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健康险无疑是一抹亮色。银保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1%,大幅高于人身险整体的6.7%。 而另一边,允许带有“保证续保”的长期健康保险产品调整费率的新规出台,无疑将健康险中近几年的“网红”产品——长期“百万医疗险”带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新规出台之后,长期“百万医疗险”的保证续保期限突破了此前的6年,10年、15年的产品相继问世,平安健康险更是于本月上线了20年期保证续保医疗险,成为目前市场上保证续保期限最长的“百万医疗险”。 一段时间内“百万医疗险”市场会否呈现比拼保证续保期限长度的“锚定竞品”竞争态势?平安健康险董事长杨铮近日对回应称,不管从保险公司自身角度还是从监管角度来看,保证续保的期限长度背后需要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和健康管理数据来配合,所以应该不会出现期限的恶性竞争状态。 20年保证续保背后 “在这个产品出来之前,我们和监管做了多轮沟通。” 平安健康险产品中心总经理丁雯对记者表示。 她所指的产品,是9月平安健康险发布的新款“平安e生保”长期医疗险。它不仅是国内首款保证续保20年的百万医疗险,也是目前行业内承诺保证续保最长的医疗险。 此前,由于缺乏费率调整政策的明确支持,保险公司在设计开发医疗保险时,只能开发一年期或期限非常有限(如6年内)的医疗保险产品,导致很多消费者担心因产品停售等原因无法续保。而新规的发布让这一局面产生了改变。 2019年11月和2020年上半年,银保监会陆续发布了新版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和《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长期医疗险被允许调整费率,首次费率调整时间应当不早于产品上市销售之日起满3年,每次费率调整的时间间隔不得短于1年。 这无疑为长期医疗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规之后,10年、15年、包括此次平安健康险的20年保证续保产品陆续问世。 尽管产品保证续保的上限不断被刷新,但在平安健康险看来,这并非是盲目地用长期限来“夺人眼球”。 “目前不同的几款长期限产品都是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体系来设计的。从风险角度来看,跟传统的给付型险种不一样,医疗险是报销型产品,未来的费用支出是不确定的,有一定风险。我们在与监管沟通中,让监管看到我们过去投入了很多资源来做健康管理和就医前置服务的工作,把医疗险和健康管理更好地融合,能够更好地管理风险。由于监管也有对风险上的顾虑,预计短期内很难有更长期限的同类产品出现,所以也不会形成期限上的恶性竞争。”丁雯表示。 从2015年首批“百万医疗险”问世至今,由于不少保险公司觉得这是获客的有力途径,因此“一窝蜂”地涌进这个市场,形成了不跟着风险和精算来定,而是根据竞争对手的价格来定的“锚定竞品”竞争态势。 杨峥认为,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一些公司对于健康保险的本质其实并不清楚。当保险公司没有建立自己的用户来源能力的时候,就只能依靠大流量公司控制的渠道。高企的渠道费用加之自身的管理成本,以及逐渐上升的赔付率,按照现在的静态价格整个市场可能就会陷入亏损境地,不少险企或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目前‘百万医疗险’市场上也已经开始有以迭代为契机而进行悄然涨价的态势。” 健康管理与健康险的“相互成就” 健康管理的加持无疑是20年保证续保长期医疗险能够顺利推出的要素之一。事实上,在产品中,健康管理体系已不再像过去一样仅仅是作为增值服务的一部分,而是与费率深度捆绑。 据了解,依托于健康管理体系,平安健康APP用户如开通健康信用,累积健康信用分,第二年续保时可享最高20%的费率优惠,费率优惠目前分为五档。 “’健康管理’概念的提出,也标志着保险公司角色的转变,从事后赔付向事前的健康管理转化。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从被动理赔向健康管理、就医服务保险保障的全流程管理转变。”杨峥表示。 在健康管理的基础上,平安健康还设立了健康信用的体系,健康信用的分数即代表着健康程度。 在杨峥看来,对于用户来说,在健康信用体系的鼓励和引导下,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充分践行“治未病”的理念,用户的需求也从事后理赔扩展至事前预防。平安健康险日前发布的《平安健康HelloRun健康信用白皮书》数据也证实,健康信用分高的用户,生病的概率更低,生病所需的医疗费用更低,病情的严重程度也更低。 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通过掌握用户健康数据,科学分析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成功预测和反映个人未来的健康风险,帮助客户和公司合理规划、积极应对,可以未雨绸缪,将风险管控在萌芽状态。 “从平安健康险的第二大股东——南非著名健康险公司Discovery践行健康管理20多年的经验来看,健康管理对理赔和续保都有正向影响,用户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健康之后,可以获得一定的费率优惠,同时保险公司赔付下降,社会公共医疗费用也可减少。另外公司和用户之间会因为健康管理产生良好的高频互动,这对新保业务也会有所帮助。通过健康管理和健康险的互动,可以在公司和客户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平安健康科技互联网事业群总经理冯晗表示。
业内指出,目前健康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完全切实、科学的定义,一定程度上存在炒概念的情况,实际意义有限,现在业内也在摸索和探讨之中。 近日,莱美药业(300006.SZ)披露公告,称其子公司北京蓝天共享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蓝天共享”)与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信美相互”)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确立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意在甲状腺领域实现产品研发、创新开发甲状腺疾病管理与分层支付模式。 事实上,近年来,“保险+健康管理”模式在行业多有协同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健康险产品发展,也陆续有口碑产品推出,但“健康管理”服务,目前仍缺少落地支撑,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可复制性,需要有所细化与差异化的发展。 以乙肝病毒携带者、甲状腺病患等用户为核心进行布局的产品与服务,有所定制化体现,但在业内看来,病种覆盖仍然有限,且仍存在用药、用户依从性、数据壁垒等诸多“变数”与困难,进一步落地发展,还待观察。 信美相互、蓝天共享签订协议,聚焦甲状腺领域合作 具体来看信美相互与蓝天共享的合作,公告显示,双方合作主要立足于中国甲状腺疾病健康管理领域,而在此领域,蓝天共享与背后的莱美药业,以及信美相互,均是“有备而来”。 据蓝鲸保险了解,蓝天共享主攻国内甲状腺疾病细分领域,依托于莱美药业在甲状腺领域的核心产品,一方面拓展甲状腺专业化产品矩阵,另一方面通过甲状腺专业学术机构,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化甲状腺疾病管理体系。 在莱美药业的业务布局中,甲状腺领域是重点环节,2019年年报显示,目前,莱美药业搭建了甲状腺疾病健康管理平台,并成立i甲专线甲状腺疾病管理中心。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线上线下同步提供风险测评、营养、运动、情绪调节等措施的健康管理服务管家,并通过医院导入患者至i甲专线甲状腺疾病管理中心。而在平台中,进行大健康产品销售,针对甲状腺疾病的核心产品,向相关产品群拓展。 而信美相互所被莱美药业看好的,在于其“实力雄厚的出资人和先进的互联网运营及管理理念”,目前,信美相互聚焦于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发展长期养老和健康保障业务。 基于各自优势,蓝天共享与信美相互意在共同合作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甲状腺疾病相关保险产品,创新开发甲状腺疾病管理和分层支付模式,探索建立单病种疾病管理和分层支付解决方案。 其中,信美相互主导保险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运营,并与蓝天共享开展产品市场资讯、设计等相关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双方签订的仅为合作框架协议,不涉及具体项目与金额,两者后续合作动作,还有待进一步推进与落地。 “保险+健康管理”模式仍处初期,业内:健康管理缺少落地支撑 事实上,落脚至行业,保险公司与医药、健康管理公司协同,打通健康产业链,在近几年已成行业业态。“健康中国”战略下,所期许的,是保险行业向健康管理方案提供者和托管人的角色进行转化。 “‘保险+健康管理’模式,这种意愿与趋势是向好的,大家把保障的重点从风险发生后期前移,通过管理干涉,压缩成本”,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北京安馨养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鄂俊宇认可道。 新一站保险网李阳从市场角度提出,“健康险+健康管理”模式下,近几年确实做出了几个口碑不错的产品,通过服务的丰富,优化客户体验,通过对用户在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运动、药物建议方面的服务,降低赔付成本,而通过保费调整,实现对用户的激励,同时也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当前“保险+健康管理”模式,仍处于初期阶段,产品贴合、服务落地,尚难以尽善尽美。 鄂俊宇从健康管理角度提出,“目前这种模式更多的还在初期的对接阶段,健康管理概念目前缺乏细分,从医学体系而言,即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可复制性,多年来缺少可落地的支撑”。 “目前健康管理这一概念,还没有完全切实、科学的定义,一定程度上存在炒概念的情况,实际意义有限,现在业内也在摸索和探讨之中”,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博士秉持相似立场。 “关键在个性化,面向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业内普遍持有这一观点。 以信美相互为例,在布局之中,信美相互董事长杨帆曾表示,当互联网端经过了标准、低价产品对年轻、健康群体的收割期后,还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甲状腺结节群体、已病且治愈群体特别值得关注。“这些群体被多数保险排除在外或需要非常复杂的核保流程,但其对保障的需求空间和产品创新空间非常巨大,且对保障的需求认知远超健康人群”。 “医疗健康机构、金融保险机构瞄准带病人群,是发掘切实需求打开市场的动作,双方直接合作,或通过第三方平台搭建联系是当前常见的合作机制,医药公司、用药场景、健康管理、保险机构实现串联,各自互补协同,提供综合性服务”,一位医疗领域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道。 但这一细分布局动作下,仍然存在不易跨过的关卡。“针对细分领域患者的保险产品中,不少涉及买药环节,药品能否使用医保、用药时长、用药倾向均存在不确定性;而在健康管理服务中,服务是否有效、用户依从性更是难以把控”,该医疗领域人士进一步分析指出。 “当前这种细分产品覆盖的病种与人群,确实覆盖有限”,李阳从行业角度观察指出,在中国市场,健康险、健康管理,以及两者的协同模式,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只能尽量从效率角度考量,在细分的方向之下,尽可能覆盖更多的用户。 “最亟需解决的,还是数据孤岛的难题,保险机构看不到医院的数据,而医院难以获取居民生活、运动中涉及的数据,怎么打通这一数据壁垒,从而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健康管理的方案,仍然是难解的桎梏”,李阳强调道,“同时立法层面数据又涉及到隐私问题,科技层面,如何进行数据的各取所需,而非随意的调取甚至泄露,还需要长足的发展”。 “能否实现这种精细化,取决于保险公司是否能够进行清晰的精算,在服务中与客户建立连接,实现数据的不断修正”,鄂俊宇进一步提出,“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各保险机构提供服务的类型、尺度都会有所延展,需要保险机构抓住用户的切实需求,把健康管理推进的更加生活化”。(蓝鲸保险 石雨 shiyu@lanjinger.com)
6月12日,上海保险交易所专业健康险平台——中保科联子公司与上海曙光医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以保险要素市场为载体,与各家机构携手推动保险与医疗健康服务的资源整合,共同探索建设健康保险生态共同体,打造新型“保医通”合作模式,全面增强服务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能力,助力完善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此次,上海保交所率先与沪上百年老院曙光医院携手,联合中国人寿、浦发银行等保险机构和银行机构,发挥各自在保险、医疗、健管、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在快速理赔、商保直赔、在线病例调阅、先诊疗后付费、互联网医院等方面加快推动落地。同时,积极研究传统医学赋能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的模式、路径和方法,为发挥中医在保险保障和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该合作模式从四个方面实现了互联互通: 一是生态互联互通。不同于传统的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1+1”的对接模式,搭建了“N+1+N”标准化保医跨行业全面链通生态平台。目前,保交所健康保险生态圈相关参与主体近100家。 二是系统互联互通。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高水准的系统对接平台,一次链接、一套接口、一次联调,即可实现与接入机构的系统全面链通。 三是数据互联互通。在消费者隐私保护的前提下,探索保险保障数据、医疗就诊数据、健康管理数据的整合使用,支持保险机构产品研发、两核风控、理赔服务、健康管理等各领域、全场景、全链条的快速创新应用落地,支持医疗体制改革,推动分级诊疗,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四是服务互联互通。将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公司的保险保障服务、银行等支付机构的结算服务全面联通,实现“保险-就医-理赔-健康管理”的无缝衔接。 通过四个互联互通,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一是保险保障获得感有效提升。为消费者量身定做普惠型、差异化、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构建覆盖人群更多、保障范围更广、保障水平更高的保险保障综合体系。 二是就诊医疗便利度有效提升。依托互联网医院建设,为保险客户提供在线咨询、转诊、挂号、住院安排、第二诊疗意见及1小时送药等全流程医疗健康服务。同时,提供就诊实时商保结算、先诊疗后付费、无感理赔等金融服务,让人民群众就医结算更为便利。 三是理赔体验满意度有效提升。有效解决长期为老百姓诟病的“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实现理赔环节“最后一公里”的“一次不用跑”,将理赔周期从7至15天缩短到分钟级。 四是健康管理专业化有效提升。促进医生与保险消费者的全方位互动,引入中医健康管理理念和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防病—治病—康复—防病”的闭环全方位、专业化健康管理和服务。 作为行业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平台,上海保交所在中国银保监会的直接管理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公开、公平、公正、规范运营的平台作用,链通医疗、健康、保险多方资源,特别是以曙光医院为代表的优质医疗资源,发挥其慢性病管理、中医健康管理等传统中医药特色医疗优势,整合推出“保医通”新型模式,打造全方位、全场景、全流程、现代化医疗保险服务生态圈。 据悉,后续,各方将在新型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在上海及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构建更大范围、更深合作、更广服务的健康保险生态共同体。同时,前瞻布局“互联网医疗+商业保险”模式,以医疗、健康、保险线上化为核心,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保障服务”生态闭环,实现医、保、药、患等各方互利共赢,让人民群众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领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