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海关数据显示,7月1日至10月3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四个月,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120.1亿元,同比增长214.1%;购物人次178.3万人次,增长58.8%;购物件数1286.9万件,增长139.7%。 从7月实施免税新政以来,海南一夜间成为了新的购物天堂。最新的免税政策里,个人最高免税额度从3万提升到了10万,手机、酒类商品也纳入了免税范畴。相较于香港每次出境限额的 5000 元以及烟草、酒精特殊规定,海南的免税政策力度已然跃居上位。 海口海关数据显示,7月1日至10月3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四个月,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120.1亿元,同比增长214.1%;购物人次178.3万人次,增长58.8%;购物件数1286.9万件,增长139.7%。 与销售数字一样火爆的是免税板块的涨幅,二级市场上,7月1日至7月13日高点,仅两周之内,Wind免税店指数期间涨幅高达47%。尽管该板块此后整体回调,但概念龙头中国中免(行情601888,诊股)和王府井(行情600859,诊股)今年以来的涨幅仍高达约140%。 真实的海南免税店是否物美价廉?境外游复苏后免税行业是否仍然值得投资?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实地考察并且采访多位行业专家一探究竟。 海南旅游的金字招牌 对于消费者而言,免税新政落地后发生了几大变化。首先是额度的提高。7月1日以后,免税额度由每人每年3万上升到每人每年10万。其次是件数放宽了,过去来海南购物,一次性只能带走香化产品12件。新政后增加到香化类产品30件,手机4件,酒类1500ML,其他件数不限。 “以前小小一只口红也算一件商品,三件套的套装就算三件,12件的额度很快就用光了,现在放宽限制以后就自由多了。”每年都要来海南度假一次的胡小姐告诉记者。 与记者6月初走访海南免税店不同,12月的海南迎来了全年的旅游旺季,与之相对的免税店也迎来了全年消费的高峰期。 目前海口有两家免税店——海口日月免税城和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城。正值双十二购物节,叠加圣诞节和跨年的活动,日月广场免税店人流量巨大,每个柜台前都排着数十米的队伍,他们中不少兼职做着“代购”的工作。他们中间的一些人一边拍着手里的发票,一边和手机那头的顾客语音交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免税店的客流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大家均表示海南免税店的价格相较于港澳地区更有优势,相当于“线下拼多多”。记者注意到,各大品牌最显眼的地方标注着品牌折扣,三件8.5折,5件8折是常见折扣,因此呼朋唤友一起买或者囤货式购买,是海南免税店的最佳打开方式。另外一些大排长龙的柜台是有闪购活动,也就是“限时折扣”。记者随手打开天猫进行比价,雅诗兰黛爆款产品小棕瓶精华天猫旗舰店75ml对应的价格是1150元,而在日月免税店的闪购活动中,该产品200ml(100ml*2)对应的价格是1253元。 在免税店中庭的一个格子间里,什么值得买(行情300785,诊股)APP与日月免税店联手玩起了直播带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个直播间里的商品可以跨品牌跨公司进行累计折扣。是海口首家线下直播免税值选店。 有意思的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接触到的几位海南本地代购告诉记者,因为免税政策的巨大优惠和离岛免税的要求,岛内居民绞尽脑汁做起了代购。通常的操作是买一张从海口新海港到湛江徐闻港的船票,价格仅需41.5元,就可以大量购买免税商品。当然目前的政策并不鼓励这样的行为。 除了免税额度的增加,免税品品类的增加也为海南的免税消费带来增量。和过去主要以香化产品为主的国内免税不同,如今的海南免税品牌及品类的丰富堪比港澳地区。“以前来海南只能买买化妆品,现在宝格丽,罗意威这样的奢侈品入驻越来越多。” 券商分析师表示,在今年疫情背景下,新增离岛补购模式,件数已突破限制,渠道拓宽后,今年离岛免税营收规模仍有望创新高。这次离岛免税新政涉及免税品类扩充,将扩大消费人群覆盖面,带动购物人次及销售额增长。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此前接受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免税购物”是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一张重要的牌,既是疫情下形成海南自贸港开局新亮点的重大举措,也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现实需要。 免税新政助力行业复苏 海南离岛免税购物经营几乎由中国中免(601888)垄断。目前,该公司在海南拥有4家离岛免税店(三亚国际免税城、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琼海博鳌免税店)。此外,中国中免正在加紧海口国际免税城的建设。 今年7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正式实施,在品类、件数、行邮税门槛三方面同时放宽。二级市场上,免税板块应声大涨,中国中免股价一度飙升至8月3日249元/股的高点,公司目前已回落至220.36元/股,但年涨幅仍高达约149%,总市值达4302亿元。 中国中免此前名称为中国国旅,2020年6月,公司简称才正式由“中国国旅”变更为“中国中免”。公司成立于1994年,控股股东为中国旅游集团。2009年,中国中免登陆上交所,主要从事旅行社和免税业务。近年来,免税业务成为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初,中国中免剥离公司旅行社业务,由此聚焦以免税业务为核心的旅游零售业务。 中国中免的经营模式为,在统一向供应商采购免税商品后,通过配送中心向中免系统下属免税店批发各类免税商品,再由下属免税店销售给出入境或海南离岛旅客。其中,部分免税店考虑到运输成本等原因,由供应商直接向这些免税店发货。 在免税经营领域,中国中免已是绝对龙头企业,免税行业属于国家特许经营行业,采用国企专营牌照管理,而中国中免不仅是国内最早获得牌照的公司,并且在现有的全部8张牌照中占据3张(中免、日上、海免)。另外5张则出自深免、珠免、中出服、中侨和王府井。 2020年上半年,中国中免营收达到193.1亿元,负责免税业务的全资子公司中免公司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免税零售商,超越Dufry和Lotte两大免税集团。 今年以来,在中国中免深耕的海南市场,公司通过积极开展折扣、满减、赠券等促销活动,培育发展离岛补购等新业态。新政落地后,中国中免亦持续加码海南离岛免税业务,包括增加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和三亚海棠湾免税城营业面积,吸纳更多国际品牌入驻,新增离岛提货点营业面积,等等。 另外,在20多公里外的海口西海岸,新的海口国际免税商城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据了解,这座免税城紧邻新海港,项目总占地面积675亩,地上建筑面积92.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8亿元人民币,由6个地块组成,预计今年年底地上主体封顶。建成后营业面积将是三亚国际免税城的两倍,成为亚洲最大的免税商城。 从业绩表现看,海南离岛免税新政也成为了疫情后公司业绩向好的关键。今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免税门店客源同比大幅下降,中国中免净利润下滑逾7成。但进入第三季度,由于公司离岛免税业务同比大幅增长,特别是毛利率较高的奢侈品箱包、腕表和贵重珠宝的销售大增,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58.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97%,实现净利润22.34亿元,同比增长141.90%,超出市场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第三季度末,中国中免存货为127.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51%,这主要是由于离岛免税政策利好,海南地区备货增加所致。 国海证券(行情000750,诊股)研报认为,中国在全球从疫情中恢复最快,国际奢侈品牌厂商逐渐认识到中国市场消费能力,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有利于中国中免免税商品采购数量及品质的不断提升。 总体来看,在离岛免税政策红利释放,加之出境游受阻,中高端海外消费回流的背景下,离岛免税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根据海口海关统计,截至10月31日,免税新政实施4个月以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120.1亿元,同比增长2.14倍;购物人次178.3万人次,同比增长 58.8%;当前,海南离岛免税日均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 免税板块崛起是否可持续 免税行业已是大消费领域的明星板块,概念龙头中国中免和王府井2020年涨幅均在140%左右,海汽集团(行情603069,诊股)年内上涨约99%,百联股份(行情600827,诊股)、格力地产(行情600185,诊股)涨幅也在50%以上。不过上述个股自8月份以来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调。 在行业人士看来,免税行业作为促进消费回流的重要抓手,是政策红利加持下的优质赛道。 日前,在证券时报举办的“2020中国上市公司消费与投资论坛”上,国信证券(行情002736,诊股)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大消费组组长曾光表示,内循环的背景下,国内消费处在爆发期,中国中免今年的亮眼表现是很好的佐证。 曾光表示,以中国中免为例,虽然公司是典型的央企,但是符合赛道、格局和质地的三维度模型。从赛道的角度来说,中国的免税2019年收入达500亿元,但是中国人每年的海外购物消费能达到约五、六千亿元左右,国内消费仅占海外消费十分之一,在内循环以及消费回流的背景下,免税赛道长期增长空间十分可观。 就免税行业的强劲吸引力,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一是中国消费升级,旅游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海外免税消费成为旅游伴生;二是国内消费升级对海外部分高品质商品偏好;但从趋势看,两个市场未来潜力均较大,主要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国内消费潜力巨大,中国进入卖全球、买全球并行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国内免税市场服务和免税商品质量提升,与海外免税商品“同质”或更有性价比,海外免税消费将不可避免出现回流。 当前,尽管业内对免税板块整体看好,但投资者仍需关注免税牌照发放带来的潜在竞争压力、出境游恢复等方面的影响。民生证券在2021年投资策略分析中指出,海南免税政策放宽后免税销售额高速增长,从长期视角看,免税行业将会持续承接海外消费回流。另外,免税企业陆续拥抱线上渠道,通过直邮和跨境电商等模式进一步提高免税销售额。但潜在风险是,免税牌照的放开如果引来行业竞争加剧,容易冲击当前较高的估值。 对于放开免税牌照后牌照含金量是否会稀释,曾光认为,整个行业过去也是“中免+几个地方牌照”的模式。“免税行业一看牌照,二看规模。虽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可能影响中免未来的市场份额预期和毛利率预期,但是整体上,中免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预计不会大幅改变。” 在出境游受阻,消费回流叠加双循环的背景下,免税行业似乎驶入了黄金赛道。一片喝彩中也不乏质疑之声,一部分投资者认为待海外疫情稳定,出境游复苏之后,会对国内免税市场造成冲击。对此,周茂华认为,从大趋势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潜力释放,国内加快对外开放与政策支持,免税消费市场发展空间仍大。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社服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内循环是未来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基调,而免税行业是将消费力留在国内的重要环节,也能创造出更多的服务业岗位。出境游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至少仍需要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免税市场对海外购物的替代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消费者可能逐渐会发现,免税商品的价格甚至会低于海外市场。一旦这种消费意识和认知被培养起来,即便出境游完全恢复也无法逆转免税行业蓬勃发展的趋势。
海口海关数据显示,7月1日至10月3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四个月,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120.1亿元,同比增长214.1%;购物人次178.3万人次,增长58.8%;购物件数1286.9万件,增长139.7%。 从7月实施免税新政以来,海南成为新的购物天堂。最新的免税政策里,个人最高免税额度从3万提升到10万,手机、酒类商品也纳入了免税范畴。相较于香港每次出境限额的5000元以及烟草、酒精特殊规定,海南的免税政策力度已然跃居上位。 海口海关数据显示,7月1日至10月3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四个月,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120.1亿元,同比增长214.1%;购物人次178.3万人次,增长58.8%;购物件数1286.9万件,增长139.7%。 与销售数字一样火爆的是免税板块的涨幅,二级市场上,7月1日至7月13日高点,仅两周之内,Wind免税店指数期间涨幅高达47%。尽管该板块此后整体回调,但概念龙头中国中免(行情601888,诊股)和王府井(行情600859,诊股)今年以来的涨幅仍高达约140%。 真实的海南免税店是否物美价廉?境外游复苏后免税行业是否仍然值得投资?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实地走访海南免税店并且采访多位行业专家一探究竟。 海南旅游的金字招牌 对于消费者而言,免税新政落地后发生了几大变化。首先是额度的提高。7月1日以后,免税额度由每人每年3万上升到每人每年10万。其次是件数放宽了,过去来海南购物,一次性只能带走香化产品12件。新政后增加到香化类产品30件,手机4件,酒类1500ML,其他件数不限。 “以前小小一只口红也算一件商品,三件套的套装就算三件,12件的额度很快就用光了,现在放宽限制以后就自由多了。”每年都要来海南度假一次的胡小姐告诉记者。 与记者6月初走访海南免税店不同,12月的海南迎来了全年的旅游旺季,与之相对的免税店也迎来了全年消费的高峰期。 目前海口有两家免税店——海口日月免税城和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城。正值双十二购物节,叠加圣诞节和跨年的活动,日月广场免税店人流量巨大,每个柜台前都排着数十米的队伍,他们中不少兼职做着“代购”的工作。他们中间的一些人一边拍着手里的发票,一边和手机那头的顾客语音交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免税店的客流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大家均表示海南免税店的价格相较于港澳地区更有优势,相当于“线下拼多多”。记者注意到,各大品牌在最显眼的地方标注着品牌折扣,三件8.5折,5件8折是常见折扣,因此呼朋唤友一起买或者囤货式购买,是海南免税店的最佳打开方式。另外一些大排长龙的柜台是有闪购活动,也就是“限时折扣”。记者随手打开天猫进行比价,雅诗兰黛爆款产品小棕瓶精华天猫旗舰店75ml对应的价格是1150元,而在日月免税店的闪购活动中,该产品200ml(100ml*2)对应的价格是1253元。 在免税店中庭的一个格子间里,什么值得买(行情300785,诊股)APP与日月免税店联手玩起了直播带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个直播间里的商品可以跨品牌跨公司进行累计折扣。是海口首家线下直播免税直选店。 有意思的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接触到的几位海南本地代购告诉记者,因为免税政策的巨大优惠和离岛免税的要求,岛内居民绞尽脑汁做起了代购。通常的操作是买一张从海口新海港到湛江徐闻港的船票,价格仅需41.5元,就可以大量购买免税商品。当然目前的政策并不鼓励这样的行为。 除了免税额度的增加,免税品品类的增加也为海南的免税消费带来增量。和过去主要以香化产品为主的国内免税不同,如今的海南免税品牌及品类的丰富堪比港澳地区。“以前来海南只能买买化妆品,现在宝格丽,罗意威这样的奢侈品入驻越来越多。” 券商分析师表示,在今年疫情背景下,新增离岛补购模式,件数已突破限制,渠道拓宽后,今年离岛免税营收规模仍有望创新高。这次离岛免税新政涉及免税品类扩充,将扩大消费人群覆盖面,带动购物人次及销售额增长。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此前接受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免税购物”是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一张重要的牌,既是疫情下形成海南自贸港开局新亮点的重大举措,也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现实需要。 免税新政助力行业复苏 海南离岛免税购物经营几乎由中国中免(601888)垄断。目前,该公司在海南拥有4家离岛免税店(三亚国际免税城、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琼海博鳌免税店)。此外,中国中免正在加紧海口国际免税城的建设。 今年7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正式实施,在品类、件数、行邮税门槛三方面同时放宽。二级市场上,免税板块应声大涨,中国中免股价一度飙升至8月3日249元/股的高点,公司目前已回落至220.36元/股,但年涨幅仍高达约149%,总市值达4302亿元。 中国中免此前名称为中国国旅,2020年6月,公司简称才正式由“中国国旅”变更为“中国中免”。公司成立于1994年,控股股东为中国旅游集团。2009年,中国中免登陆上交所,主要从事旅行社和免税业务。近年来,免税业务成为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初,中国中免剥离公司旅行社业务,由此聚焦以免税业务为核心的旅游零售业务。 中国中免的经营模式为,在统一向供应商采购免税商品后,通过配送中心向中免系统下属免税店批发各类免税商品,再由下属免税店销售给出入境或海南离岛旅客。其中,部分免税店考虑到运输成本等原因,由供应商直接向这些免税店发货。 在免税经营领域,中国中免已是绝对龙头企业,免税行业属于国家特许经营行业,采用国企专营牌照管理,而中国中免不仅是国内最早获得牌照的公司,并且在现有的全部8张牌照中占据3张(中免、日上、海免)。另外5张则出自深免、珠免、中出服、中侨和王府井。 2020年上半年,中国中免营收达到193.1亿元,负责免税业务的全资子公司中免公司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免税零售商,超越Dufry和Lotte两大免税集团。 今年以来,在中国中免深耕的海南市场,公司通过积极开展折扣、满减、赠券等促销活动,培育发展离岛补购等新业态。新政落地后,中国中免亦持续加码海南离岛免税业务,包括增加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和三亚海棠湾免税城营业面积,吸纳更多国际品牌入驻,新增离岛提货点营业面积,等等。 另外,在20多公里外的海口西海岸,新的海口国际免税商城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据了解,这座免税城紧邻新海港,项目总占地面积675亩,地上建筑面积92.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8亿元人民币,由6个地块组成,预计今年年底地上主体封顶。建成后营业面积将是三亚国际免税城的两倍,成为亚洲最大的免税商城。 从业绩表现看,海南离岛免税新政也成为了疫情后公司业绩向好的关键。今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免税门店客源同比大幅下降,中国中免净利润下滑逾7成。但进入第三季度,由于公司离岛免税业务同比大幅增长,特别是毛利率较高的奢侈品箱包、腕表和贵重珠宝的销售大增,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58.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97%,实现净利润22.34亿元,同比增长141.90%,超出市场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第三季度末,中国中免存货为127.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51%,这主要是由于离岛免税政策利好,海南地区备货增加所致。 国海证券(行情000750,诊股)研报认为,中国在全球从疫情中恢复最快,国际奢侈品牌厂商逐渐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有利于中国中免免税商品采购数量及品质的不断提升。 总体来看,在离岛免税政策红利释放,加之出境游受阻,中高端海外消费回流的背景下,离岛免税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根据海口海关统计,截至10月31日,免税新政实施4个月以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120.1亿元,同比增长2.14倍;购物人次178.3万人次,同比增长 58.8%;当前,海南离岛免税日均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 免税板块崛起可否持续 免税行业已是大消费领域的明星板块,在行业人士看来,免税行业作为促进消费回流的重要抓手,是政策红利加持下的优质赛道。 日前,在证券时报举办的“2020中国上市公司消费与投资论坛”上,国信证券(行情002736,诊股)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大消费组组长曾光表示,内循环的背景下,国内消费处在爆发期,中国中免今年的亮眼表现是很好的佐证。 曾光表示,以中国中免为例,虽然公司是典型的央企,但是符合赛道、格局和质地的三维度模型。从赛道的角度来说,中国2019年的免税收入达500亿元,但是中国人每年的海外购物消费能达到约五六千亿元左右,国内消费仅占海外消费十分之一,在内循环以及消费回流的背景下,免税赛道长期增长空间十分可观。 就免税行业的强劲吸引力,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一是中国消费升级,旅游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海外免税消费成为旅游伴生;二是国内消费升级对海外部分高品质商品偏好。但从趋势看,两个市场未来潜力均较大,主要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国内消费潜力巨大,中国进入卖全球、买全球并行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国内免税市场服务和免税商品质量提升,与海外免税商品“同质”或更有性价比,海外免税消费将不可避免出现回流。 当前,尽管业内对免税板块整体看好,但投资者仍需关注免税牌照发放带来的潜在竞争压力、出境游恢复等方面的影响。民生证券在2021年投资策略分析中指出,海南免税政策放宽后免税销售额高速增长,从长期视角看,免税行业将会持续承接海外消费回流。另外,免税企业陆续拥抱线上渠道,通过直邮和跨境电商等模式进一步提高免税销售额。但潜在风险是,免税牌照的放开如果引来行业竞争加剧,容易冲击当前较高的估值。 对于放开免税牌照后牌照含金量是否会稀释,曾光认为,整个行业过去也是“中免+几个地方牌照”的模式。“免税行业一看牌照,二看规模。虽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可能影响中免未来的市场份额预期和毛利率预期,但是整体上,中免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预计不会大幅改变。” 在出境游受阻,消费回流叠加双循环的背景下,免税行业似乎驶入了黄金赛道。一片喝彩中也不乏质疑之声,一部分投资者认为待海外疫情稳定,出境游复苏之后,会对国内免税市场造成冲击。对此,周茂华认为,从大趋势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潜力释放,国内加快对外开放与政策支持,免税消费市场发展空间仍大。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社服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内循环是未来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基调,而免税行业是将消费力留在国内的重要环节,也能创造出更多的服务业岗位。出境游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至少仍需要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免税市场对海外购物的替代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即便出境游完全恢复也无法逆转免税行业蓬勃发展的趋势。
(原标题:实探免税海南:价格媲美拼多多 岛内居民忙代购) 证券时报记者 张骞爻 李曼宁从7月实施免税新政以来,海南成为新的购物天堂。最新的免税政策里,个人最高免税额度从3万提升到10万,手机、酒类商品也纳入了免税范畴。相较于香港每次出境限额的5000元以及烟草、酒精特殊规定,海南的免税政策力度已然跃居上位。海口海关数据显示,7月1日至10月3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四个月,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120.1亿元,同比增长214.1%;购物人次178.3万人次,增长58.8%;购物件数1286.9万件,增长139.7%。与销售数字一样火爆的是免税板块的涨幅,二级市场上,7月1日至7月13日高点,仅两周之内,Wind免税店指数期间涨幅高达47%。尽管该板块此后整体回调,但概念龙头中国中免和王府井今年以来的涨幅仍高达约140%。真实的海南免税店是否物美价廉?境外游复苏后免税行业是否仍然值得投资?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实地走访海南免税店并且采访多位行业专家一探究竟。海南旅游的金字招牌对于消费者而言,免税新政落地后发生了几大变化。首先是额度的提高。7月1日以后,免税额度由每人每年3万上升到每人每年10万。其次是件数放宽了,过去来海南购物,一次性只能带走香化产品12件。新政后增加到香化类产品30件,手机4件,酒类1500ML,其他件数不限。“以前小小一只口红也算一件商品,三件套的套装就算三件,12件的额度很快就用光了,现在放宽限制以后就自由多了。”每年都要来海南度假一次的胡小姐告诉记者。与记者6月初走访海南免税店不同,12月的海南迎来了全年的旅游旺季,与之相对的免税店也迎来了全年消费的高峰期。目前海口有两家免税店——海口日月免税城和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城。正值双十二购物节,叠加圣诞节和跨年的活动,日月广场免税店人流量巨大,每个柜台前都排着数十米的队伍,他们中不少兼职做着“代购”的工作。他们中间的一些人一边拍着手里的发票,一边和手机那头的顾客语音交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免税店的客流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大家均表示海南免税店的价格相较于港澳地区更有优势,相当于“线下拼多多”。记者注意到,各大品牌在最显眼的地方标注着品牌折扣,三件8.5折,5件8折是常见折扣,因此呼朋唤友一起买或者囤货式购买,是海南免税店的最佳打开方式。另外一些大排长龙的柜台是有闪购活动,也就是“限时折扣”。记者随手打开天猫进行比价,雅诗兰黛爆款产品小棕瓶精华天猫旗舰店75ml对应的价格是1150元,而在日月免税店的闪购活动中,该产品200ml(100ml*2)对应的价格是1253元。在免税店中庭的一个格子间里,什么值得买APP与日月免税店联手玩起了直播带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个直播间里的商品可以跨品牌跨公司进行累计折扣。是海口首家线下直播免税直选店。有意思的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接触到的几位海南本地代购告诉记者,因为免税政策的巨大优惠和离岛免税的要求,岛内居民绞尽脑汁做起了代购。通常的操作是买一张从海口新海港到湛江徐闻港的船票,价格仅需41.5元,就可以大量购买免税商品。当然目前的政策并不鼓励这样的行为。除了免税额度的增加,免税品品类的增加也为海南的免税消费带来增量。和过去主要以香化产品为主的国内免税不同,如今的海南免税品牌及品类的丰富堪比港澳地区。“以前来海南只能买买化妆品,现在宝格丽,罗意威这样的奢侈品入驻越来越多。”券商分析师表示,在今年疫情背景下,新增离岛补购模式,件数已突破限制,渠道拓宽后,今年离岛免税营收规模仍有望创新高。这次离岛免税新政涉及免税品类扩充,将扩大消费人群覆盖面,带动购物人次及销售额增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此前接受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免税购物”是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一张重要的牌,既是疫情下形成海南自贸港开局新亮点的重大举措,也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现实需要。免税新政助力行业复苏海南离岛免税购物经营几乎由中国中免(601888)垄断。目前,该公司在海南拥有4家离岛免税店(三亚国际免税城、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琼海博鳌免税店)。此外,中国中免正在加紧海口国际免税城的建设。今年7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正式实施,在品类、件数、行邮税门槛三方面同时放宽。二级市场上,免税板块应声大涨,中国中免股价一度飙升至8月3日249元/股的高点,公司目前已回落至220.36元/股,但年涨幅仍高达约149%,总市值达4302亿元。中国中免此前名称为中国国旅,2020年6月,公司简称才正式由“中国国旅”变更为“中国中免”。公司成立于1994年,控股股东为中国旅游集团。2009年,中国中免登陆上交所,主要从事旅行社和免税业务。近年来,免税业务成为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初,中国中免剥离公司旅行社业务,由此聚焦以免税业务为核心的旅游零售业务。中国中免的经营模式为,在统一向供应商采购免税商品后,通过配送中心向中免系统下属免税店批发各类免税商品,再由下属免税店销售给出入境或海南离岛旅客。其中,部分免税店考虑到运输成本等原因,由供应商直接向这些免税店发货。在免税经营领域,中国中免已是绝对龙头企业,免税行业属于国家特许经营行业,采用国企专营牌照管理,而中国中免不仅是国内最早获得牌照的公司,并且在现有的全部8张牌照中占据3张(中免、日上、海免)。另外5张则出自深免、珠免、中出服、中侨和王府井。2020年上半年,中国中免营收达到193.1亿元,负责免税业务的全资子公司中免公司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免税零售商,超越Dufry和Lotte两大免税集团。今年以来,在中国中免深耕的海南市场,公司通过积极开展折扣、满减、赠券等促销活动,培育发展离岛补购等新业态。新政落地后,中国中免亦持续加码海南离岛免税业务,包括增加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和三亚海棠湾免税城营业面积,吸纳更多国际品牌入驻,新增离岛提货点营业面积,等等。另外,在20多公里外的海口西海岸,新的海口国际免税商城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据了解,这座免税城紧邻新海港,项目总占地面积675亩,地上建筑面积92.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8亿元人民币,由6个地块组成,预计今年年底地上主体封顶。建成后营业面积将是三亚国际免税城的两倍,成为亚洲最大的免税商城。从业绩表现看,海南离岛免税新政也成为了疫情后公司业绩向好的关键。今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免税门店客源同比大幅下降,中国中免净利润下滑逾7成。但进入第三季度,由于公司离岛免税业务同比大幅增长,特别是毛利率较高的奢侈品箱包、腕表和贵重珠宝的销售大增,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58.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97%,实现净利润22.34亿元,同比增长141.90%,超出市场预期。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第三季度末,中国中免存货为127.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51%,这主要是由于离岛免税政策利好,海南地区备货增加所致。国海证券研报认为,中国在全球从疫情中恢复最快,国际奢侈品牌厂商逐渐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也有利于中国中免免税商品采购数量及品质的不断提升。总体来看,在离岛免税政策红利释放,加之出境游受阻,中高端海外消费回流的背景下,离岛免税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根据海口海关统计,截至10月31日,免税新政实施4个月以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销售金额120.1亿元,同比增长2.14倍;购物人次178.3万人次,同比增长58.8%;当前,海南离岛免税日均销售额已突破1亿元。免税板块崛起可否持续免税行业已是大消费领域的明星板块,在行业人士看来,免税行业作为促进消费回流的重要抓手,是政策红利加持下的优质赛道。日前,在证券时报举办的“2020中国上市公司消费与投资论坛”上,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大消费组组长曾光表示,内循环的背景下,国内消费处在爆发期,中国中免今年的亮眼表现是很好的佐证。曾光表示,以中国中免为例,虽然公司是典型的央企,但是符合赛道、格局和质地的三维度模型。从赛道的角度来说,中国2019年的免税收入达500亿元,但是中国人每年的海外购物消费能达到约五六千亿元左右,国内消费仅占海外消费十分之一,在内循环以及消费回流的背景下,免税赛道长期增长空间十分可观。就免税行业的强劲吸引力,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一是中国消费升级,旅游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海外免税消费成为旅游伴生;二是国内消费升级对海外部分高品质商品偏好。但从趋势看,两个市场未来潜力均较大,主要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国内消费潜力巨大,中国进入卖全球、买全球并行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国内免税市场服务和免税商品质量提升,与海外免税商品“同质”或更有性价比,海外免税消费将不可避免出现回流。当前,尽管业内对免税板块整体看好,但投资者仍需关注免税牌照发放带来的潜在竞争压力、出境游恢复等方面的影响。民生证券在2021年投资策略分析中指出,海南免税政策放宽后免税销售额高速增长,从长期视角看,免税行业将会持续承接海外消费回流。另外,免税企业陆续拥抱线上渠道,通过直邮和跨境电商等模式进一步提高免税销售额。但潜在风险是,免税牌照的放开如果引来行业竞争加剧,容易冲击当前较高的估值。对于放开免税牌照后牌照含金量是否会稀释,曾光认为,整个行业过去也是“中免+几个地方牌照”的模式。“免税行业一看牌照,二看规模。虽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可能影响中免未来的市场份额预期和毛利率预期,但是整体上,中免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预计不会大幅改变。” 在出境游受阻,消费回流叠加双循环的背景下,免税行业似乎驶入了黄金赛道。一片喝彩中也不乏质疑之声,一部分投资者认为待海外疫情稳定,出境游复苏之后,会对国内免税市场造成冲击。对此,周茂华认为,从大趋势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潜力释放,国内加快对外开放与政策支持,免税消费市场发展空间仍大。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社服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内循环是未来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基调,而免税行业是将消费力留在国内的重要环节,也能创造出更多的服务业岗位。出境游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至少仍需要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免税市场对海外购物的替代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即便出境游完全恢复也无法逆转免税行业蓬勃发展的趋势。
一则消息,令国中水务(600187)成为了短线市场中的明星品种。8月3日至8月5日,国中水务连续3个交易日呈现出涨停走势,累计涨幅达到33.2%。 头顶“商汤股”光环 国中水务之所以能够连续涨停,与商汤科技IPO的消息有关。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商汤科技考虑在最近一次融资之后在科创板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这次融资将该公司估值为100亿美元。 国中水务在8月5日晚的公告中表示,公司注意到,近期市场有关于公司参股的赛领基金持有商汤科技股份的有关传闻。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对赛领基金的出资额为2.53亿元,持股比例4.44%,持股比例较低。关于商汤科技的传闻对公司影响微小。 天眼查显示,商汤科技是一家计算机视觉技术研发商,产品泛应用于金融、移动互联网、安防监控等行业。2014年11月至2018年9月,商汤科技进行了多轮融资。2017年7月,包括赛领基金在内的10余家机构参与了商汤科技B+轮融资。2018年9月,商汤科技的D轮融资交易金额为10亿美元,彼时估值为58.82亿美元。 国中水务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参股的赛领基金所投商汤科技与公司主要经营业务无直接关联性,公司仅持有赛领基金4.44%股权,持股比例较低。关于商汤科技的传闻对公司影响微小。 同时,国中水务还提醒说,截至2020年8月5日,公司市盈率为268.93倍,市净率为1.54倍。公司所处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市盈率为17.78倍,市净率为1.27倍,公司市盈率指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此前两度并购未果 据 最近两年,国中水务欲通过外延式扩张,逐步实施业务调整,试图丰富环保业务领域。不过,国中水务的外延式扩张之路似乎并不顺利。 国中水务曾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洁昊环保56.64%股权,交易对价为2.04亿元,股份发行价格为4.08元/股。最终因为上市公司与交易对方未能就本次重组最终交易方案的核心条款(交易价格和业绩承诺等)达成一致意见,这次并购无果而终。 之后,国中水务还曾筹划收购仁新科技52.53%股权。不过,国中水务7月27日晚间公告称,仁新科技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较评估基准日发生了较大变化,盈利情况取得较大提升。双方无法就新的交易对价达成一致意见,此后受到疫情影响,又造成相关谈判工作无法进行。国中水务决定终止此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上周,7月16日,中国中免发布业绩快报: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2.12%,为193.09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71.73%,为9.31亿元。而当日的一个跌停板也确实反映惨淡的业绩。当时不少网友在业绩快报下揶揄: 然而经过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过往就好似已经被遗忘,股市继续着狂欢。中国中免今日收盘在206.61元,涨5.01%,盘中股价更是一度来到216.43,这与7月7日回调前的最高价218.05元已经相去不远。 图:中国中免日线图 今日公布的公募基金重仓股排行,也应征神免的辉煌。榜上,中国中免赫然以201亿元的持股总市值排行在第七,毫无争议的是基金在二季度重仓股。 图:2020年二季度公募基金偏股主动型基金重仓持股TOP10 自从上个月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发布,免税店行业就彻底起飞了,而免税龙头中国中免无疑是其中最大受益者。 目前中国中免距离今年的低位已经上涨超过200%,市盈率也水涨船高,来到183倍。在以往,这个估值是很难想象的。中国中免受到的疯狂追捧,让人不禁好奇:海南政策成效究竟如何,为什么会对中免乃至整个免税行业的影响如此大呢? 目前看起来,做大蛋糕的决策确实初见成效。在海南政府网站我们可以看见这样的报道: 《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报道,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有望超过去年业已强劲的零售额。数据显示,7月份的日均零售支出将在860万至1000万美元之间,这表明仅2020年下半年的销售额就可能非常接近2019年全年的销售额。 受益海南免税政策,加上中国中免积极布局线上销售渠道,除了线下机场免税业务,市场对于离岛免税业务与线上有税直邮业务普遍有较为乐观的的预期。 另外除了对业绩的乐观预期,中国中免本身成长性也过硬。在最近10年,中国中免ROE常年维持在15%到20%这一区间,并且每年逐步走高。另外,中国中免本身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旗下免税店已经覆盖全国30多个省(区、市),拥有200多个免税店,这意味着公司具备较深的行业壁垒。 今年受疫情影响,除了离岛免税政策的出台,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近期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中也都明确提出鼓励免税店的发展,伴随一系列免税利好政策的出台,中国中免更有可能持续受益。 因此,总结上述结论,中国中免之所以能在净利降逾7成的背景下依旧受到追捧,离不开两点加持。一是它的想像空间;二是撇开这次净利下滑的业绩,它还算得上一个优质公司。 然而神免本身的成长性究竟有没有优秀到足以配上市场对其的期待?不妨以理性而数据化的视角看看当前中国中免的成色究竟如何。 当下的中国中免值得投资吗?为您带来诊股宝的诊断结果: 免费诊断更多股票?认准-诊股宝
大A股不按常理出牌,不是说说而已。 中国中免上半年净利降7成,股价却涨停,也算是身体力行为这一“警示名言”代言。 7月16日晚间,中国中免发布业绩快报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2.12%,为193.09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71.73%,为9.31亿元。而业绩下滑原因,也与外界料想那般——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免税门店客源同比大幅下降,导致销售收入降低所致。 但是,A股的股民可不信邪,硬是把利空说成了利好: “利润不是事,梦想足够大。” “免税概念赛道好,靠想象力起飞!” “上半年都能有净利润,下半年不得翻天?”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业绩免谈,利润免谈,照买不误。 于是,靠着股民的一腔热情,中国中免股价今日冲击涨停了,目前股价报于188.1元,总市值为3672亿元。 (行情来源:wind)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业绩差而涨停中国中免的泡沫是不是更大了,而免税店概念也是不是真的被神化了。 1 起飞的免税店,疯魔的概念股 在免税行业这一赛道上,中国除了香港能打一点之外,是远远落后于日、韩、欧等国家的。 但是,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转机出现了:一边是,日本、韩国免税行业没人买买买,陷入崩溃的惨状;一边是,国内免税行业扶持政策落地,隐隐露出蓄势待发的迹象。两相对比之下,颇有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趁热要打铁。 6月29日,一项即利好免税行业发展,又促进消费回流的海南免税店购物新政出台了。 根据新政,离岛旅客每年每人免税购物额度由3万元提升至10万元;化妆品每次离岛限购件数从12件提高到30件;免税商品种类由原来的38种扩大到45种,新增手机、平板电脑、酒类等七大品类。 而自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一声令下后,免税店行业就彻底起飞了。 新政实施第一周内,离岛旅客累计购物4.5亿元,免税6571万元,日均免税939万元,比上半年日均增长58.2%。其中,苹果手机在新政实施首日还凭借这比官网还便宜2000千多的新闻上了热搜。一时之间,海南除了椰子,甚至连“苹果”也香了起来。 整体来看,我国的免税店行业市场空间是挺大的。 2010年-2020年期间,亚太地区免税销售额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将从37%提升至53%。根据当前政策放开及免税行业增长态势,我国有望成为全球免税消费大国之一。中信建投研报指出,预计2025年国内免税空间突破1500亿元,长期或突破2000亿元。 由此,对于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来说,如此的市场遐想空间,此时不蹭概念更待何时。 6月29日,中国国旅正式将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中国中免”,以此突出免税业务,连续两日涨停,市值创新高。同月更早些时候,王府井股价更是30天内异动大涨近200%,后被证实公司已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也就是所谓的免税牌照。还是同一个月内,格力地产也被曝出将收购珠海免税,集团股价被连拉8个涨停板...... (数据来源:wind) 而这也仅仅是个开始,7月以来又有多家公司为了蹭上免税概念,纷纷发出公告表示正在申请免税店经营资质申请,其中就涵盖百联集团、岭南集团、武商集团等零售百货公司。 不得不说的是,上述搭关系的上市公司们,除了中国中免是真正的涉足免税店业务之外,其它的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或者似是而非蹭概念的。 而这样的炒作现象,自然而然让这个刚刚起飞的行业,泡沫满天飞——就拿王府井来说,其市盈率TTM已高达125倍,可谓泡沫明显。 因此,针对于上述疯魔的免税概念股们,有必要浇一盆冷水。 海南的免税消费仍然受到旅游周期的制约,海南的旅游候鸟症非常明显,游客往往集中在冬季去三亚旅游,因此短期内并不会出现大批游客一窝蜂涌向海南的情况。 海南目前仍然以低端旅游业态为主,不同于北京、上海有本地和周边高消费人群的带动,赴海南消费的人群数量相对较少,且他们并不是高端奢侈品消费者。 由此可知,虽然此时此刻是国内免税行业“超车”的良机,但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购物天堂”还是有点牵强了。 2 中国中免,真“中国神免”? 自7月14日以来,免税店概念指数便开始下行,跌幅达到14%,而凯撒旅游、供销大集、王府井、百联股份,短短三天内股价就跌超了20%。 (行情来源:同花顺) 有意思的是,相较于今日免税店概念尾盘跳水,海汽集团、百联股份、鄂武商A三股跌停,中国中免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行情,且还是在上半年净利降逾7成的背景下涨停了,如此走势还真是不负“中国神免”的称号。 那么,中国中免,真“中国神免”了? 结合相关资料而言,中国中免之所以能在净利降逾7成的背景下涨停,还真是离不开以下两点加持。 一是它的想像空间还真是挺大的。 目前中国中免是国内最大的免税龙头,其在市场上几乎居于垄断地位——按照2018年的市场占有率计算,中国国旅的市场份额在9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免还通过海南免税,也占据了潜力巨大的海南免税市场。海南省共有四家免税店,即海口免税店、博鳌免税店、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三亚国际免税店。前三者为免税店为海南免税所有,中国国旅投资另投资建设了三亚国际免税店。 二是撇开这次净利下滑的业绩,它还算得上一个优质公司。 2019年,中国中免的销售毛利率高达49.4%,而2016-2018年分别为25.07%、29.82%、41.46%。毛利率每年逐步提升,主要原因在于营收规模起来之后,针对供货商有更强的议价能力,采购成本更低。 (数据来源:wind) 另外,在最近10年,公司资产收益率ROE常年维持在15%到20%这一区间,并且每年逐步走高,意味着公司具备较深的行业壁垒。 此外,该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也十分稳健。2019年,该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488.5亿元,超过销售收入总额;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29.26亿元,而纵观以往年份来看,公司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处于一个稳步增长的状态。 (数据来源:wind) 基于上,A股的投资者自然也就对该公司的未来发展抱有一定的信心。 但业绩下跌股价还涨停的这种信心,还真是万万没想到的,要知道这种奇怪的反转是在其它市场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而就中国中免的估值水平来看,目前其市盈率TTM为167倍,处于近三年估值的高点,泡沫也是比较明显的。 (数据来源:wind) 此外,就目前来看,中国中免在海南免税市场上还有以下风险点需要注意。 一是,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调整的一大重点就是将鼓励适度竞争,这意味着竞争的闸门开,海南离岛免税将告别“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对于于中免来说,未来其利润空间势必会被压缩。另外,由于明显的价格差以及对于会员购物金额有最低消费要求,未来中免旗下跨境电商平台难免会遇到代购、拼单等情况,而这也是中免未来在管理这部分业务时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 结语 免税店概念是一个风口吗? 是,但这一概念经不住这么粗制滥造地炒作。 众所周知,“免税”二字逐渐着承载起消费回流、扶持本国品牌、促进旅游业发展等多种使命,或许短短几年的时间便可以创造一个千亿级的市场规模。 但这个美好的生长愿景似乎被A股的疯狂炒作打破了。目前这一概念的炒作的功力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蹭新闻的,蹭名字的,蹭什么的都有,只要能沾点边,搭上了关系再说,业绩不好,凭想象力就好... 如今,中国中免的上半年净利降逾7成,或许是一个让爆炒的免税概念降温的好时机了。然而,万万没想到,中国国免却涨停了。 果然,这很大A股。