30日,万达集团发布了《2021年—2025年绿建节能规划纲要》,这是万达推出的第三个绿建节能“五年规划”。(图为广州白云万达广场是中国首个获得二星级绿建设计标识的大型购物中心) 万达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绿建节能的先行者。从2000年开始,在国家没有强制规定的情况下,万达集团主动推行建筑节能。2011年,万达集团推出第一个节能减排五年规划,建立绿建节能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规定2011年新开业项目必须取得“绿建设计”认证,成为中国首家全面推行绿建节能的大型民营企业。在2016年至2020年的第二个节能减排五年规划中,万达再度提高标准,除了所有新建项目必须取得“绿建设计”认证外,新开业项目必须取得“绿建运营”认证。 为确保万达广场绿色节能运营,万达自主研发了万达广场“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16个子系统,连接全国万达广场超100万台设备、300万个点位,每年产生1000亿条运行数据,通过运用大数据建模,实现对万达广场智能管理,平均每个广场每年节省能耗费用达48万元。万达还基于BIM技术推出建筑项目开发、建设全程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筑云系统,形成大型商业建筑从设计、发包、建设和运营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控体系,进一步推进智能化绿色建造。 在制度保障和技术加码的双重推动下,万达的绿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20年年底,万达累计获得绿建认证862项,其中设计标识538项,运行标识232项,绿色饭店标识83项,绿建认证项目数量在全国企业中遥遥领先。 万达集团新推出的“五年规划”对绿建和节能提出了更高标准。新规划要求万达广场、建筑、酒店、旅游小镇项目均需取得不低于一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证书,万达茂和医院项目需取得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证书。2021-2025年,万达要完成30个绿色商场、20个绿色饭店标识认证。预计万达广场在新的“五年规划”期间,节能降耗力度更大。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建筑业正在成为一支主力军。有统计显示,建筑能耗约占整个社会能耗的1/3左右,降低这部分能耗将显著改善社会整体能耗状况,同时,对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二三十年来,中国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通过提高节能标准,实施改造工程,加大监管力度,推广可再生能源等举措,不断提升建筑能效。如今,发展节能建筑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正在助力中国早日实现碳排放达峰和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节能迫在眉睫 在城镇或乡村,看似悄然伫立的高楼大厦、楼台庭院等各式建筑背后,却有着不小的“动静”:每栋建筑每时每刻都消耗着能源,排放着对环境有害的物质。比如在北方一些地区的老式高耗能住宅,因采暖每年多耗标准煤达上千万吨,多排二氧化碳50多万吨;到了夏季,空调高峰耗能也十分惊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建筑业也进入鼎盛时期。据统计,前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同时,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也与日俱增,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现在的30%左右。高耗能建筑消耗大量资源,比如钢材、水泥、木材、玻璃和塑料制品等,还产生碳排放,仅到2000年末,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达25%。 各类建筑中,公共建筑能耗比例最大,未来这一比例还将提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魏峥博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在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贡献比重日益增加。第三产业的大部分活动都在公共建筑内进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办公、商场、医院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强度也会不断增加;同时,在公共建筑里,人员密集,生产、生活活动集中,对设备和空间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公共建筑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引起更大关注,随之带来的建筑设备和机电系统更新升级可能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从而推高相关建筑能耗。 面对如此庞大的建筑耗能,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在2019年7月召开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其中包括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最新发布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要求,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 绿建意识提升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启建筑节能降耗的步伐,当时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起以节能65%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部分地区执行更高的75%节能标准。 随着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提升,企业开始在建筑领域积极应用先进的生态环保技术,大量节能示范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比如上海中心大厦,应用的节能环保技术涉及照明、采暖、制冷、发电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每年能为大厦减少碳排放2.5万吨;广州珠江城大厦玻璃幕墙安装有光伏发电设备利用日照发电;建筑面积逾30万平方米的成都来福士广场,外墙安装的低辐射中空节能玻璃,最高可以降低建筑能耗达70%以上。 近十年间,建筑节能工作深入稳步推进。针对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政府通过开展节能专项工作、节能专项验收等措施,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管理。对于既有居住建筑,政府投资进行改造,居民一般不需出钱,自有住房就得到了全面节能改造。 魏峥分析说,这几年,我国新建居住建筑和新建公共建筑的节能工作很有成效,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可以通过节能设计标准、节能审查、节能专项验收等技术和行政手段实现了有效管理。 “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问题,我国主要是通过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来进行指导和约束的,这项工作从2005年到现在,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取得的成绩非常显著,特别是最近10年,变化非常大,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整个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总工徐伟对本报记者说。 公建节能需突破 全球范围内,新建建筑只占存量的2%,基本上都是既有建筑。与新建建筑不同,既有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医院、学校、文体科技类场馆、公共交通站、私营企业或个人经营的写字楼、商场、餐饮、宾馆等,这些建筑一般由各类业主直接进行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既有公建节能是个困扰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推动既有公建的节能改造与节能运行也是举步维艰。 既有的公共建筑每年消耗的能源占到了全部民用建筑领域能源消费的38%。大型既有公共建筑因存量大且能耗强度高,一直是节能工作的重要领域,但也是进展最为缓慢的领域。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的《建言“十四五”——中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困境与突围》报告认为,如果不能实现体制机制上的突破,既有公共建筑低能效导致的建筑能耗不合理增加,不但会影响国家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实现,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不过,随着全社会节能意识的增强、经济业态调整的深化、建筑机电设备的批量老化、房地产行业向存量更新经营模式的转变、国内建筑节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等,既有公建节能原地踏步的局面很快将得到改变。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大潮的引领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已经日趋深入人心,全社会追求绿色建筑发展的共识也催生了公众对于绿色健康公共建筑空间的需求。此外,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都为建筑领域破解以往数据获取难、建筑运行高度依赖物业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积累等困境带来了新的机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潘支明对本报记者说。 201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40%以上,实现年节电4000亿千瓦时左右的目标。该行动方案为大型公建中常见用能设备和产品开展分系统能效提升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以落实和深化《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为契机,进一步扩展系统能效的概念。”潘支明建议,对大型公建中常见用能设备和产品按照其实现的分系统功能进行集合,推动相关产品的集成化和标准化,实现由对单个产品能效的关注上升到分功能子系统能效的考察,最终助力实现公共建筑的整体高效绿色运行。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8月18日消息,按照《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计划》(工信部节函〔2019〕101号)和《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工作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20﹞107号)的工作部署,各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积极组织,首批确定由483家节能诊断服务机构为全国7486家企业提供工业节能诊断服务。 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北京北科能环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国电龙源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中标合信(北京)认证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及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2020年度首批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清单.pdf
随着国网信通、国网英大这两单资产重组相继收官,作为国家电网旗下的上市平台之一,涪陵电力也开启资产并购了。公司拟通过“定增募资+资产收购”的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配电网节能服务业务,国家电网也借此契机进一步推动旗下资产证券化进程。 涪陵电力8月14日晚公告称,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募资不超过18.8亿元,其中约13.22亿元用于收购国家电网下辖省属9家综合能源服务公司配电网节能资产及相关EMC合同权利、义务;剩余募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目前,国家电网旗下的川东电力是涪陵电力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51.64%。 据披露,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采取询价发行方式,定价基准日为本次发行的发行期首日,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涪陵电力已与本次交易相关标的河北省综能公司、四川省综能公司、浙江省综能公司等9家公司分别签署附条件生效的《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协议》。截至2019年末,上述9家公司所涉交易标的资产总额合计8.97亿元,对应营业收入合计为2.87亿元。 作为一家供电区域主要集中于重庆市涪陵区的区域性电网公司,涪陵电力于2016年以近4亿元现金收购国家电网下属国网节能服务公司的配网节能服务业务,自此公司走上了业绩增长的“快车道”。其营业收入从起初的十几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0.60亿元,再到2018年的24.48亿元,2019年营业收入进一步增至26.22亿元,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其中,节能服务收入从2016年3.73亿元增至2019年12.52亿元,年均增长49.73%,公司的盈利能力也随之显著提升。 涪陵电力称,目前公司开展的配电网节能服务项目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并逐步拓展至新疆、宁夏等西部地区。而本次交易相关标的资产分布在蒙东、辽宁、河北、河南、四川、江苏、浙江、北京、甘肃等九地。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配电网节能服务业务布局将得以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增强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国家电网早在2016年曾给出承诺,即在此后5年内通过委托涪陵电力经营或出售给无关联第三方或注入涪陵电力的方式,解决国家电网控制的部分省公司从事少量配电网节能业务而产生的同业竞争问题。而在涪陵电力2019年半年报中,国家电网再度明确,涪陵电力为其配电网节能业务的载体,若其及控制的其他企业获得与涪陵电力构成或可能构成同业竞争的业务机会,会优先提供给涪陵电力。显然,本次增发也是依照上述原则思路实施,也进一步确立了涪陵电力在国家电网的业务发展定位。 针对本次交易,涪陵电力还表示,在重组新增配电网节能服务业务的基础上,通过本次非公开发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配电网节能服务业务规模快速扩大,有效应对电力体制改革对公司传统业务的冲击。 有券商分析人士表示,涪陵电力经营的配电网节能业务是为电网节能降损提供节能改造和能效综合治理,属于国家大力支持和提倡的朝阳产业。此次进一步把省级平台整合进来,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做大主业规模,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6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勇在人民日报撰文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深入挖掘节能潜力,对降低企业和居民用能成本、增强绿色消费内需和拉动有效投资具有重要作用。要对标能效先进水平,加快工业、既有建筑等节能升级改造,建设节能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大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激发高效节能产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消费潜力,推动居民消费绿色升级。要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价格、税收、金融政策,创新发展综合能源服务、用能权交易、产能置换交易等新机制,持续释放节能市场潜能和活力。 原文如下: 节能提高能效 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成就。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节能提高能效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把生态文明建设构筑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从源头上不断降低资源和环境代价,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深刻认识强化节能提高能效的重要意义 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方略,这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化发展阶段,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进一步强化节能提高能效,对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建设生态文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节能提高能效是满足我国现代化能源增长需求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交通用能较少,人均能源消费量尚不足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60%。随着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我国能源需求还将持续增长。如果主要依靠开发原生资源或进口满足能源需求,无论能源安全保障还是生态环境容量都将承受很大压力。节能提高能效不仅是满足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的最优先来源,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 节能提高能效是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改善之快前所未有。但随着末端治理的空间不断收窄、成本持续上升,必须从源头上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协同推进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节能是最具减排潜力、最经济的方式,是实现我国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最主要的途径。 节能提高能效是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源泉。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方式、优化结构、转换动力的攻关期。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技术不断突破,已经成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动力。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一方面,超高能效设备产品、低能耗建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可不断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实施节能升级改造,可以赋能实体经济,在绿色转型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节能提高能效也是推动民生福祉普遍改善的重要内容。优美的生态环境、现代高效的能源服务,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内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绿色建筑、清洁取暖、高效制冷等已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挖掘节能潜力,能够从源头持续减少污染,不断增加高效节能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城乡现代高效能源服务普及,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民生福祉的改善。 节能提高能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节能提高能效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节能工作取得重要成就。 一是助力经济由粗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能源利用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我国能效水平明显提升。2013年—201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4.6%,累计节能12.7亿吨标准煤,节能量接近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一年能源消费量之和。我国以年均2.7%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7%的经济增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迅速的国家之一,我国节约能源占同时期全球节能量的一半左右,对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促进能源利用技术由追赶型向引领型加快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鼓励节能技术、产业和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我国能源利用技术实现跨越式进步。燃煤发电、电解铝、水泥等能耗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节能建筑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完善,高速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世界一半以上。 三是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节能提高能效,推动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近千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27亿吨,对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负荷和碳排放强度发挥了关键作用。节能提高能效不仅节约了末端治理的大量投资,而且促进了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为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重要的产业和技术支撑。 四是推动节能制度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完善节能政策体系,着力提升制度效能。严格节能目标责任,引导发展理念和政绩观加快转变。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加快推动重点行业产品、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完善价格、税收、金融政策,激发各类主体内生动力。鼓励合同能源管理、需求侧管理、用能权交易试点等市场化机制,促进能源资源高效配置。 推动节能事业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要求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今年是全国节能宣传周三十周年,过去一个时期通过持续节能提高能效,我国能源供需紧张得以有效缓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三十年,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我们要进一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将节能提高能效放在推进能源革命的优先位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能源利用效率赶超升级,推动节能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贯彻节约优先方针。当前,我国仍处在生态文明建设爬坡过坎阶段,稍有放松就有可能出现反复。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把节能优先方针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作为评价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绿色标尺。要做好“十四五”和中长期节能工作规划,推动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跨越赶超。 二是深入挖掘节能潜力,通过节能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当前,我国正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深入挖掘节能潜力,对降低企业和居民用能成本、增强绿色消费内需和拉动有效投资具有重要作用。要对标能效先进水平,加快工业、既有建筑等节能升级改造,建设节能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大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激发高效节能产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消费潜力,推动居民消费绿色升级。 三是加强政策协同,发挥节能提高能效在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节能提高能效相比扩大能源供给、实施末端治理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要把节能提高能效与深化能源革命、治理大气污染、加快绿色转型等统筹起来;在相关领域工作目标、规划、政策制定中,把从源头上节能提高能效作为重要考量;在重大项目建设等能耗要素保障中,坚持节能优先、效率优先,充分挖掘节能潜力。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完善节能制度和政策体系。我国节能政策机制不断完善,但距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还存在差距。要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的目标,引导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创新实践双控工作。要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价格、税收、金融政策,创新发展综合能源服务、用能权交易、产能置换交易等新机制,持续释放节能市场潜能和活力。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6月29日消息,今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组织开展了2020年“节能服务进企业”云启动活动。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中国电子学会、国际铜业协会、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机械工业节能与资源利用中心、物资节能中心、中国绿色制造联盟等发起单位以云端联合发布的形式,共同启动2020年“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 相关单位承诺,2020年将同业界共同努力,围绕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等重点用能行业,电机、变压器等重点通用用能设备,以及数据中心等重点用能领域,灵活采用线上与现场活动等形式,大力组织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系列活动,促进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与企业精准对接,积极服务广大企业。 “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是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与工业企业紧密对接,将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引入到工业企业,促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 下一阶段,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将继续鼓励各地区、行业协会、有关企业和机构积极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创新节能服务新模式、新机制,帮助企业发掘节能潜力,为企业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携手共谱工业通信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新篇章。
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45% 近日,记者从黑龙江省发改委获悉,“十三五”以来,黑龙江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强省建设为目标,把严格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作为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的重要突破口,2016年至2019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45%,实现了“十三五”年均下降3.2%的目标;能耗增量仅占“十三五”总控制目标的27.11%,为完成全省“双控”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6年以来,黑龙江省坚持把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作为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截至2019年底,共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1家、绿色产品2个、绿色供应链1条,提前完成国家下达黑龙江省绿色工厂创建目标。围绕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重点高耗能行业569家企业,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对97家问题企业进行了查处。对101户重点耗能企业实施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取得节能4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诊断成果”。在重点高耗能行业遴选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有效推动了节能技术进步。引导高耗能企业投资12.7亿元,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61个,实现年节能量近35万吨标准煤。 建筑节能方面,制定印发了《黑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平均节能率达到78.3%,高于国家标准节能率3.3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共推广绿色建筑290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805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64.85万平方米,完成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202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13万平方米。 构建绿色交通新体系,重点扩大公交覆盖,加密区域内公交支线,布设了一批公交快线,尝试开通订制公交线路。“十三五”以来,全省推广新能源公交车10319台,占新增及更换公交车比重的95%。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一核心两网络三通道”工程和牡丹江国际(国内)陆海联运通道集装箱多式联运工程列入交通运输部第二、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完成交通运输部第三、四、五批甩挂运输部级试点企业的验收。开展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寒区的应用技术等科研项目,提高公路用废旧材料的再生利用率。 同时,黑龙江省完成创建3批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112家、2批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255家、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5家。“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省级公共机构节能改造资金1381.8万元,实施了31个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项目,涉及40.5万平方米改造面积。2019年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分别较2015年下降12.4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