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7日,新三板精选层首批32只股票正式挂牌,市场运行非常平稳,并未出现挂牌首日大涨的迹象,相反,有22只股票开盘“破发”。这体现了精选层的理性与淡定,展示了新三板的包容与韧性。精选层的推出,意味着一年后将可能在这32家挂牌公司中诞生首例转板上市公司,可以被称为新三板开板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制度创新与改革。 本轮新三板改革始于2019年底,其主要亮点有四个:第一,在原有基础层、创新层的基础上,增设了“精选层”。第二,将投资者准入的资产门槛从500万元降至精选层100万元、创新层150万元、基础层200万元。第三,允许精选层挂牌企业公开发行及转板上市。第四,连续竞价交易首次引入新三板,并仅限于精选层采用。 本轮新三板改革,大幅降低了投资者准入门槛,使得投资者参与人数及账户数量猛增,赋予了精选层公开发行和转板上市的功能。此前,新三板运行已近7年,到本轮改革之前,新三板合格投资者开户数仅为20万户左右。但改革不到半年,新三板合格投资者累计开户数于6月2日首次突破百万,较本轮新三板改革启动前增长近4倍。 另一方面,精选层公开发行将明显提升新三板企业融资能力及挂牌积极性。精选层将成为新三板与沪深交易所互联互通的桥梁与纽带,并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低成本晋级上市的新通道。新三板挂牌企业可以绕过IPO,通过精选层转板直接上市,这将极大地提升新三板的市场地位及影响力,并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 此次挂牌精选层的32家企业,是从新三板“优选”出来的。从地域分布来看,32家企业分属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民营企业28家,占比87.50%,中小企业27家,占比84.38%。从行业分布来看,这32家公司涉及19个行业大类,集中在软件信息、医药制造、计算机设备制造以及污染治理、农药研发等科技创新与民生结合的细分领域,其中25家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占比78.13%,这将为精选层转板科创板和创业板提供源源不断的上市资源。 从32家挂牌公司财务指标总体情况来看,2019年末净资产平均3.71亿元,营业收入平均4.89亿元,净利润平均5047.32万元,净资产收益率平均13.59%。营业收入增长率平均5.12%,净利润增长率平均18.68%;研发投入平均2462.39万元,研发强度平均5.03%。 数据显示,精选层首批32家挂牌公司合计募集资金总额94.52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募集2.95亿元;共计发行8.37亿股,平均每家企业发行2614.53万股。 在股票公开发行阶段,投资者认购积极。平均网下申购倍数为23倍,平均网上申购倍数为434倍,平均每只股票参与申购投资者数量超过35万户,约占精选层合格投资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在定价方面,有29家企业选择以询价方式确定发行价格,3家企业选择直接定价;发行价格区间为4.70元/股48.47元/股,发行市盈率区间为11.81倍-77.59倍,发行后企业平均市值为21.98亿元。 但在此次精选层挂牌的32只股票中,仅有4只发行价高于原停牌价,而且在精选层挂牌首日,仅有10只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并未出现沪深交易所“逢新必涨”、连拉多个涨停板的畸形现象。与此相反,共有21只股票在精选层挂牌首日就出现了“破发”现象,这正是新三板作为“准机构市”的理性与淡定。新三板是一个“准机构市”,达到百万开户门槛的个体投资者及各类机构投资者有着较强的风险意识及风险承受能力,这使得新三板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更强。 新三板分层是基于差异化的信息披露要求及监管要求而划分的,它也同时决定了投资者准入门槛的高低。基础层基本上没有量化的挂牌门槛,其信息披露要求最低,投资风险最大,因此,投资者准入门槛要求最高(200万元);创新层有着明确的挂牌门槛,其信息披露要求较高,监管更严,投资风险低于基础层,投资者准入门槛略低(150万元);精选层的挂牌门槛明显高于创新层,其信息披露要求远高于创新层,监管更严苛,投资风险也低于创新层,因此,投资者准入门槛相对较低(100万元)。 截至2020年7月28日收盘统计,新三板现有挂牌公司8518家,其中,基础层7330家,创新层1156家,精选层32家。这是一个典型的“晋级型”金字塔结构。基础层是新三板金字塔的底座,它必须宽阔厚实,并具有足够的体量。基础层应无缝对接区域性“四板”市场(地方股权交易中心)。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34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全国四板市场挂牌、展示企业数量突破10万家。在这10万家四板企业中,只要有5万家“转板”至新三板,就可以迅速做大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规模,创新层与精选层就会有更大的挂牌资源可供筛选。到那时,精选层也会有上千家挂牌公司作为科创板及创业板的上市资源以供筛选。不难预料,这其中也会诞生出同样伟大的大批公司。
总体来说,在低利率环境下固收机会相对有限,股胜债的局面已经持续了数年,而在今年美联储带头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全球固定收益的回报预期不太可能会大幅改善。尽管如此,平均素质较高的中资美元固收产品可以相对增强收益。 最近几天相信大家都关注到了A股的“健康牛”,美股的科技股也继续向好,但与此同时,疫情的反复也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全球累计确诊接近1200万,美国累计超300万,而原本曲线已经平息的亚洲这边墨尔本、东京和香港也相继出现第二波或者第三波。黄金市场最先做出反应,金价突破1,800美元/盎司的重要关口,创下了近十年新高,黄金ETF的资金流入规模也超过了2009年的全年最高纪录。 在乐观情绪下,大家需要留意短期市场可能的不确定性因素,市场避险情绪可能反复,10年期美债收益率维持在3月大跌后的偏低水平0.6%左右。纵向来看,3月的流动性危机已经被债市逐步吸纳,截至7月1日,海外的债券型基金连续第12周录得资金净流入。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梳理海外公募中债券基金的上半年表现,以下所有回报基于晨星的数据,均统一以美元计价。 首先我们看到,上半年以地区来区分的话,表现较好的是美国债券基金,平均涨幅3.3%,这一类别中涨多跌少,但表现分化差距到正负10%;环球债券基金中则涨跌五五开,平均回报1.7%,亚洲债券基金平均录得1%的升幅,欧洲债券基金表现接近持平,而新兴市场债券基金几乎全军覆没,平均下跌4.2%,其中本币债券明显跑输强势货币。 除了一些美债基金受到国库券的提振以外,债市的表现与疫情的严重程度基本一致,也体现了市场对于地区经济复苏的预期程度。 专注于投资级别的债券基金数量不多,不过是上半年表现最出色的债券板块,平均涨幅5.5%,其中投资政府债的明显好于企业债,平均存续期更长的债券基金表现更好。实际上,投资级别债券基金在2019年也平均接近10%的回报,已经是投资级别非常好的两个年度。这与美国国债的利率结构高度相关,过去两年也一直受惠于中美贸易战、地缘政治、联储局货币政策转向等多个原因。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在今年3月的流动性危机中,很多高收益债券价格大幅下挫,经过几个月的缓慢回升,上半年高收益债券基金平均仅下跌-4.2%,其中表现较差的跌去一成,不过仅有不到10%的基金录得正回报。具体来看亚洲高收益表现稍稍好过美国、欧洲及环球高收益,区别不算太大。 如果看到过去一年,因为不少高收益债券基金普遍在2019年获得双位数以上的回报,近期的调整对于长期的投资者来说影响相对有限。同时美联储购债计划的间接支持,以及大力度的企业贷款计划缓解了违约风险,对于高收益债市的流动性和市场情绪都有很大提振。 但是市场对企业信贷的忧虑仍然存在,违约率上升仍是债市的尾部风险。根据标普评级数据,自新冠疫情和油价下跌以来,北美地区的CCC级发行人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不过这一比例在5月份已经大幅下降。由于大多数违约来自评级为CCC或者B-但为前景负面的发行人,标普评级在4月也推出了相应的系列月刊,以监控信用趋势和影响B-及CCC级发行人的潜在风险,诺亚研究也将密切追踪这一指标。 在其他类别中,受惠于股票市场反弹的趋势,可转债基金平均上涨4.4%;而极大宽松货币及财政政策也引发了一些对通胀上升的预期,通胀挂钩债券基金上半年也有2.4%的平均回报。 除了另类策略以外,股票型公募基金大多以多头为主,这一点与债券基金稍有不同,债券基金的基金经理在操盘债券组合的时候,可能会相对更多的配合使用衍生品工具以及ETF等,这是因为考虑到流动性、交易成本和投资目的等因素,投资者在做出投资的时候应当充分理解相关金融知识及风险。 总体来说,在低利率环境下固收机会相对有限,股胜债的局面已经持续了数年,而在今年美联储带头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全球固定收益的回报预期不太可能会大幅改善。尽管如此,平均素质较高的中资美元固收产品可以相对增强收益。 这里还有一个知识点想提醒大家,海外的固收资产与权益资产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你涨我跌的关系,但是因为整个资金的池子很大,市场资产类别和金融工具众多,像A股与在岸债市的胶着行情和潜在挤兑关系,一般情况下在海外市场不会过于直接和明显,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点也更有利于构建分散化的投资组合。 今天的最后,我们希望和大家聊聊这一期的投资与配置的行动点,在全球超低利率的环境下,股票资产固然具有配置价值,不过短期的市场向好更多是建立全球央行一起放水,市场price in经济复苏预期。此时单独偏好一类资产,all in式地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不是我们所秉持的投资策略。 市场的不确定性永远不会消失,在波动市中的投机交易和择时交易,往往并不能给普通投资者带来额外收益,而我们更建议中长期的投资者更应当将重点放在平衡配置和风险分散,视乎投资目标的做好股债平衡,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可能在疫情后的复苏周期发挥长期优势。
原标题:新千元股还有多远:机构扎堆高价股 科技股表现抢眼 □本报记者 孙翔峰 今年以来,高价股涨势呈现强者愈强态势。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5月27日收盘,共有72只个股股价超过100元。这些个股今年以来累计平均涨幅为65.93%,远超同期上证综指。从持仓结构看,高价股机构持仓比例明显更高。市场人士表示,机构“众人拾柴”,A股出现新的千元个股值得期待。 显著分化 今年以来,A股市场显著分化,高价股凯歌高奏,低价股表现惨淡。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截至5月27日收盘,64只A股股价低于1.5元/股。这些个股今年以来股价平均跌幅超过43%;仅*ST中南上涨,小幅上涨6.56%。 而高价股群体中“牛股”扎堆,72只个股今年以来平均涨幅超过6成。如果去除涨幅超过7倍的新股斯达半导,平均涨幅也超过56%。 “分化的市场格局缘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资金出于避险的考虑,配置偏向确定性最强的一小部分行业龙头,且优质公司本身就具备资金的虹吸效应。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业绩逆势增长的基本集中在这些高价股中。”上海海能证券投资顾问公司分析师聂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则认为,高价股走强是A股市场价值投资的表现。好的股票受到资金追捧,“垃圾股”无人问津,未来分化会加剧。 科技股抢眼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高价股集中生物医药、消费、科技等行业。特别是科技股,表现尤为亮眼。 在上述股价超过100元/股的72家公司中,按照申万二级行业分类,近20家公司属于半导体和计算机行业,且深南电路、中微公司、芯源微等5G、半导体概念股没有囊括在内。 杨德龙表示,科技、医药、消费等是经济转型的方向。特别是科技股,得到多方力量支持。同时,不少科技股成长性高、股本少,容易诞生“百元股”。 对于这些板块是否存在高估值的问题,聂鑫指出,2015年消费股高位平均PE是40倍,2018年1月平均PE是36倍,目前的平均PE是31倍。消费行业的估值处于历史高位区域。 对于科技股的估值,“2015年电子板块高位市盈率在100倍左右,目前的估值从年初的84倍下降到50倍左右。考虑到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国产替代空间,半导体产业景气周期至少会持续两年。半导体个股即便短期存在泡沫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还处于高速成长期。”聂鑫说。 能否再造千元股 从持仓结构看,高价股普遍机构扎堆。以汇顶科技为例,一季报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包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且一季度新增两大流通股股东分别为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和中欧时代先锋两只明星基金。 聂鑫认为,“百元股”表现强势,一个原因是来自于公募基金ETF份额的满额认购。比如,易方达平衡成长基金5月20日当天发行就完成全额认购。这些基金重仓持有的标的多集中在“百元股”中。 有市场人士表示,机构抱团的威力把茅台抬上“千元股”的位置。在机构联手力捧之下,科技股中有望再造“千元股”。 聂鑫表示,今年3月以来,机构扎堆的高价股集中在消费和医药板块。这两个板块前期上涨积累的风险还没有释放。“对于科技股,国产替代空间叠加资本开支加大,不少科技公司的利润增速和体量在不断提升。”聂鑫说,但能否被捧出“千元股”,这由资金驱动的中长期市场风格决定,从目前情况看可能性很小。 杨德龙则相对乐观。“科技股一般股本较小,有的上涨两三倍就会超过1000元/股,即使上涨到1000元/股,市值也就几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