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黄河源头的鄂陵湖烟波浩渺,波澜壮阔。 经过多年治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藏野驴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生态管护员在鄂陵湖边清理垃圾。 历史上,三江源地区水草丰美。上世纪下半叶,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下降,湖泊减少、冰川萎缩、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2005年,国家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拉开帷幕。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即将正式设园。与体制试点初期相比,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水源涵养量平均提高6%以上,草地覆盖率提高11%以上,产草量提高30%以上。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效显著 上世纪80年代,位于黄河源头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曾是有名的富裕县。进入90年代后,受过度放牧及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玛多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才没多少年,富裕县变成了贫困县。 “这是大自然给我们上的重要一课。”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副州长任永禄说,青海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每年向全国输送的不仅是干净的水、清洁的能源,还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育高寒生物资源、提供多层次碳汇服务的重要使命。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因此,深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全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势在必行。 体制试点意味着国际上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青海要开启一场全新体制的探索,闯出一条新路子。 首先摆在眼前的,是产权不够明晰、管理机构重叠、缺乏统一规划、保护碎片化等一系列问题。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治理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任永禄说。 “要让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保护标准、保护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打通横亘在前的各种阻隔。”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郝万成说。 遵循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理念,《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通篇运用系统思维,规定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基础制度,为国家公园高质量运行保驾护航。 为打破“九龙治水”制约,青海以大部门制度改革消除行政壁垒,通过职能整合实现了“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避免政出多门、职能交叉,构建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 为解决“多头规划”痼疾,青海以“多规合一”为抓手,扭转了过去因跨部门、跨领域规划给实际工作造成诸多困扰的局面。 科学的总体规划与组织系统带来了显著成效。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得到规范优化,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保护渐次落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实现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规划管理体系及监测体系,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文化遗产完整保护奠定了基础。核心保育区、生态保育修复区、传统利用区界限清晰,按照不同生态系统功能及保护目标实行差别化管控,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可持续利用。 经过连年治理,如今的三江源区湿地面积由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上世纪60年代消失的千湖竞流景观再现;青海湖面积超过4500平方公里,比2004年扩大了300多平方公里。同时,雪豹、藏羚羊、藏野驴、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藏羚羊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000多只,青海湖鸟类由189种增加到223种。 满眼绿色才是最美风景 在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马玉寿看来,满眼的绿色才是最美的风景。 种草是三江源生态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草原是野生动物的家园,草场是牧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在高寒地区,树木难以生长,小草才是涵养水土的最大“功臣”。 可是,在上世纪下半叶,三江源的草场退化了,露出了黑色的地皮,美丽的草原成了寸草不生的“黑土滩”。 “治理之前,这里一到春季就会刮起黑色的沙尘暴,遮天蔽日。情况最严重的时候,仅三江源地区就有8000多万亩黑土滩,占全部草场面积的15%左右。”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博士王晓丽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青海省委、省政府派科研团队开展黑土滩治理科研攻关。专家们用了10多年的时间,终于摸清了黑土滩的形成原因,并培育出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的优良牧草。 要想让黑土滩重新长出草来,关键是要有适宜的草种。最开始,马玉寿的想法是引进内蒙古等地的外来草种,可这些草种在高寒的三江源地区根本长不好。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从2000年开始,马玉寿调整思路,在本地寻找优质草种,进行驯化,使其更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 在马玉寿的带领下,科研团队从当地选育驯化的披碱草、中华羊茅、青海草地早熟禾等一批牧草草种开始在黑土滩上生根发芽,多种牧草混播技术也越来越成熟。 如今,已有至少1700万亩黑土滩重新变回了草原。 王晓丽说,最初,牧民们对治理黑土滩持怀疑态度,尤其反对机械进入草场种植或补种,生怕黑土滩没治理好,反而把仅剩的草场破坏了。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说下,牧民们终于同意让出退化最严重的一小片草场。 两年之后,第一批接受“治疗”的黑土滩返青了。牧民们欣喜若狂,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治理队伍。 随着黑土滩综合治理不断深入,三江源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曾经的老朋友——野生动物们也回到了这片土地上。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大自然摄影队队员扎西仁青说,以前想拍点野生动物太难了,找都找不到,只能找个背风的地方架起机器蹲守。现在,藏羚羊、藏野驴随处可见,连雪豹都有。“多少年了,它们终于又回来啦。这才是草原啊!” 答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考卷 三江源头既是野生动植物的家,也是牧民世代居住的家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摸清资源本底,划定生态红线是必须的。其中,生态最脆弱的三江源核心保育区需要变成‘无人区’,生态保育修复区、传统利用区则可以把口子开大一些。可是,那些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们怎么办?”任永禄说。 经过充分思考与讨论,最终确定了“一快一慢”两大思路。所谓“快”,是指加快推进农业合作社建设,通过宣传教育让牧民逐步接受以牛羊、草场入股合作社的理念,让分红代替轮牧成为牧民新的生活支柱。同时,加快扶贫搬迁新村建设,让有意愿的牧民搬到县城居住,减少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的影响;所谓“慢”,是指不能用行政力量强迫牧民搬离牧区,要通过教育一点点地改变他们的想法,用示范效应打消他们的顾虑,循序渐进地完成这个庞大的工程。 安才就是附近牧区里率先加入合作社、搬到县城居住的牧民。 安才曾是贫困牧民,家里牛少、羊少、草场小。三四年前,合作社开到了他生活的那片草原上。经过思想斗争,安才将40多只牛羊全部交给了合作社。 没过多久,安才就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他成了附近牧区里第一个在县城有房子的人;到年底,合作社承诺的分红分文不少,加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年收入翻了两番,比家里有上百头牛羊的牧民还富裕。后来,他又完成了职业培训,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又增加了一份收入。 生态管护员是三江源地区一个特殊工种。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巡逻。很多生态管护员都是已经加入合作社、放下了牧鞭的牧民。 “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制度的初衷,是为保留牧民与保护区的联系,把他们变成生态保护的知情者、参与者、监督者,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任永禄说,“牧民脱了贫,环保积极性也提高了,还能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发展生态畜牧业、民族手工业、生态旅游业,走上致富路。这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如今,在三江源保护区内,共有1.7万多名生态管护员,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余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玉宏 韩 叙 石晶)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39处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吉林省万宝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榜上有名,标志着吉林省首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正式启动。 草原自然公园是指具有较为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特征、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价值,以生态保护和草原科学利用示范为主要目的,兼具生态旅游、科研监测、宣教展示功能的特定区域。为全面加强草原保护,创新草原利用方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积极推动草原自然公园建设工作,将资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区域生态地位重要,生物多样性丰富,景观优美,以及草原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草原纳入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 万宝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原名为万宝山牧场,位于白城市镇赉县建平乡万宝山村,是松嫩平原和科尔沁草原交融汇聚之地,毗邻莫莫格、哈尔琸、镇赉环城国家湿地公园。公园规划面积为1180公顷,草地面积占公园总面积9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90%以上,保留原生态草原的自然景观,生物物种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草原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主要以羊草为主,少量紫花苜蓿、燕麦草等。公园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尤其以白鹤、丹顶鹤、灰鹤等鹤类为代表。
夏末邯郸的峰峰矿区,刚下过一场暴雨,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北部新区的清泉公园里,市民石雅兰正在跑步。以前,这附近是采煤塌陷地,尘土满天飞,石雅兰说当时出门离不了“三件套”——手套、眼镜和口罩;现在,这里变成了生态公园,水清了,山绿了,她养成了来这里锻炼的习惯。 “不夸张地说,以前出门半个小时,运动鞋就脏的不像样子了。”石雅兰说,“现在环境好了,风景美了,我们经常来这儿跑步。” 峰峰矿区因山而名,因矿而兴,当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储量大,而且埋藏浅,宜开采,曾出现过很多大大小小的采矿场。矿产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粗犷的发展模式造成环境污染,山体植被退化,常年尘土飞扬。 “以前在家里都不敢开窗,灰尘太大,连窗户的缝隙都要封上。”峰峰矿区的居民说。 20世纪90年代,由于煤炭等资源的过度开采,清泉公园附近成了采煤沉陷区,高低坑洼、污水横溢、杂草丛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直接关系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也直接检验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为此,峰峰矿区把矿山修复工作提上日程,突出矿山、荒山、煤矸石山“三山同治”,补上环保“欠账”。 如今的清泉公园,不仅有亲子沙滩,还迎来了黑天鹅、黑鹳、白鹭、麻鸭等鸟类栖息。 2017年以来,峰峰矿区关停取缔矿山开采企业,对塌陷区、矿山进行修复。针对采矿区既不适宜农业又不适合工业建设的特点,采取加固、回填等措施进行生态治理和改造,建成生态公园。对于矿山、荒山、煤矸山“三山”的治理,峰峰矿区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做到“不再欠新账、加快还旧账”。同时,企业、农村集体能够承包荒山、荒地进行造林,吸纳曾经的矿区工人进行树木种植等工作,既兼顾了环保要求,也为村民带来收益。 瑜伽爱好者在清泉公园锻炼 峰峰矿区南响堂森林公园一角。为了树木成活,该区域架设了315千伏变压器,配套建设蓄水池,通过客土回填、还土栽植等方法彻底解决了水、土问题。 峰峰矿区九龙山生态修复公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区域岩石祼露、渣石遍地,是名副其实的石渣山、垃圾山。 如今,峰峰矿区的山体能仍能看到过去开采的痕迹,但治理成效已经显现。目前,峰峰矿区共有13处生态湿地,累计修复露天矿山90余处,为20余万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峰峰矿区的建设是对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标准,绿化不仅是为了“增绿量”,还要“提绿质、造景观”。 “可以说,峰峰虽然不是最美的地方,但肯定是变化最大的地方。”峰峰矿区宣传部工作人员说。
草原自然公园具有较为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特征,以生态保护和草原科学利用示范为主要目的,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价值,兼具生态旅游、科研监测、宣教展示功能的特定区域。 2020年3月起,国家林草局启动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创建工作,从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重点草原省区中选取试点,最终确定了首批39个区域生态地位重要、代表性强、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其中,蒙草生态参与修复的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阿拉善贺兰草原、乌拉盖草原均入选。此次建设的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总面积达14.7万公顷,涉及11个省区,涵盖草甸草原、高寒草原等类型。 2012年,经过各级政府、研究机构、蒙草集团等多方的努力,制定出“尊重自然规律,模仿天然草原,人工干预以先锋植物为基底,后期靠自然恢复”的方案,应用科学配比的乡土植物品种、配合科学的建植和管理技术进行生态修复。 蒙草生态表示,在公司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指导下,结合前期实地调研结果,科研团队在保留已有原生植物的基础上,以适宜典型性草原生长的禾本科和豆科为基础,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品种和乡土植物种,配合适宜本地区生长的宿根地被,采用人工撒播和机械喷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牧草播种,并配合草原封育、草原松耙、草原灌溉等手段进行修复治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生典型草原生态情景。(见习记者/马宇薇)
年近八旬的杨昌才老人在合肥市肥西县生活了三十多年。这几年,他的孩子不断劝说他去合肥市区居住,而他却坚持留在肥西。 在离杨昌才家两公里的地方是潭冲河湿地公园。一到傍晚,杨昌才换上运动鞋,戴上腰包,一口气跑到湿地公园,又在那里沿着河边再跑一会儿,然后继续进行其他的锻炼项目。在这里,他还能遇到不少街坊邻居。 “这里环境挺好,舍不得走,”杨昌才说。 几年前,杨昌才可不愿意到潭冲河来。“这里以前是污水横流,杂草丛生,人不能近”,他说。记者遇到他时,他正在潭冲河边的一个长廊下拉韧带。他面前的潭冲河水清岸绿,环境优美,让人很难想象这里以前的画面。 潭冲河西起大别山余脉紫蓬山,东穿肥西县域入派河至巢湖。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潭冲河成为城中河,曾因废污水排放量大,水质逐渐恶化,成为一条“臭水河”。 据肥西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肥西县大力实施潭冲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让潭冲河重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针对潭冲河存在的突出问题,肥西县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多错并举。 一是退养,肥西县在安徽省率先实施畜禽养殖“两区划定”,累计投入资金超2.7亿元,拆除包括潭冲河流域在内的规模畜禽养殖场(户)1247家,同时实施棚户区改造,有效减少了农业河生活污水污染排放问题。 二是截污,开展流域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的“三大革命”。全面排查截流河道非法设置的排污口,累计投入资金4500万元。 三是疏浚,2017年县级财政投资1000万元,对潭冲河下游4.2公里河道进行应急清淤工程。 四是修复,实施原位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布置2公里强化耦合生物膜,设置浮动湿地2700多平方米和4台太阳能水循环复氧控藻机等工程措施,逐步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 五是增绿,沿潭冲河水系打造公园景观湿地,先后分三期建设,景观绿化总投资3.38亿元。 六是活水,2019年以来为潭冲河引流补源1000万立方米,保障河道生态流量稳定。 如今的潭冲河不仅能够成为附近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还吸引着一大批摄影爱好者。沿岸优美的人居环境让广大居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潭冲河治理的显著成效,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怎样看待一个城市?我去过布鲁塞尔、巴黎等,发现欧洲也堵车,但是没有我们的大城市严重,那么人们是怎么看待城市堵车问题的呢? 我觉得有一个问题要注意,无论到布鲁塞尔还是到巴黎、罗马,路网非常丰富,城市的毛细血管是畅通的。所谓路网丰富,就是路口、城市道路贯穿着整个城市。 而我们的城市看起来很大,但是路网很多是封闭的,虽有城市的快速通道,但是在快速通道之内有大块的大院,例如住宅小区、各种机构大院把城市分割了,所以汽车只能到主干线上行驶。这就是我们堵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全国的城市都几乎面临同样的问题。 我们新建住宅小区,以过去农业的方式盖一个大院以保证院内的平安,但是忘记了城市所有的要素应该向社会开放开通,这不仅能解决微循环的问题,还能解决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当一个院子处于开放的路网中时,沿街住房便可以变成服务业供给的地方。 还有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是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第二是城市资源供给的问题。我们很难在欧美看见一个特别大的广场,特别大的公园。欧美很多城市,除了英国的海德公园、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其他绝大部分公园都是小型的街心公园,花园不大,路也不宽,目的是增加城市的紧凑度,出门不开车就可以走到公园。但不少的中国公园绿地离家很远,不利于步行到达,人们只好开车。 怎么样实现城市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怎么实现紧凑型城市,怎么使城市达到节碳节能的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仅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城市的资源配置效率,也不仅是城市规划管理的观念、城市的生态文明,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化的文明是否能够深入人心,让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要经过的,什么是通过城市结伴发展、循序互补能够得到的。 一些古老的城市,沿路两边全是店铺,现在没有店铺了,为什么?快速交通发展起来把城市分割了,城市的规划、各种基础设施的供给,客观上把城市的功能分割了。正因为如此,城市资源配置效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方便性就大幅降低了。 这样当然导致能源消耗大,不生态、不经济。其实从国际上的城市来看,人们步行出行是最好的生态保护方式。可是我们现在哪个城市能做到通过步行缓解大部分问题?除非到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走过的这个误区需要反思。 阅读延伸 紧凑城市 紧凑城市是针对城市无序蔓延发展而提出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紧凑城市的形态取决于城市中人口和建筑的密度,强调土地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主张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服务设施的地方,是一种基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精致发展的新思维,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功能紧凑、规模紧凑和结构紧凑。在中国,紧凑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集中布局城市功能要素、加强城市空间增长管理、促进城市土地的高密度、混合利用、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等。 本文原发于北京日报
据央视新闻报道,今天凌晨,经韩国警方和消防部门近7小时的搜救,在首尔市城北区卧龙公园附近找到了失联的首尔市长朴元淳的遗体。其死亡原因有待调查。参与搜救的消防员称,在树林里发现了市长的随身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