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券商混业经营一直受到市场高度关注,时隔五年, 有媒体援引权威人士消息称,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公开透明、进退有序的证券期货业务牌照管理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其他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期货业务牌照;支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以相互控股、参股的方式探索综合经营,为银行券商混业经营打开了一个口子。 2015年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获批入股华英证券成为第一家混业经营的银行,去年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传言获得券商牌照,但没有下文。实际上中行通过全资控股的中银国际设立并控股了中银国际证券,获得了内地证券承销牌照,可以进行香港和内地券商业务,工行、建行和招行等也在香港收购香港券商,在香港展开券商业务,但收购都是小券商,对银行营收利润影响很有限,也就没有被市场重视。 这个时候金融混合经营缘何又被重新提及,新闻媒体并没有提到,根据我个人的观点,一个是金融进一步开放,放开了外资持股券商的比例,可以控股券商,我国券商整体实力不大,就是龙头券商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营收与利润和高盛相比,简直就是小弟弟,华鑫证券已经被外资控股,面对实力雄厚来势汹汹的国际顶尖券商,国内需要打造航母级的券商,这也是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诊股)合并传言的契机,另外最近的汇金系券商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申万宏源(行情000166,诊股)等上涨,也是基于整合的预期,券商强弱就看券商 的资本,券商资本实力很弱,而资本实力就是券商的实力象征,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如果银行券商混业经营,银行凭借强大资金实力,就可以拓展券商发展空间。 其次是很长时间以来,监管通过引导LPR利率下行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年以后,LPR下行力度加大,银行股价承压,最近有关方面又提出了金融系统要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而银行负债端成本难以下行只能被动的收窄净利差,这对于银行业绩增长是一个严峻考验,银行需要保持合理的利润增长内生性补充银行一级核心资本,也需要给股东合理回报,可是面对支持实体经济重任,银行股价疲软得很,截至6月24日收盘,36家A股上市银行中,30家银行股价跌破净值,破净比例高达83%,整体平均值在0.79倍左右。银行股价大部分跌破净资产,银行要想从资本市场通过股权融资补充一级核心资本,难度很大,但银行未来面对不良贷款升高,需要通过更多的资本消耗核销不良资产,对资本补充要求强烈,提振银行股价乃是当务之急,提振股价不是依靠嘴巴喊出来的,而是要看到银行业绩改善的预期,增加银行收入来源,拓宽盈利渠道是最佳方式,让银行获得券商牌照,从资本市场发展中分得一杯羹也是一种方式。 我个人认为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银行获得券商牌照,短期看不会带来多大的营收增加,对业绩改善有限,以2019年行业收入为例,银行业实现营业收入近6万亿元,而证券业仅3600亿元,券商营收只有银行的6%,对股价提振效果不大,最多就是一种短期的炒作,交通银行入股华英证券盘中一度大涨超6.5%收盘基本不涨不跌,可此后的走势并没有明显强于银行板块,工商银行获得券商牌照传言影响更小,盘中最高涨近3.5%,此后回归平静。 证监会作出回应,目前没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场通报。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发展决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进和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推进,有多种路径选择,现尚在讨论中。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不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形成大的冲击。 银行可以获得券商牌照,但是是以何种方式获得券商牌照,是一个未知数,是组建新的券商公司,还是通过资本注入或者是并购获得券商牌照对市场影响不同。2019年三季度末国内有131券商,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竞争激烈,组建新的券商,只会加剧市场的无序竞争,抢食目前3600亿元存量蛋糕,增加券商生存难度,而银行新组建的券商在培育期内,券商亏损难免,反而会短期蚕食银行利润,因此我个人观点不适宜让银行组建新券商,而是从做大做强现有券商公司出发,鼓励银行并购或者是注资现有的券商获得券商牌照,通过银行强大资本做强券商,我国券商业特点是多而小,截至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国内131家券商总资产为7.02万亿人民币,摩根大通资产规模接近2.8万亿美元(约合20万亿元),国内所有券商加起大约是高盛的35%. 混业经营大势所趋,银行获得券商牌照以并购获得券商牌照为好,毕竟金融开放,面对雄厚资本的国际券商,国内券商缺少竞争力,亟待做强做大规模,抵抗国际券商的强大竞争压力。
□本报记者 王兴亮 作为今年两会热议话题,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获得越来越多代表委员的点赞。获得感增强了,认同感提升了,企业发展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这是多位企业界代表委员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达的真切感受。他们普遍表示,将抓住这次改革带来的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获得感增强 多方认同感提升 “要让包括800多家上市公司、超过4500万投资者在内的各参与主体在改革中‘有感’,持续增强改革获得感。”这是深交所对市场各方许下的承诺。 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设计董事长戴雅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自公司创业板上市以来,在IPO融资、并购整合、股权激励、知名度提升等方面都有强烈的获得感。 随着改革不断推进,不少企业界代表委员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戴雅萍说,公司正在进行非公开发行。由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价格下限从原来市场参考价的90%调整至80%,使市场活跃性增加,便利企业融资。 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董事长唐岳认为,此次改革将使优质上市公司融资更加容易,有助于企业发展。 创业板上市公司回天新材正在申报非公开发行。全国人大代表、回天新材董事长章锋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已按照再融资新规以及战略投资者新规申报了预案,提交后迅速获得证监会受理。 多方认同感提升 在让广大企业家增强获得感的同时,此次创业板改革还让大家的认同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说,随着改革推进,未来资本市场将加速淘汰概念炒作、信誉差的公司,符合创新定位、有扎实业绩支撑的成长性公司将受到市场青睐。 唐岳表示,自己对创业板将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条款的改革印象深刻,非常认同。“退市和发行的脚步同频才是一个完整的注册制,实施好注册制才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国瓷材料副总经理司留启认为,现有创业板龙头企业在改革后有望得到市场进一步认同,迎来估值重构。“创业板改革后新股上市所激发的投资者热情,将带动现有板块内同类型企业估值重构,提升优质龙头企业估值。” 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表示,本次创业板改革要求上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确保公司经营信息透明、准确、完整、合规、及时地传递到投资者,这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市场对于公司的了解与认可。 发展信心增加 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出,给众多企业家增添了强大的发展信心。 丁列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品创新壁垒较高,业内用“十亿美元、十年研发”评价一款新药的诞生。但之前A股市场对这类企业的上市标准较高,很多创新型药企收入和盈利不达标,无法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募集急需资金。 “注册制改革后,许多中小创新型药企将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为新药研发‘补充弹药’。”丁列明相信,有了资本市场的加持,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药涌现,驱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向“创新”升级。这让他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随着创业板改革稳步推进,市场包容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高科技、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全国人大代表、温氏股份名誉董事长温鹏程表示,此次创业板改革,将推动公司继续进行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探索传统业务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融合以及加快转型升级,激发公司持续创新创业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