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示,深圳市信能物业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将以68,294.47万元挂牌转让,信息披露日期为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1月27日,保证金金额6829.45万元 观点地产新媒体查看公告了解,深圳市信能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于2012年7月23日成立,注册资本7200万元,属于国有独资公司(企业)/国有全资企业,由深圳市能之汇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00%。 标的企业资料显示,其截止2020年9月30日的营业收入为0,利润总额-498.92万元,净利润-498.92万元,资产总计4639.27万元,所有者权益4419.65万元。 另外基于2019年12月31日的评估情况显示(2020年10月18日核准备案),标的企业的资产总计账面价值5140.91万元,评估价值68514.1万元;负债总计账面价值及评估价值均为219.63万元;净资产账面价值4921.28万元,净资产评估价值以及转让标的对应评估值均为68294.47万元。 公告提示,标的企业还涉及一起民事诉讼。 公告内容指出,根据委托人提供的《深圳市房地产租赁合同书》(合同登记号:深(福)0003605)得知,2003年6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深圳市核新一佳信义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新一佳公司”)签订《深圳市房地产租赁合同书》,租赁物业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百鸽路信义广场沁芳园1-2楼裙楼,建筑面积为22575.47平方米,每月租金744990.51元(2005年6月1日起,每年租金总额在上一年租金总额基础上递增3%),合同期限为2003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 自2015年4月起,因深圳市信能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信能物业”)发票变更、新一佳公司资金紧张等各种原因,新一佳公司未能按期支付租金。 2016年12月21日,申诉人信能物业向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请求查封、扣押、冻结被申请人新一佳公司、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名下价值23409503.2元的财产,同时担保人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财产保全保单保函作为担保。 2017年10月26日,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6)粤0307民初18618号判定:原告信能物业与被告新一佳公司之间的《房地产租赁合同》于2017年8月27日解除;并由被告新一佳公司依法向原告支付所有拖欠金额30283351.39元及滞纳金,但被告一直没有支付。 2017年12月27日,信能物业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将被申请人新一佳公司的债权纳入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债权申报范围予以解决,并于2018年04月20日向破产清算组申报债权金额30562534.26元(暂计至2017年12月13日,其后的占有使用费继续主张)。 2019年11月16日,信能物业向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申请对被执行人新一佳公司、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的强制执行。2020年03月20日,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查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017)粤03破审70号民事裁定书受理了被执行人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的破产清算的申请。至此,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终结强制执行。 2020年7月,信能物业向破产清算组申报占有使用费60319721.59元(自2017年12月14日始,暂计至2020年3月31日,其后的占有使用费继续主张)。 至此,信能物业于2018年04年20日、2020年7月共两次向破产清算组申报债权金额90882255.85元,为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拖欠信能物业的租金等金额,是信能物业依照法律、合同约定理应收到的金额,但由于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已破产清算,具体偿债金额尚未确定。本次申请债权,最终的受偿金额将会通过股东深圳能之汇公司来回收,对本次股权交易不产生损失及影响。因此本次审计也未纳入范围,评估也不考虑该或有债权影响。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郭晓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两新一重”建设兼顾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将投资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目标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意义重大。其中,新基建是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弥补传统基建与消费人群需求错位的现象,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更好地改善和满足民生需求,真正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推进新型城镇化,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加大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投资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而传统的交通、水利、能源、电力等重大工程仍然是稳定生产体系、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项目,在拉动投资、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两新一重”,新老结合,新老交替,新老共同作用来实现“六稳”和“六保”。 各地在支持“两新一重”投资时,既要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又要充分发挥三者的协同作用,避免过度的投资和重复建设。 第一,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对于交通、水利以及新型城镇化等投资规模大、回报慢的重大工程建设,可以通过预售使用权等方式获得相应的建设资金;而对于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一要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和配置效率;二要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步伐,适度降低债券融资市场门槛,加大对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三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关于新基建企业的信用贷、专项贷产品,一些大中型银行可以发挥集团化优势,采用投贷联动等方式为新基建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此外,还应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担保基金等方式不断吸引市场资本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 第二,尊重市场主体,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机遇。传统基建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资,而新基建项目更偏重于信息化和创新领域,项目的科技化程度较高,意味着市场主体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参与度会比较高。对此,要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鼓励不同主体运用市场机制,灵活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既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专业能力和资金优势,也要鼓励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主动参与其中,比如通过技术入股、项目混改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 第三,避免项目一哄而上。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新基建并非新事物,新基建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而传统基建依然占据全部基建80%以上的份额,目前仍然是拉动内需、稳就业的主力军。在对待“新老基建”发展的问题上,切忌“喜新厌旧”,应做到加快新基建,不忘“老基建”。 同时,这也意味着加大投资既要考虑短期需要,更要注重长期投资回报。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一要进行科学论证,提高资金投放的精准度,确保真正用于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重点项目,同时也要防止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二要加强与终端需求的有效衔接,建议以新型城镇化为体系支撑,带动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发展,而新基建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助力打造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等业态。三要冷静客观看待新基建的就业和投资拉动力。 本文原发于经济参考报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多家核心报刊、新媒体专栏作家或特约撰稿人,专注于产业升级、数字经济、金融科技。)
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专项债不断加码发力。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为了尽早将资金落到项目上,财政部已经分三批提前下达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限额2.29万亿元。其中第三批下达1万亿元,要求力争5月底发完。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行情300059,诊股)Choice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5月26日,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17584.73亿元,其中,5月1日至5月26日,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5993.21亿元。 本周新增专项债迎来发行高峰。根据各地信披文件,5月27日-5月29日将发行3995.77亿元新增专项债,如此,5月份新增专项发行规模将达9988.98亿元,今年前5个月发行规模将达21510.52亿元。 目前,提前下达的新增专项债额度即将用完。根据全年3.75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规模,还有1.46万亿元额度要下达。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今年我国专项债规模新增1.6万亿元,这对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冲疫情影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提高专项债作资本金比例,不仅有助于缓解地方的资本金压力,加快项目落地速度,使专项债的作用尽快发挥出来,提升宏观政策效果,而且可以撬动社会资金,增加基建投资领域的社会资本投入,更好地发挥专项债的拉动作用。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崔志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大幅增加,一为减缓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二为促进投资结构调整,三为弥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资缺口。 “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已在政策层面明确,需要符合一定条件。从债券资金使用范围来看,提高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也具有充分性,债券资金投向‘两新一重’的限定范围项目,如新型基础设施的信息网络、重大交通项目等,在预期可达较好专项收入情况下,使得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提高具备可能性。”崔志娟说。 “增加专项债新增额度及可做项目资本金的做法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抓手。”恒大研究院原首席宏观经济研究员罗志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通过专项债扩大投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扩大投资总需求的方式,进而可以解决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就是保市场主体,企业才能增加用工,就是保就业,有了就业才有收入和消费能力,就能保民生。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当前的背景下,需要加大基建投资,加大地方专项债发行力度,一方面给地方财政减负,另一方面也有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的考虑。 对于全年3.7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的用途,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所谓“两新一重”,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债券资金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是一项统筹当前疫情冲击和未来发展的合理安排,这既是应对短期稳增长、保就业、保民生的需要,也为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积蓄了潜能和动力。”陈龙认为,债券资金投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应对疫情对消费和民生带来的影响,而且符合消费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尤其是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增加新动能。 罗志恒表示,“两新一重”建设是今年的新提法,但是具体内容方面如新型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其实近年来中央一直在推进。新型基建其实就是高科技产业,主要是依靠高科技企业自身的研发,政府从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予以支持;新型城镇化已明确了走都市圈城市群道路,强调都市圈城市群的资源集聚和规模效应;重大工程建设大部分属于传统基建,我国基建大发展在过去极大地带动了经济发展、居民就业和脱贫攻坚,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崔志娟表示,债券资金的投向重在产出和效果,债券资金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新基建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特别是疫情后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实现‘六保’,需要加大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新型城镇化等补短板、惠民生的力度。”吴琦说。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