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做(记者 蒋梦惟 杨卉)1月4日晚间,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2021年1月起,持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的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将恢复发放到护理补贴账户,重度失能老年人可以到相关服务单位购买照护服务或照护用品。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专款专用,并将逐步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妥善衔接。他强调,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失能护理补贴服务单位。具体来看,针对一些老人和家属提出的希望继续使用护理补贴去超市购物的需求,李红兵表示,政策资金有政府属性,对于资金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需专款专用,护理补贴是政策性资金,需要按政策支持方向进行投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是以服务给付的方式解决失能老年人的照护困难,而不是以现金方式解决失能老年人的经济困难。针对失能老年人,主要是通过给予专业的养老服务或提供必需的照护用品,缓解家庭照护的困难。此外,失能护理补贴要逐步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妥善衔接、渐进整合、统筹落实。"李红兵称。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有些老年人和家属认为发放到养老券账户、护理补贴账户的钱如果年底用不完,会被政府划走的说法,市民政局予以了澄清。据悉,养老助残卡中设置了3个不同类型的账户,分别是金融账户,老人可自由使用;养老券账户,不可取现,可到超市等1万多家养老服务商户使用;失能护理补贴账户,不可取现,可到更为聚焦的失能护理补贴服务单位使用。同时,2021年1月1日前发放到原养老服务补贴(养老券)账户的补贴资金,继续按原渠道使用,不会调整,余额不过期,不清零。当享受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的老人去世后,护理补贴账户中的余额资金成为老人的遗产,家属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可以继承。根据《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津贴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是发放给重度失能或持有相应残疾证的老年人,用于补贴因生活自理能力缺失而产生的长期照护服务支出。受疫情影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执行封闭式管理,居家上门服务也受到影响。自2019年3月起,持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的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暂发放到原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养老券)账户。市民政局表示,由于本市已相对稳定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同时还需做好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与石景山区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衔接。因此从2021年1月起,持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的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将依文件要求恢复发放到护理补贴账户。此外,北京商报记者还了解到,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失能护理补贴服务单位,明年有望引入更多的电商线上平台增加服务供给多元性和支付便捷性。在中国老龄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看来,居家养老中最需要大力关注的一环,就是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这部分老年人生活难以自理,急需社会和政府的兜底帮扶。同时,相关部门还需逐步提高补贴领取的灵活性和便利度,将补贴深入到特殊老年群体生活的多个层面,保障这部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党俊武称。
原标题:“社保第六险要来了”上热搜!当你老了,能靠它吗? 今天,“社保第六险要来了”话题上了微博热搜榜,截至记者发稿,该话题阅读量已经突破2.3亿。 在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通常被称为五大社会保险。被称为社会保险“第六险”的长期护理险(简称“长护险”),日前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力挺”——国家医保局等部门9月16日发布的《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 来源:国家医保局官网 这个社保第六险究竟是怎样一种保险?当你老了,能靠它吗? 试点扩围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道出无数失能人士家庭的压力。作为为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长护险是老龄化时代一个特殊的缓冲垫。 从5月征求意见,到9月相关文件正式发布,长护险试点在2016年首批试点启动之后迎来扩围。 《意见》明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明确的试点城市和吉林、山东2个重点联系省份按本意见要求继续开展试点,其他未开展试点的省份可新增1个城市开展试点,于今年内启动实施,试点期限2年。 现有试点城市名单 来源:国家医保局 据业内人士分析,从首批试点情况看,效果与问题并存。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筹资完全来源于医保统筹基金、标准体系未统一、专业人员缺口大等。 《意见》较为鲜明的特点包括,明确坚持独立运行,推进制度独立设计、独立推进。长护险基金管理参照现行社会保险基金有关制度执行,基金单独建账,单独核算;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对符合规定的护理服务费用,基金支付水平总体控制在70%左右等。 老有所护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4亿,失能人员超4000万。 “整个21世纪,中国都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顶峰时期,总的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30%左右。中国的老龄化特征,不但包括老龄化程度高,还包括重度老龄化程度高,所谓重度,就是65岁以上甚至80岁以上人口比例都较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某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人士此前对记者表示。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报告预计,到205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也就是说,每3个人当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 基本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退化,甚至失能,是老年群体中常见的现象。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在报告调查地区有4.8%老年人处于日常活动能力(ADL)重度失能、7%处于中度失能状态,总失能率为11.8%;基本自理能力的衰弱也伴随着独立生活能力(IADL)的退化;ADL和IADL均重度依赖的老年人占比达25.4%,即有四分之一的老人需要得到全方位的照料。 这一现状和趋势下,“老有所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长护险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公号“上海发布”26日发布消息称,截至今年6月,上海市接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失能老人已达39.1万人;全市享受长护险居家照护和机构照料的失能老人平均年龄分别为80.1岁和85.0岁。 来源:上海发布 究竟谁掏钱? 长护险试点的扩围和相关探索的进一步深化拓展,无疑将使得更多普通家庭受益。 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相对成熟的实践,如美国长护险采取商业化经营模式,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国家不强制投保,个人自愿出资投保;日本则由政府主导采取强制保险方式,属于社会保险,德国类似。 “谁掏钱”的问题成为不同模式下的关键考量点之一。 《意见》指出,完善多元筹资机制,均衡各方责任,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多元筹资渠道,提出三方面措施: 一是科学确定筹资水平。综合本地区群众护理服务需求和护理服务业发展情况,科学测算资金需求,合理确定统筹地区年度筹资总额。 二是建立责任均衡的独立筹资渠道。明确职工参保人群筹资以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缴费责任原则上按1:1比例分担。优化筹资结构,采取费率平移的办法,提出从单位缴纳的职工医保费中划出一部分作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单位缴费,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独立筹资渠道,不新增单位负担。个人缴费部分可从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扣缴。 三是对困难人群参保缴费作出安排。鼓励通过财政等其他筹资渠道对特殊困难退休职工缴费给予适当资助,帮助困难群体进入保障网。 《意见》明确,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机构和人员提供基本护理服务所发生的费用。 “经医疗机构或康复机构规范诊疗、失能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经申请通过评估认定的失能参保人员,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待遇。根据护理等级、服务提供方式等不同实行差别化待遇保障政策,鼓励使用居家和社区护理服务。对符合规定的护理服务费用,基金支付水平总体控制在70%左右。”《意见》提出。 此外,《意见》还提出,做好长期护理保险与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以及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的衔接。 经办力量扩充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充实经办力量,”《意见》提出。 经办力量最重要的机构之一便是保险公司,首批长护险试点城市的大多数项目均由保险公司经办。 以参与长护时间时间较早、参与程度较深的泰康养老为例,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已经办了成都、广州、荆门、嘉兴、上饶等32个地区的长护险项目,其中有10个城市是长护险首批试点城市,累计享受待遇27万人次,累计待遇支付3.8亿元。 业内人士坦言,保险公司已成为长护险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但仍需要统一相关标准、完善制度化建设、加快立法,才能进一步发挥潜力,助力“老有所护”。 保险公司人士称,“长护险经办的核心环节是待遇资格认定,失能与否及失能等级的确定与参保人所能享受到的护理待遇水平息息相关。”诸多保险业内人士呼吁,希望可以制定统一失能鉴定标准,这是保险公司承接长护险具体业务的迫切需要。 “长护险制度是不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福祉事业,公司将会从‘保险+科技+服务’多维度入手,打造长护整体解决方案,为构建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贡献力量,”泰康养老董事长李艳华表示。
报告认为,应对失能风险亟待商业保险发挥更大作用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记者谭谟晓)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失能人群护理服务和风险保障缺口较大,亟待商业保险发挥更大作用。 这份报告以23个已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城市为调查框架,以居住于当地主城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30岁至59岁成年人两个人群为调查对象。报告显示,65岁是老年人面临失能风险的转折点,子女、亲属等非专业人员是主要的护理服务提供者。 报告认为,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均面临较大服务缺口和保障缺口。服务供给不足集中在协助服药、心理咨询等医疗护理服务方面。在费用支出方面,老人支付意愿远低于实际支付水平,保险保障尤其是商业保险目前发挥的作用很小。 报告还显示,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认为必须在年轻时就进行护理规划,但也认为规划的执行十分困难。护理规划重要性和可行性之间的矛盾反映在商业人身保险配置上:与失能风险直接相关的长期护理保险在各类商业人身险中的购买率最低。 报告建议,应高度重视商业保险作用,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减轻个人负担,满足老年人对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大力推动护理服务供给体系以及相关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提升民众进行护理规划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